Loading AI tool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以及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至永历朝廷末年(1662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南明时,弘光朝南京即京城,隆武朝福京即京城,另设行在、南京六部官员[1][2],永历朝都城不定,但依旧于其首府设立六部。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七卿年表。
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3]。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4]。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5]。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2]。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3]。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明惠帝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中大多数为靖难之役前主张削藩或阵亡、或在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应天府后拒绝合作自杀或不屈而亡者,其中包括礼部尚书陈廸,兵部尚书齐泰、铁铉,刑部尚书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练子宁等。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将六部尚书改为正一品,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128]。朱棣攻入南京后,恢复原制度。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元年,朱棣以北平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154]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裁革北京行部。[155]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罢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再称“行在”。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员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谓“南京吏部尚书”等)。[154]
此后在南京任命之尚书与都御史,请参阅明朝南京七卿年表。
年代 | 吏部尚书 | 户部尚书 | 礼部尚书 | 兵部尚书 | 刑部尚书 | 工部尚书 | 都御史 |
---|---|---|---|---|---|---|---|
永乐十九年辛丑 (1421年) [182] |
蹇义 | 夏元吉[183] 郭资 |
吕震 金纯 |
方宾 赵羾 |
吴中 | 宋礼 李庆 |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永乐二十年壬寅 (1422年) |
蹇义[184] | 郭资 | 吕震 金纯 |
赵羾[185] | 无 | 宋礼 李庆 |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 (1423年) |
蹇义 | 郭资 | 吕震 金纯 |
赵羾 | 无 | 李庆 |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
蹇义[186] | 郭资[187] 夏元吉[188] |
吕震[189] 金纯 |
赵羾[190] 李庆[191] |
吴中[192] 金纯 |
李庆 金纯[193] 黄福[194] 吴中[195] |
刘观左都御史[196] 王彰右都御史 |
洪熙元年,明仁宗打算仍在南京定都,并恢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除“南京”两字,而在位于北京的六部官员头衔前加“行在”两字,并设行部[154]。
明宣宗即位后,于宣德三年复罢行部。[198] 宣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与其父明仁宗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年代 | 吏部尚书 | 户部尚书 | 礼部尚书 | 兵部尚书 | 刑部尚书 | 工部尚书 | 行部尚书 | 都御史 |
---|---|---|---|---|---|---|---|---|
宣德元年丙午 (1426年) |
蹇义 | 夏元吉 | 吕震[199] 胡濙[200] |
张本[201] 陈洽[202] |
金纯 | 黄福[203] 吴中 |
李友直 |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宣德二年丁未 (1427年) |
蹇义 | 夏元吉 郭敦[204] |
胡濙 | 张本[205] | 金纯 | 黄福[206] 吴中 |
李友直 | 刘观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207] |
宣德三年戊申 (1428年) |
蹇义[208] | 夏元吉[209] 郭敦[210] |
胡濙[211] | 张本 | 金纯[212] | 黄福 吴中[213] 李友直[214] |
李友直 | 刘观左都御史[215] 顾佐右都御史[216] |
宣德四年己酉 (1429年) |
蹇义 郭琎[217] |
夏元吉 郭敦 郭资[218] |
胡濙[219] | 张本[220] | 无 | 黄福[221] 吴中 李友直 |
不适用 | 顾佐左都御史 |
宣德五年庚戌 (1430年) |
蹇义 郭琎 |
夏元吉[222] 郭敦 郭资 黄福[223] 李昶[224] |
胡濙 | 张本[225] | 无 | 黄福[226] 吴中[227] 李友直 |
顾佐左都御史 | |
宣德六年辛亥 (1431年) |
蹇义 郭琎 |
郭敦[228] 郭资 黄福 李昶[229] |
胡濙[230] | 张本[231] 许廓[232] |
无 | 吴中 李友直 |
顾佐左都御史 | |
宣德七年壬子 (1432年) |
蹇义 郭琎 |
郭资 黄福[233] |
胡濙[234] | 许廓[235] | 无 | 吴中 李友直 |
顾佐左都御史 | |
宣德八年癸丑 (1433年) |
蹇义 郭琎[236] |
郭资[237] | 胡濙[234] | 无 | 无 | 吴中 李友直 |
顾佐左都御史[238] 熊槩右都御史[239] | |
宣德九年甲寅 (1434年) |
蹇义 郭琎[240] |
无 | 胡濙[234] | 王骥[241] | 无 | 吴中 李友直 |
顾佐左都御史[242] 熊槩右都御史[243] | |
宣德十年乙卯 (1435年) |
蹇义[244] 郭琎 |
无 | 胡濙[234] | 王骥 | 魏源[245] 郭琎[246] |
吴中[247] 李友直[248] |
顾佐左都御史[242] 熊槩右都御史[243] |
明英宗即位后,于正统六年(1441年),在北京六部官员头衔前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之后成为定制[198][249]。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率众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军围困,英宗被俘,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数十名官员阵亡,史称土木之变。
年代 | 吏部尚书 | 户部尚书 | 礼部尚书 | 兵部尚书 | 刑部尚书 | 工部尚书 | 都御史 |
---|---|---|---|---|---|---|---|
正统元年丙辰 (1436年) |
郭琎 | 刘中敷 | 胡濙 | 王骥[250] | 魏源 | 吴中 李友直[248] |
顾佐左都御史[251] 陈智右都御史[252] |
正统二年丁巳 (1437年) |
郭琎 | 刘中敷 | 胡濙 | 王骥[253] | 魏源[254] | 吴中 李友直 |
陈智左都御史 |
正统三年戊午 (1438年) |
郭琎 | 刘中敷[255] | 胡濙[256] | 王骥[257] | 魏源[258] | 吴中 李友直[259] |
陈智左都御史[260] |
正统四年己未 (1439年) |
郭琎 | 刘中敷 | 胡濙 | 王骥 | 魏源[261] | 吴中 | 陈智左都御史[262] |
正统五年庚申 (1440年) |
郭琎 | 刘中敷 | 胡濙 | 王骥[263] 柴车[264] |
魏源 | 吴中 | 陈智左都御史 |
正统六年辛酉 (1441年) |
郭琎 | 刘中敷[265] 王佐[266] |
胡濙 | 王骥[267] 柴车[268] |
魏源 | 吴中[269] | 陈智左都御史[270] 王文[271] |
正统七年壬戌 (1442年) |
郭琎 魏骥署[272] |
王佐 | 胡濙 | 王骥[273] 徐晞[274] |
魏源 | 吴中[275] 王卺[276] |
王文右都御史 |
正统八年癸亥 (1443年) |
郭琎[277] 王直[278] |
王佐 | 胡濙 | 徐晞 | 魏源[279] 王质[280] 金濂[281] |
王卺 | 王文右都御史 |
正统九年甲子 (1444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徐晞 | 金濂 | 王卺 | 王文右都御史 |
正统十年己丑 (1445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徐晞[282] 邝埜[283] |
金濂 | 王卺 黎澄[284] |
王文左都御史[285] 陈镒右都御史[286] |
正统十一年丙寅 (1446年) |
王直[287] | 王佐[288] | 胡濙 | 邝埜 | 金濂[289] | 王卺 黎澄[290] |
陈镒右都御史[291] |
正统十二年丁卯 (1447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邝埜 | 金濂 | 王卺 | 陈镒右都御史 |
正统十三年戊辰 (1448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邝埜 | 金濂[292] | 王卺[293] 石璞[294] |
陈镒右都御史 |
正统十四年己巳 (1449年) |
王直 | 王佐[295] 金濂[296] |
胡濙[297] | 邝埜[298] 于谦[299] |
金濂[300] 俞士悦[301] |
石璞[302] | 陈镒左都御史[303] 俞士悦[304] 杨善右都御史[305] |
景泰年间,吏部曾经设置两名尚书。天顺初年,恢复定制,改为一名[306]。
年代 | 吏部尚书 | 户部尚书 | 礼部尚书 | 兵部尚书 | 刑部尚书 | 工部尚书 | 都御史 |
---|---|---|---|---|---|---|---|
景泰元年庚午 (1450年) |
王直 | 金濂 | 胡濙 | 于谦 | 俞士悦 | 石璞 |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文 |
景泰二年辛未 (1451年) |
王直 何文渊 |
金濂 | 胡濙 | 于谦 | 俞士悦 | 石璞 |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文 |
景泰三年壬申 (1452年) |
王直 何文渊 |
金濂[307] | 胡濙 | 于谦 仪铭[308] |
俞士悦 | 石璞 |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文 王翺 |
景泰四年癸酉 (1453年) |
王直 何文渊 王翺[309] |
金濂 | 胡濙 | 于谦 仪铭 |
俞士悦 | 石璞 | 陈镒右都御史 杨善左都御史 王翺左都御史 罗通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310] |
景泰五年甲戌 (1454年) |
王直 王翺 |
金濂 张凤[311] |
胡濙 | 于谦 仪铭[312] |
俞士悦 | 石璞 | 杨善左都御史 李实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313] |
景泰六年乙亥 (1455年) |
王直 王翺 |
张凤 | 胡濙 | 于谦 石璞 |
俞士悦 | 石璞 江渊[314] |
杨善左都御史 李实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 |
景泰七年丙子 (1456年) |
王直 王翺 |
张凤 | 胡濙 | 于谦 石璞 |
俞士悦 | 江渊 | 李实右都御史 萧维祯左都御史 |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改年号为“天顺”。此前景泰年间的吏部两名尚书规制,也经恢复改为一名[306]。夺门之变后,六部首脑大换血,其中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遭到夺衔致仕;户部尚书张凤改为南京闲置;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尚书江渊谪戍;兵部尚书于谦遭弃市。
年代 | 吏部尚书 | 户部尚书 | 礼部尚书 | 兵部尚书 | 刑部尚书 | 工部尚书 | 都御史 |
---|---|---|---|---|---|---|---|
天顺元年丁丑 (1457年) |
王直[315] 王翺[316] |
张凤[317] 沈固[318] |
胡濙[319] 杨善[320] |
于谦[321] 石璞[322] 王骥[323] 陈汝言[324] |
俞士悦[325] 轩𫐐[326] 刘广衡[327] |
江渊[328] 赵荣[329] |
李实[330] 萧维祯[331] 耿九畴[332] 马昂[333] 寇深[334] |
天顺二年戊寅 (1458年) |
王翺 | 沈固 | 杨善[335] | 陈汝言[336] 马昂[337] |
刘广衡[338] 陆瑜[339] |
赵荣 | 马昂[340] 寇深 |
天顺三年己卯 (1459年) |
王翺 | 沈固 | 无 | 马昂 | 陆瑜 | 赵荣 | 寇深 |
天顺四年庚辰 (1460年) |
王翺 | 沈固[341] 年富[342] |
萧晅[343] 石瑁[344] |
马昂 | 陆瑜 | 赵荣 | 寇深 |
天顺五年辛巳 (1461年) |
王翺 | 年富 | 石瑁 | 马昂[345] | 陆瑜 | 赵荣[346] | 寇深[347] 李宾右都御史[348] |
天顺六年壬午 (1462年) |
王翺 | 年富 | 石瑁[349] | 马昂 | 陆瑜 | 赵荣[350] | 李宾右都御史 |
天顺七年癸未 (1463年) |
王翺 | 年富 | 姚夔[351] | 马昂 | 陆瑜[352] | 周瑄署[353] 白圭[354] |
李宾右都御史[355] 周瑄署[356] |
天顺八年甲申 (1464年) |
王翺 | 年富[357] 马昂[358] |
姚夔 | 马昂[359] 王竑[360] |
陆瑜 | 白圭[354] | 李宾右都御史 李秉左都御史[361] |
明宪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后,宪宗宠信万贵妃及宦官汪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其六部长官与内阁阁老(万安、刘吉、刘珝)合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362]。
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的年号。其上任后,重新任免明朝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弘治中兴”。
正德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刘瑾等宦官,并设立豹房,骄奢淫逸。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江彬等奸臣,后因落水染病驾崩。
嘉靖为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的年号。明武宗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明宪宗孙。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因大礼议事件,明世宗与明朝内阁、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此后,世宗日渐腐化,大建宫殿、重用奸臣,长城以北及东南沿海深受战乱入侵。世宗崇尚道教,因服食仙丹去世。
隆庆为明穆宗朱载坖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上任后,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北部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南方荡平倭寇。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亦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早年登基,因孝定皇太后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会改革卓越,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四年,因立储之事(国本之争)与内阁、六部官员对抗,从此三十年不再参与任何朝政事务,史为“万历怠政”。而万历三大征及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内贫外患。
泰昌(1620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明朝第十四个皇帝明光宗的年号。神宗朱翊钧去世后,其子朱常洛登基,因沉迷酒色染疾,随即吞食丹药于登基后次月去世,史为红丸案。故泰昌这个年号仅用了不足一年,此表中列入万历年间。
天启为明朝第十五个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为光宗之子,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朝廷官员多依附魏,是为阉党。天启年间,奸臣当道、朝纲混乱,阉党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遗诏传位五弟朱由检。
崇祯为中国明朝第十六个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在位年号,朱由检为明熹宗之弟。明思宗在位时期,旰食宵衣,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继位后,即迅速铲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使得朝纲大肃。然而,其用人迟疑,国家治理及官员选用朝令夕改,官员党争仍此消彼长。明朝经万历、天启年间国力大损,恰逢当时各地民变势力强大,以及后金(清)的连年入侵,朱由检最终无力回天。
弘光(1645年正月至闰六月)是南明第一位皇帝明安宗朱由崧在位期间的年号,朱由检殉国后在南京诸臣支持下监国,随即称帝,改次年为弘光。在位期间党争激烈,无法稳定局势,又爆发多宗案件,令清朝乘机渡过长江,在弘光元年五月攻陷南京,故这个年号仅用了不足一年。此表中将弘光、隆武两段时期同列。
隆武(1645年七月至1646年)为南明第二位皇帝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南京失守后他在福州监国,随即称帝,宣布从七月初一起即时改元。朱聿键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以旁枝登极,与同期监国的鲁王朱以海交恶;朱聿键锐意中兴,但受制于内忧外患,最后出征时战死。
永历是南明第三位及最后一位皇帝明昭宗朱由榔在位期间的年号,朱聿键被杀后在肇庆监国,随即称帝,改次年为永历。在位初期与朱聿键之弟朱聿𨮁争位,其后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唯得到前大顺、大西农民军馀部支持抗清而得以延续,但内部依然矛盾重重。后期大西孙可望秘谋篡位失败投降清朝,透露南明军事情报;朱由榔只能狼狈西奔缅甸,又被缅甸国王宾德勒出卖交给吴三桂,在昆明处死。
弘光元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台州监国,史称监国鲁,和唐王朱聿键屡起冲突而无法合作,不久逃亡到舟山,与张名振、张煌言、郑成功合力抗清。舟山陷落后,朱以海移居金门,很快去监国称号,奉永历正朔。
年代 | 吏部尚书 | 户部尚书 | 礼部尚书 | 兵部尚书 | 刑部尚书 | 工部尚书 | 都御史 |
---|---|---|---|---|---|---|---|
弘光元年乙酉[1348] (1645年) |
朱兆柏[1349] 章正宸[1350] |
李白春 | 朱兆柏[1351] 陈盟[1352] 陈函辉署[1353] |
张国维[1354] 陈函辉[1355] |
苏壮 | 徐人龙[1356] | 李之椿左都御史[1357] |
监国鲁元年丙戌 (1646年) |
章正宸[1358] 李白春[1359] 余煌[1360] |
李白春[1361] 王梦锡[1362] 朱常淁[1363] |
王思任[1364] | 余煌[1365] 王梦锡署[1366] |
苏壮[1367] | 张文郁[1368] | 李之椿左都御史 |
监国鲁二年丁亥 (1647年) |
刘沂春[1369] | 林正亨[1370] | 吴锺峦[1371] | 郑彩署[1372] 钱肃乐[1373] |
朱永祐署[1374] | 沈宸荃[1375] | 余飏左都御史[1376] 吴锺峦右都御史[1377] |
监国鲁三年戊子 (1648年) |
刘沂春[1378] 朱永祐署[1379] |
林正亨[1380] | 吴锺峦 | 钱肃乐[1381] 林铉[1382] |
朱永祐署 | 沈宸荃[1383] 朱永祐署[1379] |
余飏左都御史 吴锺峦右都御史 |
监国鲁四年己丑 (1649年) |
朱永祐署 | 陈君平[1384] 孙延龄[1385] |
吴锺峦 | 林铉[1386] 李向中[1387] |
朱永祐署 | 朱永祐[1388] | 余飏左都御史 李向中署[1389] |
监国鲁五年庚寅 (1650年) |
朱永祐署 | 孙延龄 | 吴锺峦 | 李向中 | 朱永祐 | 李向中署 吴锺峦署[1390] | |
监国鲁六年辛卯 (1651年) |
朱永祐署[1391] | 孙延龄[1392] | 吴锺峦[1393] | 李向中[1394] | 朱永祐[1391] | 李向中署[1394] 吴锺峦署[1393] | |
监国鲁七年壬辰 (1652年) |
|||||||
监国鲁八年癸巳 (1653年) |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