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逢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逢玄(?—1660年代),天虞湖广平溪卫[1]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生平

郑逢玄是崇祯六年(1633年)的举人,获授婺川教谕,转任衡州府同知知府[2]张献忠带兵攻到,他监督义师歼灭;李乾德上疏推荐郑逢玄担任监军副使,王应熊何腾蛟也相继奏请加官参政,监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广东的军队,跟随李若星到沅州[1]

隆武二年(1646年),查继仁冒充弘光帝,辰沅道徐炜、沅州知州黄昂前往进奉,继仁任命高士美为太仆卿,指挥于克振为总兵,郑逢玄也上表祝贺,带兵护卫,被刘尧珍讥讽。很快他查出查继仁是假冒的,与米寿图皮熊用计捉住他,进官太仆少卿,负责催促广东的粮饷;又监督禁军,留守奉天。郑逢玄看刘承胤兵力强盛,与他联婚,请求刘承胤殴打刘尧珍;永历帝驾临奉天,升他为太常卿[3]

永历二年(1648年)八月,朝廷改任郑逢玄为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同年冬天再转兵部左侍郎副都御史总督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军队,赐尚方剑。很快他入朝任职礼部左侍郎,和祠祭主事丁若郭制定礼仪制度。张同敞因他保住贵州的功绩排行第一推荐,晋官兵部尚书,再改官左都御史孙可望称秦王,他写下《王命论》讽刺;因为父亲逝世而跟随母亲隐居馀庆县蒲村。后来他结伙孙可望却不忘朝廷,可望强行起用他,他委婉拒绝,闭门八年;与钱邦芑结交马宝马进忠马维兴,于交水之战中南明军队大胜[4]

孙可望失势,郑逢玄被降为兵部左侍郎,又晋礼部尚书刑部尚书。他打算采用重典以解决时艰,李定国看重他。永历帝离开永昌,他在云南宝台山出家为僧,法名天问,与钱邦芑游历。洪承畴屡次要求他出仕,他用道义拒绝。郑逢玄孝顺母亲,门生旧官都和他很少见面;同时作诗述志,自比为陶潜,去世时七十六岁[5]

引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