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戴(1537年—1607年),字仁夫,号对泉[1],河南延津县(今河南省延津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因牵扯妖书案而被神宗强令辞职。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 (2021年11月7日) |
生平
河南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李戴登戊辰科三甲八十六名进士,授兴化县知县,为政廉洁。隆庆六年,担任户科给事中,曾建议取消广东军税。万历二年,升任兵科右给事中[2]。万历三年,担任刑科左给事中[3]。万历四年,任礼科都给事中,后升任陕西右参政。万历五年,担任陕西左参政[4]。万历八年,担任陕西按察使[5]。万历十年,任四川右布政使[6]。万历十一年,任山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四年,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7],后任山东巡抚[7],任内遇到旱灾,请求赈灾。万历十七年,担任刑部右侍郎[8],同年改刑部左侍郎[9]。万历十九年,担任都察院右都御史[10],后兼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万历二十年,任南京工部尚书[11],改任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12]。万历二十二年,担任南京户部尚书。万历二十三年,任工部尚书,同年继母去世,辞职丁忧[13]。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吏部尚书蔡国珍被罢免,当时朝廷推选七名候选,李戴名列最后一名,明神宗则选择李戴。当时赵志皋、沈一贯辅政,虽然不敢干涉吏部权限,然而吏部缺少官员时,九卿及科道掌印者全都自己推举然后听从上级裁定,而吏部的官员也由九卿推举,吏部尚书一职则不能选择自己下属,而在外地的府级副官、州县官员则用掣签方法,吏部的权力日益削减。李戴即任后,仍然谨守规定,于是幸免无罪[14]。
万历二十七年京察,编修刘纲、中书舍人丁元荐、南京评事龙起雷曾经以言事忤逆皇帝,三人全被闲置观察,当时朝廷上下对李戴不满。当时国本之争尚未结束,皇长子冠婚始终推延,李戴每次都劝导朝廷大臣进谏[15]。
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明神宗生病,下诏罢免矿税、释放牢狱囚犯、记录朝廷进言。几天后,神宗病稍微康复,马上命恢复矿税。李戴率众进言反对,后被太仆卿南企仲弹劾,李戴请求辞职,神宗没有准许。李戴于是再次进言反对矿税,均没有得到批准。当时稽勋郎中赵邦清素来刚介,被给事中张凤翔所弹劾。赵邦清怀疑此次弹劾书来自文选郎中邓光祚、验封郎中侯执授意,于是上疏辩白。随后御史沈正隆、给事中田大益交替上疏弹劾赵邦清。赵邦清愤怒之下,把邓光祚、侯执的私事公开发布;邓光祚随后也大力上疏攻击,吏部内讧不息,而李戴却无法阻挡。御史左宗郢、李培于是弹劾李戴没有表率,李戴也因此借病乞求归乡。神宗挽留,并降赵邦清三级,并批准邓光祚、侯执归乡,此时方才平息[16]。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第二次妖书案爆发,锦衣卫官王之桢等人与同僚周嘉庆有仇,称妖书是周嘉庆所写,神宗将周嘉庆逮入诏狱。周嘉庆是李戴的外甥,在会审时,李戴借此回避。神宗听到后感到厌恶,恰好时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的王士骐(王世贞之子)牵连此案事发,下吏部商议。神宗指责李戴不能节制下属,李戴引罪辞职,然而上疏时候用错印,再次被群臣围攻。李戴被迫上疏道歉,仍然使用错误的印章。神宗大怒,命其辞职,被夺郎中以下俸禄[17]。
李戴在吏部六年,为官温和,有长者之风,然而名望却不如陆光祖等人。当时赵志皋、沈一贯控制内阁,李戴不敢表示异议,导致吏部为政日益颓废。卒赠少保[18]。
家族
曾祖李珩。祖父李𣵛,监生。父李启东。母高氏,继母阎氏。慈侍下。弟李坤、李垣、李载、李坫、李城、李均。
延伸阅读
[编]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