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梵语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ṭ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除十二缘起外,还有九缘起和十缘起等说法。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简介

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从现代研究的角度看,所谓缘起,并非一种实体或是某种特定的法门亦或是特定过程,而是佛陀所说一切法的本源起点,所以名为缘起;对无明众生而言,世间见都归类成宿命,我所成,神所造,无原因等等邪见;因此佛陀开说因缘和合现象,此理即为因缘。任何的法显现以及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这是“缘”的现象;在众生的观点里,所以依种种先后、时间而做分别有名“因”、“缘”的现象、作用发生;佛陀为了开悟众生,对于无明众生见世间现象的成住坏灭建立了“有生灭见”,因此说了顺观因缘法逆观因缘法。佛陀说诸缘起,皆是使众生能从各种相关法及各类因缘法中,见到真实“缘起”。

大乘佛教中部分宗派有四大缘起: 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法界缘起真如缘起

出处

缘起在《杂阿含经[1]巴利三藏相应部》中多有记述,《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巴利三藏长部·大缘经》和《中阿含经·大因经》中也有重要释义。著名的单行经有玄奘译《缘起经》和《缘起圣道经》。《缘起圣道经》同于《杂阿含经·二八七经》:

解说

对十二因缘法各缘起支的简略分别可见于《杂阿含经·二九八经》即玄奘译《缘起经》:

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在《十诵律》中被列为十八大经[14],在《大毘婆沙论》中列为方广[15],对“缘识有名色”这个关键环节有重要释义:

中阿含经·大因经》有类似记载并有结论“识、名色共俱”[21]。《瓮喻经》即《杂阿含经·二九二经》将“行”[22]释义为“福行、非福行、不动行”[23],《识身论》及后世论书多以此释义为主[24]

分类

对于缘起的分类,分成一支至十二支,其中最通行的说法为十二支缘起[25],传统上一般不再于缘起中计入更多的缘生法。

各派见解

上座部法蕴论》引用文句有微妙差异的《大因缘经》[26]并建立了自己的缘起理论[27]上座部施设论》提出了“无明”的新解释[28]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发智论》提出了时分缘起学说[29],后经过《大毘婆沙论》增释了“三世二重因果”,而成为说一切有部核心教义分位缘起学说[30]。《大毘婆沙论》中,提出四种缘起理论,分别为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续缘起[31]

分别说部

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所引用的《大因缘经》不是“九缘起”[32]也是“十二缘起”[33],不同于断定了“世与行体无差别”[34]的“时分缘起”,有说法如:无明缘现世行,无明缘未来行,行缘现在识,行缘未来识。

注释与引用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