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均之一,1957年回國後捨戒還俗,成為佛教居士,從事巴利佛典的翻譯和研究,完成了《法句經》、《清淨道論》、《攝阿毘達磨義論(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等三部上座部經論的翻譯,並擔任過中國佛學院南傳佛教教師,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和常務理事。
名色」為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五蘊作為把握名色之方法,以「名」為四非色蘊(受、想、行、識),「色」為色蘊。 《攝阿毘達摩義論(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攝緣分別品》(第8品)解釋「名」為心、心所的四種非色蘊與涅槃,「色」為色蘊。在攝色分別品(第6品)解釋「色」為四大種及四大種
巴利三藏、诗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导论》、《藏论》、《弥兰陀王问经》、《岛史》、《大史》、《小史》、《清净道论》、《攝阿毘達磨義論(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未来史》等。三藏的註釋書稱為義註(Atthakatha);註釋的註釋,稱為復註(Tika);復註的註釋,稱為復復註(Anutika)。
心所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承繼俱舍論體系,再劃分為51心所;南傳上座部所傳,在《法集論》提出,經覺音所整理,至《攝阿毘達磨義論(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定型為52心所。 此處介紹《俱舍論》整理出來的體系〔46類心所法〕為主。 心所法(46) 大地法(10)- (相應一切心)
義註《清淨道論》,作者為覺音尊者。 《波羅提木叉》及其註解,註解的作者為覺音。 法護對《導論(英语:Nettipakarana)》的註解。 Vinaya-sangaha(《律攝》),為《普端嚴》(善見律毘婆沙)的選文集,編輯於12世紀。 Sārattha-samuccaya(《心要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