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若瑟英文中学 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 | |
---|---|
地址 | 香港九龙观塘区平山新清水湾道46号 |
昵称 | SJACS、SJAC |
类型 | 津贴中学 |
宗教背景 | 天主教 |
隶属 | 天主教香港教区 |
创办日期 | 1958年 |
创始人 | 孙保禄修士 |
学区 | 观塘区 |
校监 | 储富有先生 |
校长 | 潘永强先生 |
副校长 | 林君谦先生 罗志辉先生 余蔼盈女士 |
教师人数 | 约60人 |
年级 | 中一至中六 |
性别 | 男校 |
学生人数 | 约900人 |
班级数目 | 26个班别 |
语言 | 中文、英文 |
校园面积 | 7,650平方米 |
校训 | “臻于至善,力行仁爱” (拉丁语:"AD Astra, Caritas" To the stars, Benevolence) |
校刊 | 睿思、贤思集、The Josephian |
学生会 | Invictus(2024-2025) |
分院 | 红、黄、绿、蓝 |
体育 | 足球、羽毛球、田径、篮球 |
直属小学 | 圣若瑟英文小学 |
电话号码 | +852 3752 4500 |
传真号码 | +852 2325 2358 |
学校网址 | www |
此条目包含过多仅特定读者会感兴趣的过度细节内容。 (2023年10月26日) |
此条目应避免有陈列杂项、琐碎资料的部分。 (2023年10月26日) |
圣若瑟中英文中学(英语: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简称SJACS或SJAC)是香港观塘区一所政府津贴的男子中学[1],也是观塘区第一所中学[2][3],以英语及中文授课。中文校训为“臻于至善,力行仁爱”,而拉丁文校训则为“Ad Astra, Caritas”(英译:“To the stars, Benevolence”)。该校是一所天主教中学,办学团体为天主教香港教区,以大圣若瑟为主保圣人及学校校名,并以大圣若瑟的瞻礼日-3月19日为校庆。
该校于2011年1月由观塘道迁至位于九龙东新清水湾道的平山新校舍,并于同年1月2日在前校舍举行告别活动[4][5],结束了前校舍在圣若瑟英文中学的43年历史任务[6]。
2014年9月,校长杨少雄退休离任,由香港教区委派潘永强先生接任。
该校于1958年8月获教育司署批准创立[7],由当时耶稣圣心门徒会会长孙保禄修士(Rev. Bro. Paul Sun)、喇沙书院前校长菲利士修士、雷志远神父及鞮正本神父创校[8]。早期校名与小学部同称为圣若瑟英文学校(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由孙保禄修士担任校长。创校初期,旧校舍选址于九龙观塘道一栋由法籍女教友(Mrs. Lily La Fleur)[9]捐给教会的海景别墅(即观塘道57号),再改建而成[10][11][12],初期旧校舍与小学部共用。创校首年中小学教师共23人,学生410人,由小三至中二共设15班[8],而学校则当时位于观塘道海边[13]。初时课室不足,需要上、中、下午班三班上课[14][15],上午为中学、中午为小一至小三、下午为小四至小六[12]。
1960年,当时班级由小二至中三,学生人数已为创校时的3倍[16],旧校舍已开始不敷应用,所以孙修士当时已计划扩建校舍。1962年,香港教区代表校方向香港政府申请拨地迁校,该校于1965年获当时政府批准拨地兴建新校舍(即观塘道61号前校舍旧翼部分),校舍于1967年秋季落成启用。
1968年,当时中、小学老师共80位;班级方面,设有小一至中五,中学部30班,小学部36班;学生人数方面,中学部1,403人,小学部1,587人,学生总数已为创校时的7倍[14]。
该校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积极发展,成为区内享负盛名的中学之一。
1971年,时任喇沙会总会长Brother Charles Henry 颁授荣誉会士勋衔予校长孙保禄修士,该校亦成为喇沙会联校成员[17]。同年,该校因严格执行学生禁蓄长发回校的政策,一名师长强行剪下一名学生的长发而引发“剪发风波”,引起当时香港社会关注。
在创校初期,时任校长的孙修士十分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并大力支持开办书画班,范子登先生[18]为该校书画班及美术科老师[19]。自1972年起当时每年都会在观塘道前校舍礼堂或香港大会堂举办“范子登师生书画展览”会[20][21]。1975年,范子登先生与该校学生于香港大会堂八楼展览厅开办习作展览会,展出百多幅范氏师生习作[19]。
同年,创校人孙修士退休并卸除校长职务,转为校监。陈江潮老师于1976年担任第三任校长。1977年,该校改制为完全津贴中学[22]。
该校未开办预科课程前,中五毕业生需转往其他中学升读预科。1981年,该校开办首届中六预科理科班[23],中六文科班则于1983年开办。1986年,时任校监创校人孙保禄修士逝世,由陈达明神父接任[24]。
自70年代中期,该校学生已开始争取成立学生会,直至1992年校方成立第一届学生会。
1993年,中学与小学首次在刚落成数年的香港文化中心举行联合毕业典礼[25]。同年,陈江潮校长代表校董会宣布采用分科母语授课,其后校方因各方压力而改为推行分班母语教学。1997年,时任校长陈江潮退休离任,由香港教区委派杨少雄先生接任[26]。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教育署于同年9月公布《中学教学语言指引》[27],该校于1998年9月全面推行母语教学(部分班别推行分科母语授课),但保留“英文中学”校名不变,直至2008年2月教育局宣布教学语言微调政策后采用原来的分班制。
2006年,校方决定向教育统筹局申请搬迁校舍,并于2007年4月获教统局推荐分配位于九龙平山发展区中的拟建校舍给该校。2008年3月,该校50周年金禧校庆,也是搬迁新校舍前最大型的庆祝活动,很多旧生与退休老师都回校庆祝及拍照留念,校方邀请时任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枢机及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校友到该校分别主持弥撒及发表演说,并举办范子登先生画展及讲座与参与者共勉之[28]。
2014年9月,校长杨少雄退休离任,由香港教区委派潘永强先生接任。
2018年3月,该校60周年钻禧校庆,也是迁校后最大型的庆祝活动。校方于2017年2月举行钻禧校庆启动礼,以“重聚(Homecoming)”作为校庆主题,并于2018年3月18-19日举辨嘉年华,很多旧生与退休老师都回校庆祝及拍照留念,校方邀请校友兼时任香港教区夏志诚辅理主教及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女士到该校分别主持弥撒及发表演说。校方事前也举办多活动宣传庆祝,例远足、步行筹款、操场烧烤、制作纪念品等[29]。此外,也有旧生赞助数万元,于2017年12月起于一架九巴车身和车箱内下广告,把巴士“变身”成为钻禧校庆彩绘双层巴士(车牌:TN6108、车队编号:ATENU629),行走九龙巴士1A线,是次校庆宣传方法开创香港先河并在社交网站引起热烈讨论。该巴士车身配合是次校庆主题颜色,并印上数名该校学生穿着整齐校服面戴灿烂笑容“搭膊头”的合照。校方表示碍于社交网站的有限接触面,所以老师团队在“脑震荡”构思中提出的,希望可以借彩绘双层巴士,邀请该校校友回校参加校庆重聚[30]。
近年,该校部分学生在部分学界体育比赛(足球、羽毛球等)取得较佳学界成绩,其中在田径及羽毛球方面,升上港岛及九龙地区Division 1(D1)三甲内,能与拔萃男书院及喇沙书院看齐[31][32]。该校因取得较佳的学界成绩,可以选择设施较完备的运动场(例︰湾仔运动场)作陆运会主场。
早在60年代创校初期,由于该校学生人数已较创校时的增长数倍,而旧校舍(即观塘道57号)课室只有11间已不敷应用,所以孙修士当时已计划扩建校舍[33]。
1962年香港教区代表校方向香港政府申请拨地,并于1964年申请贷款。1965年,香港政府批准拨30,900平方呎土地兴建中学新校舍(即观塘道61号前校舍旧翼部分),资助并贷款共150万港元[14],由 Lee Shing Yue Construction 承办兴建[34]。1966年4月校方为筹募新校舍的建校基金曾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筹款晚会[35],事前获当时政府批准售卖一元建校奖券并于晚会当晚举行抽奖[36]。1967年2月7日由时任香港教区主教白英奇为新校舍主持奠基礼,创校人孙修士及时任新界喇沙中学校长菲利士修士等分别致辞及祷告[37][38]。新校舍及其图书馆于同年秋季落成启用[39]。
1968年1月24日,由时任香港教区辅理主教徐诚斌主持开幕典礼和祝圣仪式,教育司简乃杰在典礼上致辞[14][38]。当时图书馆与第二次迁校前同样设于新校舍二楼200室[40],而新校舍全部建筑费用约200万港元[37]。旧校舍则保留作为小学部使用,至1985年拆卸,1988年落成并启用小学现校舍及教堂[12][41]。
在60年代至70年代受嬉皮士文化影响,当时香港部分中学生有特意蓄起长头发的习惯。而校方有见及此决定严格执行学生禁蓄长发回校的政策[42]。在这个政策下,该校于1971年5月引发“剪发风波”,一名该校男学生因头发过长而被校方师长强行剪下长发,成为当时香港社会新闻焦点之一[43]。而事件发生后引起当时公众对教师进行体罚问题及教育界对教育司署的德育政策作出讨论[44]。
该名学生家长接受《工商日报》访问时透露,事件发生于1971年5月18日上午,一名当时中二级的黄姓学生在早会时因头发过长而被两名师长叫出责备。时任训导主任的陈江潮校长在该名学生的辩驳下强行把该学生的一撮头发剪下。而该名学生家长声称其儿子更遭该名老师掌掴,又称其儿子事后感到伤心痛哭,并在校内伤心过度抽筋晕倒,需往校务处接受急救,该名家长见状决定把儿子送往医院处理[45]。
事件发生后,该校表示有很多家长致电回校对禁蓄长发回校的政策表示赞许,并已经与事件中的学生家长达成谅解,该名学生亦回校上课[42]。而该校家长教师会对当时校方的政策表示绝对支持[46];亦有该校学生致函报社指出当时传媒对事件的報導哗众取宠,渲染事实[47]。
教育司署发言人当时表示,事件发生当日已派员到该校展开调查,并着该校呈交事件报告书[48]。该署又发表声明,指出当时香港“并无法例准许强迫学生剪除长头发”及“并无任何条例规定校长或他的教职员有权剪学生的头发”[49][50]。对于教育司署的声明,时任香港教师会会长表示教育司署需明确订立关于学校的校务及训导规例,以防止同类不愉快事件发生[49];而当时教育界人士梁挺生指出教育司署的声明对于推行德育教育方面不负责任[50];亦有中学教师表示此声明会助长当时学生蓄起长头发的风气,为学校推行训导工作增添难度[51]。香港公教进行社指事件已交由教育司署展开调查,香港教区不会再另外调查[49]。
基于当时社会认为该校发生疑似体罚事件,也根据当时香港相关规例只有校长才可执行体罚,因此当时社会上也就教师进行体罚问题作出讨论[49]。除文字媒体報導外,无线电视翡翠台在1971年5月20日晚上播出的综艺节目《欢乐今宵》一集中亦有報導是次风波(当时《欢乐今宵》是黄金时段主要节目,深入民心)。节目中主持人除讨论当时香港教育条例体罚则例外,并邀请事件中的该名学生与家长到电视台接受该节目访问[52][53]。然而,当时多位市民致函报社均表示该集节目在報導手法、主题都与《欢乐今宵》与众同乐的原意相违背[54]。
早在90年代初期,该校时任校监陈达明神父响应香港教区主教胡振中枢机呼吁,决定开始部署推行分科母语教学[55][56][57]。1994年3月26日,时任校长陈江潮代表校董会向出席直属的圣若瑟英文小学小六家长会宣布,94-95年度9月起中一之社会科及科学科将采用母语授课。然而此举引起大部分直属小学家长的反弹,于同年4月2日发动游行抗议,家长在遮打花园举行集会,参与人数多达数百人[55]。同年4月11日,时任香港教区教育事务主教代表李永援修女(Sr. Marie Remedios)[58]约见校监陈达明神父及陈江潮校长,通知校方应顺应家长要求,采用当时教育署所提倡的分流制,由分科转为分班。校方其后让步,于同月15日,校监陈达明神父发表《母语教学立场书》,正式公布由1994年9月起两届中一均采用分流制(立场书上的“分流制”指分班),1996年度之中一则分科采用母语教学,数学科采用英语教学[26]。因此,1994学年度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采用英语授课,两班(A,B班)采用母语授课。其后为了配合政策,1997学年度中四的文科班采用母语教学,理科班则分班采用母语授课;1999学年度,中六预科文科班采用分科母语授课,经济学(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高级补充程度科目)采用英语授课;理科班则以英语授课。
母语授课的教学语言政策一直被受争议,原因是无论采用“分科”还是“分班”的母语授课计划,势必改变该校作为英文中学的教学传统与定位;不少人认为母语教学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语言障碍,但同时会造成英文水平的下降;再者,当时母语教学仅是香港教育统筹局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并未落实为具体政策。自教育署于1997年9月公布《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并于1998年实行中学在初中阶段分为英语教学和母语教学两类,即俗称的“英中”和“中中”的政策,全港至今仅有114所“英中”,家长在校外的标签效应下为子女报读“英中”,普遍认为影响了“中中”的收生水准。该校于1998年9月主动放弃以英语授课,正式成为“中中”,但保留校名不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校在校外的标签效应下收生质素难免受到影响。
2004年,该校为提升学生中英文水平而把初中的数学及综合科学科保留以英文教科书授课,但此做法并不附合教统局对于母语教学的有关规范。教统局质素保证分部于2005年发表的《校外评核报告》亦指该校“在个别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的学科中,部分章节用英语教授和考测”的做法,“未能为学生营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及促进学生学习成效”[59]。时任校长杨少雄以书面回应,指有关教学政策是得到家长同意及学生认同,以提升英语学习机会及衔接以英语授课的高中课程[59]。
2005年6月,教统局接到家长查询该校自行增加英语教学比例的做法是否恰当,而揭发该校有违规的情况[60]。《苹果日报》在同年7月8日報導校方在招收中一生时仍是以英语教授数学及综合科学科为“卖点”,有误导直属的圣若瑟英文小学毕业生报读之嫌。时任副校长赵善晋接受该报访问时否认有关观点,表示若有心欺骗家长,就不会举办升中讲座讲解;他又透露该校于1998年主动放弃以英语授课,并未想到现今社会歧视中文中学,认为是被教统局出卖[60]。
时任校长杨少雄在2008年4月27日播映的《铿锵集-各师各法》访问中,批评教育局对该校语文政策诸多限制,欠缺弹性,并公开表示校方有意走“回头路”,再度成为英文中学,节目中提到校方为中一至中三提供英语授课的“跨学科课程”,并积极培训师资,为重新成为英中铺路[61][62][63]。
2008年至2009学年度,因应教育局宣布教学语言微调政策,校方决定对中一学生采用于1994年曾实行的分流制,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采用英语授课,两班(A,B班)采用母语授课。2009年6月,时任校长杨少雄接受《星岛日报》的访问中表示,该校所有英文科教师均通过香港教师语文能力评核,而部分非语文科教师也通过IELTS英语水平测试,能为推行分班制英语教学做好准备[64];他又透露该校至今仍觉得是被政府出卖[65]。
2009年5月,教育局正式公布《微调中学教学语言》安排,容许中学按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推行分流制[66]。而推行分流制,即以分班、分科等采用母语或英语授课,会在校内学生及老师间产生标签效应,被编入中文班的学生会被受标签,老师也可能因任教英文班而觉得比较优越[67]。有在该校整个中学阶段接受母语授课的校友表示,校方于1994年推行的分流制,使到接受母语授课的学生被受校内学生标签,导致该批学生自我形象很低;他又指出这种无形的标签效应令人窒息[68]。
现时,该校在初中所推行的分流制是以学生的成绩分班,成绩较好的学生会被编入英文班,而英文程度不达标、成绩中游或以下的则会被编入中文班。不过在这样的分流制下,会使到成绩中游的同学经常“上下车”,即每学年需转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上课,对于他们的学习并无好处。时任校长杨少雄在2009年12月接受《星岛日报》的访问中表示,推出分流制所产生的校内标签效应难以避免,但可使到想入读英文班的学生发愤图强,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67]。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校需按照《微调中学教学语言》安排采用分流制,以达致使用全英语授课的目标,而过程中所引发的校内标签效应则难以完全避免。
1996年11月20日,油麻地嘉利大厦发生五级大火。此校两名中五学生,被困于15楼的诊所内。在浓烟密布的环境下,其中一名陆姓学生不支倒地,并失去知觉。另一名李姓学生情急下爬出窗台上,攀住挂在大厦向庇利金街外墙的冷气机,后来由于火势猛烈及体力不支,他摔落至4楼的钢制遮阳篷上。李姓学生虽然身体有多处骨折,却奇迹生还,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完全康复。身穿校服的他逃生及坠楼一幕,被大部分电子传媒清晰拍摄[69]。
陆姓学生及一名家长最后证实于事件中不幸丧生。校方其后为陆姓学生举行全校哀悼仪式,并以他冠名举办纪念足球联赛,由学生自行组队参加。
自互联网于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学生利用个人网页及新闻组作为管道,公开评论校政的风气日渐普及,当时不少学生对于刚履新的杨少雄校长部分措施(例如引入《新青歌》)并不适应,同时母语教学所衍生的班级差异,使得部分来自母语教学的文科班学生试图借由网上留言,宣泄不满。由于网上讨论当时是新兴事物,部分学生留言亦较为偏颇,甚不为校方及老师所认同。1998年,由该校电脑学会负责管理的官方新闻组被校方以“无法避免校外人士阅读及贴文”为理由而关闭[70]。自此,在缺乏官方言论平台的背景下,有学生转而利用GeoCities开设个人网站及网上留言板作为补充,更有学生以恶搞方式设立网报、歌迷会与讽刺训导处的网站,然而这些网站大都因为管理者毕业离校后而无疾而终[71]。虽然校方其后在2000年代初期引入的内联网系统中设有官方讨论区,但只局限用户作学术讨论、家长联谊等用途,并对讨论内容作出审查。有该校学生曾在该官方讨论区转贴有关校外人士(例如在该校应试的会考考生)对该校(试场)行政安排的看法和建议,其后讨论帖遭校方删除,高层师长亦以学生触犯不成文校规为由向转贴文章的学生作口头警告。
2005年,教育统筹局质素保证分部校外评核队到该校作为期一周的巡视[59]。事前该校为隆重其事,在观塘道前校舍增设电子资讯栏、固定投影机等硬件设施;更在前校舍外墙悬挂八幅“黄底红字”的大幅文宣布条,以显著褒扬近年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72]。但此举惹来不少师生、家长、旧生反感,甚至讥为“贴符的天主教学校”,先后被家长教师会及学生会批评。最讽刺的是校方于校外评核队巡视完毕后,随即将所有布条卸下。有人在提供网志托管服务的Xanga网站上设立一个名为“SJACS”的网志,批评校方做法,引起新旧学生广泛讨论,由此延伸到有关母语教学及其他校政问题的讨论。该网志以民主墙方式运作,设立者把账号和密码向外发布让师生与旧生可以登入网志撰文,唯网志最后被人恶意关闭而告终,Xanga方面亦无意复站[73]。
此事令不少老师改变网络讨论的刻板印象,显示学生、家长、旧生共同关心学校的精神,认为有助提供思考空间及向校方表达意见。其后有学生在Blogger[74]和WordPress.com[75]建立独立媒体形式的网志,然而以电邮投稿的发表方式较难普及。2007年2月,有学生在论坛建置讨论版,提供讨论平台[76]。同年,有学生成立名为“琬琰工作室”的专栏网站[77][78],发表有关该校老师不寻常离职的消息,引起师生的关注,其后网站突然收回有关言论,并暗示是受到压力而被逼关闭,但有关文章后来被转贴在其他网站[79]。琬琰工作室在事件淡化后再度活跃,发表多篇文章,但在2008年表示终抵受不住校内言论监控而关闭[80]。
2000年代中期,不少学生使用Xanga成立个人及班级的网志,亦有在职老师建立个人网志或Facebook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此外,也有学生为他们敬重的退休老师建立Facebook“名人/公众人物”专页,在几个月内已有几百以至过千名学生及以往门生成为支持者[81][82]。现时,大部分师生和旧生均使用Facebook作沟通和交流,成立班级、课外活动群组[83][84],旧生不用因校园保安问题,减少回校次数而不能与校内师生作紧密联系[85],也有旧生建立Facebook专页以唤起大家的集体回忆[86]。另一方面,有学生亦籍学校在2009年度开始推行的“冷衫政策”而开设Facebook群组,就该校的校服政策、训导以及其他校政等作出讨论[87],希望可向校方表达他们的意愿。
时任校监龚伟南神父于2006年透露,近年校方正争取地政总署拨地,扩展观塘道前校舍。校方曾提出在前校舍后方的当时正进行修葺工程的斜坡地作为选址,惟有关部门以斜坡危险为由拒绝该申请。
2006年12月,教育统筹局发出“2006年度第三次校舍分配工作分配通告”[88],其中一所校舍的校址位于现时校址附近的的平山彩云道及佐敦谷毗邻的发展区,该校舍占地面积达7,650平方米,为现时学校面积达两倍半。校方在得到全体教职员赞成及咨询家长意见后,正式把计划书交给教统局审批。2007年4月27日,教统局公布2006年度第三次校舍分配工作分配结果,决定把平山发展区中的该拟建校舍推荐分配给该校,当时预计新校舍于2010年中启用[89]。
在新校舍设计方面,校方曾在2007年至2008年向教职员及学生咨询意见。教职员可以在新校舍外墙主色、设计、实用等方面提供意见。而校方曾在07-08年度其中一个循环周第一日(Day I)班主任堂向每位学生派发选票,让他们投票选出新校舍后楼梯外墙部分砖色,投票结果显示最多学生选择啡色,校方并在选择啡色的同学中抽奖,抽出的幸运儿是当年的一位中五学生,并由时任校长杨少雄颁发纪念品一份。
时任校长杨少雄曾在早会上表示教育局以环保等多项理由有限度在新校舍设施上增拨资源,例校方需自行筹款替大部分课室装置冷气机。因此校方曾以多种模式举办筹款活动,例捐款冠名或留名志念等[90][91]。另一方面,有校友当时对迁校表示保留,认为校方在是次迁校问题上欠缺咨询校友意见;并曾为此在2008年校庆活动上向时任校长杨少雄质询有关迁校事宜,但校长却刻意回避有关问题[92]。
2010年1月23日校方在前校舍举行盆菜宴让老师和旧生缅怀一番,并在当晚表示已为新校舍筹得约100万港元[93]。同年3月19日第52周年校庆上由时任香港教区总务长陈国辉神父为新校舍主持奠基礼[3],并于同年9月27日在新校舍举行交接仪式,由陈国辉神父再次主持,相关新校舍竣工文件由建筑署交予教育局建校组,再交予天主教香港教区[94]。
新校舍由德材建筑承办兴建[95],校舍建筑费用约1亿8,500万港元,由公帑支付[96]。校方原定于10-11学年度9月迁入新校舍,但因工程延误,校方才可在2011年1月迁入新校舍。2011年3月19日校庆当日,由时任香港教区副主教杨鸣章神父主持开幕典礼和祝圣仪式,时任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在典礼上致辞[97][98]。
2015年,校长潘永强对校内政策进行改革,使校园有一番新景象。措施包括改版学生手册,增加更多学校资讯﹔中一班数由4班增至5班﹔上课时间表由以往沿用的循环周六天制改为五天星期制,并对课堂节数进行变更等。
校长潘永强先生会于大部分上课天,早上7时半左右,在学校正门接待回校上课的学生。在天气炎热或倾盆大雨的情况下,更会拿着一大包“厨房纸巾”派发给学生整理仪容,打破上任校长杨少雄先生冷漠的形象。校长潘永强先生亦经常以大家庭代表他与学生的关系,己为父,学生皆为他的儿子。并经常强调这“大家庭”需要守望相助,需全人努力才能成功,清除校长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另外,他亦经常以“尽管我校的学术评级暂时未能返回一级水平,但必需先在学生的言行举止及纪律上达到一级水平,继而改善前者”的愿景勉励学生。
课节方面,冬令时间课节由8节增至10节,每节堂数时间由40分钟缩短至35分钟,放学时间由以往3时划定改为4时﹔夏令时间课节则由8节减至5节,每天上课的课节安排为依照校历上的代号上课,即“U”和“L”。例“U1”,即只进行冬令时间表星期一第1至4加第9节课,而“L1”则只进行冬令时间表星期一第5至8加第10节课,如此类推。班主任课改为2节,并如常设有周会。
星期五最后两课(夏令时间则为“L5”第4、5节)新增课外活动课节,课外活动由30多个学会增加至70多个。并分为A项、B项。中一至中五学生必须在A项和B项各选出一个活动(没有选择或所选的活动已满额则随机入会)。每周的活动安排为依照校历上的A项、B项上课。A项为该学生A组活动,B项的则为B组活动。
2020年5月2日,该校位于彩石里自2010年12月起停用、荒废校舍的地下男厕格内被发现有一个行李箱,行李箱内藏3个盒形爆炸装置、手掷式土制炸弹、手提电话、经改装的电路板、10千克化学品包括哥罗芳、山埃等毒品、4千克炸药、压力煲等。警方调查后认为部分化学品为2019年11月于香港理工大学冲突中失窃的物品,随即封锁彩石里,更一度封锁往启业邨行人天桥及观塘道往观塘方向一条行车线。荒废校舍内满目疮痍,校舍的外墙、小食部卷闸、课室墙壁、礼堂的彩色玻璃门、天台等全是涂鸦,课室走廊的栏河被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示威者写上政治口号。[99]
该校校歌《圣若瑟英文中学校歌》是在创校时由 Rev. Bro. Alban 作曲及填词的[100],有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各版本有4节,一直沿用至今。1975年,校歌加入中文歌词,由陈江潮校长执笔(亦有一说是李汉良老师填词)[22]。
以往按照惯例,一般只会唱第一节,并会多唱中文版本校歌。近年,在重要庆典(如开学礼、圣道礼仪、散学礼)则会唱第一至第二节,并多由校长领唱,而校方以培养英语教学环境为理由,甚少唱中文版本的校歌。
English Version
|
中文版本
|
2009年度,圣若瑟英文中学在校学生约1120人,分布于29个班别。在旧学制方面,中一至中五各设5个班别(A,B,C,D,E班),每班约40人,中四至中五设有文科班(A,B班)与理科班(C,D,E班);中六至中七则各设2个班别(A,B班),每班约30人,文科学额20名,理科学额40名;而三三四新学制方面,中一至中六各设5个班别(A,B,C,D,E班),每班约40人。
2008年前,该校奉行母语政策,初中使用中文及英文作为教学语言的中学。在教学语言微调政策前,除电脑、音乐、英文外,其余初中所有科目均使用中文作为教学语文。中四至中五的学生则开始在理科、经济科、音乐科以英语授课。2008-2009学年度起,中一的其中三班采用英语授课,两班采用母语授课。
现时,中一至中二(A,B,C班)以母语授课,(D,E班)以英语授课,并设有精英班(E班,2000年代中期前为A班)。中三至中五(A,B班)以母语授课,(C,D班)以英语授课,精英班为(D班)。校内所有中一学生是由教育局实施的香港中一学位派位机制及少量自行派位学额中招收,绝大部分学生Band 1-2 学生。2024至2025学年度,该校新学制高中学生除必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科以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外,校方只容许学生最多选修三科作选修科,即每位新学制高中学生最多可修读并在香港中学文凭公开试中报考七科(体育科等非报考科目另计)。此外,该校曾于近年推行 融合教育[101]。
2010年12月,该校时任校长杨少雄表示在2011-2012学年度起,将响应教育局及香港教区呼吁自愿减班,计划把中一班别数目由5班改为4班[102]。2015年9月,中一班别数目由4班改回5班,并在A,B班实行小班教学,一班约20人。
佐敦谷新校舍座落于九龙东观塘区平山(机场山),位于香港九龙平山新清水湾道46号(与彩兴路相邻)22°19′56″N 114°13′1″E,毗邻牛池湾、彩云邨、彩德邨、坪石邨、顺利邨,与观塘道前校舍相距约700米。校舍西面是圣言中学新校舍。
校舍于2011年1月落成启用,楼高7层,总面积为7,650平方米,为观塘道前校舍面积2倍半[3]。校舍是一座典型的后千禧校舍,设有教学室大楼、特别室大楼及一座独立礼堂[90]。为减低车辆途经新清水湾道时所产生的噪音影响,该校舍北面外围兴建了约3米高的实心围墙[103]。
校舍教学室大楼与特别室大楼则新增部分前校舍所缺乏的设施,例分班教学室、饭堂、更衣室、空中花园、学校历史馆、体能训练中心、露天剧场等;而户外设施则新增一个可进行足球、篮球或手球赛事的球场、环保花园、热新跑道连沙池、攀石场、铅球场等[93][104]。校舍也着重绿化,在校园外围及中央种植大量花草树木[105]。
而新校舍图书馆则设于特别室大楼4楼,面积较前校舍图书馆大1倍多,并设有通道与教学室大楼4楼教员室相连。而图书馆内的书库与自修区分开,能减少对自修区同学的滋扰与图书失窃的机会[106]。
观塘道前校舍坐落于东九龙观塘区九龙湾,位于香港九龙观塘道61号(与彩石里交界)22°19′49″N 114°12′40″E,毗邻启业邨、九龙湾、佐敦谷、坪石邨及彩虹邨。
校舍于1967年秋季落成启用,呈“口”字型,中庭天井部分为操场兼篮球场。连同2001年启用的北侧新翼,面积约2,870平方米[103]。校舍规模以现时标准来看,较香港一般中学为小,只能说为学生提供一个勉强合适的环境学习。楼层方面,旧翼连同顶楼加建的教员室和小圣堂等三层至五层;新翼的则有五层。校舍大部分外墙的下半幅都贴上纸皮石,这虽可使到外墙美观而又容易清洁,不过以往不少学生因奔跑而撞向墙柱的纸皮石上,导致流血,个别严重弄伤的学生需要送院。
校舍旧翼顶楼教员室部分原是创校人孙保禄修士及校监宿舍,属教区私人地方。于90年代中期因校舍地方不足,教区遂慷慨捐出宿舍地方部分予香港政府(因当时该校已改制为完全津贴,校舍业权应归于香港政府所有),以改建成现时教员室[107]。
1999年5月2日,时任香港教区助理主教陈日君为前校舍新翼主持奠基礼。2001年4月29日,时任香港教区主教胡振中枢机莅临该校主持新翼开幕典礼和祝圣仪式[108]。
由于前校舍建筑具有一定特色,建筑署在前校舍勘察后表示其结构安全,可用多二、三十年,教育局正计划在收回前校舍之后的两年,再就校舍未来用途进行检讨。局方于2008年初步提出在迁校后把前校舍暂时向迁校中的办学团体作中途校舍[2][109],长远校舍会用作小学校舍用途[93]。
在2008年以后,校方曾在前校舍举办几次小型开放日让一众旧生回校缅怀和拍照留念,最后一次开放日为2010年12月5日[110]。此后,该校于2010年12月15日完成最后一个在前校舍进行的上课天(Day VI, Cycle 11, 星期三),在学校圣诞假期前(12月17日,星期五)举办前校舍最后一个校内活动-圣诞联欢会[111]。
2011年1月该校由观塘道前校舍迁往佐敦谷新校舍,并于同年1月2日在前校舍举行告别活动[4][5],结束了前校舍在圣若瑟英文中学的43年历史任务[6]。
2018年7月,教育局公布二零一七年度第五次校舍工作分配结果,坪石天主教小学获分配使用观塘道前校舍,校舍的教育使命得以延续[112][113]。然而,由于旧校舍维修费用过高,而且在技术上不再适宜用作学校,该次校舍分配最后在2020年11月取消[114][115]。目前,该旧校舍仍然荒废,曾用作警务处反恐训练场地,现为卫生署仓库。政府曾打算将校舍拨作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考试及评核中心[116],但考评中心最终落户前红磡官立小学校舍[117]。至于此校舍,长远政府将保留作“政府、机构或社区用途”。
2023年12月11日,房屋局向立法会提交文件,提出将观塘道旧校舍改建为简约公屋。[118]
前校舍内的设施如下:
早于70年代中期,校友何安达就读中三时曾发起签名运动,表示有意与一班同学筹组首届学生会,但校方却没有理会[需要较佳来源]。直到1990-91年间,学生再次向校方提议成立学生会。
1992年,第一届学生会成立。学生会会址最初设于观塘道前校舍211室,于上课时段为课室用途,于小息、午膳及下课后则有学生会干事于此当值,负责售卖校簿、校呔等用品,在迁校前已改为G04A室。该校学生会曾为观塘中学生联会、学生福利联盟(2002年至2005年及2010年)等组织的成员。
2008年举行的第17届学生会选举有学生质疑选举结果,并指出选举过程出现疑似舞弊情况。
2005年10月举行的第14届学生会选举,候选内阁为“雷雨阳”及“WINGS 翼”,“雷雨阳”以505票支持当选成为该届学生会[119]。
2007年10月12日举行的第16届学生会选举,候选内阁“AIR”被学生以459票不信任票对440票信任票被否决,依会章须重新举行补选,成为学生会候选内阁遭否决的先例。11月6日举行的第16届学生会选举补选,由两组候选内阁“禧You”和“Power2”[120]竞逐,后者为一位中六学生为主席及9位中四学生出任阁员所组成。最后,由“禧You”以770票高票当选成为该届学生会[121]。
2008年10月10日举行的第17届学生会选举,候选内阁“我哋”以507票信任票对492票不信任票及94张废票当选成为该届学生会[122]。此后在校内一直有选举“造马”(作假)疑云,因很多同学在选举后表示投下不信任票。而在千余名学生的投票中,在信任与不信任票接近下废票竟近一成多达94张。据当年当选内阁成员了解,该届选举是在老师们的协助下,将不信任票变成废票,原因是以免如上届般重新举行补选浪费资源及没有学生再为该届成立候选内阁所致。有学生认为这样形同虚设、黑箱作业的选举是对选民(学生)一点也不公平。
2009年10月16日举行的第18届学生会选举,候选内阁“Mensa”以811票信任票对204票不信任票当选成为该届学生会,刷新了最高票数当选的记录[123]。
2010年10月8日举行的第19届学生会选举,候选内阁分别是“Myth”、“跨时代”及“Nuevo”,“Nuevo”以427票支持当选成为该届学生会[124]。
2015年9月24日举行的第24届学生会选举, 候选内阁“Musketiers”以452票信任票对275票不信任票及40票废票当选成为该届学生会。校长潘永强亦提前向同学宣布第25届起内阁选举方法由“统一投票”改为“自由投票”。
2017年9月22日举行的第26届学生会选举,唯一候选内阁 “承传”Heritage 以309票信任票对191票不信任票及20票废票当选成为该届(60周年钻禧校庆)学生会,该届学生会选举投票率为69%。
阁届 | 第1届 | 第2届 | 第3届 | 第4届 | 第5届 | 第6届 | 第7届 | 第8届 | 第9届 | 第10届 |
---|---|---|---|---|---|---|---|---|---|---|
阁名 | 骄阳社 | 鼎盛 | 励进社 | 启程阁 | 汇诚阁 | 青峰阁 | 颖新社 | 轩正阁 | 傲群阁 | 1137 |
阁届 | 第11届 | 第12届 | 第13届 | 第14届 | 第15届 | 第16届 | 第17届 | 第18届 | 第19届 | 第20届 |
阁名 | Right | HERO | Keep In Touch | 雷雨阳 | Echo | 禧you | 我哋 | Mensa | Nuevo | Via |
阁届 | 第21届 | 第22届 | 第23届 | 第24届 | 第25届 | 第26届 | 第27届 | 第28届 | 第29届 | 第30届 |
阁名 | SuperB | Polaris | Era | Musketiers | Praxis | “承传”Heritage | Gladiolus | Concerto | Sparkle | EPOCH |
阁届 | 第31届 | 第32届 | 第33届 | 第34届 | 第35届 | 第36届 | 第37届 | 第38届 | 第39届 | 第40届 |
阁名 | syzygy | enigma | invictus |
《圣若瑟英文中学学生会会章》 初版于1992年11月3日正式生效,2005年9月7日作第二版的修订,2009年10月16日作第三版的修订,并在周年会员大会上通过。学生会会章已对会员资格、组织架构、选举方式等作出适当指引,所有会员需要遵守[125]。
在2005年的修宪后,四个学社的社长亦为干事会的当然成员。但在2009年的修宪后,四个学社的社长不再是干事会的当然成员,以及在334新学制下的中五学生可以担当学生会会长。
根据学生会的会章,全校学生是学生会的当然会员。学生会选举采用内阁制,全校学生普选产生,而会长必须为旧学制中六预科生及334新学制中五高中生,其他干事则包括内外务副主席、内外务秘书、两名司库、总编辑、公共关系秘书、总务秘书。
学生会亦设有顾问委员会,由校方委任老师出任委员,负责监察学生会的事务与运作,该委员会亦有权列席学生会会议。
学生会选举采用多数制的模式,假若只有一个候选内阁同额竞选,则必须进行信任投票,信任票过半数始能当选。周年会员大会会在选举当日同时举行,届时卸任学生会将向全校学生交代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如有任何表決,如修改宪章等程序,将由全体学生举手表決,由当日负责主持的老师审核是否通过。历年来,学生都对于选举过程中违反民主选举原则的措施表示不满,例如以学号记名投票进行、不设立独立的圈票区等,导致以往有当选内阁曾根据选票上的学号向投该内阁一票的学生免费派发饮品“谢票”。对于上述违反民主选举原则的措施,校方则表示此乃便于行政安排。
候选内阁一般会透过洗班派发政纲、免费西瓜波、袖珍时间表及纪念品等,也会在学校多人流的地点亲身派发政纲,以争取学生支持。在选举前夕也会在校内操场及楼上走廊外墙悬挂印有“阁名”或口号的大型海报或横额。在迁校前,选举当日侯选内阁及助选团都会在早会开始前从观塘道前校舍校门圣若瑟像至校外的彩石里人行道上列队呐喊,并会使用大鼓等以壮声势。近年,随着互联网及社交网站的普及,侯选内阁都会透过架设网站[126]或在Facebook设立群组作宣传。
至于选举经费上限是$1,500,由校方补贴,防止学生在宣传上过度耗费资金。每年学生会选举前夕学生会都会在礼堂举行会员答辩大会,候选内阁需接受师生及对手的质询。
学生会每年会举办不同活动让学生参加,曾举办活动包括:
同时学生会亦会售卖西瓜波(红白相间塑胶足球)、白饭鱼、校簿、文具;除售卖服务外也会提供旧书义卖(第11届迄今)、漫画租借(第9届迄今)及联校模拟试卷交换等服务。过往亦有提供影印服务,但因校方拒绝而停办多年。据了解,第18届当选内阁“Mensa”曾以残旧为理由把一些陈年漫画(例︰足球小将等)弃掉,此举惹起部分“漫画迷”学生不满。此外,学生会编辑委员会负责出版每年两期的校报-《睿思》。
该校首个校友组织是于1965年成立的圣若瑟英文学校旧生会(The Old Boys' Association of SJACS),负责建立旧生网络及举办联谊活动。这个组织其后被1991年成立至今的圣若瑟英文中学校友会(The Josephian Association)所取代,并得到该校官方认可[128]。
此外,一些移居海外(例:加拿大)的校友也在当地成立校友组织,例如于1996年7月成立的温哥华九龙圣若瑟同学会(SJACS Alumni Vancouver)及在多伦多成立的SJACS Ontario Alumni Association in Toronto[129]。
该校每年主要出版校报《睿思》及文集《贤思集》。
《睿思》是由该校学生会编辑委员会负责出版的校报,每年出版一至两期。校报原本只是一份壁报,于1994年由第三届学生会创办。该届学生会于同年曾举办校报命名比赛,最后由94-95学年度中六乙班其中一位同学(李卓杰,现任职矫形专科牙医)提供的名字“睿思”获胜,并由时任校长陈江潮颁发书券作奖品。校报以往采用黑白印刷,于2008年11月号首次采用彩色印刷。校报出版月份通常为4月至5月及10月至11月。
校报页数约八至十多页,内容包括学生会工作报告、主席与编者的话、师生专访、活动新闻、师生撰文、活动花絮与随影等。校报间中也会刊登由学生会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学生会设计的纸版游戏,游戏可让学生乐在其中。
第十八届(2009-2010)学生会-Mensa将该校报增量1000%至80页,创下纪录。
自2000年起,该校中文学会每学年都会出版文集-《贤思集》。文集采用钉装、彩色印刷,每年春季出版。文集页数约四十多页,内容包括编者的话、师生文集等,间中也会刊登标语比赛得奖作品。
文集内的学生文章约30篇,都是各年级中文科的习作题目,由中文科老师在每个习作题目上挑选几篇上品文章,在文集顾问老师协助下由中文学会会员编写文集,部分文章也会刊登老师评语。每年文集都会有几篇老师作品,而部分老师在文章使用笔名,学生都会在文集出版后猜想作者的真正身份。
该校设有五十多个学会组织,其中包括四个制服团体。该校设有制服团体,表现突出,经常代表学校参与比赛及社区工作,并与学校协办每年一度的中一新生暑期衔接班步操训练及年度陆运会闭幕典礼。当中包括:
该校的制服团体设有队伍房间,供队员或团员操练后或休息时段时进入。
该校于每个上课周的星期五第九及第十节课堂设课外活动节,课堂分为A组活动及B组活动。
该校以往尽量缔造了自由开放的校园气息,例如同学放学后都可以留校活动,在学生鞋类规范方面亦十分自由等[92]。此等对学生并无太多规范的政策及措施,被誉为该校自由风气的传统典范,多位旧生亦在2008年校方发行的50周年校庆特刊中撰文称颂这传统[136]。
在学生鞋类规范方面,以前学生可自由穿着运动鞋上课。但是,校方自1997年起认为穿鞋跟学业及操行有关,一律规定学生要穿着结带的黑色皮鞋,并禁止同学穿着运动鞋上课。有旧生认为,此举抹杀了学校的自由风气[137]。而在1998年以后入学的学生,自然无法得知该校昔日的自由风气。
在校园环境方面,以往前校舍校务处使用开放式格局;学生都会在早会前及下课后在操场自由进行球类活动,形成足球与篮球同场进行的特殊景象,很多同学亦喜欢放学后留在学校观赏球赛或温习以应付公开考试。然而,此风气却于近年逐渐消除,校务处设立了封闭式的柜位[137];校方自2002年起执行禁止学生在早会前进行球类活动,下课后则将操场平均分配予纪律队伍、训练体育校队及球类学会进行活动[32],学生不得逗留在校超过下午5时等政策,此举使到该校昔日“球球是道”、学生留校活动的校园气息遂不复再。
除上述自由外,以往亦有中六、七预科同学喜欢放学后留在相对公共自修室较清静、不用霸位的前校舍主场课室温习以应付高考,校方并没有规限预科生每日离校时间。虽然此举可能会影响前校舍晚间的校园保安,但校方之前对此并无出言禁止。然而在2009年,校务处曾一度以有预科生放学后在主场课室小吃充饥把班房弄脏、在班房玩耍、明爱夜校关闭等为由,向预科生严格执行不得逗留在校超过下午5时的政策余半年(9个月),并取消以往由预科四班班长保留班房后备锁匙以便校工下班后仍可自行锁门的措施。有喜欢放学后留校温习的预科生曾为此向该校高层师长表达可否对此作出酌情处理的意愿,但得到的回复是建议该学生使用香港公共图书馆自修室或周末使用前校舍地下小食部桌椅温习。鉴于当时该校发生连串偷窃事件,事后部分预科生认为校务处此举目的只是想杜绝一切失窃的可能性(例班长忘记锁门),但此等便利校务处的行政措施却只是收窄学生在校内的自由度,减少学生对该校的归属感。
迁校以后,校内有老师认为午饭时间后上课有集队需要,遂要求全校同学以后午饭时间打钟后于操场集队。以往同学也是自律地返回课室,在新制底下,自由的风气又被进一步剥削。(此制度在潘校长上任后已取消)
对于以上的转变,曾有老师描述今昔景况:“以往同学都喜欢留在学校打球、温习、进行课外活动,可是近年学生放学,却是一窝蜂赶到校门离开。”
3M | 慈云山(北) | ⇄ | 彩云 | |
10 | 彩云 | ↺ | 大角咀 | |
14D | 油塘 | ⇄ | 彩虹 | 只限平日繁忙时间服务 |
21 | 彩云 | ⇄ | 红磡站 | |
26 | 顺天 | ⇄ | 尖沙咀东 | |
26M | 彩虹 | ↺ | 观塘 | |
26X | 顺天 | ⇄ | 尖沙咀东 | 只限平日繁忙时间服务 |
27 | 顺天 | ↺ | 旺角 | |
29M | 顺利 | ↺ | 新蒲岗 | |
42 | 青衣(长康邨) | ⇄ | 顺利 | |
88 | 中秀茂坪 | ⇄ | 大围站 | |
91 | 清水湾 | ⇄ | 钻石山站 | |
91M | 宝林 | ⇄ | 钻石山站 | |
91P | 钻石山站 坪石/彩虹站 |
→ ← |
香港科技大学(北) 香港科技大学(南) |
只限平日繁忙时间服务 |
92 | 西贡 | ⇄ | 钻石山站 | |
95 | 翠林 | ⇄ | 九龙站 | |
96R | 钻石山站 | ⇄ | 黄石码头 | 只限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服务 |
213A | 安达 | → | 坪石/彩虹站 | 只限平日上午繁忙时间服务 |
213D | 中秀茂坪 | ↺ | 旺角 | |
214 | 油塘 | ⇄ | 长沙湾(甘泉街) | |
290 | 坑口(北) | ⇄ | 荃湾西站 | |
290A | 将军澳(彩明) | ⇄ | 荃湾西站 | |
290B | 荃湾西站 | ⇄ | 将军澳工业邨 | 只限平日繁忙时间服务 |
290X | 日出康城 | ⇄ | 荃湾西站 | |
N216 | 油塘 | ⇄ | 红磡站 | 通宵服务 |
N290 | 荃湾西站 | ⇄ | 日出康城 | 通宵服务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