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會區 新、會 | |
---|---|
地級市 | |
大新路歷史建築 | |
綽號:葵鄉 | |
新會在廣東省的地理位置 | |
坐標:22°31′39″N 113°01′51″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市 | 江門市 |
設立 | 晉元熙二年(420年)置郡、隋開皇十年(590年)改縣 1992年設市[1]、2002年改區[2] |
政府駐地 | 會城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1街道、10鎮 |
政府 | |
• 市委書記 | 林錫波 |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鄭祖材 |
• 市長 | 林錫波 |
• 政協主席 | 張華 |
面積 | |
• 地級市 | 1,354.74 平方公里(523.07 平方哩) |
• 陸地 | 1,075.24 平方公里(415.15 平方哩) |
• 水域 | 279.48 平方公里(107.91 平方哩) |
• 市區 | 143.8698 平方公里(55.5484 平方哩) |
尺寸 | |
• 長度 | 54.5 千米(33.9 哩) |
• 寬度 | 48.8 千米(30.3 哩) |
海拔 | 0 米(0 呎) |
最高海拔 | 982 米(3,222 呎) |
最低海拔 | 0 米(0 呎) |
人口(2022人口) | |
• 常住 | 常住人口909,277(第七次人口普查);戶籍人口76.56萬人 |
• 密度 | 846人/平方公里(2,190人/平方哩) |
• 市區密度 | 2,641人/平方公里(6,840人/平方哩) |
語言 | |
• 方言 | 粵語 四邑片 新會話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529100-529159 |
電話區號 | +86 (0)750 |
車輛號牌 | 粵J |
氣候 |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 年均溫 | 24.0 ℃ |
• 年降水 | 1846.3毫米 |
• 年日照 | 1653.2小時 |
行政區劃代碼 | 440705 |
舊稱 | 岡州(古稱) |
城市精神 | 求實、創新 |
本地生產總值(2023年) | ¥1011.25億 |
• 人均 | ¥110,519元 |
網站 | 新會政府信息網 |
區象徵 | |
花 | 寶巾花 |
樹 | 蒲葵 |
新會(粵語新會話:/sɜn˨˧ vui˧˨/,漢語拼音:Xīnhùi),簡稱新或會,古稱岡州,因盛產蒲葵而別稱葵鄉,現為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名稱來自新會郡,過去與台山、開平、恩平合稱「四邑」,近年加上鶴山,改稱「五邑」。區人民政府駐同慶路1號。
新會陳皮享譽全國。素有 葵鄉 、 陳皮之鄉 、 魚米之鄉 之稱。是南粵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一直是四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新會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粵語四邑片新會話。新會建置於東晉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從北宋起新會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舉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新會位列廣東最遲開放通商的兩個城市之一。這裏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獨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同時又作為嶺南學派和嶺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濱鄒魯」之稱。
三國時代,吳國在今司前鎮河村墟附近設立「平夷縣」,是新會最早的建置。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夷縣改名為「新夷縣」。直至元熙二年(420年),晉恭帝置「新會郡」。隋朝開皇十年(590年),新會降郡為縣,但「新會」地名沿用至今。
清中葉以後,新會的洋文名曾使用過威妥瑪拼音的「Sin-hoei」和郵政式拼音的「Sanwui」,俄文則拼寫為Cинь Xои,其中Sanwui在海外的華人社群中至今仍然使用,如香港新會商會學校英文為「San Wui Commercial Society School」。自1970年代末以來,使用羅馬字母的國家比較普遍以漢語拼音「Xinhui」來作為「新會」名稱的拼寫。
根據現時的考古發掘,新會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約公元前4000年的都會羅山咀文化。當時新會地區位於潭江溺谷灣,之後因西江、潭江泥沙長期淤積,逐漸成陸。這一時期,新會就有古越人活動。[4]在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古井鎮象邊山遺址出土的代表權力象徵的禮器「璋」和「璜」反映了當時的新會地區已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古國」。[5]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南越地後,設南海、桂林等三郡,今新會地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管轄。[6]約前204年,趙佗建立南越國,新會隸屬南越國管治。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新會復為交州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官府在今司前鎮河村鄉附近為治所置平夷縣,以討平夷族為名,意為對當地以土著居民為主的人口實行鎮撫,這是新會設立行政區劃的開始。[7]
西晉滅亡東吳統一中國後,於太康元年(280年),改平夷縣為新夷縣。東晉末,析番禺縣地在新夷縣東面增置盆允縣,屬南海郡。又在新夷縣西面增置封平縣,屬新寧郡。[6]由於新會的土壤適合葵樹生長,種葵及製作葵扇也逐漸發展起來。據《晉書•謝安傳》記載:「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當時新會尚未置郡,但所生產的蒲葵扇已經由陸路從中宿輸往江左一帶銷售。
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晉恭帝分南海、新寧兩郡之地置新會郡,領有盆允、封平、新夷三縣,以盆允縣為郡治,新會之名自此始,並沿用至今。[7]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北燕昭成皇帝馮弘之子馮業率領三百餘人從高句麗乘船渡海到此,被宋文帝封為懷化侯、新會郡太守,成為馮姓入粵始祖,為有史可考最早到新會的移民活動。[8]至元嘉廿七年(450年)的新會郡境域,北枕皂幕,南達南海,西包珠環,東含澳門,面積約8419平方公里,地域甚為遼闊。[9]
隋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廢新會郡,將盆允、永昌、新建、熙潭、化召、懷集六縣合併為新會縣,以原新會郡治盆允為新會縣治,是為新會立縣之始。又將新夷併入義寧;始康併入封平,因境內有封水,置封州。翌年改稱允州。開皇十三年又改為岡州,州治在今開平市水口鎮沙岡鄉古州墟。大業元年(605年)廢岡州,將封樂併入新會;封平併入義寧。至此,南朝宋時新會郡下轄十二縣省為兩縣,改屬廣州南海郡。[6][10]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定蕭銑後重置岡州,州治盆允城。武德八年,由於新會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西南沿海一帶設立了岡州鹽場,至宋朝發展到六個鹽場。另外,在古井官冲崖山附近的碗山窯址挖掘出四千多件陶器和青瓷器,說明了唐代新會燒瓷業非常發達。官府採取開放政策,鼓勵對外出口貿易,新會是外國商船進出當時的國際商埠廣州必經之路,因此碗山官窯的瓷器亦由此路源源不絕運往外國銷售。當時新會的貿易已經非常興旺,市務稅錢達4088貫,僅次於增城縣和扶胥鎮,成為嶺南第三商埠。[11]貞觀十三年(639年)廢岡州又復置,州治移治於今新會城。神龍元年(705年),佛僧一行來到新會境內的五馬歸槽山種茶,觀天象,繪星圖,並在桂山上弘揚佛法,後來在此地建玉臺寺,日後更成為嶺南四大名剎之一。[12][13]開元廿三年(735年)岡州再廢,並移新會縣治至岡州故治。乾元元年(758年)再置岡州,貞元廿一年(805年)再廢岡州不復置。乾符七年(879年),黃巢軍攻陷廣州城並屠城,大批新會人逃往南洋一帶避難,為新會有史可考最早到外國的移民活動。[14]
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張九齡十三世孫張嚳從南雄敬宗巷入贅遷來新會,子孫在新會繁衍出榮、華、昌三個支派。[15]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被貶至儋州,途經新會時,在金溪山的寶積院親自種下一棵荔枝樹,成為荔枝的一個品種,名曰「東坡荔」。[16]北宋末年,都會鄉人黃道娘發明手工織布機,教授紡織技術,比松江的黃道婆早百多年。[7]宋高宗時,朝議大夫馬持國由臨安南渡入粵,在金紫街定居,成為嶺南馬姓始祖。咸淳九年,因蘇妃之亂,羅貴帶領三十五姓共九十七家人從南雄珠璣巷南逃至新會,奠定今天新會姓氏宗族的分佈。[17]祥興元年六月(1278年),宋帝昺在元軍的追殺下從海路逃至新會厓山,張世傑等人建立「行朝草市」,堅守數月後在厓山海戰一役中被元軍張弘範擊敗,丞相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滅宋之後,官府採取高壓政策統治百姓,抗元復宋的起義不斷爆發,至元二十年(1283年),原南宋瓊州知州林獲次子林桂芳與宋宗室後裔趙良驄兄弟在瀧水縣羅旁起義,抗元復宋。號稱羅平國,改元延康。不久被元軍鎮壓,林桂芳等人被殺,起義失敗。至正年間,主簿徐聞可以土石為料修築新會土城,奠定了後世新會城的雛形。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黃斌聚眾反元,攻佔並燒燬新會城。[4]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廖永忠捕殺久據不降的農民軍領袖黃斌,正式將新會納入明朝的版圖。洪武三十年(1397年),千戶宋斌以磚石圍築城牆,縣城西起犀山東至馬山,周長六百六十丈,縣衙建於城內,是為內城。成化十年(1474年),知縣陶魯以蠔殼修築了新會子城,並開鑿會城河。至萬曆元年(1573年),兵備僉事何子明增修二重城至會城河邊,周長約五公里。至清乾隆年間,新會城成為了廣東第三大城,僅次於廣州城和潮州城[18][19]。嘉靖元年(1522年),佛朗機人別都盧及疏世利率領五艘船入侵新會,明廷派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張嵿應戰,史稱西草灣之戰,此戰從西草灣[20]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1]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德魯(Framcisfode Tello)派薩穆迪奧(DonJuan de Samudio)在虎跳門河岸設立據點,不久被官府派兵驅趕。崇禎七年(1634年)六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海盜劉香,入寇新會掠劫。兩廣總督熊文燦招撫不果,調鄭芝龍軍隊殲滅之。[22]
崇禎末年(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所滅後,新會仍為南明的管轄範圍。至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十五,清朝將領李成棟帶軍攻陷廣州,並委派林鳳翱為知縣,將新會納入清朝領土。然而,永曆二年1648年四月十五,李成棟轉投南明,新會一度歸回南明管轄,但永曆四年(1650年)十一月初二,清朝的尚可喜及耿繼茂重奪廣東,新會才正式納入清朝版圖。[23]
永曆八年,南明安西王李定國接連三次攻打新會城,圍攻新會城八個月之久,城中糧盡,守城清軍吃城內居民充飢,到十二月初,吃掉居民近萬人,其後敦拜率兵趕到,以火箭大破象陣,李定國敗走。[4]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需向內陸遷徙50里,加上實施海禁,新會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到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允許馳禁,居民陸續遷回。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政府設置崖門炮臺,嘉慶十四年(1809年)遷至現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由於炮臺火力威猛,守衛森嚴,以致英軍不敢攻打,而轉攻虎門。咸豐四年(1854年)七月初八,新會天地會首領陳松年、呂萃俊率領紅巾軍響應太平天國在江門起事,史稱狗山起事,不費一兵一卒佔領江門。圍困新會城六十日之久,兩廣總督葉名琛派兵前來鎮壓,起事最終失敗。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根據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第十六條規定,江門開闢為通商口岸,並於兩年後正式通商。[24]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黃明堂、黃梓等人在杜阮領兵起義,率領民軍進攻會城,於11月10日和平光復新會。[4]新會境內在清末開始修築新寧鐵路;民國時又修築新鶴、江佛等多條公路交匯在縣城東北10公里的江門鎮,新會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江門鎮取代,江門的快速發展,並於1925年11月26日正式脫離新會獨立成市,直到1931年2月26日才復歸新會管轄。[25]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會城先後遭受日本軍機六次空襲。1939年3月28日,日軍派出南支派遣軍藤田旅團2800人從鶴山傑洲登陸入侵新會。國民革命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因軍備落後,最終失守。4月2日,日軍太田部隊攻入會城,成立會城治安維持會,後於1940年5月8日設立新會縣政務委員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派出一三○師團參謀長吉村芳次等人在台山公益胥山中學向六十四軍投降,新會正式光復。[26]1945年11月至1949年秋的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武裝組織多次對新會縣的國軍部隊的發動偷襲。1949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和平佔領縣城會城,中華民國國軍潰逃。自此,中國共產黨及其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了在新會縣的統治。[4]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1年1月12日將江門重新設市。同年3月,新會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34人被判死刑。土改開始後,土改隊刑訊逼供,無中生有出一個「反共救國軍岡州樓山大隊案」,株連229人,包括多名共產黨員和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家屬,吊打致死6人,自殺12人。該案於1952年12月平反。1954年新會縣長党向民提出「稻田變糧倉,河流變魚塘,荒山變果林,農村變花園」的口號,使新會城市面貌發生巨變,創造出很多聞名全國的經驗,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的先進典型。大躍進開始後,新會政府下令解散公共食堂,向農民發還原有自留地,發展家庭承包;遏止浮誇風,不放衛星。在三年大饑荒期間,幸得海外華僑捐贈物資,新會仍有餘糧,沒有像其他地方出現全村餓死的慘況。
1965年7月19日,新會縣劃出東南部上橫公社、西安公社與中山縣斗門公社、乾務公社、白蕉公社合設斗門縣。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禁止僑屬與海外華僑聯繫,歸僑被批鬥、遊街、甚至以莫須有罪名執行槍斃。商業市場被關閉,只允許逢一、六日開市,造成物資緊張,市民生活水平嚴重倒退;強行禁止宗教活動,拆毀寺廟,遣散僧人。1970年6月古兜山小水電站群工程動工,1975年竣工,建成11座水庫、水電站20座,解決了新會工農業用電緊張。1971年,為解決新會耕地不足問題,政府決定在崖南進行填海造田,至今已造田6.4萬畝。1977年9月22日,外海公社及荷塘公社的潮連島劃歸江門市,結束新會縣域包圍江門市的歷史。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後,政府平反文革時的冤假錯案,經濟恢復發展迅速。1984年3月,全縣撤公社建區。1986年11月24日,全縣20個區全部撤區建鎮。1992年5月13日,政府決定開發會城南部,行政中心隨即南移,南部新城區開始建設。同年10月8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新會撤縣置市,為省直轄縣級市,由廣東省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1994年3月,禮樂鎮劃歸江門市。1995年2月,為解決會城河兩岸交通嚴重擠塞,會城河綜合治理工程開工,2002年9月竣工。2002年4月28日崖門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銀洲湖兩岸擺渡的歷史。同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成為江門市一個市轄區。[7][27]
2010年12月16日,中國鐵道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及中國南車集團簽約,確定支持在新會合作建立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2011年1月7日廣珠城際鐵路建成通車,新會納入中國高速鐵路路網。2012年12月30日,縱貫新會全境的廣珠鐵路建成通車,新會融入中國鐵路路網。2013年,中國核工業集團擬在距離新會市區25公里的鶴山市址山鎮建設大型的核燃料加工廠,項目計劃一出,新會以至周邊城市的民眾隨即表達了強烈反對。自7月12日起連續三日,數千名市民到江門市政府門外集會示威抗議,最終逼使當局永久終止該項目。2018年7月1日,江湛鐵路開通運營。2021年12月31日,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投入使用。
新會位於太平洋南海北岸。地域範圍為東經112度46分55秒至113度15分43秒,北緯22度5分15秒至22度35分1秒之間。擁有海岸線14.9公里,東西寬48.8公里,南北長54.5公里。總面積為1,354.7149平方公里,其中陸地總面積約為1,097.59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257.12平方公里。東隔西江與中山市相望,東南與珠海市斗門區接壤,西南隔古兜山脈與台山市接壤,西與開平市隔石步河相望,北與鶴山市、蓬江區及江海區毗鄰。
新會地區地質史歷時6億年以上,由寒武紀發展到第四紀,才基本形成現今的地貌,當中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即地台基底形成階段,地台蓋層發育階段和大陸邊緣活動帶階段。尤其崖門鎮青石坑擁有獨特的第四紀早期冰川時代形成的冰臼。 到了第四紀末期,地殼下降,形成一個淺海灣,新會三角洲就在此海灣發展而成,其後經過西江和潭江幾千年來的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漸向海推進,特別是在近九百年時間里,新會的東部才逐漸形成現在這樣遍佈河網的沖積平原。
新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原佔總面積的45.49%,有海灣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平原及山谷沖積平原。山地約佔總面積的35.53%,有圭峰山脈、古兜山脈和牛牯嶺山脈,其中古兜山主峰獅子頭為新會最高點,海拔高度為982米。
新會地處西江、潭江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江海要衝」之稱。水域面積佔總面積之18.98%。西江幹流位於新會東部,從大鰲鎮百頃鄉張字圍進入新會境內,幹流在此一分爲二,統稱「磨刀門水道」。東幹流為新會、中山界河;西幹流向南流至睦洲口後分三支流:向西為虎坑河,中途匯入江門河和百赤海流入銀洲湖,是西江連通崖門水道的主要河道。向南流為勞勞溪經虎跳門水道入海。向東南流為荷麻溪經泥灣門水道入海。東、西幹流在大鰲尾怡興圍重新匯合,出境流入中山及斗門,境內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30.2平方公里。江中較大的島有古井島、大鰲島、三江島等等;其中古井島面積達203平方公里,為新會最大島嶼。西江新會段在睦洲、三江、黃涌均設有水位站。
潭江由司前鎮田邊鄉入境,為新會的「母親河」。橫貫境內中西部,流至會城溟祖咀與西江支流江門河匯合。繼而折向南流,經銀洲湖出崖門入海。潭江新會段長63.7公里,流域面積909.4平方公里。江中較大的島有三益島、七堡島、南坦島等;其中溟祖咀至崖門口一段稱「銀洲湖」,亦稱崖門水道,是西江、潭江匯集而成的水道,面積約36.42平方公里,為新會面積最大的水域。除西江、潭江兩大水系外,另有田邊涌、古兜涌兩條獨立小河。[7]
新會主要有9大主要土類,15個亞類,34個土屬,76個土種。[28]土壤偏酸,土質肥沃偏粘,土層深厚,地下水位高。
新會屬於古熱帶植物區馬來亞植物亞區北部灣地區,處於熱帶東部偏濕性季雨林、雨林生物氣候區域、北熱帶半常綠季雨林、濕潤雨林地帶、粵、桂、瓊臺地、丘陵半常綠季雨林區。植被分為常綠闊葉林、楓葉林、溝谷雨林、灌草叢、人工林、農田種植植物等。新會的原生植被已不存在,所見的自然植被均為次生,森林資源包括天然和人工次生林。2016年森林覆蓋率為33.74%。植物種類資源一千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樹種有銀杏、水松、水杉、半楓荷、吊皮錐、紫荊木、石梓、白桂木等十餘種。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古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7]
新會在脊椎動物地理分佈區劃上隸屬東洋界華南區閩廣沿海亞區。主要為獸類、蟲類、魚類和鳥類。其中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倉鴞、鯪鯉、山瑞和田雞。其中魚類資源最豐富,主要包括銀魚、彈塗魚、鰻鱺、鱖魚、河魨等數十種。鳥類有夜鷺、黃胸鵐、夜鷹等七十種。獸類有水獺、果子狸、野豬等十多種。蟲類有蜂、蝴蝶、蛇等幾十種,其中毒蛇種類較多。
新會已初步探明的礦種主要有鎢、錫、褐釔鈳礦、鋯石、獨居石、綠柱石、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等有色金屬和稀土;非金屬礦有石英砂、石英石、泥炭土、黑泥、白泥等。其中石英砂蘊藏量大,主要分佈於瀧水、古井、崖西和沙堆等地;金屬礦以錫為主,古井分佈較多,其次是鎢。
新會淡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深1037毫米,地面徑流總量15.05億立方米,淺層地下徑流量2.52億立方米。枯水年地面徑流總量9.88億立方米,淺層地下徑流量1.44億立方米。地下淡水資源補給量全年為2.76億立方米,開採資源全年為0.29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2,282立方米,畝均佔有量2,282立方米,分別為全國平均值的84%和12.53倍。
新會位於熱帶東亞季風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的基本特點是「溫和濕潤、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每年年底,西伯利亞的高氣壓將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太平洋,成為了冬季時的季候風。年中時間,太平洋形成了高氣壓,這股夏季季候風則會吹向歐亞大陸,帶來多雨潮濕的夏季。每年2月至4月為春季,氣候清涼潮濕,多雲有霧,能見度低。5月至7月為夏季,炎熱潮濕,降雨量多。8月至10月為秋季,氣溫始降,溫差始增。夏秋兩季亦是颱風季節,有時會引發水浸及山泥傾瀉;經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11月至翌年1月則是冬季,寒冷乾燥,偶有霜凍,不會降雪。
據1957年以來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均氣溫21.2℃。極端高氣溫38.3°C(2004年7月1日),極端低氣溫0.1°C(1963年1月16日)。全年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13.4°C;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28.3°C。降水量年平均1,773.8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為2826.9毫米(1965年);最少為1127.9毫米(1977年)。降水量集中在4月至9月,其中4月至6月以鋒面低槽降水為主;7月至9月颱風降水活躍。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漸增加。年均日照時數1735.9小時,日照時數最多為2097.5小時(1963年);最少1459.1小時(2006年)。年平均無霜期為349天。年平均氣壓為1009.7毫巴。年平均風速為2.3米/秒,以東北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5、6月份最高,為87%;12月份最低,為72%。
新會多年平均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日均氣溫 °C(°F) | 14.3 (57.7) |
15.3 (59.5) |
18.2 (64.8) |
22.4 (72.3) |
25.7 (78.3) |
27.6 (81.7) |
28.5 (83.3) |
28.4 (83.1) |
27.2 (81.0) |
24.6 (76.3) |
20.2 (68.4) |
15.9 (60.6) |
21.2 (70.2)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33.6 (1.32) |
61.6 (2.43) |
66.9 (2.63) |
185.8 (7.31) |
253 (10.0) |
320.5 (12.62) |
258.7 (10.19) |
281.6 (11.09) |
216.9 (8.54) |
65.2 (2.57) |
38.1 (1.50) |
26.5 (1.04) |
1,773.8 (69.83) |
月均日照時數 | 118.1 | 76.9 | 69.4 | 81.2 | 132.1 | 155.5 | 214.1 | 192 | 173 | 188.5 | 173.2 | 159.4 | 1,735.9 |
數據來源:氣候監測 |
新會區下轄1個街道和10個鎮。[29]
新會區行政區劃圖 | ||||||||
---|---|---|---|---|---|---|---|---|
區劃代碼[30] | 區劃名稱 | 面積[31] (平方公里)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行政區劃[32] | |||
街道 | 鎮 | 社區 | 行政村 | |||||
440705 | 新會區 | 1354.7149 | 會城街道 | 529100 | 1 | 10 | 32 | 193 |
440705001 | 會城街道 | 143.8698 | 新橋路9號 | 529100 | 19 | 29 | ||
440705101 | 大澤鎮 | 83.5054 | 新龍北1號 | 529162 | 1 | 14 | ||
440705102 | 司前鎮 | 89.5428 | 司前鎮前路5-1號 | 529159 | 1 | 13 | ||
440705103 | 羅坑鎮 | 117.8888 | 陳沖鎮前路2號 | 529157 | 2 | 15 | ||
440705104 | 雙水鎮 | 207.4435 | 康寧街西3號 | 529153 | 2 | 37 | ||
440705105 | 崖門鎮 | 289.0995 | 迎賓南路16號 | 529152 | 2 | 17 | ||
440705106 | 沙堆鎮 | 96.2528 | 沙堆中心路13號 | 529147 | 1 | 11 | ||
440705107 | 古井鎮 | 112.3185 | 古井人民路79號 | 529145 | 1 | 15 | ||
440705108 | 三江鎮 | 82.4332 | 河濱西路1號 | 529142 | 1 | 12 | ||
440705109 | 睦洲鎮 | 79.7961 | 長安街51號 | 529143 | 1 | 14 | ||
440705110 | 大鰲鎮 | 52.5645 | 光大路3號 | 529144 | 1 | 16 |
中國共產黨是新會區唯一的執政黨,在新會設有其地方組織——中國共產黨新會區委員會,由中國共產黨新會區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向其負責並報告工作,貫徹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方針、指示和黨代會的決議,領導新會區的工作,現任區委書記為林錫波。新會區人民政府是新會區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和區級國家行政機關,現任區長為林錫波。新會區的政治體制與中國大陸各縣級政府基本相同,作為江門市的一個市轄區,新會區委、區政府等機構受江門市委、市政府等機構的領導。
新會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區人大的常設機關,現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為鄭祖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會區委員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新會的地方組織,是愛國統一戰線和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地方重要機構,現任區政協主席為張華。中國共產黨新會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會區的紀律檢查機關,現任區紀委書記為孫葉偉[35]。
新會主要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有,民革新會區委、民盟新會區委、民建新會區委、民進新會區委、農工黨新會區委、致公黨新會區委、九三學社新會區委、新會區總工會、共青團新會區委、新會區婦聯、新會區殘聯、新會區企協。
新會區人民法院是新會區的國家審判機關,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在新會區行使審判權,其審判業務歸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和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監督指導,對新會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工作,現任院長為梁培招。新會區人民檢察院是新會保證憲法和法律統一實施的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在新會區行使檢察權,其檢察工作歸廣東省人民檢察院領導,對新會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工作,現任檢察長為盧樹圖。另外,新會區人民政府下設的司法局、公安分局、監察局和法制辦公室為政府主管司法行政、維護公共安全、紀檢監察和法制事務的工作部門。
新會清末民初之前仍然以手工業為主,產品以葵扇著稱。清光緒年間,葵扇、夏布、煙絲、蠶絲、茶葉已經成為出口商品,行銷香港及國內外等地。新會開埠後,新會建成江鶴、江會、江海、江北、江禮、江佛、新開七條公路,加強對外聯繫,促進了經濟發展。1936年時,新會葵扇年產生葵1.3億柄,葵製品遠銷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古巴、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等20多國家和地區。柑、桔、橙水果總產量為77900噸,佔全省產量的47.2%,遠銷香港、南洋和國內各大城市[7]。在中國推行經濟改革的政策以後,新會吸引了香港、澳門和國外的大量資本進入,五金、食品、造紙、集裝箱、紡織、鋼材、電器、摩托車、地鐵高鐵等工業有了快速的發展。據統計,2014年新會的國內生產總值為501.51億人民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8828元人民幣。維達國際持有的「維達」商標在2002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36]
銀湖灣濱海新城(以下簡稱銀湖灣),2008年銀湖灣濱海新城首次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合作,二是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古時財政管理體系採取中央集權的方式,朝廷實行統一收支。1929年設地方財務委員會,管理全縣地方款項收支。次年撤銷,成立財政局,管理全縣財政收支。1949年10月25日,中共江會區軍管委員會設財經科,接管財政工作。1950年5月,新會縣人民政府成立財政科,管理全縣財政工作。1956年5月改為財政局。1958年1月與稅務局、保險公司合併為財稅局。1961年12月,財稅局分設為財政、稅務兩局。1966年11月,財政局、稅務局又合併為財政局。1968年8月,撤銷財政局, 成立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財貿組財稅辦公室,行使原財政、稅務兩局職能。1969年1月,財稅辦公室與會城房管處、計量所、小商販管委會合併,成立財政管理站。1972年8月恢復財政局。截至2013年,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3億圓,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3.01億圓。
新會在1904年開埠前,已經出現銀號、典當等生息資本金融活動。1930年代,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民銀行、廣東省銀行等銀行已在新會設立分支機構,同時出現了一些兼辦保險業務的機構和以貨幣兌換為主業的銀號。195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新會縣分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新會縣分公司成立。翌年3月,新會縣農村信用合作社成立,2011年改制成為新會農村商業銀行,2018年與江門融和農商銀行合併成立江門農商銀行,總部設在會城街道。1964年1月中國農業銀行新會縣分行設立;1977年9月設立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新會縣分行;1979年10月,復設中國銀行新會支行;1984年11月中國工商銀行新會縣支行成立;1998年廣東發展銀行在新會設立支行;2007年12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新會支行成立;2011年6月交通銀行新會支行開業;2012年3月,中信銀行江門新會支行開業;同年8月,中國光大銀行江門分行在新會開業;翌月,興業銀行新會支行開業;2013年7月,滙豐銀行新會支行開業;2014年3月,招商銀行新會支行開業;2018年10月,廣州銀行新會支行開業。至今,若干家國內保險公司在新會設立了分公司。
2009年底,新會總耕地面積255,361.65畝,人均0.34畝,其中水田245,541.9畝;水澆地3,490.8畝。2013年播種總面積641,564畝。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72,055畝;蔬菜種植面積116,514畝,水果種植面積53,766畝;糧食作物結構以水稻爲主;分佈全區各鎮。經濟作物以甘蔗、柑、桔、橙、香蕉五種作物為主,是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中國甘蔗生產基地之一。水產養殖面積為162,405畝,其中淡水養殖面積為141,000畝,海水養殖面積21,405畝,多數集中於大鰲、睦洲、沙堆三鎮。新會農業著名的品牌有:臨潮米酒、新會小農粘、新會柑、新會陳皮、甜水蘿蔔、睦洲黃沙蜆。其中,新會柑、新會陳皮在海外地區享負盛名,2006年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37]
新會的工業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官沖已有陶瓷工業生産,至明清兩代,手工業有較大發展,主要生產葵扇、夏布、煙絲、蠶絲、茶葉、紅糖等。清宣統二年會城開辦第一間輾米機工廠。辛亥革命以後,相繼創建以機械動力生產的造紙廠、發電廠、糖廠、葵廠等私營工廠。中共建政後,沒收地主、資本家的工廠,「改造」成地方國營企業,相繼創立了新會糖餅廠、新會水泥廠、新會鋼鐵廠、新會造船廠等企業,並在各鄉鎮發動手工業者建立了各種行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新會農業機械厰製成廣東省第一台手扶拖拉機。其後隨着中國改革開放,1979年建成廣東省第一家化纖(丙綸)企業,其後陸續建成中國規模最大的新會滌綸厰、新會錦綸厰,形成以「三綸」為龍頭的新興紡織基地。又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利用外資發展各類型企業。1990年代末,新會政府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國有與集體企業實施轉制。近年來,政府招商引資,實施名牌戰略。在食品產業、金屬製品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建築材料產業四大傳統產業基礎上,又形成紡織化纖、機械電子、紙及紙製品、食品飲料、石化建材、運輸設備及金屬製品六大支柱產業。[38]其中,會城的食品業和造紙業;瀧水鎮的電力業、造紙業及拆船業;司前鎮的不鏽鋼業、大鰲鎮的集裝箱業;羅坑鎮的化纖紡織業;睦洲鎮小家電業、造紙業、紙箱機械製造業等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迅速,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經中國國務院各部委審批,目前已建立中國(新會)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江門紡織化纖產業基地[39][40]、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廣東銀洲湖石化基地和中國(新會)船舶拆解基地。[41]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相繼在新會設立了分公司。2010年年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宣佈,在新會建立中車廣東軌道交通車輛(舊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基地。[42]新會著名的本土工業企業有:維達國際、李錦記(新會)食品有限公司、香港阿波羅(江門)雪糕有限公司、大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本土企業有大冢慎昌(廣東)飲料有限公司。
新會主要的商業區包括了以大新路、仁壽路一帶為中心的傳統商業區。近年來在岡州大道與東慶北路興起了世紀廣場一帶的商圈,有蘇寧電器、周大福金飾等品牌進駐。[43]另一商圈銀湖灣商圈有廣東深茂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等。新會本土的超市有華商、金天龍、永利、美華等,擁有多家分店,網點遍佈各鄉鎮。[44]新會的外資超市有華潤萬家、大潤發、壹加壹等。[45][46]餐飲業上,迎賓館、岡州賓館經營較為正宗的本地菜。金田電腦城與世紀數碼城是新會最主要的電子消費產品市場。
新會將旅遊業列為支柱產業來發展,2014年旅遊業總收入為64億,共接待遊客1,005.29萬人次。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186.14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遊客145.91萬人次,國外遊客40.23萬人次,新會在1996年被列入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其旅遊資源主要在於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帶來的人文景觀和山海相連的自然地理條件帶來的自然景觀,如圭峰山、小鳥天堂、梁啟超故居、崖南的圍墾、崖門水道東岸的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以及中國AAAA景區的新會古兜溫泉渡假村等。目前新會共有星級酒店四間。
區劃名稱 | 常住人口[47](2020年11月) | 戶籍人口 (2010年11月)[48] | ||
---|---|---|---|---|
總計 | 比重 (%)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 ||
新會區 | 909,277 | 100 | 627 | 758,039 |
會城街道 | 489,087 | 53.79 | 2677 | 279,952 |
大澤鎮 | 51,785 | 5.70 | 451 | 39,512 |
司前鎮 | 64,886 | 7.14 | 781 | 66,012 |
羅坑鎮 | 23,507 | 2.59 | 267 | 35,858 |
雙水鎮 | 60,785 | 6.68 | 421 | 92,593 |
崖門鎮 | 34,570 | 3.80 | 131 | 40,771 |
沙堆鎮 | 35,214 | 3.87 | 384 | 34,635 |
古井鎮 | 36,100 | 3.97 | 374 | 42,590 |
三江鎮 | 37,498 | 4.12 | 523 | 48,482 |
睦洲鎮 | 37,897 | 4.17 | 528 | 43,743 |
大鰲鎮 | 36,721 | 4.04 | 673 | 33,875 |
「銀湖灣濱海新區」 | 826 | 0.09 | ||
「新會區工業園區」 | 401 | 0.04 |
新會地處新會沖缺三角洲,農業生產條件相對優越,經過宋末至清末的圍海造田後,土地開始增多,人口逐漸稠密,1939年新會人口已達到88萬。但此後歷經抗日戰爭的嚴重破壞,人口損失巨大,至1941年新會人口僅剩43萬人。戰後難民回鄉,人口恢復至62萬。中共建政後,新會隨即出現逃亡潮,人口銳減至48萬。
截至2019年底,新會區常住人口為88.16萬人,戶籍人口為234,362戶,765,313人,其中男性380,691人,女性384,622人。人口分佈方面,會城人口數佔總人口的53.79%,司前鎮則佔7.14%,其餘的39.07%則分佈各鄉鎮。人口密度為63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為會城,每平方公里有1991人。而崖門的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僅139人。
2021年,新會區公安戶籍人口76.6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88萬人,鄉村人口33.74萬人。
此外,新會是70幾萬海外華人的籍貫地,為中國著名僑鄉。[49]祖籍新會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歸僑、僑眷、港澳同胞家屬共1,315,922人,主要分佈在亞洲、美洲、歐洲、澳洲等五十七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印尼新會籍華僑達一百萬人,人們戲稱「海外亦有一個新會」,因此被稱為「僑鄉」。[50][51]
新會人口變動圖(人) 420年-2020年[7] |
新會人口主要以漢族為主,佔總人口接近97.94%。根據2010年的數據,各鎮均有少數民族人口,共31個民族17,523人,其中大部分為壯族,另外還有瑤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52]新會的漢族大多是本土的四邑族群,以粵語四邑片的新會話為母語,有獨特的文化、風俗。水上人傳統上終身蝸居於船中,曾飽受陸上人的歧視,自1950年代以來大部分水上人已上岸定居。[53]客家人是新會人數最少的族群,主要分佈在會城綠護屏村、石澗村;大澤鎮同和、鯽魚山的山區。[54]
新會話是粵語四邑方言之代表,歷史上新會作爲四邑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因而新會話通行區域較廣,通行於新會及其周邊地區,是以粵語爲主體,並受到其他語言影響,大量保留上古漢語及中古漢語的詞彙,譬如我們、你們、他們的人稱複數詞,則用卬(ngok21)[55]、若(niak21)[56]、厥(khiak21)[57]等古漢語單字表達。[7]
目前,新會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四大宗教,佛教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天竺僧人智藥三藏乘船來華,遭遇颱風,在烏洞(今台山市廣海鎮)一帶上岸,在此種下中國第一棵菩提樹,其地後建靈湖寺。這是佛教最早到達新會郡地的文字記載。[58]到了唐代神龍年間,佛僧一行來到新會圭峰山在山腰興建玉臺寺,從此香火鼎盛,後來更成為嶺南四大古剎之一。道教以正一派為主,據記載,在唐宋時期開始已經有人修道煉仙,到元朝,新會道教頗為興盛,明清時代開始衰落,如今最著名的道教宮觀為紫雲觀。天主教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那伏鄉人御醫高竹傳入新會,並在金紫街建教堂。教堂在雍正禁教時被官府收回,改作公所,後改為古岡義學,之後百多年新會都沒有傳教活動,但仍有世襲天主教徒。鴉片戰爭後,清廷允許洋人來華傳教,世襲天主教徒將鳳池里一座房屋賣給教會用來改建天主教堂,1954年遷至現址。基督新教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美國長老會駐廣州牧師那夏禮傳入,在會城東關路設立教堂。此後,英國衛斯理宗、英國聖公會、德國信義宗、美國公理宗、美國浸信會及安息日會等眾多的差會相繼進入新會,分別在會城、江門及古井等地相繼設立教堂。到光緒三十四年,新會共有教堂21間,其中基督教堂18間,天主教堂3間。[7]2012年有宗教活動場所11間,教職人員60人,教徒3850人。[59]
新會傳統體育活動以武術、舞獅、舞龍、扒龍舟、游泳等為主。清道光年間,陳享創立蔡李佛拳,在海內外廣為流傳。20世紀初,近代體育在新會逐漸興起。1932年,旅港同胞馮平山捐建的第一公共運動場建成。民國年間,新會籍運動員參加廣東省第十一至十五屆田徑比賽,共獲冠軍32個。其中關玉葉打破當時女子跳高全國紀錄。[7]
目前,在足球方面,新會擁有參加珠江三角洲室內五人制足球超級聯賽的江門千色花足球俱樂部,是江門市唯一一支足球俱樂部,主場設在新會體育館。[60]在跳水方面,被譽為「3米板王子」的亞特蘭大奧運會銀牌得主余卓成,以17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男子3米板世界冠軍,紀錄至今仍未打破。也是世界唯一在世錦賽和世界盃上獲得所有男子跳板項目全部6枚金牌「大滿貫」的運動員。他共獲得126面獎牌,包括11個世界賽冠軍、22個國際賽冠軍、和34個全國賽冠軍。[61]在游泳方面,郭華英參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蹼泳運動員劉秋榮於1987至1996年打破六項蹼泳世界紀錄,[7]郭華英之子何健彬在2010年新加坡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3金,成為「三冠王」。[62]在馬術方面,有「南國馬術王子」之稱的黃焯欽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馬術盛裝舞步團體賽中,以65.593分為中國隊獲得銀牌。此外,新會作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培養出很多全國冠軍和世界冠軍,如:國家蹼泳隊教練李金勝、彈床的王劼諝、舉重的李宏利、現代五項的高日笑等。
西江、潭江及其支流是新會境內主要航道,上溯廣西,下通世界各地。古代,水運曾是新會最重要的對外交通方式,在新會縣城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清末以後,由於會城河日漸淤塞變窄,再加上公路、鐵路興起所帶來之衝擊,新會水路交通中心逐漸被江門鎮取代,1985年,來往各鄉鎮的短途水路客運陸續停航,來往港澳的長途水路客運亦於2003年底完全取消。江門脫離新會管轄後,政府於1979年在銀洲湖北畔設立新會貨運港,2001年10月,新會港成為國家一類貨運口岸,銀洲湖被國家確定為對外開放水域,面積達65平方公里。[63]港口現有水陸域面積1.303平方公里,陸域面積0.163平方公里,分為天馬、河口兩大港區,共有90個公共泊位;天馬港區從事港澳及國際貨物的運輸;河口港區則從事國內貨物運輸。[64]2014年貨物吞吐量為2,780萬噸。
新會地處珠三角通往粵西的門戶,「扼江海之要衝」,自古即為南北通衢。古代通往海南島的驛道即經過新會。縣城南則建有東亭驛,沿用至清末。自1911年新寧鐵路通車開始,作為四邑地區交通中心,新會的對外交通獲得大發展的機會。1919年,旅加華僑黃偉如建成新會第一條公路—阮江公路。此後,華僑紛紛回鄉修築公路,從而使新會的道路建設有了較大發展。1924年築起江會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起,掀起修築公路熱潮進行大規模建設,至翌年底開始實現鎮鎮通公路,1986年,實現村村通汽車。1990年代,掀起第二次修築公路熱潮,修建了佛開高速公路及新台高速公路,擴寬和水泥化改造公路,迅速構建起包括高速公路、鐵路和水運在內的現代交通網絡,使新會成為廣東省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但在區內道路方面,受制資金短缺的限制,發展速度則稍為遜色,公路改造遲緩,邊遠農村公路仍然存在等級低、路況差的狀況。2016年末,新會共有公路通車里程1,847.25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136.43公里。
新會早在清宣統年間已有鐵路的出現,陳宜禧修建新會北街至新寧斗山的新寧鐵路,新會段全長約40公里,從東向西依次連接江門鎮、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及牛灣鎮等鄉鎮。於1910年開工,1913年3月全線建成。其中大王市至牛灣一段更使用渡輪渡過潭江,成為中國第一條使用火車輪渡的鐵路。[65]1927年5月16日起,北街至會城一段使用輕鐵列車行駛,成為中國第一條輕便鐵路。[66]七七事變後,為了防止日軍利用鐵路進一步侵略,在1939年2月14日奉國民政府之命停運,最後被拆毀,至今仍未復建。
2012年12月30日,全長186.23KM的廣珠鐵路通車,珠西正式告別無鐵路投入運營。現時營運中的還有廣珠城際鐵路,境內設有終點站新會站,2012年通車。而廣珠鐵路自北向南連接會城、三江、古井及沙堆等鎮,長44公里,設有江門站及古井站,2012年通車。根據江門市城鄉規劃局公佈的《江門市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一期)》及新會國土資源局公佈的《新會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深茂鐵路自東向西經過會城、雙水進入台山境內,新會設有江門站及雙水鎭站。江恩城際軌道由新會站向西延伸,經過南坦、小岡、羅坑、司前等鄉鎮進入開平,新會設有會城站、司前站。廣佛江珠城際軌道由新會站向南延伸,途經三江、睦洲進入珠海境內。斗珠城際軌道經過新會南部,在崖門設有蓮花石站;在沙堆設有南門站。上述多條鐵路建成後,新會成爲珠江三角洲重要的鐵路樞紐。[67][68][69]2021年12月17日,建設珠肇高速鐵路江佛段,該段線路將於2025年銜接廣湛高速鐵路投入使用。2021年12月31日,江門站(珠西樞紐)正式啟用。2022年,珠肇高速鐵路江珠段投入建設。
1949年7月,政府在江門鎮北街西江河面開闢了江門至廣州、江門至香港的水上飛機航線,三個月後因解放軍南下而停航。現時,新會150公里半徑範圍內有廣州、寶安、珠海、香港、澳門等五個國際機場,可供新會市民使用。
1926年,張姓開平人創辦東洲公司,開通了外海至江門的客運班車。隨後私營行車公司相繼創立,發展出會城至江門;江門至北街等多條客車路線。日治時期,縣內公共交通中斷,光復後才恢復通車。[70]1952年至1955年4月,政府先後接管多間私人行車公司統一管理並成立新會縣行車公司。1957年港澳華僑投資成立新會縣華僑行車公司,1969年成立新會汽車站。1996年設立公交運輸,1999年7月,新會政府引入澳門新福利集團,成立新會市新福利巴士有限公司,為廣東省首家獨資外資公交企業。2005年,新誠公交汽車分公司參與營運。2010年,新福利和新誠兩間公司被江門市汽車運輸集團收購合併,目前,新會境內巴士均由該集團行走,截止到2014年全區共有54條巴士線路。[7]
新會河流眾多,大部分鄉鎮是依水而建,過渡是河道兩岸居民溝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眾多。在大洞大橋與黃克競大橋建成前,會城來往東部、西南部各鎮仍使用輪渡。近年來,由於橋樑增多,短途班車班次增加,多數渡口因客流量減少而逐步撤銷。潭江上的渡口主要有石咀渡口、三和渡口等;而西江水面寬闊,來往黃布、石板沙、大嶼等孤島村落仍然依靠汽車輪渡出入。
秦漢以降,中原人口不斷南遷新會,新會文化的初始形態開始形成。隋唐時期,寺廟相繼興建,興起宗教文化。北宋建孔廟後,尊孔興學之風興起。新會逐漸湧現出大批文人墨客,大量詩詞文集流傳後世。譬如,明朝的陳獻章,創立了心學學説;近代的梁啟超,有飲冰室合集等著作存世,這些都是新會文化之典範。[7]
新會最早記載的學校是會城的學宮,是官府在北宋初年開設的縣學,到慶曆四年遷至學宮,為歷代生員課讀之所。南宋時,新昌鄉民鄧榮在新會城北郊黃雲山下開辦第一間私立書院;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新會首設社學;至正年間,知縣沈壽在金紫街上開辦首間官辦的古岡書院。到明朝中葉,受到新會籍教育家陳獻章思想所影響,因而全縣各鄉皆設私塾、社學。清中葉後,義學及蒙學興起,取替書院及社學。北宋以來,共有231名進士(含狀元1名)、1343名舉人祖籍新會[71]。清季,思想家梁啓超極力主張廢科舉、興新式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會城人陳紀樓在魚生街開設私立求志學堂,為新會新式學堂創立之始。1905年10月20日,新會第一中學的前身新會官立初級師範學堂成立,校址位於新會考棚舊址,成為新會開辦最早的中學,培養出陳國達、梁宗岱等知名人士。到光緒三十四年,全縣共有中小學堂56所,學生達1500人。[72]目前,隨着人口急劇老齡化,生育率不斷下降,造成大部分學校收生不足,有的學校甚至出現「一對一」教學的現象,[73]造成大量鄉村學校因「改薄」而被「殺校」。學校經過大規模撤併,至2013年,新會共有普通中學39間;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間;小學65間;幼兒園102間。全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48,093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2,947人;小學在校學生59,855人;幼兒園在校學生19,236人。2021年廣州華立學院在區內開設江門校區。
新會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美譽,粵劇起源於明代,20世紀上半葉為新會粵劇全盛時期,在梨園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定律,就是「每一戲班都少不了四邑人、沒有四邑人就不成戲班」。鄉間均有樂社、八音鑼鼓隊。新會曾有新會粵劇團等粵劇團體。文革時期,粵劇遭到打擊。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再重新開始發展,目前有城鄉業餘曲藝社39個,一千餘人。在新會粵劇的發展史上,出現過一些重要的演出場所,坐落於東門市的石戲臺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是廣東省現有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明代石戲臺建築,被列為新會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祖籍新會的粵劇演員有陳非儂、靚次伯、阮兆輝、蓋鳴暉等人。[74]
唐宋時期,新會文人墨客已有詩詞文集傳世。 至元朝羅蒙正的《羅希呂集》;明朝黎貞的《秫坡集》、陳獻章的《白沙子集》; 清朝胡金竹的《鴻桷堂集》、蘇楫汝的《梅岡集》等均刊行於世。 康熙年間,知縣顧嗣協、顧嗣立兄弟收集歷代新會文人詩詞遺稿,校訂成《岡州遺稿》。[7] 晚清,梁啓超的散文風靡海內外,影響一時,被世人稱為「新文體」,成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及後來的新文化運動之先驅。同時,他提倡的「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 「戲劇界革命」對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作出深遠的影響。[75]
南宋末年,大批宮廷樂師跟隨朝廷南逃到新會。宋亡後,他們所帶來之琴譜亦散落民間,後經陳獻章搜集南宋皇室留下的琴譜,抄錄成《古岡遺譜》,保留了唐宋遺韻。清道光年間,新會人黃景星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嶺南琴派,他與友人建立廣東首間琴社,並收錄其他琴曲著成《悟雪山房琴譜》。新會對嶺南琴學的興起和發展貢獻極大,成為了嶺南古琴文化的發源地。 [76]1939年,《大刀進行曲》的作者麥新來到新會,創作了《飛行員戰鬥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抗日歌曲。[7] 此外,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和有香港「樂壇天后」之稱的容祖兒祖籍都是新會。[77]
明中葉時,書法家陳獻章用圭峰山的茅草發明了茅龍筆,其書法遒勁,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自成一家,樹立了嶺南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78]17世紀以後,高儼、鄭績、李魁等畫家是對當時的廣東畫壇頗有影響之人物。鄭績所繪的《金錢圖》其配詩更是膾炙人口,將金錢譏諷得淋漓盡致,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民間廣泛流傳。近代,有容大塊、李撫虹、黃幻吾、劉孟寬等畫家列入嶺南畫派。新會籍畫家畫種創作多樣,有國畫、水彩畫、水粉畫、油畫、版畫等。 其中較著名的有國畫家李居端、油畫家馮鋼百、版畫家陳柏堅。[7]
新會的許多節日和習俗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新會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仍是農曆新年,正月初一的傳統是食煎䭔、炒米、角仔,過年時講好意頭說話,向親朋戚友拜年,未婚人士則向已婚親友逗利是,初二則為「開年」,人們買鯉魚祭神,寓意「年年有餘」,初三為赤口,忌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7]初七為人日,各家各戶食「人日菜」,舊時人們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薯、芋頭混煮做成盆菜,如今則用山珍海味代替番薯、芋頭。在鄉村,則全村人擺幾十圍同食。[79]正月十三夜晚,司前鎮石名鄉舉行舞獅燒煙花炮仗活動,但因一次煙花意外,現已改為取消煙花,留下燒炮仗活動。[80]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是吃湯圓,會城街頭巷尾掛鯉魚燈,三江則連續兩日舉行舞龍活動。[81][82]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三江鎮中山里舉行搶炮廟會,進行祈福活動。[83]清明節是新會人拜祭先人的節日,但同中國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新會人會用雞屎藤和粘米粉製成雞屎藤餅食用,並用雞屎藤紮成人形公仔掛在門楣上用作闢邪擋煞。[84]新會端午節的傳統則是食粽和扒龍舟。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節,在新會被稱為捉鬼節,主要活動為燒紙錢和紙扎製品拜祭先人。[7]中秋節的主要活動為吃月餅、賞月,但新會各鄉鎮的一些具體風俗不盡相同,譬如司前有吃牛肉河粉的習俗;棠下有燒塔的習俗。[85]新會重陽節的傳統是登高、放紙鳶、吃用麥芽糖製成的「牛皮糖」、「雞頸糖」。 冬至的主要活動為早上吃湯圓、吃新會柑、拜祭祖先、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在農村,農民還要給耕牛吃糯米糕。[86]祭竈節在新會被稱為「小年夜」,新會的祭竈方法不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索性廿三、廿四兩日都拜,廿三日夜晚的祭祀,是歡送舊任竈神升天;廿四日早晨的祭祀,是迎接新一任竈神下凡到任。祭竈節的習俗是用炒米餅或粉印餅、紅桔、酒肉供奉竈神,並用全株青蔗作「天梯」供竈神上落。[87]農曆年底,新會人要在家進行名為「打火咸霉」的大掃除。新會人會進行貼春聯、年畫;門楣掛上年桔,寓意吉祥。除夕在新會被稱為「年三十晚」,凡出外的人都在當日回家與親人團聚吃團年飯。到午夜零時就會放炮仗迎接新歲。[7]
新會地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蔡李佛拳、新會葵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荷塘紗龍;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新會陳皮製作技藝、崖門海戰流傳故事、新會古典家私製作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大鰲鹹水歌、新會魚燈、雙水山地風箏、雙水蕉樹龍、龍鄉游龍、司前金龍、古井燒鵝、雞屎藤稞仔、外海麵製作工藝、外海太虛拳、江門東藝宮燈;新會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司前木板年畫、小岡香、大澤賽龍舟。雖然新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但是近年來隨着年輕人大量外出及現代文化的衝擊,節味漸淡,而民間技藝不少已瀕臨失傳,對此政府已啟動搶救性保護工作。[88]
新會重要的民間藝術代表新會葵藝,其創作題材主要以山水畫題材為主,亦有花鳥魚蟲及人物故事等,為廣東四大傳統工藝之一。新會葵藝創造了「蒲葵種植面積最大」、「葵業工藝歷史最長」、「葵藝從業人員最多」、「葵藝品種最豐富」、「葵扇產量最高」及「葵藝最精湛」等六項世界之最而揚名海內外。早在晉朝史書已有記載,到明清時期,是葵扇的黃金時代,遠銷至全國各地,朝廷將其列為貢品,當時在上海、重慶、漢口、蘇州等地都有葵扇出江幫設立的岡州會館,作為葵扇交易和葵商居住的場所。清道光年間,新會城有葵業商號一千多戶,成行成市。同治年間,畫師陳晚創製出清秀典麗,永不腿色的「火畫扇」,與檀香扇、竹絲扇、綾絹扇並稱中國四大名扇。1911年,譚月三首創葵織扇;翌年,林兆又創製出典雅精麗,純樸大方的「竹籜畫扇」,榮膺1915年三藩市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金牌獎。1960年代,新會葵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周恩來、董必武、郭沫若、賀龍等領導人均曾先後視察新會葵業,並給予高度評價。[89]
20世紀初,隨着江門商埠經濟貿易和對外交往的發展,作為信息交流和傳播載體的大眾傳播媒介也隨之發展。1912年5月,新會第一家報紙《岡州星期報》在江門鎮創辦。此後,《新會醒報》、《岡州日報》、《四邑平報》、《西南報》等多家報紙相繼在江門和會城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會所有報社均被接收、改組或停刊,現在的新會報業由江門日報所壟斷。[7]
1949年12月4日,新會第一家無線廣播電台私營前鋒廣播電台在江門鎮開播。新會人民廣播電台成立於1992年,廣播範圍覆蓋珠三角各縣市。[90]而新會唯一一間有線電視台新會電視台就在1984年1月開播,為新會官方之喉舌,收視範圍覆蓋新會各鄉鎮,主要的節目有《新會新聞》、《岡州天地》、《每週説法》、《葵鄉警訊》,其播出的節目均分別在無綫電視翡翠台(已停止插播)、澳亞衛視及廣東廣播電視台民生頻道進行插播及新會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7][70]
新會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蹟眾多,是中國其中壹個具影響力旅遊名城。[91]
新會八景是指在新會最著名八個旅遊景點。自明朝以來,均由當地人評選八景,它們是古岡獨松、象山秋月、黃雲樵笛、紫水漁舟、江門晚渡、能[92]子歸帆、崖門春浪、圭峰瀑布。新會有首舊八景民謠:「圭峰瀑布影,象山秋月明,崖門好浪景,沙堤紫水清。古岡獨松真茂盛,熊(音泥)子飛帆風駛靜,黃雲樵笛幾高興,江門艇妹好客情」。歷經幾百年之後,剩下圭峰山賞楓(即圭峰疊翠)、象山秋月、能子歸帆、崖門春浪四景,其餘四景都已不復舊觀了。以下是1988年11月9日評選的新會八景,圭峰疊翠、小鳥天堂、叱石松濤、公坑禾雀、象山秋月、葵湖春曉、銀洲塔影、崖門覽勝。[93]
新會是廣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94]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獨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國家4A級旅遊景區2處,古蹟最古老者為隋朝時建的龍興寺石塔。
Template:江門市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會著名的特產有葵扇、新會柑、新會陳皮、小岡神香、甜水蘿蔔、睦洲黃沙蜆、雞屎藤稞仔、禾蟲、粉葛、荔枝等,其中新會柑與新會陳皮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95]
新會陳皮為「廣東三寶」之首,[96]陳皮是用新會出產的大紅柑剝皮後曬乾而成,早在東漢時期已經有記載,[97]到宋代成為「廣貨」之一,遠銷全國各地及外國,到清同治年間,陳皮被慈禧太後指定為貢品,因此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美譽。[98][99]
醫學研究指出,貯存越久的陳皮含有越多黃酮類,而黃酮類有抗氧化和增加免疫能力的功效,因此年份越久的陳皮價值越貴[100]。陳皮的種類按照採收時間和新會柑柑果的成熟程度,分為「青皮」、「二紅皮」和「紅皮」,各有不同的效用。中秋節至農歷九月初所採摘的柑皮為青皮,產量少但藥用價值高。農歷九月後至冬至所採摘的柑皮為紅皮,其中較成熟的為大紅皮,青黃相間的為二紅皮,可食用及藥用。[101]新會柑剝皮之後,隨即運到大空地上曬兩至三天,曬完後裝進密封的玻璃瓶中待下一年清明節前後再曬兩至三天,三年之後柑皮曬成陳皮,再由女工負責進行嚴格篩選分級,一毫米厚的為一級大紅皮;顏色比較淡,厚度比較薄為二級皮;至於體型更小的為青皮。陳皮分級後用麻袋裝着放進倉庫,令陳皮更容易起到防潮作用和陳化作用。[102]
陳皮可作藥材及食材使用,新會當地餐廳經常以陳皮入饌,例如香炸陳皮骨和陳皮紅豆沙等。也有製作成柑普茶(把新鮮新會柑的柑肉挖走再釀入普洱茶葉)、陳皮川貝燉檸檬、陳皮梅等。
新會葵藝以葵扇最為出名,還有葵蓆、葵編織容器、花籃、牙籤等等。新會葵扇又分為烙畫葵藝扇和葵編織扇。烙畫葵藝扇是以加熱鐵筆在近二十道工序(剪、曬、焙、削、漂等等)處理過的葵葉上烙畫,因操作難度高,烙畫精美及層次豐富,而且處理過的葵扇能保持葵葉清新的氣味和天然紋理,烙畫的色調和葵扇的淡黃色完美配合,永不褪色。這令到新會烙畫葵扇的藝術價值大大提高,別樹一格。而葵織扇和其他葵織品較少染色,常以乾葵葉的淡黃原色展示,並以高超的編織手藝製作,帶有樸素的田園風格。
新會由東晉時期已開始種植葵樹並發展葵藝,在清朝乾隆至光緒末葉兩百年間達到頂峰,種植面積達六萬畝,葵藝產品更遠銷至美英等地。在日本侵華時新會葵業受到打擊,其後逐漸恢復種植和生產。然而九十年代時,冷氣機和風扇在中國大陸逐漸普及,葵扇銷量大不如前,新會葵藝日漸息微,不少葵藝工廠倒閉,新會葵藝面對失傳危機。在2008年,新會葵藝被列入中國非文質文化遺產。
新會的睦洲鎮位處珠江西江下游,江面寬闊,水流緩慢,是黃沙蜆很好的棲息地。當地黃沙蜆產量豐富,肉質鮮甜。最出名的食法是「卜卜蜆」,將油倒入圓盤中燒熱,再放入生蜆,蜆肉熟時開口便會發出「卜」的聲音。新鮮的黃沙蜆最好的食法是少落調味料,配上少量薑蔥蒜清蒸,品嘗新鮮蜆肉的清甜和口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