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傳統繪畫,也稱丹青,簡稱「國畫」。指中華文化的傳統繪畫藝術,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狹義的國畫指青綠設色畫水墨畫,而廣義的國畫則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壁畫、錦畫、刺繡、重彩、水墨畫、石刻乃至年畫和陶瓷上的繪畫等的藝術,也包括近代的中國油畫和水彩畫等。 國畫歷史悠久,在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帛畫作《龍鳳仕女圖》,傳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朝摹本。在五代十國以後中國文人藝術家得到了很高的社會地位。宋代以前繪圖在絹帛上,材料昂貴,因此國畫題材多以王宮貴族肖像或生活記錄等,直至宋元兩代後,紙材改良,推廣與士大夫文人畫興起等,讓國畫題材技法多元。明代繪畫推廣到大眾,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風俗畫因此產生。清末,繪畫材料多元,朝多方面發展。
「書畫」則是書法和繪畫的總稱,尤專指中國傳統的書法和繪畫。由於中國作畫傳統以墨為主,並輔以書法題字,在畫作上題詩,為書畫同源之始,因此兩者經常並稱。中國古畫「遠取其勢,進取其質」很多國古畫的寫實在於畫家不僅僅是畫出了形狀,而且記錄了建築的結構,音樂樂器,舞蹈。很多學者根據這些了解到了以前的樂譜,舞步,甚至以前的小吃都可從畫裏摸索出來。
國畫與西方繪畫最大不同的區別是顏色調劑上,首先國畫用的墨的主要調劑是膠,膠的稀釋劑,可直接用清水,用其它色彩,也是以膠和,多以礦物質石青、石綠、硃砂等,都是可直接用水稀釋的;而西方油畫用色的調劑是油劑。
中國畫的長寬高,傾向縱長或橫長佈局。這一特點可能與中國畫使用絲綢作畫布,而絲織品在古代有嚴格的形制規定有關[1]。但更為主要的是在南北宋時期有豎向到橫向的轉變。中國畫經過了千百餘年的演變,其中以南宋時期橫軸長卷最為代表性。
中國山水畫強調時間和空間的彈性。空間上,要從多個角度來觀看事物,人像畫的流傳兒流傳過,然而正如放棄色彩一般放棄了這種單一的看事物的方法。上升到了一個注重看畫體驗和畫家表達形式的高度。
早期的中國繪畫是畫在絲綢上的,直到前1世紀發明了紙張後,絲綢漸漸被較低廉的物料所取代。而到東晉時期,繪畫及書法在中國的朝廷圈子成為最受注重的藝術,而那些作品多數由貴族及學者所繪畫。當時的繪畫工具為由動物毛髮製造的毛筆及由松製煤煙或動物膠製成的中國墨水。名書法家的作品在中國歷史上均受到高度的重視,並會像畫作一樣掛在牆壁上。早期的中國畫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在六朝時期,人們開始欣賞繪畫的原本的美,而且亦會寫下有關繪畫的著作,他們在表達儒家思想如夫婦父子之禮的同時,亦會追求圖像的美感,並有神仙氣。如相傳是顧愷之絕世遺作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秀骨清像、臨風登仙,不食人間煙火。[2]
在隋唐朝年間,宮廷人物畫大為發展[3],從畫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題環繞皇宮的人物如皇帝、仕女等,無論是《虢國夫人遊春圖》還是《簪花仕女圖》,都瀰漫着華美堂皇之氣[2]。在南唐年間,人物畫的優美的寫實手法發展至顛峰。在此時期,有畫聖之稱的吳道子出現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轉變。吳道子利用稱為"蘭葉描"的線條手法去表現事物,改變了當時盛行的顧愷之畫派。自唐朝開始,山水畫的數量開始增加,並分為李昭道的「青綠山水」與王維的「水墨山水」兩派各自發展[4]。
到了宋朝,對地貌的描繪開始表現得較為隱約。畫家們以模糊的輪廓去表現出遠處的景物,而山的外形則隱沒在濃霧中。繪畫的重點放在表現出道教及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期間著名的畫家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及以山水畫著稱的夏圭等[5]。除了以表現立體事物的手法為目標的畫家外,另一些畫家們則以另一目的去進行繪畫,宋元以降,文人時代開始崛起,北宋蘇軾提出以書法融合於繪畫當中,而他及許多大文人等開始了文人畫的風氣[6],以蘇軾、米芾為代表,逐步確定了中國畫崇尚平淡沖和的審美方式。而在此時開始很多畫家都把繪畫的重點放在如何表現物件的內在精神而不是其物質上的外表,更多關注筆墨自身的轉變與變化。例如米芾長子,南宋大畫家米友仁,發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其傳世名作《雲山圖》,不在於他畫的山像山、樹像樹,而是在於他的局部、細節,水墨橫點、連點成片,雖草草而就,卻不失天真,故自題其畫曰「墨戲」[2]。
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復古,回歸唐代和北宋時的繪畫傳統,並且主張將書法入畫,因此創造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格。元畫多呈現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徵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從此以後,中國繪畫裏的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就形成了。宋人作畫大都在絹上,元人則喜歡用比較乾的筆法,所以改用紙作畫,除皴法以外,增多擦的效果,猶如中國書法一樣。這時的構圖,為了使畫面的上方可以題上詩句,所以故意留出一角,題上自己作的詩句,使詩、書、畫三者合成一體,直到今天,國畫仍保有這種特色。元代的花鳥,以錢選最為有名,他主張臨摹古畫,所以他的花卉,很有宋人厚重典雅的趣味。[7]
明朝初期,崇尚宋代畫風的畫家在宮廷、民間相當普遍,另一方面則有力求把宋朝畫重生及轉化。由畫家戴進領導的「浙派」對當時畫風影最大。明朝中期經濟繁華,蘇州形成「吳門畫派」,其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為著名。他們的作品大多以表現江南文人優雅閒適的生活。到了明朝後期,隨着社會思潮的活躍,士大夫文人畫更是向獨抒性靈發展,以畫為樂、以畫為寄。
到了清朝早期,奉行個人主義的畫家開始出現,他們一反以往遵行繪畫的傳統,而追求更為自由的畫法。而到了17及18世紀,揚州及上海等大型商業城市因為商人出資資助畫家們不斷創新而令那些地點成為了藝術中心。到了18世紀後期及19世紀,中國畫家接觸到更多的西方繪畫,一些畫家完全捨棄中國畫而追求西方畫,另一些則力求融合兩者,當中最為著名的為由農民家庭出身的齊白石。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畫家開始嘗試西方畫法,而油畫亦在此時引入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畫家被鼓勵從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部分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不受改動下完整引入,在那時畫家會被提供主題及被要求大量生產。此規限在1953年開始放寬,而在1956至57年間的百花運動中傳統中國繪畫得到了一次重生。在此期間由表現出農村日常生活的農民藝術畫數量大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藝術學院被關閉,而有關藝術的期刊及主要藝術展覽被停止,而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中國藝術亦受到重大的破壞。在文化大革命後,藝術學院及專業團體再次被成立,亦設立了與外國藝術團體的交流,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家亦嘗試新的主題及技巧。
在這裏泛指中國畫的北方分支,包括以下流派:
江南分支包括以下流派:
嶺南分支包括以下流派:
其他中國大陸當代畫派諸如南昌畫派、沂蒙畫派、敦煌畫派、和巴蜀畫派因其中的中國畫(設色水墨畫)作品不佔多數,因此不包括在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