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東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廣東省,簡稱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部沿海省份,位於中國華南地區,省會為廣州市。「廣東」一名起源於漢朝交州刺史部治所廣信縣,取「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後稱廣信以東區域為廣東,宋至道三年(997年)設廣南東路,為今日廣東省名之出處[4]。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鄰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全省陸地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41.93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達4114.3公里,為全中國各省級行政區之最[5]。
廣東是中國大陸最早進行改革開放的省份之一,經濟總量自1989年起常年居於中國大陸首位,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6],其中,包括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二的廣州、深圳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在經濟起飛的同時,廣東亦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移居,人口總量由1950年代的中國第六位躍升為中國之首[7]。
Remove ads
歷史
早於舊石器時代初期,廣東境內已有人類活動[8]。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廣東已出現早期智人「馬壩人」。 遠古時期,百越人從江浙地帶遷徙到廣東一帶,廣東一帶為百越人移居之地,地曠人稀,長期處於較為原始的社會狀態。約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廣東地區已出現不少古方國實體,是嶺南百越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之地」。前887年建立的楚庭[註 1]成為當時廣東地區的管治中心[4]。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率兵占領嶺南後,將今廣東大部劃入南海郡,郡治番禺縣位於現廣州市,為廣東納入中原政權之始。公元前203年,趙佗兼併嶺南三郡,建立南越國[註 2],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後,復置南海郡,由交趾刺史部糾核。東漢末,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
三國時代東吳把勢力範圍擴展至嶺南。在公元210年,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217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黃武五年(226年),又將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高涼郡4郡[註 3]從交州北部劃出另設廣州,史稱「交廣分治」。
西晉時,今廣東省大部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南北朝時期,因北方戰亂,大批中原人口南遷,今粵西和粵北一帶州、郡數猛增。
隋文帝在位時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601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607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唐621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627年置嶺南道。758年,罷嶺南道採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862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唐代,梅關古道的開鑿便利了中原與嶺南地區的交通往來,廣州成為全國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咸通三年(862年),嶺南道分為東西二道,廣東屬嶺南東道,為兩廣分置之始。唐末諸藩崛起,南漢在嶺南立國,廢嶺南道,而廣東成為南漢政權的中心地區,直轄於南漢朝廷。
宋太祖971年滅南漢後,廢其建制,復置嶺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分置廣南東路,獲認為是今日「廣東」一名出處。元朝,今廣東省境由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分治,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設廣東道宣慰使。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5月,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併入,今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其後1376年7月又將廣東行省改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通稱廣東省。清朝,設兩廣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明清時期,廣東經濟、文化發展已躍居全國前列。
鴉片戰爭後,廣東成為推翻清朝統治、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策源地。1911年11月9日,廣東各界代表在廣東諮議局舉行大會,宣布廣東共和獨立。袁世凱當政後,廣東進入了軍閥統治時期。孫中山曾先後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廣東因而成為全國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心。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1938年10月,日軍侵占廣州,廣東省政府被迫撤退到粵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2年,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5年,廣西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並更名為合浦專區。1965年,重新劃定兩廣行政界線,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66年5月,廣東和全國一樣開展了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壞了全省正常的社會秩序。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廣東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1988年,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9]。2016年起,在國家組織推進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與香港、澳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
Remove ads
地理

廣東接鄰省區有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香港及澳門。地處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長3368公里(不含島嶼海岸線),海洋面積419,000平方公里[10],海島1963個,總面積1513.17平方千米,是中國海域面積第二大的省份。北回歸線從省內橫跨經過。
廣東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台地和平原佔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占5.5%,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位於陽山縣、乳源縣與湖南省的交界處,海拔1902米,山脈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多為低丘陵、台地或平原。平原以珠江三角洲面積最大,其次為潮汕平原,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惠陽和大廣海灣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粵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丹霞山、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廣東有大片濕地,有27個先後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
廣東省雖地處南方,絕大部份地區都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因此仍有明顯四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乾燥。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毫米,是最受颱風侵襲的中國省份。其中粵北地區氣溫平均最低,若有寒氣南下,冬季甚至有下雪;廣東南部雷州半島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都相比其他城市為高。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明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東政區範圍包括現廣東省內區域、廣西沿海一帶及海南島。1952年,欽廉專區劃歸廣西,原屬廣西梧州的懷集劃入廣東。1955年,欽州專區重歸廣東。1965年,欽州專區再度劃入廣西。1987年撤銷廣東省唯一的自治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 1988年海南行政區劃出,另設海南省,形成現時的廣東版圖。
廣東省現轄21個地級市,其中廣州、深圳兩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全省合共有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1612個鄉級行政區,包括1112鎮,4鄉,7民族鄉,489街道[13]。
政治
香港和澳門歷史上成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之前分別屬於廣東省的寶安縣(明清時為新安縣)和香山縣,但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則設為特別行政區而非併入廣東省,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明確禁止省級政府干預特別行政區地方政治。因此,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之間會溝通解決許多與香港和澳門有關的問題,如邊境政策和水權的問題。
經濟

秦漢時期之前,廣東因地理位置與中原隔絕,地勢低濕,環境惡劣,經濟發展緩慢,長期落後於中原地區。秦漢時期,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陸海交通的發展,番禺城(今廣州)海上貿易非常發達,是當時中國重要的商業中心。唐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召集民夫,開鑿大庾嶺新道以溝通南北,廣東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在唐代,廣東開始中國最早的商品性魚苗育養,荔枝等經濟作物種植業發達,紡織陶瓷製品在中國市場占重要地位,廣州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市舶貿易十分繁榮。宋元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荒丘沙坦得到進一步墾闢開發,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市鎮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佛山成為除廣州外的嶺南第二大商貿中心。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淤積加速推動沙田圍墾,乾隆年間放寬政策後,海坦圍墾面積迅速增加,果基魚塘、桑基魚塘的耕作形式興起,逐漸形成大小不等的農業商品生產的專業區域,社會經濟躍居中國先進行列。
清中期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後,粵海關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唯一口岸,中國的海上進出口商品集中在廣州一地交易,由十三行所壟斷。鴉片戰爭之後,廣州由中國總集散中心的地位轉變為東南沿海地區的集散中心,廣東的對外貿易急劇衰退。與此同時,僑商興辦的中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南海繼昌隆繅絲廠)、第一家火柴廠(佛山巧明火柴廠)、第一家電燈公司(廣州電燈公司)、第一家橡膠廠(廣東兄弟樹膠公司),與當時廣東地方官辦的機器局、錢局、織布局等,構成廣東的第一批近代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戰後時期,廣東輕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機會,並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達於鼎盛。主政廣東的陳濟棠頒布《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提議書》,採取保護和刺激地方經濟的措施,確立規模宏大的省營實業體系,民國25年(1936年),廣東經濟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最高水平。抗日戰爭前期,廣東作為主要的戰時物資通道,對外貿易和省際貿易空前繁榮,廣東淪陷後,近代工業基礎幾近完全摧毀,商業蕭條,經濟遭到嚴重破壞[21]。抗戰勝利後,廣東經濟曾一度得以恢復,但又因國共內戰而陷入停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經濟進入新發展時期,在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完成後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由於地處國防前線,廣東缺乏國家重點項目的大規模投資,連續的政治運動亦嚴重衝擊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1953~1978年,廣東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低於中國平均增長水平。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下放更多經濟自主權予廣東、福建兩省對外經濟活動[22]。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在廣東省內的深圳、珠海、汕頭設置經濟特區[23]。廣東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先行政策和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通過「三來一補」、「三資企業」等經營模式,引進外資及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承接港澳台加工製造業轉移,大力發展紡織、食品、小家電為代表的輕工業,與港澳地區形成「前店後廠」的分工合作格局,由原來經濟實力在中國處於中等水平,一躍成為經濟最發達的省份。1989年,廣東GDP以1381.39億元超過江蘇的1321.85億元[24],經濟總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廣東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醫藥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及石化、能源、汽車等裝備製造工業[25],先後提出發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26]和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帶、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27]。目前,電子信息、汽車製造和電氣機械已成為廣東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28],並湧現出華為、中興、OPPO、VIVO、廣汽、比亞迪、美的、TCL、格力、創維、康佳、CRRC、大疆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1978年至今,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6%,高過同期中國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高過世界平均增速9.7個百分點[29],遠高於20世紀新加坡[註 8]、韓國[註 9]、日本[註 10]經濟起飛時期的平均增速[30],GDP先後在1998年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越香港、2007年超越台灣,是亞洲經濟總量最大的一級行政區。
廣東省以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在許多經濟指標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存款、專利申請量、稅收、進出口總額、旅遊總收入、行動電話擁有量、網際網路用戶、貨物運輸周轉總量等。其中進出口總額年均占中國約1/4,從1985年至2008年連續23年居中國第一;年財政總收入占中國約1/7;累計吸引外商投資占中國約1/4;GDP從1989年至2013年連續24年居中國第一。但人均生活水準有待提高,珠三角與粵東粵西兩翼以及粵北山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長期存在明顯差異。2015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72,812.55億元人民幣,人均GDP達10,838美元。
在省會廣州舉辦的每年兩屆的廣交會是中國出口貿易的晴雨表,支撐廣東省內外貿易和出口加工業多年的持續發展。

廣東是中國國內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省份,區域均衡度遠遠低於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全國其他經濟大省[31],全省各市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主要經濟活動高度集中於重點發展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珠三角以外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發展水平均相對滯後,部分發展指標甚至遠遜於中西部省份,在珠三角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強烈的資源虹吸效應下,全省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級市由2000年的8個上升至2020年的16個。截至2020年,全省21個地級市中除經濟實力較強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五市以外,超過三分之二的地級市人均GDP未達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廣州、深圳人均GDP已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而全省人均GDP最低的梅州仍低於全國最低省份甘肅省的平均水平,不及省內最高城市深圳的2成,經濟落差程度為全國之首。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指出「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32],央視新聞頻道亦曾以《窮廣東調查》作專題報道[33]。而珠三角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珠江兩岸呈現「東強西弱」的發展格局,珠江西岸的發展顯著落後於東岸地區。
根據地理位置及發展程度,廣東省內的經濟區域可大致劃分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非珠三角地區),兩者經濟總量自改革開放以後被迅速拉開,且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34]。珠三角地區的GDP總量占全省的比重由1995年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成立初期的68.6%升至2020年的80.8%,在省內占據絕對優勢,剩餘的粵東西北地區十二市合計在各項指標的占比不足兩成。2020年,粵東西北地區無一地級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線,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716.7元,僅為珠三角地區的45%、全省的60%,全國的77%,與廣西、青海、河南水平相當。
在官方層面上,1993年,廣東省第七次黨代會就提出「中部地區領先,東西兩翼齊飛,廣大山區崛起」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1994年10月,廣東省委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讓這一地區在廣東率先實現現代化。1998年,廣東省將廣州、深圳兩市確定為中心城市,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區位將全省劃分為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北部山區四個經濟區域[35],並細分成中心城市-經濟特區及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山區-貧困地區五個發展層次[36]。2018年7月,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37],將省內經濟區域劃分為以廣州、深圳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和經濟區、以粵東、粵西地區為主的沿海經濟帶(又稱東西兩翼地區,包括汕頭、汕尾、陽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陽7個地級市)、以粵北山區為主的北部生態發展區(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雲浮5個地級市)。
廣東是製造業大省,約16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同時,廣東的第三產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遠遠領先於其他省份,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但各市產業結構差異較大,有「一省三世界」之稱。廣州、深圳、珠海的服務業處於全省領先地位,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汕頭、潮州及江門以第二產業為主,肇慶、揭陽、汕尾、韶關、河源及清遠處於工業化過渡階段,湛江、茂名、陽江、雲浮及梅州農業仍占有重要地位[38]。
交通
廣東高速公路是中國華南地區重要的交通網絡系統。廣東省內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1989年建成通車的廣佛高速公路,201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6000公里,躍居全國第一;2015年,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7000公里,如期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39]。截至2022年[update]底,廣東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1211公里,連續9年保持全國第一。

截至2021年[update],廣東省境內已有民用運輸機場9座、通用機場10座,公共運輸航空公司8家(中國南方航空、汕頭航空、珠海航空、九元航空、深圳航空、東海航空、順豐航空、中航貨運航空)。
人口
上古時期,廣東境內未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地曠人稀。先秦時期,廣東境內原住有百越中的南越(聚居於現珠江三角洲地區)、西甌(聚居於現粵西北地區)、駱越(聚居於現粵西地區)、閩越(聚居於現粵東地區)等族群居民。自秦進兵統一嶺南後,留戍軍隊,謫徙罪徒,中原人陸續南遷入粵,其後又有兩晉南北朝、兩宋末年、明朝末年大量北方人口為避戰亂的幾次南遷移民高潮,人口總量由西漢初年的37萬餘人增至清朝中期的近1500萬人。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廣東人口數為1890萬,同治元年(1862年)為2882萬[47],一躍成為中國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清末至民國時期,社會動盪,廣東人口增長緩慢,還出現大批粵人移居海外謀生的「下南洋」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來廣東務工經商的外來人口迅速增加。2007年,廣東常住人口達9449萬人,首次成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48]。目前,廣東常住人口已突破一億,是中國國內首個常住人口超過一億的省份。2018年,廣東超越山東,成為全國第一生育大省[49]。2022年,廣東常住人口出現負增長,這是40年來首次。[50]
在人口分布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占廣東全省常住人口比重超過六成,是全國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粵東、粵西、粵北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均在12%-13%之間。其中,廣州、深圳、東莞三市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深圳更是中國內地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而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為人口淨流出地區,戶籍人口長期低於常住人口,茂名、湛江、梅州、揭陽淨流出人口均在百萬以上,人口流失尤為嚴重,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揭陽、汕尾、河源、潮州、湛江六市常住人口規模已經出現縮減狀態。
廣東古爲百越之地,民族成分複雜多樣。隨著歷史上漢人南遷,民族間不斷融合,現在廣東以漢族人佔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瑤族、壯族、苗族、黎族、畲族等。
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為廣府(珠三角、粵西、清遠)、客家(梅州、惠州、陸河、河源、韶關、深圳)、閩海/福佬(潮汕、海陸豐、雷州)三大族群。上述族群都是混合同化嶺南地區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諸族而形成的南方漢族,在語言、習俗上各有自己的特色。
區別三大族群的重要特徵是不同的地方語言,即以廣州方言為標準音的白話,稱為粵語;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方言為標準音的客家話,稱為客語;以汕頭方言為標準音的潮州話,屬於閩南語分支。其中,廣府人在廣東三大民系中分布範圍最廣,是廣東風俗文化的主要代表[51],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粵語、粵劇等。
廣東本地的漢語包括粵語(包括廣州話、四邑話、勾漏粵語)、客家話(含揭陽河婆話)、閩語(包括潮州話、中山隆都話、海陸豐話、雷州話)、粵北土語(即韶州土話)、軍話、正話等;少數民族的語言包括連山壯語、勉語、畲語等。廣東的主流語言分別屬漢語族中的粵語、客家話、閩語。尤值一提的是,廣東的廣州話和梅縣話分別是粵語和客家話的代表音,可見廣東漢語分支在所有漢語分支中佔有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外省籍人口湧入廣東居住,普通話漸於廣東通行並從根本上改變廣東語言的使用版圖,在外來人口較多的地區,普通話已取代當地居民常用的語言成為主要通用語言。因推廣普通話政策,本土語言在本地行政機構、學校、傳媒等公共服務場合的生存空間大大縮減,普通話成為主導語言,更有地方出現使用本地語言的「懲罰措施」,例如在學校內禁止學生使用粵語等「方言」交談,否則會受罰[52]。在普通話強勢的語言環境下,粵語[53]、潮汕話[54]、客家話[55]在年輕一代中使用頻率降低並淡出日常生活使用,本土語言的日漸式微、弱化流失也引起相關社會人的擔憂[56][57][58],不少相關人員希望政府、社會、學校等方面重視[54],行政部門在語言傳承方面有所作為[53],學校有意識營造有利於本土語言傳承的氛圍,社會上能增加本土語言在公共領域中的使用範圍和頻率[55]。
又稱廣東話,省內又通稱廣府話、廣州話、白話,是廣東省內影響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地方語言,省內使用的人口近4000萬人。廣東省內以珠江三角洲及粵西地區為分布中心,下屬有粵海片、勾漏片、四邑片、莞寶片、高雷片等分區,各片小有差別,四邑片與粵海片差異最大。廣東省內以粵語使用者為主的城市包括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陽江、雲浮、茂名、清遠,此外,粵語還通行於廣東省的深圳、湛江、韶關、惠州和汕尾的部分地區。
粵海片中的廣州話是粵語約定俗成的標準口音。海外華人多稱粵語爲「唐話」。粵語在海外如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華人社區是廣泛使用的強勢語言。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等也十分流行。粵語在語言學的分類上,大部分中國學者與一部分西方學者之間意見存在分歧。前者視粵語爲漢語的一種方言;後者認爲粵語屬於「漢語族」,是一門獨立的語言。
通稱客話或客語,又名「程鄉話」、「棚民話」、「嘉應話」,是省內分布最廣的一種地方語言,因客家人南遷廣東後往各地分散遷徙,全省除汕頭外均有客家話區或客家話島。廣東省是客家話最重要的流行地,省內使用的人口約1500萬人。廣東的客家話主要分布在粵東和粵北一帶,語言學界以老梅縣音爲客家話的代表口音。廣東省內以客家話使用者為主的城市包括河源、梅州、惠州,此外,客家話還通行於深圳、東莞、汕尾、韶關的部分地區,全省其他地區亦有零星分布,如廣州三元里、沙河[59]。
廣東的閩語分布也非常廣泛,包括粵東的潮州話、海陸豐話和粵西雷州半島的雷州話。潮州話亦稱潮汕話,為廣東省的潮汕地區的主要語言。海陸豐話又稱學佬話,其口音接近泉漳閩南語,主要流行於廣東省的汕尾市的城區、陸豐市、海豐縣,及惠州市的惠東縣、博羅縣部分地區。雷州話又叫黎話,主要流行於湛江市原屬舊雷州府的三縣:海康(今雷州市)、徐聞和遂溪。廣東省內以閩南語使用者為主的城市包括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此外,閩語還通行於惠州、梅州、湛江、茂名的部分地區,另在中山市和珠海市等地還有不少閩語島,其口音接近福建閩南語,統稱為中山閩語,又稱村話。
潮州話、海陸豐話、中山閩語均為閩南語的方言。而雷州話原先被視為閩南語的一種方言,如今改為歸屬閩語瓊雷話。全省使用閩語的人口約1700萬人。
建築

文化
廣東歷史悠久,具有獨特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五邑文化、雷州文化、海陸豐文化等分支。開平碉樓是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産項目,潮汕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客家圍屋獲認爲是東南亞土著文化代表建築。粵菜屬於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譽滿中國,在中國國外華人聚居區也廣受歡迎。粵劇是中國著名劇種,泮村燈會、舞獅與潮汕英歌舞都是非常有特色。
廣東的飲食天下聞名。廣東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食材得天獨厚。一般而言,廣東菜以原汁原味,潮州菜以精緻典雅著稱,客家菜則偏重咸。廣東人亦普遍喜歡飲茶,常見包括普洱、鐵觀音、壽眉、馬騮搣,其中以潮州工夫茶最為有名。著名的有廣東菜、潮州菜、客家菜、飲茶(廣東點心)、潮州工夫茶、客家擂茶。
宗教
根據2012年的一項調查[60],廣東只有約7%的人口屬於有組織的宗教,最大的信仰群體是佛教徒,佔6.2%,其次是新教基督徒佔0.8%,天主教基督徒佔0.2%。大約93%的人口無宗教信仰或為信奉中國民間信仰、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和自然神靈崇拜。根據一項2007年的調查,廣東有43.71%的人口崇拜祖先[61]。
廣東佛教信徒有約32萬人,教徒人數居廣東第一,大多分布於珠三角和潮汕地區(由於潮汕地區人口統計困難,實際遠超此數)。列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有韶關南華禪寺,廣州六榕寺、光孝寺,乳源縣雲門寺,肇慶慶雲寺,潮陽靈山寺,潮州開元寺。南華禪寺是禪宗祖庭。
目前僅廣州、肇慶有約2萬名穆斯林。建於廣州的懷聖寺光塔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肇慶市區亦建有清真寺建築。
現代,主要來自新疆的穆斯林小群落近年也開始遷入深圳市,經營標榜清真風味的面館。在梅林附近有一所清真寺,文錦渡的一間清真餐館是穆斯林教徒在深圳比較重要的聚會點,而還有穆斯林小規模聚居在龍崗區布吉街道。
廣東天主教信徒計有20萬人,大部分屬於汕頭教區。肇慶是明代傳教士利瑪竇首先進入的中國城市(1583年)。廣州教區的石室聖心大教堂為全省最大教堂,是一座著名的哥德式建築;而建在潮州市的聖母進教之佑大堂規模在省內排列第二。
廣東是基督新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1807年)。1949年廣東有9萬基督新教信徒,屬於基督新徒較多的省份;現在可統計新教徒約30萬人,信徒中多數分布於東部地區、廣州市和深圳市。
旅遊
教育
近代以來,廣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成為西學東漸的首播之地,是中西文化交匯的津梁。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西學教育在廣東逐漸形成規模,對促進晚清教育改革和開啟民智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推動維新思想在廣東的產生和發展。而何子淵、丘逢甲等教育先驅正是此段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廣東重視教育,但與經濟發展失衡一樣,存在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象。粵北山區、粵西、粵東與珠三角的教育資源存在差距。廣州是中國高校分布極為密集的城市之一。廣東省內著名的大學有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位於深圳的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位於汕頭的汕頭大學等。
體育
廣東省現擁有6支職業足球隊、5支職業籃球隊、3支職業羽毛球隊、1支女子桌球俱樂部、1支職業排球球隊、1支半職業棒球隊。
深圳隊曾奪得2004年中超聯賽冠軍。廣州隊則是2013年亞冠聯賽、2015年亞冠聯賽冠軍、 2011年中超聯賽-2016年中超聯賽冠軍、2012年中國足協盃冠軍以及2007年中甲聯賽、2010年中甲聯賽冠軍。在職業聯賽開始前廣東足球隊也曾奪得兩次頂級聯賽冠軍。廣東海印曾奪得1997年女足超級聯賽冠軍。廣州隊也是2004年室內足球聯賽杯賽雙冠軍和2007年沙灘足球錦標賽冠軍。除職業球隊之外,廣東足球隊曾奪得20次省港盃和在全運會足球比賽中兩次奪得金牌,廣州市代表隊也曾在1991年奪得全國城市運動會足球賽金牌。
廣東宏遠籃球隊從2003-2004賽季開始至今,獲得最近10個賽季的CBA聯賽的8次冠軍。廣東鳳鋁、廣州六穗都曾奪得過NBL冠軍。
廣東曾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和第九屆全運會,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會合辦第十五屆全運會。1991年舉辦第一屆女子世界盃足球賽。廣州於2010年11月12日至12月27日舉行第16屆夏季亞洲運動會。深圳在2011年8月12日至8月23日舉辦2011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廣東省運動會是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
人物
友好省州
廣東省及其下轄的各城市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再經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確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批准後,可以與國外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係[64][65]。友好城市之間可以開展在經濟、科技、教育、農業、文化、衛生、體育、旅遊、環保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66]。
截至2023年4月,廣東省及其下轄各地、縣級行政區已與65個國家建立204對友好城市。其中,亞洲45對友好城市;美洲55對友好城市;歐洲有68對友好城市;大洋洲有24對友好城市;非洲有12對友好城市。省級友好城市有48對,地級友好城市有142對,縣級友好城市有14對[67]。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