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江西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江西省,簡稱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地區的內陸省份[3]及一級行政區[4],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東接浙江與福建、北鄰安徽和湖北,西連湖南,南毗廣東, 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的腹地,境內最大河流為長江支流贛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注入中國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省會為南昌。
Remove ads
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由於贛江和鄱陽湖,江西也稱為「贛鄱大地」,又因為從長江以北往南看,江西在江南的右部而江東在江南的左部, 江西在歷史文獻中又稱為「江右」與江東(「江左」)相對應。
Remove ads
名稱由來
歷史
![]() | |||||||||||
---|---|---|---|---|---|---|---|---|---|---|---|
史前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于越 揚越 | |||||||||||
商周 | 艾國 䧹國 | ||||||||||
春秋 戰國 |
百越 楚國 吳國 | ||||||||||
秦 | 九江郡 廬江郡 | ||||||||||
漢 | 豫章郡 | ||||||||||
孫吳 | 豫章郡 廬陵郡 | ||||||||||
晉 | 江州 | ||||||||||
劉宋 | 江州 | ||||||||||
蕭齊 | 江州 | ||||||||||
蕭梁 | 江州 | ||||||||||
陳朝 | 江州 | ||||||||||
隋 | 豫章郡 九江郡 鄱陽郡 宜春郡 廬陵郡 臨川郡 南康郡 | ||||||||||
林楚 | |||||||||||
唐 | 江南西道 | ||||||||||
鎮南軍 | |||||||||||
楊吳 | |||||||||||
南唐 | |||||||||||
宋 | 江南西路 | ||||||||||
元 |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 ||||||||||
明 | 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江西省 | ||||||||||
中華民國 | 江西省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江西省 | ||||||||||
省內南昌市安義縣曾發現距今約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物.
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一萬二千年前,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已經栽種水稻[5]
至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省內多個縣市均有發現,不過比較集中在贛北地區[6]
夏朝商朝時期,江西主要屬於古代長江文明(獨立於古代黃河文明)的一部分,農業文明和青銅文明等發達,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明起源地(江西萬年縣的水稻種植已有一萬兩千多年的歷史[7]。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屬於吳(國)頭楚(國)尾,「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設立九江郡(郡治並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壽縣),在今江西境內設有7個縣。
漢高祖元年(約於公元前202年),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表示「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余水、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今天的南昌、贛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時縣城的基址上發展而來。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隋煬帝改州縣制為郡縣制,此時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代增加到8州37縣,8個州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733年,唐玄宗將道增加到15個,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曾轄於南唐(建都於今南京,後遷都於今南昌)。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軍」,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元宗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置江西行省,是建省開始。轄區包括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原江西東北部分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從中唐以來,江西在經濟文化方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此後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經是中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無論是農業如糧食和手工業如瓷器等經濟方面,還是教育如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以及商業等方面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與江東(江浙)、四川行省大致相仿,明顯領先於附近的廣東、湖南等省。[8]
明代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明太祖洪武年間廣東單獨設省後,至今江西的邊界變化很小。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另外有三位藩王(寧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饒州府(鄱陽)和建昌府(南城)。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軍和太平天國反覆爭奪的地區,因而損失巨大。人口從1853年的2450萬人急劇下降到1873年的1770萬人。
1853年9月,太平天國西征軍攻占九江,由檢點林啟容率部駐守,嚴密布防,與對岸小池口、東50里之湖口鼎足而立,互為犄角。1858年4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2萬軍民全部屠殺。李續賓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在給咸豐帝的奏摺中說:「城外勇衝殺而入,該逆(城內軍民)無路可奔,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淨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
明清時期,由於梅關和贛江是聯繫廣東和長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線路,也帶動了沿線江西城市的繁榮。同時,由於明代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的政策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較低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移民,從事商業或農業等。在此期間形成的「江右」商幫在全國十大商幫中位列第三。其時,景德鎮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Remove ads
1912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將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中華民國時期的江西省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江西省地圖
1927年8月1日發生的南昌暴動引發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隨後在江西建立了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等。1931年,共產黨在瑞金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因國民黨第五次圍剿勝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江西中央蘇區。
1933年,國民黨以及國民政府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隨後推廣到全國,每年盛夏,國民政府到夏都廬山辦公,並開辦廬山軍官訓練團。
1936年,經過湖南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使得江西失去過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東西向的浙贛鐵路通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 1937年,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戰火漫延江西。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江西瑞金縣等地發生一系列大屠殺事件。[9][10][11][12][13] 該屠殺發生於1968年9月23日至10月初,據統計,瑞金縣的屠殺死亡人數為300餘人、興國縣為270餘人、于都縣為500餘人,總計1000餘人。[9][10][13] 屠殺的實施者為當地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幹部或民兵,受害者多為黑五類及其親屬,其中瑞金縣受害者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11歲,殺人方式主要包括槍斃、石砸、木棒打、刀子捅、推下懸崖等等。[9][12][13]
瑞金大屠殺發生於「清理階級隊伍」期間,時任江西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省委書記的程世清於1968年8月上旬在全省發起「三查運動」(即「查叛徒、查特務、查現行反革命」運動),造成全省上萬人死亡,其中被逼自殺超5000人。[9][10] 1968年9月22日,瑞金縣召開各公社專案組長會議,強調深入開展「三查運動」,搞權力下放、「民辦槍斃」,要拿出「成績」向國慶獻禮。[9][10][12][13] 此後,公社、大隊幹部可以隨便殺人,無需立案、不要證據、不要審批。[9][10][12] 9月底10月初,局勢逐漸失控,當地革命委員會多次制止,屠殺才逐漸結束。[9][10]
1996年,京九鐵路貫通江西南北,加速了贛南的發展。
2005年,贛龍鐵路通車,使「紅色故都」瑞金結束了無鐵路的歷史,從而實現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建設贛閩線的願望。[14]
Remove ads
地理
江西三面環山,可以看作是一個北面略微開口的盆地。西面是幕阜山、九嶺山和羅霄山脈;東面是懷玉山和武夷山脈;南面是九連山和大庾嶺,北面緊鄰鄱陽湖和長江,有著名的廬山(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地丘陵共占全省面積70%,中南部紅岩丘陵和盆谷交錯,北半部是寬廣的平原,稱為鄱陽湖平原、鄱陽盆地或豫章平原。江西的最高峰是臨近福建邊界武夷山脈的黃崗山,海拔2158米。
長江的重要支流贛江幾乎從南到北縱貫全省。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贛江、撫河、信江、鄱江和修水等水匯入鄱陽湖後,注入北面的長江。重要的水庫有西北部的修水柘林水庫和贛江上游的萬安水庫。
江西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4-9℃,7月平均氣溫27-30℃,年平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
行政區劃
江西省現轄11個地級市,下設27個市轄區、12個縣級市、61個縣;1578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832鎮,552鄉,8民族鄉,186街道。[15]
人口
- 公元2年(漢平帝西漢元始二年),35.20萬人。[20]
- 1491年(明孝宗明弘治四年),654.98萬人。[20]
- 1853年~1873年,江西在太平天國時期曾是湘軍和太平天國反覆爭奪的地區,因而損失巨大。人口從1853年的2450萬人急劇下降到1873年的1,770萬人。
- 1909年~1911年(清宣統),1697.70萬人。[20]
- 1928年(民國17年),2,032.28萬人。[20]
- 1927年~1937年,由於頻繁殘酷的戰爭,人口損失較大。1930年-1934年,國民政府對江西中央蘇區進行了5次軍事圍剿行動,極其殘酷的戰爭和清洗造成人員大量死亡或逃離,使得江西的人口從1931年的1,872萬,到1936年只剩下1,556萬人。
- 1947年(民國36年),1,272.52萬人。[20]
- 1950年,1568萬人。[20]
- 1978年,3182.8萬人。
- 1998年,4,191.21萬人,1,004.1 萬戶。人口自然增長率 9.8‰ 。」[20]
- 2001年,年末總人口4185.77萬人,總戶數1,137.44萬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38‰ 。[20]
-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省常住人口總數為44,567,475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省內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全省共有家庭戶11497043戶。[20]
-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江西省常住人口總數為4,518.86萬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省內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員),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4,456.75萬人相比,增加62.11萬人,增長1.39%[21]。戶別人口1,407.2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4,132.93萬人;集體戶71.91萬戶,集體戶人口為385.93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4人,比2010年的3.67人減少0.73人。[21]
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517.40萬人。人口出生率8.34‰、人口死亡率6.71‰、人口自然增長率1.63‰。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67人。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為南昌市,平均每平方公里869人;人口密度最小的為吉安市,平均每平方公里176人。



漢族人口占江西省總人口的占總人口的99%以上,是中國漢族比例最高的省份。江西省共有54個[22]少數民族的人士居住,畲族和瑤族為世居少數民族。江西的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畲族、瑤族和回族,另外還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壯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
少數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鉛山太源畲族鄉和貴溪樟坪畲族鄉,以及永豐縣、吉安縣、興國縣、武寧縣、德安縣、資溪縣、宜黃縣、樂安縣等市縣的30多個畲族鄉村;瑤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瑤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20]
江西人除居住在大中華地區的香港、澳門,臺灣以外,還有不少居住國外的僑民、外籍華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江西省僑務辦公室的估計,祖籍江西的華僑華人約一百多萬,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俄羅斯、日本等國。[20]
經濟
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2021年,江西GDP總量達到29619.7億元,位居全國第15位,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34.3億元,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13183.2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14102..2億元,增長9.5%。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8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297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06.7億元,增長17.7%;外貿進出口4980.4元,增長23.7%;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157.78億元,增長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84元,增長8.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4元,增長10.0%;人口自然增長率1.63‰;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23]。
與其他省市區的經濟發展相比,江西屬於中等發展速度的省份,但經濟總量相對較小,人均GDP偏後;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較,2007年江西GDP總量為1978年的62.86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為基準),GDP年平均增長率9.4%,低於同期全國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次於寧夏、吉林等17個省份居18位。GDP總量的發展,1992年突破500億元,1995年突破1,000億元,2007年突破5,000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89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1987年突破1千元),2001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6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
江西的有色金屬礦藏豐富,包括著名的德興銅礦和大余鎢礦,有色金屬冶煉是其工業的主要特色之一。鷹潭號稱銅都。萍鄉曾是中國近代工業起源地之一。景德鎮的瓷器,新余的鋼鐵以及九江的港口等。
南昌是中國直升飛機和無人機等飛機生產基地,汽車生產基地等重要製造基地和物流中心。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業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都在這裡誕生,近年開始開發電子高科技產業例如賽維太陽能就是世界最大太陽能電池廠,並在短短1年間上市於美國紐約證交所。
江西歷史上一直是稻米的主要產區。並盛產柑桔(以南豐蜜桔著稱)、臍橙、茶葉、毛竹和杉木等。廣昌,石城是全國通芯白蓮、烤菸出口生產基地,省優質烤菸生產基地。江西是中國優質農產品輸出基地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等。豐城市、南昌縣、鄱陽縣三縣是全國糧食產量百強縣。而樂平市是江西唯一一個蔬菜產量大於糧食產量的的縣,被譽為「江南菜鄉」。

隨著經濟的發展,江西體育文藝娛樂事業也得到了持續發展。江西體育健兒曾多次獲得奧運冠軍,一些傳統的戲劇比如贛劇、採茶戲、儺舞等也得到發揚。網際網路行業和軟體也逐漸發展起來。另外,江西飲食的特點以濕辣鮮辣為主。
江西省所有的報紙、電視、廣播都是公立經營。
廣播:江西人民廣播電視台
網絡媒體:大江網(江西日報社主辦)
政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省級主要領導人
文化
江西省可以明顯地分為若干個方言區。贛語是江西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大約佔三分之二。客家話使用人口約佔六分之一,主要分布於南部,以及贛西北銅鼓縣。九江使用江淮官話。贛州市章貢區和信豐城使用西南官話。婺源縣、浮梁縣、德興市使用徽語。上饒市區、廣信區、玉山縣、廣豐區和德興市(限隴頭)使用吳語。江西省東北部存在多處閩南語的方言島。
江西省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8座。[27]



產生於本土的長江文明不斷地融合黃河文明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又稱贛菜,代表菜:
宗教

根據2007年和2009年進行的調查,江西有24.05%人有祖先崇拜,2.31%的人口是基督徒。[29]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73.64%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
可統計信徒約142萬人,是歷史上佛教一些重要宗派的發源地。著名寺廟有南昌佑民寺(洪州宗祖庭)、奉新的百丈寺、九江能仁寺、東林寺、永修真如寺、吉安淨居寺、靖安寶峰寺、宜黃曹山寺(曹洞宗祖庭)等。
可統計信徒約57萬人。其中,基督新教約47萬人,天主教約10萬人。江西大部分基督徒起源於中國內地會背景。不過省會南昌的清鍾堂、志道堂,以及九江化善堂起源於衛理宗衛理公會背景;九江督府巷復生堂原屬於聖公宗聖公會。江西北部部分教會起源於英國普利茅斯弟兄會背景。天主教堂有南昌聖母無原罪堂。
穆斯林約1萬人。南昌市有醋巷清真寺。
旅遊景點
- 龍虎山及天師府,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道教發祥地,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 龜峰,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 錦江古鎮:原為安仁老縣城,建縣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錦江自設縣開始至1961年為縣城所在地。古縣城錦江名勝古蹟、古文化遺產甚多。孔廟槐蔭,柳祠檜色,玉真墨跡,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後書聲,錦江漁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訴說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了不少墨客與騷人來此漫遊賦詩,尋覓仙境。楊萬里、朱熹等歷代文學家為此寫下的「餘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曉行」等著名詩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靈秀,水路通達,船帆點點,商賈如雲的繁榮景象。錦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好學之風盛行,明清兩代興辦的諸多書院,給這座千年歷史古城譜上了濃厚的文化古韻。
- 上饒集中營
- 三清山:2008年7月8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 武夷山黃崗山,江西東部最高峰,華東屋脊
- 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
- 弋陽,贛劇與明朝「京腔」(高腔)發源地
- 靈山: 2009年12月28日被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鄱陽湖濕地公園: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濕地
- 景德鎮: 中國瓷都
- 瑤里: 國家AAAA級景區
交通
全省11個地市均通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進入全國前十。
教育

2021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2.2萬人,在校生5.9萬人,畢業生1.4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2.3萬人,在校生134.9萬人,畢業生31.0萬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6.9萬人,在校生40.1萬人,畢業生7.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0.5萬人,在校生51.9萬人,畢業生11.8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9.7萬人,在校生115.8萬人,畢業生34.2萬人。初中學校招生70.4萬人,在校生216.4萬人,畢業生74.4萬人。普通小學招生59.8萬人,在校生395.8萬人,畢業生70.5萬人。民辦學校8673所,在校學生184.4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4.1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61.8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0.4%,小學毛入學率101.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7.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3%。普通高考錄取率83.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5.2%[23]。
江西省境內林立著眾多高校。其中,位於省會南昌市的南昌大學是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中國教育部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重點大學,是江西省綜合實力第一的高等學府。其餘著名高校有:江西師範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農業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昌航空大學、井岡山大學等。
人物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