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鄱陽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鄱阳县map
Remove ads

28°59′36″N 116°40′46″E

快速預覽 鄱陽縣 番邑、番縣、番陽、波陽, 國家 ...

ㄆㄛˊ陽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東北部,是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一個,位於鄱陽湖東岸,北與彭澤縣和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同餘干縣、萬年縣接壤,東以景德鎮市昌江區、浮樑縣、樂平市為鄰,西北同都昌縣山水相連。縣人民政府駐鄱陽鎮

鄱陽縣地處「昌九景」金三角腹地,史有「舟車四達」、「百貨歸墟」之稱。全縣面積4215平方公里,鄱陽縣戶籍總戶數45.69萬戶(2021年)總人口為158.04萬人。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快速預覽 歷代變更, 設立 ...

設縣前

  • 至周稱ㄆㄛˊ。周時,番邑為楚東境。[2]:47
  • 春秋為楚番邑[3]
  • 前504年( 東周敬王十六年 ),吳王伐楚取番。春秋時番邑輿地,據清康熙《鄱陽縣誌》載: 南接豫章(今南昌),東接楚東姑蔑(今浙江衢縣),北岸(今安徽鵲頭鎮).東北鳩茲(今莞湖市東 ),西南艾( 今江西修水),西北滿(今安徽霍山東北)。
  • 前473年( 周元王三年 ),越勾踐滅吳,並其地,番屬越。
  • 前306年( 周赧王九年 ),楚滅越,盡取故吳地,番又屬楚(一說滅越在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 )。
  • 前224年( 秦王政二十三年 ),秦王剪伐楚,虜荊王負芻,又二年定楚、江南地,潘邑為秦地。[2]:47

秦朝

漢朝

孫吳

晉朝

  • 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廣昌為廣晉,移郡治之,鄱陽為屬縣。
  • 291年(元康元年 ),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合十郡,以江水之名置江州,鄱陽縣隸之。
  • 南朝宋、齊間隸鄱陽郡。

南北朝

  • 421年(宋永初二年)廢鄡陽縣。齊移郡治鄱陽,廣晉為屬縣。
  • 503年(梁天監二年),改鄱陽郡為吳州,鄱陽縣隸吳州。
  • 568年(陳光大二年 ),罷吳州,仍置鄱陽郡、鄱陽縣仍屬鄱陽郡。
  • 581年( 太建十三年) 復置吳州( 旋罷為鄱陽郡 )鄱陽為其屬縣;後吳州廢。

隋朝

  • 589年(隋開皇九年 ),改鄱陽郡為饒州,鄱陽縣隸饒州,鄱陽縣為州治。同年,廣晉併入鄱陽。
  • 590年,廢銀城入鄱陽。(南朝陳置,屬鄱陽郡。治所在今江西德興市東北新建鄉銀城坂。隋廢入鄱陽縣。[8]
  • 607年(大業三年 )復改饒州為鄱陽郡。
  • 616年( 大業十二年)陽林士弘率眾起義,建立楚國,鄱陽為楚境。

唐朝

  • 621年(唐武德四年 復置饒州,鄱陽縣隸饒州。又析東北境置新平縣,析銀城故壤樂平縣。
  • 622年(武德五年 ),復置廣晉,並析縣西及彭澤縣都昌縣
  • 625年(武德八年),新平、廣晉省入鄱陽。
  • 626年(武德九年 ),省樂平入鄱陽。
  • 716年(開元四年),以新平故地及廣晉東地置新昌縣(天寶八年改名浮梁縣 )。同年,析東境置樂平縣。
  • 742年(天 寶元年),改饒州為鄱陽郡,縣隸屬之。
  • 757年( 至德二年),析北境及秋浦縣(今貴池市)置至德縣(今東至縣)。
  • 758年(乾元元年)鄱陽郡復改饒州,鄱陽縣又隸饒州。

五代十國

  • 南唐升元初,改饒州為永平軍,鄱陽縣為永平軍治所。

宋朝

  • 975年(宋開寶八年),廢永平軍復饒州,鄱陽縣為饒州倚郭縣

元朝

  • 1277年( 元至元十四年),升饒州為饒州路,隸饒州路。
  • 1361年( 至正二十一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隸鄱陽府。

明、清朝

  • 1369年(明洪武二年),鄱陽府改饒州府,隸饒州府。1436年,明朝廷將封地在廣東韶州的淮王朱瞻墺遷至饒州府[9],此後其家族世代定居於鄱陽縣,直至明朝滅亡。1512年(正德七年),朝廷析鄱陽東南地及餘干、樂平、貴溪地置萬年縣。清襲明制,鄱陽縣隸饒州府不變。

近代

  • 1914年,劃全省為4道,鄱陽縣屬潯陽道
  • 1926年,道廢,各縣均屬於省。
  • 1932年,劃全省為13個行政區,鄱陽縣屬第四行政區。
  • 1935年4月,全省縮為8個行政督察區,鄱陽縣屬第五行政區。
  • 1942年8月,江西省改劃9個行政區,鄱陽縣屬第五行政區。

1949年4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鄱陽,其後,該縣由第二野戰軍五兵團南下工作支隊八大隊六中隊接管,鄱陽縣為鄱陽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同年9月撤鄱陽地區建制,建樂平專區,鄱陽隸樂平專區。

1949年11月,樂平專區改浮梁專區,鄱陽縣屬之。1951年,劃湯旺鄉(今珠湖農場內)入餘干縣,劃洗馬橋入浮梁縣,劃官莊人景德鎮市。1952年,浮梁專區合併於上饒專區,鄱陽縣屬之。1956年,劃樂亭鄉棠蔭入都昌,劃魚山區古城鄉入景德鎮市[10]:4。1957年5月1日,因「鄱」字生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1]:26。1983年10月,該縣魚山公社、荷塘墾殖場歸景德鎮市[10]:6。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地建市後,波陽縣屬地級上饒市。2003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波陽縣縣名恢復為鄱陽縣。2014年5月,鄱陽縣列入江西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

行政區劃

鄱陽縣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14個、15個[12]

饒州街道、​鄱陽鎮、​謝家灘鎮、​石門街鎮、​四十里街鎮、​油墩街鎮、​田畈街鎮、​金盤嶺鎮、​高家嶺鎮、​凰崗鎮、​雙港鎮、​古縣渡鎮、​饒豐鎮、​樂豐鎮、​饒埠鎮、​侯家崗鄉、​蓮花山鄉、​響水灘鄉、​梘田街鄉、​柘港鄉、​鴉鵲湖鄉、​銀寶湖鄉、​游城鄉、​珠湖鄉、​白沙洲鄉、​團林鄉、​昌洲鄉、​三廟前鄉、​蓮湖鄉、​蘆田鄉、​農科所和​饒洲監獄。

縣治變遷

Thumb
鄱陽縣縣治變遷在今地圖上的大致分布圖

鄱陽鎮位於江西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並設立番縣,番令吳芮便開始築造城池[13],奠定了這個地區的基礎。在兩漢時期,縣治曾經遷往城東60里的故縣(原名不詳,即今天的古縣渡鎮),但於公元245年(三國吳赤烏八年)重新遷回原址。自那時起,鄱陽鎮歷為鄱陽縣治,同時也是兩晉、南朝宋、齊、梁、陳的鄱陽郡(江州、吳州)治所,隋、唐、宋、元、明、清時的饒州鄱陽郡永平軍饒州路饒州府和民國時期的江西省第四行政區治所。

清末民國初縣城隸屬城廂局,1938年進行了全縣劃分,鎮稱為第一區,下轄四個鎮(激揚、饒豐、薦福、上宦)和一個鄉(松關)。1949年解放初期,鄱陽縣城曾被設立為鄱陽市,隸屬鄱陽地區。在當年9月初,設立了城區人民政府,並將其更名為鄱陽城關區。1950年5月,改為縣轄鄱陽市。1952年,城區及市建制撤銷,以瀕臨鄱陽湖,改稱鄱陽鎮。1960年,曾稱鄱陽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今名。[14]:54

2015年,在鄱陽鎮區域內設立鄱陽縣饒州街道辦事處。[15]

公元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饒州府城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人口

2021年末,鄱陽縣戶籍總戶數45.69萬戶,總人口為158.0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96萬人,出生率為8.11‰;死亡人口為0.83萬人,死亡率為7.08‰,自然增長率為1.04‰。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17.47萬人,比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0.94萬人。

地理

北部、東北部為山區,多山地丘陵,建有大型水庫2座:軍民水庫濱田水庫,中型水庫5座:北槎壟水庫蜈蚣山水庫大源河水庫里湖水庫灌湖水庫

西部為鄱陽湖區,多湖汊濕地

中南部為鄱陽湖平原

氣候

鄱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更多資訊 鄱陽縣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交通

古蹟

名人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