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太平洋戰爭,也被稱為亞太戰爭太平洋戰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區之一,地理範圍包括東亞東南亞太平洋印度洋大洋洲。它是二戰地理上規模最大的戰場,包括太平洋戰區西南太平洋戰區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戰爭最後幾個月的蘇日戰爭

快速預覽 太平洋戰爭, 日期 ...
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上:美軍於呂宋島戰役時攻擊碧瑤的日軍陣地;左中:日軍的零式戰鬥機正自赤城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前往珍珠港展開攻擊;中右:新加坡戰役中向日軍投降的英澳士兵;左下:美軍艾奧瓦號戰艦進行砲擊;右下:美軍於日本長崎投放原子彈形成的蘑菇雲
日期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3年8個月3周5天)
地點
結果

同盟國勝利

領土變更
參戰方
其他國家與地區

 日本 投降

 泰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富蘭克林·羅斯福(病逝)
美國 哈瑞·S·杜魯門
中華民國 蔣中正
英國 溫斯頓·邱吉爾
大日本帝國 裕仁 投降
大日本帝國 東條英機
大日本帝國 小磯國昭
大日本帝國 鈴木貫太郎 投降
泰國 鑾披汶·頌堪
泰國 寬·阿派旺
兵力
中華民國 14,000,000人[3]
美國 超過3,621,383人 (1945年)[註 2]
英國 400,000人[8]
英屬印度 2,000,000人[8]
荷蘭 140,000人[9][註 3]
蘇聯 1,747,465人 (1945年)[10]
大日本帝國 7,800,000-7,900,000人(1945年)[11][12][13]
泰國 126,500人[14]
滿洲國汪精衛國民政府印度及其他日本傀儡:約超過1,000,000人 (1945年)[15]
傷亡與損失
  • 軍事
    5艘戰艦
    11艘航空母艦
    25艘巡洋艇
    84艘驅逐艦和護衛艦
    63艘潛艇[16]
    超過5000架飛機[17]
    超過4,000,000人陣亡(1937-1945年)[註 4]
  • 平民死亡
    超過26,000,000人(1937–1945年)[34]
  • 軍事
    11艘戰艦
    25艘航空母艦
    39艘巡洋艇
    135艘驅逐艦
    131艘潛艇[35]
    超過43,125架飛機[36]
    超過2,500,000人陣亡(1937-1945年)[註 5]
  • 平民死亡
    統計超過1,000,000人[註 6]
關閉

大日本帝國中華民國之間的戰爭於1937年7月7日全面爆發,日本入侵滿洲英語Japanese invasion of Manchuria的行動可以追溯到1931年。更為普遍的認識是,太平洋戰爭本身始於1941年12月7日(日本時間12月8日) ,日本同時襲擊了美國的夏威夷威克島關島菲律賓的軍事基地,以及英國在馬來亞新加坡香港的殖民地,並入侵泰國,但親日的泰國軍政府日軍登陸後很快簽署了日泰攻守同盟條約與日本同盟。

在太平洋戰爭中,同盟國與日本展開了對抗,日本得到了泰國的支援,德國意大利為日本提供了小規模援助。日本在戰役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逐漸被盟軍的跳島戰術驅逐。同盟國採取歐洲優先的立場,將打敗德國和意大利放在首位。日本的生產力很難彌補船隻和飛機的損失,而美國則可以生產出大量的船隻和飛機。太平洋戰爭包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英語Largest naval battle in history對日本的大規模空襲,以及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襲擊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並被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失去了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國家主權僅限於盟軍確定的四個主要日本本土島嶼和其它小島嶼。

Remove ads

概述

Thumb
1942年10月12日拍攝的太平洋戰爭委員會。圖示來自美國、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中國、荷蘭及菲律賓自由邦的代表

戰爭名稱

「太平洋戰爭」通常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區分開,或者被簡稱為抗日戰爭。在美國,「太平洋戰區」一詞被廣泛使用,並且美國認為中緬印戰區亞洲-太平洋戰區不同。

日本在1941年12月10日內閣決議中選擇了「大東亞戰爭」名稱,既包括對西方同盟國的戰爭,也包括正在中國進行的戰爭。名稱於12月12日向公眾公佈,並解釋說它涉及亞洲國家通過大東亞共榮圈的軍事力量從西方列強獲得獨立。日本將所謂的日中事件納入大東亞戰爭。在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1945-1952)期間,這些術語在官方文件中被禁止使用(非正式使用仍在繼續)。這場戰爭的正式名稱是太平洋戰爭。「十五年戰爭」也被用來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的日本投降。

參戰國

Thumb
1939年亞太地區政治地圖

同盟國

同盟國主要包括中國、美國和英國。自1937年以來,中國已經全面捲入了一場對日戰爭。美國以及包括菲律賓自由邦在內,在遭到日本攻擊後參戰。大英帝國也是一個主要的交戰國,除了來自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的軍隊外,還有來自印度緬甸馬來亞斐濟湯加群島的殖民軍隊。荷蘭流亡政府英語Dutch government-in-exile也有參與。他們都是太平洋戰爭委員會英語Pacific War Council的成員。從1944年起,法國突擊隊「雷傑德干預軍團英語Corps Léger d'Intervention」也參加了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抵抗行動。在亞洲,一些活躍的游擊隊包括馬來亞人民抗日軍韓國光復軍自由泰人運動越南獨立同盟會虎克軍

後期同盟國新增成員

蘇聯是相對特殊的存在,於1938年和1939年分別與日本發生了兩次邊界衝突,最後雙方通過1941年4月簽署的《日蘇中立條約》保持中立,承認滿洲國,期間不允許中美英等在對抗納粹德國戰場上盟友的軍機利用海參崴轟炸日本,以至於需要轉而繞道跳島戰術登陸海上要塞,多花費了幾年血戰才能攻下航程內的機場,甚至還一度保持日本人在蘇聯領土上的開礦、伐木與開採石油權[44],直到1945年8月,蘇聯及蒙古人民共和國撕毀條約加入同盟國,入侵滿洲、內蒙古日屬朝鮮以及樺太廳

墨西哥也較晚才加入,一個空軍飛行中隊英語201st Fighter Squadron在太平洋戰區為同盟國提供空中支援,自由法國驅逐艦勝利號英語French destroyer Le Triomphant黎胥留號戰列艦提供海上支援。

軸心國

協助日本的軸心國包括泰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成員也參與其中,包括滿洲國以及控制中國沿海地區的汪精衛政權

日本亦從其殖民地朝鮮臺灣招募了許多士兵。在英屬香港海峽殖民地菲律賓自由邦荷屬東印度群島英屬馬來亞英屬婆羅洲法屬印度支那葡屬帝汶等軍事佔領地也成立了合作安全部隊。

德國意大利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參與有限,但兩國海軍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部署過潛艇武裝商船

戰區

1942年至1945年,太平洋戰爭中有四個主要衝突地區中國中太平洋東南亞西南太平洋。美國將太平洋戰爭劃分為兩個戰區:太平洋戰區中緬印戰區

在太平洋地區,盟軍將部隊的作戰控制權分為兩個最高司令部,即太平洋地區司令部英語Pacific Ocean Areas西南太平洋地區司令部英語Southwest Pacific Area

日本帝國海軍(IJN)沒有軍隊整合到永久戰區司令部。日本帝國陸軍(IJA)在抗日戰爭期間創建了關東軍來負責對滿洲國的控制和支那派遣軍,並在征服東南亞初期創建了南方軍 (日本陸軍)。司令部控制着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對抗西方盟國的大部分日本陸軍。

戰前背景

中國政策

Thumb
1940年,抗日戰爭中日本佔領中國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的大片領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漢廣州等重要的大城市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繼續抵抗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由舊時封建社會逐漸現代化,國力大增並躋身列強,開始對外擴張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與美國兩國之間的太平洋貿易摩擦日漸增多。在昭和金融恐慌時期,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開始抬頭。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植滿洲國,掠奪天然資源的同時作為大陸政策的前哨站,遭到國際聯盟譴責,最終導致日本退出國際聯盟。此後,日本與其他列強在中國的利益衝突漸趨緊張,更與中國連連爆發軍事衝突,雙方多次簽下停戰協定。二二六事件之後軍方掌握日本的政治。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日本所開出不平等和平條約,全面性戰爭因此爆發。1937年至1945年這段時期,中方稱為「抗日戰爭」或「八年抗戰」。

戰爭初期,由於日軍取得制空權戰略優勢,成功於中國境內實行戰略轟炸,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日軍在短時間裏佔領中國大片領土,中國政府被迫撤離南京遷到武漢,然後再退守重慶「大後方」。期間國民政府繼續組織戰鬥,在徐州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廣州等地組織過大規模戰役。日本開始在中國扶殖多個傀儡政權。由於國民革命軍抗敵和游擊隊武裝騷擾,加之內陸地形難以作戰等種種原因,日軍後勤補給困難,無力發動進一步攻擊,於是戰爭進入膠着狀態,僅於中國佔領區保留大量駐軍,不再發起大規模進攻。日軍在中國頭兩年的戰鬥傷亡50萬人,卻未見勝利在望,日益消耗國家經濟。1939年日本西部旱災、台灣水患、朝鮮半島欠收、滿洲國五年計劃由於中國戰事使得原料和工人欠缺。除了國內經濟外,在國際的政治宣傳上,中國藉由西方媒體成功宣傳日本的戰爭罪行,日軍對中國平民的戰爭罪行使美國人民普遍不支持日本[45]

國際形勢

Thumb
日本在1936年退出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後建造的翔鶴級航空母艦瑞鶴號,由於已擺脫條約對噸位的限制,其設計已考慮到攻擊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的航程需求

在1930年代,歐美一直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希特拉領導的納粹黨在1933年取得了德國的執政權,美國及歐洲多國卻因陷入嚴峻的經濟危機,而無力應對正在崛起的納粹德國。納粹德國在1935年重建軍備及在1936年派兵進入萊茵非武裝區,英法等國都採取綏靖主義,沒有加以干預,使德國軍事實力膨脹、同時對意大利在東非的軍事行動的不干涉也令意大利和德國越來越親近。與此同時,在1922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於1936年失效,日本決定擺脫各項限武條約的制肘,全心擴充軍力準備以排除英美等國在亞洲的勢力,而隨着美日關係在1930年代後期日益緊張,日本軍方認為兩國必有一戰,日本海軍開始加速建造及改造航空母艦[46],並準備與美國開戰。

北進與南進的抉擇

日本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持續消耗大量物資。為了打破僵局與獲取戰略資源,日軍高層因不同戰略主張而分為兩個派系:一派主張向位於滿洲國北部的西伯利亞擴張,另一派則主張南下奪取英法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由於日本曾於日俄戰爭中取勝,又支配了滿州國,可作為北進的立足點,因而最初北進派的聲勢較大。1939年5月,日本與蘇聯爆發邊界衝突諾門罕戰役,日軍被蘇軍擊敗,北進政策就此暫停停息。6月,日本與英國因親日人士程錫庚遇刺爆發天津英租界危機,英國對日本實行了經濟制裁並計劃派艦隊去解救被日軍封鎖的天津英租界,但英國亦顧忌德國意大利乘機分別對波蘭和在地中海發動戰爭,日本亦顧忌自己過早捲入歐洲事務和美國及蘇聯乘機介入,雙方最後因外交形勢而互相退讓,日軍解除封鎖。

1941年4月13日,日本與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蘇聯承認日本支配的滿洲國,日本則承認蘇聯扶持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47],並且互不侵犯。日本簽此條約之目的是為了拉攏蘇聯,避免與蘇聯再度發生軍事衝突,以便全力籌備在東南亞向英美等國開戰。而蘇聯簽署此條約除了可換取日本承認外蒙獨立外,更可減低日本策應德國在遠東發起攻勢的意欲,避免陷入德國與日本的夾擊[47]。1941年6月,德國發起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蘇德戰爭開始[48]:121。在戰爭初期,蘇聯各戰線全面崩潰,莫斯科被德軍包圍,蘇聯面臨亡國威脅。此時日本北進派曾經要求在滿洲增派幾個師,關東軍則進行大規模軍演。當時德國亦催促日本攻打蘇聯,使蘇聯腹背受敵。而日本則可藉此取得西伯利亞的控制權,但日本對於撕毀《中立條約》,並與蘇聯開戰仍有所顧慮。與此同時,英美兩國對日本實施漸趨嚴厲的戰略資源禁運及經濟制裁,大有可能使日本經濟陷入癱瘓,這使日本作出抉擇。日本軍方決定趁蘇德戰爭爆發,在西歐國家已無暇他顧的情況下,乘機掠奪東南亞的戰略資源,北進派的入侵西伯利亞計劃則被擱置。至此,日本確立進軍東南亞的南進戰略。

執行南進政策

南進政策的目標指向印度支那半島泰國馬來亞印尼,這些地方有石油橡膠礦砂和,開採設備也極為完整。同時軍方也認為可藉由反殖民宣傳,令東南亞人民與日本合作[45]

為了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日本認為勢必要切斷重慶國民政府的外國資源。日本聲稱中國軍隊藉由中南半島取得外國軍需物資,同時趁法國被德軍打敗後以武力令德國的傀儡維希法國政府讓步。因為德意對法的停戰協定無規定法國殖民地如何解決,日軍不清楚盟友德國和意大利是否想東擴所以不能先下手為強奪取中南半島,於是在1940年6月28日封鎖香港和越南。[49]1940年9月維希法國向德國救助不成功後自願屈服,允許日軍侵略越南北部(北越,當時法國殖民地)封閉了滇越鐵路。而在反對與德意兩國結盟的米內光政內閣因支持結盟的陸軍拒絕派出陸軍大臣而倒台後,新任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在1940年9月27日同德意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和德國關係更加密切[48]:121,日本通過加入軸心國發出了明確無誤的信息,即美國的任何軍事干預都有可能在美國東西兩岸引發戰爭:在大西洋對德國和意大利(大西洋海戰)以及在太平洋對日本,並且令中德合作告終,使中國不能再使用礦砂換取德國提供軍備。1941年4月,日本試圖改善美日關係換取美國撤銷制裁,派遣外交官前往華盛頓特區談判,不過日軍的侵略行動並未停止。日軍則於7月進駐越南南部,在西貢(今胡志明市)之周圍開始建設航空基地、海軍基地與陸軍之運輸基地[48]:121。日軍威脅英屬馬來亞及荷屬印尼。這些行動激怒當時已經在戰火中的英國以及戰敗流亡的荷蘭政府(此時依然控制著印尼殖民地的石油資源)。

日本入侵東南亞後,美國立即停止對日本的鋼鐵和廢鐵輸出,接着禁運石油;英國與荷蘭也強化對日經濟封鎖;日本軍部感到危機,向國民宣傳要粉碎「ABCD包圍圈」(指A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即美國、英國、中國、荷蘭),惟有通過戰爭手段[48]:121。日本染指東南亞及意圖擴大戰爭的舉動,使美國決定採取行動壓制日本,開始對日本實施各種禁運,英國其後跟進並與荷蘭屬印尼及中華民國組建「ABCD包圍網」。

1940年9月,美國停止向日本出口鋼鐵和廢鐵,7月又限制向日本輸出石油製品;英國與荷蘭也配合強化對日本的經濟封鎖。日本政府雖然承受國內外的壓力,惟未敢貿然向美國開戰。然而日本軍方包括東條英機等將領卻鼓吹美日必有一戰,美國則繼續提升制裁措施,於7月25日凍結日本在美資產,8月1日宣佈對「所有侵略國」實施石油禁運,英國與荷蘭同時跟進,等同斷絕日本的石油進口。對於石油、鋼鐵及工具母機有70%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美國連串的禁運政策對日本的工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美國提出日本要從中國及法屬印度支那撤軍的談判條件,日本政府和軍方都不能接受。1941年10月,反對對美開戰的首相近衛文麿下台,主張對英美開戰的東條英機接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日本政府及軍方落實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名義發動大東亞戰爭,向英美荷等歐美國家同時開戰,並開始制定南方作戰的戰術細節[50],務求儘速攻佔整個東南亞以奪取該區的資源,使日本可建立自給自足的工業資源體系,並持續對中國的戰爭。

雙方在東南亞的戰力比較

更多資訊 日本, 盟軍[51] ...
日本 盟軍[51]
軍機數量比例 可以隨時調遣:
700架陸軍飛機
480架海軍飛機
菲律賓:307架飛機
緬甸:37架飛機
馬來亞:158架飛機
荷蘭:144架飛機
主力艦比例 12(10艘航空母艦) 11(3艘航空母艦)
士兵人數 南方作戰中,動用約11個師 英國殖民地:共13.4萬人
菲律賓:14萬人
荷蘭:65,000人
訓練程度 接受完整軍事訓練,對夜戰、叢林戰均有應變措施。陸軍士兵與軍機駕駛員均累積大量對華作戰經驗。 荷蘭與菲律賓兵力中,分別有40,000和11萬名士兵由當地民兵所組成;英國則很多都是印度新兵組成,且缺乏印度指揮官。
裝備比較 日軍裝備性能優異的零式戰鬥機坦克以及適合作戰地形的裝備,海軍軍艦性能也優於當地盟軍。 馬來半島士兵缺乏坦克且作戰服裝不適合叢林戰。盟軍飛機多屬舊式飛機,作戰航程、速度和武裝均遜於日軍。
關閉

日本進攻:1941-1942年

日本與西方列強經過長期緊張對峙局勢後,日本海軍於12月7日(亞洲/西太平洋時區為12月8日)同時對美國和英國發動突然襲擊。日本襲擊的第一波目標包括夏威夷菲律賓關島威克島,以及英國的馬來亞新加坡香港。與此同時,日軍入侵泰國南部和東部,遭到數小時的抵抗,最後泰國政府簽署停戰協議並與日本結盟。

珍珠港事件

Thumb
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珍珠港事件被日軍炸彈擊中後燃燒了兩天

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時間),日本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對檀香山珍珠港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艦載突襲,8艘美國戰列艦被擊毀,188架美國飛機被毀,2403名美國人死亡。日本認為,面對突然和沉重的打擊,美國會同意和日本開展談判。美國的損失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三艘美國航空母艦沒有在珍珠港停泊,重要的海軍基礎設施、潛艇基地和海軍信號情報單位英語OP-20-G毫髮無損,轟炸在美國沒有正式參戰的情況下發生,引起了美國政府和民眾的憤怒。

12月8日,英國、美國、加拿大和荷蘭對日宣戰,12月9日澳洲也對日宣戰。[52][53][54][55][56]

東南亞(1941年-1942年)

Thumb
1942年2月新加坡,英軍向日軍投降

泰國領土成為日本入侵馬來亞的跳板,泰國在日本入侵後的幾個小時內投降。泰國於12月21日正式與日本結盟。在南方,日本帝國陸軍於12月19日佔領英國殖民地檳城,遇到的抵抗很少。

英屬香港於1941年12月8日遭到日本入侵,12月25日淪陷。美國在關島和威克島的基地幾乎在同一時間淪陷。由於與德國進行了兩年作戰,英國、澳洲和荷蘭已經耗盡了人員和物資,並在中東、北非和其它地區投入了大多數力量,他們只進行了象徵性的抵抗。1941年12月10日,英國的反擊號戰鬥巡洋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馬來亞海戰中被日軍空襲擊沉。

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發表後,同盟國任命英國將軍阿奇博爾德·韋維爾美英荷澳司令部(ABDACOM)司令,該司令部是盟軍在東南亞的最高司令部。這使韋維爾名義上控制了一支龐大的部隊,但從緬甸、菲律賓到澳洲北部,這支部隊的分佈很稀疏。其它地區,包括印度、夏威夷和澳洲,仍由當地政府指揮。1月15日,韋維爾搬到爪哇萬隆,接管了美英荷澳司令部。

1942年1月,日本入侵英屬緬甸荷屬東印度群島新畿內亞所羅門群島,並佔領馬尼拉吉隆坡拉包爾。盟軍在被逐出馬來亞後,盟軍在新加坡戰役中試圖抵擋日本入侵,但最後於1942年2月15日被迫投降;大約13萬印度、英國、澳洲和荷蘭軍隊成為戰俘。峇里島帝汶於2月淪陷。2月25日,韋維爾從美英荷澳司令部辭職,將控制權移交給當地指揮官,並返回印度司令部擔任總司令英語Commander-in-Chief, India[57][58][59]

Thumb
1942年2月19日澳洲的達爾文空襲

與此同時,日軍飛機幾乎摧毀了盟軍在東南亞的空中力量,並開始對澳洲北部發動空襲英語Air raids on Australia, 1942–1943,2月19日轟炸澳洲達爾文市,至少243人死亡。

在2月底和3月初的爪哇海海戰中,日本帝國海軍擊敗了海軍上將卡雷爾·多曼英語Karel Doorman率領的美英荷澳海軍。荷屬東印度群島戰役以盟軍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的投降而告終。[60][61][62]

3月至4月,日本海軍航母在印度洋發動空襲英國皇家海軍斯里蘭卡的基地遭到襲擊,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和一些盟軍船隻被擊沉。這次襲擊迫使皇家海軍撤退到印度洋西部,為日本襲擊緬甸和印度掃清了障礙。

日軍於1942年1月31日佔領了緬甸毛淡棉,寡不敵眾的英國和印度軍隊被逼退至錫唐河。2月23日,河上的一座橋被提前拆除,印度師的大部分人擱淺。3月8日,日軍佔領仰光。盟軍隨後試圖保衛緬甸中部,印度和緬甸師控制伊洛瓦底江流域,中國遠征軍負責保衛東吁。4月16日,在仁安羌之戰中,7000名英國士兵被日軍第33師包圍,最後被孫立人率領的中國遠征軍第38師救出。與此同時,在滇緬路戰役中,日軍在一場激烈的戰鬥後佔領了東吁,並派遣機動部隊佔領了臘戌。這切斷了滇緬公路,滇緬公路是西方盟國向中國國民黨供應物資的補給線。許多中國軍隊要麼被迫撤退到印度,小規模軍隊撤退到雲南。在大量難民的陪同下,英軍撤退到曼尼普爾邦的英帕爾,放棄了大部分交通工具和裝備。他們於5月抵達英帕爾,由於季風正在下降,導致撤退行動不久停止。

在中國,中國國民黨和中共之間的合作已經從武漢會戰後走向衰落,隨着雙方都試圖擴大活動範圍,關係也逐漸變得緊張。日軍利用國共缺乏團結的情況繼續擴大進攻。

菲律賓

Thumb
1942年5月,美軍在菲律賓科雷希多島投降

1941年12月8日,日軍轟炸機襲擊了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的美國機場。摧毀了103架停在機場內的飛機,美國損失了超過一半的空中力量。兩天後,進一步的空襲導致甲米地海軍造船廠被毀。12月13日,日本的空襲幾乎摧毀了美國的全部空中力量。上個月,一部分美國亞洲艦隊被派往菲律賓南部。菲律賓的水面艦艇,特別是大型艦艇,則被派往爪哇或澳洲,剩餘的美國轟炸機於12月中旬被派往澳洲。唯一留下來保衛菲律賓的幾乎只有地面部隊、幾架戰鬥機、大約30艘潛艇和幾艘小型船隻。

日軍於12月22日和24日在呂宋島登陸。隨着日軍在馬尼拉集結,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開始指揮駐巴丹半島科雷吉多島的美軍抵抗計劃。一系列撤軍行動使他的部隊安全進入巴丹,而日軍於1942年1月2日佔領馬尼拉,沒有遭到抵抗。1月7日,日軍襲擊了巴丹。在取得一些初步成功後,因疾病和傷亡而停滯不前,但日軍可以得到加強,而美國和菲律賓則缺少支援。1942年3月11日,根據羅斯福總統的命令,麥克阿瑟逃離科雷吉多島前往澳洲,喬納森·溫萊特中將接管了菲律賓的指揮權。巴丹守軍由於彈藥和補給不足,無法阻止日軍的最後攻勢。巴丹島於4月9日淪陷,76000名美國和菲律賓戰俘遭受了106公里的巴丹死亡行軍。5月5日至6日晚,經過密集的空中和炮擊,日軍在科雷吉多登陸,溫賴特選擇投降。在菲律賓南部,關鍵港口和機場已經被佔領,剩餘的美國和菲律賓軍隊於1942年5月9日投降。

對澳洲的威脅

當日本襲擊珍珠港時,澳洲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都駐紮在地中海戰區。澳洲對戰爭的準備不足,並且缺乏武器、現代戰鬥機、重型轟炸機和航空母艦。即使澳洲仍在呼籲英國增援,但澳洲總理約翰·科廷於1941年12月27日發表聲明,呼籲美國提供支持:[63][64]

澳洲政府……認為太平洋地區的鬥爭主要是美國和澳洲必須在民主國家的作戰計劃方向上擁有最充分的發言權。我毫不猶豫地明確表示,澳洲期待美國,對我們與英國的傳統聯繫或親屬關係沒有任何反對。


--首相約翰·科廷

Thumb
1943年,荷蘭和澳洲在泰國塔爾索的戰俘。22000名澳洲人被日本俘虜;8000人死於戰爭。

澳洲對英屬馬來亞的崩潰速度和新加坡的淪陷感到震驚,大約15000名澳洲士兵淪為戰俘。科廷預測,「澳洲之戰」很快就會到來。1942年1月23日,日軍佔領拉包爾,並在新畿內亞建立了一個主要基地。1942年2月19日,達爾文遭到空襲,這是澳洲本土首次遭到襲擊。在接下來的19個月時間裏,澳洲遭受了大約100次空襲。[65]

1942年初,日本海軍建議入侵澳洲,但日本陸軍反對並拒絕了該計劃,轉而支持通過封鎖南太平洋來孤立澳洲的政策。日軍決定從海上入侵莫士比港,這將使澳洲北部處於日本轟炸機的射程之內。[66]

1942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命令麥克阿瑟與澳洲共同制定太平洋防禦計劃。科廷同意將澳洲軍隊置於麥克阿瑟的指揮下,麥克阿瑟成為西南太平洋最高司令。1942年3月,麥克阿瑟將總部遷至墨爾本,美軍開始在澳洲集結。1942年5月下旬,日軍微型潛艇對悉尼港發動突襲英語Attack on Sydney Harbour海軍活動到達悉尼。1942年6月8日,兩艘日本潛艇對悉尼東郊和紐卡素市進行了短暫炮擊。[67]

盟軍重組:1942-1943年

1942年初,一些國家開始推動成立政府間亞太戰爭委員會。太平洋戰爭委員會於1942年4月1日在華盛頓特區成立,由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他的主要顧問哈里·霍普金斯以及來自英國、中國、澳洲、荷蘭、紐西蘭和加拿大的代表組成。後來又增加了印度和菲律賓代表。該委員會從未有過任何直接的行動指揮權,它的任何決定都會提交給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英語Combined Chiefs of Staff。澳洲和荷蘭軍隊在帝汶島領導平民發動了長期的游擊戰

日本戰略與杜立特空襲

Thumb
杜立特空襲中,一架B-25轟炸機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

日本的第二階段作戰英語Second Operational Phase (1942)計劃增加對新畿內亞東部、新不列顛阿留申群島中途島斐濟薩摩亞澳洲戰略要點的控制來擴大日本的戰略縱深。日本海軍總參謀部(軍令部)主張向南推進以奪取澳洲部分地區,但由於大量陸軍在中國作戰,所以陸軍拒絕提供必要的兵力。海軍總參謀部仍希望通過佔領新喀里多尼亞、斐濟和薩摩亞來切斷澳洲和美國之間的海上聯繫。由於需要的兵力相對較少,海軍總參謀部和陸軍於3月13日同意採取行動,目標是佔領斐濟和薩摩亞。3月8日,位於新畿內亞東部部分地區被佔領,第二作戰階段開始順利。然而,3月10日,美國航母的襲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這次突襲具有重大作戰意義,迫使日軍停止在南太平洋的推進,直到聯合艦隊提供了保護未來行動的手段。

與此同時,杜立特空襲發生在1942年4月,16架轟炸機從距離日本970公里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這次突襲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很小,但鼓舞了士氣,也對日本產生了心理威懾,暴露出日本本土有被美國航母攻擊的危險。由於只有南鳥島和一隊改裝的拖網漁船在威克島堪察加半島之間的廣闊水域巡邏,所以日本東海岸容易受到攻擊。

山本五十六上將提議通過佔領中途島來摧毀美國海軍,他認為美國一定會為此而戰,因為中途島離夏威夷很近,足以威脅夏威夷。在4月2日至5日舉行的一系列會議上,海軍總參謀部和聯合艦隊達成一致。山本在威脅要辭職之後,才被允許進攻中途島。作為回報,山本不得不分配一個航母師參加對莫士比港的行動,並且在中途島行動的同時發動進攻,以奪取阿留申群島的戰略要地,但這樣做也消除了日本海軍在中途島的優勢。

珊瑚海

Thumb
1942年5月8日,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在被日本航母艦隊空襲數小時後爆炸

襲擊莫士比港的代號為MO作戰,分為幾個部分。圖拉吉將於5月3日被佔領;然後,海軍航母將在珊瑚海進行掃蕩,尋找並摧毀同盟國海軍,並計劃於5月10日登陸莫士比港。MO行動由兩艘航母率領的60艘艦艇和250架飛機組成。然而戰鬥並沒有按計劃進行;雖然圖拉吉於5月3日被佔領,但第二天美國約克敦號航母艦隊攻擊了入侵部隊。由於盟軍密碼破譯的成功,突然襲擊的預期效果消失了。從盟軍的角度來看,如果莫士比港淪陷,日本將控制澳洲北部和西部的海域,並可能孤立澳洲。由海軍上將法蘭克·傑克·弗萊徹指揮的盟軍特遣部隊,以及列克星敦號和約克敦號航空母艦,集結起來阻止日本的進攻。5月7日,日本航母對可能是敵方航母的目標發動了全面攻擊,但只擊中了尼奧紹號艦隊油料補給艦西姆斯號驅逐艦

美國航母也發動了一次襲擊,找到並擊沉了祥鳳號航空母艦。5月8日,雙方航母部隊終於發現了對方並展開空襲。兩艘日本航空母艦的飛機成功擊沉了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並擊傷了約克鎮號。儘管瑞鶴號沒有受損,但由於飛機和人員損失慘重,所以無法實現佔領莫士比港的目標。因此,MO作戰被取消,日本被迫放棄了孤立澳洲的目標。

雖然日本海軍設法擊沉了一艘美國航母,但這場戰鬥對日本來說是一場災難,因為投入戰鬥的三艘航母現在都無法參加對中途島的行動。珊瑚海海戰後,日本只有四艘航母艦隊可以投入使用——蒼龍號航空母艦加賀號航空母艦赤城號航空母艦飛龍號航空母艦——並認為美國最多只有兩艘航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薩拉托加號在遭到魚雷襲擊後正在進行維修,而約克鎮號在珊瑚海海戰遭到破壞,日本海軍情報部門認為它已經沉沒。但經過三天的修理,它即將前往中途島。

中途島

Thumb
飛龍號航空母艦受到B-17轟炸機的攻擊

山本五十六上將認為中途島海戰將是取得勝利的決定性戰役,可能導致美國的太平洋戰略力量被摧毀,隨後美國會與日本通過談判達成和平協議。通過戰略和戰術突襲,日軍將摧毀中途島的空中力量,並削弱其陸軍力量,以掩護5000名士兵登陸。山本希望這次襲擊能誘使美國掉入陷阱,中途島將成為美國海軍離開珍珠港進行反擊的誘餌。當美國海軍到達時,日軍會將分散的部隊集中起來打敗他們。另一個重要行動代號為AL行動,計劃在襲擊中途島的同時奪取阿留申群島。

5月,美國情報破譯人員破獲了日軍對中途島的襲擊計劃。山本五十六所制定計劃沒有為美國艦隊的干預做好準備。由於3月份的一次失敗行動英語Operation K,遠程水上飛機沒有按計劃對珍珠港的美國艦隊進行監視。沿夏威夷群島部署的日本潛艇偵察線沒有按時完工。

戰鬥於6月3日開始,來自中途島的美軍飛機在環礁以西1100公里處發現並襲擊了日本運輸隊。6月4日,日軍出動108架飛機發動了對中途島的襲擊,但並未對中途島的設施造成決定性破壞。部署在中途島的攻擊機已經起飛,另有116架攻擊日本海軍的美國海軍艦載機。一架日本偵察機報告了美國特遣部隊的存在,後來證實存在美國航母。南雲忠一中將陷入了艱難的處境,經過深思熟慮,他選擇了對美國特遣部隊進行延遲但準備充分的攻擊。

上午10時22分,美國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襲擊了三艘日本航母。蒼龍號、加賀號和赤城號被摧毀。飛龍號仍在作戰,並立即發動反擊。它的兩次襲擊使約克城號無法行動。下午晚些時候,剩餘兩艘美國航母上的飛機找到並摧毀了飛龍號航空母艦。受損的約克城號和哈曼號驅逐艦被日本潛艇I-168英語Japanese submarine I-168擊沉。隨着日本海軍第一航空隊被摧毀,日軍的進攻力量被削弱。6月5日清晨,日軍取消了中途島行動。

新畿內亞和所羅門群島

日本陸軍繼續在所羅門群島和新畿內亞推進。從1942年7月開始,一些澳洲預備役英語Australian Army Reserve在新畿內亞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行動,沿科科達小徑戰役科科達小徑向莫士比港推進。8月下旬,澳洲第二帝國軍英語Second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解除了民兵職務。1942年9月初,日本海軍陸戰隊襲擊了新畿內亞東端附近米爾恩灣的澳洲皇家空軍戰略基地英語Battle of Milne Bay[68]

在新畿內亞,科科達小徑英語Kokoda Track上的日軍到達了在莫士比港的攻擊範圍內,但被命令撤退到東北海岸。澳洲和美國軍隊襲擊了日軍防禦陣地,在布納-戈納地區進行兩個多月的戰鬥後英語Battle of Buna–Gona,終於在1943年初佔領了日軍關鍵灘頭陣地。

瓜達爾卡納爾島

Thumb
1942年11月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戰場上休息

盟軍部署的海岸觀察員英語Coastwatchers偵察到瓜達爾卡納爾島正在建設的日本機場。1942年8月7日,160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隸屬於所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圖拉吉登陸。新成立的日本海軍第八艦隊司令三川軍一中將迅速啟航,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海岸與盟軍交戰。8月8日至9日晚,三川的快速反應使日軍取得薩沃島海戰的勝利,四艘盟軍重型巡洋艦被擊沉,而日本船隻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同盟國海軍在戰爭中最嚴重的失敗之一。如果日軍在戰爭中攻擊盟軍防禦薄弱的運輸船隊,可能會導致美軍的第一次反擊破產。日軍最初認為美國的登陸只是一次偵察行動。

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進行了一場不斷升級的消耗戰。駐紮在亨德森機場的美軍飛機提供的掩護確保美軍可以白天對瓜達爾卡納爾島周圍海域的控制權,而日本海軍優越的夜間作戰能力使日軍在夜間佔據優勢。8月,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參與了東所羅門海戰,日本海軍龍驤號航空母艦沉沒。10月,美軍在埃斯佩蘭斯海角海戰的夜間戰鬥中擊沉了一艘日本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己方則損失了一艘驅逐艦。10月13日晚,日本金剛號戰艦榛名號戰艦轟炸了亨德森機場。機場暫時停用,但很快恢復使用。10月26日,日本翔鶴號航空母艦瑞鶴號航空母艦聖克魯斯群島戰役中擊沉了胡蜂號航空母艦,並導致企業號嚴重受損。胡蜂號的損失,加上早些時候黃蜂號被日本海軍伊號第十九潛艦擊沉,以及9月薩拉托加號潛艇的嚴重損壞,意味着美軍在該地區的航母力量減少到只有一艘「企業號」。然而,兩艘日本海軍航母不得不撤退到本國水域。11月12日至15日,雙方水面艦艇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展開夜間行動,這是太平洋戰爭中僅有的兩次戰艦相互交戰的戰役之一;兩名美國海軍上將被殺,兩艘日本戰艦沉沒。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駐紮在南太平洋的絕大多數日本飛機被重新部署到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防禦。大多數日軍飛行員在與盟軍仙人掌航空隊交戰中喪生。日軍地面部隊對亨德森機場周圍防禦嚴密的美軍陣地發動了多次襲擊,但傷亡慘重。為了維持這些攻勢,日本海軍進行了快速補給,盟軍稱之為「東京快車」。車隊經常面臨與美國海軍的夜間戰鬥。包括重型船隻,甚至是航母戰鬥,導致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的一片水域因大量沉沒的船隻而被稱為「鐵底海峽」。然而,盟軍能夠更好地彌補這些損失。日本於1943年2月撤軍。在六個月的消耗戰中,由於未能在足夠的時間內投入足夠的兵力,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失敗。

1942年底,日本軍部決定將瓜達爾卡納爾島作為優先事項。美國則希望利用己方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兵力優勢,逐步耗盡日軍。最終,近2萬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陣亡,而美軍只損失大約7000人。

中國和東南亞的僵局

Thumb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中的中國軍隊

中國:1942-1943年

Thumb
蔣中正委員長和約瑟夫·史迪威將軍,後者於1942年至1945年擔任盟軍中國戰區總司令

中國大陸,日本第3、第6和第40師共計12萬人,集結在岳陽,兵力三路向南推進,試圖再次渡過汨羅江到達長沙。1942年1月,中國軍隊在長沙取得勝利,這是盟軍第一次戰勝日軍。

杜立特突襲後,日軍發動了浙贛戰役,目的是找到倖存的美國飛行員,並對幫助他們的中國人實施報復,摧毀空軍基地。行動始於1942年5月15日,有40個步兵營和15-16個炮兵營參與了行動,但在9月被中國軍隊擊退。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實施了生物戰,傳播霍亂傷寒瘟疫痢疾病原體。中國大約有25萬平民死亡,生物武器也感染了日軍,共有1萬人患病,其中大約1700名日軍死亡。

1943年11月2日,日本第11軍司令橫山勇部署了約10萬名士兵進攻常德。[69]在為期七周的常德會戰中,中國軍隊迫使日軍展開消耗戰。雖然日軍佔領了這座城市,但中國軍隊將他們壓制了足夠長的時間,以便增援部隊到達並包圍日軍。隨後,中國軍隊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日軍開始撤退,中國軍隊展開追擊。在常德會戰中,日軍使用了化學武器[70]

緬甸:1942年–1943年

日軍佔領緬甸後,印度東部出現了大規模的混亂和支持獨立的暴動,孟加拉出現了饑荒,造成多達300萬人死亡。韋維爾(印度總司令)急於對緬甸展開反擊。

其中一次襲擊發生在緬甸若開邦英語Arakan campaign (1942–1943),目的是保護若開邦首府實兌重要的港口和機場。第14印度步兵師英語14th Indian Infantry Division沿馬尤半島推進。1943年1月至3月,他們發動多次進攻但未能突破陣地。一個日本師從緬甸中部地區部署到若開邦,襲擊了第14印度師暴露的左翼,並佔領幾個地區。第26印度步兵師英語26th Indian Infantry Division接管了前線,並打算進行反擊,但部隊已經筋疲力盡,該師被迫在5月的第一周撤退至印度邊境。

大多數英國軍官承認,失敗是由於叢林戰經驗不足導致的。為了消除若開邦攻勢的影響,盟軍廣泛宣傳了奧德·查爾斯·溫蓋特準將率領緬甸遠征軍特別部隊發動的長途突襲,己方遭受了重大傷亡,但只對日軍交通線造成了輕微破壞。溫蓋特堅持認為,英軍和印軍也可以像日軍一樣在叢林中作戰。這次突襲也促成了日本在1944年入侵印度的決定。

1943年8月,盟軍新成立了東南亞司令部(SEAC),從領導英屬印度陸軍的印度總司令英語Commander-in-Chief, India手中接管緬甸和印度的指揮權。1943年10月,溫斯頓·丘吉爾任命海軍上將路易斯·蒙巴頓勳爵為最高指揮官。韋維爾被任命為印度總督,並立即解決孟加拉的饑荒問題。克勞德·奧金萊克將軍成為印度陸軍總司令,並改革其行政和訓練機構。英國和印度第十四軍在緬甸成立以對抗日軍。在威廉·斯利姆中將的領導下,軍隊的訓練、士氣和健康狀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中緬印戰區指揮美軍的美國將軍約瑟夫·史迪威指示向中國提供援助,並準備修建連接印度和中國的中印公路

1943年,泰國西北軍在緬甸戰役期間入侵中國西雙版納,但被中國遠征軍擊退。

盟軍進攻:1943-1944年

Thumb
1943年6月,美軍在倫多瓦島登陸英語Landings on Rendova

中途島海戰後,美國利用其巨大的工業潛力製造了更多的船隻、飛機,並培訓了機組人員。與此同時,日本由於缺乏足夠的工業和技術、良好的機組人員培訓計劃以及足夠的海軍資源和護航隊,在戰爭中逐漸落後。盟軍開始了一場橫跨太平洋的長期行動,佔領了幾個島嶼作為基地。一些日本據點,如特魯克、拉包爾和福爾摩沙,被盟軍空襲摧毀並佔領。目標是接近日本本土,然後發動大規模的戰略空襲,改善潛艇封鎖,最後(必要時)發動入侵。

美國海軍並沒有尋求與日本艦隊進行決定性戰鬥,盟軍的前進只能被日本海軍的襲擊阻止,而石油短缺(由盟軍潛艇襲擊引起)使日本海軍的襲擊逐漸變得不可能。

盟軍對新畿內亞和所羅門群島的進攻

1943年6月,盟軍發動「側手翻行動」,旨在奪回所羅門群島和新畿內亞,並最終孤立日本在拉包爾的前沿陣地。1942年3月日本入侵薩拉毛亞-萊城後,1943年4月在新畿內亞北部開始了薩拉馬阿·萊城戰役英語Salamaua–Lae campaign,隨後在6月至10月進行了新佐治亞群島戰役,盟軍利用倫多瓦登陸英語Landings on Rendova蒙達角駕駛英語Drive on Munda Point蒙達角戰役英語Battle of Munda Point,在蒙達和新佐治亞群島秘密建造了一個蒙達機場。9月至12月的登陸英語Battle of the Treasury Islands確保了群島的安全,盟軍隨後在舒瓦瑟爾、布干維爾和格洛斯特角登陸,這些登陸行動對即將發動的跳島戰術鋪平了道路。

入侵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

1943年1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塔拉瓦戰役與4500名日軍戰鬥時傷亡慘重。這場戰鬥促使盟軍對兩棲登陸,先發制人的轟炸、對潮汐和登陸時間表進行更仔細的規劃以及更好的協調等實施改革。1944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在吉爾伯特群島行動之後,盟軍又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成本較低的登陸。

開羅會議

Thumb
亞洲及太平洋戰區的盟軍領導人:蔣介石、富蘭克林·D·羅斯福和溫斯頓·丘吉爾於1943年在開羅會議舉行會晤

194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中華民國總司令蔣介石在埃及開羅會晤,討論打敗日本的戰略。會議也被稱為開羅會議,最後以《開羅宣言》結束。

潛艇戰

Thumb
1942年6月,美國鸚鵡螺號潛艇的潛望鏡看到魚雷擊中了山風號
Thumb
伊四百型潛艦,有史以來建造的噸位最大的非核潛艇

美國潛艇以及一些英國和荷蘭船隻,在關島擊敗日本海軍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潛艇在同盟國海軍佔比很小,不到美國海軍的2%,但潛艇擊沉了日本商船隊英語Allied submarines in the Pacific War,攔截了許多軍事運輸英語Troopship,並切斷了幾乎所有對武器生產和軍事行動至關重要的石油進口,從而扼殺了日本生產力。到1945年初,日本的石油供應非常有限,其海軍艦隊幾乎被困。

日軍聲稱戰爭期間共擊沉了468艘盟軍潛艇,但事實上只有42艘美國潛艇與日軍作戰時沉沒,另有10艘在事故或被友軍誤傷沉沒。由於日軍的攻擊或海上雷區,荷蘭共損失了5艘潛艇,英國損失了3艘潛艇。

56%的日本商船被美國潛艇消滅,水雷和飛機摧毀了剩餘部分。美國潛艇也聲稱摧毀了28%的日本軍艦。潛艇還發揮了重要的偵察作用,營救了數百名被擊落的盟軍飛行員。

珍珠港事件發生數小時後,為了報復日本,羅斯福頒佈了一項新計劃:對日本實施無限制潛艇戰,意味着在沒有預警和救援的情況下,美國潛艇會在軸心國控制的海域擊沉任何軍艦、商船或客船。美國有很長的補給線,容易受到潛艇的攻擊,但日本主要將潛艇用於遠程偵察,幾號很少攻擊美國的補給線。

隨着戰線逐漸向日本移動,日本海軍潛艇越來越多地用於向被包圍的據點運送物資,如丘克群島拉包爾。此外,日本遵守了與蘇聯的中立條約,不攻擊從美國三藩市符拉迪沃斯托克運送物資的貨船。

美國海軍從開始就主要依靠對商船的襲擊。然而,1942年初盟軍在菲律賓被包圍的問題導致船隻改道執行「游擊潛艇」任務。駐紮在澳洲的潛艇在前往巡邏區的途中受到日本的空中威脅,降低了它們的效率,尼米茲號依靠潛艇對敵方基地進行密切監視。Mk 14型魚雷及其Mark VI爆炸器英語Mark 6 exploder都被證明有缺陷,直到1943年9月才得到糾正。戰前,一名美國海關官員扣押了一份日本商船密碼英語Japanese naval codes的副本,但不知道美國海軍情報局已經破解了它。日本迅速對其進行了修改,直到1943年,新密碼才被再次破解。

1944年,美國海軍對潛艇艦隊進行重組,在150艘潛艇上安裝了有效的艦載雷達,更換了被認為缺乏進攻性的指揮官,修復了魚雷故障。日本的商業保護「無計可施」,與盟軍相比,船隊組織和防禦不足。到1945年,由於可供攻擊的船隻減少,日本船隻的沉沒次數有所減少。盟軍潛艇總共摧毀了1200艘商船,共約500萬噸。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塞班島和雷伊泰島戰役的關鍵階段,數千名日軍被殺或轉移。200多艘戰艦被擊沉,其中包括一艘戰列艦和至少八艘航母。

水下戰爭十分危險;在16000名外出巡邏的美軍中,3500人(22%)沒有回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傷亡率最高的兵種。日本損失了130艘潛艇,損失更高。

1944年日本在亞洲的攻勢

1944年日本在中國的反攻

1944年中,日本動員了50萬軍隊,在中國發動了「一號行動」,[71]這是日本在二戰中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目的是將中國控制區與法屬印度支那連接,並佔領美國轟炸機駐紮的中國東南部空軍基地。雖然日軍傷亡約10萬,但也是幾年來最大規模的襲擊並在中國軍隊停止入侵廣西之前取得了很大進展。雖然日軍取得了重大的戰術勝利,但總體而言,這次行動未能為日本帶來任何重大的戰略價值。大多數中國軍隊能夠撤退出該地區,後來在湘西會戰中反攻日軍陣地。日本在太平洋的損失意味着日本從未獲得戰勝中國所需的時間和資源。一號行動在受影響的地區引發了社會混亂。中國共產黨利用這一混亂局面,在戰後獲得對農村地區更大的影響力和控制權。[72][73]

1944年日本在印度的進攻

Thumb
中國軍隊在利多路上利用M3A3斯圖爾特坦克行進

1943年盟軍在遭遇挫折後,盟軍東南亞司令部打算在幾條戰線上對緬甸發動攻勢。1944年初,由約瑟夫·史迪威指揮的北方戰區司令部英語Northern Combat Area Command的中美軍隊開始將利多公路從印度延伸到緬甸北部,而印度第十五軍英語XV Corps (British India)則開始沿若開邦海岸推進。1944年2月,日軍在若開邦發起局部反擊,取得初步成功後,最後在第二次若開戰役失敗,被孤立的第十五軍印度師依靠空投物資穩住了陣線。

1944年3月中旬,日本向印度發動了代號為U-Go英語Operation U-Go的長期計劃。指揮第十四軍的斯利姆中將和前線指揮官傑弗里·斯庫內斯英語Geoffry Scoones中將計劃撤退到英帕爾平原,迫使日軍在長達數十英里的叢林小徑上作戰。然而,當日軍發動襲擊時,英軍反應遲緩,沒有預測到日軍的一些進攻目標。一些英國和印度軍隊不得不通過戰鬥擺脫包圍,到了4月初,他們已經集中在英帕爾周圍。幾支部隊從若開邦飛來增援他們。一個日本師向那加蘭邦科希馬挺進,切斷了通往英帕爾的主要道路,孤立了一個小規模的英國駐軍,但未能佔領科希馬的全部防禦陣地。4月,日軍對英帕爾的進攻遭到失敗,而增援的盟軍則解除了科希馬駐軍的威脅,迫使日軍從科希馬山脊上的陣地撤退。

由於情報不足,以及牟田口廉也對早期勝利的預測失敗。一旦5月中旬季風雨降臨,日軍將大量死於疾病。5月,當他繼續下令進攻時,盟軍從科希馬向南推進,從英帕爾向北推進。盟軍的兩支進攻部隊於6月22日回合,打破了日軍對英帕爾的圍困。日軍最終於7月3日停止行動,日軍共損失了大約5萬名士兵,主要死於飢餓和疾病,這是日本帝國陸軍遭受最嚴重的失敗。

英帕爾戰役結束後,中美軍隊繼續向緬甸北部推進,以打擊日軍交通線。1944年中期,中國遠征軍入侵緬甸北部並佔領了松山的一個防禦陣地。在密支那戰役停止時,北方戰區司令部在密支那獲得了一個重要的機場,緩解了通過「駝峰航線」向中國提供空中補給的問題。

1944年盟軍反攻

1943年5月,日本制定了Z行動英語Operation Z (1944),該計劃設想利用日本海軍力量對抗威脅外層防線的美軍。從阿留申群島威克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瑙魯俾斯麥群島新畿內亞,然後向西經過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到達緬甸。1943年至1944年,所羅門群島的盟軍開始向拉包爾推進,最終包圍並摧毀了該要塞。隨着日軍在所羅門群島的防線瓦解,日本修改了Z計劃,取消了吉爾伯特群島和馬紹爾群島以及俾斯麥群島作為需要防禦的重點地區。然後將可能的行動建立在防禦內部邊界的基礎上,其中包括馬利安納群島、帕勞、西新畿內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與此同時,在中太平洋,美軍發起了一場重大攻勢,從1943年11月開始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吉爾伯特和馬歇爾的日本駐軍被擊潰。

1944年2月,美國海軍的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在「冰雹行動」中襲擊了日軍在特魯克的主要海軍基地。雖然日軍及時將主要船隻撤離,以避免在環礁拋錨,但兩天的空襲導致了飛機和商船遭受重大損失。日軍被迫放棄特魯克,並且無法在周邊任何一條戰線上對抗美國。因此,日軍保留了剩餘力量,希望這將是一場決定性的戰鬥。日軍隨後制定了一項新計劃,稱為a-GO:一場決定性的艦隊行動,將在從帕勞群島到加羅林群島的某個地點。新成立的第1機動艦隊 (日本海軍)以及大量飛機將集中在這個地區。如果美軍襲擊馬利安納群島,他們將遭到陸軍航空兵的襲擊,然後美軍將被引誘到機動艦隊部署的地區並將其擊敗。

馬利安納群島和帕勞群島

Thumb
1944年9月,在貝里琉島行動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1944年3月12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佔領北馬利安納群島,日期為6月15日。馬利安納群島行動的所有部隊包括535艘軍艦和輔助艦,127500多名地面部隊,由海軍上將雷蒙德·a·斯普魯恩斯指揮。對美國來說,馬利安納群島的行動將中斷日本向南的航空管道;發展海軍基地;建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機場,從那裏轟炸日本;並且可以為下一階段行動選擇多個目標。美軍還對日本內防區的滲透可能會迫使日本艦隊進行決定性交戰。在90天內計劃和執行如此複雜行動的能力體現了盟軍的後勤優勢。

6月15日,海軍陸戰隊在海軍轟炸小組的支援下在塞班島登陸。然而,日本的火力非常有效,美軍直到第三天才達到第一天預定的目標。海軍陸戰隊於6月18日佔領了阿斯利托機場。6月27日,塞班島南部的納富坦被佔領。在北部,6月27日佔領了島上的最高點塔波查山。海軍陸戰隊隨後穩步向北推進。7月6日至7日晚,日軍發動襲擊,三四千名日軍發起萬歲衝鋒,滲透到塔那帕附近的防線,然後被消滅。襲擊過後,數百名當地人集體自殺。7月9日,塞班島的有組織抵抗停止。登陸24天後,美國海軍陸戰隊抵達塞班島最北端的馬爾皮角,只剩下孤立躲藏的日軍。

入侵塞班島一個月後,美軍奪回了關島佔領了天寧島塞班島天寧島被美軍廣泛使用,因為它們使日本本土進入B-29的航程。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日軍襲擊了塞班島和天寧島的基地英語Japanese air attacks on the Mariana Islands。駐紮在島嶼上的美國陸軍航空兵對日本具有軍事和工業重要性的城市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包括東京名古屋大阪神戶

9月15日,盟軍從佩里琉州入侵帕勞群島,這是日本防禦戰術的巨大變化,導致太平洋戰爭期間兩棲作戰中美軍傷亡率最高。直到11月27日,美軍才確保了該島的安全,而不是預期的四天。登陸的戰略價值仍有爭議。

菲律賓海

Thumb
日本航空母艦和兩艘驅逐艦在菲律賓海海戰中遭到襲擊

當美軍在馬利安納群島的塞班島登陸時,日軍認為佔領塞班島勢在必行。因此,他們以最大的航母部隊作為支援:由海軍中將小澤治三郎率領的九艘航母機動艦隊,輔以500架陸基飛機。面對他們的是海軍上將雷蒙德·斯普魯恩斯率領的美國第五艦隊:15艘航母和956架飛機。這場衝突是歷史上最大的航母戰鬥。

6月19日,日本航母艦隊發動的空襲被美軍航母艦隊成功防禦。這一結果後來被稱為「大馬利安納群島火雞射擊」。所有美國航母都有作戰信息中心英語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負責向作戰空中巡邏隊英語Combat air patrol解釋雷達數據流和無線電攔截命令。少數以交錯順序成功抵達美國艦隊的日軍飛機遭遇了帶有近炸引信的大規模防空火力阻攔。只有一艘美國軍艦受到輕微損壞。同一天,釣魚台號被棘鰭號潛艦的四枚魚雷擊中沉沒,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第二天,日本航母部隊遭到美國航母空襲,失去了「海洋」號航母。日軍373架艦載機發動了四次襲擊,只有130架返回航母。這些倖存者中的大部分人後來在被美國潛艇襲擊時喪生。戰鬥到第二天結束後,日軍損失了三艘航母和445名機組人員,433多架艦載機和約200架陸基飛機。美軍損失了130架飛機和76名機組人員,其中許多損失是由於夜間返回航母的飛機燃油耗盡造成的。

菲律賓海的失敗對三艘航母造成了嚴重損失,但更重要的影響是航母航空隊的損失。日軍花費一年多的時間重建航空母艦編隊,美軍在兩天內摧毀了90%的航母編隊。日軍只剩下足夠的飛行員來組建他們的一艘輕型航母的航空隊。機動艦隊只帶回了它開始使用的430架飛機中的35架。這場戰鬥以日本的徹底失敗而告終,並導致日軍航母艦隊幾乎被瓦解。

雷伊泰灣

Thumb
雷伊泰灣海戰中的四次交戰

菲律賓海的損失讓日軍有兩個選擇:全面進攻或者美軍將切斷日本和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英語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因此日軍制定了一項計劃,利用最後的剩餘力量,重型巡洋艦和戰列艦對雷伊泰島的美軍灘頭陣地發起決定性戰鬥。日軍計劃利用剩餘的航母作為誘餌,引誘美國航母離開雷伊泰灣足夠長的時間,以便重型戰艦進入並摧毀美國船隻。

日軍集結了4艘航母、9艘戰列艦、14艘重型巡洋艦、7艘輕型巡洋艦和35艘驅逐艦。日軍分成三支部隊:「中央艦隊」由海軍中將栗田健男指揮,其中包括大和號戰艦武藏號戰艦;由小澤一郎指揮的「北方艦隊」,擁有四艘航母和兩艘部分改裝為航母的戰列艦;以及「南方艦隊」,其中一支由西村昭治英語Shōji Nishimura指揮,另一支由志摩清英指揮。中央部隊將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菲律賓海,向南轉向,然後襲擊登陸區。南方部隊將通過蘇里高海峽襲擊登陸區,而北方部隊將引誘美國主要掩護部隊遠離雷伊泰島。日本航母僅搭載了108架飛機。

然而中央部隊於10月23日離開汶萊灣後,遭到兩艘美國潛艇襲擊,兩艘重型巡洋艦沉沒,另一艘受損。10月24日進入錫布延海後,中央部隊遭到美國航母的襲擊,迫使另一艘重型巡洋艦退出戰鬥,美軍隨後擊沉了武藏號。中央部隊的其它艦艇也遭到了襲擊,但戰鬥仍在繼續。美國航母認為他們的襲擊使中央部隊喪失了戰鬥力,於是向北航行,以應對北方部隊的威脅。10月24日至25日晚,西村率領的南方部隊試圖從南部通過蘇里高海峽進入雷伊泰灣,由海軍少將傑西·奧爾登多夫英語Jesse B. Oldendorf率領的美澳部隊伏擊了日軍。美國驅逐艦和海軍炮火摧毀了日軍兩艘戰列艦和三艘驅逐艦,只有一艘日本驅逐艦倖存。由於無線電靜默,南方艦隊無法與北方艦隊協調行動,並在遭遇戰中途抵達蘇里高海峽;在遭到一次魚雷攻擊後,南方艦隊撤退。

在雷伊泰灣以北800公里的恩加諾角附近,美軍向北方艦隊出動了500多架飛機,以及水面巡洋艦和驅逐艦。四艘日本航母全部沉沒,但日軍成功地將美國航母從雷伊泰灣引開。10月25日,日本和美國艦隊之間的最後一場主要水面作戰發生在薩馬島附近,中央艦隊襲擊了一群僅由驅逐艦和驅逐艦護航的美國護航航母。日軍有四艘戰列艦、六艘重型巡洋艦和兩艘輕型巡洋艦,領導着兩個驅逐艦中隊。然而,日本損失慘重,四艘航母、三艘戰列艦、六艘重型巡洋艦、四艘輕型巡洋艦和十一艘驅逐艦沉沒,而美國損失了一艘輕型航母和兩艘護航航母、兩艘驅逐艦和兩艘驅逐艦護航艦。雷伊泰灣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英語Largest naval battle in history。對日本來說,雷伊泰灣的失敗是災難性的——日本海軍在戰鬥中損失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船隻和人員。菲律賓不可避免的解放也意味着這些本土島嶼將與日本在東南亞被佔領土的重要資源幾乎隔絕。

菲律賓,1944年-1945年

Thumb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雷伊泰島涉水上岸

1944年10月20日,美國第六集團軍在海空支援下,在棉蘭老島北部萊特東岸登陸。美國第六集團軍繼續從東部推進,而日軍則向西增援。美國成功地增援了第六集團軍,但美國第五航空隊摧毀了日軍補給。在暴雨和地形困難的情況下,美國繼續在雷伊泰島和北部鄰近的薩馬爾島推進。12月7日,美國陸軍部隊登陸,經過一場大規模的陸空戰鬥,切斷了日本增援和補給雷伊泰島的能力。雷伊泰島上的激烈戰鬥持續了幾個月,而美國陸軍已經控制了局面。

1944年12月15日,在計劃中的林加延灣行動的關鍵地點民都洛南部海灘上,盟軍在抵抗較弱的情況下進行登陸,以支持呂宋島的主要登陸。1945年1月9日,克魯格將軍英語Walter Krueger的第六集團軍在呂宋島西海岸登陸了第一批部隊。幾天內,近175000名美軍緊隨其後。在強大的空中支援下,陸軍部隊在1月的最後一周向內陸推進,佔領了馬尼拉西北64公里的克拉克空軍基地

美軍隨後又進行了兩次重大着陸,一次是切斷巴丹半島的日軍,另一次是在馬尼拉以南進行空降登陸。美軍的鉗形攻勢包圍了這座城市,1945年2月3日,美軍進入馬尼拉。持續一個月的馬尼拉戰役造成10多萬平民死亡,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戰。隨着美軍從北部和南部繼續向馬尼拉進攻,巴丹半島迅速被控制。2月16日,美軍傘兵和兩棲部隊襲擊了科雷吉多島要塞,戰鬥於2月27日結束。

Thumb
1945年3月23日,美軍逼近呂宋碧瑤附近的日軍陣地

共有10個美國師和5個獨立團在呂宋島作戰,成為太平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涉及的部隊比美國在北非、意大利或法國南部使用的部隊還多。部隊包括墨西哥201戰鬥機中隊英語201st Fighter Squadron,作為墨西哥遠征空軍英語Mexican Expeditionary Air Force的一部分,該中隊隸屬於執行戰術支援任務的美國陸軍航空兵第58戰鬥機大隊英語58th Operations Group。在保衛呂宋島的25萬日軍中,80%死亡。最後一名在菲律賓的日軍士兵小野田寬郎於1974年3月9日投降。

1945年2月28日,美國第八集團軍入侵婆羅洲和民都洛(菲律賓第五大和最西端的島嶼)之間的巴拉望島,在普林塞薩港登陸。日軍幾乎沒有對巴拉望島進行直接防禦,但美軍在局部地區清理日軍的抵抗一直持續到4月下旬,日軍使用了常見的戰術,撤退到山區叢林,分散成小部隊。菲律賓游擊隊英語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協助美軍派遣抵抗者。

美國第八集團軍於4月17日首次登陸棉蘭老島,這是菲律賓最後一個被日軍佔領的主要島嶼。隨後,班乃島宿霧內格羅斯島蘇祿群島的幾個島嶼被美軍佔領。這些島嶼為美國第五和美國第十三航空隊襲擊菲律賓和南海的目標提供了軍事基地。

最後階段

1944-1945年盟軍在緬甸的攻勢

Thumb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在緬甸蘭里登陸

1944年末至1945年初,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向緬甸發起進攻,試圖在5月季風到來之前收復緬甸大部分地區,包括首都仰光。攻勢主要由英聯邦、中國和美國軍隊對日軍發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泰國、緬甸國民軍和印度國民軍的協助。英聯邦陸軍主要來自英國、英屬印度和非洲。

印度第十五軍(包括兩個西非師)沿阿拉干省海岸推進,最終佔領阿卡亞布島。軍隊在撤退的日軍後方登陸,造成日軍重大傷亡,並佔領蘭里島曼昂島,建立了用於支持向緬甸中部進攻的機場。中國遠征軍佔領了孟尤 (木姐縣)和臘戌,而中美北方戰區司令部則恢復了在緬甸北部的推進。1945年1月下旬,兩支部隊在昔卜會合。利多公路已經完工,連接了印度和中國,但戰爭已經進行到末期,所以它沒有為戰爭做出重大貢獻。

日本緬甸方面軍試圖通過將軍隊撤回伊洛瓦底江後方來阻止盟軍的重點進攻。日本駐緬甸新任指揮官木村兵太郎中將希望盟軍的交通線在跨越這一障礙時會過度擴張。然而,前進的英國第十四軍改變了前進線,從側翼包圍了日軍。

2月,第十四軍佔領了伊洛瓦底江的橋頭堡。3月1日,英國第4軍英語IV Corps (United Kingdom)的機械化部隊佔領了密鐵拉的補給中心,使日軍陷入混亂。當日軍試圖奪回密鐵拉時,英國第三十三軍英語XXXIII Corps (British India)佔領了曼德勒。日軍受到沉重打擊,隨着曼德勒的佔領,緬甸人民和緬甸國民軍(由日本組建)轉而反對日本。

4月,英國第十四軍往南向仰光推進480公里,但被向北64公里的日本後衛部隊阻礙。斯利姆擔心日軍會在季風期間在仰光展開巷戰,這將使軍隊在補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陷入長期作戰。3月,他要求恢復早些時候被放棄的兩棲部隊奪取仰光的計劃——德古拉行動英語Operation Dracula。德古拉號於5月1日發起,但日軍已經撤離。五天後,佔領仰光的部隊與第十四軍會合,確保了盟軍的交通線。

6月和7月,被盟軍推進繞過的日軍試圖突破四塘河英語Battle of the Sittang Bend,重新加入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集結的緬甸地區軍。日軍傷亡了14000人,占兵力的一半。日軍在緬甸共損失了大約15萬人,只有1700名日本士兵投降被俘。當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時,盟軍正準備在馬來亞進行兩棲登陸。

硫磺島

Thumb
喬·羅森塔爾於1945年2月23日拍攝的標誌性照片《硫磺島升旗》描繪了六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在折缽山上升起美國國旗

雖然馬利安納群島是安全的,美軍基地也進行了充分的防禦,但距離日本1900公里的馬利安納群島意味着轟炸日本的B-29機組人員如果嚴重受損,飛機只能在海上迫降。美軍的注意力集中在硫磺島,它在馬利安納群島和日本之間。美軍認識到硫磺島具有重要戰略價值,該島被日軍用作預警站,以應對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的空襲。駐紮在硫磺島的日本飛機能夠攻擊執行轟炸任務的B-29,甚至攻擊馬利安納群島。

攻佔硫磺島將為B-29提供緊急降落機場,為P-51戰鬥機護航提供基地,並提供陸基空中支援,以及保護日本海域的美國海軍艦隊。然而,日軍也意識到了硫磺島的戰略價值,1944年5月,栗林忠道被任命為該島的指揮官。日軍開始建造精心設計的防禦工事,儘可能利用島上的天然洞穴和不平坦的岩石地形。該島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掩體、隱藏的火力網和相互連通地下通道網絡。日軍還不遺餘力地建造大型地下室,其中一些地下室高達五層,用作倉庫和醫院,牆壁和天花板都是鋼筋混凝土澆築。此外日軍還建造了一系列覆蓋着陸區的據點,其中大部分被沙子覆蓋並精心偽裝。部署了偽裝良好的120毫米和6英寸火炮,以便將火力對準海灘。小口徑火炮、高射炮和迫擊炮也被隱藏在只有直接命中才能摧毀它們的地方。日軍決心讓美國為硫磺島付出高昂的代價,並準備誓死保衛它。栗林知道他無法贏得這場戰鬥,但他希望造成美軍嚴重的傷亡,從而減緩對日本的進攻,並可能賦予日本討價還價的能力。2月,共有21000名日軍部署在硫磺島。

美國佔領該島的行動涉及第五兩棲軍英語V Amphibious Corps的三個海軍陸戰隊師,共70647名士兵,由霍蘭·史密斯指揮。從1944年6月中旬開始,直到入侵前幾天,硫磺島一直受到美國海軍和飛機的轟炸。

美軍登陸前,日本海軍進行了猛烈的轟炸,但除了將日軍進一步轉入地下外,幾乎沒有什麼作用。隱藏的防禦工事在轟炸中幾乎毫髮無損地倖存下來。1945年2月19日上午,在哈里·施密特英語Harry Schmidt (USMC)少將的指揮下,3萬人在折缽山附近的東南海岸登陸,島上的大部分防禦都集中在那裏。海軍陸戰隊一向內陸推進,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機關槍和炮火的襲擊。當天結束時,海軍陸戰隊抵達西海岸,但損失慘重:近2000人傷亡。2月23日,海軍陸戰隊第28團登上了折缽山山頂,拍攝了著名的《硫磺島升旗》照片,這張照片通常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複製次數最多的照片,也是太平洋戰爭的原型。在2月剩餘的時間裏,美軍向北推進,到3月1日,已經佔領了硫磺島的三分之二。直到3月26日,硫磺島才被完全佔領。

硫磺島戰役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美軍6821人死亡,19207人受傷。日軍總共損失了2萬多人,1083人被俘。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戰略上是否值得這些傷亡。

沖繩

Thumb
美國海軍碉堡山號航空母艦神風特攻隊擊中後起火。在沖繩,神風特攻隊共造成4900名美軍死亡
Thumb
1945年4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沖繩一個被摧毀的村莊裏經過一名死去的日本士兵

美國與日本之間規模最大、最血腥的戰鬥發生在沖繩。佔領琉球群島是入侵日本本土的最後一步。沖繩島是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距離九州島550公里。佔領沖繩將部署空軍基地,以加強對日本的轟炸,並為入侵九州提供直接的陸基空中支援。這些島嶼還可以加強對日本航運的封鎖,並被用作任何入侵日本本土的集結區和補給基地。

牛島滿中將的指揮下,保衛沖繩的日軍總計約75000-100000人,包括數千名平民。參與此次行動的美軍共有183000名士兵,隸屬於美國第十集團軍的七個師(四個美國陸軍和三個海軍陸戰隊)。英國太平洋艦隊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行動;其目的是襲擊台灣和沖繩之間島鏈上的機場,以防止日軍增援沖繩。

經過七天的猛烈轟炸,1945年4月1日,美軍在沖繩島西海岸的渡具知海灘英語Hagushi上進行了主要登陸。然而海灘上幾乎沒有抵抗,因為日軍決定在海軍炮火射程之外的內陸與美軍作戰。第一天,約有6萬名美軍登陸,佔領了附近的兩個機場,並越過了該島狹窄的腰部。

日軍第一次重大反攻發生在4月6日和7日,以神風特攻隊和海軍天號作戰的方式進行。在伊藤整一上將的指揮下,大和號戰列艦、矢矧號輕巡洋艦和八艘驅逐艦被作為誘餌,以吸引儘可能多的美國航母,使盟軍海軍容易受到神風特攻隊的大規模襲擊。由於日本燃料短缺,大和號只能到達沖繩。計劃在沖繩島附近擱淺這艘戰艦,並使用其460毫米的火炮支援島上的戰鬥。在被美國潛艇和偵察機發現後,海軍攻擊機擊沉了大和號、葉海吉號和四艘驅逐艦。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大規模的神風敢死隊襲擊愈演愈烈,出動了5500架次。

在沖繩北部,美軍只遇到了輕微抵抗,該地區在大約兩周內被佔領。然而,日軍的主要防禦在南部,而美軍慢慢取得了進展。5月29日,日本抵抗中心首里城被佔領,既是戰略上的打擊,也是心理上的打擊。有組織的抵抗直到6月21日才結束;許多日軍躲藏起來,直到7月2日戰役才正式結束。

沖繩戰役代價高昂,持續時間比美國預期的要長。日軍巧妙利用地形造成美軍最大傷亡。美軍總傷亡人數為49451人,其中12520人死亡或失蹤,36631人受傷。日本大約110000人死亡,7400人被俘。94%的日本士兵和許多平民一起死亡。神風特攻隊的襲擊擊沉了36艘船隻,368艘受損,4900名美國海軍士兵陣亡,日軍飛機損失了7800架。

中國,1945年

日本在「一號行動」中獲勝後,於緬甸的戰鬥中失利,並面臨着中國國民黨軍隊和中國共產黨游擊隊的襲擊。1945年3月,日本帝國陸軍開始為湘西戰役做準備,動員8萬人在4月初佔領湘西的中國機場並確保鐵路安全。作為回應,中國國家軍事委員會派遣了第四方面軍、第十集團軍和第二十七集團軍,何應欽任總司令。與此同時,它將整個中國新第六軍,一個美國裝備的軍和緬甸遠征軍的退伍軍人從昆明空運到枝江。中國軍隊共11萬人,中美空軍約400架飛機提供支援。中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發動了大規模反擊。同時,中國軍隊擊退了日軍在河南和湖北的進攻。隨後,中國軍隊收復了華南地區的湖南和湖北。中國發動反攻,奪回廣西,這是日本在華南的最後一個主要據點。1945年8月,中國軍隊奪回廣西。

婆羅洲,1945年

Thumb
1945年7月7日,澳洲士兵在峇里巴板登陸

1945年的婆羅洲戰役是西南太平洋地區英語South West Pacific Area的最後一次重大戰役。在5月1日至7月21日的一系列兩棲攻擊中,萊斯利·莫爾謝德英語Leslie Morshead將軍率領的澳洲第一軍英語I Corps (Australia)襲擊並佔領該島。以托馬斯·金凱德上將領導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為中心的盟軍海軍和空軍、澳洲第一戰術空軍英語Australian First Tactical Air Force和美國第十三空軍也在這場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月1日盟軍在塔拉坎小島登陸英語Battle of Tarakan (1945),隨後6月1日同時在西北部、納閩島和汶萊海岸發動襲擊英語Battle of North Borneo。一周後,澳洲軍隊襲擊了日軍在北婆羅洲的陣地英語Battle of North Borneo。盟軍的注意力隨後轉向了中東部海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次重大兩棲攻擊於7月1日在峇里巴板進行英語Battle of Balikpapan (1945)

儘管這場戰役在澳洲被批評為「浪費」士兵的生命,但它實現了一些目標,例如加強對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日軍的隔離,奪取主要石油供應,釋放被關押在不斷惡化的條件下的盟軍戰俘。在婆羅洲山打根附近最糟糕的地點之一,2500名英國和澳洲囚犯中只有6人倖存。

日本本土登陸(1945年)

Thumb
1945年6月,美國B-29超級堡壘在港口城市神戶上空投擲燃燒彈

硫磺島沖繩島和其它島嶼上的激烈戰鬥導致雙方傷亡慘重,但最終導致日本戰敗。在保衛沖繩的117000名沖繩人和日軍中,94%死亡。面對失去大多數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日軍增加了神風特攻隊的使用,試圖給盟軍造成不可接受的高傷亡。美國海軍提議通過全面海上封鎖和空襲迫使日本投降。許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沖繩戰役直接導致了原子彈爆炸,以此作為避免地面入侵的一種手段。維克托·戴維斯·漢森英語Victor Davis Hanson解釋了這一觀點:「因為沖繩島上的日軍……在防禦方面非常激烈(即使在被切斷和沒有補給的情況下),而且傷亡人數如此驚人,許多美國戰略家在尋找直接入侵以外的征服日本本土的替代手段。隨着原子彈的出現,這一手段出現了,它令人欽佩地說服日本人(無條件)要求和平,而美國沒有傷亡。」

戰爭接近尾聲時,隨着戰略轟炸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太平洋戰略空軍英語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ir Forces in the Pacific柯蒂斯·李梅上將的領導下成立了一個新的司令部,負責監督美國的所有戰略轟炸。日本工業生產暴跌,67個城市近一半的建成區被B-29燃燒彈轟炸摧毀。1945年3月9日至10日,勒梅監督了會議室行動,300架B-29在日本首都東京投擲了1665噸炸彈,其中大部分是裝有M-69燃燒彈的凝固汽油彈。這次襲擊被視為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轟炸襲擊,一夜之間造成8萬至10萬人死亡,27萬多棟建築被毀,100多萬人無家可歸。在接下來的十天裏,投擲了近10000枚炸彈,摧毀了東京、名古屋、大阪和神戶31%的地區。

李梅還監督了飢餓行動,在該行動中,日本內陸水道被廣泛空中佈雷,擾亂了日本僅存的沿海海上交通。1945年7月26日,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蔣介石和丘吉爾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概述了波茨坦會議上商定的日本投降條款。最後通牒指出,如果日本不投降,它將面臨「迅速徹底的毀滅」。

原子彈

Thumb
長崎核爆炸產生的蘑菇雲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核戰爭。在轟炸後發佈的一份新聞中,杜魯門警告日本投降,否則「將面臨地球上從未見過的毀滅之雨」。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下了胖子原子彈。這兩起爆炸事件直接造成14萬至24萬人死亡。原子彈爆炸的必要性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批評者聲稱,海軍封鎖燃燒彈轟炸已經不用入侵,因此原子彈是不必要的。然而,其他學者認為,原子彈爆炸震驚了日本政府,迫使其投降,並有助於避免「沒落行動」或長期封鎖和常規轟炸行動,任何一種行動都會給日本平民造成更高的傷亡。歷史學家理查德·B·弗蘭克認為,蘇聯入侵日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他們的海軍能力不足。

蘇聯介入

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上,蘇聯同意在德國投降90天後參戰。當時,蘇聯的參與被視為牽制滿洲和朝鮮大量日軍的關鍵,防止他們被轉移到日本本土進行防禦。

8月9日,蘇聯入侵滿洲參戰。一支從歐洲調來的、久經沙場的、100萬人的蘇聯軍隊襲擊了日軍,對日本關東軍造成了沉重打擊。

滿洲戰略進攻行動始於1945年8月9日,蘇聯入侵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場戰役,也是1945年蘇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在近六年的和平之后,蘇日戰爭再次爆發。蘇聯在大陸上的收益是滿洲國、蒙江(內蒙古)和朝鮮北部。蘇聯加入戰爭是日本決定投降的一個重要因素,蘇聯不再願意充當有利條件下談判解決的中間人。

1945年末,蘇聯對日本北部領土發動了一系列成功的入侵,為可能入侵北海道做準備:

日本投降

Thumb
1945年9月2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密蘇里號戰列艦 (BB-63)上簽署日本投降書

美國空軍和海軍的襲擊、兩次原子彈爆炸以及蘇聯入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5年8月10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鈴木貫太郎內閣決定接受波茨坦條款,但有一個條件:「天皇陛下作為君主統治者擁有特權」。8月15日中午,在美國政府故意含糊其辭地答覆稱天皇的「權力」「應服從盟軍最高司令」後,昭和天皇廣播了終戰詔書

如果我們繼續戰鬥,不僅會導致日本民族的最終崩潰和滅亡,還會導致人類文明的徹底滅絕。


--裕仁天皇,鶴的聲音:1945年8月15日的帝國詔書

在日本,8月14日被認為是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英語End of World War II in Asia。然而由於日本實際上在8月15日投降,這一天在英語國家被稱為V-J日(日本勝利日)。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了降伏文書。麥克阿瑟作為盟軍最高司令接受了投降。麥克阿瑟隨後前往東京監督對日本的佔領(1945年8月28日至1952年4月28日,《三藩市和約》生效)。

傷亡

同盟國

美國

Thumb
1943年11月,塔拉瓦海灘上的美軍屍體
  • 美國傷亡人數為 161,000 人死亡、248,000 人受傷、16,000 名囚犯倖存[74][75][76]。美國和盟國海軍共損失了近200艘戰艦,其中包括4艘戰列艦、12艘航空母艦、25艘巡洋艦、84艘驅逐艦和驅逐艦護航艦、63艘潛艇和近3萬架飛機。[77][78]
  • 美國在菲律賓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27,000名美軍死亡(包括戰俘) ,75,000倖存的戰俘,受傷人數未知,數字不包括非正規軍。50萬到100萬菲律賓平民的死亡與戰爭有關[來源請求]

中國

  • 中國官方媒體《中國日報》指出軍隊和平民傷亡總數為3500萬人,包括死亡和受傷人數。[79]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戰爭研究系主任鄧肯·安德森表示,中國總傷亡人數約為2000萬。[80]
  • 台灣官方公佈的戰爭報告稱,國民革命軍損失323.8萬人(179.7萬人受傷,132萬人死亡,12萬人失蹤) ,平民傷亡578.7352萬人,總傷亡人數為902.5352萬人。中國共產黨傷亡584267人,其中死亡160603人,失蹤133197人,受傷290467人。[81]
  • 據美國發表的一項學術研究[來源請求]估計,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為150萬,75萬軍人失蹤,150萬人死於疾病,300萬人受傷;因軍事活動而死亡的平民為1073496人,237319人受傷; 日本空襲造成335934人死亡,426249人受傷。
  • 根據歷史學家峰田三吉的說法,至少有270萬中國北方平民在岡村寧次實施的「殺光、搶光、燒光」行動中喪生。「殺光、搶光、燒光」行動是一項三光政策[來源請求]

英聯邦

Thumb
印度戰俘遭到日軍士兵的槍擊和刺殺
  • 馬來亞戰役緬甸戰役香港戰役、以及太平洋海戰中,英國和英國殖民地在太平洋戰區共造成了大約235000人傷亡,其中大約82000人死亡(戰鬥中50000人死亡,戰俘32000人死亡)。英國皇家海軍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損失了23艘戰艦:1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1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5艘潛艇和4艘護航艦。英國在印度和緬甸的殖民地也遭受了重大間接損失:孟加拉饑荒造成300萬人死亡和英屬緬甸的0.25-100萬人死亡。[83]
  • 澳洲損失了45,841人:17,501人死亡(包括戰俘死亡),13,997人受傷,14,345名戰俘倖存。紐西蘭陣亡578人,傷亡或被俘人數不詳。8艘皇家澳洲海軍軍艦被擊沉: 3艘巡洋艦(坎培拉、珀斯和悉尼)、2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84][85]

其它

  • 蘇聯傷亡總數為68,612人,其中22,731死亡或失蹤,45,908受傷。物質損失包括大約1000輛坦克和裝甲運兵車,5艘登陸艦和300架飛機。蒙古的傷亡人數為753人。[86][87][88]
  • 東印度群島戰役結束後,荷屬東印度軍隊的14萬人全部陣亡、被俘或失蹤。1500名殖民地士兵和900名荷蘭士兵在戰鬥中喪生。大多數殖民地士兵被當場釋放或被遺棄。在荷蘭少數民族軍隊中,900人在戰鬥中陣亡,3.7萬人成為戰俘。這些戰俘中有8500人死在日本的集中營。荷蘭海軍在太平洋損失了2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5艘潛艇,7艘佈雷艦和7艘掃雷艦。在東印度群島日治時期,大約有3萬荷蘭人和30萬印度尼西亞奴隸勞工死亡,300萬印度尼西亞平民在饑荒中喪生。[89][90][91]
  • 與荷蘭類似,戰爭結束時,6.5萬人於法屬印度支那被殺。2129名歐洲法國人和2100名印度支那殖民部隊士兵被殺,12000名法國人和3000名殖民部隊士兵被關押。在法屬印度支那日治時期期間,有100萬至200萬人死亡,主要由於1945年越南饑荒

軸心國

Thumb
美國海軍陸戰隊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陣地遭到自殺式襲擊
Thumb
1945年3月10日,代號為「會議室行動」的東京燃燒彈轟炸中燒焦的平民遺骸,估計有10萬人喪生

日本

  • 80萬日本平民和200多萬日軍在戰爭中喪生。根據日本衛生和福利部救濟局1964年的一份報告,日軍在戰爭期間(1937-1945)的死亡人數約為2,121,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對美國(超過110萬)作戰或中國作戰(500,000人)導致。[92]
  • 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6月30日(戰爭尚未結束),喬治·馬歇爾將軍將日本對美國的「戰鬥死亡人數」定為965000人(南太平洋:684000人,中太平洋:273000人,阿留申群島:8000人),其中37308人被俘。僅與美國陸軍戰區的損失並列,傷亡不包括日本海軍。同一時期,日本在中國的死亡人數為12.6萬人。[93]
  • 日本海軍損失了341艘軍艦,包括11艘戰列艦、25艘航空母艦、39艘巡洋艦、135艘驅逐艦和131艘潛艇,幾乎全部是與美國海軍作戰時損失的。日本共損失45125架飛機。

德國

德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損失了10艘潛艇和4艘輔助巡洋艦(雷神號、米歇爾號、平昆號和科爾莫蘭號)。[94]

戰爭罪

Thumb
菲律賓婦女和兒童在馬尼拉大屠殺中被日軍殺害

日本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殺害了被侵略國家的數百萬非戰鬥人員(包括戰俘)。在抗日戰爭中,至少有2000萬中國人死亡。三光政策造成大約270萬中國平民死亡。[95][96]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在戰爭期間對平民暴行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數據,有20多萬中國平民被殺。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結論是,有30多萬人死亡。馬尼拉大屠殺造成10多萬菲律賓平民死亡。日本也使用了生物武器[97][98]

根據東京法庭的調查結果,西方戰俘的死亡率為27%,是德國和意大利戰俘死亡率的七倍。一些更臭名昭著的虐囚事件是巴丹死亡行軍緬甸-泰國「死亡鐵路」建設中的強迫勞動。大約1536名美國平民在日本拘留營死亡,而德國拘留營的死亡人數為883人。[99]

Thumb
一名來自日本「慰安所」的中國女孩正在接受一位英國軍官的採訪。1945年緬甸仰光

一個被廣泛宣傳的體制化性奴役的例子是「慰安婦」,共有大約20萬女性,主要來自韓國和中國,被迫為日軍提供性服務。

同盟國

作家喬納森·勞赫英語Jonathan Rauch美國對東京的燃燒彈襲擊稱為戰爭罪。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估計,84%的受襲擊地區是住宅區,主要居住着婦女、兒童和老人。有超過100000名受害者,是歷史上最致命的空襲。

部分美軍士兵會收集死去日軍士兵的身體部位作為戰利品。亦有文獻指出,美軍士兵在沖繩戰役中對沖繩婦女實施強姦行為,沖繩歷史學者大城將保大城将保將該行徑以「狩獵(hunting for women)」形容[100][101]

審判

1946年4月29日至1948年11月12日,位於市谷英語Ichigaya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了那些被指控犯有嚴重戰爭罪的人。亞洲和太平洋各地也設立了軍事法庭。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