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進論,為前日本向南方擴張的對外政策主張,包括佔領中南半島馬來群島,以及掠奪當地資源的計劃。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南進論
假名なんしんろん
平文式羅馬字Nanshinron
關閉
在南進論影響下發動的南方作戰(1937年-1942年)
在南進論影響下發動的南方作戰(1937年-1942年)

明治時期

開國後,橫尾東作日語横尾東作田口卯吉志賀重昂日語志賀重昂菅沼貞風日語菅沼貞風竹越與三郎日語竹越与三郎等民間論客,受泛亞主義自由貿易思潮影響,提倡南進論,主張向大洋洲東南亞擴張貿易與移民。甲午戰爭中,南進論者便積極呼籲領有臺灣。[1]

明治時期,日本向南方擴張,將小笠原群島等無人島納入轄下,1885年琉球處分吞併琉球,1895年取得臺灣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以後,北進論成為日本政府對外政策主流,積極經略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向東北亞擴張;而南進論為民間非主流,但臺灣總督府開拓南洋航路。[2]

1914年(大正3年),日本藉口日英同盟參戰,日本海軍佔據德國太平洋殖民地密克羅尼西亞諸島。戰後,日本受國聯託管德屬新幾內亞,實質上將德國前殖民地納入統治。在南洋諸島,日本設立南洋廳鼓勵向南方的貿易投資移民,將內南洋作為外南洋的跳板。[3]

大正時期至二戰

日本大正時期至二戰之間對於「南方」所研擬與實施的南進政策。粗略可分為大正南進期、中國抗日戰爭前期、太平洋戰爭等3時期。廣義政策施達區域則涵蓋華南臺灣東南亞等。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期日本受益於戰事所需,於華南及東南亞民生經濟獲利大幅提升,奠定南進政策的利基,在經過「準備期」、「培訓期」及「宣導期」後,率先於大正時期以臺灣為基地,以金融、經濟面向掌握東南亞經濟命脈,並在積極運作經營後,於醫學、商業及農業上獲得一定成果。

在南進政策施行過程中,因關東大地震等因素使得日本的南進政策稍緩,但於臺灣部分仍默默繼續進行。南進政策的主要推動者是日本海軍,日本陸軍對此政策的態度比較消極[4]昭和初期,日本軍事勢力抬頭,配合武力橫掃東南亞,使得南進政策獲得實際巨大效益。惟在戰事失利後,所有成果毀於一旦,其戰略也於日本投降後正式停止。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