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员,辅助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1]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直至明朝胡惟庸案后被废止,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射皆为先秦礼仪如射礼酒礼中辅助仪式之人。

中国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比如在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当时不加“同平章事”之衔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中书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宰相,中书省的右左丞相才是宰相职务。

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国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2]秦朝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秦汉之前,右丞相高于左丞相,魏晋以后,右丞相次于左丞相。宦官(中人)任丞相称为“中丞相”。

西汉初期,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汉惠帝吕雉称制、到汉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西汉分外朝、中朝(即内朝),汉武帝时期权力中枢在内朝,以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为主的中朝权力压制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九卿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初各诸侯王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或者相国。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改称为诸侯相)。

汉哀帝元寿二年丞相改称大司徒,丞相名称废除。曹魏奠基者曹操东汉建安十三年复设自立丞相。

三国时代蜀汉吴国设置丞相。蜀汉诸葛亮死后,丞相一职不再设立。曹魏到末期才由司马懿任丞相,但并未接受,只是死后追封为相国。后其子司马昭任相国,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曹魏。

魏晋南北朝有时也设丞相或相国,并非正常官制,多由权臣自封。

以后尚书省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非常设尚书令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

明朝初期仿效元朝中书省但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为明太祖所忌惮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废除,即使之后设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等,但并不等同拥有丞相的权力。

日本

日本飞鸟时代末期仿效中国实行律令制。设置最高国家机关太政官,长官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唐名为“大相国”、“左丞相”、“右丞相”、“内丞相”。比如,右大臣菅原道真号称“菅丞相”,太政大臣平清盛号称“平大相国”、“入道相国”。

担任丞相者

赵(秦末)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东晋
十六国
南朝
北朝
隋末自立
吐谷浑
五代十国
宋(尚书仆射改)
金(尚书仆射改)
元(中书丞相)
明(中书丞相)
太平天国(六官丞相)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