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古代官职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1]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实乃传达帝命于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后,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2]。汉光武帝为防止臣下专权,避王莽之祸,乃亲总吏职,将政务中枢由三公府移入宫中,而由尚书协助处理,此种制度,人称“事归台阁,政由上出”。[3]从此三公虽有其职,而无其权,遂使尚书成为枢机之任。之后,尚书且侵夺九卿之职掌,[4]自汉明帝以后,行录尚书事之制度,虽位为三公,亦必带录尚书事,然后方得知国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5]。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6]。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7]。
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唐长孺教授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隋文帝一朝不设置尚书令,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二月以左仆射杨素为尚书令,那是为了隋炀帝为了酬答杨素拥立自己为皇帝的大功,是个特例。次年六月杨素即进位司徒,名为尊崇,实是将他挤出尚书省外。隋代不设置尚书令,当然不是避讳,只是由于尚书省位高权重,隋文帝和隋炀帝都不愿有这样一个上逼皇权的宰相。自从大业三年苏威罢尚书左仆射后,整个隋炀帝时期不仅不设置尚书令,而且《隋书》传记也不见左右仆射的除授,尚书省都已无长官。唐长孺指出,苏威在隋炀帝时期以太常卿身份参预朝政,以后虽受隋炀帝委任,却没有复任仆射。苏威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称为“五贵”,五贵包括了门下省、内史省(即中书省)两省长官,而宇文述、裴蕴以他官参预朝政,即此可知尚书省不设置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也别无尚书省当权任事,实际上处于“尚书受成而已”。唐长孺又指出以他官参预朝政的制度其实隋朝初年已然,开皇初年就存在高颎、虞庆则、苏威、杨雄的“四贵”,高颎为尚书左仆射,虞庆则为内史监,苏威为纳言,乃三省长官合议,而杨雄以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右仆射赵煚及门下省、内史省两省侍郎不在其列,这种三省或两省长官合议而以他官参政,隋朝虽不必是常规,但仍然是唐代以他官位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的先声[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