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结集又称华氏城结集,佛教术语,“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经典。在大约佛陀入灭235年前后,由阿育王召集在华氏城举行。当时有大量外道为了供养混入佛教,比丘僧伽不同他们一起举行布萨会和自恣会,因此阿育王园寺(鸡园寺)七年没有举行布萨会,阿育王请回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平息诤论举行布萨会。在阿育王遣散所有外道之后,帝须尊者举行布萨会,此后选取了一千位通达三藏的阿罗汉进行合诵,合诵历时九个月完成。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初期佛教 |
|
由于这次结集仅保存在南传佛教文献中,而无其他资料佐证,有许多佛学家对这次集结持怀疑态度[1]。北传佛教有大众部、正量部和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发生在阿育王时代的第三次结集。
传教
这次结集的最重要成果是派遣了精通佛陀的法与律并默记于心的僧侣到九个不同的国家去传教。
国家 | 传教者 |
---|---|
(1) Kasmira-Gandhara (迦湿弥罗-健驮逻) | Majjhantika/Mahyantika 末阐提尊者[2] |
(2) Mahisamandala (迈索尔) | Mahadeva 摩诃提婆尊者[2] |
(3) Vanavasi(瓦纳瓦西) | Rakkhita 勒弃多尊者 |
(4) Aparantaka (北部古吉拉特、卡提瓦、喀奇和信德) | Yona-Dhammarakkhita 希腊人昙无德尊者[3] |
(5) Maharattha (马哈拉施特拉) | Mahadhammarakkhita 摩诃昙无德尊者[4] |
(6) Yona (希腊世界)[5] | Maharakkhita 摩诃勒弃多尊者 |
(7) Himavanta (喜马拉雅山边萨特莱杰河上游) | Majjhima 末示摩尊者[6] |
(8) Suvannabhumi 金地(现属缅甸的孟族地区/泰国) | Sona, Uttara 须那迦尊者、郁多罗尊者 |
(9) Lankadipa (斯里兰卡) | Mahamahinda 摩哂陀尊者 |
到斯里兰卡、迦湿弥罗和健驮逻的传教非常成功,导致了佛教在这些地区的长期存在和居主导地位。
然,天爱思惟、依法之胜利,此才是最上之胜利。而此胜利,天爱既再三于(此朕之领内)并至六百由旬止,凡于诸邻邦人之间 —— 于此有称为安提瑜迦之臾那王,又越过其安提瑜迦王,有称为土罗耶王、安提奇那王、摩迦王、阿利奇修达罗王之四王,在南方可得周达诸王、般提耶诸王,以至锡兰王。如此,在此(天爱)王之版图于臾那人,于柬埔家人之间的那婆加人、于那婆般提人之间的普暗人、于美提尼奇耶之间的安睹罗人、于波邻达人之间亦到达随顺天爱法之教敕。更于天爱之使臣未到达之处,诸人闻而进行随顺于法,以实行天爱之法、制规及法之教敕,又将来亦应随顺。依如此之事,于一切处所得之胜利,不问其如何者,即于,何处皆是此喜悦为本质之胜利。然,此喜悦实轻微之事而已。天爱思惟,唯关于后世者持大果也。
斯里兰卡编年史《大史》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臾那大法护长老带领三万比丘从臾那的亚历山大而来,参与了杜多伽摩尼王兴建大窣堵坡,杜多伽摩尼王与《弥兰王问经》所记述的米南德一世同时在位。
其他部派
基于现代学者的整理[8],其他部派第三次结集还有:
- 说一切有部: 《大毘婆沙论》记载,在摩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大天比丘提出对阿罗汉余习和证道机缘的五种说法(大天五事)[9],导致了佛教根本分裂。[10]《异部宗轮论》记载此事件发生在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11]《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引真谛《部执论疏》)说:“王妃既有势力,即令取破船,载诸罗汉,送恒河中。罗汉神通飞空而去,往罽宾国。… …阿输柯王问众人云:诸阿罗汉今并何在?有人答云:在罽宾国。即遣往迎尽还供养。大天先既改转经教,杂合不复如本。诸阿罗汉还复聚集,重诵三藏。……至此时,三藏已三过诵出”。[12]所以三百多年后迦腻色迦王时的结集[13]依次就是第四次结集。
- 犊子部[14]: 西藏翻译的毘跋耶(清辨)的《异部精释》。所举部派分化的不同传说中第三说为正量部[15]的传说:“世尊般涅槃后,一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而至摩诃钵土摩王时[16],于华氏城集诸圣众”。“僧伽诤论大起,长老龙及坚意等多闻者,宣扬根本五事。……由是分为二部”。“如是僧伽纷争,经六十三年,及犊子长老,集诸僧伽,息诸诤论,举行第三结集”。[17]
- 大众部:“中天竺昔时。暂有恶王御世。诸沙门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离。恶王既死更有善王。还请诸沙门还国供养。时巴连弗邑有五百僧。欲断事而无律师。又无律文无所承案。即遣人到祇洹精舍。写得律本于今传赏。……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次尊者末田地……。次尊者舍那婆斯……。次尊者优波崛多……。于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昙摩崛多别为一部[18]。次弥沙塞别为一部[19]。次迦叶维复为一部[20]。次萨婆多。……自上诸部义宗各异。……于是五部并立纷然竞起。各以自义为是。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者。当行筹知何众多。于是行筹取本众筹者甚多。以众多故。故名摩诃僧祇。”[21]
背景知识
佛教典籍记载了阿育王所尊崇的优波毱多尊者[27]和目揵连子帝须尊者的传承:
据《阿育王传》商那和修尊者与摩田提尊者都是阿难尊者的弟子,摩田提尊者[31]、商那和修尊者[32]、优波毱多尊者[33]和阿育王[34]为佛灭百年之后的人物。《大唐西域记》引“迦湿弥罗国志”称末田底迦尊者在佛灭后第五十年来迦湿弥罗建国传教[35]。按《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奢搦迦尊者与弟子邬波笈多尊者等离世后[36]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印顺法师《佛教史地考论》[37]称商那和修尊者就是第二次结集八大长老中的娑那参复多尊者[38]。据《善见律毘婆沙》当时年少的悉伽婆尊者参与了第二次结集。[39]
参见
注释及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