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部派佛教部派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藏部(梵语:dharmaguptaka;巴利语:dhammagutta、dhammaguttika),又称昙无德部、法护部、法密部[1],是早期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公元前1世纪时十分兴盛。法藏部的戒律四分律对汉传佛教有重要影响。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初期佛教 |
|
dharma的意思是法,guptaka的意思是守护、看守,故法藏部的意思是守护法的部派。
《异部宗轮论》记载为佛灭后第三百年中由化地部分出。在法显所传的大众部“律分五部”说法中,法藏部是上座部中最早与大众部发生分裂而形成的部派。现代学者如渥德尔等称法藏部可能起源于阿育王派往阿波兰多国传教的僧团,法藏部热衷于向外传教,在中亚发现的犍陀罗佛教原稿属法藏部。
《大比丘三千威仪》描述印度佛教五个部派使用的僧袍颜色:说一切有部著绛色(红色),法藏部著皂色(黑色),饮光部著木兰色,化地部著青色,大众部著黄色。《舍利弗问经》也说到五部服色,但以说一切有部著皂色(黑色),法藏部著赤色,两说相反。义净传来说一切有部律制,谈到僧服颜色是赤色,应以《大比丘三千威仪》之文字为正确。[2]
但若根据真谛和道宣的说法,外国僧侣是穿着赤血色的僧衣,否定五个部派使用不同颜色僧袍的说法。真谛称“十八部虽异义,但衣色是一”[3]。
根据法藏部的戒律规定,僧袍应该用不超过18块布缝制而成,并该用厚粗布料。[4]
对法藏部的经典记录语言,学者间已有共识,主要以犍陀罗语(Gāndhārī)、佉卢文及梵文记录。[5] 现时被掘出的犍陀罗文献大部分是属于法藏部的。
在犍陀罗找到的文献属于法藏部,表明从化地部分裂的法藏部传教的所在区域在印度西北部,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向中亚传教的影响。佛教学者A.K Warder认为法藏部起源自印度西部边界地区,这地区包括Kathiawad,Kutch 及Sindh。[6][7] 有学者认为法藏部取得传法的成功是因为受到斯基泰人的支持,但后来该地区被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一世占领,定都犍陀罗后,支持说一切有部。[8]
“ | 昙无得等,说一无间等。……说一无间等者,彼说:于谛一无间等,何以故?信圣贤故,如世尊说:‘比丘于苦无疑,集亦无疑,灭、道,亦如是。’如灯俱作四事,热器、烧炷、油尽、破暗;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无间等。[12] | ” |
《异部宗轮论》记载法藏部认为布施窣堵波会获得比布施僧众更大的果报,与制多部相对立,其他宗义大多同于大众部:
“ | 其法藏部本宗同义。谓佛虽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果大)[13]。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14]。佛与二乘[15]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诸外道能得五通[16]。阿罗汉身皆是无漏[17]。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 ” |
汉译《舍利弗阿毘昙论》可能是法藏部的阿毘达磨诵本。该部所持律藏为《四分律》,传至中国发展为南山律宗。
《佛本行集经》记载法藏部将佛传称为“佛本行”[18],有现代学者因而将其与《佛本行经》一起归入法藏部。《三论玄义》记载传说法藏部的经典称为五藏,在三藏之外,又有菩萨藏(菩萨本生)及咒藏[19]。
日本学者平川彰认为:“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的法藏部可说最接近大乘。”吕澂认为,法藏部的学说,对于现代上座部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