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假部(梵语:Prajñaptivāda;巴利语:Paññattivāda),音译为波罗若底婆拖部[1]、钵蜡若帝婆耶那部,亦译为“分别说部”[1]、“假名部”、“施设部”、“假设部”,为佛教部派之一,源起于大众部,尊迦旃延为其鼻祖。
因真谛将说假部翻译为“分别说部”[1],窥基认为,说假部旧称“分别说部”故是分别论者。印顺认为这是汉译偶然相同,而梵语全异,故非分别论者[2]。吉藏《三论玄义》中则记载说假部的名称为多闻分别部,由“分别”多闻部中义而得名[3]。
《异部宗轮论》记载:
《异部宗轮论述记》记载此派认为“世、出世之法皆有假有实”,例如:五蕴是真实,而十二处是假名的“积聚之法”。
真谛译《部执异论》:“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旧所出经论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讹异,不复如本;今谨别存天竺本名,仍以论初大众等名,次第相对翻之。……又出一部,名波罗若(然阇反)底(张履反)婆拖部。”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4:“分别论者,旧名分别说部,今说假部。”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九章上座别系分别论者,第一节大毘婆沙论的分别论者,第一项分别论者与分别说部:“在真谛Paramārtha的‘部执异论’,有分别说部,为‘异部宗轮论’说假部的异译。因此,有以为分别说部或分别论者,就是说假部,但这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奘译的说假部,真谛确是译为分别说部的,梵语为Prajñaptivādin。鸠摩罗什 Kumārajīva译为施设部。施设,就是假,也可译为分别;如‘施设论’的“世间施设品”,鸠摩罗什也曾译为“分别世处分”。这虽可以译为分别说部,但‘大毘婆沙论’的分别说部,分别论者,梵语为Vibhajyavādin(毘婆阇婆提)。这二者,汉译虽偶然相同,而梵语全异,所以不应以说假部为分别论者。 ”
《三论玄义》:“佛在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此部所说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当知。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说部。非出世法一切皆实故。不同说出世部。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故。从所立以标部名。真谛师云。分别说部。文殊问经略无此部。又旧释言。大迦旃延先住无热池侧。佛入灭后二百年时。方从彼出至大众部中。于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说。此是实义而说。大众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别分部。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苦者逼迫义。蕴体非逼迫故。非是苦。次下论云。诸行相待。假立苦故。色等诸法有义名苦。其实非苦。如无间果。体实非苦。所感诸蕴有苦相。合说名苦蕴。其体非苦。生灭等法并非行苦。其蕴等上业皆实有。”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以依积聚。缘亦积聚。积聚之法。皆是假故。虽积聚假义。释于蕴。蕴体非假。无依缘故。现在世之识不名为意入。过去时方名意处。依止义成体。非现在。亦非实有。问十八界等若为假实。答亦有依缘。积聚假义故。此亦非实。”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此释苦者现在之缘。二种行法相待名苦。非由现在士夫作用。方有苦也。或有解言。欲界劣上界。欲界名苦。乃至有顶劣无漏。有顶名苦。故言相待。无由士夫。乃有苦也。问如人打等见苦是何苦。答此亦诸行相待名苦。义准应知。”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诸非时死皆先业得。无由横缘。有非时死。过去曾行此横缘故。今方横死。非无先业。今横有果。其转寿业作福业故。而便短寿者。旧有先业。今由现缘。”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唯业殊胜。方能感果。得等余法不招异熟。要业功能。得果时。其相用增长为异熟因。方感果故。余即不尔。”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现见修道不能得圣。故知圣道不可修成。但由持戒布施等福。得圣时其便成圣果。故不可修慧力得圣。问现见修道不得圣。即说由福得。现见布施不成圣。应说道由修。”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得以去。性相常住。无刹那灭故。不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