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南亚次大陆地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什米尔[注 1](印地语:कश्मीर、乌尔都语:کشمیر)是介于青藏高原西端与南亚次大陆最北端交接的一个地区。19世纪中期之前,“克什米尔”一词仅指代喜马拉雅山脉和比尔本贾尔岭之间的河谷地,而今日则泛指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和克什米尔(细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和拉达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1][2][3]。1世纪上半叶,克什米尔地区为剑浮沙的重要据点,后发展为佛教中心。9世纪克什米尔湿婆教由此兴起[4]。1339年,沙阿米尔建立斯瓦特王朝,成为克什米尔地区的首位穆斯林统治者[5]。在此后的五个世纪内,穆斯林君主继续控制这一地区,包括蒙兀儿帝国(1586—1751)和阿富汗杜兰尼王朝(1751—1820)[5]。1820年兰季德·辛格统领的锡克帝国吞并了克什米尔[5]。1846年锡克帝国在第一次英锡战争中战败,英国占领这一地区并根据《阿姆利则和约》将其出售给查谟拉者古拉卜·辛格。古拉卜及其后代在英国主导之下统治英属印度土邦,直至1947年克什米尔成为一主权争议地区。今分别由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方控制[1][2],由印巴之间的控制线和中印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分割。
克什米尔的梵语名称为“कश्मीर”(káśmīra)[6]。克什米尔古典《尼拉马塔普拉那》称此河谷得名于一称“萨蒂萨拉斯”(Sati-saras)的湖泊[7][8]。当地亦传“Kashmira”一名原意为“脱水之地”[9]。
另一理论称“克什米尔”得名于仙人迦叶波。据传,迦叶波引领民众定居这一地区,由此“克什米尔”即源于“Kashyapa Mir”(迦叶波湖)或“Kashyapa Meru”(迦叶波山)[9]。
克什米尔在古世纪跟中世纪是古印度宗教思想的重要交汇场所,古印度的思想也在这进行综摄而衍生出支派。其中佛教教派的中观派与唯识派便是揉合了印度湿婆教和不二论所形成。中观派对后世藏传佛教教义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今日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是建立在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建立的城市遗址上。克什米尔在历史上长期是佛教的重要地区。佛经说一切有部长期影响着克什米尔。不少佛教僧侣来到克什米尔学习佛法,其中龟兹国出家人鸠摩罗什在此与导师盘头达多学习经典,后翻译多部经典成汉文传往东亚。
吐蕃帝国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后,吐蕃陷入分裂,王室后裔尼玛衮逃亡到拉达克,建立拉达克王国。大约在10世纪末,佛教经过拉达克、古格,重新传入西藏。
伊斯兰势力在14世纪初扩张到克什米尔。1320年左右,拉达克王子仁钦与叔父争夺王位,失败,逃往克什米尔,被国王Sahadev封为大臣。在克什米尔,他与穆斯林将军沙阿·米尔成为朋友。蒙古帝国入侵克什米尔,Sahadev和仁钦逃往西藏。随后,沙阿·米尔于1339年建立赛义德王朝,开始改奉伊斯兰教。
19世纪时期,克什米尔虽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被先后置于杜兰尼王朝、莫卧儿帝国和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地处交通要道的克什米尔地区成为各方势力的争夺焦点。1834年,锡克帝国查谟总督、道格拉人(藏人称其为森巴人)古拉卜·辛格派出名将左拉瓦尔·辛格,率兵5,000名,突然侵入拉达克。拉达克王向清政府驻藏大臣求援,未果。1835年,道格拉人的军队击溃拉达克军,攻抵拉达克首都列城,拉达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拉达克王被废黜,拉达克沦为锡克帝国道格拉人的附庸。但拉达克人不断反抗,在道格拉军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达克后,其对拉达克的统治才相对巩固。翌年,道格拉人攻占巴尔蒂斯坦(今巴基斯坦统治的北部地区)。1841年,攻占西藏的阿里地区,不久受到藏军的反击,被逐出该地。藏军乘胜入侵拉达克,但被道格拉人打败。这次战争就是历史上的中国-锡克战争,又称为西藏-森巴战争。最终,双方签订合约,拉达克正式并入锡克帝国的查谟-克什米尔。
1845年,英国侵略锡克帝国,锡克帝国战败,被迫与英国议和,割让大量领土。根据《拉合尔条约》,查谟-克什米尔从锡克帝国中独立。1846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赢得战争之后进占克什米尔谷,并将这块土地通过《阿姆利则条约》卖给查谟的多格拉人,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建立。《阿姆利则条约》写明,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领土范围西起拉维河,东至印度河,共210,000平方公里。[11]
在印度民族起义中,克什米尔支持英属印度殖民政府。普拉塔卜·辛格在位期间,英军先后征服坎巨提、那加尔、吉尔吉特三个土邦,将他们降为克什米尔的附庸。现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该地一直属英属印度的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一部分。
克什米尔的民族和宗教成分比较复杂,根据英属印度1941年的统计,克什米尔土邦境内最大宗教为伊斯兰教,穆斯林占总人口77%;其次是印度教徒,占总人口20%;佛教徒和锡克教徒仅占3%。但是,该邦上层王公贵族大都属印度教,而下层平民百姓大都属伊斯兰教,这样的组成,在印巴分治后,就成为后来印巴为争夺此地的克什米尔战争的根本原因。
1947年,印巴分治时,查谟-克什米尔的玛哈拉贾哈利·辛格不希望加入任何一方。他试图让克什米尔保持独立,声称希望让克什米尔成为另一个“瑞士”。英国撤军以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巴基斯坦西北边省出发,进驻克什米尔。克什米尔被巴基斯坦入侵后,辛格逃往印度,要求印度出兵协助进攻克什米尔。应印度政府的要求,辛格在10月27日与印度政府签订《加入书》,条约规定原属于查谟-克什米尔土邦所主张的所有土地(包括印度控制的查谟和克什米尔谷地、由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西部和北部地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的喀喇昆仑走廊和阿克赛钦在内的整个大克什米尔)并入印度自治领。[12][13]随后,印度出兵克什米尔,击退了巴基斯坦军对克什米尔首都斯利那加的围攻。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史称克什米尔战争。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名义上独立的自由克什米尔政府。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这场战争使克什米尔事实上丧失了独立,哈里·辛格的儿子,王储卡兰·辛格被任命为克什米尔邦摄政王,直到1952年克什米尔王位被废除,头衔改为元首。1964年3月30日,长官头衔改为总督。
两国在该领土上进行了数次战争。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印度军队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导致僵局和联合国谈判停火。第三次印巴战争后,两国代表在西姆拉达成协议,确定将1972年当时的停火线转变为“控制线”,时至今日仍然有效。
2019年8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宣布废除印度宪法第370条:取消该地之特殊自治地位,并对查谟和克什米尔邦进行重组。导致克什米尔谷地的示威活动。[14]
今天两国事实上的边界,粗略的舆1947年印巴战争中建立的停火线相当,由联合国设立的分界线将该地的大约三分之一分给巴基斯坦控制,而印度控制地区占前土邦面积的二分之一。尽管这些地区实际上是由其各自的申索国管理的,但印巴两国没有正式承认对方提出领土主张地区的加入。巴基斯坦宣称除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以外的整个地区,并主张安理会47号决议提及的公投方案。而印度认为该方案已经在1972年《西姆拉协定》后失效,宣称这些地区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巴基斯坦在1963年《中巴边界协定》“割让”给中国的喀喇昆仑区域。
印度控制了45.5%的地区(10万1,387平方公里),过去在控制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邦。根据《2019年查谟和克什米尔重组法》,从2019年10月31日起,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分割成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与拉达克中央直辖区。
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为2个区域:1为自由克什米尔,13,350平方公里,是巴基斯坦管辖的自治邦(state),2为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过去又称北部地区,72,496平方公里,巴基斯坦政府计划将其合并为“临时省”。二地合计共85,846平方公里,与印度和中国不同,目前巴基斯坦仍未将其宪法扩大到巴控克什米尔区域(没有正式并入其领土内)[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认为其管辖的区域属于克什米尔地区,中国政府认为分割新疆和拉达克的“传统习惯线”在其西侧[16]。
克什米尔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的聚集地,并拥有众多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以及佛教徒。其中藏传佛教在拉达克地区最为盛行。拉达克境内的列城有很多佛陀雕像。
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包含北部地区和自由克什米尔)99%的居民是伊斯兰教徒,且多为什叶派。巴基斯坦政府鼓励国内其他地区的民族移居至此,形成了境内的普什图人和旁遮普人的聚落。
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包括查谟、克什米尔山谷)人口中占70%的为伊斯兰教徒(根据印度2001年的数据),其余为印度教和佛教等其他教徒,其中克什米尔谷地穆斯林占绝对多数,查谟印度教徒居多,而查谟的南部有许多部落,这些部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邻近的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德里市。拉达克的土著居民属于藏族支系,主要信奉藏传佛教。
在1941年时,印度人占了总人口的15%。但在1990年,居住在克什米尔山谷的部分印度居民被强制驱逐(根据某些调查亦可以认为是“自愿离开”)。当年的160,000人中,现今只有15,000还居住于此地。(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声称在村庄里的印度人口更高,达到45万人[18])
克什米尔经济以农业为中心。河谷的主要传统农作物及食物来源为大米,印度玉米、小麦、大麦及燕麦亦有种植。克什米尔气候温和,由此适宜种植芦笋、菜蓟、海甘蓝、蚕豆、荷包豆、甜菜、花椰菜和卷心菜等。河谷中果树诸多,果园培育梨、苹果、桃和樱等。主要树木为雪松、冷杉、松、法桐、枫、桦木、核桃、苹果及樱。
历史上克什米尔以其羊绒世界闻名,出口至诸多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克什米尔羊数量的减少及来自中国大陆的竞争其出口量逐渐下降)。克什米尔人亦擅长编织,出产帕什米纳披肩、丝绸地毯、无领长衫以及陶器。番红花亦在此地得到出产。自然培育的水果和蔬菜亦作为有机食品,主要出口至中东地区。斯利那加以其银器、纸壳子、木刻及丝织品闻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据称含大量碳氢化合物岩石储备[22][23]。2005年克什米尔大地震对克什米尔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截至2005年10月8日在巴控地区导致超过70,000人死亡,在印控地区导致近1,500人死亡。
克什米尔地区交通方式主要为空运及道路车运[24]。克什米尔铁路全长135千米(84英里),现代化程度高,2009年10月开始兴建,2013年得到扩建,连接巴拉穆拉和斯利那加及巴尼哈尔。格德拉至巴尼哈尔的路段完工后,铁路将把克什米尔同印度其他地区连接起来[25]。此外相关铁路(例如Bilaspur-Leh线)经过地表高度高于大部分的高原铁路包含青藏铁路。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