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少數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回族(小儿经:خُوِخُوِ,回回;汉语拼音:huízú),中国民族之一,古籍又称回回或东干,世居于黄河流域西北地带,由内蒙古至山西、陕西、甘肃,以至于新疆和中亚一带,混有蒙古人、波斯人、大月氏人、塞种人、粟特人、阿拉伯人,以至于羌族与藏族等不同血统[4][5]。蒙古帝国时,以突厥人为主的中亚、西亚色目人,皆统称为回回,居住在黄河西北地带的突厥部落也被包括在其中[6]。受中亚与西亚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许多回族成为穆斯林,伊斯兰教故称为回教。元代之后,由新疆至中国南方的所有穆斯林群体,不分血统,都称为回族,因此回族遍布全中国[7][6][8]。其中,长期居住于中国本部的族群,除了伊斯兰教信仰外,血统、语言大部分已汉化,使用汉语,从外貌上与汉族难以区分。
回族在清代被称为汉回,以区分于讲突厥语的穆斯林,即缠回[9]。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宣扬“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理念,其中“回”泛指中国境内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所有穆斯林群体[10][11]。中华民国政府也将回族视为汉族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该群体在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名单中被称为“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12]。中国回教协会创始人、军事将领白崇禧亦否认回族为单独民族,认为其为汉人回教徒[13]。有学者称该群体为汉族穆斯林(Han Chinese Muslims)[14]或汉穆(Han Muslims)[15],也有学者称该群体为汉语穆斯林(Chinese-speaking Muslims)、中国穆斯林(Chinese Muslims)、华夏穆斯林(Sino-Muslims)等。[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成为官方认定的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族群则限缩为通用汉语且主要居住在中国内地各省份的居民,与维吾尔族、保安族等分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尚有中亚东干族、缅甸潘泰人、部分泰国秦霍人,皆属于回族。
自古在黄河流域,有多个非汉族的族群居住,如义渠、楼烦、白羊王等,后成为分别隶属汉朝与匈奴下的各部落,被统称为胡人。其后有羯人、突厥、鲜卑、粟特人(昭武九姓)、沙陀部等胡人进入居住。在唐朝时,突厥汗国与回鹘相继控制此地,许多粟特人、沙陀人与突厥人部落在此活动。
回回或回族的名称起源于回鹘的汉语翻译,“回回”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17][18],当时北宋与西夏间长期战争,回回意指居住在河西的甘州回鹘,被宋朝人用来泛称居住在中国西方地方的夷狄。据中华民国学者吕思勉考据,在宋代时所称的回回,主要为突厥中回鹘部的人民,他们的先祖为丁零,分布于今新疆一带,以至于陕西、甘肃一带[4][5]。
至蒙古帝国成立时,将中亚、西亚的部落居民,统称为色目人。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已有记录,以回回来称呼色目人。在元朝时,色目人在中国普遍被称为回回[6],元宪宗时,官方已采纳“回回”作为色目人的称呼。
在唐代时,信仰穆斯林的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分别由北方丝路与南方海路进入中国经商并住居。当时生活在中国南方福建、广东一带的穆斯林居民被称为“蛮裔蕃客”、“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有蔑称“獠”,尚未被称为回族[7]。至蒙古帝国时代,西亚色目人中,被称为“撒儿塔兀勒”(Sartaghul)的穆斯林族群在色目人中的数量增加,成为主流,在元朝中后期,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分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皆被统称为回回[7]。至明朝至清朝时,回回被改称为回民,或回族。与元朝相同,无论是在西亚、新疆,或是陕西、甘肃,或是在福建、广东、云南,只要是穆斯林群体,皆被称之为回族[6][8]。
回族这个称呼到中华民国仍然保持下来,为五大民族之一。但在当时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回民在大范围内仍然属于一种宗教身份。除了在新疆的维吾尔族,由于其本身鲜明的民族特性而得以脱离“回民”身份;居住在中国内地的穆斯林群体则被中华民国政府称之为内地回民、内地回教同胞、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等,在承认其宗教特性的基础上、对于其民族属性犹豫不决。对于回族是否属于汉族,在当时有许多不同见解,如金吉堂说内地回民不是汉族,黄镇磐则说“回以名教,非以名族”。[19]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回族被确立为一种民族, 同样信仰伊斯兰教而从属于不同民族的群体得以在民族成分上区分。中共的划分和识别事实上符合明代至清末以来的对中国本部回族人口的惯有认知。根据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耶稣会成员和外交人员的观察,陜甘滇及华北的回回向来被视为具有外国血统的内附族群。虽然在生活方式上不断汉化,但是在和主体民族的互动中经常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并被赋予蛮夷的特征。[20][21] 在清代,虽然满洲统治者普遍不对“诸回”区分,但是一旦处在多个穆斯林群体共处的情况,中国本部回回的民族属性便被明确指出,而非将其视为“汉人”。如“蒙民惶而愚,缠民巽而惰,回民狡而残”。此处的回民特指陜甘回变后西迁入疆的回族,而“缠民”则指绿洲地带的突厥语穆斯林。[22]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回族定义为不分宗教的民族,[23] 包括不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体。[24]官方所认定的回族是以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群体为主体,但少数为不以汉语为母语的穆斯林(例如回辉人)以及拥有西亚等地外国血统的居民(例如色目人后裔)。少数回族人不信仰伊斯兰教,然而仍保留回族的身份认同及部分习俗。
回回是明清时期中原穆斯林(白回)、波斯基督徒(黑回)和犹太人(蓝回)的通称。被认为起源于回纥(回鹘),是8世纪和9世纪回鹘国的名称,虽然古代维吾尔人不是穆斯林。回回这个名称在元朝和明朝来泛指所有外国人(穆斯林、景教基督徒或犹太人)。[25] [26]
东干族(俄语:Дунгане)是中亚和新疆使用的一个名称,为讲汉语的穆斯林。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人口普查中,回族与汉族不同,称为东干族。然而,在中国和中亚,东干族人都称自己为“老回回”或“中原人”,而不是东干。
“东干”这个名字有时指所有来汉地的穆斯林,如东乡族和撒拉族,除了回族。根据报导,回族不喜欢被称呼东干这个词汇,一般称自己为“回回”或“回子”。
在前苏联地区,“东干人”(дунгане)一词成为1870年代和1880年代移居俄罗斯帝国(主要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讲汉语的穆斯林后裔的标准称呼。[27]
潘泰人是缅甸对居住在缅甸境内的穆斯林及其后裔的称呼。潘泰人主要是清代因经商或者云南战争的原因迁移到缅甸境内的云南回族穆斯林。在泰国,来自云南的回族穆斯林被称为秦霍人( จีนฮ่อ )。[28][29]
唐朝最初与突厥汗国联合,后与回鹘联手。在唐朝时,西域大食(阿拉伯)、波斯多次遣使入唐,不乏兼职商人,其中有留居中国者,称为“蕃客”。大食还曾派兵协助镇压安史之乱,这批士兵也留在了中国。唐天授年间(690-692年),广州、扬州、泉州的阿拉伯人数以万计。贞元三年(787年),留居长安的使臣达4000人。乾符六年(879年),黄巢攻入广州,屠杀伊斯兰等宗教信众10-20万人(据阿拉伯人记载)。足见当时留居中国者甚众。[7]。
唐朝末年,甘州回鹘控制陕西、甘肃一带,沙陀突厥占有山西。回鹘与唐灭亡后,北宋及喀喇汗朝建立。两宋时期,蕃客络绎不绝。云南省保存的《咸阳王抚滇功绩节略》中称咸阳王按即赛典赤·赡思丁始祖所非尔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加封宁彝庆国公,厚赐金。散来人于山左右淮泗之间垦种,卒赠朝奉王……。”喀喇汗朝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与辽、北宋修好。辽被金击败后,耶律大石自立为王,吞并喀喇汗朝,允许伊斯兰教仍在中亚广泛传播。同期伊斯兰教也在东南亚广泛传播。[7]
1219—1223年的成吉思汗西征和1256—1260年的旭烈兀西征,把中、西亚纳入蒙古帝国版图,此间被俘虏的奴隶数量达到几十万,其中穆斯林称为“撒儿塔兀勒”,南宋将其翻译为“回回”。这些穆斯林除了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学者、医师等外,大部分被编为蒙古国的“西域亲军”、“诸道回回军”、“阿速回回军”、“阿儿浑军”“探马赤军”、“哈剌鲁军”等,被分散安置在大蒙古国各地屯聚养牧,上马备战,下马垦牧。
大蒙古国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实施了“乙未籍户”制度。来自中亚、西亚一带的穆斯林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来自阿拉伯的回回被称为“白帽回回”,来自波斯的被称谓“黑帽回回”,被大蒙古国正式编入户籍,名之“回回户”。在元朝官方文书或诏令中,回回与其他民族也就明显区分开来,如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西夏)、契丹、女真、汉人八类”。
明太祖禁止胡语、胡姓、胡服,禁止蒙古、色目人(含回回)内部通婚。此禁令在成祖时期有所松弛,在土木堡之变后又得到加强。到嘉靖年间,泉州的回回人多已不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大明律》列明:“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只有在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结婚时,才允许自相嫁娶。[30]
明朝政府、军队中仍有许多回回人,例如明军曾派遣回回部队镇压西南苗族和当地其他原住民族的武装反抗,后来还有回回部队定居在湖南常德,其后裔仍然生活在那里[31]。元、明两代时,回回人陆续开始进入云南。他们多居坝区,由于人多地少,所以云南回回人多以经商为业,从事起云南澜沧江与缅甸之间的马帮贸易活动。于是渐渐有回族人开始在缅甸定居。19世纪中叶,云南爆发了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起义失败后,有大批回回迁入缅甸。
清代将不食黑肉(猪肉)的一神论者泛称为回回(回民),除了河南开封的蓝帽回回,均是伊斯兰教徒。日常使用汉语,汉化回回被称为汉回、熟回。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并保持蒙古人游牧生活方式的回回,多称蒙古回回、蒙回,其中甘肃有东乡回(今东乡族),以及类似的保安回(今保安族)。使用突厥语族的回回,今青海撒拉族称为撒拉回。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人先民,则被称为回人、“缠回”、“生回”,在北京又被称为红帽回回。还有番回等称谓。“缠回”、“缠头回”、“缠头回回”亦可称西北地区的回民。中土十回虽然名称不同,但至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并不强调其区别,在生活上甚至在教门革新上保持高度联系和一致性。
清代是回民反抗最频繁的一个朝代,回民反清暴动从清朝初年持续到清朝灭亡为止。虽然传统上回民也受到历代清朝皇帝的相当优遇,例如能参加科举考试,且许多人也能在文武两途出仕,尽管其职位通常并不很高。但在1762年,清帝颁发了歧视回民的法律。例如,陕西和甘肃的回民犯了盗窃和抢劫罪必须充军到云南和贵州,有时还处以终生戴枷,比起其他族群在犯同类案件时轻科的笞刑要严重。另外,由于十九世纪生活日益困难,汉人愈发将回民看作土地占有和贸易方面的对手。当汉回两民诉讼时,汉族官员往往偏袒汉民,而满族官员又对回民存有偏见,因此裁决很少持平正态度。一些汉族士大夫也对这种情况有所记载:“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官吏既袒汉民,又以回之易与也。辄任意出入其法,回众杀汉者抵死,汉杀回者,令偿敛银二十四两”,清朝皇帝也记载:“该回民等久隶中华,同受国家覆育之恩,含毛贱士二百余年,其间登仕版者,亦复不少,岂无天良?何至甘为叛逆?推原其故,始则由地方官办理不善,遇有互斗等事,未能持平办妥,以致仇衅日深。”[32][33]
清朝同治年间,官员腐败,满清在云南统治采取高压手段以达到离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目的。期间发生很多民族起义皆以平等自由为目的。杜文秀清末曾中举人。目睹满清之昏聩,联合云南18族征讨昆明,云南震动。满清派兵弹压。
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清朝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同治陕甘回变及云南回变,遍及陕西省和甘肃省、云南省(清朝的甘肃省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部分地区),最后被平定。这场同治陕甘回变对陕西省和甘肃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平民伤亡巨大。汉回双方互相屠杀泄愤伴随整个事变过程,左宗棠所属汉军在陕西省屠城造成200万回族被杀,致使陕西省仅有西安市还有回族生活痕迹。战争长达13年,甘肃省(包括今宁夏)损失约80%人口。之后,很多回民迁徙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逐渐发展成为东干人。东干族现今散布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人口约10万。
五族共和中的“回”,乃泛指信仰回教(伊斯兰教)的民族,包括维吾尔族。国民政府时期,民族主义者试图将汉地所有族群都纳入汉族系统,将回族当作说汉语但信仰回教的普通国民。广西的白崇禧和宁夏的马鸿逵等,自我认同是汉人穆斯林。1928年,甘肃发生凉州事变和第四次河湟事变,当地回族和汉族发生冲突,造成数十万人伤亡。
中共立场与国民政府相反。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38年1月,马本斋在河北省沧州献县东辛庄组建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后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3月,马本斋部到河间与马仲三部合编,马本斋被委任为队长,马仲三为副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回民支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青沧战役、子牙河东战斗和南减河等战斗。1942年6月马本斋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兼回民支队司令,回民支队为晋察冀边区司令员吕正操所辖。
潘泰人是缅甸对居住在缅甸境内的中国穆斯林及其后裔的称呼,属于缅甸华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哈乃斐派。潘泰人主要是清代因经商、战乱等原因迁移到缅甸境内的云南回族人。主要居住在缅甸(曼德勒、当阳、东枝、佤邦班弄)、寮国和泰国北部地区。
回族在饮食上有许多讲究和忌讳。这些习俗,盖源于伊斯兰教法的哈乃斐派和沙菲尔教法学派的饮食观点,并且受到古老的中亚和古波斯传统影响,即清真食品。传统上,由于笃信伊斯兰教,猪肉、酒水等自然是禁忌。这一特点也是与汉族和其他东亚民族饮食区别最为明显之处。
回族建筑风格以各地清真寺为典型代表。回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往往在居住地先建有清真寺,而聚居在清真寺附近。回族聚居地通常被称作坊或回坊。
回族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因学派而异。格迪目派受中华文化影响,建造了看起来像中国庙宇的清真寺;另一派依赫瓦尼派建造的清真寺则以中东阿拉伯风格为主。
因为长期生活在中国内陆各省份,传统的回族清真寺是带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现存广州怀圣寺,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大清真寺,泉州清净寺等。
回族民族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伊斯兰教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戴斯他勒)、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
(一)回回帽(塔基亚)
亦称“礼拜帽”,为穆斯林出于宗教目的而戴,回族穆斯林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回回帽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装饰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哪种合适。
(二)戴斯他勒(特本)
为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和毛拉则缠头的比较多。
(三)麦赛海袜
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回族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
(四)坎肩
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对襟褂,外套黑色对襟坎肩,回族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有尚武习俗,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
(一)盖头(希贾布)
是回族等穆斯林妇女传统的头巾,用于遮盖头发、耳朵、脖子和胸部,露出面孔。伊斯兰教把妇女头发列为“羞体”,《古兰经》强调指出,穆斯林妇女必须“俯首下视,遮其羞体”,为了遮发,同时也为了防沙保洁,于是逐步形成了穆斯林妇女穿戴盖头的习俗。盖头传统上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34]
(二) 大襟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大襟为主,装饰内容多样。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双方在民族和生活习惯上的一致,主张族内婚,男女“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不重门第、富贵,而注重双方品德和才貌。假若对方不信教,需得信教方可。举办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写“依扎布”(证婚书),男方还要给女方聘金(根据男方条件而给予女方并由女方单独拥有支配的一定数量的钱财)。
按照回族传统,去世称“无常”、逝者称“亡人”。人“无常”后,用写有《古兰经》的白布包裹,男子三层白布:大卧单、小卧单、夹夹,女子会多两层,包括头巾和裹胸,行伊斯兰教式的简单土葬。在回族作家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对回族的丧葬传统有详细的描述。
回族以汉语为交际语言,和很多东亚文化圈中的民族一样,通常回族姓名与汉族姓名的构成基本上是一致的,由“单字姓”加“单字名”或“双字名”组成。同时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族人有经名,即伊斯兰教教名,又叫回回名[35]。经名一般会在孩子出生三天内请阿訇来做取经名的仪式,经名多是伊斯兰教的先知圣人以及寓意美好的阿拉伯语人名。
当代回族人士也会使用名在前姓在后的排列,同时不使用单字或双字名,如节目主持人李咏的女儿就取名为法图麦·李。
回族姓氏与汉族姓氏相同,多为单字姓,回族姓氏的形成和由来有主要有五种原因:
常见的回族姓氏有白姓、马姓、穆姓或木姓(Mohammad)、沙姓 (Sadiq)、丁姓(din),此外,回族人口亦有很多哈姓、海姓、闪姓、纳姓、黑姓、常姓、杨姓、李姓、铁姓及脱姓的人。参见回族十三姓。
回族人名同时受汉族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人通常为婴儿取一个经名(阿拉伯人名译音,字数不定)。在入社会或上学时,再起一个单字或双字汉文名字,冠以姓氏称之,回族俗称官名[36]。也保留原有经名的做法[35]。
一般回族只取经名,较少起乳名。近年来,也出现了取乳名的现象。但有乳名的回族,一般都有经名。同时经名可以替代乳名,乳名决不可以替代经名[35]。
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定回族属于中国五十五个官方少数民族之一,与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分开,并且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回回民族”经过被识别为一个官方承认的“回族”,固化了之后的“回族”既失去了将已脱离回回伊斯兰文化的个体排除出这个群体的机会,也失去了外来改宗者加入的可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府的强势干预,“回族”内部形成了一定的世俗化人口[38]。1976年毛泽东过世后,“中国人民”和“各民族”的说法渐渐回归“中华民族”的方向。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群O-M122在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等穆斯林少数民族中存在着,约占24-30%,这些民族基因遗传和回族差别不大。而Y 染色体单倍群单倍群R1a(印欧东支基因)占17-28%。其他单倍包括D-M174、单倍群Q常见于东亚民族和西伯利亚民族。藏缅人、汉人、宁夏回族和辽宁回族共享了相当多的源自东亚本土的父系Y染色体,大多数回族基因都与汉蒙族群和东乡族相近,小部分有西南亚人和中亚人基因。
中亚各族群对回回群体的形成贡献非常明显。从基因遗传看出回族主体为古代东亚本土居民和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西亚人(波斯人,突厥人及其它西部欧亚大陆民族)通婚的后裔,经过好几代不断和汉藏等族群的通婚或通过伊斯兰化以汉人为主的中原人群,其常染和大多数东亚民族差距不大。[40]
2021 年的一项概览研究估计,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基因与西欧亚大陆民族相关的混合比例约为 9.1%,与东欧亚大陆民族相关的基因为90.9%。研究还表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包括维吾尔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和撒拉族)之间存在密切的遗传亲缘关系,这些民族与其他东亚民族,尤其是突厥语族群密切相再次是蒙古语族群和通古斯民族,表示“阿尔泰语系民族”有共同祖先。[41]
另一份以宁夏回族为主要样本的实施于2021年5月的研究表明,回族人的起源和基因组多样性意味着西方和东方欧亚人之间复杂的接触历史。根据该结果,与全球其他人群相比,宁夏回族与东亚人群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宁夏回族虽然与本地其他人口共享大部分的基因构成,但他们在遗传上是有区别的,这归因于当地回族的非东亚血统。回族经历了至少两波混血事件。第一次可能发生在1025年前,反映了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密集的东西接触。最近的一次混杂发生在500年前,相当于明朝时期。 [42]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炮以及矿产的开采上都较。回族以善于经营著称,传统行业有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及清真牛羊屠宰和清真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等。
元朝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回族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朝承金国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
《回回药方》是中国的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从残本目录可以看出,《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医学典籍。原书36卷,现存残卷4卷,残卷目录124页,每页15行,每行上下各列举一个药方。残卷约有三千余药方[43]。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也是各省级行政区主要少数民族。中国有回族10,586,087人(2010年人口普查),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3%,占总人口的0.79%,列第三大少数民族。省级行政区中,回族人口过百万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甘肃省;回族人口最少的为海南省,有8,372人。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达到98.24%,其次为安徽省(此处严重错误),达到84.84%;回族在少数民族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为0.19%。回族占地区人口比例最高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达到33.95%,其次为青海省,达到15.62%;回族占地区人口比例最低的为江西省,为0.02%。在宁夏、甘肃、青海、陕西最多。
中国于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于新疆、甘肃各设有1个回族自治州;青海、河北等6省区设有6个回族自治县、5个回族与其他民族组成的联合自治县;另外河南有3个回族区、内蒙古呼市有1个回族区(回民区)。另外部分省市区份设有回族乡、回族村。
除了聚居在中国西北的回族群体外,中国其他地区也有一些迥异的回族族群。
海南岛的回族,又称回辉人:古代占婆国遗民的后代,因逃离越南对占婆国的侵占和压迫而移入海南的,现在几乎全部居住在三亚羊栏镇一带,羊栏回族使用回辉话。据语言学者分析,回辉话与古代占婆国的占语(分布在现在的越南中南部和柬埔寨东部边缘)同源。海南岛回族长期以来和大陆回族保持着密切的宗教文化交流,以传统的经堂教育为纽带,海南回族早在清代就被纳入了传统意义上中国回回民族的文化圈,因此在身份认同上也普遍和中国回族无异。
排序 |
地区 |
总人口 |
回族 |
占回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区少数民族 人口比重(%) |
占地区 人口比重(%) |
占地区民族 人口的位次 |
合计 | 1,245,110,826 | 9,828,126 | 100 | 9.33 | 0.79 | 第04位 | |
31省份合计 | 1,242,612,226 | 9,816,805 | 99.88 | 9.33 | 0.79 | 第04位 | |
G1 | 西北地区 | 89,258,221 | 4,779,851 | 48.63 | 27.38 | 5.36 | |
G2 | 华北地区 | 145,896,933 | 1,222,373 | 12.44 | 14.02 | 0.84 | |
G3 | 中南地区 | 350,658,477 | 1,194,849 | 12.16 | 4.04 | 0.34 | |
G4 | 华东地区 | 358,849,244 | 1,164,675 | 11.85 | 46.60 | 0.32 | |
G5 | 西南地区 | 193,085,172 | 941,027 | 9.57 | 2.61 | 0.49 | |
G6 | 东北地区 | 104,864,179 | 514,030 | 5.23 | 4.70 | 0.49 | |
1 | 宁夏 | 5,486,393 | 1,862,474 | 18.95 | 98.24 | 33.95 | 第02位 |
2 | 甘肃 | 25,124,282 | 1,184,930 | 12.06 | 53.88 | 4.72 | 第02位 |
3 | 河南 | 91,236,854 | 953,531 | 9.70 | 83.38 | 1.05 | 第02位 |
4 | 新疆 | 18,459,511 | 839,837 | 8.55 | 7.66 | 4.55 | 第04位 |
5 | 青海 | 4,822,963 | 753,378 | 7.67 | 33.98 | 15.62 | 第03位 |
6 | 云南 | 42,360,089 | 643,238 | 6.54 | 4.54 | 1.52 | 第08位 |
7 | 河北 | 66,684,419 | 542,639 | 5.52 | 18.69 | 0.81 | 第03位 |
8 | 山东 | 89,971,789 | 497,597 | 5.06 | 78.64 | 0.55 | 第02位 |
9 | 安徽 | 58,999,948 | 337,521 | 3.43 | 84.84 | 0.57 | 第02位 |
10 | 辽宁 | 41,824,412 | 264,407 | 2.69 | 3.94 | 0.63 | 第04位 |
11 | 北京 | 13,569,194 | 235,837 | 2.40 | 40.28 | 1.74 | 第03位 |
12 | 内蒙 | 23,323,347 | 209,850 | 2.14 | 4.32 | 0.90 | 第04位 |
13 | 天津 | 9,848,731 | 172,357 | 1.75 | 64.56 | 1.75 | 第02位 |
14 | 贵州 | 35,247,695 | 168,734 | 1.72 | 1.27 | 0.48 | 第10位 |
15 | 陕西 | 35,365,072 | 139,232 | 1.42 | 78.92 | 0.39 | 第02位 |
16 | 江苏 | 73,043,577 | 132,582 | 1.35 | 51.01 | 0.18 | 第02位 |
17 | 吉林 | 26,802,191 | 125,620 | 1.28 | 5.12 | 0.47 | 第05位 |
18 | 黑龙江 | 36,237,576 | 124,003 | 1.26 | 7.00 | 0.34 | 第05位 |
19 | 四川 | 82,348,296 | 109,960 | 1.12 | 2.67 | 0.13 | 第05位 |
20 | 福建 | 34,097,947 | 109,880 | 1.12 | 18.82 | 0.32 | 第03位 |
21 | 湖南 | 63,274,173 | 97,368 | 0.99 | 1.52 | 0.15 | 第05位 |
22 | 湖北 | 59,508,870 | 77,759 | 0.79 | 2.99 | 0.13 | 第04位 |
23 | 山西 | 32,471,242 | 61,690 | 0.63 | 59.80 | 0.19 | 第02位 |
24 | 上海 | 16,407,734 | 57,514 | 0.59 | 55.37 | 0.35 | 第02位 |
25 | 广西 | 43,854,538 | 32,512 | 0.33 | 0.19 | 0.07 | 第05位 |
26 | 广东 | 85,225,007 | 25,307 | 0.26 | 1.99 | 0.03 | 第08位 |
27 | 浙江 | 45,930,651 | 19,609 | 0.20 | 4.96 | 0.04 | 第06位 |
28 | 重庆 | 30,512,763 | 10,064 | 0.10 | 0.51 | 0.03 | 第04位 |
29 | 江西 | 40,397,598 | 9,972 | 0.10 | 7.93 | 0.02 | 第03位 |
30 | 西藏 | 2,616,329 | 9,031 | 0.09 | 0.37 | 0.35 | 第03位 |
31 | 海南 | 7,559,035 | 8,372 | 0.09 | 0.64 | 0.11 | 第05位 |
现役军人 | 2,498,600 | 11,321 | 0.43 | 10.13 | 0.45 | 第04位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