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是利用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12月12日) |
理论基础
Y染色体 | |
---|---|
物种 | Homo sapiens |
基因数量 | 78 |
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不同类型,用从A到T的字母作为索引,使用数字和小写字母来进一步细分。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
Y染色体亚当,在遗传学上是理论上人类父系的最近共同祖先,生活在10-20万年前。
智人及近亲支序图
约70万年前男性 |
| ||||||||||||||||||
支序图
单倍群类型A00-T |
| ||||||||||||||||||||||||||||||||||||||||||||||||||||||||||||||||||||||||||||||||||||||||||||||||||||||||||||
单倍型类群
单倍型类群A是非洲人的子单倍型类群,现代的所有单倍型类群起源点。BT是单倍型类群A的分支。 它有两个主要谱系,单倍型类群B和CT。
定义突变分离CT(除A和B的所有单倍型类群)为M168和M294。这些突变早于“走出非洲”的迁移。DE突变的定义可能发生在非洲东北部,大约65000年前。[2] P143突变定义了单倍型类群CF。可能发生在那时,将现代人类带至亚洲南部海岸。
单倍型类群F发现于大约90%的世界人口,但几乎完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之外。IJ的突变对应于45000年前的一个中东或南亚地区的移民浪潮,随后迁移到欧洲 (克罗马侬人)。 单倍型类群G,30000年前起源于中东地区,或更东的地区至巴基斯坦,并迁移至欧洲引发新石器革命。单倍型类群H可能30000-40000年前起源于印度,并随罗姆人迁移至西方。单倍型类群K在欧亚大陆, 澳洲和南太平洋分布极广。
- 单倍型类群 F*分布于南部印度、斯里兰卡、云南、朝鲜半岛
- 单倍型类群 G (M201)约21000年前分离分布于欧亚大陆很多民族; 常见于高加索, 伊朗, 安纳托利亚和黎凡特。几乎分布于所有的欧洲国家,但最常见于加告兹、罗马尼亚东南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蒂罗尔和波希米亚,在地中海群岛上最尤为常见; 在北欧则不常见[3][4]少量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和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北非
- 单倍型类群 G1
- 单倍型类群 G2
- 单倍型类群 G2a
- 单倍型类群 G2a1
- 单倍型类群 G2a2
- 单倍型类群 G2a3
- 单倍型类群 G2a3a
- 单倍型类群 G2a3b
- 单倍型类群 G2a3b1
- 单倍型类群 G2b
- 单倍型类群 G2c (之前为单倍型类群 G5)
- 单倍型类群 G2c1
- 单倍型类群 G2a
- 单倍型类群 H(M69)主要分布于南亚
- 单倍型类群 H1
- 单倍型类群 H2
- 单倍型类群 IJK
单倍型类群L主要分布于南亚。单倍型类群M则最流行于美拉尼西亚。NO单倍型类群在35000-40000年前出现在亚洲。 单倍型类群N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并扩散到西伯利亚北部和西部,最常见分布于乌拉尔语系人群。单倍型类群O最常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少量分布于大洋洲、中亚和南亚。单倍型类群P引出了群组Q和R,并且很少发现在其未分化的阶段。很可能起源于中亚或阿尔泰地区。单倍型类群Q也起源于中亚,向东迁移到北美。
- 单倍型类群 K*分布于美拉尼西亚和澳洲
- 单倍型类群K1(之前为单倍型类群 K3)分布于印度次大陆
- 单倍型类群K2(之前为单倍型类群 K4)
- 单倍型类群K3(之前为单倍型类群 K6)分布于美拉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
- 单倍型类群K4 分布于峇厘岛
- 单倍型类群 LT (K1/L298/P326)
- 单倍型类群 MNOPS (K2/K(xLT)/rs2033003/M526)
- 单倍型类群K2a (M2313)
- 单倍型类群K2b (P331)
NO单倍型类群在35000-40000年前出现在东亚。单倍型类群N可能起源于亚洲东部并向北和向西传播于西伯利亚,高频分布于一些乌拉尔语系人群。单倍型类群O最常分布于东亚、东南亚等。
P是单倍群K的一个分支,单倍群NO是另一个分支。P-P295有两个分支:P1 (P-M45)和 P2 (P-B253)。P1是单倍群Q和单倍群R的祖先。Q-M242和R-M207,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记M45。虽然今天东西伯利亚和中亚都有更多P*,但是P*(P295)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向北边迁移,分为单倍群R和单倍群Q,向欧洲和美洲迁徙。目前,单倍群Q和R包括很多欧洲人、美洲原住民、和南亚人。
Q被定义由SNP M242。认为出现在大约35000-40000年前的中亚。单倍型类群Q的亚类型和定义变异,根据2008 ISOGG树[6]在下文提供。作为一种新型的Q系(Q5),在印度人中已经被低频率发现[7]
2008 ISOGG树
单倍型类群R的定义由SNP M207。大部分单倍型类群 R表现为R1a和R1b。 R1a可能起源于欧亚大草原,伴随斯基泰人文化和原始印欧语人群的扩张。主要分布于中亚、南亚和东欧。R1b可能起源于中亚。在西欧占主导地位,也稀少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子群R1b1a2 (M269)在现代欧洲人分布最常见,特别在西欧。
单倍型类群在欧洲的时间发展
单倍型类群 | 可能年代 | 可能原居地 | 高分布人群 |
K | 40,000 年前 | 南亚或西亚 | |
T | 30,000 年前 | 西亚 | |
J | 30,000 年前 | 西亚 | 阿拉伯人(亚洲部分) |
R | 28,000 年前 | 中亚 | |
E1b1b-M35 | 26,000 年前 | 东非 | |
I | 25,000 年前 | 巴尔干 | |
R1a1 | 21,000 年前 | 南俄罗斯 | |
R1b | 20,000 年前 | 里海周边或中亚 | |
E1b1b-M78 | 18,000 年前 | 埃及及利比亚 | |
G | 17,000 年前 | 高加索 | |
I2 | 17,000 年前 | 巴尔干 | |
J2 | 15,000 年前 | 北部美索不达米亚 | |
I2b | 13,000 年前 | 中欧 | |
N1c1 | 12,000 年前 | 西伯利亚 | |
I2a | 11,000 年前 | 巴尔干 | |
R1b1b2 | 10,000 年前 | 高加索西部或北部 | |
J1 | 10,000 年前 | 阿拉伯半岛 | |
E1b1b-V13 | 10,000 年前 | 巴尔干 | 阿尔巴利亚 |
I2b1 | 9,000 年前 | 德国 | |
I2a1 | 8,000 年前 | 萨丁尼亚 | |
I2a2 | 7,500 年前 | 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 | |
E1b1b-M81 | 5,500 年前 | 马格里布 | 柏柏尔人 |
I1 | 5,000 年前 | 斯堪的纳维亚 | |
R1b-L21 | 4,000 年前 | 中部或东欧 | |
R1b-S28 | 3,500 年前 | 阿尔卑斯山一带 | |
R1b-S21 | 3,000 年前 | 弗里西亚或中欧 | |
I2b1a | < 3,000 年前 | 不列颠 |
相关条目
- 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 Y-chromosome haplogroups by populations
- Y-DNA haplogroups by groups in Europe
- List of Y-DNA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 List of Y-STR markers
- 人类线粒体DNA单倍体群
- 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s
- 单倍型类群
- Molecular phylogeny
- 基因学
- Genealogical DNA test
- Conversion table for Y chromosome haplogroup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