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南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省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河南省,為中華民國的一省,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豫」。
Remove ads
人口
民國時期,河南省人口總量變動分3個階段。民國元年(1912年)~25年(1936年)為人口緩慢增長階段。民國元年(1912年)人口為2852萬,至24年(1935年)全省總人口3457萬3236人,人口增長605萬,23年間每年平均增長26萬人。其中元年(1912年)~20年(1931年)每年平均增長227萬人;21年(1932年)~22年(1933年)人口總量保持靜止狀態;23年(1934年)~24年(1935年)人口增長較快,每年平均增加36.5萬人。
民國26年(1937年)~33年(1944年)為人口逐年下降階段。此階段正值抗戰時期,由於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8年間減少956萬,民國33年(1944年)只有2471萬。總計餓死約300萬人,流亡他省的約600萬人。
民國34年(1945年)~38年(1949年)為人口逐年恢復和增加階段。民國35年(1946年)人口達到2847萬人,較前年增加60萬人。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査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河南省的人數為13萬7830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5.11%[1]。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在20世紀初,隨着平漢鐵路(1906年通車)和隴海鐵路(1910年開封到洛陽段通車,1918年修到徐州,1925年修到海州,1927年到靈寶,1935年修到西安,1937年到寶雞,1945年到天水)的陸續修通,河南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廢府存道,設開封道、河洛道、汝陽道、河北道,道尹公置分別駐開封、洛陽、信陽、汲縣。北洋軍閥時期,民國9年(1920年),洛陽曾是直系軍閥吳佩孚的基地,設有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民國12年(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至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同年2月4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宣佈京漢鐵路總同盟大罷工。2月7日吳佩孚對工人進行鎮壓,罷工領導人高斌及共產黨員林祥謙、施洋等40多人犧牲,300多人負傷。民國15年(1926年),馮玉祥參加北伐戰爭,進駐河南。民國19年(1930年),蔣中正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之間展開大規模內戰-中原大戰,河南是主要戰場。蔣中正的中央軍大獲全勝。民國17年(1928年)-21年(1932年)期間,共產黨的張國燾、徐向前等人在大別山區開闢武裝割據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一度威脅武漢。新集(今新縣)是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
民國27年(1938年)6月,日軍攻佔開封後,國民政府挖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以阻止日軍進攻鄭州、武漢,但也造成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0餘縣成為黃泛區,89.3萬人命喪黃泉[2][3],1200萬人流離失所,被迫遷移[4];黃河直至1946年方才回歸故道[5]。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陽。
從民國36年(1947年)下半年起,中共解放軍轉入強大攻勢階段,河南戰場上的國軍只有招架之力。到民國37年(1948年)春夏,經洛陽戰役、宛西戰役、宛東戰役、豫東(開封、睢杞)戰役,國民政府土崩瓦解。國民黨各縣黨部也相繼解散,紛紛逃離。同年10月,省城開封易手,河南省黨部南逃,省政府遷往信陽,各縣(區)黨部隨之垮臺。
Remove ads
光緒31年(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中國同盟會。留日河南籍學生踴躍參加,並建立同盟會河南支部,創辦《河南》等雜誌,宣傳鼓吹民族民主革命。與此同時劉純仁等在省內也建立革命團體。光緒32年(1906年),東京同盟會河南支部派人回開封秘密組建河南同盟會分部,聯絡省內革命志士,宣傳革命思想,準備起義。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一傳來,河南革命黨人奮起回應。在謀求省會開封獨立的同時,同盟會河南支部又組織多路起義,均未成功。
為支援河南革命黨人,同年11月至翌年2月,秦隴豫復漢軍、威武軍、淮上軍、旅鄂奮勇軍和湖北北伐軍分4路進取河南。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寶豐縣人白朗率眾起義。孫中山發起反喪二次革命時,白朗軍以「中華民國扶漢討袁軍」的旗幟輾轉作戰。二次革命失敗後,轉戰於豫西南及皖、鄂等地,繼而驅陝西,入甘肅。民國3年(1914年)回師河南。白朗在寶豐、臨汝交界處殉難。
民國5年(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在河南廝殺混戰。民國11年(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戰敗。5月河南督軍趙倜命趙傑率兵驅直軍出豫,被直軍戰敗。民國14年(1925年)河南督辦胡景翼率國民二軍同直系憨玉琨爭戰,憨部慘敗。民國15年(1926年)吳佩孚指揮三路大軍討豫,繼任河南督辦岳維峻率國民二軍迎戰,潰不成軍。雙方死傷慘重。民國16年(1927年)1月吳佩孚與靳雲鶚內訌,以吳敗收場;2月奉軍進擊河南,靳雲鶚抗奉失敗。
民國15年(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東誓師北伐,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民國16年(1927年)4月12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發動清黨,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聯合桂、川等地方勢力三面包圍武漢國民政府,奉軍也進兵河南。武漢國民政府為了打破四面受敵的困境,經國共兩黨多次協商,決定出師北伐,與馮玉祥部會師中原,掃蕩奉系勢力。4月下旬北伐軍入豫沿平漢路北上,經西平、上蔡、臨潁等地激戰,奉軍敗退黃河北岸。同時,馮玉祥率20萬大軍入豫,6月與北伐軍會師鄭州。
6月10日,武漢國民政府要員汪兆銘、譚延闓等同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任命馮玉祥為河南省政府主席;設開封政治分會,以馮為主席,管轄豫、陝、甘三省。馮玉祥總攬了河南的軍政大權。因奉、魯軍盤據於豫北、豫東,豫中、豫西尚有一些小軍閥擁兵自重。馮玉祥為統一河南,相繼發動了反靳之戰、討伐豫東直魯聯軍之戰、安陽驅奉之戰等戰爭,皆獲勝利。
Remove ads
民國17年(1928年)6月,北伐軍攻克北京後,蔣中正為了削弱其他軍閥勢力,隨後以編遣軍隊為名,於民國18年(1929年)1月召開了軍隊編遣會議,矛盾趨於激化。爆發兩次蔣馮戰爭。同年10月馮玉祥的西北軍將領宋哲元等通電反蔣,兵分3路入豫,連克豫西重鎮。蔣中正急調重兵增援,馮軍撤至潼關。唐生智於12月通電聯合石友三反蔣,但被擊敗,是為蔣唐戰爭。
民國19年(1930年)馮玉祥與閻錫山、李宗仁聯合,三系將領57人聯名發出反蔣通電,擁閻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為副總司令。4月1日,閻、馮、李分別宣佈就職,誓師討蔣。馮軍26萬入豫,晉軍20餘萬投入津浦、隴海戰場;蔣中正以4個軍團迎戰。前後歷時半年,雙方投入兵力百萬以上,最後晉軍撤退,馮軍失敗,11月初,閻、馮宣告失敗,通電下野。中原大戰結束。
民國16年(1927年)中共「八一會議」後,在河南發動確山劉店、陽四望山起義、商城等20多起武裝叛亂,分別建立起革命政權和根據地。民國19年(1930年)中共鄂豫皖邊特委成立,紅31師與32、33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多次挫敗了國軍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圍剿,擴大其勢力。
民國21年(1932年)蔣中正指揮大軍進行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因張國燾的錯誤指揮而失敗,主力被迫放棄根據地,向西逃亡,重建了紅25軍,繼而又組建了紅28軍,對抗國軍的清剿計劃。民國22年(1933年)國軍第五次圍剿之後,中共中央於民國23年(1934年)11月指示紅25軍向陝南「長征」,只留下紅28軍在鄂豫皖邊區進行遊擊戰爭,與國軍周旋。至民國27年(1938年)2月,紅28軍和桐柏山區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四支隊。
民國26年(1937年)日軍侵入河南省,國軍節節敗退。11月攻陷安陽。次年2月,豫北幾乎全陷。5月,日軍連陷豫東數城。6月6日開封失陷。9日國軍在鄭縣花園口炸破黃河大堤,以水抵擋日兵,造成百萬人民死於非命。8月,日軍華中派遣軍一部由皖入豫,國軍第71軍在固始東南部的富金山頑強抗擊後失陷。民國30年(1941年)1月日軍發起豫南戰役,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率部,以很大傷亡代價,痛擊日軍。民國33年(1944年)4~5月間日軍發起河南戰役,攻陷豫中、豫西大片土地。民國34年(1945年)初國軍經豫西南會戰、鄂北會戰再次潰退。日軍在8年中先後佔領縣城113座,河南省僅有9縣未陷於日軍之手。
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先後挺進河南,建立起太行、太岳、冀魯豫、豫皖蘇、豫鄂邊、豫西等抗日根據地,正規軍發展到10萬人,民兵達20萬以上。日本投降前夕,攻克縣城有40餘座,統治2000餘萬人口。
Remove ads
民國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中正迅速調動大量兵力,在日偽軍的協助下,進軍武漢、開封、鄭州、洛陽等地,重兵包圍了豫西、中原、豫皖蘇匪占區。為了反擊國軍的軍事進攻,晉冀魯豫和中原解放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建正規兵團,執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調整部署,於10月發起桐柏戰役,相繼攻克桐柏、棗陽、新野、唐河4縣,控制了桐柏山地區。
民國35年(1946年)6月國軍以30萬兵力向中原軍區發起進攻,中原軍區向西突圍,轉移到豫西、鄂西、陝南、川東地區活動。晉冀魯豫野戰軍佔領隴海路徐、汴段和路南10餘縣,配合蘇皖解放軍作戰,並吸引圍追中原共軍的國軍增援隴海路,在豫東、豫北和魯西南地區輾轉機動,伺機殲敵。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先後發起出擊隴海路戰役、定陶戰役、鄄城戰役、滑縣戰役、巨金魚戰役等,殲滅大量國軍部隊,打亂了蔣中正的進攻部署。繼而發動豫北戰役和魯西南戰役。
民國36年(1947年)1月劉、鄧大軍兵分兩路,配合華東野戰軍剉敗了國軍魯南會戰的計劃,又在豫東取得勝利,使豫皖蘇軍區連成了一片。同年3月,劉、鄧大軍在豫北展開攻勢。豫北除少數城鎮外,多被中共解放軍所控。8月,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餘人挺進大別山區;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8萬餘人南渡黃河,進入豫西;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進軍豫皖蘇地區。國軍慌忙派大軍圍攻大別山。劉、鄧大軍迅速展開,使豫皖蘇根據地與大別山連在一起,威脅國軍的長江與大巴山防線。陳粟、陳謝大軍發起平漢、隴海鐵路破擊戰役,攻克許昌、漯河等城鎮50餘座,威逼信陽、武漢。
民國37年(1948年)3月,華野兩個縱隊和陳、謝兵團攻克洛陽後主動撤離。4月陳賡率部再克洛陽。5月陳賡指揮發起宛西戰役,使豫西與桐柏根據地聯成一片。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發動宛東戰役。華東野戰軍於6月全殲開封國軍後又撤出開封,發起睢杞戰役。10月鄧小平、陳毅指揮4個縱隊攻克鄭州後,開封、南陽國軍棄城逃亡,國軍僅剩豫北、豫南的信陽、安陽、新鄉等10餘個據點,其餘均被解放軍攻克。民國38年(1949年)1月徐蚌會戰結束,解放軍消滅國軍近60萬人。解放軍集結河南,準備渡江作戰。4月16日,解放軍發起安新戰役。此時,國軍在河南省僅控制新鄉縣、安陽縣兩座縣城,亦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華北平原最後據守的兩座城池。5月6日,解放軍全殲安陽守軍,攻佔安陽城[6]。6月12日,靈寶地區的殘餘國軍宣佈投降。
管轄範圍
民國36年(1947年)河南省土地面積為165141平方公里。轄境基本與清代相似,今安徽省的金寨縣大部、湖北省的大悟縣東部已劃出。民國25年(1936年),因河北、河南兩省政府的請求,為「便利行政並整理冀豫兩省區域」,內政部奉準將河北省的長垣、濮陽、東明三縣劃歸河南省,將河南省的武安、涉縣2縣劃歸河北省[7]。後未實行[8]:97。東接江蘇、安徽、山東,北鄰河北、山西,西界陝西,南接湖北。
行政區劃
民國16年(1927年)秋,馮玉祥為河南省政府主席時,設立豫北、豫東、豫西、豫南4區行政長公署。民國17年(1928年)1月增設豫中一區、二區行政長公署;將豫北區改為豫北一、二區,豫東區改設為豫東一、二區;4月增設豫北三區、豫東三區及豫西二、三區和豫南二、三區。至此,全省共設14個行政長公署。7月19日省政府令:自7月25日起,撤銷行政長公署,改為吏治視察專員。7月26日省政府公佈《吏治視察專員規程》規定,全省劃為5個視察區,即第一視察區(豫中)、第二視察區(豫東)、第三視察區(豫南)、第四視察區(豫西)和第五視察區(豫北)。設吏治視察專員5人。視察區不列為行政區,吏治視察專員設在省政府。
民國17年(1928年)1月23日省政府令:在直隸、山東兩省政府未正式成立前,該兩省內業經克復縣份,應暫歸河南省政府統轄,在濮陽設直南行政長公署;在菏澤設魯西行政長公署。4月29日省政府令:撤銷直南、魯西兩行政長公署,「所有政務歸中央戰地政務委員會辦理」。
民國16年(1927年)秋至17年(1928年)7月期間各行政長公署如下[9]:
- 豫東第一行政長公署,公署駐開封縣,轄開封、尉氏、通許、陳留、蘭封、杞縣、考城7縣。
- 豫東第二行政長公署,公署駐商邱縣,轄商邱、寧陵、永城、夏邑、虞城、柘城、睢縣、民權8縣。
- 豫東第三行政長公署,公署駐淮陽縣,轄淮陽、西華、鹿邑、沈丘、商水、太康、扶溝、項城8縣。
- 豫中第一行政長公署,公署駐鄭縣,轄鄭縣、滎陽、滎澤、河陰、汜水、新鄭、中牟、密縣8縣。
- 豫中第二行政長公署,公署駐許昌縣,轄許昌、長葛、鄢陵、洧川、禹縣、臨潁、郾城、襄城、葉縣9縣。
- 豫南第一行政長公署,公署駐信陽縣,轄信陽、確山、遂平、西平、泌陽、桐柏、舞陽、汝南、上蔡9縣。
- 豫南第二行政長公署,公署駐南陽縣,轄南陽、方城、鎮平、內鄉、淅川、鄧縣、南召、新野、唐河9縣。
- 豫南第三行政長公署,公署駐潢川縣,轄潢川、商城、光山、固始、息縣、正陽、羅山、新蔡8縣。
- 豫西第一行政長公署,公署駐洛陽縣,轄洛陽、自由、平等、偃師、孟津、鞏縣、新安、宜陽8縣。
- 豫西第二行政長公署,公署駐臨汝縣,轄臨汝、郟縣、魯山、寶豐、登封、伊陽6縣。
- 豫西第三行政長公署,公署駐陝縣,轄陝縣、靈寶、閿鄉、澠池、洛寧、嵩縣、盧氏7縣。
- 豫北第一行政長公署,公署駐汲縣,轄汲縣、新鄉、陽武、封丘、延津、滑縣、浚縣、輝縣、淇縣9縣。
- 豫北第二行政長公署,公署駐博愛縣,轄博愛、沁陽、修武、武陟、濟源、原武、獲嘉、溫縣、孟縣9縣。
- 豫北第三行政長公署,公署駐安陽縣,轄安陽、湯陰、內黃、臨漳、林縣、涉縣、武安7縣。
- 直南行政長公署,公署駐濮陽縣,轄濮陽、東明、長垣、清豐4縣。
- 魯西行政長公署,公署駐菏澤縣,轄菏澤、曹縣、定陶、城武、金鄉、單縣、鄆城、嘉祥7縣。
民國21年(1932年)8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頒佈《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條例》,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改稱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為省政府的輔助機關。為圍剿紅軍區域,該年8月豫鄂皖三省剿匪總部另頒《剿匪區內各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條例》,9月初步規劃全省為14個行政督察區,但未實行。各區如下[9]:
- 第一區,專署駐杞縣,轄杞縣、開封、陳留、蘭封、考城、通許、尉氏、洧川、中牟9縣。
- 第二區,專署駐商邱縣,轄商邱、寧陵、民權、永城、夏邑、虞城、睢縣、柘城8縣。
- 第三區,專署駐淮陽縣,轄淮陽、沈丘、太康、項城、商水、西華、鹿邑、扶溝8縣。
- 第四區,專署駐鄭縣,轄鄭縣、廣武、滎陽、汜水、密縣、新鄭、長葛、禹縣8縣。
- 第五區,專署駐許昌縣,轄許昌、臨潁、襄城、鄢陵、郾城、郟縣、臨汝、魯山、寶豐9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陽縣,轄南陽、方城、新野、桐柏、唐河、泌陽、南召、舞陽8縣。
- 第七區,專署駐內鄉縣,轄內鄉、淅川、鄧縣、鎮平4縣。
- 第八區,專署駐汝南縣,轄汝南、上蔡、新蔡、西平、遂平、正陽、確山7縣。
- 第九區,專署駐潢川縣,轄潢川、光山、固始、息縣、商城、信陽、羅山7縣。
- 第十區,專署駐洛陽縣,轄洛陽、鞏縣、偃師、孟津、登封、宜陽、伊川、嵩縣8縣。
- 第十一區,專署駐陝縣,轄陝縣、靈寶、閿鄉、盧氏、新安、澠池6縣。
- 第十二區,專署駐安陽縣,轄安陽、林縣、臨漳、湯陰、武安、涉縣、內黃7縣。
- 第十三區,專署駐新鄉縣,轄新鄉、汲縣、滑縣、浚縣、淇縣、陽武、延津、封丘、輝縣9縣。
- 第十四區,專署駐沁陽縣,轄沁陽、博愛、修武、溫縣、孟縣、濟源、原武、獲嘉8縣。
民國21年(1932年)11月,進行第一次調整改劃,設11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如下[10]:381-382:
民國27年(1938年)8月進行第二次調整,從第一區劃出開封、通許2縣,第二區劃出陳留、蘭封、考城、民權、睢縣、杞縣6縣,增設第十二區,專署駐蘭封縣;11月,從第三區劃出滑縣、浚縣、內黃3縣,第四區劃出原武、陽武、延津、封邱、輝縣5縣,增設第十三區[11],專署駐滑縣;第七區鹿邑縣移屬第二區。民國28年(1939年)9月,進行個別地區區劃調整。民國31年(1942年)6月,再次進行區劃調整,撤銷第十三區,將其轄縣劃歸第三、第四區管轄,抗戰結束後仍為12個行政督察區,行政院於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備案。各區如下[10]:382-383:
民國38年(1949年)時,河南省劃分為12行政督察區,下轄111縣。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佈《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12]。河南省各縣、市、局沿革情況如下:
行政區劃年表
政府體制
治開封縣(今開封市)。抗戰爆發後,民國27年(1938年)6月,河南省政府由開封縣暫遷至鎮平縣;民國28年(1939年)10月,因日軍入侵,再遷至洛陽縣;民國31年(1942年)4月,河南省政府由洛陽縣遷至魯山縣;民國33年(1944年)5月,河南省政府由魯山縣遷至內鄉縣丹水鎮(今西峽縣城東南),後遷至盧氏縣朱陽關等地。民國34年(1945年)抗戰結束後遷回開封。
民國37年(1948年)10月,省會開封易手前夕,省政府遷往信陽。於民國38年(1949年)4月遷往湖北漢口。
民國37年(1948年)8月25日,改組河南省政府[34]。該年省會開封易手前夕,省政府遷往信陽。於明年4月遷往湖北漢口。5月,河南省政府主席張軫率部在湖北金口起義。張軫起義後,其部下一二七軍軍長趙子立搜集殘部,被任命為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黨河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李雲為書記長。隨着勘亂戰爭的迅猛失利,趙子立帶省黨部沿湖南長沙、廣西桂林向南撤退。民國38年(1949年)12月趙子立在四川投共,中華民國的河南省政府組織就此徹底瓦解、消亡。
- 河南省政府主席
註釋
參考來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