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1]:20,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繼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鬥爭[1]:20[2]。發生於中華民國2年(1913年),江西省、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廣東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等一度脫離北洋政府獨立。該次活動歷時三個月,最後以北洋軍擊潰革命勢力告終。
Quick Facts 二次革命, 日期 ...
二次革命 |
---|
反袁鬥爭的一部分 |
1913年3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上海橫濱正金銀行內商討反袁問題 |
|
參戰方 |
---|
北洋政府
|
國民黨
- 江西討袁軍
- 江蘇討袁軍
- 上海討袁軍
- 安徽討袁軍
- 四川討袁軍
- 福建討袁軍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袁世凱
|
孫中山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1萬左右 |
Close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與孫文領導的國民黨之間權力鬥爭並未立刻結束,國民黨時有所謂「二次革命」之說。「二次革命」一語最早出現在北洋政府文獻中是1912年11月26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發佈的《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
中國兩岸的歷史教科書都認為,爆發二次革命的原因是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以及買兇刺殺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劍橋中華民國史》稱,宋教仁曾在國會大選獲勝後的演說中主張實行內閣制,削減總統的權力,並認真考慮過趕袁世凱下台,但孫中山當時卻支持袁世凱[3]。《劍橋中華民國史》也認為,袁世凱在面對國民黨大選勝利威脅他的地位後,準備發動與國民黨的戰鬥[4]。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詔袁世凱組建臨時共和政府,同盟會在南北議和之際,早於隆裕太后的詔書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方獨立各省最終選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8月,宋教仁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2632。
1913年2月,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中國首次舉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幹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由於《臨時約法》採內閣制以制衡總統權力,依其精神當由時任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國會召開前夕[1]:20,宋教仁「被袁世凱指使趙秉鈞派人刺死於上海」[1]:2632。而當時外界諸多猜疑,認為趙秉均的行為乃是袁世凱授意,然並沒有實質證據可以證明此一論定,但當時絕大多數人相信這個說法。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去世[5]。兇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獲,學者張耀傑在其著作中稱宋案的直接兇手武士英,在租界西捕房安然無恙,剛轉進陳其美老部隊改編的軍營中,還未仔細審訊,就離奇死亡[6]。史學界一般認為袁世凱是暗殺主謀的可能性較大[2][7]。還有觀點認為宋教仁案的真正兇手是陳其美[8][9][10]。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在收到租界會審公堂移交的證據後,把犯罪嫌疑人應桂馨和國務總理兼內務總長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之間來往的秘密電報和函件的要點以「通電」的形式向海內外公佈,迫使趙秉鈞不得不發出公開電報為自己辯解。上海地方檢察廳也公開傳訊在位的國務總理趙秉鈞。趙氏拒絕到上海應訊,但迫於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袁世凱批准他辭去總理,由段祺瑞代理。
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中山於事發後立即中斷在日本的訪問,返回中國,於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部分領導人(如黃興)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壞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爭。3月,孫與黃興等在上海橫濱正金銀行商討集資討袁[11]:96。孫力主興師討袁,但黃興認為兵力不足,主張循法律途徑解決[12]:6。袁竟不經國會通過,擅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簽訂2,500萬鎊的「善後大借款」,名義用於平亂[13]:4。
4月26日,袁世凱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本次借款總額為2500萬英鎊,借款年息5厘,借款總期限47年;而此次債券會以9折向外出售,並扣除6%作為佣金,預計淨收入2100萬英鎊。此次借款指定用途為扣除償還到期的庚子賠款和各種外債,另外也用於政府遣散各省多餘軍隊,以及抵充政府行政運轉費用外,剩下的760萬英鎊。到期後歸還本息應為6789萬英鎊。此次借款用中國鹽稅、海關稅及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四省所指定的中央政府稅項為擔保,鹽區的鹽納稅到帳後,要由中國人經理和外國人經理一起協商後會同簽字後才可放行[14]。國民黨稱借款未經現任國會批准,屬於非法,但袁世凱稱借款事宜曾於1912年底由臨時參議院通過,因此拒絕交由國會表決。[15]5月2日,財政總長周學熙發文稱借款合法[16]。5月3日,眾議院會議上指出,根據1912年12月20日臨時參議院議事錄,大借款案並非大總統所提議的法案,僅為財政總長周學熙的報告,在法律上是無效的。[17]4月,為反對善後大借款,孫策劃討袁[18]:374。
5月上旬,袁下令「除暴安良」,公開挑戰國民黨;旋又「傳語國民黨人」,辱駡孫、黃興等「除搗亂外無本領」,稱:不能「聽人搗亂」——「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府,我即舉兵討伐之。」[18]:103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省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
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國民黨之爭[19][20],岑春煊、章太炎、章士釗等人亦往武昌見黎元洪,冀望調解[21],但無功而還[22]。5月20日,在上海國民黨機關刊物《國民》月刊撰〈出世辭〉,稱民國以來,「吾人所抱負之希望,未達其一」[18]:374。孫反對法律程序解決,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23]。
5月6日和15日,袁世凱先後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了用兵計劃,其中規定:「有攻擊南方敵軍任務之北軍,第1期對於湘、贛、皖、蘇作戰,利用京漢、津浦兩路線集中,以鄂省為主要策源地,並以海軍策應沿岸,兼妨害敵軍之集中。」[24]又以段芝貴為第1軍軍長,率2、6兩師及毅軍駐豫、鄂邊境,以馮國璋為第2軍軍長,率第3師及張勳、雷震春、倪嗣沖各部,分別由津浦路與河南兩路向寧、皖推進。[25]:575
5月12日,李純下令,派遣所部第6師全數開至鄂省蘄春、武穴、田家鎮、興國一帶分段駐紮,以控制九江、安徽方面。又命令22團團長張敬堯開往興國,並親率師部進駐蘄春。繼6師之後,北洋第2師也於5月底自保定南下,進駐湖北孝感,為6師後援,並彈壓湖北地面。同時又命令段芝貴、馮國璋率部南攻。[25]:575
除了準備北洋軍,袁世凱還收買地方軍。早在4月初,黎元洪已向袁世凱示忠,發出「鄂省不靖,請飭李純派步兵一團到漢,以茲鎮懾」的請兵電。[26]袁世凱以武漢為戰略要地,乃於5月份撥給湖北軍餉100萬元,黎元洪立即將所部開至興國、田家鎮一帶,一旦有事即可直搗九江、南昌。駐上海一帶的海軍艦隊也被袁世凱收買,率艦隊北上,表示擁袁。[25]:575
6月9日,袁世凱免去李烈鈞(國民黨籍)江西都督官職,令即日交卸,到北京聽候酌用,由駐節武昌之副總統黎元洪兼署領江西都督[27](同日,黎元洪亦電勸李烈鈞服從北京政府[28],翌日(10日),黎電辭兼領江西都督[29]),15日,李烈鈞遵照命令,離開江西,但是往上海[30]。然近世有些研究為李烈鈞平反[31]。
6月14日,廣東總督胡漢民(國民黨籍)改命為西藏宣撫使,由陳炯明接任廣東都督[32]。
6月30日,袁世凱命柏文蔚為陝甘籌邊使,任孫多森為安徽民政長兼署都督[33]。
自6月24日起,黎元洪在武漢緝捕地下黨[34][35],北軍即於湖北佈防,後因九江要塞司令陳廷訓請求[36],7月7日,北洋軍第六師李純部進駐江西九江沙河鎮[37][38]。
7月8日,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海潛抵江西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12日,正式宣佈江西獨立[39],並發表電告討袁。
7月15日,黃興抵達南京,脅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佈江蘇獨立[40],17日,程德全以求醫為由,即逃往上海[41] 。
7月17日,安徽宣佈獨立[42]。
7月18日,上海遵從南京訓令,宣告獨立,陳其美即建立司令部[43],擔任駐滬討袁軍總司令[44]。
7月18日,陳炯明宣佈廣東獨立[45]。
7月19日,福建都督孫道仁因許崇智逼迫,通電宣佈福建獨立[46]。
7月20日,浙江都督朱瑞宣佈中立[47]。
7月22日,黃興等人推舉岑春煊為討袁軍大元帥[48]。
7月25日,湖南譚延闓宣佈湖南獨立。
7月21日,安徽軍中內鬨,孫多森和都督胡萬泰於深夜逃離安慶[49],祁耿寰、劉國棟相繼接任都督[50]。
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大敗,徐州失陷[51]。
7月25日,江西湖口失守[52]。
自7月22日至28日,上海討袁軍五次進攻江南製造局,因有海軍協助,製造局幸保不失[53]。討袁軍司令部從南市遷至閘北後,27日,上海領事團派兵驅逐[54]。
鎮江[55]、蘇州[56]相繼取消獨立,南京後防盡失,北軍自徐州南下,江西、安徽又戰事失利,黃興見大勢已去,28日便悄然離開南京,岑春煊也從上海乘船往香港[57]。
8月4日,陳炯明被部下第二師師長蘇慎初驅逐,廣東取消獨立[58]。
8月5日,熊克武在重慶宣佈四川獨立[59]。袁世凱命令雲南都督蔡鍔率軍入川鎮壓。
8月8日,何海鳴在南京再次宣佈獨立,當晚陳拘何於南京第八師司令部,再次取消獨立。
8月11日,何海鳴率南京第八師部分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旗討袁,宣佈恢復獨立,2000多名士兵們與北洋軍展開血戰。
8月12日,譚延闓電告黎元洪取消湖南獨立[60]。
8月13日, 孫道仁通電宣佈取消福建獨立[61]。
8月13日,擁袁的濟軍龍濟光部攻佔廣州。
8月13日,袁海軍攻佔吳淞,上海討袁軍退往嘉定,隨即解體。
8月18日,北洋軍李純部攻克南昌。8月28日,倪嗣沖率兵進駐安慶。9月1日,張勳武衛前軍攻克南京。各地宣佈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輯,相繼逃亡日本。
9月11日,熊克武放棄重慶,解散部隊,化名逃亡。
9月12日,滇軍入重慶。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亡命海外,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不僅派倪嗣沖、龍濟光、李純取得原屬國民黨的安徽、廣東與江西3省,甚至將非袁派的南方都督程德全、朱瑞、蔡鍔、譚延閭、孫道仁、黎元洪都加以撤換。[62]:691914年2月28日,袁世凱以「省議會不宜於統一國家,統一國家不應有此等龐大地方會議」為理由,一律解散各省省議會。[62]:691914年5月23日,袁世凱公佈省官制,把民政長改為巡按使,使省政府變成中央政府的派駐機構;5月31日又發佈命令,連劃分中央與地方稅的國家稅、地方稅之名目也行取消;到6月30日後,更進一步將各省都督一律裁撤,而於北京設立將軍府,將原先各省都督,改名為定武、鎮安、泰武等將軍名號,使其不再具有地方色彩。[62]:69從此,中國國內再無反對中央集權的呼聲。[62]:69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公佈其一手制定的《中華民國約法》,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62]:70根據此項約法規定,大總統對外有代表國家宣戰、媾和以及締結條約之權力,對內有制定官制、官規,任免文武官吏,統帥海、陸軍、授予榮典及發佈緊急命令之權力。[62]:70其中,締約權與官制、官規以及民政長等官員之任免權,均系以往各省省議會及都督與中央竭力爭抗之問題,至此完全由大總統獨斷獨行。[62]:70所以,不僅國民黨人借地方主義保障自治的計劃落空,而原本擁護袁世凱立憲的梁啓超進步黨人等,在「狡兔盡,走狗烹」的情況下,也開始走向反袁。[62]:70
北洋政府鎮壓二次革命後,黎元洪追隨袁世凱,於1913年8月關閉湖北革命實錄館,將所搜集的革命文獻全部封存。[63]:100[註 1]研究者馮天瑜撰寫武昌首義史文稿時,無法讀到包括熊秉坤所撰《前清工兵八營革命實錄》在內的文獻。[63]:100直至1981年以後,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實錄館文獻,研究者才得以閱覽這批最具初原性的文字。[63]:1001913年10月,內務部把原先由孫中山、黃興發起的革命紀念會,改名為共和紀念會,體現出「去革命化」的傾向。[65]:73據記者黃遠庸的記述,1913年的共和紀念會在先農壇舉辦,其中所掛的烈士肖像,加入了二次革命中政府軍戰死者,而孫中山與黃興等人的肖像,全被移除。[65]:731913年底,段祺瑞督鄂,對武昌起義門、聚義門之名頗為反感,「以中和門、通湘門改為起義門、聚義門,竊以為不妥」,「致軍民腦筋易起浮動觀念」。[65]:73段祺瑞下令恢復中和門、通湘門原名,此時「革命」已成為不合時宜之事了。[65]:73此外,南京臨時政府曾改前清昭忠祠、專祠為大漢忠烈祠之制度,北洋政府漸漸改變了其創設初衷,如前清官員松俊、載穆等也能得以撫恤、建祠紀念,昭忠祠和前清顯宦專祠名目竟然死灰復燃。[65]:73不僅革命的意義蕩然無存,連共和也面目全非了。[65]:73
普通大眾對民國成立以來未能實現民主共和而感到失望,故有評論指出:「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在各省之武力,盡爲袁軍所消滅。袁氏以馮國璋駐南京,段祺瑞駐湖北,龍濟光駐廣東,監視各省。國民黨旣失其武力,其在議會及輿論之勢力,亦受壓迫。辛亥革命所成之事業,至此僅存中華民國之四字矣。」[66]
學者袁偉時稱孫文不顧廣泛民意和國民黨內黃興等人遵循法律解決的意見,發動所謂「二次革命」,使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隨着暴力革命的發生而毀於一旦。所以,袁偉時將國民黨冠以惡諡「暴民專制」。[67][68]但實際上,黃興本人最終也已轉向武力討袁:[69]
“
|
當時世凱罪狀既彰,豈難申討?徒以在[天]下甫定,外患方殷,鬩牆之戒,乃所宜守。爰戢可用之兵,徐俟元兇之悟。興雖得世凱砌詞辱罵之電,置而不答。四督何譴,罷斥隨至,亦各決心謝職,翩然歸田,宜可以告無罪於世凱矣。乃彼豺狼之性,終不可移,忽於各省安謐之時,妄列大兵於江海,當蒙邊不靖之頃,轉重腹地以兵戎。倒行逆施,至於此極!推其用心,非至剿絕南軍、殺盡異己不止。似此絕滅人道,破壞共和,誰無子孫,忍再坐視?興今承江蘇都督委為該省討袁軍總司令,視事之日,軍心悉同,深悔待時留決[殃]之非,幸有急起直追之會,當即誓師北伐,殄此神奸。
|
”
|
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為,孫中山是現代政治家,卻如此輕視法治;袁世凱是個老官僚,不動聲色的調兵遣將也就沒什麼奇怪了[70]。但在革命黨人看來,武力解決之所以成為最後選擇,正因為袁世凱長期蔑視法制。1913年7月22日,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袁通電,便稱此舉「以武力濟法律之窮」。[71]時任參議院院長的張繼亦曾痛言:[72]
“
|
[袁世凱]迫至國會成立,凡關於兩院議員對於政府之違法種種質問,皆悍然不顧,以蠻語相答覆。其挾持武力,蔑視人民代表機關,已成習慣。甚至應交兩院議決之案,如借款等,亦復擅自定奪,略無顧忌,此豈尚有約法、國會等在其目中?兩院議員據法律與之詰難,而袁氏專挾武力以為對付。法律之力已窮,各省軍民不忍於約法之破壞,民國之漂搖,欲以武力驅除謀叛民國之元兇,以濟法律之窮,實為正當行為。
|
”
|
曾經歷北洋政府時期的記者和歷史學者陶菊隱認為,袁世凱和國民黨早就不能共存,而在二次革命之前袁世凱派遣第一軍和第二軍南下以剷除對手,國民黨人在諸省首長被免職以及北洋軍南下後發起暴動對抗袁世凱行動[73]。
《宋案重審》作者尚小明指出,有一種看法認為,國民黨應該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宋案,不該訴諸武力。[74]:463這種看法無視了國民黨曾追求法律程序解決的事實。[74]:464反而是袁世凱為阻止宋案真相大白,放縱洪述祖到青島德國租界,又支持趙秉鈞拒絕出庭,使兩名被告遲遲不到案。[74]:464國民黨並非不願或沒有遵循法律程序,但是袁世凱堵死了法律程序,又在軍事上逼迫國民黨人,把國民黨逼到了死角。[74]:466國民黨沒有其它的反抗途徑,「二次革命」實際上是被迫發起的。[74]:466-467國民黨不但沒有破壞民主共和,其發起革命正是要維護民主共和。[74]:467袁世凱逐步走向帝制,以及後來的軍閥混戰,證明當初國民黨發起「二次革命」,阻止北洋軍閥亂政,是有遠見的。[74]:467
據1914年7月統計,二次革命中死難的革命黨人將近1萬人。被通緝或捕殺的武職人員(旅長以上)和文職人員(廳長以上)不計其數。
僅南京一地,由7月中旬開戰,民軍三失三得,至9月1日民軍撤退,北洋軍入城後大肆屠戮。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從隨陣掩埋到清理郊野,歷時三月,計掩埋屍棺7350具,為3327冢(墓);立碑18座,碑文刻「南京癸丑掩埋陣亡軍士紀念碑」、「南京癸丑掩埋軍民紀念碑」等字樣[75]:15,分別記載自衛崗口、孝陵衛、靈谷寺、螞蟻腰、萬壽寺、大山頂、一人泉等處遇難人數。
-
蔣翊武
-
張培爵
-
徐鏡心
-
程家檉
-
范光啟
-
沈嘉炎
-
伍漢持
-
陳景華
-
劉古香
-
邱丕振
- 蔣翊武(1884-1913),武昌起義元勛,1913年發動湖南二次革命,失敗出走,改道廣西轉赴香港。8月29日,行至廣西時為駐軍統領秦步衢部下逮捕,遭押送桂林。9月9日4時,蔣翊武在麗澤門外刑場就義。
- 張培爵(1876-1915),辛亥年間發動重慶起義,任「蜀軍政府」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在江寧(今江蘇南京)輔佐黃興活動,失敗後逃入天津租界。1915年2月20日,被誣陷是「血光團」之要員,遭袁政府誘捕,旋被害於北京。
- 伍漢持(1872-1913),1913年當選眾議院議員。宋教仁被刺殺後,主張法律解決,並在國會中反對袁世凱擅行借款,依據《臨時約法》向國會提案彈劾。8月1日,被袁世凱心腹王廷楨和楊以德秘密綁架,8月19日在天津被殺。
- 徐秀鈞(1879-1913),民國時任江西籍眾議員,宋案後痛批袁世凱仰仗武力、蹂躪約法,而議院只能口誅筆伐,法律形同虛設。9月後,遭以「駐京刺探政情」罪逮捕於北京,被轉付江西段芝貴殺害於南昌。
- 陳景華(1863-1913),1913年二次革命時,陳景華堅決支持孫中山,袁政府懷恨在心。9月15日夜,龍濟光藉口中秋賞月,邀請陳景華到都督府做客。陳景華剛進都督府,龍濟光即出示袁政府的懲治電令,陳景華不予置辯,遂被殺害。
- 徐鏡心(1874-1914),宋案發生後,在參議院彈劾袁世凱,要求查辦趙秉鈞,主張依法律解決。10月,作為憲法起草委員會的一員,反對袁世凱干涉憲法起草。1914年3月15日,袁世凱指示軍法處密造偽證,將徐鏡心逮捕下獄。4月14日,徐鏡心遇害。
- 劉古香(1869-1913),1913年在柳州起兵討袁,王獅靈、沈鴻英遭陸榮廷收買,在軍中鳴槍造成兵變。陸榮廷派桂林守軍來柳,以「平叛」為名抓捕劉古香;10月14日,將劉古香槍殺於東門外的鷓鴣堆處。
- 程家檉(1874-1914),宋案後在其主辦的《國風日報》上發表《袁世凱黃粱夢》一文,檄討袁世凱帝制野心。二次革命失敗後,與黃興等流亡日本,後暗中回國組織反袁活動,事泄被捕下獄,被判死刑。
- 林文英(1873-1914),1913年創辦《瓊州日報》,宣傳共和。二次革命後,被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離京返歸故里,復創《瓊華新報》,未及出版即遭查封。1914年3月27日,遭瓊崖綏靖公署督辦陳世華奉袁世凱之命逮捕,4月2日夜遇難。
- 范鴻仙(1882-1914),宋案後主張武力反袁,協助柏文蔚進行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協助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袁世凱懸賞十萬大洋購其人頭。1914年3月20日,范鴻仙正在上海嵩山路機關部寓所起草軍書,4名兇手奉袁政府之命潛入寓所將其暗殺。
- 寧調元(1883-1913),宋案後赴滬會見孫中山、黃興,贊同武力討袁。隨後返回武漢運動討袁起義,不幸被捕。1913年8月4日,袁世凱下令將寧調元「在鄂就近訊明,按法懲辦」。9月25日,寧調元被殺害於武昌抱冰堂。
- 熊越山(1892-1913),1913年與寧調元等人策劃武漢起義,於漢口成立公民討賊團,並在襄陽、宜昌、岳口、新堤設立協助機關。不料黎元洪偵知消息,先於24日查抄《民國日報》,翌日處決起義聯絡員,熊越山等人在富貴館(寶貴旅館)內遭捕。9月25日,熊越山與寧調元同時遇害。
- 張同普(1892-1913),1913年夏,受黃興委任為魯東革命軍支隊司令,部下曾廣生叛變,張同普被捕。山東督軍靳雲鵬即命押往濟南,判以「共結團體,謀備叛亂,響應叛軍」罪名。8月31日,與趙文慶等五人就義於東關小校場。
- 方遠照(1883-1914),1909年,經丁惟汾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當選山東臨時省議會議員。1913年,與吳大洲、莊維道、孫屹等人圖謀在山東大舉討袁,被山東都督靳雲鵬逮捕。1914年2月25日,與趙金漳、王鴻策、王致盛三人共赴濟南東關外山水溝刑場就義。
- 余慈舫(1884-1914),北平陸軍學校畢業,後加入湖北「振武尊心會」,陸續在《商務日報》、《大江日報》發表文章,後任《大漢報》編輯。鄂督段芝貴乳名貴狗,余乃作《好惡的狗》一文,諷刺段芝貴。1914年7月17日,被段芝貴逮入軍獄。8月14日,以「暗助黨人」、「煽惑軍心」等罪名被殺害於漢口滿春園。
- 李貴成(?-1914)。1914年,張百麟等人得知袁世凱將一批軍械調撥給護軍使劉顯世,將取道湘西運往貴州,遂派李貴成和凌霄、田文魁等人到湖南,組織劫械,就地起義。因事泄,起義未舉行便被鎮壓。李貴成、凌霄、歐陽煜、田文魁等人在常德被湯薌銘部逮捕,於6月22日被執行槍決。
- 沈嘉炎(1878-1914),1913年初連續在開封《自由報》投稿,表明共和立場。二次革命時,任洛陽火車站貨捐局局長,因洛陽人楊少萬(楊瑾華)在陝西、河南、山東之間從事革命活動,事敗株連數十人,張鎮芳將沈調回開封。1914年1月12日,沈回到開封,15日即被捕。28日,被押往刑場,在開封孝嚴寺後處決。
- 邱丕振(1885-1914),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應孫中山電召赴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在奉天昌圖策划起兵未成,再揭義旗於鐵嶺,又未成功。邱丕振攜經費赴天津組織武裝起義,不料抵津後不幸被捕,解至濟南,10月26日被害。
- 陳凱(?-1913),民初創辦《關外公報》,提倡辦學,活動於河北、山西等地。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陳凱在北京西河沿設立機關,組織反袁鬥爭,遭京畿執法處捕獲,9月5日就義於西教場。
- 沈翔雲(1888-1914),辛亥年間應陳其美之邀到上海,任滬軍參謀部外務科科長。二次革命時輔佐陳其美,後蟄居上海,被朋友出賣。1914年,被押至北京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不久遇害。
- 岳鎮西(約1882-1914),宋案後大膽抨擊袁政府,報館被查封。於是奔入北京,與《國權報》同人謀劃倒袁策略,鼓吹二次革命,又遭緝拿。轉徙南方,隨李烈鈞、陳其美在江西發動起義。兵敗以後,逃往上海避難。1914年3月,在南京遭捕,押送到北京。京畿執法處於4月3日將其殺害。
- 張百祥(1879-1914),1913年7月14日,率數百名革命黨人攻佔四川綿城(今綿陽市),聲援在重慶的熊克武。失敗後,避入上海租界。1914年1月20日,袁世凱擲20萬元收買國民黨叛徒陳嘉獻、唐大全等人,將張百祥誘出租界逮捕,連夜押至北京。袁世凱派顧鰲勸降無效。7月1日遇害。
- 顏承烈(1866-1914),1911年參與光復鎮江,旋又加入攻克南京之役。二次革命時,被孫中山委任為江北討袁第一師師長兼右路軍司令。1914年8月,在鎮江被袁世凱密探緝捕,9月28日在上海就義。
- 王憲章(1888-1914),二次革命時,赴南京任討賊軍第四師師長,與馮國璋作戰,失利後東渡日本,參加中華革命黨。1914年夏,奉孫中山命,與詹大悲返上海,着手集合舊部,策劃攻取南京。不幸遭馮國璋的特務高華廷誘捕,旋押至南京,於12月19日遇害。
- 張永正(?-1914),二次革命時,宣佈宣城獨立,並率軍攻克大通,任安徽討袁軍副總司令兼旅長。討袁失敗後,逃亡日本,與張匯韜籌建健行社,以謀再舉。1914年初返回上海。5月17日,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於法界巨賴達路。
- 林英鍾(1876-1914),民初被選為河南省臨時省議會議員,繼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赴京任職。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意欲廢除臨時約法、草擬袁氏約法,因林英鍾堅守共和立場,在國會中反對修憲,被袁政府捏造國民黨員身份逮捕,與徐鏡心、段世垣等人同時遇害。
- 張文光(1884-1914),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唐繼堯鎮壓雲南楊春魁起義,並致電袁世凱說楊春魁「電催李根源、張文光來榆籌畫進行」。袁世凱復電稱張文光「前屬亂黨,與匪同謀,仰即設法誅除。」唐繼堯乃命令所部追殺張文光,於1914年1月14日將其殺害於騰越。
- 陳培松(1890-1914),1911年參加黃花崗起義,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匿居上海閘北與黃埔之間,按孫中山指示,在滬秘密工作。1914年春回廣西,密謀討袁。回桂前一天,遭袁政府偵知,逮捕下獄。5月時遇害。
- 楊體銳(1892-1913),1913年二次革命時,任河南討袁豫西民軍司令,準備策動駐紮在豫西的鎮嵩軍起義,於是奔走於開封、洛陽、陝州、潼關等地。河南都督張鎮芳收到情報,密令駐洛鎮嵩軍首領劉鎮華抓捕。楊體銳遭捕後解至洛陽,於8月4日壯烈犧牲。
- 段世垣(1882-1914),1911年參加張鍾端領導的開封起義,1913年當選為國會參議院議員,被推選為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13年底,段世垣繼續留在北京,因秘密組織反袁活動被捕。1914年7月29日,段世垣在西安就義。
- 石磊(1889-1914),1913年以後,在遼陽地區組織民主革命激進會,激烈反對袁世凱。1914年3月17日,獲悉宗社黨往營口運輸槍支,石磊帶領劉耀臣、王青山等23名激進會成員,將槍支彈藥共37箱全部截獲,次日被捕。10月16日,24人被押至永豐塔東邊刑場就義。
- 劉天恨(1888-1914),二次革命時任蘇北討袁軍總司令,在徐州與馮國璋、張勳、張宗昌等部交戰,不敵勁旅,退入南京,城破後化名出走。復與柏文蔚密謀,在上海壽祥里設立秘密機關,重組討袁力量。途經鹽城時被捕,旋即解送南京都督府軍政執法處。1914年被害於南京雨花台下。
- 朱丹陛(1878-1913),民國成立後,被推選為河南臨時參議會議員,組織河南社會黨、俠團、國民黨,反對河南的袁黨勢力。1913年7月1日,受黃興之令,與民立報社各同志,炸毀河南省開封火藥庫。事後,遭張鎮芳在項城西盛營家中逮捕,2日拂曉在項城西關刑場遇害。
- 羅飛聲(1879-1913),1913年,在開封負責編輯《民立報》,尖銳批判袁世凱政府。7月1日,革命黨人炸毀開封軍火庫,《民立報》遭到調查。羅飛聲、章宗裕、劉綏青、邢拱震等10餘位在社職工被捕,羅飛聲於9月11日在孝儼寺刑場犧牲。
- 徐仰山(1877-1913),1912年在浙江籌辦《平民時報》,堅持為共和發聲。1913年夏,為發起二次革命,在杭州聯絡浙軍邵植三營長等,準備乘杭城空虛時舉行暴動,不幸酒後失言被捕,6月4日被槍殺於西湖邊。
- 廖傳儀(1881-1913),宋案後,安徽都督柏文蔚任其為獨立第五團團長。二次革命爆發後,又調為統率淮上義勇軍。贛、寧被袁軍攻陷後,率部赴合肥。8月18日,到合肥城內會晤夏永倫,欲與之會合。不料夏已叛變投敵,見面即開槍打死廖傳儀。
- 楊德麟(1870-1913),民初從黃興任南京留守府秘書員,不久返湘,任國民黨湖南支部政務研究會會長。1913年7月,湖南宣佈討袁獨立,旋遭鎮壓。湯薌銘就任湖南督軍,濫殺國民黨人。11月9日,楊德麟被捕入獄,同時被捕的還有內務司長蕭仲祁、教育司長唐聯璧、銀行總理章克恭等人。楊於14日在貢院坪遭殺害。
- 陳翼龍(1886-1913),1911年與江亢虎在蘇州成立「中國社會黨」支部,任總幹事。1913年宋案發生,追隨孫中山反袁,準備在京、津發動起義。4月,典當衣物作路費南下,聯絡反袁。7月25日由上海回京,次日在平民學校被京師警察廳偵輯隊逮捕。8月6日遭槍殺。8月7日,袁世凱政府即通電全國取締中國社會黨。
- 沙淦(1885-1913),1911年同陳其美組織決死隊進攻上海江南製造局,民國後在上海的出版界活動,寫下了指責袁世凱為「土皇帝」的書。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沙淦在家鄉附近為革命募集資金。7月10日,他在南通被支持袁世凱的勢力捕殺。
- 孫洪震(1885-1913),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孫洪震動員巴蜀民眾暢舉義旗、獨立保甯。與宜賓同盟會員母劍魂挾資去保寧,驅逐川北觀察使湯湘,與順慶民軍聯合,會師聲討。1913年7月,出兵失利,部隊潰散,孫洪震被閬中知事捕獲,就義於閬城西門外。
- 閻夢松(1873-1913),1913年6月,回豫聯繫白朗,並在新蔡、汝南、臨汝等縣聚集萬餘人。因張鎮芳大軍壓境,起義計劃流產。12日,江西宣佈獨立,閻赴湖口討袁。失敗後潛行至武勝關時遭捕,押送開封。10月6日,與同縣黨人馬猷齋、楊英彥、王龍韜等29人,在開封孝儼寺前就義。
- 金人銘(?-1913)。1913年7月下旬,金等青浦同盟會員24人,在曲水園凝和堂宣佈獨立,驅逐青浦縣知事強運開,被推為知事。9月初,各地討袁部隊相繼失敗,大多革命黨人亡命海外,金被通緝,於11日被捕,翌日遭押解至蘇州,不久被殺害於蘇州皇廢基校場。
- 馬雲卿(1877-1913)。1913年秋,張鎮芳大肆抓捕革命黨人,在北京將馬逮捕下獄。遇害前,馬怒厲聲斥責:「我北伐將領何罪之有?爾等背叛革命,就開槍向我打來!」當即就義。之後,馬之侍衛將其遺體移葬於北京英屬義地。
- 李乾立(?-1914),1911年11月,參與光複合肥。南北議和後,安徽軍政大權落入倪嗣沖之手。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安徽爆發兩萬餘人的反倪戰鬥,李乾立投身其中,跟從水百川討袁,失敗後被捕。1914年,遭軍閥倪嗣沖部旅長夏永倫殺害。
- 水百川(1892-1914)。二次革命失敗後,倪嗣沖濫殺安徽革命黨人。民軍為驅逐倪軍,在中秋節前糾集逾兩萬人,設立司令部於壽城東九里崗商定,公推水百川為司令,意欲佔領壽州。因久攻不下,分散撤退。水百川往上海避難,擬與管鵬、王建芳等人回皖討倪,途中遭捕遇害。
- 劉崧衡(1885-1913),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發生後,與鄒代藩、周召期等成立湖南公民聯合會,主張徹查刺宋案,宣佈湖南獨立。事敗後又組織中國國民除暴團,計劃於9月上旬發動起義討袁,不幸事泄被捕,旋即遇難。
- 陳輔臣(1855-1914),癸丑討袁時任虎門要塞司令,死守珠江,以防北洋海軍進入廣州。二次革命失敗後,司令部被袁世凱死黨龍濟光包圍,陳輔臣奮力脫險,避往香港。1914年,秘密離港返粵,鼓動粵軍反正,不料一到廣州,就被龍的部下逮捕陷害。
- 楊少萬(1883-1914),1913年,與洛陽貨捐局局長沈竹白等,在鄭、汴、洛招待國民大會議員,開展河南的反袁鬥爭。二次革命失敗後,張鎮芳捕殺民黨,楊化裝成商人,逃至山東,不幸在一家戲院被捕,遭押至開封。1914年1月28日,在孝嚴寺就義。
- 伍任鈞(1883-1913),1911年長沙起義爆發後,隨新軍一道進攻湖南撫署,任籌餉總局各地設分局次長。1913年,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湯薌銘任湖南都督,11月9日逮捕16名曾在省政府任職的國民黨員,囚禁於內務署,伍亦在其中。14日,被槍殺於貢院坪刑場。
- 樊炎(1887-1914),參加庚戌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時為陸軍排長。1911年參加辛亥光復,後任江北討袁軍副司令。1914年,奉命潛赴淮北徵募志士、組建軍隊,作討袁準備。後因奸人告密,樊等30餘人在湯家溝被江北都督蔣雁行部逮捕,8月15日就義於清江浦。
- 伍在伍(1892-1914)。袁世凱獨攬大權後,伍在奉天都督府內組織討袁機關,被都督張錫鑾覺察,遂轉赴哈爾濱道里秘租房屋潛居。後到蜜峰山、呼蘭、海倫、綏化等地運動土匪,約期起事,並派人帶款赴大連購匣槍200支運哈爾濱。不久變軍潰敗,伍被逮捕,押往北京,1914年5月就義。
- 文經緯(1874-1913)。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文經緯時任湖南警察局長。隨後湯薌銘出任都督,濫捕國民黨人,親友勸說文經緯避走他處,他拒不接受,痛呼:「國不可為矣,安事苟存!」11月9日被捕,14日與楊德麟等遇難於貢院前坪。
- 陳子香(1885-1914),1911年入淮上軍,在張匯滔部任營長,北上光復穎州,晉升團長。不久倪嗣沖攻穎州,陳等夜間突圍。1913年9月,倪嗣沖派兵到陳家抓人未獲。次年5月13日,州衙又派人包圍陳的住宅,將陳及其堂兄陳傳經逮走。20日晨,二人被害於壽州城隍廟。
- 張田(1879-1913),1913年7月,為浙江討袁軍八大骨幹之一,於嵊縣三界、馬仁村起事。失利後,返陳英士部。時,袁世凱授意淞滬護軍使捕殺黨人,張田計劃再舉,挾彈往湖州起事。不料事泄,多人被捕。是年11月6日,被銅絲勒住手腳分割而死。
- 王發林(1882-1914),辛亥時北上南京,任第1軍少將參謀長。民初受孫中山指派,到江西省南昌主持講武堂工作。1914年,袁世凱搜捕民黨人士,講武堂被撤銷停辦,王被迫離開江西,回鄉暫時避難。不意剛回家鄉,南韶連鎮守使朱福全已接到密令,將王逮捕,解到韶關殺害。
- 李心昂(1880-1914),1913年冬,奉國民黨指示,到開封組織河南中華革命黨,密謀推翻袁氏獨裁統治。不幸於當年臘月被捕。次年正月,張鎮芳在嵩縣督師鎮壓白朗起義的時候,接到有關李等人的案件報告,當即批示「一律死刑」,1914年2月5日在開封執行。
- 賈俠飛(1886-1913),民初創辦《自由報》,揭露張鎮芳在豫惡政。二次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取締國民黨,凡屬國民黨及同情革命的報紙一律封禁。張鎮芳接到袁的密令,即派人捉拿賈俠飛。8月20日,賈在北京被捕,不久被殺害在西直門外萬生園前。
- 連承基(1878-1913),1912年1月25日率山東民軍與北伐滬軍聯合進攻北馬鎮,駐守黃縣,失守後圖謀反攻,因清帝退位而止。宋案後秘邀國民黨天津交通部長鄒耀廷及任重、鄭天楚、侯振東等人,聯絡已被遣散的魯軍、關外民軍和津軍,購置軍火,準備討袁。不幸8月在天津被逮捕。9月18日凌晨,在北京城外小河沿就義。
- 林琦(1890-1914),辛亥年被陳其美任為上海都督府上校參謀,1913年奉命攜款前往山東,偕同劉本密招民軍,暗中聯絡軍隊,擬於曹州起義。不料為逆探所執,由軍警押赴山東都督靳雲鵬的司令部,再移交濟南模範監獄,1914年8月嘔血死於獄中。
- 朱葆誠(1889-1913),辛亥年參與光復南京的戰鬥。1912年5月,前清官僚程德全復任江蘇都督,朱受上海同盟會密令,計劃除程,事情敗露,6月1日被捕。1913年7月12日,朱被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黃興釋放,復奉命由南京運送軍火到上海,7月27日途經蘇州被捕,即於當天槍斃。
- 紀東流(1885-1913),21歲考入吉林警官學堂,並加入同盟會,秘密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民初為國民黨東北地區負責人,二次革命時期任東北討袁軍總司令。1913年9月,被袁世凱當局逮捕並殺害,時年28歲。
二次革命. 中華百科全書. [201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中文(臺灣)). 宋教仁係國民黨領袖,平日主張政黨內閣最力,袁氏疑懼不安,密遣人於三月二十日暗殺於上海
《劍橋中華民國史》第四章 政黨和立憲政府:「但由於(國民)黨在1913年1月和2月取得了明顯的成功,宋教仁開始在演說中攻擊袁政府及其政策。他更加有力地堅持他的主張:國會才能產生內閣,包括總理,國會應負責起草新的更持久的憲法。他直截了當地鼓吹削減總統的權力。的確,宋也在認真考慮驅袁下台的問題,儘管孫逸仙繼續贊同由新國會重新確認袁任總統。
宋教仁於1913年3月20日遭袁政府的代理人暗殺,他設想的選舉、政黨、國會及其執行機構之間的關係,未能付諸實施,當年沒有,以後也沒有。後來,其他一些政黨建立了又改組了,而除了領導軍隊的以外,沒有一個政黨能夠掌權。」
《劍橋中華民國史》 第4章 袁世凱面臨的幾個問題 :清朝這位偉大的改良主義官員,作為總統,不能夠或者不願意適應民國分權的、自由主義的環境。民國的社會鬆散,以及在實踐中對他的中央政府施加的過分限制,使他感到生氣。國民黨1913年初在選舉中取得的勝利,使他面臨權力被進一步限制的前景,甚至達到要他下台的地步。立憲政體、選舉和省自治似乎都在迫使他退卻。他不退卻,而是準備戰鬥。
侯宜傑. 暗杀宋教仁的主谋尚难定论. 《史林》2013年第1期. [201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後來近代史學界一般均認為袁世凱是刺宋的主謀
孫中山. 葉匡政 , 編.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張磊、張蘋.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黃鶴樓羣英大會. 時事新報 (上海). 1913-05-25. 日前聞岑春萱、章太炎、章行嚴三人先後至鄂見黎副總統,請任調停,兼約張謇、李經羲連名致梁啟超一電,邀請赴鄂,同任其事,梁已電辭,又黎電邀湯壽潛君,湯亦辭不往……
副總統對於岑譚調和主張之態度. 申報 (上海). 1913-06-06. ……遂與章太炎、李仲仙諸人來鄂,借黎副總統爲調停之樞紐,詎到鄂旬日,與黎公晤談數次,不惟聯絡無效,卽調和亦幷無望,致章、李諸人飄然而去……
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9) (中文(臺灣)).
朱宗震《民初政爭與二次革命》上編,第395-396頁
林家有主編《辛亥革命運動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6-10, (393號).
專電. 時事新報 (上海). 1913-06-19. 李督十五日離贛,駐湖口,十六日乘輪南下,聞赴皖轉申
李列鈞在江西一帶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整頓財政、選派留學生出國、並捉捕了彭木香等匪徒。見:李中福、周望高. 李烈钧督赣期间的得失探析. 湖南師範大學. [2014-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0).
吳曉平、周望高. 民初李烈钧在江西的改革.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2014-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0).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6-15, (398號).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7-01, (414號)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01).
特約路透九江電. 神州日報 (上海). 1913-07-11. 十日發:北軍突然開抵此間,紮營龍開湖,由李純指揮……外間謠傳北軍抵此示威之原由,係因九江要塞司令陳廷訓深恐兵變,致電黎副總統,請派北軍鎭攝……北軍如開至省城,則戰事恐不能免。
貝華. 第三篇 二次革命. 中國革命史 初版. 上海: 光明書局. 1926-09 [2023-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李(純)於七月七日抵潯,駐沙河鎭,而李烈鈞則於八日抵湖口……十二日,宣佈獨立……黃興卽由滬至寧,十五日晨,遂脅迫都督程德全,以其名義,通告各省,宣佈獨立……始南京之獨立也,蘇督程德全、省長應德閎以獨立非本意,均於次日離甯至滬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7-16, (429號). ……李烈鈞帶同外國人四名,於本月八號晚乘小輪到湖口,約會九、十團團長……贛軍隊突於十二日上午八鐘開槍,向我軍進攻,且以湖口地方宣佈獨立……
南京獨立情形. 時事新報 (上海). 1913-07-18.
程德全通電. 時事新報 (上海). 1913-07-18. ……本月十五日,駐甯第八師等各軍官要求宣佈獨立,德全苦支兩日,甯病劇發,刻難搘拄,本日來滬謁治……程德全。篠
皖省獨立情形. 新聞報 (上海). 1913-07-20. 安徽民政長孫多森於本月十六日……請省議會議長暨各軍官到公署集議,乃暫推師長胡萬泰爲都督,孫任民政長,以保衞治安,猶未遽行宣佈也,適夜間十一時懷甯看守所人犯逃出百餘名……人心因之動搖,恐釀大變,十七日晨,通電各省,並分電各屬,本日自行獨立,至午時,頃當將都督印信送交胡萬泰……以憲兵營長祁耿寰爲討袁總司令
組織新軍彚記. 新聞報 (上海). 1913-07-19. 陳英士君業已舉爲駐滬討袁軍總司令,昨日已在南市久大馬頭中華銀行舊址,即現設南市司法科爲司令部
陳總司令通告. 新聞報 (上海). 1913-07-20. 駐滬討袁軍總司令陳英士君又出示云:爲出示曉諭事,照得本總司令奉准江蘇都督程暨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黃照知,在滬組織討袁軍司令部,除節制所屬各軍外,凡上海所有軍隊、外交、交通各機關,統由本司令管轄……
陳烱明之宣言. 盛京時報 (奉天). 1913-07-27. 廣州電云:十八日,廣東都督兼討袁軍總司令陳烱明會同省議會發出佈告並通電各省文如下:『……本省會、本都督確見袁賊種種行爲,謀叛民國,破壞共和,乃於本日,宣告袁世凱,斷絕關係,舉烱明爲粵東大都督兼討袁軍總司令,尅日督率粵東六萬健兒,北上討袁……』
贛亂聲中之福建. 新聞報 (上海). 1913-07-28. 福建自聞江西開戰之說,軍界大有躍躍欲試之勢,而以十四師師長許崇智、巡防營統帶朱震等爲尤甚,屢次晉勸孫都督宣告獨立……不允所請……十八號……許崇智復往謁都督……云:『事已至此,都督願允即允,不允亦須允!』……十九號下午,討袁會開會……並讀宣告獨立通電……
浙江朱督之通電. 神州日報 (上海). 1913-07-21. 吾浙自辛亥起義以後,民力彫殘,盜賊充斥,元氣大傷……何忍再見地方糜爛,連日召集軍官開會集議,亦均以維持秩序,顧全地方……一意保我治安,不問其他,如有乘機騷擾,或派遣軍隊者,不問來自何處,凡妨害我民生命財產者,一律視爲公敵……浙江都督兼民政長朱。哿。印
討袁軍大元帥之印信. 盛京時報 (奉天). 1913-08-02. ……爰於七月二十二日集合十八省代表,票舉討袁軍大元帥……岑春煊先生以念五票當選……祈尅日赴甯,履行職務……
胡萬泰孫多森潛逃記. 新聞報 (上海). 1913-07-25. ……詎料二十一夜四鼓,胡、孫竟相約潛逃出西城,乘某兵艦下駛……二十夜,蕪湖軍隊已估領大通,將督銷鹽欵全行提去,省中本派有一營駐通,不料與蕪軍戰,大敗績,僅賸數十人而歸,省城失此餉源,胡、孫乃惶恐萬狀,兼之龔振鵬、張永正輩皆不信任胡、孫,胡之命令素不行於團長……仍各自爲政,皆有取而代之之意……
張上將等二十四日報捷電. 神州日報 (上海). 1913-07-29. 二十號我軍與叛軍激戰于徐州柳泉二郎山,大破其衆……於二十二號夜,攻克徐州,叛軍悉向蒲口遁逃,我軍指日進攻南京,謹此捷聞。張勳、周自齊、靳雲鵬。敬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7-29. 據江西宣撫使段芝貴、左司令李純、右司令王占元、海軍次長湯薌銘等電……於二十五日奪取湖口西礮臺……於是日午後六時,海陸軍會攻,克服湖口……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8-05, (449號). ……匪首陳其美、鈕永建等盤據上海,擅行要脅,嗾使六十一團三營、松軍三營、三十一旅步兵三營、福字三營、滬軍四營、砲隊一營、岑春煊衛隊二營及新招無賴千餘人,環攻數晝夜,官軍極力抵禦,暴徒就殲過半……現在海陸各軍絡繹南下,上海城廂業已完全恢復……海軍中將李鼎新、鄭汝成授以勳三位,陸軍少將臧致平授以勳四位……
英界訪員紀載. 神州日報 (上海). 1913-07-28. 陳其美將司令部移駐闡北……北市華洋各商大起恐慌……請求外交團設法保護……於昨晨六時,商請萬國商團總司令齊集馬步各隊,並會同日軍,整隊前赴閘北三區轄境,先至南軍司令部,勒令駐部各軍隊卸去軍服,交出軍裝槍彈,立即一倂驅散……
岑春煊啓事. 新聞報 (上海). 1913-07-29. ……現在謠言繁多,若不去滬,無以自明心迹,今乘桴遠去……
成都胡都督來電. 盛京時報 (奉天). 1913-08-31. ……不意熊逆克武,豺狼成性,陰謀狡險,身任師長,甘作叛徒,竟於八月五號在重慶宣佈獨立,傳檄討袁軍總司令,併以楊逆庶堪僞稱民政長,蹈李逆之覆轍,作民國之公敵……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長胡景伊叩。佳。印
黎副總統布告湖南取消獨立通電. 時報 (上海). 1913-08-18. 頃准長沙譚都督文(十二日)電:『開本日宣佈,罷兵息民,電達中央,聽候處分,請迅簡賢能來湘接代,並祈代達悃忱,促布文命。』……因湘事已和平解決,合行通電宣佈,希即分別傳知爲荷。黎元洪。寒。印
閩督孫道仁宣布取消獨立之公電. 時報 (上海). 1913-08-19. ……刻下善後事宜已辦理就緒,全省一律取銷脫離字樣,宣佈仍歸中央統一……孫道仁叩。元
袁克文. 辛丙秘苑. 維基文庫. 1921-01-03. 瀛台故清帝居……元洪至,顧而大樂……及帝制初籌時,先公以元洪居府中,多有不宜,乃修邸遷之,或諫先公曰:「不可使宋卿外居,不易監察,苟變,將奈何?」
張梓生《二十年來中國之革命戰爭》,《東方雜誌》1931年28卷第19期
《黃興·中國近代名家名作寶庫》第38頁,1913年7月15日
《張繼請全體議員遷出北京電》,《民立報》191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