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陝西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陝西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陝西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

快速預覽 陝西省, 國家 ...
Remove ads

管轄範圍

Thumb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陝西省地圖

中華民國陝西省繼承自清代,其管轄範圍大致與今大陸地區陝西省相同。東接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西接寧夏省甘肅省,北接綏遠省,南接四川省

人口

民國初期,陝西省人口處於一種緩慢增長的狀態。民國元年(1912年)全省總人口為917萬5,799人,民國8年(1919年)增長為941萬7,359人,民國十二年(1923年)又增長為946萬5,558人,直至民國17年(1928年)增長到1,180萬2,446人,比民國元年增長了262萬6,647人,平均每年增加16萬4,165人[1],之後因民國18年(1929年)大饑荒,全省人口明顯下降。民國20年(1931年)陝西省總人口下降為897萬1,665人,與3年前陝西總人口相比,減少了283萬1,781人。

民國20年(1931年)至21年(1932年)陝北地區鼠疫流行,人口死亡嚴重。同年夏季,又有霍亂大流行,遍及關中,死亡人數有10萬餘人。之後因中共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東北軍張學良部調入陝西、甘肅剿共,及淪陷區人口不斷逃入陝西,陝西人口開始回升,民國24年(1935年)全省總人口為989萬5,182人,到民國26年(1937年)迅速增加到1,015萬1,563人。

Remove ads

陝西省人口資料(不含西京市[2][3]

更多資訊 縣名, 人口 ...

由於八年抗日戰爭,三年勘亂戰爭及中共長期佔據陝北根據地的原因,全省整體上看沒有留下完整的人口統計資料,國民政府在民國33年(1944年)、36年(1947年)兩次人口統計報告中均未統計陝北地區各縣的人口,因此有關人口資料很不準確。民國35年(1946年),陝西省人口統計為1,157萬4,908人。

更多資訊 調查年代, 戶數 ...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陝西省籍的人數為2萬2,018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82%[參 1]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下屬的陝西省政府中共政權分治陝西。陝西省北部即中共政權領導的陝甘寧邊區。1943年時,陝甘寧邊區政府下轄延安市及神府、延安等20餘縣。隨着,中共政權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轄區逐步擴大。1949年5月,陝甘寧邊區政府遷至西安,基層行政區調整為102個縣(市、局),直屬分區、陝北行署陝南行署西安市。同月,陝西省政府南遷南鄭縣。12月,解放軍攻佔南鄭縣。

1950年1月10日,共產黨政權成立陝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為省會。此時,陝西省所有縣中,僅餘省界最南端、與今重慶市湖北省交界的鎮坪縣未被解放軍攻佔。陝西省軍區陝南軍區指示安康軍分區,進軍鎮坪縣。中旬,解放軍在鎮坪縣元木溝進行的戰鬥結束,佔領鎮坪縣[5]。徹底結束了中華民國政府在陝西省的管轄。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道制

民國十四年(1925)陝西省行政區劃——轄三道91縣 

省會:長安縣

1.關中道(43縣)  駐地:長安縣

長安縣 咸陽縣 興平縣 高陵縣 臨潼縣 鄠 縣 藍田縣 涇陽縣 三原縣 盩厔縣 渭南縣 富平縣 醴泉縣 同官縣 耀 縣 大荔縣 朝邑縣 郃陽縣 澄城縣 白水縣 韓城縣 華陰縣 潼關縣 華 縣 商 縣 蒲城縣 雒南縣 柞水縣 鳳翔縣 岐山縣 寶雞縣 扶風縣 郿 縣 麟遊縣 汧陽縣 隴 縣 邠 縣 栒邑縣 淳化縣 長武縣 乾 縣 武功縣 永壽縣

2.漢中道(25縣)   駐地:南鄭縣

南鄭縣 褒城縣 城固縣 洋 縣 西鄉縣 寧羌縣 沔 縣 略陽縣 佛坪縣 鎮巴縣 留壩縣 漢陰縣 嵐皋縣 安康縣 平利縣 洵陽縣 白河縣 紫陽縣 石泉縣 寧陝縣 山陽縣 鎮安縣 商南縣 鳳 縣 鎮坪縣

3.榆林道(23縣)   駐地:榆林縣

榆林縣 神木縣 府谷縣 橫山縣 葭 縣 膚施縣 安塞縣 甘泉縣 保安縣 安定縣 延長縣 延川縣 定邊縣 靖邊縣 綏德縣 米脂縣 清澗縣 吳堡縣 鄜 縣 洛川縣 中部縣 宜君縣 宜川縣

Remove ads

行政督察區

民國16年(1927年)7月,陝西省政府正式成立後,道級設置被取消,改為省政府直接領導縣,但在區域名稱上仍分關中、漢中、榆林3個區域。民國24年(1935年)7月,陝西省以該省交通不便,紅軍活動頻繁,乃訂定《陝西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兼區保安司令部暫行組織規程》呈准實行,先將榆林、漢中48縣及關中之商縣、雒南、柞水3縣,計51縣,劃分為6個督察區。關中區其餘41縣為省政府直轄。同時將原關中、漢中、榆林3區名義取消。各區如下[參 2]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縣、靖邊、定邊、橫山8縣。
  • 第二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膚施、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澗、吳堡9縣。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鄜縣、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縣。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鎮安、山陽、柞水、寧陝7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白河、鎮坪、漢陰、洵陽、平利、嵐皋、紫陽、石泉9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鎮巴、褒城、寧羌、佛坪、留壩、略陽、鳳縣12縣。

民國25年(1936年)7月,增設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10月,增設第八、九、十行政督察區,第四區寧陝縣劃歸第五區。各區如下[參 3]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神木、米脂、府谷、葭縣、靖邊、定邊、橫山8縣。
  • 第二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膚施、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澗、吳堡9縣。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鄜縣、中部、宜君、宜川、甘泉6縣。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鎮安、山陽、柞水6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白河、鎮坪、漢陰、洵陽、平利、嵐皋、紫陽、石泉、寧陝10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鎮巴、褒城、寧羌(1944年3月改名寧強)、佛坪、留壩、略陽、鳳縣12縣。
  • 第七區,專署駐邠縣,轄邠縣、乾縣、耀縣、禮泉、同官、長武、永壽、栒邑、淳化9縣。
  • 第八區,專署駐大荔縣,轄渭南、華陰、華縣、潼關、平民、朝邑、郃陽、韓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縣。
  • 第九區,專署駐鳳翔縣,轄鳳翔、隴縣、汧陽、寶雞、岐山、扶風、武功、郿縣、盩厔、麟遊10縣。
  • 第十區,專署駐咸陽縣,轄咸陽、富平、三原、涇陽、高陵、興平、鄠縣、長安、臨潼、藍田10縣。

民國29年(1940年)7月,國民政府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後,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撤銷,行政區名義保留,轄縣由一區行署代管(實際歸陝甘寧邊區政府管轄)。同時,第七區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民國30年(1941年)1月,劃設黃龍山墾區為黃龍設治局,由建設廳直管,7月劃歸第七區。民國33年(1944年)4月,正式取消第二區名義,並重新設置第二行政督察區[參 4],各區轄有所變動。各區如下[參 5]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神木、府谷、葭縣、靖邊、定邊、米脂、橫山8縣。
  • 第二區,專署駐耀縣,轄耀縣、宜君、同官(1946年7月改名銅川)、栒邑、淳化、綏德、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安、清澗、膚施(1947年改名延安)、吳堡14縣[註 1]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中部(該年6月改名黃陵)、宜川、鄜縣、甘泉5縣及黃龍設治局。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鎮安、山陽、柞水6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白河、鎮坪、漢陰、洵陽、平利、嵐皋、紫陽、石泉、寧陝10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鎮巴、褒城、寧羌、佛坪、留壩、略陽、鳳縣12縣。
  • 第七區,專署駐邠縣,轄邠縣、乾縣、禮泉、長武、永壽5縣。
  • 第八區,專署駐大荔縣,轄渭南、華陰、華縣、潼關、平民、朝邑、郃陽、韓城、大荔、澄城、蒲城、白水12縣。
  • 第九區,專署駐鳳翔縣,轄鳳翔、隴縣、汧陽、寶雞、岐山、扶風、武功、郿縣、盩厔、麟遊10縣。
  • 第十區,專署駐咸陽縣,轄咸陽、富平、三原、涇陽、高陵、興平、鄠縣、長安、臨潼、藍田10縣。

民國36年(1947年)4月,陝西省政府適應國軍向陝甘寧邊區全面進攻的需要,將陝北重新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參 6]

  • 榆林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府谷、神木、葭縣、橫山、靖邊、定邊7縣。
  • 綏德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米脂、吳堡、延川、安定、清澗6縣。
  • 延安區,專署駐延安縣,轄延安、甘泉、鄜縣、延長、安塞、保安6縣。

同年10月,陝西省政府重新調整全省行政區,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參 7]

  • 第一區,專署駐榆林縣,轄榆林、府谷、神木、葭縣、橫山、靖邊、定邊7縣。
  • 第二區,專署駐延安縣,轄延安、甘泉、鄜縣、延長、安塞、保安6縣。
  • 第三區,專署駐洛川縣,轄洛川、宜川、黃陵、宜君、銅川5縣及黃龍設治局。
  • 第四區,專署駐商縣,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柞水、鎮安6縣。
  • 第五區,專署駐安康縣,轄安康、漢陰、洵陽、白河、平利、紫陽、石泉、鎮坪、嵐皋、寧陝10縣。
  • 第六區,專署駐南鄭縣,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褒城、寧強、略陽、鳳縣、鎮巴、佛坪、留壩12縣。
  • 第七區,專署駐邠縣,轄邠縣、乾縣、禮泉、長武、永壽、栒邑、淳化7縣。
  • 第八區,專署駐大荔縣,轄渭南、蒲城、大荔、華縣、郃陽、韓城、華陰、朝邑、澄城、白水、潼關、平民12縣。
  • 第九區,專署駐鳳翔縣,轄寶雞、鳳翔、盩厔、扶風、隴縣、岐山、武功、郿縣、汧陽、麟遊10縣。
  • 第十區,專署駐咸陽縣,轄長安、咸陽、臨潼、涇陽、富平、鄠縣、興平、三原、高陵、耀縣10縣。
  • 第十一區,專署駐綏德縣,轄綏德、清澗、延川、米脂、吳堡、安定6縣。

民國37年(1948)2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取消,其所轄縣劃歸第二行政督察區管轄。是年4月,陝北絕大部分縣為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陝北行署遂撤銷。6月,再次調整全省區劃,仍設立十一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轄縣劃分如下[參 8]

  • 第一區,轄榆林、神木、府谷、葭縣、橫山、定邊、靖邊、延安、延長、保安、甘泉、鄜縣、安塞、延川、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安定19縣。
  • 第二區,轄臨潼、藍田、渭南、華縣、華陰、潼關6縣。
  • 第三區,轄富平、三原、高陵、涇陽、耀縣、銅川、宜君、黃陵、淳化9縣。
  • 第四區,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柞水、鎮安6縣。民國37年(1948年)9月增領龍駒寨設治局。
  • 第五區,轄安康、漢陰、洵陽、白河、平利、紫陽、石泉、鎮坪、嵐皋、寧陝10縣。
  • 第六區,轄南鄭、城固、西鄉、洋縣、沔縣、褒城、寧強、略陽、鳳縣、鎮巴、佛坪、留壩12縣。
  • 第七區,轄乾縣、醴泉、永壽、邠縣、栒邑、長武6縣。
  • 第八區,轄韓城、朝邑、郃陽、平民、大荔5縣。
  • 第九區,轄寶雞、汧陽、郿縣、麟遊、扶風、岐山、隴縣、鳳翔8縣。
  • 第十區,轄武功、興平、咸陽、長安、盩厔、鄠縣6縣。
  • 第十一區,轄蒲城、澄城、白水、宜川、洛川5縣和黃龍設治局。

民國38年(1949年)3月,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再次撤銷,其所轄的蒲城縣劃歸第二區,澄城縣劃歸第三區,白水、宜川、洛川3縣及黃龍設治局,因被西北野戰軍解放,未明確其歸屬。同年5月,陝西省政府遷往南鄭縣。為鞏固其所剩地盤,又將第五區的石泉、寧陝及第六區的洋縣、佛坪共4縣劃出復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並將第六區的南鄭、城固、西鄉、鎮巴4縣劃出增置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參 9]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清代陝西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7府、5直隸州,下轄8廳、5州、73縣。民國15年(1926年)廢除道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民國38年(1949年)時,陝西省劃分為11行政督察區,下轄92縣、2設治局。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陝西省各縣、市沿革情況如下:

更多資訊 陝西省, 行政督察區 ...
Remove ads

行政區劃年表

更多資訊 西元, 民國紀元 ...
Remove ads

政府體制

省會

省政府的省會一直在西安市(1943年以前為長安縣縣域),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國民政府已處於日暮途窮的境地。民國38年(1949年)初,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發動春季攻勢陝中戰役;5月,陝西政府南遷南鄭縣[6]

省行政機構

民國16年(1927年)6月10日,武漢國民政府指定于右任為陝西省政府主席,並於同月13日任命陝西省政府委員及各廳廳長。「寧漢合流」以後,南京國民政府於7月18日改組陝西省政府,重新任命陝西省政府委員。10月30日再次改組陝西省政府委員會,正式任命于右任為省政府主席(實際並未上任),並增設農礦等廳。民國19年(1930年)11月25日再次改組陝西省政府,縮減委員為7—9人,並裁撤司法廳與農礦廳,之後陸續增設保安處、審計處、水利局、印花煙酒稅局及保安司令部等行政機構。

陝西省政府機構下設秘書處,民政、財政、建設、教育4廳,省保安處、省人事處、省會計處與統計處、省社會處、省地政局、省合作事業管理處、省驛運管理處、省衛生處、省糧食管理局等等。[7]

歷任陝西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陝西省政府主席
  1. 于右任(1927年6月~1930年10月)
  2. 石敬亭(代理,1927年7月~11月)
  3. 宋哲元(代理,1927年11月~1930年4月)
  4. 田雄飛(代理,1928年5月~6月)[8]
  5. 劉郁芬(代理,1930年4月~10月)
  6. 楊虎城(1930年10月~1933年5月)
  7. 邵力子(1933年6月~1936年12月)
  8. 王一山(代理,1936年12~1937年2月)
  9. 孫蔚如(1937年2月~1938年7月)
  10. 蔣鼎文(1938年6月~1941年7月)
  11. 熊 斌(1941年7月~1944年3月)
  12. 祝紹周(1944年3月~1948年7月)
  13. 董 釗(1948年7月~1949年12月)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