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端午(日语:端午、たんご)是日本大和民族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午节(端午の節句、たんごのせっく)、菖蒲节(菖蒲の節句、しょうぶのせっく),在日本已有悠久的历史,与人日、上巳、七夕、重阳统称为“五节句”[注 1][1]。虽然日本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日。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农历,改用新历,于是端午节的法定日期也改为新历5月5日,但部分地区的端午传统行事仍依照旧历日期进行。日本政府自1948年起把新历5月5日定为儿童之日,列为公众假期,也是黄金周长假期的最后一天[2]。
一般认为日本的端午节是始于飞鸟时代由中国唐朝传入,据《日本书纪》载,推古天皇十九年(611年)时的五月五日,推古天皇去猎药[3],而把此日成为正式节日的最早记载见于于养老二年(718年)作成、天平胜宝九年(757年)实施的《养老令》[4],明确把五月五日称为“端午(五)”则始见于《续日本后纪》中承和六年的相关内容[5][6]。但有研究认为端午节实际传入日本的时间可能比史书记载为早,有可能早于弥生时代已由来自中国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渡来人带到当地。而日本早于有明文记载端午节之前,当地农民在农历五月有一个称为“五月忌”(五月忌み)的祭祀活动,这是因为五月气候多雨潮湿,物品容易发霉,田间害虫滋生,同时也是蝇患之时,故诸事不吉,人们避免在这天嫁娶、建屋、搬家、造船等[7],与中国把五月视为“恶月”、诸事不宜的情况相同。五月忌是一个在插秧前的祭田神仪式,举行前会选称为“早乙女”的少女负责祭祀,被选为早乙女的少女要在神社举行奉告仪式,然后进入一间屋顶插上菖蒲、称为“女之家”(女の家)或“女之屋根”(女の屋根)的小屋进行洁净身心、袚除污秽的程序,包括饮菖蒲酒和用菖蒲洗澡,至插秧祭举行时才可以出来。由于这节日的习俗行事主要和女性相关,而当时日本的耕种工作多由女性负责,所以这节日也是女性暂停农事,休息洁净之日子,故五月五日或前一天又称为“女之夜”(女の夜),现时部分地区仍有此习之遗风。这习俗与吴越人农耕巫俗仪式相近,故此五月忌可能是吴越移民农耕巫俗仪式的一种变化[5][8][9]。
此外,在日本发现的一面制作于弥生时代晚期的铜镜,铭文中有“五月丙午之日”之字,而其他用词又似是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错用,有研究认为端午节本是取五月第一个午日,阳气至极,于是取这天炼剑、炼镜、采药以禳解阴毒之气,后来才定于五月五日;而该面刻有“五月丙午之日”之镜则代表于弥生时代晚期,关于“五月午日”的观念意识很可能已传入了日本[10]。
飞鸟时代这段时期的端午仪式主要是宫廷贵族进行,主要有采草药、骑马射箭等强身抗病的事项。《日本书纪》载推古天皇当时穿着华丽去菟田野药猎,所谓药猎,江户时代河村益根父子的《书纪集解》认为是主要是采药兼为狩猎,但幕末至明治时代学者饭田武乡所著的《日本书纪通释》则认为是猎取可以成为药材的鹿茸[12],姑勿论是何种解法,都是受中国于端午采药以禳解毒气的风俗影响[10][3]。群臣在鸡鸣之时于藤原池集合,天亮进宫,按照七色十三阶冠[注 2]制定的冠位规定的服色、冠色簪上髻花,大德[注 3]、小德[注 4]用金,大仁[注 5]、小仁[注 6]用豹尾,大礼[注 7]以下用鸟尾。翌年又有记载推古天皇于五月五日药猎,以及与群臣集于羽田,相连参趣于朝,装束与菟田之猎相同,[13]。到天智天皇时,宫中西小殿有端午宴会,天皇驾临,当时的皇太子大海人皇子[注 8]与群臣侍宴和奏田舞[14]。除宴饮、田舞外,飞鸟时代宫中端午节还会举行走马(赛马),《续日本纪》载大宝元年(701年)五月五日,文武天皇命令五位以上的大臣走马,并亲临观看[15]。这段时期的宫中端午宴会曾规定以菖蒲为发饰,称为菖蒲鬘或菖蒲缦,后来一度废止[16][17]。
宫中端午举行五月节会之习至奈良时代持续,当时仍以骑射、走马为主,因此又称为骑射节[18]。一度消失的端午戴菖蒲鬘习俗也于天平十九年恢复,当时圣武天皇在御南苑观骑射走马,时任太上天皇的元正天皇下诏规定参加者必须戴菖蒲鬘,不戴者不得进宫。而五月五日定为正式节日则不迟于天平胜宝九年(757年)[4][10]。平安时代,端午在宫廷是皇族贵人的宴饮骑射交际游乐节日。每年端午节天皇都会降旨采集菖蒲、艾蒿等在宫中插挂,此做法于弘仁十四年之前已成常制[19][17]。除各人所戴之菖蒲鬘外,宫中不少地方如屋顶等皆会用菖蒲装饰,女官也用菖蒲装饰头上的插梳以及身上穿的唐衣[注 9][20]、汗衫[注 10]。这些菖蒲通常每年五月三日由六卫府与时令花卉一同献上,翌日由内药司、典药寮装饰各种用品成菖蒲舆、菖蒲案、菖蒲蓬、菖蒲几等,五月四日有赐菖蒲仪式,五月五日则有献菖蒲仪式,由中务省率内药司、宫内省率典药寮分别将之献上天皇,又会举行菖蒲宴。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菖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21][22][23][24][10][17]。其他当季花草也如燕子花和花菖蒲[注 11],也是端午节的应节花卉,例如歌人大伴家持的和歌中就有提及端午节穿着以燕子花汁液折染[注 12]布制成的衣服,因为燕子花染成的布料是当时被视为“祓除邪气之色”的青色,人们相信穿着燕子花染布裁成的衣服可以避免邪魔侵袭,药猎时穿的狩衣也是以燕子花汁染的布制作。又因为当时端午节也是恋爱的节日,驱邪的燕子花折染服也代表爱情的神圣和恋爱成功的祝愿,而燕子花开头的读音又日语的“胜利”相通,也指恋爱的胜利,即觅得佳偶之意[26][27]。
自飞鸟时代起,日本人到端午节就会系上五彩丝(又称续命缕、长命缕)以抗病,除丝线外还会系上菖蒲、时花等,这也是来自中国端午节的习俗[10]。至平安时代,宫中除了赐续命缕外,还有赐药玉,药玉由续命缕演变而成,本来是一种以菖蒲、艾、杂花等为原料,再系上续命缕的香囊[28],平安时代初期续命缕和药玉经常混同,如成书于贞观年间的《仪式》一书中提及的“续命缕”是指药玉,至延喜年间才分成两种不同事物[28][29],再后期药玉又不再是香囊,演变成一种球形纯装饰品[30][10]。当时宫中的一些地方如中宫住处之内的柱子也会挂上药玉,并且会挂到重阳节过后才取下[31]。药玉不仅由天皇赐予臣下和用于宫廷,还有赐予各寺院[32]。还有些人会佩上避邪用的物忌[注 13][20]。
平安时代宫中的端午相关仪式其实早于四月二十八日就开始了,随后的日子有献菖蒲、赐续命缕、骑射、走马、杂技、奏乐等活动。四月二十八日先举行“驹牵”仪式,把五月三至六日骑射和走马所用、由马寮饲养与皇族、公卿以及各令制国进献的马向天皇展示,进献马之数目依位阶高低而定。各令制国的将马展示给天皇时必须由国司亲自牵马,因此也是国司表示保卫和效忠天皇的仪式。骑射、走马之仪在武德殿觉行,天皇会驾临观看,称为“观马射式”,如仁明天皇在承和六年于武德殿观看骑射[6]。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各官员皆要戴菖蒲鬘出席[33]。五位以上的官员若未能进献走马,则要于四月三十日前申送其状;进了不堪状者倘若于端午节当日又进献马,就视为落败[34]。仪式结束后就奏起雅乐,胜方向天皇献舞谢恩,败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此时的骑射已经不单是当初祈雨、健身的原本内涵,还有比武练兵的意义。此外,各贵族府邸也有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10][17][11][9]。
平安时代中期的端午节行事已非皇室贵族专美,成为了从宫廷到民间的国家定期节日。平安时代女作家清少纳言的随笔散文集《枕草子》就有记载当时社会各阶层过端午的情况,当时上至宫廷,下至民家都争相着在自己家中插上菖蒲、艾草,或用菖蒲作为身上的佩饰[35][20]。孩子们都跑到街出游玩,女孩们打扮漂亮,互相比较谁的衣服袖子比较美,调皮的男孩则扯女孩的袖子戏弄她们[36]。又有人以各种颜色的信纸配上菖蒲或其他当季花草写信给意中人,如紫色纸裹着楝花、青色纸包着打结的菖蒲叶、白纸卷著菖蒲根等。收到信的女子想回信,也会和好朋友亲密地互相出示来函商量[37]。节俗内容丰富多采,趣味盎然[10][17][9]。中国的端午食俗如吃粽子、饮菖蒲酒也于平安时代皇室及贵族阶层盛行,吃粽子于宽平二年(890年)之前已很普遍,当时的粽子以五色丝线缠裹,故称“五色粽”[38][10]。神社如皇大神宫也有端午的相关祭典[39]。
镰仓时代时,人们注意到“菖蒲”与“尚武”在日语中同音[注 14],又注意到菖蒲形状似剑,于是菖蒲就不再只是驱邪禳毒之物,而被赋予“尚武”的意义。出现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骑射走马在端午节举行,尚武思想是继承平安时代端午比武练兵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武士势力崛起,由武士掌权的幕府时代来临,成为实际统治者的武家就把原有的端午节俗注入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称之为“尚武之节”,亦因此出现一些新的节俗,旧有的节俗也因为加入了尚武观念而有所发展[10][17][9]。
当时武士阶层继承了前代骑射比武练兵之习,但过程中更重视检验接近于实战要求的骑乘擒拿技巧,即在相互追逐中看谁先把对手拉下马,落马者常常被摔死或被马踩死,因此较之前代有更鲜明的武斗色彩。在民间则流行打石战[注 15],是一个由几十或几百名相邻村落的男孩在野外分阵对垒,互相投掷石块以决胜负的打仗游戏。打石战本来是对天地阴阳之气激烈变化的模拟展演,因此会在端午节或其他被视为阴阳激烈变化的时节进行以逐疫祛病,也有“以血驱邪避邪”的意义[40]。打石战在日本古代同时也是四至五月举行的成男戒的其中一项需要通过的勇气考验[注 16]。在尚武的氛围之下,镰仓时代的端午打石战更着重“战斗”的精神甚于逐疫祛病的初衷[41][42]。
菖蒲在镰仓时代依然是不可或缺之节物,但它已经成为武力的象征,而不止是驱瘟避祸。人们插菖蒲之目的也由消极的避邪禳灾演变为积极的斩妖除魔,把菖蒲视为斩除妖邪的刀剑[43]。又出现了菖蒲兜[注 17],由前代的菖蒲鬘结合马印[注 18]演变而成,是作为祈求男孩健康成长之物,也是送给通过成男戒者的礼物[9]。男孩子又会玩菖蒲打游戏,是用菖蒲枝击打地面,以大声者为胜、先击断者为输的一种游戏[45][46]。因为盘马弯弓在古代日本是男子之事,尚武氛围促使端午节从前代以女性为中心的节日转为以男性为中心[47]。这时燕子花代表的“胜利”也有了战争胜利之意[26]。相对武家与民间越来越盛行的端午行事,此时宫中端午行事日渐衰落,但仍保持骑射仪式以及药玉、菖蒲的赠答,从镰仓前期公家近卫家实所著的《猪隈关白记》至镰仓末期的《花园院宸记》都有宫中端午节使用药玉、菖蒲的记载[48]。镰仓时代末期蒙古入侵日本,第一次入侵无功而还,镰仓幕府也加强防御来抵抗蒙古再次侵袭。弘安二年(1279年)的端午节,幕府下令家家户户陈列兵器、竖起旌旗以鼓舞士气,自此端午之日陈兵器、竖军旗就成为习俗[9]。亦有另说指竖军旗的习俗源于室町幕府建立者足利尊氏击退蒙古,并于五月五日统一全国,于是武家社会就纷纷竖军旗庆祝,成为习俗[49]。
室町时代至战国时代战乱频仍,尚武风气持续,也兴起更多与男子、尚武相关的端午习俗。当时制作摆设用胄的材料除菖蒲外还加上了桧木,桧木制的胄称为桧兜。武士会在端午节时于家门前摆饰菖蒲兜和桧兜祈求武运昌隆,并相信这些胄能保护他们,也有把灾害转移到胄身上的意思[49]。后来制作摆设用胄的工匠技术越来越精湛,胄就发展成“兜人形”(かぶとにんぎょう)[43]。应永至嘉吉年间由权大纳言中山定亲所著的日记《萨戒记》记载当时宫中保持献菖蒲和赐菖蒲的传统[50],而据《年中定例记》和《成氏年中行事》记载,当时幕府在端午节也有相关仪式,也有使用药玉,如伊势贞陆的《帘中旧记》就记载足利义政时幕府端午有使用药玉[51]。神社继续有端午祭典,以五色粽为祭品[52]前代盛行的打石战游戏到这段时期,在一些情况下已发展为成年男性之间具有实战性质的武斗,称为菖蒲合战(菖蒲合戦)。战况激烈者甚至用到刀剑火器,常导致血流漂柞、死伤遍野的惨状;又由于端午杀人无罪,有些人就趁机杀人报私仇,因此菖蒲合战也是解决人际矛盾的一种手段[9][40][42]。
江户时代日本端午节延续尚武之风,人们在屋外继续挂军旗、陈兵器。挂军旗在这时代演变成挂鲤鱼旗和武者绘帜,是出于鲤跃龙门的中国传说,又因为鲤鱼离水后不会挣扎,从容就死。两者都是勇敢的象征,挂鲤鱼旗就保佑家中男孩健康成长的意义。这最初是武家的习俗,在江户中期流传至町人家庭和市民阶层。武者绘帜则是绘上武将或驱除病魔之神锺馗画像之旗帜,表示希望男孩健康和勇敢[47],后来又发展出室内用的挂轴式武者绘。这段时期仍然盛行打石战及由此衍生的武斗习俗,称为菖蒲合战(菖蒲合戦),由于伤亡惨重,德川幕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却屡禁不止,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开始式微[42][9]。
此时菖蒲在端午节仍然具备担任重要角色。兜人形发展成菖蒲制成的武者人形,这是五月人形的滥觞[53],之后发展成以纸、泥、木等材料制作成以日本传说中或历史上的军事英雄为原型的玩偶及刀、剑、甲、胄等[54][44]。又有了男孩戴菖蒲钵卷和把菖蒲插在腰间作为菖蒲刀的习俗,后来演变为木制印上菖蒲图案的菖蒲太刀[55]。菖蒲切游戏仍然很流行[56],据《守贞谩稿》记载,菖蒲切在打石战被禁后更盛行[42][57]。而男孩以他们的菖蒲刀互相击打的游戏则最迟出现在元禄年间,与真正的端午武斗同样称为菖蒲合战[42]。家家户户都用菖蒲铺屋顶[58]。幕府中也有端午相关行事,如端午参贺仪式[59],以及献上帷子、袴等当季服装[60],各大名也会向征夷大将军献粽子[61]。京都公家女性则在头上插菖蒲装饰,公家贵族系长命缕,宫中仍保持使用药玉的传统[62],在《后水尾院当时年中行事》、《恒例年中行事》等都有记载宫中使用药玉作为装饰或赠答。而关于江户时代山城国[注 19]的地方志《雍州府志》又有记载当地人贩卖药玉[63]。
在农村地区的端午节则保留以女性为主的习俗,在近松门左卫门所编写的歌舞伎和文乐剧目《女杀油地狱》和幕末出版的《东都岁时记》中都有提及在五月六日是妇女们游玩的日子[64][65],因此也有女节句的别称[66][67]。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废除农历,端午节也就从农历的五月初五日改为公历5月5日。江户后期的端午习俗大致保留。1948年,日本把这天定为儿童节,与4月尾至5月初其他节日组成黄金周公众假期,以端午节为最后一天[68]。
有部分地区的传统端午活动则仍然于农历五月或接近农历五月的新历6月举行。至今日本人仍然十分重视端午节,节日气氛十分热闹,到处都会看见色彩鲜艳的鲤鱼旗,商家、政府部门、市民团体、公共机构等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应节活动。又因为新历计算的端午节为儿童节,同时接近母亲节,也是商家促销的时机,推出一些节日相关的新型商品,如战国武士造型的巧克力、鲤鱼造型的蛋糕等吸引孩子的食品,也有柜台售卖粽子等传统端午食品。还有些商家同时推出儿童节和母亲节柜台,方便人们一同选购端午节、儿童节和母亲节商品。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或社区会在这天举办一些针对儿童或亲子的活动,例如群马县太田市和神奈川县横滨市的儿童节音乐会(こどもの日コンサート),又有些地区会宣传保护儿童权益的法规[68]。
菖蒲是日本端午节的必备节物,还有艾蒿、兰草、花菖蒲、燕子花等都是端午节的当季花草。菖蒲在日本不单有禳邪避瘟的作用,其剑状的外形令人联想到斩妖除魔,加上其日语读音与“尚武”、“胜负”相同,更是勇武的象征。在端午节时,人们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称为“轩菖蒲”,或用来铺屋顶,称为“菖蒲葺”,睡觉时把菖蒲垫在枕头下,称为“菖蒲枕”。又有些人会在农具甚至家畜身上插菖蒲。还有把菖蒲插在头上或制成菖蒲鬘、菖蒲钵卷等首服,据说菖蒲钵卷可以治头痛,而给男孩子戴菖蒲钵卷也有尚武的意义。菖蒲也是端午节供奉神明的供品,全国多个神社都会举行祈祷消灾祛病和延年益寿的菖蒲祭,祭品为古式神馔,包括菖蒲与艾草,以及粽子、麻糬等食品。家中的神坛也会放上菖蒲。人们又会喝菖蒲酒和用菖蒲水沐浴,日本把用菖蒲水沐浴称为菖蒲汤,不但在家中自行用菖蒲煮水沐浴,钱汤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进浴池里供客人泡澡。还有一些用菖蒲玩的节日游戏,如菖蒲打、菖蒲合战、菖蒲合、菖蒲占卜等游戏。菖蒲打通常是男孩玩的游戏,把菖蒲编成一束,击打地面,以声音大者为胜,最先折断者为输。菖蒲合战也是男孩子的游戏,以菖蒲刀或菖蒲太刀互相击打的模拟格斗游戏[55][42]。菖蒲合又称根合,是斗草的一种,是采摘菖蒲然后比较谁的菖蒲根较长,同时伴以歌咏决定胜负。菖蒲占则是把菖蒲打结,插在屋檐下,用来许愿、占卜,如果菖蒲上有蜘蛛结网就是吉兆。艾蒿则常与菖蒲一起使用[69][46][17][10][45]。不少神社如春日大社、鹤冈八幡宫等都会举办菖蒲祭神事[70][71][72]。
花菖蒲和燕子花都是端午节当季盛开的花卉,同样可作药用,两者同属鸢尾科,日语把鸢尾科称为溪荪(渓荪あやめ),汁液可作为青色染料染布,青色又是祓除邪气之色,因此以溪荪汁染布裁成的衣服也是可以避邪之服。燕子花开头的读音又日语的“胜利”相通,而溪荪汁染的衣服又代表神圣的爱情,故又象征恋爱胜利的祝愿,而尚武风气盛行后,也可以指在斗争中获胜,符合尚武精神[26][27]。人们在端午节期间除了把溪荪入药和作为染料外,也会把它们和其他花草一起用作装饰,如用作华道的花材,插好后作为端午节的应节摆饰[73]。
日本人过端午节不但会摆饰以应季花卉为花材的华道作品,还有很多应节的装饰,称为五月饰,主要有驱邪和尚武的含义,也是包含对家中男孩健康的祝愿[46][17][10]。五月饰可分为于屋内摆放的屋内饰(屋内饰り)和挂于室外的屋外饰(屋外饰り)。屋内饰主要有五月人形,有男孩的家庭都会在端午节于家中陈设。五月人形的原型都是日本历史上或传说中的著名的战士,人物随着时代有所增加,包括上古传说中的神武天皇、神功皇后,镰仓时代的源义经、武藏坊辨庆,战国武将丰臣秀吉、加藤清正、伊达政宗,江户幕府首位将军德川家康,以及童话故事中的金太郎和桃太郎等,这些人偶的服饰一般依照历史上或传说中的代表战斗服饰制作,并配以武器,造型则是可爱的孩子模样,故称为“孩子大将”(子供大将)、“腕白大将”(わんぱく大将)[注 20]。也有些人会在家中陈设仿照各武将所使用的铠甲制作的模型铠甲。两者都是祝愿男孩健康成长,成为勇敢的人,并有保佑男孩的意义[74][54] 。放于室内的还有武者绘轴,是绘有武将图像的浮世绘画作挂轴[75],现代也有镶在画框的武者绘[76][77]。还有给男孩穿上阵羽织[注 21]和戴上胄,现代又有以报纸折成胄戴在男孩头上[42]。
室外饰主要有武者绘帜和鲤鱼旗。武者绘帜是绘上武将图像的浮世绘旗帜,挂在室外。鲤鱼旗是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一则是来自鲤跃龙门的传说,鲤鱼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是勇敢的象征;而鲤鱼跳过龙门就化成龙,有出人头地的吉祥意义。另外又因为鲤鱼离水后不会挣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动不动,甚至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代表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故此鲤鱼旗寄托了对男孩健康成长、奋发向上,将来出人头地,成为勇敢战士的祝愿[47][17][10]。初期的鲤鱼旗是绘上鲤鱼图案的旗子,然后演变成鲤鱼状的旗帜,江户时代多是一条黑色大鲤鱼配上五色插在武者绘帜旁边,到明治时期发展为代表父亲的黑色“真鲤”和代表母亲的红色“绯鲤”,大正时代则发展为成套的旗帜,由位置的高低顺序为风车、五色风向袋、真鲤、绯鲤、以及代表儿子的青鲤(子鲤),有多个儿子的家庭会再于青鲤之下加上绿色、紫色等冷色调的鲤鱼,青鲤及之下的鲤鱼数目与家中儿子的数目相同,于是也有了显示家中人丁兴旺的意思。五色风向袋则源自端午辟邪用的续命缕,又寓意子孙昌盛。现代的鲤鱼旗又有再加上暖色鲤鱼代表女儿。在蓝天上飘扬的鲤鱼旗,看上去有如在碧水中畅游的鲤鱼,是代表夏季的景物[78][79][80][46][17][10]。传统的和纸鲤鱼旗以埼玉县加须市的出产的最为著名,在二战前更是全国产量第一[81][82]。
近年随着附设庭园的独立屋减少,居于住宅大厦里的家庭增加,不适合于窗外挂大型的五月饰,于是不少室外饰都有室内化的版本,市面就有不少适合放于室内的小型鲤鱼旗和武者绘帜售卖,受到居于住宅大厦的日本民众欢迎,还些人会自行制作室内用鲤鱼旗,成为一种普及的手工艺品[83]。
日本端午节的放风筝习俗起源有多种说法。据江户时代成书的《滨松城记》载,端午放风筝起源于室町时代永禄年间,当时引间城主饭尾连龙为庆祝长子饭尾义广出生,就在城内放风筝[84],该书又记载安土桃山时代时元龟六年(1572年),德川家康的次子结城秀康出生在,其家臣就在端午节放风筝[85]。但结城秀康于1574年出生,年代有误,而《滨松城记》错误颇多,被视为伪书,故书中说法并不可靠[86]。而端午放风筝的现存的最早可靠记载是宽政年间,因为滨松一带端午期间有强风从远江国吹来,被称为“远州之劲风”(遠州のからっ風),人们就放风筝庆祝儿子诞生[84]。
此习俗至今仍在关东以西至中部地方流行,而这些地区的男婴出生后过的第一个端午节,父母都要放风筝祝福儿子健康幸福地成长,称为“初凧”。一些地区有较大型的端午放风筝活动,例如5月3至5日在埼玉县春日部市江户川旁举行的“放庄和之大风筝祭”(大凧あげ祭り)就有日本最大、达“百叠敷”大的“庄和之大风筝”(庄和の大凧)[87],静冈县滨松市在5月3日至5日举行的滨松祭有放风筝合战,滋贺县东近江市源于江户时代端午节习俗、现于5月下旬举行的八日市放大风筝(八日市大凧揚げ)会放一只长1.3米、阔1.2米的巨型风筝,并以“近江八日市的放大风筝习俗”(近江八日市の大凧揚げ習俗)名义列入日本选择无形民俗文化财[88]。其他地区也有各具特式的端午风筝会[77][85]。
端午节有不少习俗与马相关,这是因为“午”代表马[89],其中最常见的是赛马和骑射。端午节前后,日本各地不少神社都会有赛马和流镝马的神事,有些依照新历日期举行,有些沿用旧历,也有些在6月接近旧历端午节的日子进行,全国各地于端午节期间举行的流镝马神事超过30个[90]。其中京都府京都市北区的贺茂别雷神社(通称上贺茂神社)于新历5月5日举行的的竞马会神事、左京区的贺茂御祖神社(通称下鸭神社)于新历5月初举行的流镝马神事以及静冈县富士宫市富士山本宫浅间大社举行的流镝马祭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上贺茂神社的竞马会神事始于宽治七年(1093年),当时堀河天皇敕令原来于宫中武德殿举行的端午赛马仪式移师上贺茂神社举行,明治维新后更改日期为新历5月,在5月1日会先举行“足汰式”(初赛)。下鸭神社的流镝马神事也源自宫中端午行事,自原为旧历四月酉日举行的葵祭定为新历5月15日举行后,5月5日的流镝马神事也被视为葵祭前的仪式[91]。浅间大社于5月5日举行的流镝马祭则起源于建久四年(1193年)端午节源赖朝在该社进行流镝马祈求武运昌隆、天下太平之事,举行之前一天要先进行富士川川原祓、马场祓、前日祭、末社巡拜等仪式[92]。而射箭仪式则是药猎行事的遗风[93]。
日本农村在古代端午节举行的迎田神和插秧祭,现代多由神社举行,称为御田植祭(お田植え祭),是祈求五谷丰登的祭祀仪式,也是负责农事的女性休息、游玩之日子,现时一些地区对端午节的别称如爱知县和德岛县称5月4日为“女之晚”(女の晩)、高知县山区称端午节为“女之天下”(女の天下),以及女之夜(女の夜)、女之家(女の家)、女之宿(女の宿)、女之屋顶(女の屋根)等别称,以及一些地区在端午节以女性为主人、男性为客人,或让女性优先享用菖蒲汤的习俗,都反映端午为女性休息游玩日的古风[94][95]。
明治维新后,部分神社把端午御田植祭改为新历,有些则继续依旧历端午节日期举行。现在部分神社的御田植祭,如爱媛县今治市大三岛町的大山祇神社于旧历五月初五举行的御田植祭[96]、东京都中央区筑地的波除稻荷神社于5月6日举行的御田植祭[97][98]、奈良县吉野郡天川村的天河大辨财天社于新历5月举行的御田祭等[99],都仍依照古俗选出年轻女性为早乙女来进行仪式。鹿儿岛县雾岛市隼人町的鹿儿岛神宫的御田祭除了选早乙女外,还有选年轻男性为早男,与早乙女一起进行仪式[100]。有些地区神社虽然有举行御田植祭,但已经没有再选早乙女,而是由男性进行仪式[5][8]。
在奈良县,冈山县的备中地方北部、美作地方,爱媛县部分地区,山口县等地区,端午节期间的五月被视为牛的休息日。把五月端午节期间列为牛休息日可能是因为五月恶疫流行,令牛病死,故此有了这段时期让牛休息的习俗。奈良县和山口县部分地区在五月不会要牛工作,其他地区的牛在五月的休息日由两天至一整个月不等,各地让牛休息的日子皆有不同,有些是一个月内特定数天,有些则是连续多天。例如江户时代初期成书的农书《清良记》就把五月初一、初五、十五、十六、廿九为牛的休息日[101],南宇和郡奥野川一带则把牛休息日定为五月五日和十六日,东宇和郡城川町则定为五月五日和廿八日,宇和岛市祝森的牛休息日定于五月十六日,喜多郡肱川町予子林在五月初一、初五、十六、廿八让牛休息。在牛休息期间,人们会帮牛清洗全身,有些地区会给牛享用菖蒲浴。当中不少地区皆认为在牛休息日期间要牛工作会招致不幸,如断脚、带来旱灾、引起火灾等。还有些地区会在端午节期间为牛祈福,祈求神明保佑家中的牛健康[102]。
端午节的模拟战习俗包括上面提及的以菖蒲刀或菖蒲太刀互相击打的模拟格斗游戏[55],在明治时代之前还流行打石战。打石战本是为了逐疫祛病,后来从儿童游戏发展为成年人的武斗[42]。自镰仓时代开始,打石战成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因其危险性而屡次禁止,可是成效不彰。直至明治时代仍有些地方保留此习俗,现代已经式微[42][41]。
日本端午节的食品主要有粽和柏饼,关西地区多于端午节吃粽子,而柏饼则多见于关东地区[79]。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茅巻き,ちがやまき),最初用茅叶包裹,呈圆锥形,后来又出现以菰叶、菖蒲叶、竹叶、竹箬、芦苇叶等包裹的粽子,不但是应节食品,也是端午祭祀用的供品[52][103]。现时日本各地的粽子多种多样,如静冈县藤枝市朝比奈村的朝比奈粽、新潟县的笹团子和三角粽(三角ちまき)、宫城县和福岛县的大豆三角粽、岐阜县中津川地方的以青茅叶包裹的刈安粽(カリヤすちまき)、京都府的水仙粽(すいせんちまき)、羊羹粽(ようかんちまき)和茅卷、长野县与岐阜县的朴叶卷(ほおばまき)、岛根县的笹卷、鹿儿岛县以孟宗竹箬包裹的碱水粽等[104][105][106][17][10]。柏饼则是一种以洗净的粳米干燥后磨成的上新粉[注 22]制成,内有馅料,再于外面包上槲栎叶的和菓子,由于人们日语称为“柏”的槲栎叶是神依附之处,而槲栎要在新芽长出之后,老叶才会脱落,故有子孙昌盛且系衍不绝的寓意[104][107][79][77][108]。
常见的端午节食品还有赤饭、鲷鱼、虾、鲤鱼、出世鱼、鲣鱼、竹笋等。赤饭、连头尾的鲷鱼、虾是日本常见的庆贺场合食品。端午节食用的鲤鱼通常烹调成糖醋炸鲤鱼,其寓意与鲤鱼旗相同,同样取自“鲤跃龙门”和“离水鲤鱼”之说,祝愿男孩健康成长、勇敢无畏、出人头地。出世鱼是指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日语名称的鱼,常见的有𫚕鱼、鲈鱼、鲻鱼等,出世鱼有如古代日本武士也会因应人生不同阶段去使用不同的名字,故有祝愿男孩平安长大、出人头地的含义。鲣鱼的日语读音与“胜男”同音,寓意“胜利的男儿”。竹笋是端午节当季的蔬菜,竹子又生长迅速,竹笋料理代表希望男孩快高长大。传统的端午节句料理其中一种常见组合是插上菖蒲根的虾汤、糖醋炸鲤鱼、盐烧鲷鱼、煮笋、竹内皮拌梅干和青豆饭[109][110]。
有些地区还有其他特别的端午节食品。一些地区会在端午节食用草饼。北海道尤其是南部日本海沿岸地区有食用一种以上新粉和砂糖制作再蒸成、称为牛饼的和菓子。德岛县胁町由于旧历五月初五正值麦子收获的时节,人们会用收获的麦子磨成面粉制作成饼,再用山上采的叶片包裹之,制成称为麦团子(麦だんご)的应节和菓子。宫崎县宫崎市佐土原町的端午节食品包括鲸羊羹,是一种鲸鱼形状的羊羹,相传元禄年间佐土原藩岛津氏六代藩主岛津惟久之继承人岛津忠雅一出生就显现王者之风格,岛津惟久就命菓匠制作鲸鱼形的和菓子,自此就成为佐土原藩端午节的食品[111]。长崎县有一种叫鲤生菓子的端午菓子,是鲤鱼形的米糕[112]。
在北海道及东北地区,由于新历5月仍会下雪,故此该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多依照旧历日期举行。岩手县盛冈市泷泽村于每年旧历五月五日会举行称为“嚓咕嚓咕马”的马祭,目的是为了在端午插秧之前的农闲期慰劳农耕马、祈求健康消灾。1958年起改为每年新历6月15日,2001年起再改为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这天90多匹马会穿上缀上多个铃的鲜艳装束,从泷泽村的鬼越苍前神社走到八幡宫,“嚓咕嚓咕”是马行进时的铃响声。有此习俗是因为当地盛产马匹,1996年被环境省选为“日本音之风景百选”之一[113][114][115]。花卷市的佛寺成岛毗沙门堂在5月3至5日会举行全国哭泣相扑大会(全国泣き相扑大会),是为了祈祷小孩健康成长所而举办的哭泣相扑比赛。参加者为一岁婴儿,分成两名一组,各由一位相扑力士抱着,互相叫喊,先哭者输。这本来是成年人的相扑角力比赛,人们相信赢的一方农作物会丰收,比赛也就逐渐激烈,甚至发生过流血事件,因此改为婴儿哭啼比赛。比赛中婴儿的“大哭”、“不理不睬”、“微笑”等各种招式也令观众大笑不止[116]。
埼玉县北葛饰郡春日部市江户川旁于每年5月3—5日举行“放庄和之大风筝祭”,源于江户时代当地的养蚕丰收占卜和端午庆祝男孩出生的习俗,活动当中的“庄和之大风筝”是日本最大的风筝[87][117]。以出产和纸鲤鱼旗见称的加须市,每年5月上旬会在利根川上空悬挂一条全长111米、重730公斤、全世界最大的鲤鱼旗,有如巨鲤鱼在空中畅泳[82]。
北海道芽室町剑山道产子牧场、岩手县奥州市东北新西兰村、山形县一条八幡神社都有端午流镝马活动,前两者在6月上旬举行,后者则在新历5月1日举行[90]。
群马县高崎市的仓贺野神社于每年5月5日都会举行“上町山车祭”(上町山車まつり),有山车巡游,祈求孩子成长、地区平安[118]。太田市政府自2000年起每年5月5日前后都会举行儿童节音乐会,让就读幼稚园的小孩展现音乐天赋[68][119]。
东京都府中市的大国魂神社于每年4月30日至5月5日晚上会举行称为暗闇祭的例大祭[120],筑地的波除稻荷神社则有5月6日举行的御田植祭,选出三名早乙女进行插秧仪式[97]。
神奈川县镰仓市的鹤冈八幡宫每年5月5日会举行菖蒲祭神事,祈求无病息灾与延命长寿,祭祀仪式后有舞乐表演[70][72]。相模原市自1988年起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都会举行“鲤鱼旗相模川畅泳”(泳げ鯉のぼり相模川),届时相模川上空会悬挂过千条鲤鱼旗,从两岸横跨河面,彷似过千条鲤鱼在晴空中畅泳,场面壮观,被视为当地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121][122]。横滨市于2011年起亦有举办儿童节音乐会,表演者有幼稚园学童和小学生[123]。
北陆、甲信地方的端午节在现代通常定于6月初。新潟县民多在6月5至6日过端午节,小孩会玩菖蒲打游戏,有祈求丰收的意义。山梨县的端午装饰是在黄金周前摆饰至6月6日后才会收起来,超过一个月[117]。
静冈县有在长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放风筝,现代发展成放风筝合战,以滨松市在5月3日至5日举行的滨松祭以及榛原郡相良町的“相良之风筝合战”最为有名。富士宫市的富士山本宫浅间大社在举行流镝马祭起源于建久四年(1193年)端午节,当时源赖朝在该社进行流镝马以祈求武运昌隆、天下太平,整个仪式武由5月4日开始至5月5日结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92]。
爱知县濑户市部分地区在端午节不挂鲤鱼旗,他们认为如果挂了就会多害虫和疫病[117]。田原市则在5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日两天举行“田原风筝祭”(田原凧まつり),这是源于当地端午节放风筝庆祝男孩出生和祈求平安成长的习俗,现时田原风筝祭第一天是“初风筝祈愿祭”(初凧祈願祭)和“初风筝扬”(初凧揚げ),只要有孩子出生的家庭不论孩子是男是女都会放风筝祈福,第二天举行风筝合战,分成赤组和青组,以能割断对手较多风筝线者为胜[124]。江南市布袋町、一宫市大和町把端午节视为女性休息和作主的日子,人们把菖蒲铺上屋顶,称为“女之家”(女の家)。在大和町,男性在这天会作为客人,人们这天会享用有蜂斗菜和蚕豆的五目饭[125][126]
富山县射水市的加茂神社在端午节有流镝马祭,包括走马、牛乘式、狮子舞奉纳、流镝马等环节[127]。福井县敦贺市沓见地区于5月5日有沓见御田植祭,由信露贵彦神社(男宫)和久豆弥神社(女宫)一同举行,被列入福井县无形民俗文化财[128][129]。
岐阜县飞驒地方高山市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举行“飞驒高山端午之节句”展览,当地多家博物馆、旧民宅等观光设施都会展出端午相关的展品和传统技艺、仪式表演,如五月人形、和纸鲤鱼、车田插秧示范[注 23][130]、太鼓表演等[131][132]。大野郡白川村荻町地区每年5月下旬会举行由白川乡观光协会主办的“白川乡田植祭”(白川郷田植えまつり)[133]。
近畿地方有很多神社都有赛马和流镝马神事。滋贺县近江八幡市的贺茂神社每年5月5月后第一个星期日足伏走马的传统赛马神事[134]。京都府京都市北区的上贺茂神社、左京区的下鸭神社、伏见区的藤森神社皆于端午节期间举行源自宫中端午行事的赛马、流镝马、菖蒲根合、步射等神事。上贺茂神社的竞马会神事于新历5月5日举行,始于宽治七年(1093年)堀河天皇敕令原来于宫中武德殿举行的端午赛马仪式移师该社举行,明治维新后更改日期为新历5月,整个神事由5月1日开始至5月5日[135]。下鸭神社的流镝马神事在新历5月初举行。藤森神社的端午神事称为藤森祭,由5月1日至5日,而神舆出之仪式早于4月30日举行,整个祭典为期六天,其中于5月5日举行的驱马神事[注 24]始于奈良时代天应元年(781年),被视为日本端午节发祥地,并列入京都市民俗无形文化财[91][137][138]。
三重县松阪市的习俗是在五月四日晚铺上菖蒲,这天家中的叠席有一半属于女性所有[126]。
滋贺县东近江市于5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会举行“八日市放大风筝”(八日市大凧揚げ)活动,此活动源于江户时代端午节习俗,各村会互相比拼风筝的大小,于是争相制作巨型风筝,最大可大至200叠[注 25]。现时的活动会放一只长1.3米、阔1.2米的巨型风筝,并以“近江八日市的放大风筝习俗”(近江八日市の大凧扬げ习俗)名义列入日本选择无形民俗文化财[88][139]。犬上郡多贺町多贺大社于每年6月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御田植祭,以神事舞为主,有“御田植踊”(御田植踊り)、“弓之舞”(弓の舞)、“丰荣之舞”(豊栄の舞)、“蝴蝶之舞”(蝴蝶の舞)等[140]。
京都府京丹后市的天满神社每年5月5日都会举行菖蒲田植(菖蒲田植え),由9至19岁的男孩子献上菖蒲,然后双手抱起大束菖蒲向上抛,过程中青年会打鼓、奏乐、歌唱[141]。
奈良县吉野郡天川村的天河大辨财天社每年新历5月最后一个日举行御田祭,由早乙女进行插秧仪式,并有舞狮表演[99]。在旧历五月五日又有端午之节句祭[142]。奈良市春日大社在5月5日会举行菖蒲祭,所献的古式神馔包括菖蒲和粽子,屋顶上也插上菖蒲,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儿童幸福。祭祀仪式后有娱神舞乐,之后有少年剑道大会和儿童节万叶雅乐会[71]。五条市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尾都会举行“吉野川川开节”(吉野川で川開きフェスタ),会在吉野川河面挂上超过300条鲤鱼旗横跨两岸[143][144]。
山阴地方的鸟取县和岛根县端午节有放大风筝习俗,称为“山阴之放大风筝习俗”(山陰の大凧揚げ習俗),与不少地区的端午放风筝习俗一样是源于庆祝男孩出生,此习俗被列入无形民俗文化财[145]。爱媛县喜多郡在5月5日也有“大风筝合战”(大凧合戦)。
冈山县的备中地方北部、美作地方,山口县部分地区,爱媛县部分地区在五月会让牛休息。备中、美作地区以五月六日为“牛之菖蒲”(牛の菖蒲),这天牛可以享受菖蒲浴,牛小屋也会铺上菖蒲[117]。爱媛县南予地方的人认为若于旧历五月要牛工作将会带来旱灾,宇和岛市祝森在五月十六日举行“御伊势样之田植”(お伊勢様の田植),据说这天要牛工作会断腿,也忌讳在这天跟着牛渡河或过桥。双岩村的人相信在牛休息日要牛工作会招致火灾。肱川町的人则忌讳在牛休息日让牛下田。松山地方和周桑郡一带还有牛祭习俗。伊予郡砥部町麻生的牛祭习俗最迟在江户末期已出现,当地有个叫野津野的地方,有一冢,村民会于五月四日傍晚带牛马去该处祈求健康,并割下麦草供奉。小孩在河的两岸互相泼水嬉戏。中村町的素鹅神社在五月五日有以大麦供神以祈求牛马平安无事的习俗。东予市、丹原町一带有向牛祈愿的习俗,石田的村童会在端午节到暗罔神社在牛头天王碑前奉上煎豆,丹原町古田部落的小孩则在五月四日傍晚在特定地方撒豆子祭牛[102]。
冈山县笠冈市金浦地区于最接近旧历端午节的星期六晚上至星期日有称为ひったか的习俗,当地居民以吉田川为界,东边行者山一方为源氏方,以白色代表;西边妙见山为平氏方,星期六晚上两方有挂灯笼竞赛,以灯笼组成各种图案。翌日则有红白两色船竞赛,称为“おしぐらんこ”。此习俗本来是在旧历五月初四晚至初五举行,现为市指定无形民俗文化财[146]。苫田郡镜野町富西谷的布施神社于5月5日有御田植祭,祈求丰收,其历史可追溯至平安时代,是由男性进行,被列为冈山县指定文化财[147][148][149][117]。真庭市长田神社于5月5日举行的御田植祭也是由男性进行[150]。
岛根县江津市樱江町以及高知县南国市南部后川流域一带在端午节期间有举行“猿猴祭”(えんこう祭り)的习俗,有些地区又称为“水神祭”[151],“猿猴”在土佐方言中是指河童的一种[152][153]。樱江町的猿猴祭定于5月5日,超过150枝鲤鱼旗会横跨河两岸挂上,并会在河上划艇祭河童[154][155]。南国市的猿猴祭定于6月第一个星期举行,人们会制作菖蒲小屋供奉河童以防止小孩遇溺,小孩会在菖蒲小屋前拜河童,并用河童喜爱的瓜类和酒供奉之[156][157][117]。
爱媛县越智郡今治市大三岛町的大山祇神社于旧暦五月五日举行“御田植祭”,除了常见的由早乙女进行之插秧仪式外,还有独特的“一人相扑”[注 26]神事,由一名相扑力士与稻之精灵角力三局,必须要由稻之精灵以三局两胜之成绩胜出,才代表来年丰收[96][117]。
高知县高冈郡四万十町自1974年起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会在四万十川的河面上悬挂数百条鲤鱼旗横跨两岸,称为“鲤鱼旗渡河”(鲤のぼりの川渡し)[158][159]。
长崎县长崎市自江户时代起有赛龙舟习俗,明历元年(1655年)当地受暴风雨吹袭,数艘来自中国福建、于前一年冬季停泊在长崎港的船被强风吹翻,导致多人堕海溺死。生还的中国船员认为是海神发怒,于是赛龙舟来祭海神。自此当地端午节就有了赛龙舟的习俗,即长崎龙舟竞渡[160][161]。现在则定于6月15日前后举行[162][163]。
大分县国东市国东町安国寺每年5月5日会举行“端午之节句游戏”(端午の節句あそび),任何人皆可参加的活动包括有折纸鲤鱼、毡鲤鱼、大胄、药玉、生火器制作体验,有些活动专供前一年出生的婴儿参加,包括祈求小孩健康成长的饼踏(餅ふみ)、饼轻提(餅かるい)仪式,抓周和哭泣相扑比赛[164]。
鹿儿岛县雾岛市一些神社的田植祭除了选年轻女性为早乙女外,还有选年轻男性为早男,与早乙女一起进行仪式。隼人町的鹿儿岛神宫自1560年起每年旧历五月五日都会举行御田植祭,数十名早男和早乙女会以太鼓、田神舞等活动祭祀田神,祈求五谷丰登和家居安全[100][165]。雾岛田口的雾岛神宫的田植祭定于6月第一个星期日,称为“狭名田之长田御田植祭”(狭名田の長田御田植祭),早男和早乙女会戴上斗笠插秧[16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