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阳节[5],是汉字文化圈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一词始见于三国时期,因《易经》中“九九”两阳数相重,故名“重阳”,在唐代,唐德宗在位时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重阳节开始成为正式节日。中国民间素有在重阳节登高、祭祖及祈求丰收等习俗。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重阳节也是中国法定的老年节,被赋予了尊老敬老、祝福健康长寿的含义。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最有名的是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能够驱魔的青龙宝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佩上,瘟魔便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便能强身健体,避免染疫。桓景以神剑降伏瘟魔,最后灭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是时开始,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希望天下的游子饮一杯菊花酒,消去乡愁;希望天下的老人多一点陪伴,健康长寿。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上茱萸囊避邪消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凌虐致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王勃比之为“孟学士”,一说是孟匡朝)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为弘扬孝道,香港政府在1977年应本地华人社群的要求,将重阳节纳入法定假期,澳门亦跟随香港政府,将重阳节定为公众假期。故此在两岸四地以至全世界,香港及澳门是少数会在重阳节放假的地方(中国内地重阳节则不放假)。
重阳节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公众假期。香港会在这天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阵亡军人(原重光纪念日仪式)。2012年6月26日,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6]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