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杂阿含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杂阿含经》(梵语:Saṃyukta Āgama),初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杂阿含是依五蕴、六入处、因缘、食、四谛、界、三十七道品等,将众多相应主题的短经编集在一起,偈颂则依八部众编集在一起,因此又称为相应阿含,由经文细碎不易记诵或参杂聚集,而名杂阿含[1][2]。汉译《杂阿含经》推定为根本说一切有部传本,与对应的巴利本《相应部》一起,被学术界认为是接近原始佛教原貌的佛陀言论集之一。
![]() 初期佛教 |
![]() |
Remove ads
音义
“杂阿含”之名,可能译自与“巴利语:saṃyuttāgama,梵语:saṃyuktāgama”相当的印度词汇,如“僧育多阿含”[3]或“僧育多阿伽摩”[4];阿含(āgama)也译作:阿含慕或阿鋡慕[5];玄奘及义净译作“阿笈摩”[6]。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取相应之意,称杂阿含为《相应阿笈摩》[7],与巴利藏《相应部》取名相同。杂阿笈摩、相应阿笈摩,这是同一字的不同翻译,大抵初期译作“杂”(杂通“杂”字,取其“聚集”[8]、“相配合”[9]、“短小细碎”[1],或“次第相间杂”[2]之义),后期才译作“相应”。
译本
《杂阿含经》为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在元嘉年间(据推测约是在元嘉十二年至十三年,即公元435-436年)[10],于南京祇洹寺(一说瓦官寺)出经,共五十卷,宝云传译,慧观笔受[11]。
其原本来源,未有定论。《历代三宝纪》中记载,此本是法显由锡兰取回的杂阿含经本。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求那跋陀罗,从天竺或锡兰带至中国[12][13]。现代在高昌及于阗发现的梵文片断,与现存《杂阿含经》一致,因此汉译本可能是由梵文本译出,推定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14][15]。
另有二十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五十卷本。
内容简介
《杂阿含经》文章精简杂录,现存一千三百五十九篇经文,乃佛陀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称《杂阿含经》是坐禅人所习[16][17]。
四章内容大意如下:
五阴诵:色受想行识,运作如下所述,见其无常,不执为我,心正解脱。[18][19][20]
六入处诵: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境、六识相触,俱生受、想、思[21]。正念即守护六根,不苦不乐舍心住。[22][23][24]
杂因诵:苦的缘起,是基于无明,于六入所触,引发(感)受,生起爱(恨)、(执)取、有(无之见),故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25]离有、无二边,处于中道,是为正见[26]。另外解释四食[27]、四谛[28]、三受[29]。
道品诵:教导十善[30]、正勤[31]、念住[32]、觉支[33]、圣道[34],以及出入息[35]、不净[36]、慈心[37]等修习。
组织
《开元释教录》称此经“说事既杂,故无品次诵等差别”,不过僧肇长阿含序云杂阿含有“四分十诵”。至于现存刊本则在卷八题“诵六入品第二”,卷十二题“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卷十六题“杂因诵第三品之五”,卷十八题“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卷二十四题“诵道品第五”,并有与〈五阴诵〉相关的摄颂(uddāna)存留下来[38][39]。在《别译杂阿含经》中则存有涉及〈八众诵〉的摄颂[40]。
印顺认为说一切有部诵本,本为五诵(五阴诵、六入处诵、杂因诵、道品诵、八众诵),与《相应部》分法相同。现存宋译本《杂阿含经》别立“弟子所说诵”,而为六诵。《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又立“如来所说诵”,变为七诵的结构[41][42]。
近现代学者整理《杂阿含》者“首推日本的姊崎正治”(1908),尔后又有吕澂(1924)、印顺(1971)等人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所引用的杂阿含经本母(Mātṛka),来整编《杂阿含经》[38]。
吕澂按《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和僧肇长阿含序编为四分十诵。印顺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整理《杂阿含经》的修多罗[43]部分,依据《别译杂阿含经》整理《杂阿含经》的祇夜[44]部分[45],自行整理记说[46]部分,分为七诵五十一相应,下表主要依据印顺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与《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佛光电子大藏经·阿含藏》中,杨郁文《杂阿含经题解》在导读时将记说仍附入其前的修多罗而实际上分为五诵。吕澂在1923年著《杂阿含经刊定记》中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中的摄颂(嗢拕南,uddāna)整理了经卷次序,其整编的四分十诵,如下表[58]:
五取蕴 六处 因缘 相应分 |
五取蕴诵 |
六处诵(旧题六入诵第二) | |
缘起诵(旧题杂因诵第三) | |
食诵 | |
谛诵 | |
界诵 | |
佛弟子所说 佛所说分 |
佛弟子所说诵(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 |
佛所说诵 | |
道品分 | 念住等诵(旧题诵道品第五) |
结集分 | 八众诵 |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杂阿含经校释》[5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杂阿含经本母》(即《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卷85-9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别译杂阿含经》,经校勘、整编、补佚后,总得四分(五阴六处因缘分,佛所说弟子所说分,道品分,伽他分)、七诵(五阴诵,六处诵,杂因诵,道品诵,弟子所说诵,佛所说诵,八众诵)、五十六集(略),由“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教摄。[60]
Remove ads
现代学者如印顺等人,将《杂阿含经》认定为四阿含经次第形成之首[61],并归纳为自行组织的七诵,其依据是《瑜伽师地论》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的有关记载[62][63]:
Remove ads
其他传承
汉译《杂阿含经》一般认为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分别说系赤铜鍱部中的对应诵本则名为《相应部》。这两者之间,有相当数量的对应经文和相似经文,大约有883篇的汉译《杂阿含》经文可与《相应部》对照,占三分之二强[68]。
《藏文大藏经》中,则无完整译出的整部《杂阿含经》,只有单经,这些经文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宇井伯寿等人依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进行了对照[69]。
另外,在新疆地区有发现了一些说一切有部传本的梵文残叶,阿富汗地区出土的梵文残叶收于邵格延藏品(Schøyen Collection),《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的梵本中也能辑出不少说一切有部《杂阿含》传本的梵文章句[68]。
英国的斯尼尔藏品(Senior Collection)中有约30片与《杂阿含经》相对应的犍陀罗语残片,可能属于法藏部传本[68]。
Remove ads
考证
印顺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主张“杂阿含”(saṃyukta āgama)和“少分阿含”(kṣudrake āgama),与偈颂有着密切的关系[71]。他认为杂阿含中,长行的“修多罗”,是“相应”;偈颂的“祇夜”,为“杂”。从“修多罗”部分得名,为“相应部”、“相应阿含”;从“祇夜”偈颂的部分,得名、演变为“小阿含”、“杂藏”[72] 。在《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中,据‘瑜伽论摄事分’认为四阿含经的集成先后,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73]。
日本法幢《俱舍论稽古》认为《杂阿含经》属于说一切有部。门川彻真认为,此经特别强调释迦牟尼曾在秣菟罗说法[74],企图显示此地的重要性与正统,因此认为它与秣菟罗地方的说一切有部有特殊的关系。榎本文雄认为,严格来说,此经为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诵本[75]。
法幢《俱舍论稽古》认为《别译杂阿含经》属于饮光部,也有说法认为它是法藏部诵本。《别译杂阿含经》为何种部派所传,仍未有确切的学术定论[76]。
Remove ads
影响
《阿含经》在中国自隋唐后被视为小乘佛教经典,流传不广。
近现代学者一般以《阿含经》为原始佛教研究的首要依据。如印顺在《杂阿含经论会编(上)》自序中认为:“‘杂阿含经’(即‘相应阿含’,‘相应部’),是佛教界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佛法是简要的,平实中正的,以修行为主,依世间而觉悟世间,实现出世的理想──涅槃。在流传世间的佛教圣典中,这是教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见其渊源。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
注释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