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契经天城体梵语सूत्र罗马化:sūtra巴利语sutta),又称线经长行,音译修多罗素怛缆,简称。原义为线,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散文文体。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都有被称为契经的经典。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质的短文。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经典(十二分教)的一种[1]。表示佛陀所说的法如同丝线,能贯穿一切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谓之契;贯穿诸法深义,摄持所化众生,谓之经。在九分教十二分教中,修多罗包括经与律,后世则专指三藏中的经藏

历史

修多罗最早是印度的一种长行散文,不押韵,以背诵口传的方式传播,被形容如线一般可以一直延长。

释迦牟尼时代,僧团成员发展出背诵释迦牟尼口传教义的习惯,作为修行之用,也可以将这些口述内容背诵给其他人听,作为传教之用。释迦牟尼过世后,僧团召开第一次结集,参与者必须是阿罗汉,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负责在会中背诵出释迦牟尼的口传教导,经由在场僧众一致同意后,形成最初的修多罗。优婆离负责背诵出毗奈耶,最早也是被当成修多罗来背诵。

经文内容

佛陀教导的法(dharma)、律(vinaya),前者被发展为九分教。按印顺法师推断,九分教中最早集成的“契经”,是指说一切有部《杂阿含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蕴诵、六入诵、杂因诵、道品诵四部分[2],当中包括蕴、处、缘、食、谛、界、受、念处等相应。

赤铜鍱部诵本《相应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亦有这些相应,但次第和篇排有所不同,例如《相应部》的“食相应”未有别立成章,“谛相应”纳入“大品”(近似杂阿含的道品诵),“学相应”则收入《增支部》经典中,而上座部古说亦未有“受相应”,故此,古型契经可能只分成“道品”、“谛”、“蕴”、“处”、“缘”、“界”这些相应[3]。钟炜杰博士在《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Early Buddhism》[4]一书的附录中,如下列出了汉巴两本契经的卷号。

杂阿含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契经 (修多罗) 部分:

更多信息 诵, 相应 ...
相应 卷:经号
五阴诵 阴相应 1:1-32

10:256-272

3:59-87

2:33-58

5:103-110

六入处诵 入处相应 8:188-229

9:230-255

43:1164-1177

11:273-282

13:304-342

杂因诵 因缘相应 12:283-303

14:343-364

15:365-370

食相应 15:371-378
谛相应 15:379-406

16:407-443

界相应 16:444-454

17:455-465

受相应 17:466-489
道品诵 念处相应 24:605-639
正勤相应 25 (失传)
如意足相应 25 (失传)
根相应 25 (失传)

26:642-660

力相应 26:661-703
觉支相应 26:704-711

27:712-747

道分相应 28:748-796

29:797-800

安般相应 29:801-815
学相应 29:816-829

30:830-832

不坏净相应 30:833-860
关闭
更多信息 品, 相应 ...
相应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契经部分:
相应 章号 :经号
II. 因缘品 (Nidana vagga) 因缘相应 12 : 1-93
界相应 14 : 1-39
III. 蕴品 (Khandha vagga) 蕴相应 22 : 1-158
IV. 六处品 (Salayatana vagga) 六处相应 35 : 1-207
受相应 36 : 1-29
V. 大品 (Maha vagga) 道相应 45 : 1-180
觉支相应 46 : 1-175
念住相应 47 : 1-102
根相应 48 : 1-185
正断相应 49 : 1-54
力相应 50 : 1-110
神足相应 51 : 1-86
入出息相应 54 : 1-20
预流相应 55 : 1-75
谛相应 56 : 1-131
关闭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