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八界(梵语:Aṣṭādaśan dhātavaḥ),佛教术语,是一种界(dhātu)的分类法,最为佛教论师所重视。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 |
佛教大纲 ![]() |
概述
- 六根界:能见之根,名为眼界。能闻之根,名为耳界。能嗅之根,名为鼻界。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
- 六尘界: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触即触著,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 六识界(六转识):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眼识界。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耳识界。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识依意根而能区分辨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
十八界的体性:其中的六根中前五根,再加上五尘代表的是代表了物质层面的色法。其中的六识,再加上六根中的最后的意根及阿来耶识与六尘中的法尘则是代表了精神层面的心法。代表世间的十八界一一法─六根、六尘、六识,皆是因缘和合、生住异灭,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都是无常、苦、空、无我,非真实的法。
初始定义
《杂阿含经·四五二经》等定义了十八界:
“ | 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 ” |
各宗派观点
《大毘婆沙论》称:十八界中六识界是能依,六内界是所依,六外界是境界[1]。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具有十八界,六识身无间已灭名意界[2]。十八界是为钝根者说[3]。十八中界略出少分施设六界,识界能生、四大种能养、空界能长有情色、无色身,界有结生入胎的作用,使之区别于蕴和取蕴[4]。意根是二十二根之一,它有二种含义:一、能续后有,二、自在随转,或自在令他随顺[5]。
在《法蕴论》中,定义的意根合并了意界和意处的含义,意根也是心意识的合称[6]。在《品类论》中,定义了意界和与之含义一致的意处,定义意根是六识身[7]。在《大毘婆沙论》中,定义了意界,意处就是七心界即六识界和意界,而意根与意界同义[8];十八界实体有十七或十二个,要么去掉意界,要么去掉六识界而同于十二处[9]。在《舍利弗阿毘昙论》中,意界是知法念法之初心,意识界是不离彼境界之相似心[10]。
瑜伽行唯识学派在其阿毘达磨体系中承袭了十八界理论,并将其“十一识”学说配入十八界中。无著《摄大乘论》[11]:
“ |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应受识),彼能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
” |
眼等五内界对应“身识”,六识界对应“能受识”,意界与“身者识”、“受者识”二者的关系,有两种学说:
- 世亲《摄大乘论释》:“谓身、身者、受者识者:身,谓眼等五界。身者,谓染污意。能受者,谓意界。”
- 无性《摄大乘论无性释》:“谓身、身者、受者识者:如后当说,眼等六内界为性,如其所应。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识。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
此二释论之间的不同体现了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导致了第七识是阿陀那识还是末那识等诤论。汉传法相宗采用了无性论师的学说[12]。意界二分,其中“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即意根末那识,对应“受者识”;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对应“身者识”,即阿赖耶识[13]。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