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结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结生(梵语:pratisaṃdhi,巴利语:paṭisandhi),又称转生、
概论
“结生”这个概念,常见于部派佛教的论书中,在生命开端,有结生心,或结生识[3],结生入胎是界的作用,使之区别于蕴和取蕴[4]。说一切有部认为结生时唯是染污心,而分别说部认为亦可为不染污心;说一切有部认为结生时可是一切烦恼之心,而譬喻者认为唯是爱心与恚心[5]。
在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中,将结生作为八十九心的十四行相之首。在藏传佛教的《中有闻教得度》中,记述了结生时有文武百尊显现。
词语演变
在南传佛教巴利语三藏圣典中的的中部善星经有作为形容词的appaṭisandhikā,[6]此词是延伸名词,意思是不会再生[7]另外,在同一部经的无诤分别经中有kāmapaṭisandhisukhino这复合词, 意思是欲生乐[8] 在小部蛇饿鬼说里,有appaṭisandhiyo作主对格,意思是不再生[9]
在大义释八诵品中,此词开始与存在关连,出现punappunapaṭisandhiyā 一次又一次的出生[10]
在经藏时代,此词极少出现,出现时只作为不再转生的意思及贪欲生起,也只在几经出现,而相应部及中部是没有此词及相关变格的。在小部也只出现在远离佛世的经典如饿鬼事及义释。在经藏时代,仍未把结生与心识连结在一起,那是在论书时代,提出八十九心时,把结生与心识连结起来,而与有分心及死心作同一心而在不同阶段现起,此是巴利语系分别说部所独有的。
《清净道论》把八十九心依十四种行相而转起,首个行相就是结生。由于结生、有分及死是同一心而在不同阶段现起,故非常非断见的,不是从生到死都不变的, 若证了阿罗汉果,就没有结生或再生。死心灭了,结生即生起,生起后亦灭,有分现起。因此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不承认有中阴身。因为死心灭了,结生即起,中间没有过渡空间。[11]
Remove ads
记载
《大毘婆沙论》承袭了《施设论》对结生时中有起爱、恚二心的记述[12]:
“ | 世尊经中,作如是说:‘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调适无病是时,及健达缚正现在前;此健达缚[13],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14]…… ‘此健达缚、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者,谓:健达缚将入胎时,于父、于母[15],爱、恚二心,展转现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16],将入胎时,于母起爱,于父起恚,作如是念:‘若彼丈夫离此处者,我当与此女人交会。’作是念已,颠倒想生,见彼丈夫远离此处,寻自见与女人和合。父母交会,精血出时,便谓父精是自所有,见已生喜,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麁重,既麁重已,便入母胎。自见己身,在母右胁,向脊蹲坐。尔时,中有诸蕴便灭,生有蕴生,名结生已。若女中有,将入胎时,于父起爱,于母起恚。……诸有情类,多起如是颠倒想已,而入母胎,唯除菩萨,将入胎时,于父父想,于母母想,虽能正知,而于其母,起亲附爱,乘斯爱力,便入母胎,余随所应,义如前说。 问:中有何处入于母胎?……应作是说:中有入胎,必从生门,是所爱故。由此理趣,诸双生者,后生为长,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后出故。问:菩萨中有何处入胎?答:从右胁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无淫爱故。 |
” |
学术研究
现代佛教研究者,多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入手,将结生有关问题,归入后有、有轮[19],及中有等论题中[20][21]。古代论书记载的结生过程中“颠倒想”涉及特有的性心理,后人引述或对其隐约而言。
注释与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