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末那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末那识
Remove ads

末那识梵语मनस्-विज्ञान罗马化:manas-vijñāna),佛教术语,的分类之一,为瑜伽行唯识学派护法学系或法相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具恒审思量之性,又称我意识我主宰;为与意识(mano-vijñāna)即第六识相区别,虽末那译为“意”,但manas-vijñāna称为末那识,不称“意识”[1]护法论师等称其为阿赖耶识和六识的俱有依[2]

音义

末那(manas),义译为,是思量、思考的意思。在《杂阿含经》中,意与经常一同出现,被当成同义词[3]。是六识六内处六根之一。

出处

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有关于识蕴有两个说法:一为心意识三分,、“末那”与并列[4];二为本识转识二分,“末那”是七转识之一[5]。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中,提到识有八种,为阿赖耶识、五识、“意”及意识[6]安慧大乘广五蕴论》记载为六转识染污意和阿赖耶识[7]

瑜伽师地论》中记载,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末那”俱转[8],“末那”恒与我见我慢相应,常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9],意识依染污末那,而受相缚,不得解脱[10]真谛译《决定藏论》对应段落称,阿赖耶识常与“我慢心”相应生,意识依“心”得立[11]

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中指示“末那”为意根[12],玄奘译《显扬圣教论》在相应段落将此处的“末那”直接称为“意根[13],此二论一致记载:以阿赖耶识为所依五识身得生,又因阿赖耶识而得有意根,以意根为所依第六意识得生。真谛译《决定藏论》对应段落称,以阿赖耶识为所依五识身和意识得生[14],没有提及二者之间的意根。

在《成唯识论》中,关于诸识之俱有依的解释有四种[2]窥基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意地”的所依中[15],也加入了俱有依末那识[16]

Remove ads

第二能变识

瑜伽行唯识学派谓万法皆为识之所变,故谓八识为能变。第一能变识:阿赖耶识。[17]第二能变识:末那识。[18]诸心所有法乃由八识和合运作而为变现,末那识能在初能变识阿赖耶配合下变现万法,故名第二能变识。

末那识的功能

第七识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对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进行主观感应并形成自我意识–恒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有。[19]《大乘密严经》卷1有这样的说法:末那攀缘阿赖耶识,就如同磁石紧吸著铁一般,染污的末那识,执取阿赖耶为自内我,末那识执持有情身一切法,以为他就是身心的主人。末那识特点是思量,而第六识的特点是识别。由于不可控,透过第七识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

法相唯识宗认为,末那识是第六意识之所依根,故名意根,与前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同属六根[20]之一,不同于前五根是有色根,是属于色法;意根是心法,是八识中之第七识,心法无色,属无色根。

  • 意根是不可见有对,是无色根。
  • 意根是意识所依根,所以称为意根。
  • 意根是能引生意识的心,所以称为意根。
  • 意根是意识生起后运作时必须依止才能运作的心,所以称为意根。

也有人认为,末那识不是意根,他是已经过色尘法尘色法心法,所有行为造作都由自己的末那识(我主宰)决定,但想行之间建立了间隔也就是五蕴的调理而使自己善业,好的行为,甚至可以更好,到达有修养有成就,也就是佛的十一名号。

Remove ads

历史研究

在龙树著作中,不曾提到末那识,在唯识学派早期经典,如《解深密经》与《摄大乘论》中,也都没有提到末那识。在八识学说中,末那识可能是最晚出现的。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中提到八识,其中第二识称为意,即末那[21]。至《成唯识论》时,末那识学说已被确立,并形成八识体系。

学术界认为《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与《摄大乘论》皆未明确说到末那识,日本学者结城令闻认为,《解深密经》时代尚未有末那识的说法,直到无著时代,末那识学说才被建立。印顺法师认为,末那识是由《解深密经》中的阿陀那识与《摄大乘论》中的染污意,逐渐发展而成[22]

地论宗南道派的法上在解释《十地经论》中“三种同相智”时,以被认为是生死根本的阿梨耶识为第七识[23][24],体现了历史上曾有个时段,有人不把“意”分立为第六意识和其所依意根即末那识[25]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