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漢傳佛教大乘八宗之一,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中道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由三藏自印度传入中国,传统上以弥勒菩萨为初祖,实际上由窥基所创立。唯识无境的宗师依次为阿逸多、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为陕西大慈恩寺,又以窥基法师尊号命名,故称慈恩宗。慈恩寺与西明寺并为唐朝时学习唯识学的重要道场。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为兴福寺和药师寺。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3年4月19日) |
古印度有破相宗与法相宗,这里的“相”为“法相”, 法相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认为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主张一切现象皆是由阿赖耶识(能产生因缘果报的心识)依三自性而变化、显现;破相宗属于中观学派,传承自龙树、青目、清辨、智光,认为“一切法于世俗故有,胜义皆空”,主张一切现象就胜义谛而言,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自性[1][2]。
印度传说佛灭后一千年中,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讲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弥勒菩萨听受“瑜伽论”,昼日宣说《瑜伽师地论》给大众。其后无著之弟世亲,回小向大,造唯识论,助成其义,彼土名为瑜伽宗。
唯识学在南北朝时代的后魏传入中国,是为以《十地经论》为主的地论学,代表人物是菩提流支、净影慧远。其次是梁陈之间,以《摄大乘论》及其论释为主的摄论学,代表人物是真谛。最后则是以《唯识三十颂》和《成唯识论》为主的唐朝法相宗,由玄奘得自护法之传人戒贤,窥基法师接受其教。
法相宗以唐朝玄奘三藏为始,由其弟子窥基法师宏扬。玄奘三藏曾求经学于中印度那烂陀寺,亲学于戒贤论师,返回中国以后开设译场译经。由于窥基法师大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故此派得名慈恩宗,窥基号称“百部论师”,作注甚多,所及亦广,门下更出慧沼,慧沼更传智周。自唐武宗会昌毁佛之后,此宗传承断绝,仅有少数僧侣研习,经典大部分也散失,相应的释义也隔断。唐末以后直到明末的约八百年间,仅有少数著作,如元人云峰的《唯识开蒙问答》二卷。
明末,华严宗鲁菴普泰兼弘华严和唯识学,北京大庆寿寺是当时的弘扬基地,开启当时唯识学的研习风气,其《八识规矩补注》是现存第一本《八识规矩颂》注解。雪浪洪恩辑出“相宗八要”,视为“习相宗者之阶梯”,其注疏本有高原明昱之《相宗八要解》和蕅益智旭之《相宗八要直解》[3][4]。此时的僧人因未能见到窥基等法相宗人的注疏,只能仰仗《宗镜录》等著作为之作解,其作品被认为有瑕疵或粗略[5][6]。
唐朝时,此宗传入日本、韩国。在日本,日本僧侣自中国取回大量窥基著作,建立日本唯识宗,为南都六宗之一,历代传承不绝。至清末杨仁山居士至日本,重新将唯识经典带回中国,开启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研究法相唯识的热潮。欧阳竟无居士创建支那内学院宣扬唯识,门下吕澂也是一代佛学大家,北方韩清净也起而倡导唯识学,创立三时学会,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亦研究唯识学,但不独尊,他们带动了唯识学在现代中国重新复兴。
三性说,又称三自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自自证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根不离相缚,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一切种子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根据第八识所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
五种性
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皆不得入之“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而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亦即自性,本自具足,一切众生皆有,只因无明而迷失,祂还在,但被遮住,故说为皆有佛性;五种性,指的是众生过去所做所修,因而呈现现在的修正方向与层次的不同,而这会随着持续修持而转变。
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对一切万有诸法进行的分类。其分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7][8][9][10]。
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11],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外道小乘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注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12]
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13]
法相宗的经典包括六部经文及十一部论著,合称“六经十一部论”[14]。
六经 | 译者 | 大正藏中位置 | 备注 |
---|---|---|---|
《华严经》 | 唐·般若 (四十卷) | 第十部华严部·第二九三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
东晋·佛驮跋陀罗(六十卷) | 第九部华严部·第二七八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华严) | |
唐·实叉难陀(八十卷) | 第十部华严部·第二七九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 |
《解深密经》 | 元魏·菩提流支(五卷) |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五卷 | 《深密解脱经》 |
唐·玄奘(五卷) |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六卷 | 《解深密经》 | |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 未传译 | ||
《阿毗达磨大乘经》 | 未传译 | ||
《楞伽经》 | 刘宋·求那跋陀罗(四卷) |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零卷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元魏·菩提流支(十卷) |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一卷 | 《入楞伽经》 | |
唐·实叉难陀(七卷) |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二卷 | 《大乘入楞伽经》 | |
《密严经》 | 唐·地婆诃罗(三卷) |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八一卷 | 《大乘密严经》 |
唐·不空 (三卷) |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八二卷 | 《大乘密严经》 |
十一部论 | 译者 | 大正藏中位置 | 备注 |
---|---|---|---|
《瑜伽师地论》 | 唐·玄奘(一百卷) | 第三十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七九卷 | |
《显扬圣教论》 | 唐·玄奘(二十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二卷 | |
《大乘庄严经论》 | 唐·波罗颇蜜多罗(十三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四卷 | |
《集量论》 | 近代·法尊 | 无 | 失传 |
《摄大乘论》 | 后魏·佛陀扇多(二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二卷 | 《摄大乘论》 |
陈·真谛(三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三卷 | 《摄大乘论》 | |
唐·玄奘(二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四卷 | 《摄大乘论本》 | |
《十地经论》 | 后魏·菩提流支等(十二卷) | 第二十六部释经论及毗昙部·第一五二二卷 | |
《分别瑜伽论》 | 未传译 | 无 | 未传译 |
《观所缘缘论》 | 唐·玄奘(一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二四卷 | |
《唯识二十论》 | 唐·玄奘(一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零卷 | |
《唯识三十论》 | 唐·玄奘(一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八六卷 | 《唯识三十论颂》 |
《辩中边论》 | 陈·真谛(二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九卷 | 《中边分别论》 |
唐·玄奘(三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零卷 | 《辩中边论》 | |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 | 唐·玄奘(七卷) |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五卷 |
法相宗是中国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探求各各诸法之相状,与讲求诸法同一法性,同一清净本性的法性宗在教义倾向上有所不同。
由于中土各家唯识学说互有争论,玄奘为了求得明确定论,前往印度取经求法。玄奘在印度游历18年,于印度那烂陀寺求学,亦就佛学问题向各地寺僧讨教,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赞誉。[15]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其翻译事业得到皇家支持,翻译经论达一千三百多卷,获得三藏法师之誉。玄奘不仅译出唯识学的经论,也翻译了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的论书,为法义修学打下重要的基础。玄奘还将《瑜伽师地论》全部译出,该书是法相宗最重要的论书,不仅涵盖唯识的教理观点与大乘的阿毗达摩,也涉及菩萨戒以及禅修方法的解说。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晚明思想家王夫之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16]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17]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18]。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熊十力曾作《新唯识论》,以新儒家学说重新诠释唯识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