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佛教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那般那念(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又译为阿那般那观、念阿那般那、阿那波那、念阿般,义译为入出息念、入出息观、数息观、安般守意、十六胜行,佛教术语,是以观察呼吸作为修习定的方法。
“安那”(āna)义为持来,而“般那”(apāna)义为持去,这是指气息(pāṇa)进入和离开身体。此中有两说,一说为:持来对应入息(梵:āśvāsa)持去对应出息(梵:praśvāsa),另一说为:持来对应出息(巴:assāsa),持去对应入息(巴:passāsa)[1],这是对胎儿出生时,气息首先是进入还是排出有不同意见,而产生解释的差异[2][3]。“念”(sati)即是念住之念[4]。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在僧团中教授不净观,但因产生修行者自杀等问题,故而教授了安那般那念[5],并于不杀生戒中禁止自杀、劝死、赞死[6]。安那般那念修行稳妥,能快速成就四念处[7],契经中满足四念处的安那般那念,可总结为十六胜行[8]。安那般那念,是有学者应得、应到、应证之法,是无学者现法乐住之法,故而称为: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9]。
在阿毘达磨,如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等中,修行安那般那念,有六步修法:数(gaṇanā)、随(anugama)、止(sthāpanā)、观(upalakṣaṇā)、转(vivarta)、净(pariśuddhi)[10],数息等前四为身念处修行,能引起四念处[11],进而转、净,见道证果。后人将其与身念处之不净观[12],合称二甘露门[13],汉传佛教将其归入五停心观。
十六胜行出于《杂阿含经·八〇三经》和《相应部54.1经》等[14],修行者居阿练若,或在树下,或在静室,结跏趺坐[15],端身正愿[16],住对面念(pari-mukhaṃ satiṃ upaṭṭhapetvā)[17]。断五盖入禅那[18]:
杂阿含803经 | 相应部54.1经 | |
身[19] | 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若长、若短。[20] | 他只是正念而吸气,只是正念而呼气。
吸气长时,他知道:‘我吸气长’;或者呼气长时,他知道:‘我呼气长’。 |
吸气短时,他知道:‘我吸气短’;或者呼气短时,他知道:‘我呼气短’。 | ||
于觉了(paṭisaṃvedī)遍身(sabba-kāya)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21] | 他学:‘我将体验全身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全身而呼气’。 | |
于息除(passambhaya)身行(kāya-saṅkhāra)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22] |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吸气’;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呼气’。 | |
受[23] | 于觉了喜(pīti)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于觉了喜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出息。[24] | 他学:‘我将体验喜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喜而呼气’。 |
于觉了乐(sukha)入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于觉了乐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出息。[25] | 他学:‘我将体验乐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乐而呼气’。 | |
于觉了心行(citta-saṅkhāra)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于觉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出息。[26] | 他学:‘我将体验心行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心行而呼气’。 | |
于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于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出息。[27] | 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吸气’;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呼气’。 | |
心[28] | 于觉了心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于觉了心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出息。[29] | 他学:‘我将体验心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心而呼气’。 |
于喜悦(abhi-pamodaya)心入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于喜悦心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出息。[30] | 他学:‘我将令心喜悦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喜悦而呼气’。 | |
于制持(samādaha)心入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于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出息。[31] | 他学:‘我将令心等持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等持而呼气’。 | |
于解脱(vimocaya)心入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于解脱心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出息。[32] | 他学:‘我将令心解脱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解脱而呼气’。 | |
法[33] | 于无常(anicca)随观(anupassī)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于无常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34] | 他学:‘我将观无常而吸气’;他学:‘我将观无常而呼气’。 |
于断(pahāna)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于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出息。[35] | 他学:‘我将观离欲而吸气’;他学:‘我将观离欲而呼气’。 | |
于离欲(virāga)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于离欲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出息。[36] | 他学:‘我将观灭而吸气’;他学:‘我将观灭而呼气’。 | |
于灭(nirodha)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于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出息。[18] | 他学:‘我将观舍遣而吸气’;他学:‘我将观舍遣而呼气’。 |
譬喻师、分别论者等传承的法随观依次为无常、离欲、灭、出离(paṭinissagga)[37]。十六胜行是修行方法,并非修行位次,如法修行能断诸觉想(manovitakkā)[38],可成就七觉支,得四种禅那及至四沙门果等[39]。
其他提及十六胜行的经文包括:
《十诵律 卷二初诵. 明四波罗夷法之二》:“观无常,观变坏(vipariṇāma),观离欲,观灭尽,观舍离,当一其心,念出、入息。”
《修行道地经 数息品》:“何谓‘数息见无常即知’?见诸喘息,皆无有常,是为[数息],出息、入息如是。何谓‘出息无欲即知’?见息起灭,如是离欲,是为观离欲,出息即知,入息如是。何谓‘观寂灭数息即知’?其息出时,观见灭尽,是为观寂,出息即知,入息如是。何谓‘见趣道数息即自知’?见息出灭处,睹是以后,心即离尘,以离无欲,弃于三处,志即解脱,将护此意,是为数息,出息、入息如是。”
《坐禅三昧经》[40]
《舍利弗阿毘昙论·绪分·定品》:“学无常观出息,学无常观入息。学离欲观出息,学离欲观入息。学灭观出息,学灭观入息。学出世观出息,学出世观入息。”
《解脱道论卷七.行门品之四》:“见无常、见无欲、见灭、见出离,如是觉,见出离,我出息如是觉,见出离,我出入息如是[觉]。”
《清净道论 第八品随念业处之解释》
《中部.118 出入息念经》(MN 118 Anapanasati Sut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阿含62 语罗候罗长经》(MN62 Longer Discourse to Rahul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 第二》(Arthaviniścaya 20)
《成实论 卷14 出入息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善见律毘婆沙》
《大毘婆沙论》
《瑜伽师地论 ‧ 本地分声闻地 瑜伽处之二 (卷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1]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 修证第七之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42]
《大乘义章卷十六 - 十六特胜》
《大智度论 释初品 中舍利弗因缘第十六 (卷十一)》
...... (欢迎在此加入更多经文)
鸠摩罗什传译《坐禅三昧经》中的持息念方法,从数息开始渐至全部六种门十六分[43]。天台宗智𫖮,将经典中修行安那般那念的方式整理、归纳后,与《坐禅三昧经》中的第四治思觉法门结合,将数息、随、止、观、还、净等六者,合称“六妙门”。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以六妙门结合三十七道品修习。
一行禅师认为,“四念住”和“十六胜行”相依,这些修习能带来定慧;相反,“四禅”和“四无色定”并非导向解脱的必要修行[4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