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序列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
Remove ads

集團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軍事編制單位。

Thumb
國民革命軍軍旗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組建一批集團軍: 1927年4月5日,武漢國民政府改編部隊:

  •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蔣介石
    • 第一方面軍 總指揮何應欽
    •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程潛
    • 第三方面軍 總指揮李宗仁
    • 第四方面軍 總指揮唐生智。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決定舉行二次北伐,轄3個縱隊。
    • 第五方面軍(滇軍) 總指揮朱培德,1927年4月由第三軍以及收編滇軍金漢鼎、楊池生、楊如軒三個師兵力六萬人組建。
  •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馮玉祥
    • 第一方面軍總指揮 孫良誠
      • 第三軍軍長 孫良誠
      • 第四軍軍長 馬鴻逵
      • 第五軍軍長 石友三
    • 第二方面軍總指揮 孫連仲
      • 第一軍軍長 梁壽愷
      • 第十四軍軍長 孫連仲
      • 第二十三軍軍長 秦德純
    • 第三方面軍總指揮 方振武/韓復榘
      • 第六軍軍長 韓復榘
      • 騎二軍軍長 席液池
    • 第八方面軍總指揮 劉鎮華
      • 第二十三軍軍長 劉鎮華
      • 第二十六軍軍長 劉茂恩
      • 第二十八軍軍長 萬選才
    • 第九方面軍總指揮 鹿鍾麟
      • 第二十一軍軍長 呂秀文
      • 第十軍軍長 楊虎城
      • 騎兵第一軍軍長 鄭大章
      • 第十八軍軍長 鹿鍾麟
      • 第二十軍軍長 龐炳勛
      • 第二十七軍軍長 王鴻恩
      • 第三十一軍軍長 劉驥
    • 第四方面軍總指揮 宋哲元(駐陝西)
      • 第二軍軍長 劉汝明
      • 第十五軍軍長 宋哲元
    • 第五方面軍總指揮 岳維峻
    • 第六方面軍總指揮 石敬亭(陝西)
      • 第十三軍軍長 張維璽
    • 第七方面軍總指揮 劉郁芬(甘肅)
      • 第十軍軍長 劉郁芬

1927年寧漢分裂後,6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改編部隊為:

  • 第四集團軍唐生智
    • 第一方面軍 唐生智兼任 1927年10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西征討唐。懾於強大的軍事壓力,唐部或降蔣,或力戰不支而敗。唐生智於11月12日下野.第一方面軍就此結束.
      • 第八軍 唐生智兼任
      • 第三十五軍 何健
      • 第三十六軍 劉興
      • 第十五軍 劉佐龍
      • 第九軍 彭漢章
      • 新編第五軍 賀國光
    •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張發奎,參謀長謝膺白,副官長吳仲禧,秘書長高語罕,經理處長陳勁節,政治部主任兼黨代表郭沫若,警衛團團長盧德銘。1927年9月18日張發奎下野,黃琪翔代理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職。1927年10月18日,廣州政治分會臨時軍事委員會成立,第二方面軍的名義取消。

南京國民政府改編部隊:

1929年3月,蔣介石以陸海空軍總司令的名義,為了即將開打的蔣桂戰爭,將全國部隊改編為路軍 (軍事)。這一建制至1937年9月廢除,改編為集團軍

Remove ads

1937年至1949年

1936年的制定的「作戰方案」中,每個戰區計劃臨時組建三個集團軍,各負責一個作戰正面。1937年7月25日軍政部的會議上,第一戰區部隊暫分為三個集團軍,分別由韓復榘劉峙宋哲元等指揮,第二戰區分為第六、第七集團軍,第三戰區分為第四、第五集團軍。1937年8月20日公佈15個集團軍序列番號,與上述編組未一一對應,但按其編組原則卻基本符合臨時組編組的性質——各集團軍的編成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多是以駐地鄰近的軍、師臨時組合。集團軍總司令部也僅含參、副兩處,其他軍佐直屬司令部,司令部官佐共計99人。就集團軍所屬部隊而言,最多的轄5個軍之多,最少的只有1個軍,實力並不平均。每個集團軍所屬的軍、師淵源都不相同,且變動頻繁。之後廣西、四川各成立兩個集團軍,薛岳新組建一個集團軍,商震萬福麟軍合編為一個集團軍。至1937年底,國軍共計編成21個集團軍。

之後不斷組建新的集團軍,原有的21個集團軍中有些被調整,有的番號被撤換,有的被裁撤;而徐源泉楊森等人的部隊新編為7個集團軍。集團軍的性質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再是根據戰場的需要由各軍師就近臨時編程的組織,而是由相同派系的軍、師的固定組合,成為一級常設單位。到1938年底,集團軍總數達到25個。川軍已經獲得了5個集團軍的番號,晉、桂、粵軍各獲得兩個,西北、東北、滇、寧馬也獲得了1個。

集團軍作為一級常設單位被確立後,其構成也趨於穩定:除第十二、三十一集團軍外,其他各集團軍所轄部隊多為1-2個軍。各集團軍的兵力配置日益均衡,集團軍所轄的軍、師開始固定下來,不再被頻繁調調入或調離。集團軍的這個變化,不僅與戰爭走向持久化有關,更多的還是國內政治的產物。1938年11月南嶽軍事會議決定兵團、軍團、師轄旅建制後,部隊再行組合,1939-1940年成立9個新集團軍。其次,既有的集團軍也不斷重新組合。有的集團軍因作戰不力而被裁撤後,其番號給予新部隊重新組成集團軍。

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兵團方面軍等。1937年9月末淞滬戰場編組了三大兵團,分別是陳誠任總司令的左翼兵團(轄第15集團軍、第19集團軍)、朱紹良任總司令的中央兵團和張發奎任總司令的右翼兵團。1938年蘭封會戰期間,中央軍近20萬主力部隊編成「豫東兵團」(亦稱第一兵團),兵團總司令由第19集團軍總司令薛岳擔任。武漢會戰期間,編組了4個兵團:薛岳第一兵團、張發奎第二兵團、孫連仲第三兵團、李品仙第四兵團。但集團軍事實上不能算國民革命軍抗日戰爭後期最大的作戰單位,因為抗戰後期又設立了方面軍——1945年3月1日將滇越邊區(總司令官盧漢)、第四戰區(張發奎)、黔桂邊區(湯恩伯)、第24集團軍(王耀武)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軍。第一方面軍,下轄轄第1集團軍、第9集團軍等部,方面軍總司令盧漢、副總司令黃杰關麟徵霍揆彰。另,1943年2月重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副司令長官黃琪翔,下轄第11集團軍、第20集團軍等部。

集團軍通常下轄兩個以上的軍或軍團和若干其他輔助單位。抗戰結束時共有40個集團軍在編。國共內戰時期又組建了三支集團軍,同時所有的集團軍逐漸被新的類似的軍事編制兵團所取代。以下列表提供了國民革命軍集團軍的總體信息,包括組建時間、歷任總司令及所參加重要戰役。

抗戰時期及抗戰後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革命軍的集團軍的正式譯法為Army Group,縮寫為AG。而把集團軍下轄的軍團譯為Corps,把軍團下轄的譯為Army。例如,第18集團軍的臂章即為「18AG」。又如,《行政院軍隊整編報告(1947年12月)》中指出「簡化黃河以南指揮層次……改20AG為21A」,即把第20集團軍整編為第21軍(整編軍)。1938年5月17日《何應欽等激勵廖磊等部努力作戰粉碎敵圍攻徐州企圖電》的報頭為:「21AG廖總司令、19C馮軍團長、68A劉軍長:」,即第21集團軍廖磊、第19軍團馮治安、第68軍劉汝明

集團軍下轄軍團、甚至直轄獨立。集團軍隸屬於戰區兵團(1937年至1938年淞滬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期間)、遠征軍方面軍(1945年3月以後)。1946年-1947年,集團軍陸續整編為軍(即整編軍)、綏靖區兵團等。

抗戰初期的1937年-1939年,中國國民革命軍存在過相當於現代集團軍地位的軍團。軍團下轄軍、師,上隸於集團軍或戰區兵團。著名的例子有台兒莊會戰湯恩伯的第20軍團。

抗戰期間共頒發了40個集團軍的番號(後有番號撤銷、轉授)。不含抗戰初期組建又被撤銷的集團軍,其派系分佈為:

到1944年,為了控制雲南和監視滇軍,以及準備反攻滇西,雲南已經湧進了中央軍的四個集團軍,杜聿明第5集團軍、關麟征第15集團軍、宋希濂第11集團軍和霍揆彰第20集團軍,為後來拿下龍雲做好了軍事準備。

Remove ads

第一至第十集團軍

更多資訊 單位, 組建日期[1] ...
Remove ads

第十一至第二十集團軍

更多資訊 單位, 組建日期[1] ...
Remove ads

第二十一至三十集團軍

更多資訊 單位, 組建日期[1] ...
Remove ads

第三十一至第四十集團軍

更多資訊 單位, 組建日期[1] ...
Remove ads

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三集團軍

第四十一集團軍原本是為策反高樹勛所轄之民主聯軍所用,並未實際組建。

第四十三集團軍原本是為策反民軍所用,來不及組建。

更多資訊 單位, 組建日期[1] ...

郝鵬舉於1947年1月26日在駐地徐班莊叛離共軍,宣佈「還軍於國」,加入國民革命軍,連夜退入國統區移駐白塔埠,被委任為魯南綏靖區司令長官兼第42集團軍中將總司令。轄4個師、1個特務團。

這三個集團軍組建及撤銷於國共內戰期間,無其他可補充信息。[2]

其他集團軍

1946年,委任了東北挺進軍:

  •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李華堂
  • 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謝文東

1954年後

1954年,中華民國國軍在臺灣恢復陸軍軍團編制,編制如下:

  • 第一軍團:
    • 第一軍(原第50軍):轄第26、27、58師。
    • 第二軍(原第67軍):轄第57、81、84師。
    • 第三軍(原第87軍):轄第9、10、32師。
    • 第四軍(原第5、19軍合併整編):轄第22、23、24、45師(駐福建金門)。
  • 第二軍團:
    • 第七軍(原第18軍):轄第17、19、69師。
    • 第八軍(原第52軍):轄第33、34、68師。
    • 第九軍(原第75軍):轄第41、46、92師。
    • 第十軍(原第80軍):轄第49、51、93師。

1976年,第一軍團更銜為第六軍團、第二軍團更銜為第十軍團。

1979年,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正式改組整編為第八軍團。 至此陸軍編成3個軍團分別為第六軍團第八軍團第十軍團

2006年,各軍團「司令部」更銜為「指揮部」,司令官也改稱為指揮官但仍維持中將編階。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