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沫若
历史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高汝鸿、麦克昂、易坎人、谷人、爱牟、杜荃、石沱等,后以家乡大渡河和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名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客家人,是中国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原副国级领导人。
Remove ads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他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Remove ads
生平
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后裔。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前(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福建宁化县属闽西客家民系地区,不过郭沫若已是入蜀第六代,是否会客家话,是否自认客家人,有待文献发掘;后世客家研究有时追认他是客家人。
郭沫若曾祖父郭贤惠之先辈由宁化县来四川之时“做苧麻生意”,采集宁化野生苧麻,跟随入川之马帮,到今日之牛华镇(即郭家早期之坐房)进行交易,并于后来开拓麻布生意成功后继而开设13座驿站。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福荪,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先于旧制第一高等学校习日语,升读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23年毕业。[1]1921年1月,还在上学的郭沫若以病假名义休学3个月,以便前往京都帝国大学旁听文科。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台湾日据时期的早期新诗创作[2]。
1926年3月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兼任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恽代英代表党组织,建议郭沫若去黄埔军校做一些宣传工作,这时北伐战争即将开始,郭沫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行营秘书长。北伐军攻克武昌后,郭沫若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主任是邓演达)。不久赴南昌市兼任总政治部驻赣办事处主任,郭沫若升任南昌特别党部执行委员、总司令部行营政治部主任,每月加发200元津贴。1926年到1927年兼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九江三·一七惨案与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中国国民党清党,郭沫若隐蔽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发表在《中央日报》副刊,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
四一二事变后,郭沫若是武汉国民政府的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政治部中将主任。
郭沫若于1927年8月4日深夜抵达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这时才知道他已经被推举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和七人主席团成员,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和宣传委员会主席[来源请求]。8月5日,按原计划起义部队离开南昌南下潮汕地区、东江。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到达瑞金,在一所小学校里由周恩来、李一氓作介绍人,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宣誓入党的还有贺龙。1927年10月初,起义部队在潮汕被打散,郭沫若等四人在普宁县隐蔽了10天后,由神泉镇搭船前往香港,10月下旬抵港。一个月后由香港回上海市。1927年12月23日蒋政府发出通缉郭沫若,十年后至1937年才撤销通缉令。与周恩来会晤后安排郭赴苏,但郭沫若患上了严重的斑疹伤寒,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错过了航班。这次大病,造成一只耳朵终生全聋。1928年2月周恩来与郭沫若谈话,令其保留党籍出国前往日本避难,做学术研究积累声望,将来以公开的无党派面目做文化圈的领袖。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化名吴诚,从上海乘船赴日。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受到日本宪兵和警察的长期监视和骚扰。同时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提出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此理论后来遭到黄现璠等人的质疑,黄曾于1979年著文提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古文字研究,发表了《古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轰动了学界,成为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日期间,郭沫若还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郭沫若反对国内的夏衍、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主张,持坚决反蒋的态度。直至看到了中共的《八一宣言》,才转变态度,认识到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国防文学也是个正确的口号,并说:“好,党决定了,我就照办,要我做喇叭,我就做喇叭”。[3]此后郭沫若发表了《在国防的旗帜下》等文章。1937年5月下旬,郁达夫从南京来电,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郭沫若等了一个多月迟迟不见南京方面有所动静,给在陕北的李一氓写信:“二万八千里的行程,我的肉体未能直接参加,我是十二分抱歉的。但我始终和从前一样……”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加紧了对郭沫若的监视。7月25日,蒋介石允准撤销对郭沫若之通缉令;是日,流亡的郭沫若,化装乘加拿大籍“日本皇后号”头等舱回国;7月27日至上海;7月28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知照行政院、司法院、军事委员会,取消对郭沫若通缉令[4]:5518。行前未告知日籍妻子与孩子们。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1937年7月27日下午,郭沫若登陆上海,随后创办《救亡日报》为淞沪抗战鼓动宣传。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歌颂,不久拜见汪精卫。夏衍回忆:“在这一段时期内,最使我感动的是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周恩来同志的出自内心的敬爱。有一次对我说:和蒋介石、陈诚这些人见面,在我的感情上是很别扭的,可是和他们谈话之后,我才理解到恩来同志指示的正确。”[5]淞沪会战失败后,郭沫若经香港至广州,于1938年1月1日复刊《救亡日报》。旋即接到在武汉的陈诚电报,请郭沫若立至武汉市,要事相商。1月9日抵汉之后,从黄琪翔处获悉是陈诚邀请郭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之职。在武汉的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王明、博古等中共长江局领导劝说郭就职。周恩来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即指副部长是虚职,而三厅厅长是实职可以做大量实际工作。3月中旬,郭沫若接受了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厅长职务。中共长江局决定把三厅作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机构,动员安排了大量文艺界抗日名流人士入三厅工作,包括:胡愈之、阳翰笙、郁达夫、徐悲鸿、沈钧儒、田汉、冼星海、洪深、冯乃超等在三厅任职。1938年4月1日,政治部三厅正式在武汉工作,投入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如“扩大宣传周”、“七七献金”等活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郭沫若特别重视把三厅的文艺宣传对象扩大到厂矿工人和下层民众,贯彻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原则。这也引起了政治部主任陈诚为首的国民党一部分人的反感。
郭沫若在武汉、重庆期间,已经恢复了党员的秘密身份,与周恩来、邓颖超在一个党小组中开会。郭沫若还与邓颖超一起作为入党介绍人,发展于立群入党。
1938年胡风指出当时的文化界“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一声号召可以波动世界的大作家。”周恩来认为郭沫若适合扮演这个角色。于是周向中共中央提出这个建议。1938年夏天,中共中央党内决定: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6]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郭沫若随周恩来撤离武汉,辗转来到重庆市。1940年1月11日,郭沫若在创刊两周年的《新华日报》上批评蒋政府“连话都不让老百姓说,那是很危险的。反之,能代表老百姓说话的,那力量是比长江大河还要大”。1940年9月,蒋介石突然下令免去郭沫若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职务,调任政治部设计委员闲职,并明文要求军委会工作人员一律加入国民党。郭沫若以及三厅内的大批文艺界人士递交辞呈。周恩来找到信任政治部主任的张治中劝说。蒋介石召见郭沫若、阳翰笙等人宣布成立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安置以郭沫若为首的这批人,并可以不加入国民党。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同意此项决定,借政府机关招牌开展有理有利有节斗争,扩大抗日统一阵线影响。1940年12月7日,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明文规定:文工会只能潜心研究文化,不能对外从事政治工作。郭沫若任文工会主任委员,阳翰笙、谢仁钊为副主任委员,周恩来为指导委员,除原三厅的近40人参加外,还邀请了沈雁冰、翦伯赞、胡风、陶行知、侯外庐、王昆仑等任委员。文工会经常举办文艺讲座、文化讲座、国际问题讲座、国际问题座谈会和各种形式的报告会。不久,发生皖南事变,郭沫若题诗:[7]
江南一叶奇冤史,万众皆先天下忧;泪眼揩干还苦笑,暂忘家难赋同仇。
中共南方局为预防四一二政变重演,疏散在重庆的一批左翼文化人赴延安、桂林、昆明、香港等地,郭沫若奉命留在重庆,继续主持文工会。周恩来指示文工会“勤业、勤学、勤交友”,在活动的方式上注意了有所节制,以保存力量。1941年为庆祝郭沫若五十诞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周恩来安排阳翰笙把庆祝搞成全国性的政治活动,以振奋文化界自皖南事变与苏德战争惨败以来的士气。阳翰笙约请了孙科、邵力子、陈布雷、张治中、张道藩、冯玉祥、沈钧儒、黄炎培、邓初民、翦伯赞、章伯钧、罗隆基、王昆仑、屈武、黄琪翔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四十名为庆祝活动的发起人,周恩来亦在列。1941年11月16日作为庆祝日(此时莫斯科会战正处于岌岌可危的时候),《新华日报》头版刊载了周恩来的专文《我要说的话》: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该日下午,在重庆的中苏文化协会餐厅和院子里举行茶话会,参加者两千余人,由冯玉祥主持,老舍、张道藩、黄炎培、张申府、周恩来、沈钧儒等大会发言;并展览郭沫若25年来专著、译本、手稿八十多种约两千余万字,以及郭沫若各个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当天,昆明、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也举办了文化界的庆祝活动。纪念文章陆续刊载了半年。庆祝活动期间,重庆上演了郭早年的话剧《棠棣之花》,周恩来建议采取“全明星”制,配角都由第一流演员担任,郭沫若亲身参加排演与修改剧本。公映后在重庆引起轰动,周恩来观看了七场。剧中插曲《湘累》成为经得起历史考验流传下来的歌曲。周恩来安排《新华日报》出专刊评论对《棠棣之花》和历史剧创作。也激发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热情,1942年1月上旬仅用9天完成五幕话剧《屈原》的剧本。再次由重庆话剧界全明星制排演《屈原》,剧本还全文连载于《屈原》连载于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的《中央日报》副刊。 1942年2月上旬郭沫若又仅用9天创作了五幕历史剧《虎符》。1942年五、六月,创作了五幕历史剧《高渐离》。1942年9月上旬,仅用5天创作了历史剧《孔雀胆》,这是郭沫若历史剧中唯一没有影射当时政治的作品。1943年三、四月,创作了写夏完淳的历史剧《南冠草》。这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8]
文工会期间,郭沫若继续从事历史研究。1942年4月发表《殷周是奴隶社会考》、《墨子的思想》、《述吴起》、《秦汉之际的儒者》、《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吕不韦与秦代政治》、《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1943年与林语堂、沈从文、施蛰存展开论战。
1945年3月30日,政治部文艺工作委员会被张治中予以解散。1945年6月,郭沫若由重庆乘美国军用运输机,转道印度、伊朗,赴苏参见苏联科学院二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6月29日出席克里姆林宫夜宴,莫洛托夫、斯大林、布尔加宁到场。还参观了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的战争浩劫后的城市废墟。日本宣布投降后,郭沫若于8月16日登机回国,在在苏联作访客五十天。8月20日抵重庆。9月3日,与文化界人士拜会参加重庆谈判的毛泽东。郭沫若看到毛泽东用旧怀表,便把自己手上的表送给了毛泽东。此后毛泽东长期戴这块手表。此间,参加了围绕刚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论战,用毛泽东原韵填词两阕,称赞原词“开生面,是堂堂大雅,谢绝妖娆”,“何足道!纵漫天迷雾,无损晴朝”。
1946年1月10日,作为社会贤达代表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在讨论扩大改组政府问题时,发言:“主席权限太大,国府委员连建议权也没有”。
1946年5月8日,全家乘飞机去上海。1947年11月按照中共安排,举家搬到香港,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的领导工作。1948年8月25日,香港《华商报》副刊《茶亭》开始连载郭的《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持续3个月。郭沫若在日本的前妻安娜看到《华商报》后,带两个儿女到香港。由冯乃超出面与安娜恳谈,最后安娜接受了党组织的安排,带着她的儿女们去解放区大连定居。
1948年11月23日,乘船离开香港,12月1日抵达辽东的安东石城岛上岸。12月6日抵沈阳。1949年2月25日乘火车进京。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9]
Remove ad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两职位,并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一次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常务委员,第二、三、五届副主席。
1951年郭沫若获颁苏联国际斯大林奖。1951年7月28日,中国史学会正式在北京成立,郭沫若做主旨发言。1954年,中国史学会公布第一届理事会名单,郭沫若担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担任副主席[10],同时产生43名理事、7名常委理事[11][12]。
1955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的文章《反社会主义的胡风纲领》,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进行逐一批判。
1958年郭沫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60年,郭沫若先后创作了以“翻案”为主旨的历史剧《蔡文姬》与《武则天》。
1962年,为了纪念郑成功逝世三百周年,郭沫若创作了电影剧本《郑成功》,后因“文化大革命”未能拍摄。

1966年初,“文化大革命”前夕,郭沫若以中国文联主席身份在全国工农兵文艺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自我批判,宣称“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13],令全国知识分子惊讶恐慌。但也在“文革”初期时,郭沫若虽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别保护[注 1]。尽管毛泽东下令保护郭沫若,但郭沫若和妻子于立群的处境还是日趋恶化。196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的儿子郭民英自杀。1968年,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儿子郭世英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殴打致死。
1971年,郭沫若发表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该书肯定了同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同时反对将具有浓厚忠君思想的杜甫当作圣人对待[14]。同年作为中国特使,赴伊朗参加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庆典,无奈在乌鲁木齐经停期间因病重而留在当地,由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代为出席。[15][16][17]
197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报告(内容实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干事的重庆人胡平起草[18],由播音员虹云3月31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朗读),号召知识分子重新钻研学术。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郭的骨灰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妻子于立群则于1979年2月25日自缢身亡。
Remove ads
影响及评价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大陆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19];在史学方面,被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20]。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大陆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21];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22]。美国的夏志清对他的评价则相当低:“郭沫若是个孜孜不倦的多产作家。他的译作是否可靠,译文是否可读,大有研究的余地。他对古代中国的研究有无价值,也有问题。至于文名所系的创作,实在说来,也不过尔尔。民国以来所有公认为头号作家之间,郭沫若作品传世的希望最微。到后来,大家只会记得,他不过是在他那个时代一个多彩多姿的人物,领导过许多文学与政治的活动而已”[23]。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24]。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对他的批判[25]),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26]。
Remove ads
与鲁迅关系
1920和1930年代,由于郭沫若和鲁迅在文学上的主张和政治态度的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1928年初,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干将冯乃超、李初梨等,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将鲁迅当成了绊脚石。他们以《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向鲁迅发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鲁迅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他刚从广州到上海,目的之一便是与创造社组成联合战线。鲁迅也不甘示弱,先后写出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进行了回答。在论战中,创造社元老郭沫若亲自操刀,用杜荃的笔名,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其中写道:“鲁迅先生的时代和阶级性,就此完全决定了。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以前说鲁迅是新建过渡期的反革命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鲁迅当时并没有回击,到了1932年8月,他在《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文章中,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1936年8月上旬,鲁迅写出《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对两个口号之争发表了系统的意见。鲁迅信中的一段话说:“我和郭沫若、茅盾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象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27]”8月30日,郭沫若写成《蒐苗的检阅》,他说:“我自己究竟要比鲁迅先生年轻些,加以素不相识,而又相隔很远,对于先生便每每妄生揣测,就如这次的纠纷吧,我在未读到那篇万言书之前,实在没有摩触到先生的真意。读了之后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着问题解决的曙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面对全国人民哀悼鲁迅的形势,正在日本的郭沫若立即转向,连夜写了《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鲁迅的死,是“不可测算的重大损失”。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的悼文。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心了;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我已经有年纪了,不能恭维得尽致”。郭沫若还送上了两副挽联给鲁迅,第一副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第二副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甚至说自己是以鲁迅徒孙的资格追悼鲁迅。11月3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日华学会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也匆匆赶到现场,在悼念会上高喊:“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在“文化大革命”中纪念鲁迅时,郭沫若说:“鲁迅如果还活在今天,他是会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革命战线的前头行列,冲锋陷阵,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28]
Remove ads
争议言论
1949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郭沫若写于8月12日的《中苏同盟四周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四周年纪念日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对全国的广播词》,其中说:“这些歪曲中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外蒙古的独立的。在这一点上我想多说几句。反动分子企图煽动某些中国人的大汉族主义的感情,反对外蒙古人民建立自主的人民国家。但是请问。外蒙古附属于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外蒙古人民究竟给了些什么福利呢?难道不是某些中国的侵略主义者,派兵攻入外蒙古,在政治经济方面压迫外蒙古人民,这才激起外蒙古人民脱离中国而独立的要求吗?我们自己在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之下差不多不能自保,难道一定要强迫外蒙古人民跟着我们殉葬吗?我们在双重压迫之下,稍微有点觉悟的人便知道要求解放,难道外蒙古人民就不应该有点觉悟,不应该有解放的要求吗?”,又说:“问题应该是——外蒙古脱离了我们之后,外蒙古人民是不是更加幸福了?事实告诉我们,外蒙古人民是更加幸福了。前几年国民党政府派到库仑去监视公民投票的一位姓包的,事毕回重庆,曾经在报上发过谈话。“库仑街头差不多每家人家都有了无线电。”这是国民党说的话,而且是有报可查的。在得到解放之后,外蒙古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不是都已经充分地提高了吗?人民中国和人民蒙古今后应该是亲密的兄弟,我们不能够固执着那种宗主和藩属的落后观念了。那是丝毫也不足引为光荣的!”[29]
Remove ads
在“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响应文化战线的“大跃进”,郭沫若写了不少歌颂“大跃进”的诗歌[30],例如其诗《太阳问答》之一段:[31]
“ | 感谢党呵感谢党,党是不落的红太阳。东风永把西风压,社会主义放光芒。鼓足干劲争上游,多快好省建天堂。红旗插遍全世界,红旗插在山顶上。 | ” |
1966年“文革”正式开始,郭沫若几天内立即发表谈话,对自己以前的作品全盘否定:
“ | 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 ” |
郭沫若以毛泽东的诗友著称,和毛时有诗词唱和。他曾高度赞颂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甚至将其错别字“黄梁”也作为赞美的对象[32]。“文革”期间,郭沫若的作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大陆能够被出版的极少数非文革主题书籍,不过他在书中大举赞颂李白,而极力挖苦杜甫,被认为是为了迎合毛泽东的个人喜好而歪曲历史与文学[33]。有观点认为毛泽东并不喜欢李白,毛泽东尽管在1958年前后确实公开说过喜欢李白,但后来他对李白也有过严厉批评,他同王洪文、张春桥谈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时说:“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34]
1967年6月5日,郭沫若在亚非作家常设局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讨论会上,致闭幕词《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并且朗诵一首诗“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也献给各位同志和同学”[35][36]:
“ |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 ” |
1976年5月12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期间,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37]:
“ | 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 | ” |
但过了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捕,他立即赋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抨击“四人帮”,赞颂华国锋[38]:
“ |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 ” |
Remove ads
笔名和别名
郭沫若使用过的笔名和别名超过五十个,有: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夏社、沫、爱牟、鼎堂、高浩然、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生、陈启修、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于硕等。[39][40]
著作
郭沫若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集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然仍有大量佚文未能收录。
-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共20卷,1982-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共8卷,1982-1985年,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共10卷,1982-1992年,科学出版社。
此外《郭沫若全集补编》主要包括《翻译编》、《书信编》和《集外编》共计26卷,其中《翻译编》14卷,《书信编》4卷,《集外编》8卷,从2014年起动还在编辑过程之中。
郭沫若的新诗在语言上有所突破,其处女作《女神》写作时间和胡适的《尝试集》是同一时期,即便论发表时间也是紧随着胡适的《尝试集》,所以一般认为郭沫若和胡适是汉语新诗的开创者。[41]有些后辈诗人更进一步,例如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中,认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大大超过了胡适,“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42]但也有某些研究者认为郭的这些诗歌往往不耐细读,虚浮叫嚣,浪漫滥情。[43]其名作《女神》一诗,受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惠特曼的自由诗句子长而口语化,《女神》一诗亦着重诗句节奏,每行重复特定的字词以带出节奏,而不用押韵。[44]
- 《女神》1921上海泰东书局
- 《星空》(诗、散文)1923上海泰东书局
- 《卷耳集》1923上海泰东书局,诗经国风今译
- 《瓶》1926上海创造月刊
- 《前茅》1921-1928创造丛书
- 《恢复》1928创造丛书
- 《战声集》1938广州战时出版社
- 《蜩螗集》1948上海群益出版社
- 《潮汐集》1959作家出版社
- 《新华颂》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百花齐放》1958人民日报社
- 《长春集》1959人民日报社
- 《骆驼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东风集》1963作家出版社
- 《屈原赋译》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沫若诗词选》1977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三叶集》1920上海亚东出版社、
- 《文艺论集》1925上海光华书局、
- 《文艺论集续集》1931上海光华书局、
- 《羽书集》1941香港孟夏书店、
- 《盲肠集》1947上海群益出版社、
- 《蒲剑集》1947重庆文学书店、
- 《今昔集》1947重庆东方书社、
- 《沸羹集》1947上海大浮出版公司、
- 《天地玄黄》1947上海大浮出版公司、
- 《断断集》1958、
- 《雄鸡集》1959北京出版社、
- 《读随园诗话札记》1962作家出版社
- 《山中杂记》
- 《南京印象》
- 《残春及其他》1923
- 《落叶》1925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 《塔》(小说、戏剧)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
- 《橄榄》(小说、散文)《漂流三部曲》1926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地下的笑声》1928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 《豕蹄》
- 《沫若自传》4卷
- 《少年时代》1947上海海燕书店
- 《学生时代》1942年起,1958年集结
- 《革命春秋》1936年起,1958年集结
- 《洪波曲》1946年起,1959年集结
- 《孤鸿》[45]
郭沫若对中国早期社会的观点,“主导”了其后中国的史学;他对“封建社会”重新下的定义,既与中世纪欧洲社会不同,甚至不关乎于马克思的理论,却成为日后中国史学界对“封建社会”一词的公认定义。[46]
在1930年代中期,郭沫若从理论问题转向考证,着重考古材料而非古代文献,也不太引用马克思主义典籍,出版了《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甲骨文字研究》、《青铜器研究要篆》等著作,使他成为甲骨文和金文最重要的专家之一。[47]
- 《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上海出版
-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年上海印行
- 《商周古文字类纂》1931年上海印行
- 《卜辞通纂》1933年日本东京印行
- 《殷契粹编》1934年
- 《石鼓文研究》1939商务印书馆
- 《金文丛考》*《金文丛考补录》1940年代发表
- 《诅楚文考释》1947发表
-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 《考古论集》
郭沫若以书法闻名,风格独具特色,有“郭体”之称。在中国许多名胜地点的招牌和学校校名都采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四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沈阳四中、黑龙江省博物馆、遂宁中学、浙江省桐庐县中学、中国银行、香岛中学、荣宝斋、中国书店、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牡丹江医学院、西南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成都武侯祠、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承德一中、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白云山、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陕西韩城《司马迁祠》、江苏省中医院等。
家庭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佐藤富子外祖父佐藤昌介是日本北海道大名伊达氏的家臣,高级贵族武士,男爵,日本第一代现代农学家,留美农学博士,北海道帝国大学首任校长。佐藤昌介的女儿佐藤初嫁给了宫城县黑川郡大衡村大衡字中山三十四番地士族传道士卯右卫门(入赘后改名佐藤右卫门)。卯右卫门与佐藤初的长女就是佐藤富子。佐藤富子是二人的长女。由于佐藤富子父母极力反对与郭沫若的关系,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1948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佐藤富子带着孩子来到香港见到郭沫若,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离开。1949年后,佐藤富子几次去北京找郭沫若协议离婚后权责问题,郭都是避而不见或借故推脱。后来周恩来亲自出面,表示欢迎她和五个孩子都到中国来工作。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1934年,在东京的郭沫若结识岑春煊的外孙女《大公报》记者于立忱并关系亲密。1937年于立忱回到中国不久自缢身亡。同年因中日战争郭沫若回中国,结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1916年-1979年)。1938年,郭沫若与于立群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也自缢身亡。
两人共生四男二女:
郭沫若还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兰、于立忱(1912年-1937年,于立群的胞姊)、黄定慧(黄慕兰,1907年- 2017年)等。
郭的女性关系,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而间接甚或直接导致其自杀[50]),为不少世人所诟病。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