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關係,常稱中美關係(英語:China–United States relations),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世界第一(美國)與第二(中國)經濟體的歷經敵對、接觸、交往、合作、猜忌、對抗等幾個階段,是全球最重要和複雜的雙邊關係之一[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正值美蘇「冷戰」。隨著韓戰爆發,美國參戰並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雙方在朝鮮戰場上兵戎相見。戰後,美國政府一直堅持對華「遏制」政策。儘管如此,雙方仍然在1955年建立了華沙會談管道,舉行了數十次會談[3]。
珍寶島事件發生後,出於共同對抗蘇聯的需要,美國宣布對雙方人員來往和貿易交流放寬限制。接著,美國表示不同意蘇聯建立 「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不參加孤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安排,希望與北京對話。1969年10月,美國通知北京說,它將停止派軍艦到台灣海峽巡邏。1971年4月雙方關係通過「乒乓外交」實現歷史性突破[4]。1971年7月季辛吉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森訪華。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5]。1979年鄧小平訪美。1982年八一七公報發表,與此前發表的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合稱「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成為雙方關係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雙方圍繞台灣、貿易、智慧財產權等問題矛盾和鬥爭不斷,但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亦持續蓬勃發展。
1989年六四事件後,美國政府宣布對華實施經濟制裁。隨著蘇聯解體,雙方關係在90年代,進入一個充滿摩擦與坎坷的時期。比爾·柯林頓當選美國總統後,將人權問題與「對華最惠國待遇」掛鉤,使雙方關係墜入低谷。1995年李登輝訪美導致雙方關係跌至建交來的最低點。2001年4月中美撞機事件導致了外交危機。[6]
2001年9月美國遭911襲擊後,雙方展開反恐合作。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襲擊發生當晚致電時任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向美國和遇難者家屬表示同情,並譴責「所有恐怖主義暴力行動」。一個月後,布希總統訪華,表示不再將中國稱為「戰略競爭者」,雙方將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並蔓延全球。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積極救市,支持美國渡過難關。[7]
2011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了亞太再平衡以應對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持續增加。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之後,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他在處理國際關係上採取更加進取的手段,甚至發起「戰狼外交」,有傳言稱習近平將美國視為頭號敵人[8]。2015年習近平訪美,未能消除雙方分歧。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在就任前與蔡英文通電話。2017年,川普就任後雖然表示會尊重「我們的一中政策」,但兩國之間明顯缺乏互信[9]。
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視為「修正主義國家」和「對手」,兩國正式進入戰略競爭階段[10]。2018年,雙方衝突加大並進一步惡化,爆發中美貿易戰,並有向「新冷戰」演變的趨勢[11]。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雙方圍繞病毒源頭展開輿論戰。2021年3月雙方高層官員在阿拉斯加會談[12]。之後雙方大使曾長期空缺,再加上2022年裴洛西訪問台灣和2023年中國高空氣球事件,反映出雙邊關係持續低迷的狀態[13]。出於對雙方領導人會晤的期待,兩國關係在2023年下半年稍有緩和[14],2023年11月舊金山APEC峰會雙方領導人進行會晤之後,兩國繼續競爭並「保持溝通」[15]。
中國領導人 | 時間 | 重大事件 | 美國總統 |
---|---|---|---|
毛澤東 | 1949年 | 美中關係白皮書 | 哈瑞·杜魯門 |
1950年 | 抗美援朝 | ||
1953年 | 朝鮮停戰協定簽署 | 德懷特·艾森豪 | |
1955年 - 1970年 | 中美大使級會談 | ||
1960年 | 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台北 | ||
1961年-1963年
|
約翰·甘迺迪 | ||
1965年 | 抗美援越 | 林登·詹森 | |
1966年 | 南海1018輪事件 | ||
1971年 | 乒乓外交 | 理察·尼克森 | |
1971年 | 季辛吉秘密訪華 | ||
1972年 | 尼克森訪華 上海公報 | ||
1975年 | 美國總統福特訪華 | 傑拉德·福特 | |
鄧小平 | 1978年 | 中美建交公報 | 吉米·卡特 |
1979年 | 鄧小平訪美 | ||
1982年 | 八一七公報 | 隆納·雷根 | |
1984年 | 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訪美;美國總統雷根訪華 | ||
1985年 | 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訪美 | 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 | |
1989年 | 美國總統布希訪華 | ||
江澤民 | 1993年 | 銀河號事件 | 比爾·柯林頓 |
1996年 | 貿易爭端 | ||
1999年 | 南聯盟大使館被炸 | ||
2001年 | 中美撞機事件 | 喬治·沃克·布希 | |
胡錦濤 | 2003年 |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美 | |
2006年 |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 | ||
2009年 | 2009年聯合聲明 | 巴拉克·歐巴馬 | |
2011年 | 2011年聯合聲明 | ||
習近平 | 2014年 | 劉曉波廣場事件 | |
2015年 | 習近平訪美 | ||
2017年 | 川普訪華 | 唐納·川普 | |
2018年 | 中美貿易戰 | ||
2021年 | 阿拉斯加會談 | 喬·拜登 | |
2022年 | 裴洛西訪問台灣 | ||
2023年 | 高空氣球事件及 習近平訪美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正值美蘇「冷戰」。美國仍然與中華民國政府保持外交關係,並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華南之時,美國駐華大使館也隨中華民國政府一起撤往臺北,不過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仍留在中國大陸,以便開展外交接觸。
1950年5月13日,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提出了美國承認新政府的三項條件:第一,事實上控制該國的領土和行政機構;第二,有能力並且願意履行國際義務;第三,政府能夠得到該國人民的普遍接受。6月6日中共中央提出了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的三點準則:(1)外國武裝撤出中國;(2)停止援助國民政府;(3)斷絕同國民政府的關係。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雙方建交的可能性也隨之破滅。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了中國大陸。8月5日,美國政府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中國共產黨對白皮書的反應頗為強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連續寫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歷史觀的破產〉等五篇文章,大罵杜魯門政府、艾奇遜和白皮書。雙方關係急速惡化,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全面對抗。
但雙方都意識到對方的存在,1954年到1970年,雙方在瑞士日內瓦以及波蘭華沙共舉行了136次大使級會談,成為保持某種接觸、交換意見的途徑。
美國介入越南戰爭後,越南共產黨高層頻繁訪華,請求給予軍事與後勤援助。1965年美國「滾雷行動」啟動後,中國向北越派出防空部隊和工兵營,修復美國轟炸造成的破壞,重建公路和鐵路,並進行其他工程工作[16][17]。
中國在北越的存在為美國官員所熟知,並且可以解釋圍繞美國在衝突中的戰略的一些因素。特別是,林登·詹森總統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很早就排除了對北越進行地面入侵的可能性,因為他們害怕重演朝鮮戰爭,尤其面對已經有了熱核武器(氫彈)的中國。然而,美國當時尚不清楚北京對美國入侵北越的確切反應會是什麼——據報導,毛澤東在1965年告訴記者斯諾,中國無意為拯救河內政權而戰,除非美軍闖入中國領土。 在其他場合,毛表示相信人民解放軍可以再次與美國抗衡,就像它在朝鮮所做的那樣。 無論中國的計劃是什麼,約翰遜政府都不願冒險,因此美國地面部隊從未進入越南北部[18][19]。
1960年代末,由於蘇聯的威脅,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都意識到,改善雙邊關係符合雙方共同利益。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而中美關係則開始發展。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上台後,為了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以聯中制蘇,下令宣布放寬對華的貿易限制,但因中國正在進行文化大革命,與各國貿易幾乎中斷。
1971年3月乒乓外交,美國乒乓隊歷史性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971年7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已經對北京進行了一次秘密訪問,而他本人已經受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邀請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年2月,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杭州以及上海,會見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並簽署了《上海公報》。在公報中,兩國承諾會為外交關係的完全正常化努力。美國認識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並對此不表異議,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將逐步減少在台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這使得兩國之間關係正常化的障礙——臺灣問題——被暫時擱置,使得重新開啟兩國在貿易以及其他領域間的接觸與合作成為可能。
1973年5月,美國政府在北京設立在華聯絡辦事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在華盛頓設立類似的辦事處。從1973年至1978年間,布魯斯、老布希、蓋茲和伍德科克等美國大使級外交官先後擔任過聯絡處負責人。
1975年美國總統福特訪華,再次確定美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6月2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會見美國報紙主編協會代表團和美聯社董事長米勒時指出:要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關鍵是要解決台灣問題,就是美國從台灣撤軍,同台灣廢約、斷交。中國不接受「兩個中國」、「一個半中國」和「一個中國,一個台灣」[20]:19-20。8月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議員訪華團時稱:中國不希望打仗、希望和平,同時支持世界上一切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20]:29-30。9月20日,鄧小平在會見前英國首相希思表示:不管過多少年,台灣問題總要解決……中國不希望打仗,但不排除發生戰爭的可能性[20]:36-37。
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上臺後不久便重申上海公報的重要性。1978年11月27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專欄作家諾瓦克稱,希望儘早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20]:194-195。12月15日兩國政府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21]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並在《建交公報》中,宣布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根據《臺灣關係法》與台灣進行非官方往來[22]。1979年1月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美,開啟了兩國之間一連串重要、高級別的交流。1979年2月左右中越戰爭爆發,中美聯盟進一步鞏固,1979年3月1日,兩國正式在北京和華盛頓設立大使館。1979年8月,美國副總統孟岱爾對鄧小平的訪問進行回訪。1980年代是中美關係最好的時期。隨著1980年雙方高層與工作層級接觸的加深,兩國開始在更廣泛的議題上進行對話,包括全球與地區戰略問題、政治、軍事問題、裁軍問題、聯合國以及其他多邊組織事務等。
1981年1月20日,雷根就任美國總統。隨後兩國的關係因對臺軍售問題出現短暫危機。1981年6月美國國務卿黑格訪問北京,試圖解釋美國在與臺灣維持非官方往來方面的政策。
1982年2月18日,鄧小平會見柬埔寨施亞努親王伉儷時指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障礙;如果美國認為台灣是它在遠東「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否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關係只好倒退[20]:404。5月,美國副總統老布希再度訪華。兩個月後,美駐華大使恆安石向中方提交了美方解決美國售台武器問題的聯合公報草案。1982年8月17日中美發表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諾將逐漸減少對臺的武器出售,而中方則承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是中方的基本原則。[23]
1984年美國總統隆納·雷根與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進行了互訪,這是中國政府首腦對美國的首次訪問。1985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訪問美國,這是中國國家元首對美國的首次訪問。1985年10月副總統老布希再度訪華,並且設立了美在華的第四個總領事館。
1989年1月20日,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並於同年2月訪華。兩國之間所進行的文化交流活動令兩國人民都對對方的文化、藝術以及教育成就都有更深的認識。許多中方的訪問學者以及官派留學生到美國進行學術交流。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美國停止高層和官方的交流,並在1989年6月頒布命令與法令,禁止出售武器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多項經濟制裁,停止部分投資、貿易活動。在1990年夏天的七國集團高峰會上,西方國家敦促中國在政治經濟領域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特別是在人權領域。
1993年1月20日柯林頓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同年7月,中美發生銀河號事件。「銀河號」在印度洋的國際公海海域上被美軍軍艦截停並扣留長達33天。中方要求美方賠償,但美方態度強硬,堅持拒絕道歉,最後不了了之。[24]
1996年3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前夕舉行軍事演習。美國出動了兩個航空母艦艦群到台灣海峽。在臺海危機解除後,兩國關係也開始逐漸回暖,高層交流增加,雙邊會談取得進展,雙方在人權、核不擴散以及貿易領域進行雙邊談判。199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美國,這是「六四事件」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訪問美國,亦是首位訪美的中國最高領導人。1998年6月柯林頓總統回訪中國,並在上海圖書館與當地各界人士座談時發表美國對台政策,其內容為:「我們不支持臺灣獨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我們不認為臺灣可以成為任何以國家為資格限制的組織之會員」。
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貝爾格勒大使館,引發中國民眾遊行示威。10月,兩國就賠償傷亡家屬及財物達成協議。美國僅承認是誤炸,但是中國大陸民眾普遍不接受誤炸的解釋。
2001年1月20日小布希正式成為美國第43任總統。同年4月1日,中美發生南海撞機事件。經過磋商後美國總統布希寫信慰問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即「兩個表示遺憾的信件」。美方人員在被拘留11天後返國。兩國關係也隨著此次事件的降溫以及此後的一系列事件而重新恢復。
2001年911事件後,中國公開支持打擊恐怖主義,中美開展了反恐方面的雙邊對話。中國在聯合國支持美國等聯軍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26]。美國不再將中國看作是最大的潛在威脅,轉而注重中東局勢以及恐怖主義威脅,美國認識到東亞局勢必須保持穩定。由於美國在反恐方面必須尋求中國的合作,令美國無法再在東亞製造針對中國的行動。
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溫家寶總理提出了確保中美經貿關係持續健康發展的五條原則,布希表示贊同。雙方還商定提高中美商貿聯委會的級別。
2005年開始,美國提出中美兩國是「利益相關的參與者」的論點,著重強調雙方的可合作性。2005年8月1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與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在北京舉行首次中美戰略對話。11月8日,中美雙方就紡織品問題達成協議,在英國倫敦簽署了中美兩國《關於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
2006年,中美就朝鮮核問題進行緊密合作,推動六方會談,改善朝韓關係。
2007年5月22日,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與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舉行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兩國政府在華盛頓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旅行和旅遊的公告聯合聲明》。2008年6月17日起,美國開放中國公民以團隊形式赴美旅遊[27]。
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成為美國第44任總統,同年3月8日發生無暇號南海事件。歐巴馬會見外交部長楊潔篪時,「強調了提升中美軍事對話的級別和頻率的重要性,以避免未來發生類似的事件。」[28]
2009年11月歐巴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美發布了《聯合聲明》。2011年1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29],中美發表聯合聲明。
2011年11月,歐巴馬在APEC峰會上正式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並由其國務卿希拉蕊推動。2012年5月份,中美兩國舉行了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本輪對話中,中方首次提出了中美「兩國協調」(C2)的全新概念,而且得到了美方的理解和支持。中方提出的C2理念,不同於美國學者曾經提出的中美「兩國集團」(G2)。G2的內涵是兩國共治、主宰世界。「C」可以是協調(Coordination)、合作(Cooperation),也可以是命運共同體(Community)。顯然C2具有多重含義,如果中美能夠做到諸事溝通、協調、合作,將非常有利於世界穩定、發展和繁榮。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表示,這既符合中國一貫秉承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也符合中美關係的發展需求,更符合國際關係的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崛起趨勢明顯,有美國國內聲浪認為中國對美國造成日漸增大的利益損害,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美元首習近平和歐巴馬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進行會談,中方正式提出新型國際關係(新型大國關係)概念,願意在「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於國際事務合作,包含中東問題和伊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核武談判,但美國內部對此提議未做出明確答覆。
2013年起南海仲裁案之後隔年起又發生韓國薩德系統部署問題白熱化,雙方摩擦劇烈,但大致維持鬥而不破局面。
2014年米歇爾訪華,這是美國第一夫人歷史上第一次單獨正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30],主要為「交流中美兩國教育」[31],避免人權等爭議話題,藉此推動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32]。
2015年,中國一帶一路、亞投行取得重大進展,更提出中國製造2025,導致美國政府戰略疑竇上升。雖然同年9月習近平訪美,中美就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新增「軍事危機通報」附件以及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新增「空中相遇」附件完成正式簽署,但未能從根本上緩解中美關係高度緊張的局勢[33]。
2016年11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候任美國總統川普致電,祝賀其當選[34]。同年12月2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也致電川普祝賀其當選並與其通話,引起中國大陸方面不滿,加上川普事後批評為何美方須接受一中政策等事,讓中美兩國關係再度回到劍拔弩張的狀態。
然而川普就任總統後,於2017年2月9日與習近平通話,承諾尊重美國「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兩國關係稍有緩和,但仍然互不信任。2017年4月7日,習近平夫婦同川普夫婦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進行中美元首會晤。[35]10月25日,習近平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川普第一時間致電習近平祝賀,並討論了朝鮮核問題和貿易問題。[36]2017年11月8日,川普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訪華,與習近平在北京進行第二次中美元首會晤。[37]中方以「國事訪問+」的規格接待[38]。在最受關注的經貿領域,兩國企業共簽署合作項目34個,金額達2535億美元。
2018年3月23日起,川普政府正式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採取措施限制中國投資。中國商務部亦發布針對美國進口貨品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作「報復性關稅」措施。外界視為中美新一輪「貿易戰」。[39][40]
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就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發表長篇演說,抨擊中國試圖破壞美國的民主制度,並談及美中貿易爭端、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化、對台灣的打壓,還有中共對國內民眾的監控和壓制以及在美國和海外施加影響力等等課題。並反思美國對華政策,表示「曾期待中國成為自由國家,希望中國尊重傳統的自由主義原則、尊重私人財產、個人自由和宗教自由,尊重人權。」「但是希望落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變得空洞。」「如今,中國已經建立了無以倫比的監控國家,範圍越來越廣,越來越具侵入性,而且經常是在美國技術的幫助之下。」「中國正在與美國的盟友和敵人打造自己的關係,與北京的任何和平或積極的意圖背道而馳。」「前幾屆政府忽視了中國的行動。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還助長了他們。但是,這樣的日子結束了。」[41]翌日,尚處於國慶長假,例行記者會休會期間的中國外交部通過發言人華春瑩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對美國副總統的發言予以回應,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和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表示中國尊重人權,抗議美國干涉,並要求美方自我反思。[42]
2018年12月1日,習近平與川普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時共進晚餐,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停止加征新的關稅。[43][44]雙方同意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45]中美同意2019年不再加徵關稅,美國同意不會在2019年1月1日將關稅提高至25%,現時被徵關稅之產品將繼續維持10%稅率;中國同意購買「大量」農業、能源和工業產品等,減少貿易不平等。[46]如果兩國在90日限期內無法達成協議,美國將會增加關稅至25%,在此之前向中國貨品徵收的10%關稅措施仍然有效[47]。
2018年12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西藏旅行對等法》,法案生效,由此國務卿龐培歐須在90天內評估美國公民進入西藏的難易程度,並在接下來5年中每年都要向國會提交報告,列出哪些中國官員負責審查並阻止包括美國外交官、其他官員、記者及遊客進入西藏的評估清單,按對等互惠原則,國務卿有權拒絕讓這些中國官員獲得美國簽證[48]。
2019年8月5日,美國財長梅努欽發表聲明指,在總統川普的指示下,決定把中國定為「匯率操縱國」,並稱將繼續敦促中國提高匯率及儲備管理的透明度和目標。[49]
2019年10月,美國要求所有駐美的中國外交官在計劃與美國聯邦或地方官員舉行會面時,必須事先通知美國國務院[50]。
2020年1月13日,美國財政部公布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 [51]
2020年2月18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將五家中國官方媒體機構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和《人民日報》認定為「外國使團」,視作中國政府的一部分[52]。次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從即日起吊銷美國《華爾街日報》三名駐北京記者的記者證,並限定他們5天內離境[53]。
2020年3月2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將對五家中國官方媒體機構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和《人民日報》實施雇員數量限制,中國籍雇員人數需從160人減少至100人。人員限制將在3月13日生效[54]。3月17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反制措施,對等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周刊》這5家美國媒體駐華分社向中方申報在中國境內所有工作人員、財務、經營、所擁有不動產信息等書面材料;要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年底前記者證到期的美籍記者從即日起4天內向外交部新聞司申報名單,並於10天內交還記者證,今後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繼續從事記者工作;針對美方對中國記者在簽證、行政審查、採訪等方面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中方將對美國記者採取對等措施[55]。5月11日起,中國記者的美國簽證有效期將被從不設期限縮短為限制為90天,但可以申請延長。不過該限制措施不適用於持有香港或澳門護照的記者[56]。
2020年3月起,雙方均指責對方應為2019冠狀病毒病的全球大流行負責[57]。2020年4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以中英雙語接連發文,質疑美軍將病毒帶到武漢,並說「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58]。
2020年5月15日,美國升級對中國通信巨頭華為的出口限制,美國商務部宣布廠商將使用了美國的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晶片出口給華為時,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即使是在美國以外生產的廠商也不例外[59]。這使得其海思半導體晶片和智慧型手機部門受到重創。[60]
2020年5月29日,美國暫停向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聯繫的中國籍人士的學生及訪問學者發放簽證[61]。
2020年6月3日,美國交通運輸部宣布計劃從6月16日起禁止中國客運航班飛往美國[62],6月5日更改為中國航空公司每周只能有兩個飛往美國的客運航班班次[63]。
2020年6月22日,美國國務院以屬於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宣傳機構為由將包括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在內的四家中國官媒在美分支列入外國使團名單[64]。7月1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反制措施,要求美國聯合通訊社、美國國際合眾社、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自即日起7日內向中方申報在中國境內所有工作人員、財務、經營、所擁有不動產信息等書面材料[65]。
2020年6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票通過港區國安法。6月29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發表聲明稱,美國宣布撤香港特殊地位,停止優惠待遇,限制軍民兩用科技輸港,並且繼續評估撤回其他特別待遇[66]。同日,龐培歐宣布將對有份參與破壞香港「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的中共前任及現任官員(包括其非美籍家屬)實施簽證限制[67]。7月1日,美國眾議院全票通過香港自治法[68]。
2020年7月9日,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管制辦公室以嚴重侵犯新疆少數民族人權為由,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對新疆黨委書記陳全國、前新疆政法委書記朱海侖、新疆公安廳廳長王明山、前新疆公安廳黨委書記霍留軍以及新疆公安廳進行制裁[69]。7月13日,中國外交部對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以及美國國務院國際宗教自由無任所大使布朗巴克、美國參議員盧比歐、克魯茲,美國眾議員克里斯·史密斯實施制裁[70]。
2020年7月13日,龐培歐表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聲索「完全不合法」,這是美國首次否認中國在南海「九段線」主張[71]。
2020年7月21日,美國要求中國在7月24日16時前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強烈譴責,並表示將做出反應[72]。7月24日,中國宣布撤銷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和運行許可[73][74]。
2020年7月23日,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在前總統尼克森的紀念圖書館發表演說《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指責中國造成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擴散並實施「暴政」威脅美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自由、國家安全和民主,呼籲改變中國威脅自由世界的行為[75][76]。龐培歐亦批評「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個破產的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真正信仰者」,呼籲中國人民改變中共[77],被部分人士認為是開啟第二次冷戰的新鐵幕演講[78]。
2020年7月30日,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出席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聽證會。龐培歐大篇幅介紹他如何讓其他國家了解「中國威脅」,並堅稱「形勢正在轉變」。不過,當被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問到怎麼看待53個國家支持香港國安法時,龐培歐承認,他感到「吃驚和失望」。[79]路透社稱,龐培歐認為,鑑於中國的經濟實力,組建國際聯盟的難度很大。[80]
2020年8月7日,美國財政部宣佈制裁11名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官員,包括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中聯辦主任兼國家安全顧問駱惠寧、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兼國安委秘書長陳國基、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香港警務處前處長盧偉聰、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中央駐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指控受制裁的官員須為侵蝕香港自治負責[81][82]。8月10日,中國方面表示即日起對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的美國參議院參議員盧比歐、克魯茲、霍利、柯頓、圖米,美國眾議院眾議員克里斯·史密斯,以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總裁格什曼、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總裁米德偉、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總裁特溫寧、人權觀察執行主席羅斯、自由之家總裁阿布拉莫維茨實施制裁[83]。當月,川普表示,中美經濟有可能脫鉤,美國沒必要和中國做生意。[84]
2020年9月1日,北德克薩斯大學宣布驅逐中華人民共和國留學該校的公費研究生,此舉招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批評[85]。9月2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要求中國駐美高級外交官訪問美高校和會見美地方政府官員、中國駐美使領館在館外舉辦50人以上的文化活動均須報美國國務院審批[86]。中國方面則對美駐華使領館包括美駐香港總領館及其人員的活動採取對等限制[87]。9月9日,美國國務院宣佈已取消1,000多名中國公民的美國簽證[88]。同樣在9月初,中國政府已停止為駐華美國媒體記者續簽記者證[89]。
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在2020年9月投書《人民日報》被拒,隨後美國政府公開批評「如果中國想成為一個成熟的大國,習近平總書記的政府就會尊重西方外交官直接與中國人民對話的權利,允許外國記者回到中國,停止恐嚇和騷擾調查記者。中國拒絕這樣做,表明未經選舉的統治集團多麼害怕他們自己的人民有自由思想」[90]。
2020年10月1日,美國共和黨聯邦眾議員佩里提案,打算將中國共產黨定性為「跨國犯罪集團」,[91]並對其進行起訴和懲罰。巧合的是,當天美國總統川普感染冠狀病毒。[92]
2020年10月21日,美國國務院將《一財全球》、《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北京周報》和《經濟日報》列為外國使團[93]。10月26日,中國則要求六家美國媒體在一周內就其在中國境內的運作進行匯報[94]。11月12日,川普政府下令禁止美國投資者對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的企業進行投資[95]。12月2日,川普政府決定縮減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期限,將中共黨員簽證有效期限從10年縮短至1個月[96]。12月3日,美國國防部認定四家中資公司中芯國際、中國海洋石油、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為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的公司[97],中國共有35家企業被列入「中國軍方企業」名單[98]。這些企業將從紐交所退市[99]。12月4日,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宣布終止5項美中交流計劃,分別為政策制定人士中國教育旅行計劃、美中友誼計劃、美中領導者交流計劃、美中跨太平洋交流計劃以及香港教育與文化計劃[100],此外還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恐嚇脅迫手段的中共中央統戰部人士實施簽證限制[101]。2020年12月21日,美國商務部將中芯國際、大疆等58家中國企業以及45家俄羅斯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102][103]。
2021年1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禁止與包括支付寶以及微信支付等在內的八個中國軟體應用程式進行交易[104]。1月14日,川普政府再將中海油、小米等9家中國公司列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聯繫的黑名單[105]。
2021年1月17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公開呼籲當選總統拜登對中國永遠保持警覺[106][107]。
2021年1月19日,龐培歐公開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犯下「種族滅絕罪與反人類罪」,龐培歐的繼任者布林肯同意龐培歐的說法[108][109]。
2021年1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中方對川普政府國務卿龐培歐等28人實施制裁[110]。拜登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霍恩在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批評中國制裁前川普政府官員的舉動是「毫無成效和憤世嫉俗」,敦促美國參眾兩院譴責這一行動[111]。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指,中方實施制裁「是對這些人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錯誤行徑作出的回應,是完全正當和必要的」[112]。
2021年2月11日,拜登上任總統後首次和習近平通話。兩國元首就中國牛年春節相互拜年,並就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拜登在通話中強調自己的首要工作是保護美國人民的安全、健康和生活方式,同時保持印太地區自由開放。拜登又向習近平表達對中國當局在香港的鎮壓、在新疆侵犯人權的行為和對台灣等地越來越強硬的態度的關注。[113]習近平表示,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台灣、香港和新疆等問題都是中國內政,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114]
2021年3月12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將華為、中興通訊、海能達、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列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電訊設備企業黑名單[115]。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在安克拉治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這是拜登政府時期兩國之間首次高層面對面接觸[116]。而此次對話火藥味十足,被華盛頓郵報評論為「拜登政府首次領教到中國戰狼外交作風」[117]。
2021年4月28日,拜登在上任美國總統100天前夕,到國會發表約65分鐘的演講,其間多次提及中國的威脅,他稱習近平等獨裁者認為在21世紀民主制度不敵專制主義,拜登表明會維護美國利益,應對中國的挑戰。拜登在演說中強調專制不會贏得未來,未來屬於美國[118][119]。
2021年5月4日,布林肯在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說,美國不是要遏制中國,但是中國政府正變得對內越來越壓制、對外越來越咄咄逼人,美國與盟友要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120]布林肯又否認中美正進行「新冷戰」的説法。[121]6月,拜登簽署行政命令,將包括華為、中芯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59家中國企業列入投資「黑名單」,禁止美國人與這些中國公司進行投資交易[122]。2021年6月23日,美國限制對五家中國實體實施出口[123]。
2021年7月,拜登政府以中國打壓香港自由為由發布香港商業警示並對7名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進行金融制裁。7月23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對包括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內的7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124]。
2021年7月2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天津會見美國副國務卿舍曼時,就如何有效管控分歧、防止中美關係失控明確三條底線:「第一,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第二,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第三,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125]中國在會談中向美國提出一份是要求美國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與一份是中國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在糾錯清單裡,中方敦促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共黨員及家屬的簽證限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等;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包括中國部分留學生赴美簽證遭拒、中國公民在美遭受不公正待遇、美不法分子滋擾、衝撞中國駐美使領館等。[126]
2021年7月28日,秦剛赴美履新,擔任第11任中國駐美大使[127]。
2021年10月6日,中央外辦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於當地時間周三(6日)在瑞士蘇黎世會晤。美方強調要確保兩國之間的競爭是負責任的,中方則反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128]
2021年11月4日,中國石化和美國維吉液化天然氣公司共同簽署了為期20年,400萬噸/年的液化天然氣長期購銷協議。截至協議簽訂時,該協議這是中美最大規模液化天然氣協議。[129]
2021年11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展開視訊會談,拜登表示,中美雙方有責任確保美中關係不轉向公開衝突。習近平表示,中美必須加強溝通和合作[130]。習近平強調,中國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搞意識形態劃線、陣營分割、集團對抗,結局必然是世界遭殃;冷戰的惡果殷鑒不遠;希望美方把不打「新冷戰」表態落到實處[131]。同時雙方就記者簽證問題達成一些共識。其中,美方承諾為中國記者頒發一年多次入境簽證,並將立即啟動國內程序解決中國記者簽證停留期問題。中方也同意給予美國駐華媒體記者同等的簽證和停留期待遇[132]。
2021年12月21日,中國外交部宣佈禁止四名美國人進入中國大陸及香港和澳門,此舉為美國就新疆問題制裁中方人員的中國反制措施。[133]
2022年2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署發布2021年美國最新惡名市場名單,首次將阿里速賣通和微信列入其中。此前已上榜多次的拼多多、淘寶、百度網盤、敦煌網等今年依然名列其中。名單總共列出了42個在線市場和35個實體市場,其中涉及中國大陸的包括微信、淘寶等6個在線市場,福建莆田安福批發市場、深圳華強北電子產品商業帶、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客運中心等9個實體市場。報告認為這些市場從事或為大量假冒商標或盜版版權提供便利[134]。
2022年上半年,多次傳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計劃訪台的消息,中國政府對此表示不滿[135]。中國國防部警告,如果裴洛西訪台,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採取強有力的措施」[136]。
2022年7月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峇里島出席二十國集團外長會後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會談持續五小時。會談中,中方向美方提出四份清單:要求美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中方重點關切的涉華法案清單、中美8個領域合作清單,希望美方切實認真對待[137]。
2022年7月28日,習近平與拜登通電話,內容包括台灣問題。[138]7月29日,裴洛西率團啟程出訪亞洲,[139]美國眾議院最初公佈的亞洲訪問行程不包括外界盛傳會出訪的台灣[140],但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仍在8月2日正式訪問台灣,是1997年後訪問台灣層級最高的美國政治人物[141]。8月5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對裴洛西及其直系親屬採取制裁措施並對美國採取八項反制措施[註 1][142][143]。
2022年8月26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144]
2022年8月31日,美國政府向英偉達和AMD下達出口許可要求,要求這些公司暫停向中國出口AI晶片。[145]
2022年9月,中國政府以美國出售武器給台灣為由決定製裁雷神技術公司及波音防務公司CEO。[146]9月20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將中資電信企業太平洋網絡有限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信通以及中國聯通美洲公司列入「威脅國家安全名單」。[147]
2022年10月7日,美國將長江存儲等31家中國企業列入未經核實清單中,同時美國商務部限制美國公民、永久居民及企業為部分中國晶片製造商提供技術支援,並限制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在部分中國晶片製造商任職。[148][149]隨即美國晶片設備供應商暫停在長江存儲的業務活動。數百名美籍員工從中國晶片廠商離職。[150]艾司莫耳要求美國員工停止為中國客戶提供服務。[151]美國拜登政府還要求日本等同盟國與美國一樣對華實施尖端半導體出口管制。[152]
2022年11月14日,二十國集團峇里島峰會前夕,習近平與拜登進行九年來的首次會面[153],也是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進入最高領導人第三任期後兩人首次會談[154]。
2023年1月26日,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以「在俄烏戰爭中為俄羅斯公司提供衛星圖像援助」為由,對中國首家運營SAR遙感衛星的商業公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實施制裁。隨後,天儀對美方的指控予以否認[155]。1月27日,在美國的要求下,荷蘭與日本同意與美國一道禁止向中國出口部分最尖端的設備。[156]
2023年2月2日,美國國防部官員公開表示在蒙大拿州上空監測到中國的間諜氣球,最終在南卡羅來納州瑟夫賽德海灘臨近海域上空將其擊落。[157]之後美國國務院宣布布林肯下周初的訪華行程取消。[158]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氣球表示為中國的民用無人飛艇,用於氣象等科研目的,因西風帶影響偏離預定航線[159],對於擊落事件表示強烈不滿和抗議。[160]2月7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情咨文表示,美國尋求與中國競爭而非衝突,但如果中國威脅美國主權,美國將採取行動保護國家。[161]
2023年2月16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將參與對台軍售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飛彈與防務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並採取以下處理措施:禁止上述企業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禁止上述企業在中國境內新增投資;禁止上述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入境[162]。
2023年2月28日,美國商務部表示,獲得美國聯邦資金的晶片公司,在10年內將被限制在中國擴大產能。[163]
2023年4月1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默認中方已凍結與美方的高層外交接觸。[164]
2023年4月14日,美國政府宣布對涉芬太尼化學前體的中國企業和公民進行起訴和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強烈譴責,稱已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165]。
2023年4月16日,美「米利厄斯」號飛彈驅逐艦過航台灣海峽。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兵力對美艦過航行動全程跟監警戒[166]。
2023年4月17日,紐約檢方逮捕兩名美籍華人,稱其在美國恐嚇居住在美國的中國異見人士,被控密謀擔任中國政府代理人和妨礙司法公正。法庭文件稱,曼哈頓的中國「海外警務站」由中國公安部下屬的福州市公安局監管。檢察官辦公室同日指控44名被告犯有與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警察、也就是公安部跨國鎮壓的各項罪行,其中40人是公安部警察,兩人是網信辦官員[167][168]。18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發布會上譴責了這一做法,指為政治操弄[169]。4月28日,中國公安部發布通報,就「起訴40名公安民警等中國政府官員」向美司法部、聯邦調查局駐京代表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170][171]。
2023年4月19日,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發公告,將4家中國電子元器件公司納入「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DN),對這些公司進行金融制裁。上述公司均為位於香港或深圳的電子元件分銷公司。OFAC稱,正在處理一個分銷網絡,該網絡支持了伊朗採購電子元件用於軍事項目,包括用於無人機的電子元件。OFAC稱,這次行動目標是美國制裁的伊朗實體PASNA,以及該實體在伊朗、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前台公司和供應商[172]。
2023年4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美國對華追求的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這一外交主張得到美國財長葉倫的支持,後者同樣主張對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84]
有報道提到,2023年5月初,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秘密到訪中國,與中國相應部門的官員會晤,被認為是在中美高層溝通不暢的情況下,拜登政府派遣其最信賴的高層官員訪問中國,是美國政府對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嚴重關切。[173][174]
2023年5月22日,中國政府要求處理關鍵信息的中國公司停止購買美國半導體企業美光的產品[175]。
2023年5月25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華盛頓會晤,是美國總統拜登執政以來,兩國首次在華盛頓舉行的內閣級會晤。會後兩國同意建立溝通渠道,就具體經貿關切和合作事項保持和加強交流[176]。
2023年6月5日,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莎蘭訪問中國並受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和美大司司長楊濤的會見[177]。
2023年6月18日至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訪中國,是五年來首位到訪中國的美國國務卿。期間布林肯在北京先後會見了秦剛、王毅、習近平。其中,布林肯與秦剛會談進行了五個半小時,其後美國國務院會談後的新聞稿則稱,布林肯同秦剛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和建設性的會談」[178][179][174][180]。隨後,美國總統拜登公開稱中國氣球飛越北美事件讓習近平這位「獨裁者」非常難堪,引起中方強烈不滿[181]。
2023年7月6日至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期間會見了國務院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鶴、人民銀行行長易綱。[182]結束訪問前,葉倫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這次會晤為「『直接的且富有成效』,有助於穩定兩國關係,同時她再次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與中國新一屆經濟團隊建立和深化關係,減少誤解風險,並為未來兩國在氣候變化、債務危機等合作鋪路。[183]在葉倫到訪之前的7月3日,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宣布2023年8月1日起對鎵、鍺相關物項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實施出口管制,儘管聲明強調並沒有針對特定國家,[184]但普遍認為是針對美國及盟友對中國限制晶片出口的反擊。[185]
2023年8月9日,美國財政部發布禁令,禁止美國風投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投資敏感的中國技術(半導體、人工智慧(AI)或量子計算)企業,並要求就其他投資告知美國政府。[186]
2023年8月10日,美國交通部發布通告,批准中國航空公司可進一步增加中美直飛航班。自9月1日起,允許中方航司每周執行18對中美直飛往返客運航班,並自10月29日起增加至每周24對。路透社稱,在中美貿易戰下,此消息表明中美兩國間出現「罕見的合作跡象」[187][188]。同日,中國文旅部宣布第三批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名單,其中包括美國。雷蒙多表示,這項最新發展「是美國商務部官員與中國政府代表之間持續接觸的結果」,形容「這是美國商務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之間數月辛勤工作的結晶」[189]。8月,美國將27家中國實體移出出口管制「未經驗證清單」。[190]
2023年8月27日至30日,雷蒙多訪問中國大陸,期間雷蒙多先後會見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和中國文旅部部長胡和平。訪問期間雷蒙多向中方表示美國並不尋求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並就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面臨的各種挑戰向中方提出交涉,雷蒙多稱因在華投資面臨的風險讓美國商界將中國描述為「不適合投資」,而中國方面則要求美國減少對先進技術的出口管制,並撤銷拜登政府發布的禁止美國企業和資本向中國半導體、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應用進行新投資的行政命令[191]。不過雙方同意在2024年初在中國舉辦一次促進旅遊發展的會議,同時兩國建立商業問題和技術出口管制對話機制[192]。在其訪華期間,適逢華為突然無新品發布會下發售Mate 60系列手機,經過技術分析,被認為是基於美國限制技術獲得的7奈米製程晶片製造,被認為是對美國對華為實施技術限制下的突破,其本人也被中國大陸網民諷刺為為華為代表,[193]之後雷蒙多回應認為沒有證據表示華為有大量生產先進晶片的能力。[194]
2023年9月23日,中美兩國成立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負責的「經濟工作組」和由中國人民銀行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負責的「金融工作組「。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以保持兩國之間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的政策溝通[195][196]。
2023年10月7日,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率領由三名民主黨參議員和三名共和黨參議員所組成的美國國會議員代表團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是自2019年來首次有美國國會議員訪問中國[197]。在前一天(10月6日),美國商務部將42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指責其「支持俄羅斯軍事和國防工業基礎」,[198]中國商務部表示堅決反對。[199]10月9日,美國參議院代表團會晤了習近平。[200][201]
2023年10月17日,拜登政府決定把對中國出口尖端半導體的管制擴大至位於約45個國家和世界各地的中國企業子公司[202],而且還計劃停止向中國出口由英偉達等公司設計的更先進的用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晶片,[203]具體規格為300 teraflop(即每秒可計算3億次運算)及以上的數據中心晶片,或者晶片的性能密度達到或超過每平方毫米370 gigaflop,速度在150到300 teraflop之間的晶片。[204]同時將中國晶片製造商莫耳執行緒和壁仞科技列入實體清單。[203]
2023年10月24日,中美經濟工作組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205]。
2023年10月26日至28日,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外長王毅訪美三天,期間會見了美國總統拜登、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雙方同意推進在下個月的舊金山APEC會議雙方國家元首實現會面。[206][207]
2023年10月23日至29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訪問中國,是2020年以來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州長,期間會見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家副主席韓正、外交部長王毅等[208]。
2023年11月6日,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孫曉波與美國國務院主管軍控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都華在美國華盛頓進行軍控與防擴散磋商[209]。這是中美兩國政府自歐巴馬政府以來首次進行專門軍控會談[210]。
2023年11月9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舊金山進行為期兩天的會談。會談討論中美經濟衝突問題及為中美兩國領導人會晤做準備[211]。
2023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APEC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談[212]。會談後兩國宣布重啟兩國軍方的溝通渠道,擴大兩國在教育、留學生、青年、文化、體育和工商界等領域的交流,雙方還同意進行《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磋商,決定在2024年初大幅增加中國和美國的直航航班,宣布成立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213][214]。拜登在兩人會面後的記者會上再次重申習近平是一名獨裁者,源於共產黨統治下的一人體制[215][216]。在台海問題方面,習近平則表示:「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同時否認中國有攻打台灣的計劃,拜登則表示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並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217][218]
2023年11月16日,美國宣布解除對中國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的制裁,以推進兩國聯手打擊芬太尼產銷。在2020年5月,美國曾以機構侵犯維吾爾人和其他少數民族權利為由,將中國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219]。
2023年12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將中國大陸(包括港澳)列為「海外敵對勢力」。[220]
2023年12月21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查爾斯·布朗上將與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劉振立上將進行視頻通話[221]。
2024年3月25日,美國宣布對與中國政府有關的一家公司和兩名個人實施制裁,美國指控他們從事了一系列針對英國選舉監督機構以及美英兩國議員的惡意網絡活動。[222]
2024年3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主席格林伯格、黑石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蘇世民、高通公司總裁兼執行長安蒙、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等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訪華代表[223]。
2024年4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通話,通話涉及打擊毒品、中東衝突、朝鮮核問題、俄烏戰爭、台灣問題、雙邊貿易、TikTok等內容[224]。
2024年4月5日,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會議由中國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國際貿易談判代表王受文與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拉戈共同主持[225]。
2024年4月4日至9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娜特·葉倫再次訪問中國,這是葉倫一年內的第二次訪華活動,4日、葉倫第一站先訪問了廣東省省會廣州市,並在廣州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舉行會談,廣州白天鵝賓館共進了工作晚餐,隨後乘船遊覽珠江。6日,珍娜特·葉倫乘機抵達北京,在北京期間分別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等人。訪華期間珍娜特·葉倫向中國傳達了美國政府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的關切,同時強調反對中美「脫鉤」[226][227][228][229][230]。
2024年4月24日至26日,應外交部長王毅邀請,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訪問中國,24日抵達上海,25日在紐約大學上海校區與學生們進行交流,並會見了在華企業的主管;[231]26日會見了外交部長王毅、國家主席習近平。報道認為中美關係雖然仍保持接觸,但能合作的方面正在減少,在基本戰略問題上對改變對方不抱什麼希望,[232]雙方關係處於穩步惡化的情況[233];雙方在全面交換意見基礎上,形成了五點共識。[234][235],《紐約時報》稱蘇利文訪華可能是為拜登卸任前與習近平最後一次會面做準備[236]。
2024年12月13日,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在北京換文簽署《關於修訂和延長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的議定書》,將《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237][238]。12月25日,《人民日報》《環球時報》聯合發起「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徵集活動[239]。
1949年至1979年之間,美國承認位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代表。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同時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美,開啟了兩國高級別的交流。美國在三個聯合公報(1972年、1979年、1982年)中均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中方多次表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妥善處理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表示期望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是並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宣稱必要時不排除發動戰爭,以武力解放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也明確規定出現以下3種情況,可以使用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分別是:1.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2.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3.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240]因此美國國防部每年向美國國會遞交的《中國軍力報告》通常都會將中國武力攻台的可能性納入觀察重點之一。[241]美國的官方政策是通過與臺灣的《臺灣關係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個聯合公報,而構成美國自身的一個中國政策,此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美方雖未正式承認中華民國,但亦根據《臺灣關係法》,美國對臺軍售出口大批武器給中華民國,以作為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用。在美國有不少支持中華民國的聲音,主要是由於臺灣島處於第一島鏈關鍵位置,對於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有極高的戰略利益。
1984年,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訪問美國,是首位訪美的中國政府首腦。1985年,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成為首位訪美的中國國家元首。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分別於1997年、2002年訪美,是首位訪美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而美國總統也曾多次訪華[註 2][242]。從尼克森訪華到歐巴馬的總統任期,美國奉行「接觸政策」[243]。中美關係總體保持穩定發展,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人文交流與地方合作以及國際事務等領域展開了廣泛交流與合作。[24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目的是使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富裕、強大、統一的國家;而美國的目的是建立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格局。因此,即使中國大陸實現改革開放,美國從中得利,但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社會主義制度依然存在。當時,兩國關係十分複雜,既非完全的敵人又非正式的夥伴,敵對與合作並存[245]。多數人認為中美兩國在歷史上沒有領土爭議的包袱,美國在科技上具有全球領先地位,但政治上等原因對彼此的不同看法,總體講,是合作多於衝突,共同利益遠大於彼此分歧。
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係的新定位和表述。2012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雙方將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作為主題,這一概念被高調推出[246]。 中美兩國分別在1997年10月江澤民訪美期間,2009年11月歐巴馬訪華期間,以及2011年1月胡錦濤訪美期間發表過三份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反映了同時期中美兩國關係的基調。
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中國將兩國關係稱為「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而中美兩國則被部分西方學者稱為兩國集團(G2)或中美國[247]。當時中美在安全領域的共同利益主要指防止核擴散、全球反恐合作、維護地區穩定和避免臺海衝突等方面。
2017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勢力擴張開始進行反制,美國國家安全報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開始運用「全政府」模式開展對華戰略競爭,[248]中美關係惡化到雙方建交以來的最低點。[249]
中美兩軍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曾互為對手[250]。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並且美軍直接進駐台灣,成立了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與美軍顧問團,以防解放軍「解放臺灣」或國軍「反攻大陸」[251]。1979年後,兩國在部分地區有所交鋒,但也保持交流合作。1999年,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事件使中美兩軍關係降到「冰點」。美國國會通過的《2000財年國防授權法》、《迪萊修正案》等限制美國軍隊的交流範圍。2001年又發生中美撞機事件。2009年3月8日,美國海軍無瑕號在南中國海海域執行搜索監聽中國海軍潛艇任務時[252][253],與5艘中國籍船舶遭遇[254],其中兩艘艦艇向無瑕號逼近至不到8公尺,擋住無瑕號的去路,迫使無瑕號必須緊急下錨,防止艦艇對撞[255][256]。中國船員還試圖破壞無瑕號拖曳的聲納陣列[257]。2014年8月19日,美國海軍一架P-8巡邏機飛抵海南島以東220公里抵近偵察,中國海軍航空兵一架殲-11B戰機起飛對其進行例行性查證,引發中美雙方口水戰[258][259]。2015年美軍F-18戰機降落臺南機場事件引發中方的抗議和憤怒,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對美國聯邦政府展開交涉[260]。不過美國表示此事件純屬意外,並再次強調一個中國的立場並不會改變[261]。南海仲裁案之後,美國政府於2020年宣告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一切主張非法無效,支持防衛菲律賓等盟國[262]。至2024年7月25日,中方第八次參與俄羅斯「東京急行」行動期間,首次飛入美國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隨後被美國空軍及加拿大皇家空軍派出戰機攔截[263]。
中美建交後兩軍機制性不斷發展。1986年11月,美國第七艦隊的三艘軍艦訪問青島,這是美國艦隊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港口,也是中美兩軍第一次大規模的面對面接觸[264]。1989年4月11日,中國海軍鄭和號訓練艦由北海艦隊司令馬辛春中將率領訪問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總部珍珠港,這是中國海軍軍艦第一次訪美。一個月後,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等三艘軍艦回訪了上海[264]。1997年「中美國防部防務磋商機制」建立,至今[何時?]已舉行十次防務磋商。中美兩軍還在海上軍事安全磋商、人道主義救援與減災和軍事環保等方面建立了定期磋商機制。2005年10月倫斯斐首次以美國防部長身份訪華,訪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部,這是外國軍隊領導人首次參觀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法倫在2005年9月和2006年5月兩度訪華,並首次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觀摩美軍關島軍事演習。2007年5月美軍太平洋司令基廷訪華,並參觀了直接對台海作戰的南京軍區,在訪問其間表示理解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願望,並願意提供相關協助。2011年5月,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訪美期間參觀了美國最先進的F-22戰鬥機。2011年7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上將訪問中國,參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和二炮基地[265]。2013年9月,美國空軍參謀長威爾斯上將訪華期間,參觀了中國現役主力戰機殲-10並坐進駕駛艙。2014年4月,美國時任防長哈格爾訪華時,曾登上中國航母遼寧艦。2014年5月,解放軍總參謀長房峰輝上將訪美期間,曾參觀「雷根」號航母和「科羅拉多」號瀕海戰鬥艦。2014年7月15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上將訪華時曾走進中國海軍總部,在旅順海軍基地還登上了中國海軍最新服役的056型護衛艦580號大同艦和230號039B型潛艇進行參觀。2015年6月,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上將訪問美國,參觀波音公司位於西雅圖的1家工廠、3處美軍基地以及「雷根」號核動力航母[266]。2015年10月,中國海軍「鄭和號」訓練艦對美國進行了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中方指揮員還參觀了美海軍夏威夷軍區司令部[267]。
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麾下新設「國防部中國副助理部長」職務,為美國國防部21個同級職位中唯一專責單一國家者。該職位的任務是作為美國國防部長在中國事務上的首席顧問[268],並發展、執行中國相關之國防政策、計畫、戰略及美中雙邊軍事關係。首位擔任該職者施燦得為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參謀五處中蒙台國家主任、美國駐華大使館海軍陸戰隊武官[269]。
2023年,根據白宮及中國官方公佈元首會晤的會議內容,美中同意重啟軍事高層溝通,以及美中國防部工作會晤、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並進行兩軍戰區領導通話等。[270]
1980年代,中國和美國有過軍事武器方面的合作,例如美國賣給中國24架黑鷹直升機以及艦艇動力LM2500燃氣輪機,並計劃對中國的殲8Ⅱ飛機進行改裝,美國稱飛機改裝項目為「和平典範」,具體內容為美國向中國出售50套機載雷達及火控系統和5套備份、AIM-7M中距空空飛彈,為殲-8Ⅱ換裝F404發動機等。六四事件發生後,和平典範項目中止。[271]2013年11月12日至14日,中美兩軍在夏威夷舉行首次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聯合實兵演練。這是中國軍隊首次派出實兵到美國舉行演習[264]。2014年6月,中國派出了「海口」號飛彈驅逐艦、「岳陽」號飛彈護衛艦、「千島湖」號綜合補給艦和「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等組成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編隊分別從三亞市、舟山市軍港起航,前往夏威夷珍珠港參加「環太平洋—2014」多國軍事演習,這是中國首次參加這一類型的軍事演習[272]。2016年7月1日中國解放軍五艘軍艦從舟山啟航抵達夏威夷參演「環太平洋—2016」[273],規模僅次美國和加拿大位居第三,戰艦為驅逐艦西安號和導彈護衛艦衡水號,另有和平方舟醫院船、綜合補給艦高郵湖、援潛救生船長島號,前往夏威夷途中與美國兩艘驅逐艦會合並聯合演習空中威脅應對,具備防空能力的中美4艘驅護艦,分區域擔負對空防禦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小型演習由西安號擔任旗艦,指揮美國軍艦。環太軍演正式開始後中方不再參與高強度戰爭內容,只參與反海盜和人道救援科目,此次特點在於美國製造了一個美軍潛艦艙段的模型放於水下,由中方援潛救生船長島號放下小潛器在水下演練對接,確保有救援美軍遇難潛艇的能力。[274]2018年起美國國防部終止了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演習邀請,此後兩軍交流再未恢復。[275]
中美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經常左右著中美關係的大局,主要涵蓋投資、貿易、匯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美國在華投資涵蓋了極其廣泛的領域,幾乎每個領域都能看到美國人的身影,美國已經成為中國外資的主要來源地。美國企業在中國設立了超過2萬個合資企業或獨資企業。中國一些大公司正在成為跨國公司,也在美國有投資。
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的核心政經人物有美國方面的前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前美國貿易代表柯克、前美國財政部長賈克·盧、前美國國務卿克里等;中國方面的前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前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前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等。對於中美經貿關係,歐巴馬政府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擴大互惠的經貿關係;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壟斷性的行業,如郵電、基礎設施、電信、金融服務;希望中國大陸能在中國國內市場有效地保護智慧財產權;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提高人民幣匯率,以此削減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美國能進一步開放美國國內市場,取消貿易壁壘,允許中國物美價廉的消費品進入;希望美國能對中國中西部的投資加以關注;希望美國能理解中國在保護智慧財產權上所作出的努力並支持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希望美國能夠理解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是個漸進的過程,重點在於人民幣市場匯率的形成機制的完善;希望美國能夠理解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無助於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只能使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廉價商品代替中國製造的產品進入美國。
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恢復時,雙邊貿易額只有1288萬美元,到了1978年增長到9.9億美元。而自1979年至1988年的十年中,中美雙邊貿易額從24.5億美元躍升至82.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4.4%。2014年,中美雙邊貿易規模達到5551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14200億美元。2023年之前的20多年,中國一度是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地、[276]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而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277]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加劇,東協和美墨加協定成員國取代了各自原先的最大貿易夥伴地位。2021年起,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278]目前(2023年起),中國是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279]2025年1月2日起,由於受美國政府的限制,美國個人及公司被禁止投資中國的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280]1月15日,美國又對華生物技術設備實施出口管制。[281]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001年的281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2,023億美元。中美貿易總額已經從1992年的330億美元發展到2011年的4,466億美元。由於統計口徑差距,美國商務部統計數據,對中國逆差從2001年83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2,955億美元,貿易總額增長到2011年5,032億美元。美國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超過其國內同類產品的產出。有觀點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保護國內市場對外國產品施行很多貿易限制,包括貿易壁壘、進口、投資缺乏透明度、進口產品需要許可、法律法規對外國企業的不平等以及要求外國企業通過輸出技術以換取市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部分限制已經取消,但仍存在一些貿易壁壘。
低階組裝工業從亞洲新興工業國家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逐漸成為加工產品鏈條中的最後一環。由於美國對進口產品只計算總價格,很多臺灣、日本、韓國的產品在中國進行加工最後一道工序後才出口到美國,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的部分被高估。21世紀起,中美貿易逆差成為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的主要問題,並涉及人民幣匯率。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貿易逆差,2011年達到2023億美元(中國統計數字)或2955億美元(美國統計數字)。由於美國國內儲蓄不足,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就勢必產生貿易赤字。美國對華實行貿易制裁,限制美國具有競爭力的軍事等非經濟目的的高新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全球貿易失衡的一部分,根本原因是深度的經濟結構問題。全球化時代中已開發國家為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把落後產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家,其產品因具有價格競爭優勢深受已開發國家消費者歡迎,已開發國家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巨大,由此導致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巨額貿易逆差。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東協國家就是這類開發中國家的典型。而中國的加工貿易政策是世界上最寬鬆的,原產地證發放標準極低,有大量已開發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這項政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加工出口基地,經由香港再出口發展到第三國(地區)的迂迴貿易。主要在於通過第三方(主要是香港)的轉口貿易是否計算進入中美貿易逆差中。
美國議員舒默和格雷厄姆提議在國會通過的《舒默-格雷厄姆修正案》要求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商品徵收27.5%的懲罰性關稅(即報復性關稅)。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006年3月31日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06年度關於外國貿易障礙的全國貿易評測報告》,其中涉華部分71頁(總共700多頁)。
2024年美國大選期間,在川普關稅的基礎上,前總統、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川普稱,如果當選將撤銷之前給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並對所有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60%的關稅。[282]
2024年4月19日,中國要求從美國進口丙酸的進口商向中國海關支付額外保證金。[283]
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裡提到,在科學、技術等領域中進行人民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對雙方有利,並各自承諾對進一步發展這種聯繫和交流提供便利。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期間,鄧小平與卡特簽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實現了雙邊官方「零」合作的突破。自此,中美科技交流正式開啟,「可在農業、能源、空間、衛生、環境、地學、工程和雙方同意的其他科學技術和科技管理,以及教育和學術交流方面進行合作」。總協定的有效期為5年,每次續簽延長5年,直到2023年6月美方決定不再續簽。[284]
1984年6月13日中國國防部部長張愛萍訪美期間簽署《兩國軍事技術合作協議》,對反坦克飛彈、大口徑炮彈,殲8電子系統改造展開合作。[285]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中美互為第一大國際合著論文合作對象。開展了大亞灣反應爐中微子實驗、正負電子對撞機、核融合等眾多合作項目[286]。2015年至2020年,中美兩國的合作論文從3412篇增至5213篇。然而,2018年之後,中美合作文章的同比增長有所放緩。[287]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於2024年10月對媒體表示,NASA正在同中方進行談判,以便讓美國科學家對中方取回的月壤樣本開展研究,美國尋求加強與中國在太空問題上的溝通。[288]但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此前表示,美國的沃爾夫條款阻礙了中美航天合作。[289]
1983年美國國防部及商務部制定了禁止向中國出售的技術裝備清單,包括可提升中方核武器、核載具、戰略投送、電子戰、反潛戰、化學戰等作戰能力的技術裝備[290]。2011年SEC539號國會法令生效,其中的沃爾夫條款禁止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技術交流,也不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聯合開展任何科學活動[291]。
2021年,哈佛甘迺迪學院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發布的《偉大的科技競爭:21世紀的中國與美國的較量》報告中對美中在人工智慧、5G、量子計算、半導體、生物技術和綠色技術等6個領域的科技競爭進行了分析評估。在信息技術領域,為實現美國的5G領導權,美國要求盟友拒絕使用華為等中國公司的5G設備。
川普和拜登任內,有18所中國高校及大批科技公司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
1988年12月,中美建交十周年之際,中華美國學會成立,其宗旨是聯絡和團結中國各地從事美國研究的學者,協調中國各研究美國的團體和機構的工作,發展中國的美國學研究。[292]
中國的價值觀偏向於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主要以消除貧困為改善人權的核心內容[293]。美國提倡的價值觀則是西方世界普遍盛行的普世價值,即「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憲政、博愛」。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六四事件的處理方式引起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譴責。1990年12月18日至19日,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希夫特對中國進行訪問,標誌著中美人權對話的開始[294]。此後,美國政府接受了許多民運人士和其他被中國政府打壓的人士的政治避難申請,如柴玲、魏京生、陳光誠等。[295][296][297]
據統計,有11萬美國人在中國生活[298],379萬美籍華人在美國[299]。據美國中文網綜合報道,截止2016年3月,持學生簽證和短期職業培訓簽證在美國學習的中國大陸留學生數量達35萬3069人[300]。
2017年起歐美的中國留學生開始大舉回國潮引發關注,超過8成留學生回國,其中不少原因是身份轉正困難,以及出於家庭團聚考慮,在海外缺乏文化認同感。[301][302]
2020年,川普簽署第10043號總統公告,禁止部分學生獲得F簽證或J簽證[30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