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
介於歐亞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海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俗稱「黑水溝」(臺灣話:Oo-tsúi-kau,漢字:烏水溝),歐洲早期稱為「福爾摩沙海峽」,是介於歐亞大陸與台灣本島之間的海峽[1][2],位於東海及南海之間,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海域呈北東—南西走向,長約370公里,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公里,南口寬約410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最窄處在台灣新竹市南寮至中國大陸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島之間,約126公里,以大陸棚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為70公尺[2],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海域範圍北界為台灣新北市富貴角到中國大陸福建省平潭島,南界為台灣屏東縣鵝鑾鼻到中國大陸福建省東山島[3]。海域內有人居住的島嶼有澎湖群島、小琉球及福建沿海數座大陸島等。其為東方海洋史上貿易路線的重要水道[4][5]、以及近現代地緣政治戰略要點之一[6][7];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隔該海峽對峙,形成海峽兩岸關係。
形成
6億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運動開始時,台灣海峽一帶出現「台灣灘」,這是海峽中的最淺處,深度僅20公尺。更新世後期冰河期開始,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130—180公尺,變成陸地,並與中國大陸相連接。大量古人類、古動物從中國大陸經過成為陸地的台灣海峽遷徙至台灣。
20世紀70年代,在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石油探勘過程發現菊石化石,這是中生代的標準化石,此一發現說明了在中生代三疊紀和侏羅紀期間,該區域主要仍為海洋環境。
台灣海峽所在位置上的板塊運動持續進行著,到了1.92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當時的古太平洋板塊下沉至地函隱沒帶,從而將古台灣島推出海面,這是台灣島與世界的初次會面,地質史上台灣稱之為「南澳造山運動」(即由大南澳片岩演變為大理石)[8][9],中國大陸稱之為「燕山運動」。
海峽最初的形成開始於白堊紀和古新世時期,也就是在5400萬年以前,台灣中部地區開始被水淹,中間成為淺海,開始成為海峽。在始新世早期的地殼運動中,台灣開始「太平運動」,中國大陸開始「茅山運動」,兩岸陸地連成一片。直到第四紀更新世時期,華南地區的花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雲母被沖積到台灣海峽中的低部地區,今天台灣北部和中部地區大量開採,成為新竹玻璃工業的重要原料。
自第四紀冰河時期(1800萬年—6000年之間)以來,大海進入海進期,海面上升有100—130公尺,形成今日的海平面,台灣海峽開始形成。
與其他海域的關係
臺灣海峽位於歐亞大陸及太平洋之間,連結南海及東海[1][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視為美國監視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活動的窗口,或中國人民解放軍打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的據點[6][7]。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憑藉軍事優勢,推行關閉政策,得以封鎖台灣海峽三十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的增長和政治局勢的變化,197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次穿越台灣海峽,馳援西沙海戰戰場。中國大陸民用貨船於1979年在台灣海峽復航。此後,台灣海峽中形成一條無形界線——海峽中線。
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的歷史說明臺灣海峽的重要地緣政治意義[10][11]。1996年,中華民國舉行首次總統民選,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臺灣的基隆、高雄外海發射短程彈道飛彈[12],史稱臺灣海峽飛彈危機。往後,中華民國每屆總統大選前後,美國為防止中國大陸方面武力干涉中華民國選舉,會在每屆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到就職典禮那一段期間,常態性巡弋臺灣海峽[13]。
臺灣海峽位於東海及南海之間[14],在海洋史(特別是東亞貿易)[4][5]、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研究中,台灣海峽經常和荷姆茲海峽及麻六甲海峽等比較研究,以探討海峽區域的自然、人文發展[15][16]。
臺灣海峽位於東海及南海的海域交通要道,是明清時期閩海(閩東語:闽海,平話字:Mìng-hāi)武裝海商集團:如李旦、鄭芝龍、林道乾、林鳳等的活動區域之一[17][18][19][20][21][22][23],其中台灣海峽更成為鄭芝龍及其後繼的明鄭艦隊的「內湖」[5][24][25][26][27][28]。鄭芝龍以華南、臺灣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經營日本平戶島、長崎、馬尼拉和華南及東南亞華人移民據點形成主要的商業航道為其主要經濟命脈,台灣海峽亦為武裝海商集團活動及征戰的主要海域。[29][30]。
90%以上的中國大陸進口石油通過海上運輸,而三條主要航線都包含馬六甲海峽及台灣海峽,學者楊曉輝認為這兩個海峽成為中國大陸石油戰略的兩個「敏感區」[16]。
海峽水域
臺灣海峽最窄處是海峽西側的中國大陸福建平潭島與海峽東側的台灣新竹南寮之間,直線距離126公里(68海里)[31];最寬處是台灣屏東側貓鼻頭到中國大陸福建側澳角,直線距離410公里(250英里)。海域面積為80,000平方公里,是臺灣島近海中最大的海峽[32]。
臺灣海峽水深各處相差很大,平均水深不足50公尺(160英尺),海峽南部斷續分佈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一片砂質淺灘的水深最淺,小於30公尺(98英尺);東南部的大陸坡則水深超過1,000公尺(3,300英尺)[32]。
臺灣海峽自然環境複雜,水域內多有淺灘、溝谷、海島礁石;河流入海口和海灣也很多,水團和海水流系多,漁場和水產資源也很豐富。台灣海峽以風大,浪大,流速大著稱[32]。
氣候
臺灣海峽季風交替明顯,頻繁的偏北風非常強勁。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冬季以東北風為主;6-8月夏季以西南風為主。每年強烈的颱風伴隨暴雨,造成潮水位變化劇烈,對沿岸侵蝕很強烈,故海峽兩岸的沙灘地形崎嶇。
歷史人文
- 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航經台灣附近海峽,看到青翠碧綠的台灣島時,忍不住讚嘆「Ilha Fermosa」,葡萄牙文意即「美麗(Formosa)島(Ilha)」。因此早期也被歐洲稱為「福爾摩沙海峽」[33][34]。
- 早期的臺灣海峽被稱為「烏水溝」(也寫作『黑水溝』,因有黑潮流經),許多來自閩、粵的移民渡過臺灣海峽時,不慎發生海難,河洛與客家都有民謠《渡臺悲歌》稱偷渡烏水溝來臺者「六死三留一回頭」,意即十人當中,有六人會死在臺灣海峽,有三人會留在臺灣,而一人會不敢繼續渡過烏水溝而重回中國大陸。原因常為偷渡船艙環境險惡與超載[35]。
- 1949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推行關閉政策,不久,兩岸分治。1950年6月22日,韓戰爆發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隨即開入台灣海峽實行軍事封鎖,駐台美軍也時常派遣戰鬥機至海峽上空偵巡,禁止中華人民共和國籍船隻航行。在關閉政策的影響下,以台灣海峽為界,中國大陸民用海運分為南北方各自通航,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必須租用外國輪船來進行外貿海運。
- 與民用船舶類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水面艦艇在1974年前亦從未通過台灣海峽。大陸南北調動小型艦艇——魚雷艇時,用火車運輸[36]。大型艦艇則以通過台灣島以東,繞行太平洋的方式進行南北航行。1974年1月,西沙海戰爆發,為搶時間,解放軍東海艦隊南下編隊第一次通過台灣海峽。1990年代,中國大陸出現「西沙戰事緊」的傳說,聲稱解放軍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得到蔣介石默許。
- 1979年5月29日,中國大陸廣東廣州遠洋局「眉山」輪船長周宗標、政委徐澤煊、報務主任魏南征均增派了兩三名得力助手。廣州遠洋副經理葉廣威親自隨船擔任總指揮,為了防止萬一,船上基幹民兵排裝備了高射機槍、重機槍等一批自衛武器,不斷以明語無線電呼叫,懸掛國旗經過11個小時、168海里的航行,在白天公開穿越台灣海峽,從黃埔港駛抵日本名古屋。是為,中國大陸民用貨船在台灣海峽復航。隨後,上海遠洋「江城」輪、廣州遠洋「富春江」輪、「明華」輪,天津遠洋「天門」輪,廣州海運局「紅旗121」、煙臺救撈局「滬救101」、「德安」兩個拖輪船隊通過台灣海峽。
- 1979年6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頒布《交通部關於我商船通行台灣海峽的暫行規定》。
- 1983年11月30日,中國大陸客輪紫羅蘭號、長柳號分別從黃埔港、上海港相向開出,首航通過台灣海峽,由此開闢廣州—上海客班線。是為,中國大陸民用客船在台灣海峽復航。
- 1992年,立法院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由此在台灣海峽海域設立針對中國大陸籍船隻、民眾的「臺灣地區限制或禁止水域」。
- 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臺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演習,對中華民國的首次總統民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美國出動獨立號與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前往臺灣海峽鄰近水域警戒,協防臺灣的安全。這個引發國際關注的事件被稱為「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 2007年12月,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在返回日本的途中穿越台灣海峽[37]。
- 2013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遼寧號航空母艦首度穿越台灣海峽,這是第一次有美軍以外航艦通過台海;而在2017年7月初,遼寧號前赴香港訪問及離開香港途中,第三及第四次穿越台灣海峽。
- 2018年7月7日,美國兩艘軍艦馬斯廷號驅逐艦及班福特號驅逐艦由台灣南部海域航經台灣海峽,向東北還行[38]。由於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當選總統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不斷繞飛台灣,並進行一系列軍事演習後,美國決定海軍定期、但不頻繁的穿越台灣海峽行動[39]。同年10月及11月,美軍先後派遣柯蒂斯·威爾伯號驅逐艦、安提頓號飛彈巡洋艦、史托戴爾號驅逐艦及佩科斯號補給艦通過台灣海峽[40]。
- 2019年3月24日,美軍再次派遣柯蒂斯·威爾伯號驅逐艦及隸屬美國海岸防衛隊的巴索夫號緝私艦穿越台灣海峽[41]。同年4月,法國海軍葡月號巡防艦通過台灣海峽[42];印度海軍的加爾各答號驅逐艦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協助下經台灣海峽北上青島,參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43]。由於法國艦艇於4月通過台灣海峽,被以侵入領海為由不再邀請參加海上閱兵活動。
- 2019年11月17日,當時尚未正式入役的山東號航空母艦穿越台灣海峽,這是首次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產航空母艦穿越海峽[44]。而當天恰好是民進黨公布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副總統候選人的日子。而在翌月山東號入役後,再於12月26日通過台灣海峽。
- 2022年8月2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派遣安提頓號飛彈巡洋艦與錢斯勒斯維爾號飛彈巡洋艦例行性通過台灣海峽,第七艦隊於新聞稿中稱呼台灣海峽適用於公海的航行自由。此前於7月19日的航行則稱臺灣海峽為「international waters」(國際水域),美國政府的文件定義國際水域為適用於「公海自由原則」,船隻能自由通行的水域。[45][46][47][48]
- 2022年時,各國及兩岸政府對於台灣海峽是否屬於國際水域的爭議,已衍生出臺灣海峽內海化、台灣海峽國際化兩個術語[49]。
- 2024年9月13日,德國睽違22年,再次有軍艦(巴登-符騰堡級巡防艦巴登符騰堡號、柏林級補給艦法蘭克福號)穿越臺灣海峽,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稱臺海是國際水域,並稱基於天氣因素決定此計畫,完全符合國際法。[50][51][52]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