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列表所列出的政權為世界歷史上曾經存在但不受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已消失地緣政治實體總覽。這些政權實際上管治自身領地,甚至是作為事實上的主權國家;然而缺乏普遍的國際承認,或者是雖未有效控制全區但被至少一個被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所承認。
![]() |
名稱 | 國旗 | 國徽或官印 | 時期 | 現今 | 備註 |
---|---|---|---|---|---|
亞齊蘇丹國 | ![]() |
![]() |
1874年-1904年 | ![]() |
|
南摩鹿加共和國 | ![]() |
![]() |
1950年 | ![]() |
|
蘭芳共和國 | ![]() |
![]() |
1777年-1884年 | ![]() |
由印度尼西亞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蘭芳公司」,1777年將「公司」片面改為「共和國」,但向清朝稱臣時仍使用「蘭芳公司」。1884年遭入侵的![]() |
哲德沙爾汗國 | ![]() |
1867年—1877年 | ![]() |
同治新疆回亂期間建立 | |
熱爾圖加共和國 | ![]() |
1883年—1886年 | ![]() |
||
大蒙古國 | ![]() |
![]() |
1911年-1915年、1921年-1924年 | ![]() ![]() |
事實上獨立,蘇聯承認。 |
阿拉什自治國 | ![]() |
1917年-1920年 | ![]() ![]() |
事實上獨立。 | |
阿拉拉特共和國 | ![]() |
1927年-1930年 | ![]() |
||
克什米爾王國 | ![]() |
1754年—1762年 | ![]() ![]() |
由克什米爾人在克什米爾谷地建立,對抗杜蘭尼帝國,但後來被杜蘭尼帝國吞併。 |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 ![]() |
![]() |
1943年-1945年 | ![]()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9個國家承認,是大東亞會議的成員國之一。它的有效控制範圍限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及印度東北部的部分地區。 |
緬甸國 | ![]() |
![]() |
1942年-1945年 | ![]() |
![]() ![]() ![]() |
撣邦共和國 | ![]() |
1993年-1996年 | ![]() |
1993年12月12日,被外界稱為毒品大王的撣邦軍(英語:Mong Tai Army,縮寫:MTA;音譯:蒙泰軍)領導人坤沙,宣布撣邦脫離緬甸聯邦獨立,正式成立「撣邦共和國」,並頒布了《撣邦共和國臨時憲法》,首府設在賀蒙(英語:Homong,或譯為賀猛、洪孟),坤沙自任總統和軍隊總司令,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並以「撣邦人民精神領袖」自居。因此舉觸犯了緬甸軍政府處理民族問題的底線,自1994年5月起,緬甸政府軍、佤聯軍與泰國合作,對坤沙「撣邦共和國」發動了近20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使坤沙集團遭受沉重打擊。1996年1月5日,坤沙最終同意無條件繳械投降。 | |
色當王國 | ![]() |
![]() |
1888年—1890年 | ![]() |
由法國探險家馬里-夏爾·達維德·德·邁勒納建立 |
越南帝國 | ![]() |
![]() |
1945年 | ![]() |
![]() ![]() |
寮王國 | ![]() |
![]() |
1945年 | ![]() |
寮保護國在![]() ![]() |
柬埔寨王國 | ![]() |
![]() |
1941年-1945年 | ![]() |
![]() ![]() |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 ![]() |
![]() |
1979年-1989年 | ![]() |
柬越戰爭期間由反對紅色高棉統治的組織聯合越南軍隊入侵,於1979年成立的國家,通常被視為![]() ![]() |
柬埔寨國 | ![]() |
![]() |
1989年-1992年 | ![]() |
1989年由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更名而來,同時更換國旗、國徽,但實質政權不變,仍然被視為![]() |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 ![]() |
![]() |
1975年 | ![]() |
獨立宣言有6個國家承認:![]() ![]() ![]() ![]() ![]() ![]() ![]() |
臺灣民主國 | ![]() |
![]() |
1895年 | ![]() |
自甲午戰爭後,![]() ![]() |
庫德斯坦王國 | ![]() |
1921年-1924年 | ![]() |
||
馬哈巴德共和國 | ![]() |
![]() |
1946年-1947年 | ![]() |
伊朗西部庫德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 |
波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 |
![]() |
1920年-1921年 | 今![]() |
紅軍進入伊朗時由當地江阿里人組成的游擊隊所建立,但未能成功向全伊朗擴展革命運動。 |
亞塞拜然人民政府 | ![]() |
![]() |
1945年-1946年 | ![]() |
|
蘇瓦代夫聯合共和國 | ![]() |
![]() |
1959年-1963年 | ![]() |
|
蝦夷共和國 | ![]() |
1868年-1869年 | ![]() |
亞洲最早透過選舉制度組織政府的政權。 | |
朝鮮人民共和國 | ![]() |
![]() |
1945年-1946年 | ![]() ![]() |
1945年,朝鮮左派政治家呂運亨為了避免朝鮮半島南部在朝鮮日治時代結束之後被美軍進駐接管而成立的臨時政府。後被駐朝鮮美軍政廳取締鎮壓後解散。 |
自由黎巴嫩國 | ![]() |
1979年-1984年 | ![]() |
1979年4月18日宣布獨立。 | |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 ![]() |
![]() |
1996年-2001年
2021年- |
![]() |
通稱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從未有效統治阿富汗全境;該國東北部、約10%左右的範圍由阿富汗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簡稱北方聯盟)所控制。九一一事件後,![]()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再度崛起且攻下首都喀布爾,並於同月19日宣布恢復酋長國,但至今未受任何國家及政權的承認。 |
內格羅斯共和國 | ![]() |
1898年-1901年 | ![]() |
1899年4月30日成為![]() | |
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 ![]() |
![]() |
1898年-1901年 | ![]() |
自宣布獨立的6月12日到巴黎條約的12月10日。7月4日,美菲戰爭後被![]()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 |
![]() |
1943年-1945年 | ![]() |
![]() |
他加祿主權國 | ![]() |
![]() |
1896年-1897年 | ![]() |
由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接替。 |
他加祿共和國 | ![]() |
![]() |
1902年-1906年 | ![]() |
|
三寶顏共和國 | ![]() |
1899年-1903年 | ![]() |
短命的革命共和國,1899年![]() | |
雅克薩 | ![]() |
1665年—1674年 | ![]() ![]() |
由波蘭人尼基弗爾·切爾尼戈夫斯基及其手下於1665年建立 | |
圖瓦人民共和國 | ![]() |
![]() |
1921年-1944年 | ![]() ![]() |
1914年![]() ![]() ![]() ![]() ![]() ![]() ![]() ![]() ![]() |
布里亞特-蒙古國 | 1917年-1921年 | ![]() |
是俄國內戰期間建立的一個緩衝國,[1]其首都在赤塔。1917年4月25日,第一屆全布里亞特代表大會召開,宣布成立這個國家。該國的立法機構為Burnazkom,或意譯「布里亞特國民大會」。[1]此後,蘇聯於1918年承認了這個國家。白俄領袖謝苗諾夫建立的外貝加爾共和國也承認了這個政權。[2]遠東共和國成立後,該國事實上已經解體。其領土的四個盟被遠東共和國占據,其他四個成為蘇俄的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州。 | ||
遠東共和國 | ![]() |
![]() |
1920年-1922年 | ![]() |
![]() ![]() ![]() |
太平天國 | ![]() |
1851年-1864年 | ![]() |
![]() | |
西藏 | ![]() |
![]() |
1913年-1951年 | ![]() |
西藏於7世紀建立統一的帝國,但在9世紀後分裂。13世紀時,西藏在元帝國內由管理佛教的機構——宣政院統治。18世紀和19世紀,![]() 191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宣布西藏獨立[3],但當時 |
滿洲國 | ![]() |
![]() |
1932年-1945年 | ![]() |
由日本人扶持而建立的政府,有17個主權國家承認:![]() ![]() ![]() ![]() ![]() ![]() ![]() ![]() ![]() ![]() ![]() ![]() ![]() ![]() ![]() ![]() ![]() |
中華共和國 | ![]() |
1933年-1934年 | ![]() ![]() |
1933年閩變時由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十九路軍在福建建立的政權,歷時五十餘日被國民政府平定。執政黨為生產人民黨。 | |
蒙古軍政府 | ![]() |
1936年-1937年 | ![]() |
![]() ![]() | |
蒙古聯盟自治政府 | ![]() |
1937年-1939年 | ![]() |
![]() ![]() | |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 |
![]() |
1939年-1945年 | ![]() |
![]() ![]() |
內蒙古人民共和國 | ![]() |
![]() |
1945年 | ![]() |
由補英達賴等前蒙古自治邦的高級官員建立的政權,建立於1945年9月9日,地點在察哈爾蘇尼特右旗。 |
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 ![]() |
![]() |
1933年-1934年 | ![]() |
1933年11月12日在新疆喀什一帶成立。在馬仲英的進攻下,該國於1934年2月被其總統和加尼牙孜宣布解散。 |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 ![]() |
1944年-1946年6月 | ![]() |
在三區革命中,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在新疆北部建立。1946年6月驅逐了內部的宗教勢力,與張治中任主席的新疆政府達成了三區自治的協議。 |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 |
![]() |
1931年-1935年 | ![]() |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個全國性工農武裝割據政權,以中央蘇區為核心,實際統治範圍包括華中、華南各革命根據地,一直受到![]()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 | ![]() |
![]() |
1935年-1936年 | ![]() |
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分裂出的「第二政府」,由張國燾領導。該政權另管理格勒得沙共和國和博巴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1936年受共產國際命令而取消。 |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 | ![]() |
![]() |
1935年-1937年 | ![]()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流徙至陝西延安的政權。1937年9月6日,該政權最後一個政府機關「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變更為「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同月22日,政權正式宣布取消。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 ![]() |
![]() |
1917年-1920年 | ![]() |
第一次護法運動時期孫文與桂系軍閥、滇系軍閥在廣州建立的政權。 |
中華民國正式政府 | ![]() |
![]() |
1921年-1922年 | ![]() |
第二次護法運動時期組建。 |
汪精衛國民政府 | ![]() |
![]() |
1940年-1945年 | ![]() |
傀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被![]() |
上海市大道政府 | ![]() |
1937年-1938年 | ![]() |
傀儡政府,1938年改組為督辦上海市政公署。被![]() | |
坦米爾伊拉姆 | ![]() |
1983年-2009年 | ![]() |
位於斯里蘭卡的北部和東部,即坦米爾伊拉姆地區,由坦米爾人當中鼓吹獨立的猛虎組織於1983年建立,雖然2003年猛虎組織宣布放棄獨立主張,但和談進展緩慢。2009年5月19日,斯里蘭卡政府軍攻佔坦米爾最後的據點後,宣佈收復被其佔領的國土。 | |
阿爾察赫共和國 | ![]() |
![]() |
1991年-2023年 | ![]() |
又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中文簡稱納卡或納卡共和國,是外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共和國,僅為三個非聯合國會員國家承認[5]。聯合國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均將其視為![]() |
蒙古國 | ![]() |
![]() |
1953年-2002年 | ![]() |
聯合國會員國。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但1953年2月24日,中華民國以蘇聯並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條件認為蘇聯違約在先,故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改為不承認外蒙古獨立。直到2002年,中華民國重申其承認蒙古國,[18]並於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功能的代表機構,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本身亦是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詳見中華民國—蒙古國關係。 |
名稱 | 國旗 | 國徽或官印 | 時期 | 現今 | 備註 |
---|---|---|---|---|---|
阿爾薩斯-洛林 | ![]() |
![]() |
1918年 | ![]() |
|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 ![]() |
![]() |
1939年-1945年 | ![]() |
![]() ![]() |
阿斯圖里亞斯-萊昂主權委員會 | ![]() |
1937年 | ![]() |
於8月24日宣布從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獨立,其政府(傳統上稱為「薩爾瓦多」)要求國際聯盟承認,但收到答覆之前就在西班牙內戰期間(10月21日)被佛朗哥軍隊占領了。 | |
阿斯圖里亞斯工農共和國 | 1934年 | ![]() |
1934年十月革命期間,革命部隊拒絕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要求獨立但未被承認。佛朗哥率領的西班牙軍隊也曾在西班牙內戰中占領此地區。 | ||
巴納特共和國 | ![]() |
![]() |
1918年 | ![]() ![]() ![]() |
|
塞爾維亞、匈牙利巴蘭尼和巴哈共和國 | ![]() |
1921年 | ![]() ![]() |
||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 ![]() |
![]() |
1919年 | ![]() |
|
不萊梅蘇維埃共和國 | ![]() |
![]() |
1919年 | ![]() |
|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 ![]() |
![]() |
1919年 | ![]() |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 ![]() |
![]() |
1918年 | ![]() |
|
喀帕索烏克蘭 | ![]() |
![]() |
1919年 | ![]() |
|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 ![]() |
![]() |
1931年、1934年、2017年 | ![]() |
曾三次宣布成立獨立的加泰隆尼亞共和國。第一次是1931年4月由弗朗西斯-瑪西亞宣布獨立,後自願被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統治。第二次是1934年10月6日瑪西亞地區所立的總統宣布獨立,但很快被佛朗哥率領的西班牙軍隊佔領,第三次是2017年10月27日由卡萊斯·普吉德蒙宣布獨立。 |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 ![]() |
![]() |
1991年-1994年、1996年-1999年 | ![]() |
重新融入俄羅斯聯邦的![]() |
康諾特共和國 | ![]() |
![]() |
1798年 | ![]()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衛星國。 |
科西嘉王國 | ![]() |
![]() |
1736年 | ![]() |
退出熱那亞共和國。 |
盎格魯-科西嘉王國 | ![]() |
![]() |
1794年-1796年 | ![]() |
|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 ![]() |
![]() |
1941年-1945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黑塞哥-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 ![]() |
![]() |
1992年-1994年 | ![]() |
|
加告茲共和國 | ![]() |
![]() |
1990年-1994年 | ![]() |
|
阿的里-烏拉爾國 | ![]() |
1917年-1918年 | ![]() |
抑制![]() | |
愛爾蘭共和國 | ![]() |
1919年-1922年 | 分為![]() ![]() |
||
庫班人民共和國 | ![]() |
![]() |
1918年-1920年 | ![]() |
|
蘭克共和國 | ![]() |
1918年-1920年 | ![]() |
||
拉吉塔班桑 | ![]() |
![]() |
1921年 | ![]() ![]() |
|
米爾迪塔共和國 | ![]() |
1921年 | ![]() |
||
明斯特共和國 | ![]() |
1922年 | ![]() |
||
馬其頓色雷斯公國 | 1941年-1944年 | ![]() ![]() |
|||
普若克穆爾捷共和國 | ![]() |
1919年 | ![]() |
存在了6天。 | |
塞族共和國 | ![]() |
![]() |
1992年-1995年 | ![]() |
|
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 | ![]() |
![]() |
1991年-1995年 | ![]() |
被克羅埃西亞鎮壓。 |
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 | ![]() |
![]() |
1919年 | ![]() |
|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 ![]() |
![]() |
1939年-1945年 | ![]() |
![]() ![]() ![]() ![]() ![]() ![]() ![]() ![]() ![]() ![]() ![]() ![]() ![]() |
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 ![]() |
![]() |
1918年 | ![]() ![]() ![]() ![]() ![]() |
![]() ![]() |
塔沃拉臘王國 | ![]() |
![]() |
1836年-1962年(爭議) | ![]() |
被撒丁王國及義大利王國承認;維多利亞女王承認。 |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 |
![]() |
1917年-1920年 | ![]() |
|
烏克蘭國 | ![]() |
![]() |
1919年 | ![]() |
|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 |
![]() |
1918年-1919年 | ![]() |
|
烏日策共和國 | ![]() |
![]() |
1941年 | ![]() |
|
玫瑰島共和國 | ![]() |
![]() |
1968年-1969年 | ![]() |
在亞得里亞海的一個人造平台上建立的短命國家,距離義大利海岸 11 公里(當時為國際水域)。 這座人工島於 1968 年 5 月 1 日宣布獨立,55 天后被義大利占領。 |
西波士尼亞共和國 | ![]() |
![]() |
1993年-1995年 | ![]() |
|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 ![]() |
![]() |
1992年、1994年-1995年、2014年 | ![]() ![]() |
三次宣告獨立;第三次作為獨立國家僅存在了1天且僅被![]() |
新俄羅斯 | ![]() |
![]() |
2014年-2015年 | 又稱人民共和國聯盟,於2014年5月22日由聲稱從烏克蘭獨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所組成的邦聯。2015年5月2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共同宣布邦聯停止存在[19][20]。 | |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 ![]() |
![]() |
2017年 | ![]() |
加泰隆尼亞原為西班牙的自治區(一級行政區),其建國依據來自2017年10月1日舉行並獲得通過的獨立公投。公投通過後,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卡萊斯·普伊格德蒙特率領政府官員於同月11日在加泰隆尼亞議會簽署獨立宣言,但未立即生效。2017年10月27日,加泰隆尼亞議會以70票贊成、反對10票、無效2票、55棄權票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獨立建國,但被西班牙政府視為違憲行為。10月30日,加泰隆尼亞被西班牙政府重新控制,共和國滅亡。加泰隆尼亞共和國未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但與南奧塞提亞有非正式的官方往來,其在巴塞隆納設有代表處。[21] |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 ![]() |
![]() |
2014年-2022年 | ![]() ![]() |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是烏克蘭親俄分子於2014年在頓涅茨克和頓涅茨克建立的有限承認國家,2022年9月3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正式加入俄羅斯聯邦,成為聯邦主體。 |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 ![]() |
![]() |
名稱 | 國旗 | 國徽或官印 | 時間 | 現今 | 備註 |
---|---|---|---|---|---|
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聯邦 | ![]() ![]() |
1952年-1962年 | ![]() ![]() |
是1952年9月15日由衣索比亞帝國和厄利垂亞組成的一個聯邦,這一聯邦根據聯合國決議達成,在1952年9月15日至1962年11月15日存在,在1962年正式因衣索比亞強制把厄利垂亞變為一個省而終止。 | |
昂儒昂 | ![]() |
1997年-2002年、2008年 | ![]() |
||
比亞法拉共和國 | ![]() |
![]() |
1967年-1970年 | ![]() |
控制了奈及利亞的東部。五個國家承認:![]() ![]() ![]() ![]() ![]() |
波布那 | ![]() |
![]() |
1977年-1994年 | ![]() |
南非黑人居民保留的領土班圖斯坦的一部分,只被![]() |
川斯凱 | ![]() |
![]() |
1976年-1994年 | ![]() |
南非黑人居民保留領土班圖斯坦的一部分,只被![]() |
溫達 | ![]() |
![]() |
1979年-1994年 | ![]() |
南非黑人居民保留領土班圖斯坦的一部分,只被![]() |
希斯凱 | ![]() |
![]() |
1981年-1994年 | ![]() |
南非黑人居民保留領土班圖斯坦的一部分,只被![]() |
索馬利亞西南國 | ![]() |
![]() |
1998年-2001年 | 今屬於![]() |
|
加丹加國 | ![]() |
![]() |
1960年-1964年 | ![]() |
非殖民地化後控制了前![]() ![]() |
莫愛利 | ![]() |
1997年-1998年 | ![]() |
1998年重新加入![]() | |
羅德西亞 | ![]() |
![]() |
1965年-1980年 | ![]() |
![]() |
辛巴威羅德西亞 | ![]() |
![]() |
1979年 | ![]() |
![]() |
里夫共和國 | ![]() |
![]() |
1921年-1926年 | ![]() |
成立於1921年9月(共和國正式建立為1923年2月1日),利夫地區的人民起義並宣布從西屬摩洛哥獨立。被![]() ![]() |
溫祖魯魯王國 | ![]() |
1963年-1982年 | ![]() |
位於![]() ![]() | |
阿扎瓦德 | ![]() |
2012年 | ![]() |
位於馬利共和國北部的一個地區。2012年3月馬里政變發生後,圖阿雷格族武裝阿扎瓦德民族解放運動趁機擊敗馬里政府軍隊,控制了通布圖、基達爾和加奧三座北部重鎮及周邊,以及莫普提區的一部分。 |
名稱 | 國旗 | 國徽或官印 | 時間 | 現今 | 備註 |
---|---|---|---|---|---|
馬達沃斯卡共和國 | ![]() |
1827年-1842年 | ![]() ![]() |
包含現今的新布藍茲維、魁北克與緬因州等地。 | |
加利福尼亞共和國 | ![]() |
1846年 | ![]() |
也被稱為熊旗共和國。 | |
密西西比共和國 | ![]() |
![]() |
1861年1月 | ![]() |
同年2月加入![]() |
德克薩斯共和國 | ![]() |
![]() |
1836年-1845年 | ![]() |
現今的德克薩斯州。 |
佛蒙特共和國 | ![]() |
![]() |
1777年-1791年 | ![]() |
亦稱為新康乃狄克,有些人亦稱它為綠山共和國。現今的佛蒙特州。 |
西佛羅里達共和國 | ![]() |
1810年 | ![]() |
短命共和國;由路易斯安娜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以及阿拉巴馬州所組成。 | |
馬斯寇基國 | ![]() |
1799年-1803年 | ![]() |
由美國土著在佛羅里達州所建立的短命國家,當時包括該地區大部落都加入了。後併入美國。 | |
美利堅聯盟國 | ![]() |
![]() |
1861年-1865年 | ![]() |
美國南方分裂政權,初由七州組成:包括南卡羅來納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德克薩斯州以及路易斯安娜州。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維吉尼亞州、田納西州、阿肯色州以及北卡羅來納州也加入;當時獲得一些國家承認為「正在戰爭中的國家」,各州後重新併入美國。 |
印第安溪共和國 | 1832年-1835年 | ![]() |
被美國吞併。 | ||
里奧格蘭德河共和國 | ![]() |
![]() |
1840年 | ![]() ![]() |
|
猶加敦共和國 | ![]() |
![]() |
1841年-1843年、1846年-1848年 | ![]() |
|
朱莉安娜共和國 | ![]() |
![]() |
1839年 | ![]() |
現今的聖卡塔琳娜州。 |
阿克里共和國 | ![]() |
![]() |
1899年-1903年 | ![]() |
原先為了脫離![]() |
皮拉蒂尼共和國 | ![]() |
![]() |
1836年-1845年 | ![]() |
現今的南里奧格蘭德州。 |
里奧格蘭德共和國 | ![]() |
![]() |
1836年-1845年 | ![]() |
現今的南里奧格蘭德州。 |
安圭拉共和國 | ![]() |
![]() |
1967年-1969年 | ![]() |
英國最終同意其脫離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成為單獨的英國屬地。 |
貝里斯 | ![]() |
![]() |
1981年 - 1991年 | ![]() |
聯合國會員國,因瓜地馬拉認為與當時貝里斯殖民母國英國在1859年簽訂的艾西內那-威克(Aycinena-Wyke)條約無效,因此瓜地馬拉在貝里斯獨立初期宣稱貝里斯是其領土的一部分,1981年貝里斯獨立時,瓜地馬拉宣布不予承認,直到1991年9月6日瓜地馬拉承認貝里斯為主權國家,並在同日正式建交,但兩國的邊界問題尚未解決。詳見貝里斯-瓜地馬拉領土爭端 |
獨立蓋亞那共和國 | ![]() ![]() |
![]() |
1886年—1891年 | ![]() ![]() |
|
庫納尼自由邦 | ![]() |
1901年–1904年 | ![]() ![]() |
名稱 | 國旗 | 國徽或官印 | 時間 | 現今 | 備註 |
---|---|---|---|---|---|
紐西蘭聯合部落 | ![]() |
1835年—1840年 | ![]() |
1835年宣布獨立,1840年簽訂懷唐伊條約,成為英國殖民地。 | |
弗朗斯維爾獨立公社 | ![]() |
1889年 | ![]() |
在![]() ![]() ![]() | |
塔納國 | ![]() |
1974年 | ![]() |
||
北所羅門共和國 | ![]() |
![]() |
1975年—1976年、1990年—1998年 | ![]() |
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和平條約,被賦予自治權利,但10年內擱置有關獨立的全民公投。 |
維馬拉納共和國 | ![]() |
1979年—1980年 | ![]() |
在![]() | |
塔菲亞國 | ![]() |
1980年 | ![]() |
||
羅圖馬共和國 | ![]() |
1987年—1988年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