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烏克蘭的自治共和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 |||||||||
---|---|---|---|---|---|---|---|---|---|
格言: "Процветание в единстве"(俄語) 在團結中興盛 | |||||||||
國歌: "Нивы и горы твои волшебны, Родина"(俄語) Nivy i gory tvoi volshebny, Rodina (音譯) 祖國,妳的原野與山脈是如此美妙 | |||||||||
![]()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位置(紅色) 烏克蘭(淺黃色) | |||||||||
![]()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位置(淺黃色) | |||||||||
地位 | 流亡政府 | ||||||||
首都 | ![]() ![]() | ||||||||
最大城市 | 辛費羅波 | ||||||||
官方語言 | 烏克蘭語,俄語,克里米亞韃靼語 | ||||||||
族群 (2001) | |||||||||
自治共和國 | ![]() | ||||||||
成立時間 | |||||||||
• 自治 | 1991年2月12日 | ||||||||
2014年2月20日[a] | |||||||||
• 俄羅斯吞併 | 2014年3月18日[2] | ||||||||
面積 | |||||||||
• 總計 | 26,1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2001普查 | 2,033,700 | ||||||||
• 密度 | 77.9人/平方公里 | ||||||||
貨幣 | 赫里夫尼亞(UAH) | ||||||||
時區 | UTC+3 | ||||||||
電話區號 | +380 | ||||||||
ISO 3166碼 | UA-43 |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crimea.ua | ||||||||
| |||||||||
今屬於 | ![]() ![]() (均有爭議) | ||||||||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烏克蘭語:Автоном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Крим,羅馬化:Avtonomna Respublika Krym;俄語:Автоном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Крым[b];克里米亞韃靼語:Qırım Muhtar Cumhuriyeti),自烏克蘭獨立以來是其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國,首府為辛費羅波。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位於克里米亞半島上,面積達26,100平方公里,人口為1,973,185(2007年)。這些數字不包括塞凡堡市人口。該市雖然也在半島上,但在行政上與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分離。1992年一度獨立,後來歸屬烏克蘭。
2014年3月烏克蘭動亂中,俄羅斯派出沒有識別標識的俄軍部隊,突然侵占了克里米亞的各城市及戰略要地,迫使烏克蘭駐軍撤走,隨即操控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宣布聯合塞凡堡市脫離烏克蘭「獨立」,在原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地區成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隨即在俄軍占領下舉行了不受烏克蘭和國際社會承認的自決「公投」請求加入俄羅斯聯邦。
2014年3月18日,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簽署入俄條約,俄羅斯法律在克里米亞正式實施,並宣佈從即日起克里米亞半島正式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而克里米亞共和國與塞凡堡市隨後被編入新設立的克里米亞聯邦管區。烏克蘭方面則表示永遠不會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
歷史
蘇聯成立後,克里米亞原屬於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管轄。1954年2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為紀念烏克蘭加入俄羅斯三百年,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當時的蘇共總書記是赫魯雪夫。
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烏克蘭的一部份。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共和國宣布將舉行獨立公投,同年6月,在俄羅斯的調解下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租借塞凡堡軍港的部份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2014年烏克蘭政局動盪不安,2月初俄羅斯聯邦軍未經烏克蘭同意逕自派遣部隊進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區,並稱此舉是回應自治共和國總理阿克肖諾夫的求援。同年3月6日,俄軍操控克里米亞議會通過加入俄羅斯的提案,並準備在3月16日舉辦獨立公投[3][4]。烏克蘭政府與G8國家都表示:3月16日公投沒有任何法律依據。依照《烏克蘭憲法》,任何國界或領土改變必須經由全國性(而非地區性)投票[5][6]。
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有81位出席議員有78人投下贊成票,通過「宣告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凡堡市獨立」[7]。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於3月16日發起了克里米亞歸屬公投,讓克里米亞選民決定是否從烏克蘭獨立,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投票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選民選擇加入俄羅斯聯邦。克里米亞共和國遂成立,並與塞凡堡市一起宣布脫烏入俄,被編入俄羅斯的克里米亞聯邦管區,但烏克蘭政府與國際各國普遍未予以承認。
人口
除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外島上還有約26萬重歸故鄉的克里米亞韃靼人、約1000說突厥語的猶太教徒卡拉伊姆人、斯拉夫化的德意志人(部份意見認為是東哥德人直系後裔)、羅姆人、波蘭人、亞塞拜然人、朝鮮人、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尤其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張。克里米亞德意志人的數目在1941年是45,000人[8]。1944年,70000希臘人從克里米亞隨著200,000克里米亞韃靼人和其他民族一起被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9]。
從1989年到2001年,儘管有重歸故鄉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克里米亞的人口還是減少了396,795人,佔1989年人口的16.33%。從2001年到2005年的人口再減少39,400人,較2001年下降約2%。
根據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的結果,克里米亞總人口數為2,033,700[10]。全部人口中民族構成為:俄羅斯人58.32%,烏克蘭人24.32%,克里米亞韃靼人12.10%,白俄羅斯人1.44%,韃靼人0.54%,亞美尼亞人0.43%,猶太人0.22%,義大利人0.015%[11]。
目前克里米亞有2/3的移民是從烏克蘭的其他地區移入,每5人有1人是來自前蘇聯,每40人有1人來自前蘇聯以外的地區。3/4的人離開克里米亞遷往烏克蘭的其他地區,每20人有1人遷移到西方[12]。
在克里米亞,大多數人是使用俄語。政府的業務工作主要還是使用俄語。俄語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官方語言。其次是烏克蘭語。另一種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克里米亞韃靼語。
行政區劃
2020年7月烏克蘭在全境實行了行政區劃改革,包括當時被俄羅斯占領的克里米亞半島。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的14個區和11個共和國直轄市重組為10個區[13]。設立新區的法律在2023年9月7日正式生效[14]。值得注意的是,新設立的巴赫奇薩賴區包括部分原屬特殊地位城市塞凡堡(不在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境內)的區域。
2023年之前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共分為25個行政區域:14個區和11個共和國直轄市。雖然塞凡堡位於克里米亞半島,但在行政上獨立於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是烏克蘭兩個特殊地位城市(直轄市)之一。
區份:
共和國直轄市:
克里米亞部長會議主席
- 1992年2月26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成立;
- 1992年5月5日,宣布獨立;
- 1992年5月20日,取消獨立;
- 1996年6月28日成為烏克蘭的自治共和國;
- 2014年2月28日,遭俄羅斯派遣的無識別標識軍隊(小綠人)占領
- 2014年3月,俄占當局宣布「獨立」並加入俄羅斯聯邦(參見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俄羅斯聯邦併吞克里米亞),該行為不受烏克蘭及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名字 | 在位時間 | 所屬政黨 |
---|---|---|
尼古拉·瓦西羅維奇·巴羅夫 | 1991年6月17日-1994年2月4日 | 烏克蘭共產黨 |
尤里·梅什科夫 | 1994年2月4日-1995年3月17日 | 克里米亞共和黨 |
謝爾希·帕夫洛維奇·采科夫 | 1995年3月17日-1995年7月6日 | 克里米亞共產黨 |
耶夫亨·蘇普魯亞克 | 1995年7月6日-1996年10月10日 | 俄羅斯集團 |
瓦西里·阿列克謝奧維奇·基謝廖夫 | 1996年10月10日-1997年2月13日 | 無黨派 |
阿納托利·帕夫洛維奇·格里岑科 | 1997年2月13日-1998年5月14日 | 經濟復甦黨 |
里昂·伊凡諾維奇·赫拉奇 | 1998年5月14日-2002年4月29日 | 烏克蘭共產黨 |
鮑里斯·達維多維奇·戴奇 | 2002年4月29日-2006年5月12日 | 地區黨 |
阿納托利·帕夫洛維奇·格里岑科 | 2006年5月12日-2010年3月17日 | 地區黨 |
沃洛·安德里耶維奇·康斯坦丁諾夫 | 2010年3月17日- | 地區黨 |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