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卫战

1941年12月日軍攻佔英屬香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卫战(英语:Battle of Hong Kong;日语:香港の戦い,又称香港战役香港攻防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日本帝国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首天,日军入侵英属香港的一场战役,战役爆发于1941年12月8日清晨,亦即日军偷袭珍珠港约6小时后,日军在12月10日攻破醉酒湾防线,12月13日占领九龙半岛,日军于12月18日晚上成功登陆香港岛,香港守军(驻港英军香港义勇防卫军香港华人集团军加拿大陆军)展开顽强抵抗[9],攻守两军在黄泥涌峡浅水湾赤柱等地爆发激战[10]。因为香港守军作战失利而且孤军无援,身兼香港三军总司令的总督杨慕琦于12月25日下午决定投降,当日时值圣诞节,因而被称为“黑色圣诞”[2]香港日占时期历时“三年零八个月[11],至1945年8月30日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抵达维多利亚港,占领香港的日军向英军投降,香港重光,香港恢复由英国管治[12]

事实速览 香港保卫战 Battle of Hong Kong, 日期 ...
香港保卫战
Battle of Hong Kong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左上,日军士兵试图接近香港守军的装甲车
右上,温尼伯榴弹兵团英语Winnipeg Grenadiers成员从加拿大出发增援香港守军

左中,酒井隆(左)在鲗鱼涌的码头登上香港岛
右中,日军经广福桥大埔墟推进
下,侵入香港岛北角附近的日军士兵
日期1941年12月8日至12月26日(18天)
地点
结果 日本胜利,香港全境(包括九龙寨城)被日本占领
领土变更  英属香港 日占香港
参战方

 大英帝国

 加拿大
情报协助及撤退支援:
 中华民国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英帝国英属香港 香港总督杨慕琦 投降(被俘)
大英帝国英属香港 莫德庇少将 投降(被俘)
加拿大英属香港 罗逊准将 
大英帝国英属印度 华里士准将
情报协助及撤退支援:
中华民国 陈策上将[1]
大日本帝国 酒井隆中将
大日本帝国 北岛骥子雄中将
大日本帝国 佐野忠义中将
大日本帝国 伊东武夫少将
大日本帝国 栗林忠道少将
大日本帝国 新见政一中将
兵力

总人数[a]:约13,500人
英国 驻港英军

加拿大 加拿大陆军
英属香港 香港义勇防卫军
英属香港 香港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
英属香港 香港华人集团军
英属香港 晓士兵团
主要装备:

  • 5架飞机
  • 1艘驱逐舰
  • 4艘炮舰
  • 8艘鱼雷艇
  • 29门海防炮

总人数[a][b]:约40,000人
日本陆军

日本海军

主要装备[b]

  • 52架飞机
  • 1艘轻巡洋舰
  • 3艘驱逐舰
  • 4艘水雷艇
  • 3艘炮舰
  • 42门重炮
伤亡与损失
英军统计[c]
1,679人死亡
1,042人失踪
10,818人被俘
日军统计[d]
692人死亡
1,662人受伤
  1. 双方参战人数在不同资料的估算不一致,香港守军人数介乎11,000至15,000人[2],侵港日军人数不少于36,000人[3],部分资料指日军达52,000人[4]
  2. 人员及装备不包括日军的增援部队,日本海军及陆军最初分别投入5架及47架飞机,日军在12月16日至18日另外抽调海军及陆军合共62架重轰炸机空袭香港,即日军最少有114架飞机参战[5]
  3. 香港守军的失踪人数,包括随同陈策突围离港的数十名英军,以及逾900名华裔英兵,该批参战的香港华人于香港投降前夕被军官下令脱去英军军服及离队,避免成为日军俘虏[6]。关于平民的死伤人数,司徒永觉估算的下限为4,000人死亡及3,000人受伤[7]
  4. 此项的日军死伤人数仅计入第38师团,不包括第1炮兵队、飞行战队及宪兵等单位[6][3]。日军约有5架飞机毁于防空炮火,当中2架当场坠毁[8]
关闭

英国的远东战略部署及香港布防策略沿革

日军战略部署(1936至1941年)

战前双方的军事部署

日军入侵过程

后续及纪念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连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