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亦称新春正旦正朔,是以农历计算的中国传统新年,其庆祝活动又俗称过年度岁等,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从明代开始,华夏新年节庆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正式结束活动,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结为止。辛亥革命后,官方纪年标准由农历改为格里历。华夏新年与朝鲜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新年多数为同一日,而与藏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事实速览 春节, 正式名称 ...
春节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正式名称农历新年
别名岁首[1]、开正、新正、新春、元旦、过年、旧历年、正月正时、华人新年
参与者华人地区
类型汉族传统节日
意义华夏历法一年之始
活动拜年、贴春联、放爆竹、发红包舞龙舞狮、家庭团聚、年夜饭(团圆饭、团年饭、围炉)、小孩也会有压岁钱
日期农历正月初一
(阳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相关节日除夕元宵节元旦
关闭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华人新年
汉语名称
繁体字 春節
简化字 春节
汉语别称
繁体字 新春
简化字 新春
泰语名称
泰语 ตรุษจีน
马来语名称
马来语 Tahun Baharu Cina
印度尼西亚语名称
印度尼西亚语 Tahun Baru Imlek
菲律宾语名称
他加禄语 Bagong Taong Tsino
英语名称
英语 Lunar new year[2]
Chinese New Year
老挝语名称
老挝语ປີໃຫມ່ຂອງຈີນ
高棉语名称
高棉语បុណ្យចូលឆ្នាំចិន
关闭
事实速览
乙巳年华人新年
华人新年——2025年1月29日
距今还有4
以当地时间计算
如发现倒数时间不准确,请点击此处刷新
关闭

受汉字文化圈影响,华人新年在老挝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有众多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也是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朝鲜半岛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苏里南等地,农历新年都是法定假期。纽约曼哈顿华端口的中国新年游行是除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中国新年活动。华人新年也是联合国假日。[3]2024年,华人新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5]

名称

Thumb
纽约曼哈顿华端口的中国新年游行是除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中国新年活动。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故称“岁首”[1],又称“年节”[6]、“元旦”[7]、“元正”[8]、“元朔”[9]、“元日”[10]、“正旦”[11]、“新正”[12]、“新春”[13]、“履新”[14]台湾话习称“新正”(sin-tsiann)、“开正”(khui-tsiann)[15],庆祝活动叫“过年”(kuè-nî)[16]

古有“三正”之说,夏朝正月建于寅(孟春一月),殷朝正月建于丑(季冬夏历十二月),周朝正月建于子(冬至月,仲冬夏历十一月)。[17]历代新年元旦日期不尽相同,夏朝以寅月(端月,以雨水为中气)初一为一年之首(寅首),商朝以丑月(腊月、全月以大寒为中气)初一为元旦(丑首),周代以子月(葭月,以冬至为中气)初一为元旦(子首),秦代以亥月(阳月,以小雪为中气)初一为岁首(亥首)。此谓改正朔[18]直到汉代遵循儒家“行夏之时”之教义[19]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又明确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20]。自此,隋唐宋明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庆之贺始于汉高祖刘邦民国建立以来之华人新年就是夏历元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引入格里历(又称阳历)为新历,定格里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春节”本来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1914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定阴历元旦为春节,自此“春节”一名就用来指阴历新年[21][22][23][24]

天文含义

Thumb
华夏岁首相对于西历

华夏历法定义冬至所在之朔望月为十一月(子月),系因北半球冬至时太阳方位偏南,其时日影最长易于测量之故。据此,汉人划分黄道(即地球公转太阳一圈)为四季,十二节、十二气七十二候,统称“季节气候”。黄道如同十二节的竹子,月(立春-惊蛰)对应正月。立春紧接于大寒之后,后接雨水,象征一年最寒冷之时结束。华夏历法有96.9%年份以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为正月初一[25]。自周朝起,华夏历法以夜半子正(0:00)换日[26]

立春紧接于大寒之后,后接雨水,象征一年最寒冷之时结束。华夏历法一般以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为正月初一,日期一般落在大寒至雨水(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立春则在2月4日或2月5日[27]

起源与传说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日语年末年始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时就有过华人新年的风俗。农历正月是一年之开始,而正月初一平均在立春附近。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尔雅》记载:“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28]说明“年”的称谓从周朝开始;甲骨文金文中的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说文解字》也称:“年,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年。”农历一年最后一日(腊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为“除夕”,除夕晚全家人团圆食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习俗,表示从上一年最后一日守到下一年第一日。

腊祭说

Thumb
新春祭祀众神明

华人新年源于上古蜡(通腊)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用以祭农神兼及百神、先祖[29]:247。每逢腊尽春来,人们就要杀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一年可以风调雨顺、无灾无祸、收成兴旺。[30]:96[31]

巫术仪式说

该说法认为华人新年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原始信仰巫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原始人认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饮食、祭祀、装饰、游艺、娱乐和语言、行为、饮食等一系列禁忌都是围绕辟邪祈吉展开的,人们希望通过它们赶走邪恶、得到幸福。此后随着时间的演变,华人新年慢慢变成了一种庆祝活动。[31]

鬼节说

根据该说法,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以前的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经常被冬天的寒潮侵扰,而且粮食的匮乏也是这些人提心吊胆。早春时节来临后,青黄不接,生命更是受到了威胁,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和其他各种恶劣因素而死去。这使得人们非常惊恐,怀疑是鬼神所致。这段令人恐慌的时节一过,人们便会相互道贺。这种现象逐渐演变成了华人新年。[31]

年兽

据古代民间传说,华人新年期间,冬天野外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也叫“夕”。年兽一年出没一次,这一日叫“过年”(年来了),过年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年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因此,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在家门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兽看见人家门上贴着红对联,门口有红火燃起,爆竹霹雳乱响,还会和长辈拜年,就赶走了年兽。

也有一种说法是,该猛兽是“夕”而非“年”。华人新年是除夕而后过年。“夕”是一种幽幽的怪物,而“年”从字义上也和动物猛兽无关,更像是丰收成熟的意思。古文中也无年兽的记录,而仅仅始于民国时期的说法。

历史变迁

唐朝以前

殷商:部分人认为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天祭祖活动。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并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魏晋:开始有鞭炮守岁习俗。

唐朝

唐朝,新春时分一般共放七日假。《假宁令》这样写道:[32]

但也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学生的假期长达一个月,农民可能大年初一仍然需要劳动。唐德宗李括时,曾经实行过“单号上朝,双号休假”的制度。[33]此外,对许多普通百姓而言,没固定的假日——新年到了,假日就到了。[34]

在除夕守岁结束后的元正之日,唐朝人会举行“大朝会”、“大陈设”和“大赦令”。在大朝会中,皇帝头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衮冕,在皇宫正殿面见5000名百官、前来通报各地情况的朝集使以及各国的使者们[35]:180。大朝会更像是一种礼仪活动而非政事会议。大赦令就是对犯人既往不咎。大陈设时,许多象征着国家最高级别的礼器都被端出来以彰显大唐的国体,皇帝、朝廷官员、各地的朝集使和皇室宗亲身着端庄正式的服装,下官需按等级次序进行的向皇帝拜贺:首先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与太尉)要率先道贺;接下来中书令需将各个地方的贺表宣读;门下省的黄门侍郎随后上奏各地的祥瑞情况;然后户部尚书上奏各州的进贡物品名单,礼部尚书上奏邻国的进贡情况,太史局的太史令汇报天象;最后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宣布仪式结束。中书令带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中高级官员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贺。[34]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后蜀题写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最早一副春联。

宋至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宋朝人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北宋除了宋太祖时期制度未定外,自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员元日均给七日长假。[36]包拯上书仁宗,建议缩短为五日,故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新年假期五日。[37]因朝臣不满,宋徽宗后又恢复到七日。南宋建国初期颠沛流离,官员没有年假。自绍兴和议后的第二年到南宋灭亡,官员每年华人新年假期大致上都是五日。[38]宋朝私塾学生一年放寒假一个月,从腊月初八(腊八节)放到正月初八结束。乡下学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个月回家帮忙农事。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私塾大多也会放一日假。太学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假,每年9日假;但学生往往随父亲赴外地就职,一请假就好几个月,直到年终才回校大考,考试合格即可当官。宋宁宗时,一般劳工(应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腊日各放假三日。[39]

宋朝冬至主食为“馄饨”(类似今日的饺子)。年夜饭主食为“馎饦”(手擀面羹)、春盘。春盘亦为立春主食。[40]

元朝汉人受蒙古影响,叫新年作“白节”[41],放假三日。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民国改用公历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洋政府亦提倡破旧立新,提倡废除“旧历”[42],改用公历来庆祝新年[43]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国民政府抗日战争前曾试图废除阴历新年,将过年习俗改为西历新年进行,但不被当时国人接受,尔后停止相关法令。

北洋政府

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向大总统袁世凯请求,定新春(春节)、端午节(夏节)、中秋节(秋节)、冬至(冬节)为四节

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呈大总统
事由:呈拟规定四节由
总长 朱启钤(盖章)
中华民国三年一月二十一日一

为呈请事,窃自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国际之交通,定会计之年度,允宜垂为令甲,昭示来兹,但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故日本维新以来,改正历法,推行以渐,民间风俗之所关系,悉属因仍未改,春秋佳日,举国嬉嬉,或修祓禊,或隆报飨,岁时景物,犹见唐风,良以征引故事,点缀承平,不但为经济之节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泼。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由作息之常情,亦关人民之生计。本部风俗,衡度民时,以为对于此类习惯,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应明白规定,俾有率循。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夏节中秋秋节冬至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谨呈

大总统 内务总长

袁大总统批曰:“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

而后,内务部将此令颁行全国。

内务部训令第 号(另令顺天府尹步军统领警察厅类同)
中华民国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令各省民政长

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交通而便会计,允宜垂为令甲,其四时令节,关于社会风俗人民生计,本部衡度民时,对于此类习惯,未便干涉,呈明大总统:以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以顺民意,而从习惯等因,奉大总统批:“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奉此,除电知外,合行抄录原呈,令行该民政查照,并转行各机关知悉,此令。

禁止过农历年

1928年5月7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原因是:“考社会日常状况,十余年来,依然沿用旧历,罔知改正,……”。“拟办法八条,冀从根本上谋彻底之改造。”其中第二条是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第三条是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第四条是通令各省区市妥定章则,公告民众,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

1930年,国民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废止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殊为不易,命令出台后即遭到了其他党派及社会团体的反对,指责国府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据时人记述,华人新年期间,官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当时人们怨声载道,随即想出了方法,自行宣布“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因亲友聚会,停售五日(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商店一样关门。官吏亦无可奈何,最后,民间更是阳也不奉,阴则全违,民间庆贺华人新年一切如故,一两年后,政府亦不再禁止民众庆祝旧历新年。

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华夏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文革化春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华人新年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华人新年不再放假[44],传统习俗则视为四旧被废除。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从此“革命化”十余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华人新年休假被恢复。[45][46]

港澳地区

港英政府采取宽松政策、亦无干预华人传统习俗。港英政府于1875年通过的《公众假期条例》将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s Day)列入银行假日[47]二战后,农历新年及新年第二日于1947年被正式成为公众假期[48],1967年将第三日列入[49][24]。港英政府亦积极参与庆祝华人新年,包括街道布置和管理年宵市场。1965年起[50]港督每逢华人新年前夕,都会发表新年贺词。

澳葡政府于1982年将“华人新年”(葡萄牙语:Novo Ano Lunar)列入澳门政府假期[51]

1997年及1999年中国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此做法转由港澳行政长官发表,并延续至今。

小年及大年

中国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大年的习惯。大年是相对于小年之称。但不同地区的“小年”和“大年”定义并不相同。一种说法,小年是祭灶节,多见于中国北方地区,而在江淮地区福建台湾日本,亦将元宵节称为“小年”或“小正月”。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过小年是指过除夕,元宵节为过大年。其他地区的“大年”一般指年初一至元宵节(年十五)。

传统习俗新春的定义有几种。在公司行号、公家机关是由除夕开始,至正月初五开工日。在各地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主,其次为除夕,而且华人新年假期仅有数日(一般是除夕或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初五,或到正月初三,或到正月初六,按各地政府假期而定),因此所谓“新春”之说法,在现代社会,通常是指正月初一到初五。

但古时民间一般定义是以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新正头”。另一种定义是从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一年正月十五。还有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民间有“没出正月就算过年”之说法。

部分地区和族群如华北地区客家人大和族琉球族等,新春至正月二十才正式结束,最后一日是小填仓日语二十日正月天穿节;在福建马祖地区重视元宵节摆暝,直到该村境之摆暝庆典过后,完成神明之过年[52]

  •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僧道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平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寺庙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节”。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烧掉供奉的灶王画),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迎灶王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于农历大年夜(除夕)前一日(农历腊月倒数第二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日。
  •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日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 在中国部分地区(如江淮地区等),亦称元宵节为“小年”。
  • 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在农历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
  • 在福建莆田地区,农历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初四为大年。

正月一些日子亦有不同别称:

  • 初一为鸡日
  • 初二为犬日
  • 初三为猪日
  • 初四为羊日
  • 初五为牛日
  • 初六为马日
  • 初七为人日
  • 初八为
  • 初九为
  • 初十为

习俗

Thumb
美国西雅图,庆熙园唐人街牌坊舞狮

华人新年前

在正月初一前的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别称为小年夜。而在腊月二十三日则为祭灶节(也叫送灶),民间相传灶神于腊月二十四日的子时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复旨。因此部分地区也有过小年一词,而在腊月二十四日则为清屯(也叫“送神日”),民间相传灶神和神明在当天返回天庭复旨,因此神像也为空置。因此必须将神像打扫干净以便神明在之后返回神像,而在送神后则是收拾屋子以准备迎接除夕和华人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

踏入凌晨12点的正月初一,这一个时段必须要放鞭炮。寓意“辞旧迎新”。

红包

Thumb
新加坡牛车水的年宵市场

华人新年期间,长辈会给予晚辈一些礼金,以红色信封包着,称“压岁钱”,通称为“红包”(粤语作“利市”)。有经济能力的子孙,也会给予长辈红包。红包的金额不等:在中国大陆,人民币一百元到一万多元不等;在台湾,新台币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当普遍。有些人讲究红包的金额,必须为偶数,有别于在葬礼期间给予的奇数金额的“帛金”。数字“八”取其谐音“发”,常有幸运的意思,因此在美国,8美元的红包很常见。数字“六”取其谐音“溜”,也有在来年顺顺利利的幸运意味。数字“四”因其谐音“死”,所以包含着霉运。有些红包会装着巧克力硬币[53]

索讨红包的行为通常被称为“讨红包”,粤语称为“逗利市”。广东习俗,红包通常由已婚夫妇给予家庭中未婚的晚辈。出于礼貌和习俗,晚辈会祝愿长辈在来年幸福、健康和好运。已婚人士也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将意味着发红包的人来年会有好运。有些地区的人,会存放红包在枕头底下,直至七日过后才会开封。枕着红包睡七日,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在现今香港台湾,有时一些雇主也会给东南亚籍帮佣发红包作为奖励,但这样做是否适合仍存在争议[54]

礼物交换

Thumb
全盒

除了红包,朋友和亲戚间也会交换一些小礼物(一般为食物或甜食)。探亲访友时通常会带上礼物。常见的礼物包括水果(橘子等)、糕点、饼干、巧克力和糖果。但有些认为是禁忌的东西不能给,如时钟(谐音“送终”)、绿帽子(象征妻子不贞)、鞋(谐音“邪”、“唉”;在台湾意为“远别”)、梨(谐音“离”)、手帕(有“拭泪”之意)、(谐音“散”)以及任何尖锐的物体(如象征着关系破裂的剪刀和小刀)[55]

巴刹

Thumb
新春时分的法拉盛华端口的41大道、皇后区的唐人街纽约

新年来临之际的巴刹或市场会贩售新年有关商品,如鲜花、玩具、服装甚至烟花,方便人们买礼物用来走亲访友或居家装饰。在一些地方,购买年花跟西方购买圣诞树的传统无甚不同。

贺年歌

在粤语地区,以调寄刘明源创作的经典传统民乐《喜洋洋》的《新春颂献》较为流行,后来亦有香港音乐人谱写其他贺年歌,如《财神到》、《欢乐年年》、《祝福你》等。亦有改篇自外国歌曲者,如《新年好》[56] ,旋律来自美国民歌《我亲爱的克莱门汀》。

贺年广告

贺年广告的长度一般都比平常的电视广告的长度为短,通常只交代新年贺词和该商号在新年期间的营业日期。而不少企业和品牌会透过广告商进行拍片应节,以催谷销量和覆盖更大目标客群。[57]同时亦可展示品牌力量和向公众赠兴。[58]而各大品牌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前会加强宣传,到华人新年期间减少。而电视台考虑到不少人外游或外出拜年下,导致电视收视率较平时低,会利用这段时间廉价套餐吸引客户。[59]

在香港,不少贺年广告亦成为民间的集体回忆和家传户晓的文化,当中包括曾江代言的美源发采广告,可口可乐恒生银行嘉顿红罐曲奇,蓝罐曲奇能得利生力啤等。

服装

农历新年期间穿的服装主要是红色或是其他鲜艳的颜色,因为人们认为红色能辟邪。此外,人们从头到脚都穿新衣服,象征着新开始。亦有人穿着汉服等华夏文化特色服装。

全家福

亲族聚集在一起照全家福是重要仪式。照片会在房子的大厅或是屋外拍摄,家族里地位最高的长者会坐在中央。

饮食

象征物

装饰和活动

更多信息 种类, 意义 ...
种类 意义
灯笼 新春期间常见的装饰。
Thumb
春联 粤语称挥春,闽南语称春仔,是一种在新春和立春时使用的传统装饰物,将贺年的吉利字词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纸上而成,一般是贴在墙、门之上。种类有对联斗方福符、门心(门叶)、春联(春条)、横批。
Thumb
Thumb
Thumb
福字 跟其他文化一样,华夏新年传统结合了更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典型的例子有挂在门口的红色菱形“福”字。倒挂的“福”字谐音“福到”,象征着幸运、幸福和繁荣的到来。
Thumb
舞龙舞狮 新春期间舞龙舞狮为常见的表演,象征趋吉辟邪。 Thumb
Thumb
财神 象征能带来好运与财宝的福神。
Thumb
年画 年画是彩色雕版印刷的一种形式,为新春常见的装饰之一。 Thumb
年花 新春期间摆设的花卉,为新春常见的装饰之一。
Thumb
关闭

年花

新春流行的花卉装饰及其寓意如下:

更多信息 花卉装饰, 寓意 ...
花卉装饰 寓意
桃花 象征好运
金桔 象征吉利
水仙花 象征财富
竹子 象征节节高升
银柳 象征有银有楼,大富大贵
向日葵 象征好年头
茄子 象征健康
百合 象征安康
关闭

贴春联

Thumb
新春时在门口粘贴增加喜庆气氛及带来好运的春联
Thumb
云南丽江旧城区,房门两侧贴上了春联
  • 贴法:
春联通常为两幅直联,每联的末字均有平仄声韵之别。正确的贴法为:末字仄声为上联,贴在右边。末字平声为下联,贴在左边。
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
  • 典型的春联:
    • 天意回春呈万象,人心同乐获千祥
    • 一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迎富贵春
    • 四季平安则是福,一堂和煦便成春
    • 春到朱门增富贵,人居华夏永平安
    • 春临天下花香好,福满人间喜气多

各地年俗

中国大陆

Thumb
广州越秀西湖花市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各地年节习俗相异。全国而言,过年的气氛大多自腊八节就开始日益浓厚,至元宵节方结束,而在福州地区,过完正月廿九的拗九节,方才算做新春结束。

在中国大陆,华人新年是一个法定假日,自除夕一直至正月初六(部分年份除夕不休假,正月初七补假);大中小学借华人新年而放寒假,多自腊月十五放至正月十五。各地各行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提前收工放假;至少在假日期间,普遍有工厂关门、市场停市、银行停业、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和人民币外汇市场停盘,如此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停工停业也成为人民群众讽刺中国崩溃论的题材[60];而另一些行业,如公安、消防、医疗、商业、物流、高精尖科研等则全年不放假,这些行业每年都能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对象。在中国大陆,有过年团圆之习俗,在外之学生和劳工在工作地和家乡往返,造成城市里的外来人口同一时间大规模返乡,形成旅客潮,即春运之主要组成部分,为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即使是实在不能回家的子女,也会在除夕夜向家里报一声平安,让家人不至于在新春佳节担心牵挂。中国大陆曾经出现过华人新年大量电话阻塞全国通讯网络的现象,而群发简讯也曾成为“公害”;近年来随着QQ微信的日渐流行以及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视频拜年”、“网络红包”逐渐成为拜年的主要方式:2017年华人新年0点,微信平台一秒钟即收发76万个红包,而除夕全天的收发红包总数更高达142亿个。[61]2018年华人新年期间,微信平台收发消息达到2297亿条,音视频通话175亿分钟。[62]

1980年代起,除夕夜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华人新年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习惯,并直播至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八度空间)、日本(NiconicoCCTV大富)、美国(美国中文电视)等地也会现场直播或实况录播;并且通过回家过年的广告和主持人拜年台词等方式,在华人新年晚会中推广“中国北方汉族省份吃饺子”的习俗到南方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区域。各省电视台也会组织自己的华人新年联欢晚会,例如每年腊月廿四直播的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腊月廿九播出的辽宁卫视春晚以及大年初一播出的江苏卫视春晚、北京卫视春晚;诸如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也有华人新年特别节目(“拜年祭”、“汉服春晚”等)。随着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和观众对春晚节目的认同度下降,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而中国大陆其他关于华人新年的节目和活动则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尤其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华人新年特别活动,甚至反过来影响了华人新年联欢晚会。

中国宗教较多,尤其是融汇儒道释诸教的民间信仰氛围浓厚。华人新年期间,各地佛寺会举办庙会;也有民众自发到佛寺、道观宫庙、文庙、教堂、清真寺以及祖先坟墓牌位、烈士纪念碑等处祈求新年平安。

中国各界也会发行各类纪念品以纪念华人新年。每年华人新年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启动农历新年贺岁纪念币、金银纪念币(例如2021年11月发行2022中国壬寅(虎)年金银纪念币)的兑换[63];各大商场和网络平台也会发放各种优惠券以促进消费。

中国南北具体的年俗有较大差异,概括列举如下。至于具体年俗,每省、每县、每村以至每家都不完全相同。

汉族南方地区

  • 除夕:吃年夜饭、围炉火锅、炸春卷、包蛋饺、吃润饼。放红包包压岁钱在枕头下。
  • 大年初一:祭拜天地众神,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长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长的老人家家里。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 大年初二:在南方,广东、港澳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回娘家。
  • 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日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 大年初四:娘家人来探望。
  •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 大年初六:开市。舞龙、舞狮。
  • 大年初七:回娘家。
  • 大年初八:祭孟子
  •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寿诞,广府人潮州人闽南人客家人会以隆重祭礼祭拜天公。
  • 大年十四:四川川北地区有过蛴蟆节的习俗,持“蛴蟆灯”游行,送走瘟神。

汉族北方地区

  • 除夕:守岁,吃年夜饭,晚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忌动刀。
  • 大年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
  •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 大年初三: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日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 大年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日回娘家拜年。
  • 大年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日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日是“黑道日”,一般从华人新年开始直到这一日才能扫家里的垃圾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希望迎来下凡的五路财神;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日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
  • 大年初六:开市。扭秧歌,踩高跷。
  • 大年初七:人胜节
  • 大年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关于过华人新年,在中国北方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开始,有这样的民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

港澳

Thumb
香港利舞台“恭喜发财”
Thumb
缺字图片”,“招财进宝”的合书

华人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门最重要的节日。港澳的电视台在除夕和正月首三日都会有庆祝新年的综艺节目,例如无线电视(TVB)在荃湾荃新天地举办大型贺岁节目及2013年在全球举办大型新春倒数节目《TVB新春黄金庆典》。1991年为迎接羊年的到来,香港广州澳门三地的电视台在农历年三十晚联合直播跨年倒数节目《省港澳呈祥迎新岁》, 也曾在1992年送羊迎猴之际,TVB的《欢乐今宵》在农历年廿九晚在四地全程直播跨年倒数节目,并名为《灵猴献瑞喜团圆》。1979年后每隔10年无线电视及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直播《羊城贺岁万家欢》、港台电视转播央视华人新年联欢晚会香港新春花车巡游香港贺岁烟花汇演澳门跟随香港同样都有华人新年花车巡游汇演,于每年的正月初三举行;澳门的华人新年烟花表演更于2022年起由一场改为三场,于正月初三正月初七元宵节当天举行。港澳不流行吃饺子,而只流行吃汤圆年糕,但习俗和忌讳亦多不胜数,胪列如下:

  • 年宵:香港政府举办的年宵市场在年廿四开始直到初一凌晨结束,分布新界各地,以铜锣湾维园规模最大,出售年花、风车、精品、小吃,自1990年代末开始,年宵市场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产品,比如仿模古惑仔电影中打架用的吹气折椅、印有港币钞票的纸巾。近年更有许多年轻人竞投年宵市场的摊位摆卖他们各式各样的时髦创作和产品。澳门年宵市场澳门特区官方市政署举办,自2008年起改于塔石广场举行,自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廿三日(部分日子为廿四日)起至正月初一日清晨二时结束[64]
  • 食品:传统上,过年时要吃广东年糕萝卜糕角仔芝麻球;一些家庭有吃汤丸习俗;传统年盒放上瓜子、莲子、各类糖果。饭菜常配上发菜(发财)、蚝豉(好市)。
  • 禁忌:“鞋”在粤语跟“骸”和叹气声同音,“书”与“输”同音,避免正月中选购;通胜意指通书,是查吉日的传统历法书,按俗要叫成“通胜”;香港人认为初一后理发不祥,正月初一亦不宜洗发,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动刀的传统,因此过年前,理发店门庭若市,部分会提高收费;封红包时,以“好事成双,白事成单”的原则,利是的金额必须是双数,而单数是白事时使用的数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怀有身孕、身有白事,亦不宜拜年;“死”、“惨”、“唉”及粗口等字眼属于忌讳。如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新年期间亦不扫地、不倒垃圾,怕扫财富出门外。
  • 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时,家家户户要大扫除
Thumb
广东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庙宇烧香祈福

台湾

同传统闽南、客家文化等以农历十二月十六到正月十五祭祀活动。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Thumb
在华人新年之际的装饰(2016年新加坡)
Thumb
马来西亚万达广场于2024年的复古新春装饰和年货店铺

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华人众多,亦有过春节之风俗。

  • 初一前:购买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 年三十晚:吃团圆饭。
  •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 初七:人日捞生鱼片是新马一带独有的年菜。准备好食材后要站起来,用筷子拌匀鱼片和其他配料,边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 初九:如果是福建闽南人后裔则有天公诞,在初八深夜后之初九子时,各家便开始祭祀。
  • 十五:元宵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捞柑)[69],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印尼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华裔社群每年都会热闹地欢庆华人新年和元宵节,在山口洋元宵节有特殊风俗。

  • 初七 : 食用七种不同青菜,混在一起炒,传说能让眼睛光明。

泰国

泰国华裔的新春文化与泰国文化相融合,正月初一泰国华人不会急着拜年,而是会遵循佛教传统先行到寺庙行布施礼,为僧侣准备食物和甜点,放入他们的钵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70]

菲律宾

菲律宾华人的新春传统保留华夏华人新年习俗,但菲律宾当地华裔还会摆放“八大圆”,即用8种圆形生果制作的装饰,寓意发财、圆满。这8种圆形生果包括:黄梨、桔、苹果、葡萄、芒果、柠檬、西瓜和木瓜。[70]

加拿大

温哥华唐人街到每年新春时候都成为了城市焦点。坐落在唐人街中的孙中山公园每年都承担起了华人新年、元宵灯会的任务,为当地华人展示精心设计,精美制作的花灯。在繁美的花灯下,游客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传统小吃,例如:元宵、饺子和糖炒板栗;欣赏传统戏曲舞蹈、猜灯谜、阖家团聚等华夏新年习俗。唯一区别就是温哥华的华人新年没有人放鞭炮。

加拿大联邦政府从2017年起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为官方节日“华人新年”(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71]

苏里南

南美洲国家苏里南,为美洲地区除了巴拿马以外唯一将华人新年定为国定假日的国家,起因于18世纪大量广东、福建人越洋到此国工作,契约期满后留在此地,迄今已有逾7万人的华人群落,而该国总人数仅55万余人(2017年)[72]

2011年,苏里南政府宣布该年的华人新年为全国公共假日。2014年4月,苏里南政府将华人新年确定为全国永久公共节假日。2015年是苏里南将华人新年确定为法定节日后的首个农历新年。

节日安排

汉字文化圈,华人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基本上,近年来由于东亚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有为数可观的亚洲国家和地区都将华人新年定为公众假期和国定假日,尚有两个美洲国家(苏里南巴拿马)以及一个非洲国家(毛里求斯)将华人新年定为假期。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菲律宾缅甸苏里南毛里求斯,共计15国家及地区,其中包括东亚7国家或地区,东南亚8国家,美洲2国家,非洲1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后假期从农历改为西历,但仍然保留传统华人新年的习俗,故仍包括于此。在加拿大,新春被定为官方节日,但不放假[71]。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将华人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73]

关于流行地区,在汉字文化圈(两岸四地、韩国、朝鲜、越南以及日本)以及新加坡,全民或者几乎全民皆庆祝华人新年。而在其他国家地区,华人新年只在该地汉字文化圈族裔内流行,而主体或者其他族裔基本不庆祝该节日,尽管被定为官方节日或者假日。

更多信息 国家或地区, 地域 ...
国家或地区 地域 法定假期天数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备注
中国大陆 东亚 4 法定假期为4天(除夕、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自1949年12月23日国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来,华人新年为法定假日,放假三天,即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2007年第二次修订后一度调整为除夕至正月初二,2013年第三次修订改回正月初一至初三)。虽然华人新年一直为法定假日,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取消,1970年代末才得以恢复。2001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宣布华人新年假期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调休,从而形成正月初一到初七7天的长假,俗称“华人新年黄金周”。2008年起,华人新年调休时间由正月初一到初七调整为除夕到正月初六[74]。2013年,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从法律上将除夕剔出华人新年法定假期,[75]之后2014年按如此安排。[76]之后由于民意反弹,2015年的安排恢复回以除夕为假期起始日[77];直到2024年安排再次回归以农历正月初一起始日[78],但在是年11月又再度修法将除夕重新纳入华人新年法定假期[79]
 香港 东亚 3 假期为正月首3日。2012年之前,如果正月首3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会被纳入公众假期,例如200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纳入公众假期。另外,香港已通过法例,由2012年2月24日起,凡正月首三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则农历正月初四将会成为补假,例如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1月31日)被纳入公众假期。
 澳门 东亚 3 假期为正月首3日。2012年之前,如果正月首3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会被纳入公众假期,例如200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纳入公众假期。
台湾 东亚 4 假期自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三,共四日,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则会补假,唯农历除夕前一日为上班日者,调整该上班日为放假日。[80][81],例如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1月28日)适逢星期六、初二(1月29日)适逢星期日,因此初四(1月31日)及初五(2月1日)补假。但初五在习俗上为开市日,因此即使初五属于补假日,也有不少商家开门营业。2019年华人新年假期适逢平日但初四(2月8日)星期五调整放假另择日补上班日,合计可放9日假。
 韩国 东亚 3 假期是正月首三日。
 朝鲜 东亚 1 假期为正月初一。
 日本 东亚 6 (西历,以及前两日) (西历) (西历) (西历) 假期为西历12月29日至1月3日。明治维新后假期从农历改为西历,但仍然保留传统华人新年的习俗,故仍包括于此。
 越南 东南亚 6 (以及后两日) 假期为除夕至正月首五日,共六日。[82]
 新加坡 东南亚 2 假期为正月首2日。如果正月首2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会成为补假。例如2013年的农历正月初一(2月10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2月12日)被纳入公众假期。又如2017年的农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1月30日)被纳入公众假期。
 马来西亚 东南亚 2 假期为正月首2日。如果正月首2日中落在星期六和日,正月初三和初四会成为补假,如果正月首2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会成为补假。例如来临的2020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和初二(1月25日和26日)碰巧是星期六和日,因此正月初三和初四(1月27日和28日)被纳入公众假期。
 汶莱 东南亚 1 假期为正月首日。
 印度尼西亚 东南亚 1 假期为正月首日。自苏哈托于1998年倒台后,印尼孔教总会印度尼西亚语Majelis Tinggi Agama Konghucu Indonesia透过声称华人新年为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使华人新年自2003年起成为公众假期[83]
 菲律宾 东南亚 1 假期为正月首日,2013年起成为公众假期
 缅甸 东南亚 1 假期为正月首日。[84]
 泰国 东南亚 1 (部分地区) 并非全国性的假期,那拉提瓦府[85]北大年府[85]也拉府[85]沙敦府[85](以上皆为2012年起)和宋卡府[86](2014年起)将华人新年视为公共假期,放假1天,假期为正月首日。其他地区仅限泰国华人和部分私营部门放假。庆祝活动通常从除夕夜的前一天开始连续三天。
 加拿大 美洲 0 加拿大联邦政府从2017年起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为官方节日“华人新年”(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71]
 美国 美洲 1 (加州) 虽然华人新年不是美国的联邦假日,但它是一些主要城市的学校假期,包括纽约费城。美国亚裔人口最多的加州于2023年首次定华人新年为该州的法定假日。[87]2023年9月9日,纽约州宣布华人新年为该州各地的公校假日。 [88]
苏里南 美洲 1 假期为正月首日,2015年起成为公众假期,唯二定华夏新年为法定假日的美洲国家。
 巴拿马 美洲 1 假期为正月首日,2022年起成为公众假期,唯二定华夏新年为法定假日的美洲国家[89][90][91]
毛里求斯 非洲 1 假期为正月首日,唯一定华夏新年为法定节日的非洲国家。
关闭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