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菲律宾人他加禄语Chinoy 或 Tsinoy),简称华菲,是指那些具有华人血统并出生及居住在菲律宾的菲律宾籍或双重国籍居民,人数约有110万,多数使用闽台片闽南语。如果把华裔麦士蒂索人(混血族群)也计算在内,菲律宾有超过两成人具有华人血统。

Quick Facts 繁体字, 简化字 ...
菲律宾华人
繁体字
简化字
白话字 Hôa-Hui-Jîn/Hôa-Hui-Lîn
Close
Quick Facts 咱侬 / 华菲人Chinese FilipinoIntsik / Tsinoy / Lannang, 总人口 ...
咱侬 / 华菲人
Chinese Filipino
Intsik / Tsinoy / Lannang
Thumb
一名身着麦士蒂索服英语Maria Clara gown的华菲少女,
摄于1913年11月4日
总人口
1,146,250
分布地区
 菲律宾
宿务都会区英语Metro Cebu马尼拉都会区安吉利斯八打雁巴科洛德达沃伊利甘市伊洛伊洛市卢塞纳市苏禄打拉市美岸三宝颜
 美国
其他地方
语言
主要以英语他加禄语闽台片闽南语咱人话)和相滥掺话为主
其他语言:其他菲律宾语言、其他汉语官话粤语
宗教信仰
主要是罗马天主教
其他宗教:基督新教佛教中国民间信仰儒教道教
相关族群
汉族
Close

简介

华人在整个菲律宾都有分布。据统计,目前在菲律宾人口的华人约有百万,占菲律宾总人口1.8%(若不计华菲混血),其中先祖来自中国福建闽南者(晋江市漳州市厦门市)十之八九,当中又以晋江为最。在所有菲律宾本地华人之中,不论其已否菲化(加入菲律宾国籍),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属闽南裔;其余约百分之十,以广东籍为多,其它省籍为数无几。闽南语(当地称福建话咱侬话 Pe̍h-ōe-jī: Lán-lâng-ōe )是菲华社区的通行语。

福建籍华人中,以原属泉州府三邑晋江县惠安县南安县)等县最多,大部分居住在吕宋岛,尤其是大马尼拉地区,所经营的工商业和文教事业,也以在大马尼拉地区的最为发达。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金门县)、漳州府龙溪县海澄县(今合并为龙海市)等,大多数在中部维萨亚斯地区的宿务等地,和棉兰老岛各处。

台湾人因对菲律宾有投资事业,投资人眷属及应聘前来之经营管理或制造技术人员,早年来菲人数不少;但近年来已逐渐减少,陆续被中国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所取代。

称呼

菲律宾本地主要以一下几种说法称呼华人(下列有汉语他加禄语英语的称法)。

  • 华人——泛指菲律宾境内认同为华人的族群,无论出生地或国籍。
    • 他加禄语Intsik(口語);Tsino(正式)
    • 英语:Chinese
  • 菲律宾华人、菲律宾华侨——主要指认同为菲律宾人的菲律宾本地华人
    • 他加禄语Tsinoy / Tsinito(雄性)/ Tsinita(雌性)
    • 英语:Chinese Filipino / Filipino Chinese / Philippine Chinese
  • 咱人——菲律宾华人的自称,适用于来自任何地方、认同为菲律宾人的华人
  • 福建人——菲律宾华人内以祖籍为福建闽南者(闽南民系),多数以咱人话相滥掺话等菲律宾外来及本土语言的皮钦语为母语者
    • 闽南语白话字:Hok-kiàn-lâng
    • 英语:Hokkienese / Fukienese / Fujianese / Fookienese
  • 广东人乡亲——是指菲律宾境内的广府民系,而不是以整个广东省为祖籍者(由于广府民系在当地是占极少数的华人籍贯,因此多数广府人都是以闽南语作沟通,只有少数私下以粤语沟通)
  • 出世仔——华菲混血(麦士蒂索人),早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就有许多来自明朝的移民移居菲律宾,并娶当地妇女为妻,形成混血文化,在今后由于美国殖民时期的美国文化渗透,一些混血儿也改变自身文化以融入高层社会,今时今日由于历史久远,及自身文化原因,也有一些混血儿已经不自认为华人了
    • 闽南语白话字:Chhut-sì-á / Chhut-sì (出世)
    • 西班牙语:mestizo de Sangley / chinito (雄性) / chinita (雌性)
    • 他加禄语Mestisong Tsino / Tsinito (雄性) / Tsinita (雌性)
    • 英语:Chinese mestizo
  • 大陆仔中国人唐山人——来自中国大陆、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之菲律宾双国籍移民
  • 台湾人台湾仔——来自中华民国台湾省、持有中华民国护照的菲律宾双国籍移民
  • 香港人香港仔——来自香港、持有香港护照或曾持有英属香港护照的菲律宾双国籍移民
  • 澳门人澳门仔——来自澳门、持有澳门护照或曾持有葡属澳门护照的菲律宾双国籍移民
  • 生理人他加禄语Sangley)——指明朝时代来往西班牙殖民下的菲律宾贸易之东亚人,多数指来自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的中国商人,也指来自倭国安南、东南亚(吴哥马六甲),现已弃用

历史

早期

根据在菲律宾水域发现的文物指出,来自汉地的汉族最早在9世纪(对应唐代)起就已航行至菲律宾,且与当地民族最早以以物易物的形式开始了贸易活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圣亚娜区英语Santa Ana, Manila王城区发掘出的中国瓷器就证明了这点。

西班牙殖民时期(16世纪—1898年)

西班牙人首次航行至吕宋岛时就已经有许多来自华南诸如福建、广东两省的商人前来经商,并在此定居,因此当地华人在各城邦中已有许多移民,当地人把他们称作“生理人”(Sangley),其中多数居地以男性居多。

1574年,由潮州籍海盗林阿凤率领的船只攻打西班牙殖民者新建之马尼拉城(今王城区),但与征服者胡安·德·萨尔塞多英语Juan de Salcedo(Juan de Salcedo)的几次交锋之后落败

殖民时期的西班牙殖民者曾经以种种借口制造了针对在菲华人的6次大屠杀,当时罹难的华人近10万人。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华人与西班牙人的仇恨日积月累地增加,最终以西班牙人的多次镇压起事华人和屠杀非天主教徒商人为终。

西班牙殖民者通常把当地华人分为两类,分别是未归化的“帕利亚人”(Parían)和已归化的“岷伦洛人”(Binodo)。此外还有菲律宾原住民与当地华人通婚后的混血民族称为“生理—麦士蒂索人”(Sangley-Mestizos)或直称为“麦士蒂索人”(Mestizos);西班牙人与当地华人通婚后的混血民族称为“陶拉蒂拉斯人”(Torna atrás)。

华裔麦士蒂索人

独立时期

1898年菲律宾革命期间,作为西班牙人与华人混血的华裔麦士蒂索人通常都自称为菲律宾人,这些华裔混血儿为菲律宾革命煽风点火,为菲律宾国家的诞生献身,其中就有埃米利奥·阿奎纳多安德烈·滂尼发秀马赊罗·皮拉尔英语Marcelo H. del Pilar安东尼奥·卢纳柯黎萨曼努埃·蒂尼奥英语Manuel Tinio等人。

美国殖民时期(1898-1946)

对菲律宾国家认同时期(1946-1975)

1949年,两岸分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署关于《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东南亚华侨的重要政策宣言,鼓励华侨加入居住国籍,以避免“共产党透过海外华人进行共产主义散播,是第五纵队”的流言[1]:55。在菲律宾,因受美国影响,菲律宾华人以支持中华民国著称[1]:58

同化和适应(1975-1987)

1975年,菲律宾与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在担心菲律宾华侨受到左派势力影响,引发社会不安的背景下,马科斯政府简化华侨入籍程序。菲律宾华侨只要居住在菲律宾五年有一定收入者,就可拥有菲律宾国籍。1975年至1986年间,约有20万华侨申请菲律宾国籍,但仍有近10万华侨未申请菲律宾国籍[1]:58

1987至今

1970年代以来,菲律宾政府鼓励菲律宾人赴海外工作。1980年代,在台湾经济繁荣的因素下,菲律宾华人二代、三代以底层移工的身份,进入台湾地区工作、定居。日后,持中华民国护照的菲律宾华人归入台湾地区无户籍国民。2009年7月31日,中华民国政府公函指出,持有效期内中华民国护照的台湾地区无户籍国民约6.1万人,其中来自菲律宾的1.1万人[1]:58

来源和籍贯

菲律宾华人祖籍

  广府族群(0.8%)
  其他(0.03%)
  华裔麦士蒂索人(31.4%)

菲律宾华人大多属于闽海族群广府族群。现在菲律宾华人为华人移民的第二、第三代后裔,属于菲律宾公民,不过他们仍然能追朔与中国的根源,菲律宾华人有许多亲戚住在中国北美澳大拉西亚

闽海族群

泉漳人和潮汕人

在菲律宾人口的华人约有百万,其中先祖来自福建闽南者(晋江漳州厦门)十之八九,当中又以晋江为最。在所有菲律宾本地华人之中,不论其已否菲化(加入菲律宾国籍),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属闽南裔;闽南籍华人中,以原属泉州府三邑晋江县惠安县南安县)最多,大部分居住在吕宋岛,尤其是大马尼拉地区,所经营的工商业和文教事业,也以在大马尼拉地区的最为发达。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金门县)、漳州府龙溪县海澄县(今合并为龙海市)等,大多数在中部维萨亚斯地区的宿务等地,和棉兰老岛各处。在1603年第一次吕宋大屠杀中,位于马尼拉的华人区(Parian de los Sangleyes)大约有2万名华人遭到屠杀,大部分是潮州籍和从闽南的港口出来的回族,闽南人和客家人。在1639年第二次吕宋大屠杀时又屠杀了许多不同祖籍的华人。[2]闽南裔华人在菲律宾华人中占了98.7%。闽南族群约有75%来自泉州(特别是晋江市),23%来自漳州市,2%来自厦门市[3]闽南族群从19世纪初开始大量移民菲律宾直至现在,人数超越了广东籍华人。闽南裔华人在轻重工业、经济创业和房地产行业中占主导地位。也有许多年轻一代的闽南裔华人进入银行,电脑科学,工程,金融和医药领域。至今,从中国和台湾移民或居留的华人大都属于闽南族群。潮州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有少数移居菲律宾,但大部分已经融入泉漳闽南族群内。

广府族群

四邑人和广府人

菲律宾广东籍华人占菲律宾华人人口1.2%,先祖大多来自广东台山澳门及邻近地区,广东籍华人在菲律宾分布在首都马尼拉都会区以及吕宋岛的大城市,如安吉利斯比科尔奥隆阿波。广东人大多不会移民菲律宾,移民东南亚的多选择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等地。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他们被禁止拥有土地,少部分广东人为服务业,如工匠、理发师、草药医生、搬运工、肥皂制造商和裁缝师。广东籍华人后代融入主流社会而自认为是菲律宾人而非华人或华裔麦士蒂索人。从19世纪初开始,几乎没有广东人移民菲律宾。由于闽南族群移民菲律宾人数众多,使广东籍华人在菲律宾数量锐减;目前,广东籍华人在菲律宾中主要在小型的企业和教育领域。

其他

有来自菲律宾邻国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地的华人,这些华人入籍成为菲律宾公民,成为菲律宾华人社群的一部分。他们当中许多人也使用闽台片闽南话,也有相当数量的华人使用粤语潮州话。而短期居留的中国商务人士及外交官主要来自北京上海等中国各主要城市和省份的人士。

人口统计

More information 方言, 人数[4][5] ...
方言 人数[4][5]
闽南语 1,044,000
粤语 13,000
官话 550
华裔麦士蒂索人* 486,000
Close
  • 华裔麦士蒂索人为第一代华人移民跟菲律宾土著通婚所生下的后代,这个数字不包括华人血统不到50%的人(大部分被归类为“菲律宾人”,可能占菲律宾人口的18-27%)。

菲律宾华人的确切人数是未知数。从西班牙殖民时期开始至今,从最低到1%至最高18%到27%,包括华裔麦士蒂索人和华裔血统的菲律宾人。菲律宾国家统计局不进行种族调查。[6] 据美国历史学家奥斯汀·克雷格(Austin Craig)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在1915年针对菲律宾各种族的调查,纯粹的华人(常来人)的数量约为20,000(截至1918年),吕宋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有华人血统。[7] 另一个在1894年西班牙殖民时代的调查显示了菲律宾华人和华裔麦士蒂索人增长到菲律宾人口的10%

More information Race, 人口 (1810) ...
Race 人口 (1810) 人口 (1850) 人口 (1894)
土著菲律宾人 (indio) 2,395,677 4,725,000 6,768,000
华裔麦士蒂索人 (mestizo de sangley) 120,621 240,000 500,000
纯粹华裔血统 (sangley) 7,000 10,000 100,000
西班牙白人 (Peninsular) 4,000 25,000 35,000
全部 2,527,298 5,000,000 7,403,000
Close

语言

菲律宾华人在家使用的语言

  菲律宾语(43.7%)
  英语(30.8%)
  闽南语(12.2%)
  其他菲律宾语言(10.4%)
  华语(0.8%)
  其他(2.2%)

绝大多数菲律宾华人(74.5%)以菲律宾语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多数菲律宾华人(77%)仍然能理解和使用闽南语来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以闽南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的华人只限于老一辈以及生活在传统华人家庭的华人,如生活在马尼拉岷伦洛区加洛坎市的华人。有部分原因是马可仕统治时期入籍菲律宾国籍的华人增多,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的菲律宾华人,都倾向于使用菲律宾语其他菲律宾语言,经常与与闽南语和英语相结合。年轻一代(1990年代中期出生),首选第一语言为英语。近年来自中国大陆或台湾的人士,尽管来自使用闽南语的家庭,但通常使用官话。不同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方言群体的多样性,菲律宾华人几乎使用闽南话,闽南话仍然是菲华社区的“通用语言”。而华语也被认为是声望很高的语言,尽管大部分菲律宾华人不太熟谙华语。华语在菲华社区的所有官方和正式就职中都被使用。

闽南话 (咱侬话)

由于大多数菲律宾华人来自中国福建闽南地区,闽南语为菲律宾华人的通用语言。菲律宾的闽南话为泉漳闽南话在菲律宾的变体,称为咱人话(Lán-nâng-ōe),能与中国闽南本地的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台湾台湾话马来西亚的闽南话(北马福建话南马福建话)相互理解,特别是偏腔的闽南语。咱人话西班牙语英语菲律宾语有诸多外来借词。

粤语

由于广府裔的菲律宾华人相对较少,大多数新一代的广东裔华人从未学过粤语。

华语(现代标准汉语)

现代标准汉语(华语)是菲律宾中文学校中文科目的教学语言。然而,由于华语在教室之外很少使用,所以大多数的菲律宾华人用华语进行交谈有困难,更不用说阅读中文书籍。由于1920年代初至2000年,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教育部门长期以来对菲律宾的华语有着影响力,菲律宾的华语和中华民国国语差不多。 菲律宾华语教育仍然教授正体汉字注音符号而非新加坡中国大陆简化汉字汉语拼音

菲律宾语

与英语一样,大多数菲律宾华人使用在菲律宾居住地区的语言(例如,居住在马尼拉的菲律宾华人会说他加禄语)。

英语

大多数菲律宾华人能流利的使用英语 ,约30%的菲律宾华人,大多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华人,使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


相滥掺话

相滥掺话(Hokaglish)为闽南语英语他加禄语混合的语言,为菲律宾华人常用的第三种语言。在非正式及当地的商业交易中,菲律宾闽南话(咱人话),英语和菲律宾语之间的穿插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依不同情况使用语言。[8]

宗教

菲律宾华人宗教

  罗马天主教(70%)
  其他宗教(14.6%)
  基督新教(13%)
  佛教(2%)
  伊斯兰教(0.2%)
  无宗教(0.2%)

菲律宾华人在东南亚华人中为基督徒比例(83%)最高的一群,几乎所有的菲律宾华人(包含华裔麦士蒂索人)都会在基督教堂举行婚礼,但不包括近年来从中国大陆台湾的华人新移民。

罗马天主教

多数菲律宾华人基督徒是天主教会信徒(70%)。许多菲律宾华人将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祖先崇拜结合一起信仰,因为天主教会通融,菲律宾华人基督徒较适应诸如祖先崇拜等中国传统信仰。菲律宾华人公教基督徒较特别为将基督宗教信仰与传统华人的佛教道教信仰融合在一起,许多华人家庭的 祭坛有基督宗教的耶稣像(Santo Niño de Cebú),同时也有道教和佛教的神像;也有祭坛以佛教来礼敬圣母玛丽亚,就如同祭祀观音妈祖一样。

基督新教

有13%的菲律宾华人基督徒是新教徒。[9]许多菲律宾的华校是新教教会建立的。菲律宾华人在菲律宾一些福音派教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许多也由菲律宾华人创立,如华人基督徒查经团契协会(Christ's Commission Fellowship ,CCF),菲律宾圣经基督教会,基督教福音中心,菲律宾联合福音派教会和青年福音中心。[10] 与罗马天主教会相反,基督新教禁止华人传统宗教信仰习俗如祖先崇拜,但是允许使用相似的意义来替代一些在圣经中没有的做法(例如华人中秋节吃月饼,表示“月饼为象征上帝创造家庭团结的”,而不是传统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许多华人先祖在中国的时候就已经信仰基督新教。菲律宾大部分华人的新教教会跟北美的教会有紧密联系,多数菲律宾华人教会都属于世界华福中心(CCCOWE)一分子,并成为亚洲海外华人基督教组织。[11]

中国传统信仰

少数菲律宾华人(2%)信奉中国传统宗教([12] 汉传佛教[13]净土宗道教[14]) 及祖先崇拜(包含儒家思想[15]。在马尼拉的华人聚居区域有佛教道教寺庙,[16] 华人佛教徒所崇敬观音也被视为是圣母玛丽亚的代表,许多菲律宾华人(40%)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都有祖先崇拜。老一辈的菲律宾华人每年至少去一次寺庙或墓园来祭拜祖先,通常以烧香和供奉祭品来祭祀。

其他

少数菲律宾华人是穆斯林,其中大多数居住在棉兰老岛苏禄群岛,他们与摩洛人通婚或同化。一小部分的菲律宾华人是基督堂教会耶和华见证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成员。一些年轻菲律宾华人为无神论者。

教育

菲律宾有150所华人学校,其中一半以上在马尼拉大都会。菲律宾华人学校在科学和数学领域屡获殊荣,享有国际声誉,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机器人上获得国际奖。

历史

第一所专门为菲律宾华人设立的学校,为英华中文学校(现称为中西学院),于1899年在菲律宾中国大使馆场地开办。课程包括四书五经的背诵,以及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其后还建立了其他华人学校,如1912年在伊洛伊洛市建立的怡朗华商学院,1912年在马尼拉建立了爱国学校(第一所粤语学校),1915年创立的圣史蒂芬中学(第一个菲华教会学校)。菲律宾华人学校的发展始于1920年代至1970年代,二战日本占领期间大日本帝国关闭所有的华人学校,学生被强制进入日本赞助的菲律宾公共教育学校上课。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和中华民国签署了的中菲条约,内容包括中华民国教育部提供教育资源在菲律滨全部的华人学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3年,菲律宾宪法修订后将华校资源管理转为菲律宾教育厅,教学语言由华语变成英语。并增加了菲律宾历史文化的课程。1973年菲律宾宪法发起的华校教育变化使菲律宾华人社群转换自己的母语同化于菲律宾。在早期受过汉语教育的老一辈菲律宾华人通常在家中使用汉语(如闽南话和广东话),而大多数年轻一代的菲律宾华人使用混合了英语或菲律宾语的汉语。

课程

菲律宾华校通常有菲律宾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三个核心课程有华语(英语: Chinese Grammar),综合(英语:Chinese Composition)和数学(英语:Mathematics)。其他学校可能会添加其他科目,如毛笔(英语:Chinese calligraphy)。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则融入了所有三个核心课程 - 在1973年以前他们都是自己的独立科目。所有中文科目都用华语教授,有些学校禁止学生说英语,菲律宾语,甚至是闽南语。

学校

许多菲律宾华学是由罗马天主教会或新教教会创立的。这些学校包括菲律宾基督教灵惠学院(新教浸信会)、希望基督教中学(新教福音派)、圣母无原罪学院(天主教圣母无染原罪修女会)、银禧基督教学院(新教福音派)、义光基督学校(新教福音派)、马卡蒂希望学校(新教福音派)、天主教崇德学校(天主教圣言会)、圣史蒂芬中学/圣公会中学(新教圣公会)和怡朗亚典耀圣母学校(天主教耶稣会)。非宗教学校包括菲律滨中正学院、马尼拉爱国学校、菲律宾晨光中学、菲律宾中华中学、菲律宾侨中学院(菲律宾第二老的华人学校)、中西学院(菲律宾最老的华人学校)。菲律滨中正学院是唯一由菲律宾教育部和中华民国(台湾)教育部菲律宾一起授权的学校。大多数菲律宾华人到华校中学毕业后,由于缺乏汉语高等教育机构,因此转入非华校的大学院校完成高等学位课程。

名字组成

大多数菲律宾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倾向典型的西方人的命名惯例(名在前,姓氏在后),为英文名字加上中文姓氏。

命名的趋势

在1849年西班牙殖民时期,由于命名法令,许多菲律宾华人采用西班牙式名字。一些菲律宾华人,将自己的中文名字为变成家族姓氏(例如:Alberto Cojuangco/许寰哥, 闽南话:Khó-hoân-ko)。受西班牙或菲律宾文化同化的华裔麦士蒂索人,将姓氏改为西班牙姓氏。在美国殖民时期移民菲律宾的华人将西班牙文(或少数英文)的名字与中文名字结合使用作为名字(例如:Carlos Palanca Tan Quin Lay或Vicente Go Tam Co),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末。 随着美国流行文化以及受英文教育的菲律宾华人增加,菲律宾华人的英文名字的普及率开始增加。第二代华人社区中的热门名字包括以“-son”为结尾的英文名字或其他中文音为字尾,如:Anderson , Emerson , Patrickson , Washington。第三代和第四代菲律宾华人,将自己的子女取了美国流行的英文名字。

姓氏

常见的菲律宾华人姓氏有Tan (陈), Ong (王), Lim (林), Go/Ngo (吴), Ng/Uy/Wong (黄), Gao/Kao (高), Chua/Cua (蔡), Sy/See/Si (施), Co (许), Lee/Dy (李), Ang/Hong/Hung (洪)and Ching/Chong (庄)。华人入菲律宾国籍时,许多人还接受了西班牙或菲律宾姓氏(例如包Bautista, De la Cruz, De la Rosa,Gatchalian,Mercado,Palanca,Robredo,Sanchez,Tagle,Torres等)。今天,根据西班牙或菲律宾姓氏姓氏而言,已经很难确定是否为菲律宾华人。华人移民在1920年代美国殖民时期的普遍现为购买姓氏,当时的排华法适用于菲律宾。这样的法律导致华人新移民“购买”菲律宾人的姓氏,因此长期以来菲律宾居民中有许多华人血统。大多数祖先在1898年前来到菲律宾的菲律宾华人使用了西班牙姓氏。

西班牙姓氏

菲律宾华人祖先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国移民到菲律宾的,通常会有多个中文名字,如Chuacuco, Chuatoco, Chuateco, Ciacho (夏), Cojuangco, Carpio,Corong, Cuyegkeng, Dioquino, Dytoc, Dy-Cok, Dysangco, Dytioco, Gueco, Gokongwei, Gundayao, Kimpo/Quimpo, King/Quing, Landicho, Lanting, Limcuando, Ongpin, Pempengco, Quebengco, Siopongco, Sycip, Tambengco, Tambunting, Tanbonliong, Tantoco, Tiolengco, Tiongson, Tungol, Yuchengco, Tanciangco, Yuipco, Yupangco, Licauco, Limcaco, Ongpauco, Tancangco, Tanchanco, Teehankee, Uytengsu 和 Yaptinchay 等。这些原来是中文的名字,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并被采纳为姓氏。华裔麦士蒂索人则有西班牙化的中文姓氏。

菲律宾华人料理

Thumb
润饼闽南话:lūn-piáⁿ / jūn-piáⁿ),源于中国闽南的春卷

菲律宾中国菜具有中华料理与菲律宾当地料理的特色,菲律宾中国菜大部分为福建菜并且融入菲律宾当地的食材。这些包括诸如福建炒饭(hokkien chha-peng),生日面线(si-nit mi-soa),福建式伊府面/便食(Pansit),炖肉(humba), 四物鸡汤(sibut),福建式蛋花汤(hototay),牛肉炒饭(kiam peng),肉粽(machang)。不过,与其他地方一样,菲律宾的大多数中国餐馆都有粤菜上海菜和中国北方菜,而非只有福建菜

政治

随着华人入籍菲律宾国籍的越来越多,菲律宾华人血统的候选人人数也开始增加。菲律宾华人从政的重大变化是前总统马可仕颁布的公民法令,为菲律宾华人正式通过成为菲律宾公民身份的大门。菲律宾华人从政始于1986年的人民力量革命,推翻了马可仕的独裁统治,并选出艾奎诺成为总统。具有华人血统的重要政治领导人包括现任和前任总统小马科斯杜特蒂阿基诺三世科拉桑·阿奎诺塞尔吉奥·奥斯米纳马可仕。前参议员Nikki Coseteng,林雯洛,Roseller Lin以及一些州长,国会议员和菲律宾市长。天主教马尼拉总教区总主教辛海棉类思·安多尼·塔格莱拥有华人血统。

社会与文化

Thumb
舞龙仍为菲律宾华人传统
Thumb
马尼拉岷伦洛区唐人街的中菲友谊之桥

社会

大部分菲律宾华人主要是企业主,他们的生活中心主要是家族企业。这些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菲律宾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少数这些企业家经营大公司,并成为菲律宾著名的商业家。菲律宾华人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节俭、辛勤工作、及其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大多数菲律宾华人生活在城市,约有50%的菲律宾华人住在马尼拉,其余的住在菲律宾其他的城市。

文化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群一样,菲律宾华人社群已成为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华人社群之一。在中国,许多传统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压或简化,这些传统在菲律宾华人社群仍然完整保存。在菲律宾的华人社群中,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演变与其他东南亚华人社群有区别。这些文化差异在诸如农历新年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是非常明显的。菲律宾华人在嫁娶、祝寿和丧礼有独特风俗。

  • 嫁娶

菲律宾华人的嫁娶传统,无论信仰什么宗教,通常包含求婚、订婚和结婚。大多数菲律宾华人婚礼都遵循天主教或新教的传统。

  • 祝寿

菲律宾华人的传统寿宴常出现面条和圆形甜点。参加寿宴的亲友穿着象征喜气的红色衣服,代表尊敬寿星,在寿宴接待过程中,每个宾客都会包红包给寿星,对于较年长的寿星,会赠送一盒鸡蛋面线和包着红纸的鸡蛋。

  • 丧礼

菲律宾华人丧礼传统大部分来自福建,许多菲律宾华人家庭的独特传统是雇用专业的送葬者,据称这是能使亡者灵魂能进入天堂。这种风俗反映了中国传统信 仰与天主教信仰的融合。

华人对菲律宾人的看法

菲律宾人早期被菲律宾华人称为“番仔”(hoan-á)。“番仔”它也被其他东南亚华人如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华人用来称呼马来人族群。“番仔”这个词汇本身就是“野蛮人”,年长的华人仍沿用这个词汇,年轻的华人则不再用“番仔”,而称菲律宾本地人为菲律宾人(hui-li̍p-pin lâng )。

婚姻

华裔麦士蒂索人为华人与菲律宾人西班牙人的混血后裔,占该菲律宾总人口的25%。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西班牙鼓励华人男性移民转变宗教,信仰天主教。受洗过的华人有了西班牙名字,被允许和菲律宾土著妇女通婚。他们的后裔获得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几项特权,并为非公民华人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华裔麦士蒂索人被鼓励和西班牙人菲律宾人通婚,西班牙殖民政府在菲律宾的种族混合政策使被统治者不会驱逐西班牙殖民者(因已无法完全区分各族群)。

未来的发展趋势

菲律宾华人的大多数是19世纪初迁入的华人后代,菲华保留了很多中华文化,习俗和工作伦理(虽然不一定是语言),几乎所有的华人的祖先都是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之前迁居到菲律宾,并融入菲律宾社会。 菲律宾华人在一个世代以内可能会有四种趋势:

同化

根据人类学家所作的这项研究,遍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与当地人种混血出生最多的,首推泰国,其次为菲律宾,在菲律宾民族中,华人血统约占20%;以菲律宾现有一亿人口来说,有华人血统的,应该将近两千万人。过去由于汉学教育不发达,大部分具华人血统的,鲜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也由于信奉天主教,结果被同化成纯粹的菲律宾人。其中只有十分之一含有中国血统的,因为接受华语教育而未彻底同化。

如果依照气质和文化的观点来说,目前凡是自认为华人、身处华人社会、保持华人传统生活习俗、加入华人社团、在家里和华人社群场所说华语或汉语方言、有意让子女接受华文教育、以华人为子女选择婚配主要对象、保有其成为华人的条件和倾向的华人,在菲律宾大约有六十万至八十万人;其中聚居在马尼拉大都会(Metro Manila)者,约占百分之六十,散居在各地的,约占百分之四十。如果加上跟这许多所认定华人标准比较接近,或是有间接关系含有中国血统者,放宽认定的标准,目前菲律宾华人的总数,当于百万以上。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