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琉球歷史系列條目 | |||||||||
---|---|---|---|---|---|---|---|---|---|
琉球舊石器時代 | |||||||||
沖繩貝塚文化 前5000年–12世紀 | |||||||||
御城時代 12–16世紀 | |||||||||
︵ 半 ︶ 傳 說 時 代 |
天孫王朝 | ||||||||
舜天王朝 1187–1259 | |||||||||
英祖王朝 1259–1349 | |||||||||
三山 時代 1322 | 1429 |
中山國 1314 | 1429 |
(英祖) | 中 山 國 |
南山國 (大里 王朝) 1337 | 1429 |
北山國 (怕尼芝 王朝) 1322 | 1416 |
||||
(察度王朝) 1350 | 1406 | |||||||||
(尚氏) | |||||||||
琉 球 國 1429 | 1879 |
第一尚氏王朝 1406–1469 | ||||||||
第二尚氏王朝 1469–1879 | |||||||||
薩摩藩支配 1609–1872 | |||||||||
琉球藩 1872–1879 | |||||||||
大日本帝國沖繩縣 1879–1945 |
鹿兒島縣 1872–1945 | ||||||||
美國治理時期 1945–1972 | |||||||||
日本 | |||||||||
日本沖繩縣 (沖繩返還) 1972– |
鹿兒島縣 大島郡 1953– | ||||||||
琉球群島何時開始有人居住目前仍是一個謎,人類和動物可能都是在末次冰期遷居琉球群島的。目前在琉球群島發現的最早人類遺骸是那霸市的山下洞人,其生活的年代是三萬二千年以前。而1967年在沖繩島具志頭村(今八重瀨町)發現的港川人遺骨距今一萬八千年歷史,過去考古學家認為港川人與日本列島的人群有直接關係,[1]但根據最新研究港川人與日本列島的現代人類祖先,包括繩文人、彌生人沒有直接關係,較有可能是與繩文人、彌生人有共同祖先的一個分支。[2]以沖繩島為中心在久米島、伊江島、宮古島、石垣島等都有舊石器時代人類遺骸出土。
在如今的沖繩縣境內至今尚未發現中石器時代的痕跡,但在鹿兒島縣奄美群島則有發現中石器時代的細石器痕跡,另外在琉球群島發現來自繩文時代後期九州的黑曜石,顯示當時琉球群島可能已經與九州往來。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琉球進入沖繩貝塚文化時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此時期人群可以肯定與現代琉球族直接相關。[3]貝塚文化時代前期琉球群島出土器物以土器為代表,初期沖繩群島和奄美群島出現了九州繩文時代後期相似的土器,說明九州島的文化在當時傳入了琉球北部,4000年前開始出現琉球獨自樣式的土器。貝塚文化時代前期琉球居民以採集、漁獵為生,2500年前開始出現竪穴式住居的聚落。
相較於沖繩群島和奄美群島,南部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則與日本文化有很大差異,其使用的土器與當時台灣史前文化的土器相似,這說明當時的琉球南部與台灣存有文化聯繫,部分學者甚至認為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當時居民是南島語系民族,而不是今日琉球族。[4]不過2021年《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通過對宮古島市長墓遺址的史前人類遺骨進行DNA分析,發現其基因組成為「100%繩文人」,這表明史前時期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居民來自沖繩諸島。[5][6]
大約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琉球進入貝塚時代晚期,此時期的特色是大規模貿易往來出現,當時琉球與日本列島,特別是九州,通過被稱為「貝之道」的海上貿易路線進行頻繁貿易往來,一開始琉球向日本列島輸出各種珍稀貝殼,交易日本彌生時代的土器,之後也輸入土器以外的物品,特別是貝殼加工品,琉球出口貝殼最遠可以在北海道發現。因為貿易興盛,此時期的遺址移至有利於貿易和漁業的沿海沙丘頂部。[7]
8世紀開始,相當於中國唐代、日本奈良時代,由於東亞國際局勢成形,琉球進入範圍更大、更頻繁的東亞貿易與國際關係中。此時期琉球特別輸出一種稱為夜光貝的貝殼,6 - 8世紀的遺跡出土大量夜光貝,在久米島遺跡發現開元通寶,可以肯定琉球有直接或間接與中國接觸,同時琉球在當時遣唐使的南島路航線上,已成為東亞重要航運節點,可以確定與琉球有關的歷史記載也出現在此時期,根據日本史料大和朝廷在698~727年有琉球來朝的往來記錄。[8][9]史學界認為大約7~8世紀琉球進入階級社會,出現階級分化。
進入10世紀,相當於中國宋代、日本平安時代,東亞國際貿易更為興盛,琉球與宋、日、高麗貿易往來蓬勃發展,成為東亞國際貿易的中繼站,九州的太宰府在此時期向奄美群島要求進貢黃金。997年發生韓寇騷擾九州,部分史料記載韓寇中包括奄美島人,隔年太宰府對反抗其進貢要求的喜界島發動征伐。[10]在琉球與外界貿易蓬勃發展的同時,並有九州南部人群遷移至琉球,由於貿易與人群遷移,琉球開始出現農業,階級分化更為明顯,在此背景下琉球進入御城時代。另外南部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在貝塚時代末期,大約800年前開始出現與北部沖繩群島和奄美群島類似文化,說明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文化受到沖繩本島影響加大,開始與本島的文化同化。
有關琉球群島早期歷史的文字記載並不確切。早在成書於公元3世紀後期的中國史籍《三國志》裏面就有孫權派人至「夷州」的記載。有人認為夷州是台灣,但也有部分人士主張夷州是琉球,莫衷一是。之後7世紀的《隋書》中,便有專門的「流求傳」,但是關於其中記載的「流求國」與後世的琉球國究竟有何關聯,目前尚無確切定論。
一般認為,古代的琉球有兩個;即大琉球(沖繩島)與小琉球(臺灣島)。此外,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東征傳》(779年)中有鑒真經過「阿兒奈波」(あこなは、あじなわ/Ojinawa)就是現在的沖繩島,是可以確定的中國人與琉球最早的接觸。[11]關於琉球人來源的早期文字記錄無考。但有人[12]認為他們中可能存在着東海外越(百越的一支)的後裔。按照有關琉球的記載,至遲在12世紀,該群島的居民已經從原始社會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會時代,稱御城時代或按司時代。
琉球群島中國史書最早把這裏稱為流虬[13],意思是該群島漂浮於大海之上,有如虬龍。按漢語「琉」的意思是「石之有光者」,而「球」的意思是磨圓的美玉,「琉球」即指這一串島嶼「宛如發光的美玉」。
日本方面,在飛鳥時代末期編撰的日本書紀,以及平安時代的史書《續日本紀》裏,有關於琉球群島中的屋久島、奄美島、德之島、石垣島、久米島等島嶼人民,在698年開始到日本向大和朝廷大王朝貢的記載。琉球的日語名稱「沖繩(日本語發音:おきなわ / okinawa)」,其最早記載是「唐大和上東征傳」中的「阿兒奈波」,僅指沖繩島,之後又有「平家物語」(13世紀)上的「おきなわ」記錄。後來,江戶幕府的儒學家新井白石在《南島誌》(1719年)上把「おきなわ」用漢字寫為「沖縄」,近代日本統治琉球後將沖繩用於稱呼琉球群島除奄美群島以外的地區。
御城時代具體時間存在爭議,上限為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農耕社會,[3]下限為16世紀琉球王國統一琉球群島為止,[14]御城時代以農耕遺跡和列入世界遺產的御城代表性指標,由於農業發展此時期的遺址移往適合農業耕作的台地地區,並修築御城作為權力中心。御城時代的開始是由於貝塚時代晚期以來的貿易和人群往來,在東亞國際貿易興盛、九州南部人群移入的背景下,琉球透過貿易傳入農耕技術,並利用貿易中繼站位置獲取極大利益。
御城時代的琉球社會由於農耕與貿易利益加劇階級分化,掌控貿易利益的豪族,獲得更高的政治權力,控制農民,形成稱為「按司」的統治者,琉球群島出現許多地方性小型國家組織,並彼此征伐,各按司並修築御城作為防衛工事,也成為各按司勢力的權力中心。
御城時代也是琉球文化形成的時代,琉球的語言、文字在此時期傳入。根據語言學研究原始琉球語在7~8世紀的日本從原始日語分化,與上古日語分道揚鑣,9~11世紀在九州與九州方言接觸並受到強烈影響,11~15世紀隨九州移民進入琉球地區。另外琉球文字也是從日本傳入,1265年抵達琉球的日本僧侶禪鑑被認為是主要傳播者,傳入漢字與平假名,演化成琉球漢字與表示琉球語的假名。
另外,琉球的宗教信仰也在御城時代出現變化,一方面是出現源自原始信仰的琉球神道,琉球神道的祝女成為地方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佛教開始從日本傳入。[15]除了日本,中國和東南亞文化也在影響琉球,這些外來文化與琉球本土文化融合,成為今日琉球文化的基礎。
《中山世鑒》、《中山世譜》、《球陽》這三部琉球歷史典籍都記錄了琉球開國的神話,神話的目的在加強日後琉球尚氏王權的地位,也反映琉球御城時代的歷史。另外在南部的宮古島有自己的神話傳說。
古琉球國史書《中山世鑑》稱,琉球王國最初統治者為天孫氏,是琉球神話中創造天地之阿摩美久神的後代。傳說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賜予草木土石,做成島嶼。之後又求上天賜予人口,於是天帝將其子女二人賜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結合生三男二女,長男天孫氏建立了天孫王朝,天孫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國王,歷17802年,傳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為重臣利勇殺害,王朝滅亡。除長男之外,次子成為諸侯 (各地按司),三子成為農民,長女成為聞得大君 (琉球最高級的祝女),次女一般祝女然而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傳說,並非史實。現代歷史學家認為,這一神話傳說形成於16世紀至17世紀,是琉球王國統治者尚氏家族面對按司勢力的爭權企圖,為加強其王權地位而創造的神話。
天孫王朝傳位廿五世覆亡後,琉球大亂。最後由浦添按司舜天統一全國,為舜天王。根據《中山世鑒》的記載,舜天王朝延續了三代、七十年,並舜天王朝的開國之君舜天是日本清和天皇之孫、源為朝的兒子--源尊敦(又稱舜尊敦)。《中山世譜》和清朝學者的有關記錄也延續了這一說法。[16]但現代日本和中國的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琉球王室稱源為朝將軍為始祖的做法,是為了誇耀自己的血統,抬高按司出身的尚氏王族的地位。《中山世鑒》稱舜天王朝的三位國王為舜天、舜馬順熙和義本。義本「自稱不德」,讓位給英祖,即琉球中山國的始祖,舜天王統的事跡仍不脫神話傳說的性質。
琉球官修史書《中山世譜》稱,元軍曾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元貞二年(1296年)兩次侵略琉球,皆被英祖軍擊退。在三山時代之前,外島按司與沖繩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根據帶有神話色彩的《中山世鑒》記載,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時(相當於南宋的景定、咸淳時期、日本鎌倉時代),大島(奄美大島)、古米(久米島)、馬齒山(慶良間島)等外島「來朝入貢」,但這一朝貢關係只是按司之間的結盟關係,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時期,隨着沖繩本島進入三山時代,便已衰落了。
14世紀上半葉,琉球出現中山、北山與南山三個較為強大的按司,三國分別位於沖繩本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統合周圍其他按司,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 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北山最弱,根據傳說中山國的先祖是英祖王。
根據琉球《中山世鑒》以及中國《明實錄》和朝鮮半島《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南山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國以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覇、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北山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三山時代,南山、中山、北山三國的勢力主要集中在沖繩本島本部,並未發展到北方的奄美群島和南方的八重山群島、宮古群島,外島按司與沖繩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佈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1383年,北山王怕尼芝和南山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藉此謀求統治正當性。1388年明朝將蒙古帝國末代皇帝脫古思帖木兒二子地保奴流放至琉球。1390年,宮古島酋長與那霸勢頭豐見親入貢中山,不久八重山酋長也前來朝貢中山王察度。
為獲得打造大型船隻的技術,以避免使者船隻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這些福建移民居住在久米村的福建移民成為琉球重要政治、文化精英,以及和中國往來的族群,傳入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大量中國文化。明成祖即位後,1403年春天中山、北山與南山一起向明朝進貢,明朝派行人邊信、劉亢等使節前往琉球。
1350年(元朝至正十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舉為中山王。1406年察度王世子武寧王被佐敷按司尚巴志推翻,巴志自立為中山王。1416年中山巴志征服北山。1429年巴志又征服南山,統一衝繩本島,並以首里城成為王城,建立琉球王國,史稱「第一尚氏王朝」。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永樂年間,中國賜琉球國王姓為尚氏。之後第七代國王尚德王又相繼征服了喜界、慶良間、久米等島的按司勢力。
1453年尚金福王死後,第一尚氏王朝發生爭奪王位的內亂--志魯布里之亂起,1469年尚德王時期,金丸被群臣擁立爲君,改名「尚圓」,向明朝宣稱其為尚氏後裔,於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丸(已改名為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1478年-1525年)先後擊敗了遠彌計赤蜂、仲宗根豐見親等按司的勢力,向南征服了八重山、與那國等島。至1537年尚清王攻佔奄美群島之後,琉球王國終於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三省並三十六島」。另外內政方面,在尚真王統治期間整備傳統信仰琉球神道,強制有力按司移住首里,沒收私有武器,強化琉球的中央集權。
1400年至1550年期間是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因為中國明朝的海禁、朝貢體制下東亞的和平環境、以及琉球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琉球獲取中國與東北亞與東南亞之間中轉貿易的龐大利潤,琉球與東北亞、東南亞各國均有頻繁往來,有高度發達的商業。不過15世紀至16世紀,大量的倭寇海盜騷擾琉球群島,海上貿易受到阻礙。1572年隆慶開關更是導致琉球作為貿易中轉的重要性降低,琉球出現嚴重財政問題,有記載稱琉球曾向日本薩摩藩借貸,薩摩藩對琉球的武力威脅增加,豐臣秀吉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時薩摩藩便要求琉球提供軍糧,被身為明朝藩屬的琉球拒絕。
1609年日本的江戶幕府希望透過琉球重啟此前因萬曆朝鮮之役中斷已久的中日貿易,而打算將琉球納入控制,於是江戶幕府允許一直覬覦琉球的薩摩藩入侵琉球。薩摩入侵的結果琉球戰敗,1610年尚寧王被擄至薩摩,並被迫簽訂《掟十五條》:琉球國向薩摩藩稱臣,割奄美群島予薩摩,對明、日貿易由薩摩藩控制。但是為了和明朝(及之後的清朝)進行朝貢貿易上的需要,琉球王國保持了表面上的獨立,琉球文化被刻意保留,不過琉球須向江戶幕府派遣慶賀使和謝恩使,稱為「上江戶」。1644年清兵入關後,琉球同時也自稱大清藩屬,此後琉球進入同時向日本、大清稱臣的「兩屬時期」,但實際上被薩摩藩派駐的琉球在番奉行控制。為了讓中國相信琉球的獨立,薩摩更要求琉球在中國使臣到來時掩蓋與日本控制有關所有事務。
薩摩入侵之後,日本制定琉球的石高,數值約為9萬石,標誌琉球在經濟層面被納入幕藩體制中。17世紀初期麻平衡從中國、日本引進許多作物、技術,包括番薯、棉花、黑砂糖製法,特別是從中國引進黑砂糖製法,由於日本很少種植甘蔗製糖,於是琉球開始種植甘蔗,大量生產黑砂糖出口日本,成為琉球的支柱產業之一。
1655年向象賢在薩摩要求下就任攝政,向象賢在任期間推動琉球諸多改革,特別是財政經濟與政治文化方面,財政經濟方面包括實施砂糖專賣、鼓勵開墾,以增加琉球王國的財政收入;政治文化方面,向象賢嚴禁娼妓,排除女祭司和女官的政治影響力,改變傳統宗教慣例,廢除琉球國王到久高島登島祭拜的儀式,以擺脫琉球的「落後巫術惡俗」,同時明確琉球社會的身份制定,編寫琉球第一部史書--中山世鑑,改革婚葬等各項禮儀以鼓勵節儉,推廣日本諸藝,限制佛教活動並推廣儒學。[17]向象賢的改革獲得極大成就,被列入琉球五偉人之中,其提出日琉同祖論,被日本以及沖繩返還前的琉球人視為推動琉球近代化、日本化的重要人物,但向象賢親日、對琉球傳統文化的改革也遭到一定批評,鼓勵開墾的措施也造成過度開墾的環境問題。[18]
1728年華裔蔡溫擔任琉球三司官,蔡溫在任期間延續了部分向象賢的改革,將王族之下、平民之上的琉球士族分為九品官和十八個位階,即所謂的「九品十八階」,形成琉球位階;對待琉球神道的問題上,蔡溫也認為琉球神道是「惡俗」,且耗費巨大,主張對國內盛行的巫術進行禁止,促成尚敬王下令禁止巫術。[19]蔡溫鼓勵工商業,重新丈量田土,使琉球工商業、田產大為提高。[20]不過蔡溫也有與向象賢相反政策,例如:由於向象賢鼓勵開墾造成過度開墾的環境問題,而採取恢復山林地的政策;對外關係上蔡溫體認到琉球受到薩摩藩的控制,因此保持同薩摩藩的關係,但也不斷藉機排除琉球國內親日派人士,最著名的便是平敷屋友寄事件。[21]
18世紀開始,西方國家的船隻來到琉球王國,開始要求國家開放,以便將其作為航行的中轉站。1844年,英國和法國訪問琉球尋求貿易,薩摩藩向幕府請示行動,由於得到鴉片戰爭情報,幕府於是允許薩摩藩僅在琉球與英國和法國進行貿易,1847年琉球對英國和法國開港。
1853年,美國海軍上將馬修·佩里率領黑船前往日本之前訪問了琉球,佩里強行登陸,並進入首里城,成功轉交了美國總統給琉球國王的親筆信。從日本返回途中,佩里再次登陸沖繩,並於1854年7月11日簽署了 《琉美修好條約》,之後琉球還與法國、荷蘭簽署類似條約 。
由於清朝與日本相繼開港,琉球作為貿易中繼站的地位迅速下降,維持琉球獨立地位的意義喪失,於是有日後日本併吞琉球的舉動。另外佩里第一次訪問時就被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告知,為了打開貿易,日本和琉球如果不願開港,則可以攻佔,美國此舉旨在太平洋取得基地,以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但後來美國國內發生南北戰爭,對琉球和日本的壓力減弱。
1871年,一群前往首里上繳年貢的琉球宮古島人回程時因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岸,部份被當地原住民殺害。後來清朝政府將生還的琉球人送回琉球,但日本認為琉球人為日本屬國人民,日本以保護屬國人民為由,向清朝交涉。1872年,日本宣佈廢除琉球囯,設立琉球藩,並冊封原琉球國王為「琉球藩王」,琉球從此成為日本的內藩,被正式納入日本版圖,是為第一次琉球處分。
1874年,日本以為琉球人復仇為由,派兵數千登陸臺灣東岸,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後在英美兩國調停下,日本退兵,清日簽訂《中日北京專條》,清朝政府也承認日本此次出兵為「保民之舉」,並向日本賠款,間接承認琉球人乃「明治天皇臣民」。
1875年,日本政府要求琉球藩停止向中國朝貢和接受滿清冊封,廢除中國年號,改為明治年號;琉球遺使向中國乞援,但李鴻章不想因琉球與日本失和而拒絕,一部分琉球人繼續在中國尋求機會成為脫清人。在1879年3月30日,日本政府命令琉球藩王尚泰等琉球王室成員移住東京,置琉球藩為沖繩縣,派知事取代原來的琉球藩王,琉球進入日本直接統治的「大和世」(琉球語:大和世/ヤマトゥユー Yamatuyuu ?)時代,從此成為日本中央政府直轄的一部分,是為第二次琉球處分。但當時作為琉球的另一宗主國的清朝對日本單方面兼併琉球表示強烈不滿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跟交涉。
1880年,清政府邀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調停,之後清朝與日本重啟談判,清朝提出把琉球群島劃分成三部分:北部島嶼作為日本的領土,獨立的琉球王國依然存在,但領土只限於中部沖繩島一帶的島嶼,而南部的先島群島則作為中國的領土,但被日本拒絕。經交涉後,李鴻章等人大致上同意日方所提修約通商換取先島群島之條件,打算取得宮古、八重山二島並於此恢復琉球王國。清政府原先同意該方案,但遭到脫清人的強烈反對。恰逢此時清廷在與俄國,針對伊犁問題之交涉上取得重大外交突破,此事鼓舞部分清廷官吏,認為對日本應該採取更強硬之態度,最後清廷依據李鴻章之意見決定,拖延簽約使協定自動失效。[22]1882年,駐天津領事竹添進一郎與清廷恢復談判琉球問題,但是沒有達成協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政府同日本帝國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予日本,從此不再提起琉球問題。
沖繩縣雖然在官方上被視為日本領土,但實際情況是,沖繩縣的發展比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本土要慢,因為明治政府為了避免激烈的改革可能引起的琉球舊士族階層的不滿和社會混亂,長期沿用琉球國時代的舊制度,即「舊慣溫存政策」。在1890年代由縣政府農業技師謝花昇領導沖繩的自由民權運動,要求日本改善沖繩縣民的參政權,另一方面,琉球士族階級發起主張恢復琉球王室世襲地位、爭取自治權的公同會運動,但被日本視為謀求恢復封建制度,對於正計劃推行資本主義經濟並對依然存在封建特權的沖繩進行制度改革的明治政府是不可能接受的,因而並沒有批准公同會的請願書。1901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去世。
同時甲午戰爭勝利後,日本因已鞏固對琉球群島之統治,遂開始對沖繩採取同化和現代化政策,在政治經濟方面實施地租改正、市町村制、眾議院選舉。文化方面,以培養崇敬天皇的意識為由,將以琉球八社為中心的琉球神道神社納入近代社格制度中,但除了祭祀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神祇伊奘冉尊的波上宮,其他七社全被列為無格社,無法接受日本政府的經濟支持,以此打壓包括御嶽在內的琉球傳統信仰,將琉球神道日本化,推動日本神道教信仰。作為近代化政策的一環,1896年沖繩縣被重新編劃為首里、那霸兩區和島尻、中頭、國頭、宮古和八重山五郡,並於1898年首次實施徴兵。1899年至1903年間,沖繩縣開始土地整理事業和地租改正,曾讓宮古和八重山農民深受其害的人頭稅於1903年被廢除。1909年沖繩縣議會成立,並舉行了首次縣議員選舉。1912年首次眾議院議員選舉在沖繩舉行。1916年,在日本政府推廣標準日語的壓力下,全沖繩教師大會要求在校園內使用以東京話為基礎的標準日語,琉球語被視爲「方言」而遭到打壓。
自1888年解除甘蔗的種植限制後,製糖業便成為了沖繩縣的支柱產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沖繩的經濟曾經歷過糖業繁榮。經濟發展帶動了基礎設施的發展,沖繩縣營鐵道於1914年開通,其運輸能力也支持了製糖業的發展。電話服務也於1910年開始向公眾提供。但到了1920年,糖市崩潰,以甘蔗種植為主要產業的沖繩遭受重大打擊。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由於乾旱頻繁,農產品歉收,造成琉球群島嚴重貧困,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的經濟動盪,特別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29年的大蕭條重創琉球群島經濟,使琉球群島人民陷入以蘇鐵果腹的「蘇鐵地獄」。為了擺脫經濟困難,有大批琉球群島人民移民日本本土、台灣、南洋群島、中南美洲等地。[23]
隨着1938年日本《全國總動員法》制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琉球群島被捲入戰時體制和規模更大的皇民化中。1943年11月在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跟中華民國領袖蔣介石會談,交涉中提及了琉球問題,羅斯福向蔣介石表示打算將琉球群島歸予中國,但被蔣介石拒絕,蔣介石之理由有二,其一為國民政府之海、空軍實力,不足以控制琉球群島;其二,琉球不同於台灣和滿州, 其曾為獨立之國家,若歸予中國恐有「侵吞」之嫌,因此雖然蔣曾以「收回琉球」 為抗戰之口號,但在開羅會議之際卻拒絕美國的大禮。[24]不過蔣介石表示不會反對由美中共同佔領和託管琉球群島,[25]但僅停留在口頭商議的階段。
1944年10月10日美國發動十・十空襲,那霸市90%面積被毀。1945年3月23日,美國開始進攻沖繩本島,史稱沖繩島戰役。沖繩本島守將牛島滿命令日軍頑強抵抗,戰事持續將近三個月,死亡總人數達十八萬以上。其中島上日軍12萬2千餘人中9萬人戰死,約8千人投降,為美軍開啟跳島作戰以來首次有大規模日軍投降的紀錄,美軍戰死約1萬餘人。除了日軍和美軍雙方,沖繩島的平民亦傷亡慘重,受戰火波及的平民亦死亡9萬4千餘人,戰後島上人口約減少四分之一;在戰役末期還有日軍出於「玉碎政策」強迫沖繩平民集體跳崖或引爆炸彈自殺,以表達對國家的效忠[26];並有琉球人因為說琉球語而被認為是間諜慘遭殺害,[27]但日方認為這是虛假的指控,日本的教科書也沒有提到這種說法。
1945年6月,沖繩戰役結束,琉球群島(包括現今沖繩縣和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被美國軍事佔領。而早在1945年3月美軍登陸琉球群島時,美軍便設置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開始了對琉球的統治。到1946年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將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的行政管轄範圍擴大到了北緯30度以南的所有島嶼,甚至包括了薩南群島中的吐噶喇群島。
在日本投降後,美國首先於1945年8月20日,在沖繩島設置沖繩諮詢會,作為美國軍政府的諮詢機構以及與沖繩居民溝通的機關,也是在美國統治時期,琉球群島首個由本地居民代表組成的機構。1946年4月24日沖繩諮詢會改組為沖繩民政府與立法機關沖繩議會,隨後在宮古、八重山群島也設立民政府,以及管轄奄美群島和吐噶喇群島的臨時北部琉球群島政廳。1950年1月設立臨時琉球諮詢委員會,作為美軍諮詢機構,並協調全琉球群島的事務。同年8月美國開放各琉球群島居民統治機構的知事與議員選舉。開放選舉後各黨派紛紛湧現,包括支持祖國復歸的沖繩社會大眾黨,支持祖國復歸與共產主義的沖繩人民黨,以及希望藉助美國統治實現琉球獨立的沖繩社會黨等等。
儘管如此,在美國統治時期,美國政府的派出機構才是琉球實際統治者。1950年12月15日琉球列島美國軍政府改組為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作為琉球群島各民政府的上級機構,象徵美國長期統治琉球的意圖。同時為了應對韓戰爆發,大量美軍被派駐琉球,並且強佔居民土地作為美軍基地,被稱為「用刺刀和推土機強佔土地」。[28]同時美國民政府也打壓琉球居民的言論自由,讓琉球居民藉助美國統治實現琉球獨立的想法破滅,回歸日本的主張成為主流。[29]1951年4月由於各群島民政府對回歸日本的呼聲提高,美國民政府於是設立管理全琉球的琉球臨時中央政府,削弱各群島民政府權力。
1951年9月,包括日本在內的49個國家簽訂《三藩市和約》,其第三條規定日本將會同意美國提出的將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等北緯29度以南島嶼提交聯合國「信託統治」制度的提議,並在此之前由美國獲得立法、行政和司法權。[30]《三藩市和約》確認日本保由琉球群島主權,僅將行政權交與美國。事實上美國原本認為,琉球群島是被日本的帝國主義所統治的殖民地,因此計劃將琉球群島交由聯合國託管理事會後,由日本分離出並獨立。然而後來美國意識到,如果將琉球群島託管,便不能有效利用琉球群島來與蘇聯對抗、防止共產主義勢力進入太平洋。因此美國決定,撤回以琉球獨立為前提的託管計劃,改認可日本對琉球的潛在主權,維持以軍隊統治琉球的型態。
1952年2月10日北緯29度以北的吐噶喇群島歸還日本。4月1日各群島民政府廢除,統一為琉球政府,同時設立琉球立法院,以及既有的琉球民裁判所,形成三權分立。[31]琉球政府行政主席最初由美國民政府直接任命;琉球立法院議員由民選產生,第一屆選舉在1952年3月2日舉行;琉球民裁判所管理琉球居民間訴訟,但有關美國、美國利益的問題由美國民裁判所管轄。
1952年8月沖繩社會大眾黨中所屬的行政主席比嘉秀平率黨內親美派出走,成立琉球民主黨,琉球政黨政治形成親美琉球民主黨 (後來改名沖繩自由民主黨),與沖繩社會大眾黨為首的祖國復歸派,兩大勢力。
1953年12月25日美國將奄美群島歸還日本,原因是奄美群島的美軍基地較少,且美國統治一方面切斷奄美群島過去與鹿兒島本土的經濟聯繫,又將大部分資源集中在沖繩本島,使奄美群島經濟衰落,當地祖國復歸運動因此較其他地區更為激烈。不過在外交上,美國將此事稱為給日本的「聖誕節禮物」。
在1945年至1972年的美國佔領時期,美國在琉球不斷實行異化政策,企圖削弱沖繩當地人的日本國家認同感和民族意識(比如儘量不使用「沖繩」,使用「琉球」等)。然而在美國統治時期,琉球群島各地仍屢次發生日本復歸運動,並不斷遭受美國打壓。另一方面,駐紮琉球的美軍不但強佔居民土地,並時常與當地住民發生衝突,甚至造成當地住民死亡,更加提高琉球居民的反美情緒。[32][33]自1952年以後,每年4月18日,即《三藩市和約》的生效日,琉球群島都舉行示威遊行等。[34]1960年,沖繩縣祖國復歸協議會(復歸協)成立。
1960年代美國介入越戰,琉球作為美軍重要駐地,戰機頻繁起降,戰爭的威脅,使琉球居民反美、反戰情緒更為高漲。但另一方面,伴隨美軍需求,土木建築業、飲食業、風俗業興起,反對復歸日本的聲音也提高,並展開相關運動。
1962年3月19日,美國總統甘迺迪承認琉球是日本的一部分,並宣佈了關於繼續協商日本對琉球援助的政策。1965年8月19日,日本總理大臣佐藤榮作訪問琉球,並表示「如果沖繩不回歸日本,戰後就不會結束」。佐藤此行的背景是針對越南戰爭的反戰運動和復歸日本運動,為了壓制琉球居民的反美和反戰情緒,美國民政府注意到了佐藤的存在並邀請他訪問琉球。[33]
然而美國的計劃未能成功,從1960年代後半期開始,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琉球前往日本本土的年輕人數量增加,人員流動的活躍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琉球與日本本土之間的心理距離。1968年美國民政府被迫開放琉球政府行政主席民選,在當年的行政主席通常選舉中,主張立即復歸日本的屋良朝苗勝出。[35]
另一方面,日本的佐藤榮作內閣將《日美安保條約》延長與沖繩返還掛鈎,迫使美國在1969年同意沖繩返還一事。[36]1970年12月對美軍的長期不滿,以美軍士兵酒後駕車發生車禍為導火線,爆發胡差暴動。[37]
1971年6月11日,美日簽定《沖繩返還協定》,美國放棄從《三藩市和約》第三條獲得的所有權利,並將其悉數歸還日本同時日本向美國支付3.2億美元,用於接收美國統治期間在琉球建設的公共設施與公營商業。[38]然而由於沖繩返還協定範圍包括釣魚臺列嶼(日本稱做尖閣諸島),同日中華民國政府嚴重聲明釣魚臺列嶼為其領土之一部分,對美國擅自將釣魚臺列嶼交予日本至為不滿。[39][40][41]
1972年5月15日琉球群島正式返還日本,再次成為日本統治下的沖繩縣。不過屋良朝苗和支持沖繩返還的縣民希望在回歸日本的同時,能夠向沖繩居民歸還美軍基地用地。然而,最終的返還協定卻決定維持美軍基地,同時美軍基地根據《日美駐軍地位協定》享有治外法權,[42]日方不能進入美軍基地調查[43]。由於駐日美軍仍然大量駐紮沖繩,沖繩民眾對美軍的不滿的同時,也不滿對美軍軟弱的日本中央政府,政治局勢由「親美暫緩返還對親日立即緩返」,轉變為「親中央保留美軍對反中央立即撤離美軍」。[44]
雖然沖繩社會大眾黨為首的革新派在美軍基地問題上獲得很大支持,但自由民主黨為首的保守派也有穩定支持度,保守派認為沖繩首要問題是經濟發展,美軍基地問題應該暫緩討論。對於沖繩經濟問題,日本中央政府提供一定協助,包括「沖繩多媒體島構想」,並於2000年在名護市舉行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推動沖繩成為國際重要會議、展覽舉辦場地。另一方面,沖繩縣目前是日本出生率較高的地區,雖然日本總人口已經進入負成長,但沖繩目前仍保持人口正增長。
目前,沖繩縣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美軍基地,導致該地區的美軍基地面積占日本全國美軍基地的23.5%,而美軍專用設施的74%更是集中在沖繩,這種結構顯然是非常不均衡的。同時美軍時常與當地住民發生衝突,甚至造成當地住民死亡,但美軍擁有治外法權,日方不能進入美軍基地調查。另外,在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美軍在琉球部署了戰略核武器,[45]雖然沖繩返還時,核武器已被撤除,且日本政府宣稱不會在沖繩部署核武器,但關於佐藤榮作同意在緊急情況下允許核武器重新進駐沖繩的傳言一直存在。[46]
1995年發生的發生駐沖繩美軍強姦事件,由於嫌疑人躲進了享有治外法權的美軍基地,沖繩縣警方無法抓捕嫌疑人。這一事件暴露了《日美地位協定》的不合理之處,並在沖繩民眾中再次引發了要求美軍基地早日遷出沖繩的呼聲。1996年9月8日,沖繩縣就修改日美駐軍地位協定以及合併、裁減基地等問題舉行的公民投票。[47]
1996年公投之後駐日美軍和日本政府提出將普天間基地遷往名護市的邊野古,但是沖繩縣堅持將基地搬遷至縣外。2009年民主黨總理鳩山由紀夫表態支持基地搬遷至縣外,[48]但是鳩山的發言讓美國十分不滿,[49]導致鳩山被迫請辭。2010年駐日美軍和日本政府表示:經過研究普天間基地搬遷至縣外是不可能的,隨後再次決定將基地搬遷至邊野古。作為對中央政府的不滿,沖繩縣民於2014年沖繩縣知事選舉選出反對基地遷移的翁長雄志擔任知事。[50]2019年繼成翁長雄志的玉城丹尼再次組織公投,以實踐其競選承諾,希望通過公投再次向中央政府施壓,停止邊野古基地的建設,將駐日美軍遷出沖繩[51]。
琉球的傳統文化是當地人在經年累月獨自發展的當地文化之上,吸收融合了部分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多地文化而成,屬於漢字文化圈一部分。
琉球與中國的大規模文化交流始於明朝時期。明朝允許琉球與泉州互市,史書記載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國朝貢。1393年(明朝洪武26年、日本明德4年),琉球學生開始到北京國子監學習,清代時特設琉球學館於國子監內,作為琉球學生讀書和生活的居所。明代多次派出「冊封使」乘御冠船(船頭似冠形)出使琉球。[52]
中國使節帶去的樂舞、戲曲如《姜詩》、《王祥》、《風箏記》、《昭君和番》等,琉球人則為迎接中國使節而準備大型樂舞《御冠船踴》。琉球的歌舞有如《團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蘭花曲》(三童舞),總名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團扇舞》、《笠舞》一直保存到現在。當時所演戲曲《鶴、龜二兒復父仇》,現在仍在上演,名為《二童敵討》[53]。宗教上琉球亦祀關聖、觀音、土地、媽祖諸神。
當時前往中國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學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數最多的是留學生。一部分留學生是王室親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入京都國子監讀書,稱「唐監生」。另一部分在福州學習,稱「勤學人」,他們多數是久米村(即唐營,中國人後裔聚居的村落)人。[52]勤學人在福州學習知識很廣,有儒學、天文、地理、醫學、音樂、繪畫等;學習技藝的有冶煉、造船、鑄錢、燒瓷、燒墨、製茶、製糖、制傘等。此外,琉球武術空手道又稱「唐手」源於中國武術。[54]傳統的琉球舞踊和戲劇 (組踴)與日本本土的舞蹈和戲劇不完全相同,融入了部分中國的文化元素。[55]
因為琉球與中國的特殊關係的緣故,所以琉球國內建有文廟,用來祭祀孔子和學習儒學理論著作。文廟在久米村泉崎橋北(今那霸市中心),創始於康熙12年。廟中制度俎豆禮儀都按照《大清會典》規範。琉球國冠婚喪祭都模仿明朝和後來中國朝代的典禮。他們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設具別食,相沿已久,也是從中國的古代的經典中學到的禮節。
琉球本土原來沒有教育機構,通過向中國派遣留學生來培養人才。1718年(清朝康熙57年、日本享保3年),琉球國在儒學學者程順則建議下,於文廟至聖廟的南邊建起了明倫堂,成為府學(市級別的學校),從中國人聚居的久米村即唐營,挑選一名任通事官職的人來擔當府學講解師,每月按一定的時間和課時講讀康熙皇帝的訓諭「聖諭衍義」。每個月的三、六、九日,還要請紫巾大夫到講堂講學,對學生解釋中國朝貢典禮、考察學生的勤惰,以便選有才的人保舉做官。琉球國內的儒教教學從八歲開始,學校安排「通事中」一人為訓詁師,教授他們學習。1798年(清朝嘉慶3年、日本寬政10年),琉球王尚溫建國學於王府北,又建鄉學三所,國中子弟由鄉學選入國學。琉球的教育體系開始確立。[52]
琉球御座樂是歷史上伴隨着琉球入貢、慶賀、謝恩與中國冊封使團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動的過程中,傳播到琉球的音樂。後來變成了琉球王國的宮廷儀式音樂,因在室內為坐着的王公貴族演奏,故名「御座樂」,此外還有在室外行進合奏的「 路次樂」。御座樂包括用樂器合奏的「樂」與加入歌唱的「唱曲」,作為琉球國王招待賓客的一種禮儀音樂,主要在款待中國冊封使、上江戶朝貢等場合演奏。[56]琉球特有樂器有與三弦類似的三線。1879年,隨着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樂就停止演奏,樂譜樂器在二戰時毀於戰火。近年則已經開始復興;在台灣傳統音樂界的幫助下,知道御座樂與北管崑腔相近,並復原其樂器,還找到了與御座樂同樣曲名的樂譜。[57]
琉球人喜歡在屋頂放置風獅爺像,[58]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當」。[59]琉球人吃油多的菜餚,如燉豬腿、醋拌豬耳朵、醬油豬腳、苦瓜炒肉等中國式食物;傳統服裝--琉裝受到中國明代服飾影響。[60]琉球國從中國引進的包括飲食、音樂、建築等方面的許多觀念,使得琉球在文化上有接近中國的特點和風俗。
由於與日本地理相近,故日本對琉球的影響非常深遠,涉及多方面。
語言文字方面,琉球語和日語相似,甚至接近到了不用口語、用平假名等文字的話就可以直接共通的地步,兩者同屬日本-琉球語系。根據語言學研究原始琉球語在7~8世紀的日本從原始日語分化,9~11世紀在九州與九州方言接觸並受到強烈影響,11~15世紀隨九州移民進入琉球地區。另一方面,琉球漢字也不是直接從漢字的發源地中國傳來,而是經過日本傳到了琉球。據琉球史書《球陽》,英祖時代(1260年-1299年)日本和尚禪鑑來琉球,創建了琉球最早的佛寺極樂寺。[15]禪鑑不僅為琉球帶去了佛經,還促進了漢字、平假名等文字文化向琉球的流傳。
文學方面,琉歌,在奄美群島稱為島唄,的形式與和歌很相似。從尚清王代的1531年(明朝嘉靖10年、日本享祿4年)在首里王府開始編輯的民間琉歌大集「おもろさうし(omorosausi)」所使用的是平假名。此外,中國史書《明會要》提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首次向明朝入貢時所用的貢表表文「其字體科斗書也」。研究者表示「科斗書」就是平假名,從此得知平假名在琉球民間使用普及。
飲食方面,琉球人喜歡吃日本北部沿海產的「昆布」(即海帶)。雖然琉球和北海道在地理上被日本主島隔開,兩地原住民在語言、宗教和社會結構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但飲食上卻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琉球也使用味噌,但有自己的特色,如"あんだんすー"(油味噌)。[61]
音樂方面,琉球傳統音樂在保持其獨特的本土特色的同時,也顯著吸收了和式音樂的元素和技巧。這種影響體現在旋律結構、節奏模式、音樂形式以及樂器的使用上。日本傳統樂器中的三味線就發源於琉球三線[62],三線演奏後來結合日本的能劇和歌舞伎。與三線相反,日本的尺八、日本箏也傳給琉球。
建築方面,琉球的宮殿建築常見的「唐破風造」形式的屋頂是日本特有的(雖然名字有個「唐」字),即源自中國唐宋建築經常使用的『博風頂、歇山頂』,琉球的宮殿吸收了日本在建築上的獨特風格,使得琉球的傳統建築兼具當地、日式和中式建築的特點。
服裝方面,除了上述中國明代服飾的影響外,也受到日本和服影響[60],加上琉球特有的民族色彩而形成。現在所見的琉裝成形於琉球國時代,特徵是交領、右衽、衣袖較寬大、衣帶結於前方[63]。琉球國時代的貴族、士族服裝、禮服以紅型(一種彩色的染色技法,也指這種技法所染的服裝)為主,色彩鮮豔。
宗教方面,琉球神道是沖繩縣最普及的宗教,第一尚氏王朝時的尚金福王建立了琉球最早的神社(祭祀的是琉球版本的天照大神,雖然和日本本土神話中的天照大神極其接近,但是區別是琉球皇室並不認為自己是神的後裔、亦不承認日本皇室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比較像是「琉球國是天照大神特別眷顧的國家」這樣的概念),以後琉球有了所謂「琉球八社」,除琉球特有精靈崇拜的琉球神道與佛教外,神道也比較普及;目前,與日本其餘地區的佛教佔優勢的情況不同,琉球是傳統的琉球神道教佔優勢。
琉球亦有許多異於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例如,酒類食品泡盛,在中國和日本皆無。琉球的常服及庶民服裝多以芭蕉布製成,款式樸素。由於氣候溫暖,即使冬天也甚少穿棉襖等厚衣服[64][65][66]。琉球人盛行三種主要墓葬形式,為龜甲墓、破風墓和屋型墓,破風墓則是琉球特有的一種墓葬,琉球王家陵園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破風墓。古代琉球人盛行一種叫風葬的習俗。人死後,將其屍體置於洞窟中風化,直到三年之後由其親族女性將其遺骨洗淨並埋葬。[67]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沖繩經歷了20餘年的美國佔領,於1972年回歸日本。目前大多數沖繩人(琉球人)對回歸日本表示認同[68],但亦存在部分琉球人要求琉球獨立建國,於1970年6月結成琉球獨立黨,直到現在仍有活動。亦有部分的琉球人要求琉球獲得不同程度的自治。
現時普遍沖繩人都認為沖繩屬日本,對琉球獨立運動反應冷淡[68]。另有民調顯示89%的沖繩人「對中國沒有好印象」。[69]琉球大學1996年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38.4%的認為沖繩應在財政預算方面獨立;13.2%認為沖繩應在除外交以外所有方面獨立,不到3%認為沖繩應該完全獨立。同時42.6%自稱為「沖繩人」,31.2%自稱是「沖繩人」也是「日本人」,12%自稱「日本人」不到0.1%認為自己是「琉球人」。[70]
2005年,琉球大學副教授林泉忠對18歲以上沖繩人(琉球人)進行了一項電話調查,他收集了1029份有效回答,其中40.6%的人認為自己是沖繩人,有36%認為自己是沖繩的日本人,有21%認為自己是日本人。24.9%的人表示支持沖繩獨立,58.7%的人表示反對沖繩獨立。[71][72][73]2007年,同一系列的調查訪問超過1000名當地人,41.6%受訪者認為自己是沖繩人、25.5%認為自己是日本人、29.7%認為自己既是沖繩人亦是日本人,20.6%的人認為沖繩應該獨立,64.7%認為不應該獨立。[74]。
日本認為,琉球群島是日本國的一部份,此地位在《三藩市和約》中獲得確認,日本保有琉球群島主權,僅將行政權交與美國。之後行政權在1972年回歸日本,行政區劃屬於沖繩縣和鹿兒島縣。
日本發動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曾提出要佔領琉球。如1938年4月,蔣中正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劃。過去甲午之戰,他侵佔我們的台灣和琉球,日俄戰後吞併了朝鮮,侵奪我們旅順和大連,就已完成了他大陸政策的初步;他就以台灣為南進的根據地,想從此侵略我們華南和華東;而以朝鮮和旅大為他北進的根據地,由此進攻我們的滿蒙和華北。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台灣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必須針對着日本之積極侵略的陰謀,以解放高麗、台灣的人民為我們的職志。」[75][76]
開羅會議前,蔣中正在11月15日日記中表示在中國歷史上琉球與台灣的地位不同,琉球的情形與朝鮮相似,所以不會提出琉球問題。之後23日的日記重申中美共管琉球的計劃。蔣中正在15日日記中將琉球與朝鮮歸為一類,但在提出朝鮮、泰國、越南獨立的時候完全不提琉球獨立,可能是因為他了解由於琉球在戰後的戰略地位,美國並不想放棄軍事佔領琉球。另一解釋是蔣認為琉球對中國的500年朝貢關係,並不等於主權關係。[77]
1970年前後,中華民國政府曾支持在台琉球人的「琉球復國運動」[來源請求]。1971年6月11日,中華民國政府聲明釣魚臺列嶼為其領土之一部分,對美國擅自將釣魚台交予日本「至為不滿」。[41]但之後由於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且與日本斷交之故,未能對琉球問題有進一步後續行動。
2006年5月30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將「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駐琉球辦事處」更名為「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駐琉球辦事處」;2007年2月正式改為現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那霸分處」至今。[78]此舉形同正式承認日本領有琉球,而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上的地圖也把琉球列在日本的範圍內。[79]而在作上述更動時,朝野各政黨和民間均無異議。過往桃園國際機場之航班資訊顯示板所列出中文目的地是「琉球」,近年來則改為琉球(沖繩),但英文則一貫是Okinawa(OKA)。[80]台灣現今市售之世界地圖和日本地圖也都將沖繩(琉球)列在日本領土範圍內(釣魚台列嶼除外),教科書亦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琉球(沖繩)是日本領土[81],並曾在美國治理琉球期間公開支持日本收回沖繩(琉球)[82],官方並未對琉球的主權歸屬提出質疑[83][84][85];但有部分民間學者、人士主張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時就失去了對琉球群島的主權,因此琉球「應該為」中國領土或主權未定[86][87][88]。關於近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非官方言論發表對琉球主權歸屬的質疑,一些學者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東海、釣魚臺、台灣等問題與日本對立增加的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試圖通過部分非正式言論重新挑起或製造琉球「主權爭議論」,是一種「在政治上給日本帶來麻煩的簡單方法」,以作為對日本在東海海域行動的反制,阻止日本高度介入「台灣問題」。[89]
二戰結束前,美國政府出於戰略需要,政府內部有沖繩獨立的意見。[來源請求]據說美國總統羅斯福私下向蔣介石提議,設想在戰後與中華民國共同對沖繩進行軍事佔領和託管[90],但並未得到蔣介石的積極回應。部分學者對蔣中正日記的解讀和史料最新研究,認為羅斯福只是提起琉球戰後的暫時託管問題,並未提出「歸還中國」,此傳言很可能不實[91]。
美軍在二戰末期的沖繩戰役後佔領了沖繩。二次大戰後在1951年9月於三藩市簽定的《三藩市和約》中,沖繩的行政權被交予美國,直到1972年美國將其悉數歸還日本。美國國務院網站裏的日本地圖包含琉球群島。[92]
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琉球屬於日本,並無任何國家提出異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