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間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英語: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FutenmaMCAS Futenma;日語:海兵隊普天間航空基地かいへいたいふてんまこうくうきち Kaiheitai Futenma Kōkū KichiICAO代碼ROTM)是位於日本沖繩縣宜野灣市的一座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通稱普天間基地,宜野灣當地居民只是稱為「基地」。普天間基地約有40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海軍陸戰隊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被分配到普天間基地進行培訓和為其他在沖繩的海軍陸戰隊提供空中支援。基地包括一個2,740米長,45米寬的跑道、大量的營房、行政和後勤設施,亦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遠征軍使用的自轉旋翼機,常駐約80架軍機[3]。該基地也作為聯合國的航空設施使用。普天間基地和嘉手納空軍基地駐沖繩美軍的最重要基地。[3]

Quick Facts 普天間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MCAS Futenma, 概覽 ...
普天間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
MCAS Futenma
Thumb
美國海軍陸戰隊普天間航空基地標誌
Thumb
普天間飛行場空照圖
概覽
機場類型軍用航空基地
營運者 美國海軍陸戰隊
服務城市 日本沖繩縣宜野灣市
啟用日期1945年
司令官上校 詹姆士·弗林
Col. James Flynn
使用單位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英語1st Marine Aircraft Wing
座標26°16′15″N 127°44′53″E
網址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Futenma
地圖
Thumb
普天間
普天間
跑道
方向 長度 表面
06/24A 8,990 2,740 瀝青混凝土
直升機停機坪
編號 長度 表面
02H/20H 1,198 365 混凝土
來源:[1][2]
Close

歷史

普天間機場建置1945年,二戰時原是大日本帝國的軍事設施,直到1945年4月上旬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佔領,由美國陸軍工兵在宜野灣一帯建造機場。其後美國第八航空軍在普天間部署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並計劃攻擊日本本土。終戰後,普天間機場已成為美軍在亞洲的空軍基地,部署空中攔截中隊,配合附近的嘉手納空軍基地防衛琉球群島。1957年6月30日基地移交美國海軍並發展為重要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空軍基地。[4][5]普天間機場佔用的土地約9成為日本居民私人擁有,[6]每年租金約61億日元[7]

地理

宜野灣市位於沖繩本島中部、那覇市以北約10公里,居民約93,000人。普天間基地設在宜野灣市中心,佔地約480公頃,約佔宜野灣市面積的四分之一;由字宜野灣、字野嵩、字喜友名、字新城、字伊佐、字大山、字真誌喜、字大謝名、字佐真下、字神山、字赤道、字中原、字上原各區構成[7]

基地問題

Thumb
直升機墜落現場沖繩國際大學1號館

環境保護問題

1996年12月,美日兩國組成的沖繩問題特別行動委員會日語沖縄に関する特別行動委員会在最終報告中將普天間基地搬遷到沖繩北部的名護市沿岸[8] 。但這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決定,因為當地有珊瑚礁和海草床,是瀕臨絕種的儒艮棲息地,受日本和美國法律保護[9]。1997年12月名護市全民投票中,超過80%的名護市居民對搬遷計劃投下反對票,但其後連續三屆的名護市市長選舉都由支持搬遷計劃的市長當選[10]。2006年,兩國政府決定將基地搬遷名護市邊野古施瓦布軍營沿岸地區。美國將在2014年前將數以千計的海軍陸戰隊員從沖繩島調往美國屬地關島

公共安全問題

1995年9月,3名美軍陸戰隊員強姦了一名12歲的沖繩女孩,掀起了全國範圍的反美抗議。[11]

2004年8月1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CH-53D運輸直升機在沖繩國際大學的校內墜毀,並引發大火[12]。事件造成3名機組人員受傷,當地區民沒有傷亡。事故發生後,沖繩國際大學多次請求關閉普天間基地[12]

2018年1月,普天間基地所屬的美軍UH-1多用途直升機緊急迫降於伊計島[13]。2021年6月2日夜,與2018年緊急迫降事件同型號的直升機在訓練中,因引擎故障緊急迫降於津堅島的一處農田上,該事件中無人受傷、未引發火災,沖縄県知事玉城丹尼表示此事限釀傷亡事故,普天間基地的存在給沖繩縣居民造成不安情緒[13]

2021年7月12日夜,美國第1海軍陸戰飛行聯隊英語1st Marine Aircraft Wing的一個由MV22旋翼機所吊裝的集裝箱墜落在入砂島渡名喜島之間的海域[14]渡名喜村的村長表示高空墜物或對當地村民、漁民造成不安情緒[15]。沖繩縣、渡名喜村均就此事向美軍抗議[15]。沖縄防衛局長小野功雄日語小野功雄表示美軍承諾嚴防此事再發[15]。日本外務省就此事向駐日本美國大使館表示遺憾[15]

噪音問題

2016年11月,那霸地方法院日語那覇地方裁判所沖繩支部作出一審判決,因普天間基地機場噪音超標,要求日本政府對當地民眾賠償總額約為24.58億日元[16]

2019年4月16日,福岡高等裁判所那霸支部二審作出宣判,認定普天間基地機場噪音污染超標,判處日本政府向機場周邊居民賠償21.21億日元[16]

關閉基地的呼籲

由於普天間基地位於宜野灣市市中心,軍機在住宅區中進行飛行訓練造成的噪音、空氣污染和危害公共安全等已成為宜野灣市的重大問題。據日本放送協會2009年11月9日的民調結果,35%受訪者認為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應重新檢討普天間機場搬遷計劃,23%受訪者支持該搬遷計劃[17]。2010年1月24日,名護市的市長選舉,由反對美國駐日普天間飛行場自宜野灣市遷至的稻嶺進當選。選後,鳩山由紀夫重申將於2010年5月底前決定搬遷地點。[18]

2010年4月25日,近10萬人在日本沖繩島南部集會,要求普天間基地撤出沖繩島[19]。5月4日鳩山由紀夫首次承認,他無法兌現將普天間空軍基地完全遷出沖繩島的競選承諾。鳩山由紀夫為此向沖繩島居民致歉,並請求他們的諒解[20]。5月28日,美國和日本決定遵循2006年簽訂協定,將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沖繩的基地進行重新安置。不同意遷移方案的社民黨黨首、消費者行政擔當相福島瑞穗被罷免,引發社民黨退出執政聯盟。6月2日,鳩山由紀夫宣佈辭職,以此為普天間遷移問題和社民黨退出執政聯盟等承擔責任。

沖繩縣名護市的市長選舉於2018年1月28日公告,市內的邊野古轄區成為美軍普天間機場的遷移場所[21]

污水排放

當地時間2021年8月26日上午九點半[22],駐普天間基地的美軍通知日本,表示已將約6.4萬升經處理過的含有機氟化合物的污水排入基地內下水道[23]。駐日美軍表示污水中的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酸含量為每升2.7ng,低於日本飲用水國家標準的每升50ng,是安全的[23]沖縄県知事玉城丹尼表示極度憤慨,並表示排放事宜尚處磋商階段,是美軍單方面排放[23]日本防務大臣岸信夫日本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在27日就此事發表評論,均表示極其遺憾,並就此事向美方強烈抗議[23]。沖縄県副知事謝花喜一郎日語謝花喜一郎表示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日美政府應加強溝通[23]

2021年9月8日,宜野灣市市議會通過抗議美方決議與意見書,次日,宜野灣市市議會議長上地安之赴美國駐沖繩總領館遞交抗議書,美國駐沖繩總領事MATTHEW DOLBOW再次強調了污水的安全性,並未就此事致歉[24]。兩人會談後,上地安之面對媒體採訪表示遺憾,認為美方認知與當地居民有較大差距[24]。上地安之又分別與外務省沖縄事務所與沖縄防衛局負責人會面,並提交意見書,表示應與美方就妥當處理有機氟化合物一事展開協商[24]

2021年9月10日,宜野灣市公佈美軍排放污水的污染物含量檢測結果,報告顯示從排放污水當日的下水道中採取的樣本中發現其有機氟化合物含量為每升670ng,超過國家標準13.4倍,其中全氟辛烷磺酸含量為每升630ng,全氟辛酸含量每升36ng,另從中檢出有害物質PFHxS含量為每升69ng[22][25]。此次樣本採樣是美軍通知日本的一個半小時後,日方從公共下水道中取樣送檢,考慮到該數值遠高於美軍公開的污染物含量,當地計劃在同一取樣地再次取樣送檢[22][25]。同時,當地表示該取樣地未與民間下水道合流,推測污染的主要因素來自普天間基地[25]

2021年9月17日,日本防衛省外務省環境省聯合發佈聲明,表示將普天間基地的剩餘所有未處理的含有機氟化合物的污水統一交由防衛省接管並做焚燒處理[26]。此批污水約有36萬升,預計耗資9200萬日元,同時為防止颱風降雨流入基地的地下蓄水池,日本還將承擔機庫的修補費用[26]。日本政府表示原本日方立場是污水處理費用由美方負擔,但考慮到颱風臨近,降雨會滲入地下蓄水池,於是採取此臨時應急手段[26]

派駐部隊

航空管制

GND 122.8MHz,360.2MHz
TWR 123.6MHz,340.2MHz
PTD 307.4MHz
METRO 290.6MHz
ATIS 230.3MHz

航空保安無線施設

局名 種類 周波數 識別信號 機場設置距離
FUTENMA TACAN NFO 飛行場內設置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