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道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晉書法家、道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臨沂(今屬山東),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為王導之姪,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人稱書聖,與書法家鍾繇合稱為「鍾王」。其書法師承衛夫人(衛夫人則師承鍾繇)[1],又因其家族屬於正一道世家,故亦曾受錄為道士,頗受正一符籙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為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朝的精摹本《十七帖》、《快雪時晴帖》、現藏於日本的《喪亂帖》、《孔侍中帖》等名品。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皆已失傳,其作品《蘭亭集序》等帖,均為後人臨摹。
王羲之出身名門望族。祖籍琅邪,琅邪王姓原本出自姬姓,其家史可以追溯到周靈王太子王子喬的後人,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為避秦朝時亂乃由咸陽遷至琅邪。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覽是二十四孝裏的「臥冰求鯉」王祥同父異母的弟弟。王祥於晉武帝時拜太保,王覽亦官至光祿大夫。
匈奴擊破晉朝之後,社會動盪,人心惶惶,晉元帝在江北和江南招攬人才,大批北方士族「渡江」南遷。313年,王羲之年僅十歲,隨着琅邪王氏家族遷居金陵,王導為晉元帝丞相,王家子弟位居皇室朝廷的大部分重要權職。查考《晉書》,王氏列傳佔據很大的比例。
陳郡謝氏在東晉中期崛起,與王氏齊名。王謝兩家關係友好,也常聯姻通婚,號稱王謝。但王羲之的兒子們特長是清談、書法等,較無政治才能;謝安為首的謝家子弟除了文藝之外,統領北府兵,也能征善戰,多以軍功身居國家要職。
303年(晉惠帝太安二年),王羲之出生於琅邪郡臨沂(今屬山東)。父親是王曠,母親是衛氏,王羲之另有一胞兄王籍之。在時局混亂的西晉末年,父親任丹陽太守,西晉朝滅亡之後,王羲之於313年(10歲)隨父母遷居晉朝廷遷徙,父親王曠也功不可沒,可惜父親早逝,喪父以後全靠母兄撫育成人。
323年(晉明帝太寧元年),王羲之時年21歲,太尉郗鑒想跟王氏結親,派人去看王氏子弟哪個最適合當女婿。王導請郗鑒派去的人到東廂選婿。王氏的青年男子們都穿戴整齊,希望能被選上,唯有王羲之「坦腹東床」,露出肚子躺在東邊的床上,一副不在乎的模樣。郗鑒得知之後,反而欣賞王羲之的真誠樸實,選中了他,把女兒郗璿嫁給他。這是成語東床快婿的由來。王羲之與郗璿共育有七子一女。其中,七子王獻之亦是知名的書法家,父子並稱為「二王」。
王羲之最初的官職是秘書郎,其主要任務是整理和校閱宮中文庫中的圖書。東晉時期許多貴族子弟,年齡很小就獲得官銜進入仕途了,唯獨王羲之在他23歲左右才任秘書郎之職。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他伯父王導在掌握東晉大權時推行「憒憒之政」的政治綱領,王羲之持不同政見,所以他任官的時間一拖再拖。也有人認為,這是他父親王曠受命救援上黨之役失敗的緣故。
王羲之年輕時即享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最後終於在348年(永和四年)升為護軍將軍。護軍將軍權力很大,不但有一支保護皇帝和京師的軍隊,而且其下有屬官,若受命出征,還可以設參軍。王羲之恪盡職守,關心士卒的疾苦,他任護軍將軍時發了題為《臨護軍教》的第一道命令。
353年(永和九年三月三日),50歲的王羲之與孫綽、許詢、謝尚、支遁等當時一流名士42人於會稽山陰(浙江紹興)之蘭亭賞酒玩詩。蘭亭之起源,是越王勾踐在此種植蘭花,而漢代在此建立驛站,故名「蘭亭」。當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26名文人們「曲水流觴」,得詩37首,集為《蘭亭詩》。《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共計324字。《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書法經典傑作,有「行書第一」之稱。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書寫。文章前半段敘事寫景、描述聚會盛況、抒發人生感想;後半段則議論抒情,在靜與躁的對比中,感慨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生與死一念間,轉瞬即逝,企望長生之意。由於王羲之當時處於酒酣耳熱、性情奔放之際,該序言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駢散結合,靈活自如,堪稱歷代散文名篇。《蘭亭集序》中雖有多字重複,但重複字各有氣蘊,而不雷同。後來,「蘭亭」成了書法家匯集之地。《蘭亭集序》的真跡現在已經佚失,流傳下來的均為臨摹本。
王羲之經常接觸的親朋好友不少是尚玄修道的名士,尤其與道士許邁深交,經常與道友一起浪跡山水、採集仙藥,早有辭官修道之心。《蘭亭集序》寫成後兩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稱病去郡」[2]。終老嵊縣金庭[3]。
355年(穆帝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寫下後世流傳的《告誓文》後,即離開官場,過着閒雲野鶴的退隱生活。許詢得知王氏隱居金庭,特從蕭山趕來與之為鄰[4]。王羲之辭官後沒有繁瑣的政務糾纏,在精神上顯然是得到了解放,只有自己身體日漸衰弱、病痛纏身使他痛苦,兩個孫女夭折之事令他傷心。
王羲之晚年墨寶《快雪時晴帖》是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個帖文,全文只有28個字,此時,他已經辭去官職,享受着隱逸自然的生活。此帖材質為紙本,尺寸縱23公分,橫14.8公分。全文如下:
「羲之頓首 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 未果 為結 力不次 王羲之頓首 山陰張侯」
(白話翻譯:山陰張先生你好,剛才下了一場雪,現在天又轉晴了,想必你那裏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會我沒能去,心裏很鬱悶。你家送信的人說不能在我這裏多停留,要趕快回去,那我就先寫這些吧。王羲之敬上。)
第一句「羲之頓首」是草書,筆墨流暢優雅,宛若遊龍。第二句「快雪時晴」,筆畫由草書轉向行書,雍容古雅、圓渾妍媚。而第三、第四、第五句…字體也不盡相同,有不同的韻味。
王羲之信奉道教,認為服食藥石可以成仙或長生不老,因此有長年服食藥石的習慣。晚年因病投注更多的時間到深山中採集藥石服食,然而藥石並沒有使王羲之延壽,反而可能傷害了他的身體,最後在健康狀況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年僅59歲就與世長辭了。葬於孝嘉鄉濟度寺(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
而王羲之的妻子郗璿則非常長壽,活到了90歲。
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剩160餘件。至今已知僅存摹本、碑文及拓本約30件,而書帖真跡已無存世。
以下為王羲之生平大事及寫帖之年份[20]:
王羲之十六歲,開始隨同叔父王廙學習書法及繪畫。三月,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即位,史稱晉元帝。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