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书法家、政治人物 (151-23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鍾
鍾繇獲推舉為孝廉,之後擔任過尚書郎、陽陵令,因病去職。之後又被徵召到朝廷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後部將李傕、郭汜又攻破長安把持朝政,此時曹操大破黃巾自領兗州州牧,初次遣使上書長安朝廷,李、郭認為關東群雄有意另立天子因而並不信任曹操,鍾繇反勸說李、郭應藉助曹操擁護獻帝的忠心,於是使者得以來往。興平二年(195年),李、郭互相攻擊,李傕脅持獻帝到自己軍營中,鍾繇與侍中衛尉楊奇、尚書郎韓斌等人出計謀,比如誘使李傕部下反叛削弱其勢力,獻帝才得以逃離長安。[3]因功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封為東武亭侯。
建安二年(197年),馬騰、韓遂相爭,曹操因伐呂布無暇分身,經由荀彧推薦,上書奏請侍中鍾繇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四年十二月甲辰(200年1月4日[4])[5],鍾繇到長安之後送書給馬騰和韓遂陳述利害,馬、韓臣服獻帝,送子為質。官渡之戰時,送兩千餘馬匹給曹操,曹操譽之為「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七年(202年),匈奴單于呼廚泉在平陽叛亂,鍾繇率軍圍困,袁尚遣鍾繇外甥河東太守郭援和并州刺史高幹率軍到河東,鍾繇遣參軍張既說服馬騰來援,馬騰遣子馬超、部下龐德夾擊,斬郭援,降服單于。其後河東衛固作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並為寇,鍾繇又率諸將將其擊破。
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鍾繇率軍進伐張魯,引起馬超、韓遂起兵叛亂,是為潼關之戰。
自從漢帝被董卓挾持從雒陽遷往長安後,雒陽人口稀少,鍾繇遷徙關中居民,又招納逃亡之人,數年間人口逐漸充實。曹操出征關中之時,得到這裏物資支援,表封鍾繇為前軍師。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後,鍾繇出任魏國大理,掌管刑獄。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曹操進爵為魏王,鍾繇遷相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鍾繇因舉薦魏諷而被免職。後隨徐晃參與了樊城之戰。[6]
220年,曹丕繼魏王位之後,鍾繇復職又擔任大理。同年曹魏代漢後,鍾繇任廷尉,封「崇高鄉侯」,之後於黃初四年八月丁卯日(223年9月23日)遷太尉,改封「平陽鄉侯」。鍾繇以太尉之職,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列三公,曹丕稱三人是「一代之偉人」。鍾繇膝蓋有病,華歆年高多疾,於是被允許朝見時坐車前往,再由虎賁衛士抬上殿就坐,開後世三公有疾病時特別優待的先例。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鍾繇進「定陵侯」,增五百戶封邑,共計一千八百戶,升太傅。太和四年(230年)四月逝世[7],曹叡素服弔唁,諡號「成侯」。
鍾繇也是著名書法家,擅長隸書、楷書、行書,後世尊為「正書之祖」。在書法方面,與王羲之併稱「鍾王」,其書體稱為「鍾體」,有徒弟衛夫人及徒孫王羲之。梁 (南朝)書論家庾肩吾所著《書品》中,鍾繇與張芝、王羲之併列「上之上」品:「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聖;鐘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代表作品有《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等。
鍾繇小時候隨着族父鍾瑜去了洛陽,當時遇到了算命師,算命師說:「這孩子有貴人相,不過他會遇上水難,需要多加慎重啊!」之後還沒走完十里路,過橋的時候馬匹受驚,導致鍾繇落水差點淹死。鍾瑜藉着算命師預言成真而資助鍾繇學習。[13]
鍾繇年輕時,跟劉勝到抱犢山學了三年書法,回來後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研討筆法。一次鍾繇在韋誕的座位上看見了蔡邕論筆法的書,於是向韋誕苦苦索求這本書,韋誕不肯給。他急得捶打自己的胸脯,因此吐血。太祖曹操用五靈丹救治才沒事。等到韋誕死後,鍾繇暗中派人掘開韋誕的墳墓,才得到蔡邕的書[14]。但此事極有可能是虛構的,韋誕死時鍾繇已去世二十幾年。
志怪小說記載:鍾繇數月不上朝,意性異常,有人問原因,鍾繇說:「我遇到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婦人。」問他的那人說:「必是鬼物,可殺之。」後來這位婦人又來找鍾繇,但這次她站在了門外。鍾繇問道:「怎麼不進來呀?」那婦人答:「聽說你要殺我。」鍾繇說「沒有的事」請她進屋。鍾繇本想殺她,又起了惻隱之心,於是砍傷了她的大腿。婦人跑了出去,並用衣服中的棉絮擦血。第二天鍾繇讓人沿着血跡尋找,找了一座大墳,棺槨里就是那位婦人,外貌容顏如同活人一樣,身上穿着白綢衣衫,坎肩上繡有花紋,左大腿上有傷痕,四周還有沾染血跡的棉絮。[15]
荀攸與鍾繇交厚,鍾繇說:「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諮公達,輒複過人意。」荀攸前後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所謂「世不得盡聞也」。
此外,兩人和朱建平為好友。荀攸早死,兒子尚幼。鍾繇幫助打理荀家,欲讓荀攸的妾改嫁。在寫給別人的信上說:「我和公達(荀攸表字)都曾讓建平相過面。建平說:『雖然荀君比較年輕,但是後事卻要託付給鍾君。』我當時對他開了句玩笑:『那時我可要把你的阿騖嫁掉。』哪裏想得到公達竟真的早逝了,玩笑話就這樣成真了!現在我要讓阿騖改嫁,使她能有個好歸宿。回想建平的妙語,不在唐舉、許負以下。」
形象與正史相似。初為長安郡守,馬超反叛時,引軍攻打長安,鍾繇率軍防衛。後城破,鍾繇從東門棄城而走,退守潼關。後奉獻帝令繇草擬詔令,冊立曹操為魏王,曹操以鍾繇為相國。明帝即位時,鍾繇為太傅。諸葛亮北伐,鍾繇舉薦司馬懿前往抵禦。
此外亦有一個虛構之弟鍾進,不見正史記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