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拓是指用墨或其他染料將石刻、器物等硬表面上的圖案複製到紙張上的技藝[1][2],由此得到的文字或圖案稱為拓片[註 1]拓本拓版脫本[3][4]。染料多採用墨汁,現代普遍以鉛筆代替。紙料常選擇高吸水性的宣紙縑紙

Thumb
手持耒耜之大禹治水圖
(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漢刻)
Thumb
魏碑元懷墓誌》局部拓片

歷史

晚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論畫體、工用、搨寫」中寫道:「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顧愷之有摹拓妙法)。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亦有御府拓本,謂之官拓。國朝內庫、翰林、集賢、秘閣,拓寫不輟。承平之時,此道甚行,艱難之後,斯事漸廢,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寶之。既可希其真跡,又得留為證驗。」這說明遠在唐代之前摹拓書畫的技藝已相當不低,且有多家兼任拓寫的官府機構。

古時,拓片技藝因難度較高,要求嚴格,在中國文化中還算是一門傳統手藝。中國拓片技藝分南、北兩大派系,派下又分支系。古時的石刻書法作品多以拓片形式存在於世。自宋代起,「北碑南帖」簡單地概括了南北派系的主要分歧。南派着重於帖學(墨跡書法),北派則注重碑學(石刻書法)。南北二派在五胡亂華時期因政治原因隔離開來,南派通過東晉劉宋南齊前後五朝,北派以後趙前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朝一脈相承,至二派形成現狀[5]。南派以蘇派為代表,金春剛是蘇派技法的代表大師。

方法

中國傳統拓片的主要拓印對象是石碑甲骨青銅器皿上的書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紋圖案。拓片製作手法不同。簡單可將紙覆蓋在刻有欲拓內容的硬平面上,傾斜鉛筆頭,輕輕塗畫,使圖文的凹凸不平之處複製到紙上。中國傳統拓印程序要求先將石頭或青銅表面圖文部分刷洗乾淨,再澆上清水。將宣紙潤濕,小型拓片可用軟毛筆潤濕、大型拓片可用毛巾潤濕。潤濕後自上而下將宣紙輕敷於拓文表面,再在濕宣紙上貼上一層干宣紙以吸取多餘水分,將四角四邊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紙,使濕宣紙緊貼所拓平面,隨後除去干宣紙。待濕宣紙稍干後再用撲子蘸取適量的墨汁,輕輕扑打濕宣紙以複製刻畫的圖文。等宣紙、墨汁在碑器上曬乾或風乾,移去四角固定,最後將宣紙取下。[6]

分類

傳拓主要有撲拓、擦拓兩種,此外還有的蟬翼拓、烏金拓、鑲拓、朱拓、彩拓、全形拓、響搨等手段。[1]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