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年—220年1月或2月[註 1]),字雲
關羽因其忠義形象受到中華文化的推崇,逐漸被神化,成為信仰對象,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於他體現了儒家文化中捍衛正統的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
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文賢聖帝,是為五恩主之一。
民間受《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義結金蘭,關羽排行第二,俗稱關二爺、關二哥。陳壽撰寫之《三國志》,將關羽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為一傳(《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元末明初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又將該五人並稱「五虎上將」,毛宗崗稱其為「三絕」之「義絕」。至今,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仍常祭拜關公。
生平
關羽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註 2]。早年因殺人逃亡,避難於涿郡。[5]184年(中平元年),劉備(涿郡人)在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的資助下[6],招募民眾,組建軍隊抵禦黃巾軍的掠奪,關羽和張飛加入了這支隊伍。[7][8]190年,關東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時,劉備投靠公孫瓚。公孫瓚派劉備與田楷前往青州,任命劉備為別部司馬[9]。191年,劉備因功被任為平原相(屬於青州),關羽和張飛任別部司馬,協助指揮部隊[10]。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11][12]
194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謙,陶謙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劉備與田楷率軍前去救援。陶謙給劉備4千丹陽兵,並推舉他為豫州刺史。劉備就離開田楷,投靠陶謙。[13]陶謙去世後,劉備繼任徐州牧。[14]不久,袁術進攻劉備[15],劉備被呂布趁機擊敗。劉備向呂布求和,呂布接受了這一請求,以劉備為豫州刺史屯駐小沛。劉備派關羽駐守下邳。[16]曹操上表朝廷,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為宜城亭侯。
196年(建安元年),劉備在呂布再次進攻中失敗,關羽隨劉備投奔曹操,曹操推舉劉備為豫州牧。197年,袁術在壽春僭號稱帝。198年,劉備隨曹操在下邳擒殺呂布。曹操任命車冑為徐州刺史。劉備和關羽隨曹操返回許都。劉備被任為左將軍。199年,袁術兵勢日蹙,準備從徐州向北投靠袁紹,曹操派劉備等率軍前往徐州攔截。劉備到下邳後,襲殺車胄,佔領徐州,舉兵反曹,命關羽守下邳[17][18],自己守小沛。[19]
200年(建安五年)正月,曹操擊敗劉備,劉備經青州投奔袁紹[20],關羽被擒(或投降)。曹操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對他禮遇有加[21]。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察覺他無意久留,讓張遼試探其心意。關羽坦言:「我深知曹公厚待,但我受劉備大恩,誓與共死,絕不背棄。我會立功報答曹公後再離開。」[22]:278張遼如實稟告,曹操感嘆:「事君不忘本,乃天下義士。」[23]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準備渡河,同時派顏良等進攻白馬。[24]四月,曹操採用荀攸之計[25],佯裝欲於延津渡河,誘使袁紹分兵。隨後,曹操親自率軍突襲白馬,命張遼與關羽為先鋒。[26]關羽看到顏良旗幟後,單騎衝入敵陣斬殺顏良後順利返回,袁軍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27]。關羽因此功被封為漢壽亭侯。[28]立功後,曹操加倍賞賜試圖挽留,但關羽謝絕所有賞賜,留書告辭,準備回到劉備身邊。此時,劉備藉口南聯劉表[29]離開袁紹集團,率領部隊與劉辟等在汝南騷擾曹操後方,關羽趕去會合。[30][31]曹操部下建議追擊,曹操制止道:「他各為其主,勿追。」[32]
201年,關羽隨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33],駐軍新野[34],負責守護荊州北部邊境。
207年,曹操統一北方。
208年(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雖然年少,卻深受劉備重視[35],這引發了關羽和張飛的不滿。直到劉備重申諸葛亮的重要性後,二人才停止抱怨。[36]
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去世,其子劉琮繼位。得知曹操南下後,劉琮決定投降。九月,曹操收到劉琮的降書後進軍襄陽[37]。劉備準備南逃江陵,派關羽率領部分軍隊先從水路南行,計劃在江陵會合。[38][39][40]曹操考慮到江陵儲有軍資,遂率五千精騎追擊[41][42]。與此同時,江東使者魯肅從江陵北上迎接劉備[43]。三方在當陽長坂相遇,劉備被曹軍擊潰。幸好關羽船隊及時抵達漢津,劉備軍得以乘船撤往夏口。[44]
劉備抵達夏口後,接受魯肅的建議,駐紮樊口(今湖北鄂州)[45],並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見孫權。[40][46][47]冬天,孫劉聯軍在烏林擊敗曹操,迫使曹操撤軍北返[48],留曹仁等守江陵[49][50][51][52]。劉備派關羽參與圍攻江陵,試圖從漢水出擊截斷曹仁的退路。[53][54][55]至209年底,曹仁撤退。劉備成功佔領荊州江南四郡,並被推舉為荊州牧[56]。210年,周瑜去世後[57],劉備與孫權協商調整荊州勢力範圍,借得南郡[58][59],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江北[60]。
211年,劉備應劉璋邀請入蜀[61],命關羽等留守荊州[62]。期間,關羽曾與曹軍將領樂進和文聘交戰。[63][64][65]後來,劉備與劉璋反目,開始攻略益州,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和劉封等從荊州入蜀增援,留下關羽鎮守荊州。[66][67]得知馬超歸降劉備[68]後,關羽寫信詢問馬超才能。諸葛亮稱讚馬超文武兼備,但不及關羽,令關羽非常滿意。[69][70]214年,劉備佔領益州[71][72][73]後,任命關羽督荊州事[74]。
215年,孫權派諸葛瑾前往索取荊州三郡(長沙、桂陽和零陵)[75],遭劉備拒絕[76][77]。孫權不滿,試圖接管三郡,但關羽迅速驅逐孫權派出的官員[78]。
孫權大怒,決定採取軍事行動,派廬江太守呂蒙率軍佔領三郡,同時命令魯肅駐益陽[79][80],自己則進駐陸口指揮。[81]劉備得知孫權動向後,親率五萬軍隊從益州趕回公安,並派關羽領兵爭奪三郡[82]。關羽精選五千士兵[83]計劃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多士兵前往駐守。關羽遂放棄渡河,選擇在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84]對峙期間,呂蒙迅速佔領三郡並北上與魯肅會合[85][86]。關羽和魯肅在益陽進行了談判,但沒有達成共識[87]。
同年,曹操進攻漢中,為盡快解決荊州問題並騰出兵力保衛益州,劉備同意與孫權重劃勢力範圍,以湘水為界[88],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讓給東吳,孫權則退出零陵,並承認劉備對江陵、武陵及零陵的控制[89][90][91]。
217年春,孫權為緩和與曹操的關係,派徐詳出使請降。[92][93][94]自赤壁之戰後,曹操四次進攻孫權(分別在209年、212年底至213年初、214年、216年底至217年初),而劉備在未與曹操大規模衝突的情況下,獲得了益州和荊州的大部分利益,令孫權心生不滿。同年,魯肅去世[95],失去這一關鍵紐帶後,孫劉聯盟變得更加脆弱。
魯肅去世後,孫權暫時任命嚴畯管理荊州事務[96],不久改派呂蒙為荊州上游軍事統帥,鎮守陸口[97]。與魯肅主張維持孫劉聯盟不同,呂蒙認為關羽野心勃勃,憑藉長江上游的戰略地位,擔憂關羽會趁機東進,攻取江東,威脅甚至大於曹操[98][99]。為此,呂蒙擬定計劃:東吳佔領荊州後,由孫皎鎮守南郡,潘璋扼守白帝城防備劉備,自己駐守襄陽防備曹操,蔣欽率軍巡江作為機動部隊,以確保江東上游安全。[100]呂蒙到任後,表面上與關羽保持友好[101],暗中則籌划進攻和等待時機。
218年(建安二十三年)春,劉備率軍攻打漢中,攻下馬鳴閣後進逼陽平關與夏侯淵對峙。曹操七月西征,九月駐長安。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黃忠在定軍山之戰中斬殺夏侯淵[102]。五月,曹操最終撤軍回長安,劉備得以佔領漢中。佔領漢中後,劉備派劉封從南鄭(漢中)東下,孟達從秭歸(荊州)北上,共同攻略東三郡(房陵、上庸、西城)。[103][104]
七月,劉備稱漢中王[105][106]。關羽列名於漢獻帝上表,仿效東漢初河西五郡推竇融為元帥故事,推劉備為漢中王,拜大司馬[107]。劉備派費詩去荊州,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108][109][110][111]。
同月,關羽率軍自江陵北上,發起襄樊戰役,攻擊曹仁駐守的樊城,讓糜芳負責守江陵,士仁守公安[112]。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于禁統率七軍迅速趕往樊城,曹仁則讓于禁、龐德等屯駐樊北。[113][114]
八月,連綿大雨導致山洪暴發,漢水驟漲,七軍被淹,于禁無奈投降[115][116],其部下幾乎全部投降,副將龐德拒絕投降,活捉後被關羽殺死[117][118][119]。關羽隨即加緊進攻樊城,曹仁則固守待援。同時,關羽派遣軍隊包圍襄陽。[120][121]
饒勝文認為,關羽北攻襄陽並非自作主張,而是劉備階段性佈局的一部分。劉備在佔據漢中後,主要軍事策略即是攻取東三郡,以通過沔水聯通漢中與荊州。沔水作為兩地的關鍵紐帶,在流出秦巴山地後流經荊州重鎮襄陽。劉備意圖打通這條水路通道,以加強漢中與荊州的聯繫,鞏固荊、益二州的戰略連接。因此,關羽在劉封和孟達攻下東三郡後不久便發起了對襄樊的進攻。[40]
曹操派任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等相繼投降關羽[122]。同時,許都以南,梁、郟、陸渾等地盜賊紛紛響應關羽號召,願為其效力。關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123][124]。這一局勢促使曹操與群臣商議遷都,以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人對此表示勸阻,認為關羽得勢後,孫權必然不滿意,可以派人勸說孫權從後方干擾,並承諾將江南之地封給孫權,從而解決樊城的困境,曹操對此表示同意。
關羽曾請求上庸的劉封和孟達出兵支援,但二人以「人心未附」為由未予響應。[125]關羽北攻襄陽時,呂蒙認為時機成熟。然而,關羽在江陵、公安仍留有重兵,並沿江設防,對江東保持戒備。呂蒙於是假借治病之名,讓孫權公開召他回建業,任命當時不知名的陸遜接替上游防務,暗中繼續籌備進攻[126]。陸遜到任陸口後,多次以謙遜口吻致信關羽,稱讚其重創曹軍的戰功。關羽遂放鬆戒備,將部分守軍調往樊城。[127]于禁七軍覆沒後,沔水圍城,曹仁等人被困固守。受東吳麻痹策略與急於求勝心態的影響,關羽將荊州守軍調至樊城,篤信樊城指日可破。
建安二十四年初秋,沒有人懷疑關羽將攻佔樊城、襄陽。[40]
關羽俘獲于禁七軍後,面臨糧草不足的問題,便開始私自奪取湘關的糧食。孫權指使呂蒙展開行動。呂蒙前往尋陽,派士兵假裝成商人,悄悄抓獲關羽設置在江邊的所有哨兵,關羽對此毫不知情。[130]
十月,孫權派使者給曹操上書,表示願意討伐關羽來貢獻自己的力量[131]。孫權希望曹操為其偷襲江陵的行動保密,但董昭認為不應讓孫權輕易得到荊州,建議曹操表面上答應孫權,暗中將消息傳遞給襄樊守軍,預料關羽仗着後方城池堅固不會撤軍,即使撤軍也將和吳軍交戰,同樣能解襄樊之圍。曹操同意。襄樊守軍得到消息後果然士氣振奮,關羽果未撤軍。
十月,曹操調集徐晃、張遼等將領及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前往救援樊城,準備親自征討關羽。屯兵居巢防禦東吳的夏侯惇也到摩陂與曹操會合。
十月,呂蒙任征荊州大督,率兵西進南郡,迅速襲取公安和江陵,守將士仁和麋芳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孫權親自率軍前來支援。呂蒙、陸遜逐步控制荊州。[132]
救援樊城的徐晃起初因為部隊多為新兵,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曹操隨後派徐商、呂建等將領及殷署、朱蓋等12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
此時,關羽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隔絕襄陽,但孫權襲擊關羽輜重。關羽知悉後方生變,於是南撤,襄陽因此解圍。曹操下令不要追殺關羽,以免孫權改變主意對抗曹軍,也希望坐看關羽與孫權互相交戰。
關羽回軍江陵途中,陸遜任右護軍、鎮西將軍屯駐夷陵,呂蒙任南郡太守駐江陵。期間,關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呂蒙處,關羽軍隊家屬多在江陵,呂蒙讓使者到城中傳遞家書,關羽軍因此漸漸潰散。[133]
關羽至當陽,西保麥城。敗走麥城後,士兵繼續逃散,關羽身邊只剩十餘騎。
十二月,關羽偽降,在城牆上立幡旗模仿人樣,藉機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臨沮縣章鄉南[134](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同月,關羽被馬忠捕殺,孫權將其首級送至洛陽曹操處。
《蜀記》記載,孫權一度有意不處決關羽,將他留下做為應對劉備和曹操的戰力;孫權近臣建言:「野狼絕不可豢養,否則一定會帶來禍害。曹操於活捉關羽後沒有立即將他處斬,自取大患,後來受他反攻而甚至一度考慮遷都,主公難道忘記了嗎?關羽萬萬不可活命。」裴松之注則認為,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退路,羽至即斬,而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不可能不即時殺關羽,焉有時間議其生死[135]。南北朝時世人普遍認為關羽不願投降而殉節[136]。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埋葬地點為關林,但現代有觀點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其頭顱埋葬處,而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造的祀祠場所。[137]孫權以諸侯禮安葬關羽的身軀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後來,關羽故鄉山西運城的解州建立了關帝廟,即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或故里/山西)[138]」。
220年正月,曹操逝世。同年,夏侯惇、程昱、劉璋、呂蒙、法正、黃忠相繼去世。
221年四月,劉備登基稱帝。七月,劉備率軍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在玉泉山建關羽祠。同月,張飛被部下暗殺。
223年,劉備逝世。
260年,蜀漢後主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263年,蜀漢滅亡。龐會參與魏滅蜀之戰,戰後盡滅關氏家以為父龐德報仇。
人物
關羽個性堅毅忠直但是剛愎驕矜,不甘屈居人下。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可與誰相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稱得上一世之豪傑,是黥布、彭越一流之人物,可以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趕不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139]:305及黃忠官拜後將軍,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勸解,關羽才接受。他看不起才能平庸的人,對這些人都會毫無掩飾的鄙視厭惡,其中麋芳、士仁十分怨恨關羽輕視自己,樊城一戰失利與他們見死不救投奔東吳有莫大關連,只有才能或品德受關羽認可的人,關羽才願意友善來往,諸葛亮、張飛、廖化和忠節著名的趙累都與他交好,當年身處魏營時徐晃、張遼也與之友好。
關羽身故後,蜀漢後主為其立諡號「壯繆侯」,然繆字語意有負面含意,被認為罪咎未守住荊州兵敗身死之意,然與繆與謬二字讀音相通及通用字有關,繆字用在宗廟追諡時讀音與涵義通穆字,與綢繆相搭時讀音作謀。
因而關羽的諡號「壯繆侯」是善諡或惡諡,端看繆字的讀音應用場合(漢字字意普遍有一字多種涵義情況)。
軼事
- 一次,曹操和劉備一起打獵時,關羽勸劉備趁機殺死曹操,但劉備沒有聽從[140]。
- 據《三國志》裴注及《蜀記》和《華陽國志》記載,關羽在曹操圍困呂佈於下邳時,多次請求曹操娶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前妻杜氏為妻。曹操懷疑杜氏的美貌,城破後親自見了她,果然被吸引,便將她佔為己有。關羽因此感到不安。[141][142]
- 關羽北伐後期聽到呂蒙襲取江陵縣城後引軍還荊州回防,他看到江陵縣城時說:「這城當初是我建造的,攻是攻不下的。」於是放棄進攻江陵。[144]
家庭
- 不詳,《華陽國志》記載關羽因妻無子,故向曹操請求納秦宜祿妻(即杜氏)。清代馮景撰《關侯祖墓碑記》稱關羽妻胡氏,名玥,即關平之母。
評價
- 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曹操:「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張遼:「羽受公(曹操)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溫恢:「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三國志· 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 程昱:「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董昭:「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羽為人彊梁(也作『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徐晃:「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傅幹:「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 袁准:「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 曹丕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150]
- 孫權欲活關羽以敵劉備、曹操,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並認為如果像他這樣的人能率領其中的一個攻戰,就可定大事。[151]
-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併兼心。」
- 陸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陛下(孫權)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曹操)烏林,敗備(劉備)西陵,禽羽(關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 韋昭:「關背德,作鴟張。割我邑城圖不祥。」
- 張儼:「羽圍襄陽,將降曹仁,生獲于禁,當時北邊大小憂懼,孟德身出南陽,樂進、徐晃等為救,圍不即解。」
-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姦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 廖立:「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及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與義士的代名詞:
- 「值天下大亂,(劉)遐為塢主,每擊賊,率壯士陷堅摧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晉書·劉遐傳》)
- 禿髮傉檀:「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晉書·卷一百二十六·載記第二十六》)
- 「(閻)負、(梁)殊曰:『……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萬人之敵者,則前將軍新興王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范俱難,建武將軍徐盛。』」(《晉書·苻生載記》)
- 「李庠,字玄序,特第三弟也。少以烈氣聞。……趙廞深器之,與論兵法,無不稱善,每謂所親曰:『李玄序蓋亦一時之關、張也。』」(《晉書·李特載記》)
- 「傉檀曰:『吾今新牧貴州,懷遠安邇之略,為之若何?』(宗)敞曰:『涼土雖弊,形勝之地,道由人弘,實在殿下。段懿、孟禕,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隴之冠冕;斐敏、馬輔,中州之令族;張昶,涼國之舊胤;趙昌、張穆、邊憲、文齊、楊班、梁崧、趙昌,武同飛、羽。』」(《晉書·禿髮辱檀載記》)
- 「崔公,古之關張也。」(《魏書·崔延伯傳》)
- 「史臣曰:『長孫肥結髮內侍,雄烈知名,軍鋒所指,罔不奔散,關、張萬人之敵,未足多也。』」(《魏書·長孫肥傳》)
- 「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魏書·楊大眼傳》)
- 「薛彤、(高)進之並道濟腹心,有勇力,時以比關羽、張飛。』」(《宋書·檀道濟傳》)
- 「又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眾軍尤憚之。及將戰,(吳)明徹謂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陳書·蕭摩訶傳》)
- 「武人略陽垣歷生、襄陽蔡道貴,拳勇秀出,當時以比關羽、張飛。」(《南史·文惠太子傳》)
- 「(從弟京杲)後從李光弼出井陘,督趫盪先驅,戰嘉山尤力,(唐)肅宗異之,召見曰:『黥、彭、關、張之流乎!』」(《新唐書·辛雲京傳》)
- 「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南齊書·曹虎傳》)
- 「羽為曹公所厚而忠不忘其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士亦能之。曹公得羽不殺,厚待而用其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君亦能之。至羽必欲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封還所賜,拜書告辭而去,進退去就,雍容可觀,則殆非戰國之士矣。曹公內能平其氣,不以彼我為心;外能成羽之忠,不私其力於己,是猶有先王之遺風焉。吾嘗論曹公曰:是人能為善而不能不為惡,能為善,是以能享國;不能不為惡,是以不能取天下。」(唐庚《三國雜記》)
- 「衛尉卿兼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克樹勛庸,遍該韜略,關張萬人之敵,勇不顧身;程李二將之名,忠於衛主。」(《冊府元龜·備御》)
- 李暠:「詠群豪之高軌,嘉關張之飄傑,誓報曹而歸劉,何義勇之超出!據斷橋而橫矛,亦雄姿之壯發。」(《晉書•列傳第五十七》)
- 虜主元宏遺虎書曰:「卿進無陳平歸漢之智,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嬰閉窮城,憂頓長沔,機勇兩缺,何其嗟哉!」(《南朝梁·南齊書列傳第十一》)
- 「朱異之徒,積受金貝,遂使咸稱胡、趙,比昔關、張,誣掩天聽,謂為真實。」(《梁書•列傳第五十》)
- 「齊孫臏晏嬰、晉程嬰公孫杵臼、燕樂毅、漢曹參陳平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關羽張飛諸葛亮、唐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徵李靖李績尉遲恭渾瑊段秀實等,皆勛德高邁,為當時之冠。」(《宋史·志第五十八·禮八》)
- 「關羽則為仇國所禽,張飛則遭帳下所害。凡此名將,悉皆人雄。」(《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
- 「關張比疆治,將相俱和同。」(《梁父吟》)
- 「楚、漢未分,絳、灌所以宣力;曹、劉競逐,關、張所以立名。然則名立資草昧之初,力宣候經輪之會,攀附鱗翼,世有之矣。」(《隋書·列傳第二十九》)
- 「公結髮戎旅,妙善孫吳 。如雲如鳥之形,因山背水之勢,莫不深明權變,躬先士卒。雙鞬並帶,二戟兼提。滕灌之驍雄,關張之勇扞,復見於茲矣。」(《大周使持節少傅大將軍大都督恆夏靈銀長五州諸軍事恆州刺史普安壯公墓志銘》)
- 「爾久從征伐甚有戰功語其威名乃關張之比也。」(《冊府元龜·誡勵》)
- 「衛尉卿兼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克樹勛庸,遍該韜略,關張萬人之敵,勇不顧身;程李二將之名,忠於衛主。」(《冊府元龜·備御》)
- 「蜀之乃祖乃父,或士或人,而皆內稟忠貞,外資驍果,武負關張之氣,文傳揚馬之風,迎大駕以涉岷峨,合諸軍而定關輔忠氣冠乎日月,勳業著乎山河,凡在幽遐,皆所傳達。」(《冊府元龜•傳檄》)
- 「關羽、張飛,爪牙悉標於西廡。威生戶牖,武耀庭除。」(《蜀先主廟記》)
- 「乃若關雲長、張益德,雖曰萬人之敵,而程昱等輩奇之,然功業之著見者蓋鮮矣。」(《十先生奧論注》)
- 「楚、漢未分,絳、灌所以宣力;曹、劉競逐,關、張所以立名。然則名立資草昧之初,力宣候經輪之會,攀附鱗翼,世有之矣。」(《隋書·列傳第二十九》)
- 「索苞有文武材,舉孝廉,除郎中,每征伐克敵,勇冠三軍,時人比之關羽。宋澄於金城,為步羌三千人所圍,窮守孤堆,垂當破沒,苞以完騎五千,奮劍突陣,逕入與澄對坐,捶頭拊掌大笑。羌皆佩盾、擢刀四面直前。苞謂澄曰:「君但安心,觀我擊之。」乃除區弓接矢,繞捶射之,莫不應弦而倒,皆陷盾通中,立殺三十餘人,創夷者百計,羌即散走。稱神。」(《敦煌實錄》)
- 「子彥少嘗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開內鋸骨,流血數升,言戲自若。時以為逾於關羽。」(《魏書·列傳第十三》)
- 「留贊鷙猛壯烈,萬人敵也。其剚刃信足與雲長之刮骨,何以異哉?心有主而不動,視疾痛死生若無與於已者,壯士之勇也。況復得其死哉!」(《續後漢書·列傳第六十七》)
- 「公專逹西南則卻地千里,東北則獻俘億計。至若挫魏勝觧趙圍,斬顏良於萬人之中,伏孟獲於七縱之際。皆公之任也!」(《文苑英華·巻三百六十九》)
- 「惟公少稱弘量,喜慍不形,尤長武略,仁而有勇。及感會風雲,立功成務,謙虛下物,始終無改。雖復關羽有國士之風,祭遵懷儒者之操,無以加也。」(《文館詞林·巻四百五十三》)
- 「武帝伐廣固,仲德為前驅,戰輒破之,大小二十餘戰。論曰:王仲德受任二世,能以功名始終。入關之役,檀、王咸出其下。元嘉北討,則受督於人,有藺生之志,而無關公之憤,長者哉。」(《南史·列傳第十五》)
- 張輔:「張飛關羽,皆人傑也。」(《名士優劣論》)
- 葛洪:「咸謂勇力絕倫者,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則三九之才也。然張飛關羽萬人之敵 ,而皆喪元辱主,授首非所。」
- 陸雲:「關羽滔天,作雲西土。帝曰將軍,整爾熊虎。」(《吳故丞相陸公誄》)
- 石重貴評張彥澤:「猛若關張,氣吞荊聶,薦膺委寄,每著勤勞。鳴鏑離弦,既得吟猿之妙;青萍出匣,久彰斷兕之名。營陣之間,皆推果毅。」(《親征契丹命將制》)
- 尹義尚:「徐元直西蜀之謀士,關雲長劉氏之驍將,須歸即遣,知叛弗追,今之與古,何其異趣?」(《與徐僕射書》)
- 常璩:「河東關羽雲長,同郡張飛益德,並以壯烈,公壯羽勇銳,拜偏將軍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
- 張茂:「曜可方呂布、關羽,而雲孟德不及,豈不過哉。」(《十六國春秋》)
- 崔鴻:「劉淵別將劉翼,驍勇過人,能一手舉殿柱,跳過平陽門,時人擬之關張。」(《十六國春秋》)
- 薛安都:「時人云關羽斬顏良不是過也。」(《南史·薛安都傳》)
- 庾信:「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經一百六戰。通中陷刃,疾甚曹參;刮骨傅藥,事多關羽。而風神果勇,儀表沉雄,事親無隱無犯。學不專經,略觀書籍;兵無師古,自得縱橫。」(《周柱國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
- 郎士元:「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誰為感恩者,意是思歸客。流落荊巫間,徘徊故鄉隔。離筵對此宇,灑酒暮天碧。去去無復言,銜悲向陳跡。」(《壯繆侯廟別友人》又稱《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
- 王維:「非關羽之絕倫,何以廁跡虎臣、儀形麟閣?」(《為曹將軍謝寫真表》)
- 元結:「何人恩信過於田橫?何人壯勇等於關羽?」(《問進士(永泰二年通州問)·第五》)
- 虞世南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縶,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 張士貴:「乃絳州義軍都頭目薛懷玉也。此人勇若關張,智同伊尹,堪當大用。」(《薛仁貴征遼事略》)
- 賀遂亮:「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松筠,風霜不能改其色。」(《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 張元晏:「祢衡垂一噪聲之名,關羽藎萬人之敵。御眾布投膠之德,禮賢懷比飯之恭。智略出群,忠果成性。」(《授馮行襲昭信軍節度使制》)
- 董侹:「惟將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且避其鋒,孔明謂之絕倫。」(《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
- 李儉:「黃霸為列郡之雄,關羽乃萬人之敵。」(《銀青光祿大夫太子中允贈工部尚書清河張公神道碑銘》)
- 楊炯:「攻城野戰,張飛、關羽;奇策密謀,荀攸、賈詡。」(《瀘川都督王湛神道碑》)、「陶公相宅,郭璞占墳。麵丹鳳而背元龜,兆青烏而徵白馬。三百篇之後,卜筮何從?二千石之榮,子孫無替。長男仁叡、男中仁楷、少男仁護、仁昉等,或體窮三變,藩、陸不足以昇堂;或力敵萬夫、關、張不足以扶轂。」(《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
- 杜甫:「孰與關張並,功臨耿鄧親。應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謁先主廟》)
- 杜牧:「天下無雙將,關西第一雄。授符黃石老,學劍白猿翁。矯矯雲長勇,恂恂郄縠風。」(《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 唐僖宗:「前左武軍大將軍宋皓,負關張勇智,有韓白英雄,累著戰功,再居環衛。」(《討王郢詔》
-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三國論》)
- 李德裕:「蜀先主與關羽、張飛同臥起,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皆用此道,故能成功。夫御英傑,使猛將,與見道德之人,接方正之士不同也,不可以繁禮飾貌,以浮辭足言,宜洞開胸懷,令見肝肺。氣懾其勇,恩結其心,雖踞洗召之,不為薄矣。祿山,夷狄之譎詐者也,非將門英豪,草萊奇傑,其戰鬥之氣,擊刺之才,去關、張遠矣!」(《英傑論》);「魏得關羽,則張遼挾以前驅。故能挫強楚之鋒,取顏良於麾蓋。」(《授何清朝左衛將軍兼分領蕃渾兵馬制》)
- 徐夤:「雖倚關張敵萬夫,豈勝恩信作良圖。能均漢祚三分業, 不負荊州六尺孤。綠水有魚賢已得,青桑如蓋瑞先符。 君王幸是中山後,建國如何號蜀都。」(《蜀》)
- 陳淵:「當時先主得關張,能使西川弱勝強。」(《默堂集·卷九》)
- 貫休:「龔遂劉寬同煦嫗,張飛關羽太驅馳。」(《賀鄭使君》)
- 岑參:「虜騎無數來,見君不敢當。漢將小衛霍,蜀將凌關張。」(《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
- 趙蕤:「(虞世南)曰: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臣主同心,魚水為譬,但以國小兵弱,斗絕一隅,支對二方,抗衡上國;若使與曹公易地而處,騁其長算,肆關、張之武,盡諸葛之文,則霸王之業成矣。」(《長短經》)
- 崔致遠: 「軍名定難,雅稱關張之聲;縣號宜君,克符堯舜之德。」(《賀殺黃巢賊徒狀》);「斯乃司徒相公鏡於心而寬兮綽兮,枰於事而無偏無黨,網羅雋彥,籠罩驍雄,於儒則沈謝呈才,於武則關張效力。」(《初投獻太尉啟》);「所謂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絳灌亦一時俊傑,關張非累世勛庸,鏤姓名於金鼎玉鍾,飾儀形於雲台煙閣,永言盡美,孰敢爭先?」(《徐州時溥司空·第二》)
- 桑叔文:「漢有汲黯,當朝為之正色。若非功高衛霍,名比關張,孰能有此榮貴。」(《唐故淮南節度討擊副使光祿大夫試殿中監兼泗州長史上柱國北平縣開國伯田府君墓志銘》)
- 徐鉉:「唐室崩離,諸侯角逐。吳武王奮桓文之舉,我先君效關張之用。摧(生字「亠凶」,即腦字無月)略地,所向無前。功加於時,慶鍾於後。」(《洪州豐城縣李司空碑文》)
- 孔平仲:「狄青字漢臣。元昊叛,屢將兵出戰,四年間大小二十五陣,八中流矢,人呼『狄天使』,上觀其儀表曰:『朕之關張。』」(《孔氏談苑》);「鼉鳴魚躍尚恐懼,萬一敵至誰敢當?邀看大船載旗鼓,聞說乃是關雲長。」(《詠於將軍詩》);「北人更欲生關羽,猶倚糜芳信士仁。 曹操雄心懷白馬,董昭空自弄精神。」(《詠史下·關羽四首》)
- 曹勛:「帝謂關張勇,氣吞豺虎群。忠誠昭白日,始卒翊明君。滅沿台躔耀,哀榮鳳口墳。傳家有賢嗣,淚血入江雲。」(《楊和王挽章五首》)
- 李邦直:「天下義士,雲長之徒掉臂而徐去,管寧之屬浮海而避之。」(《魏論》)
- 謝采伯:「孫權運籌於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為竒政縁。」(《密齋筆記·卷二》)
- 文天祥:「項籍、關侯、敖曹擒虎之流。」(《文山集·送彭叔英序》)
- 陳子微:「廈傾木不支,鼎重足先折。關張不終身,儀秦亦無舌。」(《本堂集·卷二十九》)
- 劉知幾:「關張以傲誕為將,桑霍以滿盈居職。」(《思慎賦》)
- 員興宗:「吾鄉所遣騎,乃探騎耳。豈人人關張乎!」(《九華集·卷二十四》);「時乎不渾護強中擒呂布,神乎不蓋藏萬眾取顏良。」(《九華集·卷二十四》)
- 綦崇禮:「以頗牧之才,關張之勇,盡護諸將,獨殿一方,鏖兵苦戰,則大敵為殲,據險守堅,則嚴師莫犯。」(《北海集•卷十一》)
- 李廌:「駢英雄則關張奮其武,登雋良則龐蔣善其職。」(《濟南集·卷五》);「三方各虎踞,猛將皆成群。屹然萬人敵,惟髯稱絕倫。仗節氣蓋世,橫矟勇冠軍。」(《關侯廟》)
- 黃履翁:「古之烈士才略,則向寵、柳渾、蔡道貴、鮑昭。或曉暢軍事,料敵萬里;或勇比關張,或治績顯太原。」(《古今源流至論·別集卷四》)
- 汪藻:「決勝重圍,飛、羽有萬人之敵。」(《浮溪集·韓世忠除兩鎮節度使制》)
- 蕭常:「羽飛萬人之敵勇有餘,而不知跡其行事。皆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少恩,此其所以敗也。」(《續後漢書》)
- 劉克莊:「骨已朽黃泉下,傳猶列青史中。猛朴時來宰相,關張運去英雄。」(《即事六言四首》);「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即事六言四首》)
- 方回:「萬人為翰墨,無一曹思王。萬人握干殳,無一關雲長。」(《題來將軍括蒼送行卷》)
- 賈似道:「要知斗處關張勇,頭小牙長體似金。」(《促織經·琵琶翅》)
- 何溟:「四海紛紛漢鼎移,將軍委質願扶持。欲除曹氏眼前害,豈料吳兒肘後欺?報國忠心千載著,復仇遺恨幾人知。我因王事行郊邑,特向高墳酬一卮。」(《題大王冢》)
- 趙秉文:「壯如破敵,勢甚擒賊,至如關羽義勇,張綱奮烈。取鯨鯢于堅陣,叱豺狼之當轍。」(《滏水集·古賦·海青賦》)
- 李俊民:「鼎足相吞勢未分,誰能傾蓋得將軍?曹吳不是中原手,天下英雄有使君。」(《襄陽詠史·關將軍廟》)
- 吳箕:「關雲長有功於魏,舍之而去,不畔先主,此有古國士風,亦足以見先主之得人心。」(《常談》)
- 岳飛:「一死何足道,要使後世書策知有岳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仿佛耳。」(《金駝續編·卷二十八》)
- 龔開:「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昆。」(《宋江三十六贊》)
- 郭允蹈:「關雲長以萬人之敵,弘護荊州,昭烈君臣以為長城,而輕躁寡謀,墜呂蒙之詭計。昭烈勇於一決,以爭荊州,君臣於是俱失之矣!或謂:是後也,昭烈不自將,而孔明長嘯以下荊州,則何如?曰:非孔明之志也。孔明固謂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之。又謂國賊曹操非孫權,又謂法孝直在,必能諫止上此行,孔明蓋亦難之矣。曰:然則荊州遂可置之度外乎?曰:向使雲長自江陵出襄陽,而益德、黃權有一人焉,為居守之計。則固可震撼中原,而無後顧之憂矣。雲長既死,雖孔明亦未如之何也。」(《蜀鑒 ·昭烈敗績於猇亭》)
- 鄭咸:「侯諱某,姓關氏,以忠義大節事蜀先主昭烈皇帝,為左右禦侮之臣,官至前將軍,假節鉞。侯之名聞天下後世,雖老農稚子,皆能道之。然謂侯英武善戰,為萬人敵耳,此不足以知侯也。曹孟德以奸雄之資,挾天子以令中原,虎視鄰國,謂『本初猶不足數,而況其下乎?』獨先主區區,欲較其力,而與之抗。然屢戰而數敗矣。士於此時,懷去就之計者,得以擇主而事之。苟不明於忠義大節,孰肯抗強助弱,去安而即危者?夫爵祿富貴,人之所甚欲也。視萬鍾猶一芥之輕,比千乘於匹夫之賤者,豈有他哉,忠盡而義勝耳。侯以為曹公名為漢臣,實漢仇也。而先主固劉氏之宗種,侯嘗受漢爵號矣。苟為擇其所事,則當與曹乎?當與劉乎?曹、劉之不敵,雖愚者知之。巴蜀數郡,以當天下之半,其成功不可待也,而侯豈以此少動其心哉?秋霜之嚴,見日見則消;南金之堅,遇剛則折。而侯之忠義凜然,雖富貴在前,死亡居後,不可奪也。孔融、楊彪皆巨德元老,一日少忤曹公,乃戮而囚之。侯為曹公所得,不敢加無禮焉;比其去也,熟視而不敢追。然則侯之所本,勝曹公多矣。蓋有以服其心而折其氣,豈在行陣間乎!侯本解人,廟於郡城之西。廟久不治,里中父老相與經營,加完新焉。時維太守張公,別乘張公,相與為雍容鎮靜之政,而解民熙然樂之,日有餘暇,可以致力於神矣。然則神安其宅,厥有由哉。」(《重修廟記》)
- 張商英:「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勢利尋常事,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詠辭曹事》)
- 張仲宣:「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關羽搴旗之效,可以論之於後塵。」(《對知合孫吳可以運籌決勝策》)
- 南濤:「及刺顏良於東郡,曹公即錶王漢壽亭侯。」(《紹興重修廟記》)
- 黃茂才:「氣蓋世,勇而強。萬眾中,刺顏良。」(《武安王贊》)
- 葉適:「(耿)豪雖凶粗不足取,而以關張比之,則又其細爾。」(《習學記言·卷三十五》)
- 朱熹:「正如關羽擒顏良,只知有此人,更不知有別人,直取其頭而歸。」、「關羽恃才疏鹵,自取其敗。」(《朱子語類》)
- 孫銳:「千載人,百世士。知正統,明大義。漢丞相,蜀先主。同公心,燭三光。為岳瀆,為星雲。今不死,髯將軍。」(《雲長公贊》)
- 陸游:「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讀史》)
- 洪邁:「自古威名之將,立蓋世之勛,而晚謬不克終者,多失於恃功矜能而輕敵也。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丑於萬眾之中。及攻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羽威震華夏,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呂蒙、陸遜之詐,竟墮孫權計中,父子成禽,以敗大事。」(《容齋隨筆·卷十一》)
- 陳亮:「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
- 陳元靚:「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後絕倫。」(《事林廣記後集》)
- 火魯胡達:「來謁崇寧廟,遺容古貌寒。奮戈扶寒祚,斬將報曹瞞。忠烈條山並,英靈解土安。未能雄吳魏,常使後人嘆。」(《謁解州廟》)
- 郝經:「羽、飛昭烈啑血起義,夙定君臣之分,期復漢室,百折興王。闞如兩虎嘯風從龍,夾之以飛,雄猛震一世,號稱萬人敵。羽報效於操,致書而去,飛瞋目橫矛,而與操決。矯轎義烈,上通於天,漢於是乎不亡。」;「羽儀狀雄偉,嶽嶽尚義,儼若神人。」(《續後漢書·卷十六》);「昔魏武之於關侯,梁高祖之於賀拔勝,孔明之於徐庶,皆謀臣猛將,反覆去就,知其無留,意猶不固止。」(《與賈丞相書》);「雲長萬人之敵,而呂蒙襲取。昭烈一世之雄,而陸遜摧破。漢之義師,不復東征。祗保梁益,吳遂蹈跨荊揚。操不可圗,丕乃禪代曺氏。遂有中國,而天下三分,殆非人謀亦天意也!」(《續後漢書·卷五十六》);「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跨有荊、益事戰攻,直指許、洛期一戎。操為喘氣謀避鋒,權為鯨梟示象恭。」(《重建廟記》)
- 迺賢:「 昔游玉泉寺,系馬松樹林。獨坐大石上,浩歌梁父吟。老衲林下來,示我三古印。連環絡螭紐,篆畫蝕蒼暈。將軍觔無敵,勁氣橫九州。志在復漢鼎,豈事身封侯?昭烈勢孤危,恃侯作堅壘。威震曹家啊,膽落中夜起。浮雲幾變滅,瑑刻良可摹。今人千載下,拂拭空嗟吁。」(《賦關將軍印》)
- 周午:「三分鼎峙裂九州,群飛擇木各為謀。雲長天挺萬人敵,不事他人獨事劉。分雖君臣情骨肉,此豈漢賊所能祿?仲謀不度來求婚,遣使甘言只屈辱。奮髯北伐將徙都,白衣狙詐勞仁呼。赤帝不靈天既厭,荊蜀中斷絕一隅。人亦各為其主耳,南昌局量非操擬。嵯峨一冢余千年,長使英雄淚如水。」(《題大王冢》)
- 程嚴卿:「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最恨含沙多鬼蜮,堪憐失水制鯤鯨。九京莫喚英雄起,余子紛紛論甲兵。」(《題大王冢》)
- 朱元璋:「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一》[152])
- 楊博:「維帝忠義昭宇宙,功業垂史冊,祀祠遍天下,黃髮稚齒,極海窮邊,靡不崇重。而帝之隨在者靈,威蓋顯赫,千載一日。」
- 李贄:「雲長信義,不設機械,觀其待徐公明可見也。到底是個君子,不比小人,外厚其貌而衷薄甚也。」
- 鍾敬伯: 「雲長信義性成,機械不生,故徐晃自詐而彼自誠也。其威鎮華夏,忠貫古今,真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乎?」
- 王夫之:「吳、蜀之好不終,關羽已死,荊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國之離,無忌而急於篡,關羽安能逃其責哉?羽守江陵,數與魯肅生疑貳,於是而諸葛之志不宣,而肅亦苦矣。肅以歡好撫羽,豈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併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 、「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讀通鑒論·卷九》)
- 李鑒:「炎漢阿危配此身,垂成功業委枯榛。傅糜俱罪生狂計,蒙遜陰謀繆見親。自許以南俱失望,吞吳而下豈無因?三分往事成陳跡,椽筆稱量自有神。」(《題大王冢》)
- 胡琦:「孰若雲長大勇憤發,心不忘義,事漢昭烈,誓同生死。守荊州九年,賊畏之如虎,討樊之舉,鼓忠烈之氣,破奸雄之膽,可不謂壯哉!惜乎事機垂成,禍生於所忽,乃守其志,終始不回,卓然為漢忠臣,獨見稱於後世。廟食玉泉,至今不絕。四方祈謁,靈應如響,不亦盛乎!及考其事跡本末具存,國志所不載者散在眾籍,文字交錯,難用檢尋,覽之者無不病焉。」(《新編實錄序》)
- 張珣:「憶昔天下初三分,猛將並驅誰軼群。桓桓膽氣萬人敵,臥龍獨許髯將軍。威吞曹瞞欲遷許,中興當日推元勛。惜我壯繆功不就,竟令豺兕還紛紛。血食千年廟貌古,歲時歌舞今猶勤。君不見天都、靈武巢未覆,撫髀常思漢壽君。」(《義勇行》)
- 程敏政:「古今稱之者,以其忠義大節,足以仰高於後也。」(《讀將鑒博議》)
- 畢沅:「吳國公戒之曰:『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續資治通鑑》)
- 劉緯:「鞍馬平生百戰身,可憐於此臥荒榛。俘來于禁元輕敵,釁起孫吳為結親。魚水君臣終不忝,功名竹帛擬重新。玉泉寂寂悲黃鳥,千載英靈漢代人。」(《題大王冢》)
- 乾隆帝:「關帝力扶炎漢,志節懍然,陳壽撰志,多存私見。正史存諡,猶寓譏評,曷由傳信?今方錄四庫書,改曰忠義。武英殿可刊此旨傳末,用彰大公。」(《清史稿》卷84)
-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 蔡東藩:「赤膽忠心誓報劉,越江討賊死方休;東吳不念東風惠,萬古江潮咽恨流。」
- 毛澤東:「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 何茲全在他的《三國史》中寫道:「關羽和張飛,都很雄壯威猛,被時人稱為萬人敵。但從失荊州上可以看出,他傲慢、無智謀、無籌略,遠不是他所遇到的對手們的敵手。在一次戰鬥或一個戰役中,像斬顏良、誅文丑,或水淹七軍,他是強手,但對戰略政略他是一竅不通的。呂蒙、陸遜一給他戴高帽,他就上當、昏頭轉向,飄飄然不知所以。孫權和他聯姻,當然也是政治婚姻,即使關羽同意,結為兒女親家,為了奪取荊州,孫權也會一翻臉,把女兒犧牲掉。但即使不願聯姻,也不要罵人。關羽在前方打仗,麋芳、士仁守江陵、公安,這是何等重要的職務,即使對他們不能完成任務不滿意,也不能說『還,當治之』。」[153]
- 王仲犖在他的《魏晉南北朝史》中寫道:「應該說,關羽北攻襄、樊,並沒有錯,錯的是襄陽長期進攻不下,應該估計到自己後方虛弱,及早回師,以待再舉。關羽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脆弱的吳、蜀同盟鞏固住。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辱罵其使,不許婚」(《三國志·蜀志·關羽傳》)。作為策略來講,這是很大的失着。還有,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三國志·蜀志·張飛傳》)。關羽和他的僚屬(文職人員)的關係很緊張,像潘濬這樣一個優秀人物,關羽不知重用,關羽死後,反而被孫權爭取過去了。麋芳是劉備的小舅子,時為南郡太守,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他們投降孫權,都和關羽同他們的緊張關係有關。這些事情,結合起來,關羽就一敗塗地,不可收拾了。江陵、公安的失守,這在蜀漢政權方面來講,不僅喪失了荊州基地,被封閉於三峽之內;而且脆弱的吳、蜀聯盟,宣告破產,盟友變成敵人,這對劉備的打擊是太大了。」[154]
-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前會長朱大渭[155]:「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 歷史學家、《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 柏楊在其《白話版資治通鑑》裏點評:「關羽是二三世紀之交、東漢王朝末年的名將,他的英勇被當時以及後世所肯定。然而,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永垂不朽,歷時一千六百年而始終光芒四射,卻不由於他的英勇,而由於他對劉備個人的效忠,這種效忠,被解釋為「道義」。尤其是十七世紀清王朝,以滿洲民族控制漢民族之後,在關羽身上找到政治號召的取向,強調道義、強調滿洲人跟漢人是異姓兄弟,海枯石爛,情義不變。不僅中國人崇拜關羽,就是在朝鮮半島,也遍地都是關羽廟,受到萬家香火。跨國英雄,關羽是第一人。然而,拋開《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最大的小說,僅就史書上提供的資料,關羽實在沒有資格在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他雖然英勇,但事實上不過一個莽漢,既缺謀略,又缺修養,而且心胸狹窄、不識大體。他眼睛只有一個主子和一個小圈圈。一開始就排斥諸葛亮,是劉備把他說服;繼而排斥黃忠,如果不是費詩能言善道,誰都不能逆料它的演變:那將是,劉備如果不支持關羽,關羽可能生出貳心;如果支持關羽,黃忠可能背叛,麋芳、傅士仁就是例證。」[156]
- 李定一:「清人入主中國,自視為金人的後裔,對於抗金的岳飛被尊為武聖人頗不自安。且時人多好讀《三國演義》,清人遂因勢利導,改尊關羽為「武聖人」,以小說對關羽忠於「結拜兄弟」的描述,去潛移默化岳飛忠於民族國家的精神,以期有利於其統治。這個釜底抽薪之計相當成功。清政府已隨風而逝 (1911) 它殘留在民間的惡劣虛相,何時消失?」[157]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剃頭舖門前掛一對聯云:『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註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着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 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楚之項籍,漢之關羽,宋之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宋傑:「關羽在行政管理、外交、軍事方面都犯有錯誤,荊州兵不血刃地落入敵手,屬於他嚴重的失職。作為當地的最高軍政長官,身有守土之責,別無旁貸,確實辜負了劉備給他的這份重任。不過,關羽只是一介武夫,領兵上陣廝殺是其所長,而運籌帷幄、處置政務和外交聯絡都是他的短處,因此並不具備總管荊州軍政要務的才幹和能力,派遣他「董督荊州事」可以說是劉備的用人不當,最終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158]
- 饒勝文在《大漢帝國在巴蜀》總結:「劉備在戰略上的失策,經由關羽平庸的統帥才能,遂在荊州釀成災難性的後果。」[40]
- 華杉:「關羽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一敗而亡。《孫子兵法》說,真正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因為善戰者不打那麼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沒有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都是講給老百姓聽的,關羽則恰恰和孫子的勝將標準相反,他威名赫赫,在民間是集道德、智慧、武功於一身的千古第一人,而在專業人士看來,關羽實誤國之臣也。」[159]
- 芥川龍之介:「在中國,像關羽、岳飛這些深受萬眾敬仰的英雄全都是單純之人。」
出生爭議
《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以及三國魏晉時期的其它資料等並沒有可以被用來推測關羽出生年月的相關信息,唯一牽涉到年齡長幼的信息是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不過張飛的年齡也無任何記載。[160]
但是伴隨着關羽從北宋開始在民間藝術形象及各統治政權對其推崇的不斷提高,[161]此後關於其出生時間開始出現了多種不同信息,諸如: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六月六日 未指明年份。
- 元胡琦《關羽年譜》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 明崇禎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據傳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162]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
- 清張鎮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 《解良關帝志》 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 周廣業 《關王事跡徵信編》 郭茂泰 《荊州府志》等認為是五月十三日。
《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現在,關於關羽出生日期的考證仍舊在繼續,諸如田福生就認為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160年8月13日)[163]最可信,此外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等說法也有相關證據。[164]
各種說法都缺乏「決定性證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關的資料首次出現的時間相距三國時期都超過一千年,可考證和確信程度均不大。當然近年來開始也有史學家指出陳壽的《三國志》也有記載錯誤。
明清官方祀典堅持一年兩祭,以五月十三為關帝君聖誕,每年南京六部太常寺官祭,今日民間主要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作為神明關公聖誕日[165][166],五月十三則視為官方生日。
民間藝術
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民間傳說,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三國志平話》所敘事跡雖多為民間傳說、然卻初步架構了三國歷史進程的故事。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水滸傳》中,關勝為關羽後裔,穿着武器同關羽相若。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着力將關羽這個人物形象,刻畫成繼呂布後的三國武藝第一人,頗有「武聖」之風。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而投降;文醜死因存見地方史料以及東晉王羲之父子的二王尺牘集和容齋隨筆。而桃園結義、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三國演義小說中所雕塑。而後人更引此形象將關羽神話,造就了民間偶像。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忠勇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轉嫁,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授官而起妒,改寫為要入川與馬超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
從傳統戲曲至現代,各類文化作品對關羽多有演繹。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民間傳說、野史及《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或「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着綠蟒。因後世對關羽的信仰普遍,具有神格,為表示對關羽的敬畏,所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關公亮相姿式就有48種之多,稱為「關公48圖」。
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三到十天要齋戒淨身,不近女色;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奉茶、燒紙錢祭拜,常用牲禮,甚至殺雞殺豬;演員要在頭盔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演《單刀會》時,周圍不可有嬉鬧聲、在演《走麥城》時,更要台上台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戒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要出事故,戲園要出亂子。清朝後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皇帝、后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於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廷及燕京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也有對演關羽的演員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妝後,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妝後的關羽也不能舉動失儀。
以關羽為主角的京劇劇目稱關羽戲(簡稱關戲,也稱老爺戲)。最初,演員在演出時以唱為主。同時,劇目僅有《戰長沙》、《華容道》、《斬華雄》等幾齣。有作者認為在20世紀初,王鴻壽(老三麻子)豐富了關羽戲的劇目。並通過他在臉譜、服飾、念白、唱腔等方面的革新創造,使關羽的形象更為高大完美[167]:18。
有關於關羽或有其角色的電影、電視劇集,及曾飾演關羽的演員亦有不少,例如有(依年份):
- 1956年《關公月下釋貂蟬》、1957年《關公千里送嫂》(麗星影片公司電影):由關德興飾演
- 1957年《關公守華容 劉備過江招親》(寶華影業公司電影):由靚華亨飾演
- 1968年《桃園三結義》(國益影業公司),由丁強飾演。
- 1969年《武聖關公》:由楊群飾演
- 1974年《武聖關公》(中視電視劇):由郎雄飾演
- 1976年《三國春秋》(麗的電視本港台電視劇集):由劉志榮飾演
- 1976年《戰神》(別名:《關公大戰外星人》)(陳洪民執導電影)
- 1984年《關公保嫂過五關》(華視台語午間電視劇):由李隆華飾演
- 1985年《諸葛亮》(中國湖北電視劇):由鄭軍飾演
- 1985年《諸葛亮》(香港電視劇):由鄭雷飾演
- 1989年《三國志:關公》(楊吉友執導電視劇):由侯少奎飾演
- 1992年《醫神華佗》(無綫電視翡翠台電視劇集):由尹揚明飾演
- 1992年《鹿鼎記》(王晶執導電影)):由吳孟達飾演 海公公扮關羽剌殺 鰲拜
- 1993年《關公》(別名:《關公傳奇》)(太原電視台電視劇)、2002年《貂蟬》(深圳電視臺電視劇):由張山飾演
- 1994年《三國演義》(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集):由陸樹銘飾演
- 1996年《關公》(中華電視公司電視劇):由陳俊生(青年)、勾峰(中年)飾演
- 1996年《諸葛孔明》(電影):由馬泉來飾演
- 1998年《超時空要愛》(黎大煒執導電影):由王衛國飾演
- 1999年《一代梟雄曹操》(柯俊雄執導電影):由馬泉來飾演
- 1999年《曹操》(中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2001年《呂布與貂蟬》(陳凱歌執導電視劇):由楊凡飾演
- 2000年《江湖告急》(林超賢執導電影):由黃秋生飾演
- 2001年《關公》(電視劇):由李田野(青年)、王英權(中年)飾演
- 2002年《武聖關公出解梁》(電視劇):由陳思成飾演
- 2004年《武聖關公》(電視劇):由王英權飾演
- 2008年《見龍卸甲》(李仁港執導電影):由狄龍飾演
- 2008年《赤壁》(吳宇森執導電影):由巴森飾演
- 2009年《終極三國》(八大電視電視劇):由胡宇崴飾演
- 2010年《越光寶盒》(劉鎮偉執導電影):由方力申飾演
- 2010年《三國》(中國大陸電視劇):由于榮光飾演
- 2011年《關雲長》(麥兆輝、莊文強執導電影):由甄子丹飾演
- 2012年《回到三國》(無綫電視翡翠台電視劇集):由歐瑞偉飾演
- 2012年《銅雀台》(趙林山執導電影),由成宗煥飾演
- 2014年《曹操》(胡玫執導電視劇),由張益群飾演
- 2015年《半為蒼生半美人》(梁辛全執導電視劇),由於彥凱飾演
- 2016年《武神趙子龍》(國建勇執導電視劇),由李田野飾演
- 2017年《終極三國》(優酷網絡劇):由SpeXial-子閎飾演
- 2020年《新解釋·三國志》(福田雄一執導電影):由橋本哲飾演
- 2021年《真·三國無雙》 (周顯揚執導電影):由韓庚飾演
- 2021年《青龍偃月刀》(代藝霖、陳思銘執導網絡電影),由陸樹銘飾演
- 2022年《大話三國之三國志霸道》(亞洲心動娛樂手機網絡劇):由傷心強尼飾演
- 2023年《大話三國2之三國志霸道》(亞洲心動娛樂手機網絡劇):由傷心強尼飾演
在三國漫畫中,關羽被刻畫成是繼呂布之後的天下第一猛將,與張飛各自擁有萬夫莫敵的實力。而且在諸多的三國漫畫的劇情中,經常可以看見關羽獨戰呂布的場面,如:王欣太的《蒼天航路》、陳某的《火鳳燎原》、池上遼一的《超三國志霸》、本宮宏志的《吞食天地》等,也許是在人們的心目中認為關羽是武聖,而呂布是戰神的原因,所以才把這兩人設定為死敵。
在關羽家鄉解縣,傳說關羽本名馮賢,生在有文化教養的農家,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娶胡氏為妻,更在光和元年五月十三(178年6月16日)[163]生了關平。大約在關羽24歲時,即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並改姓為關。
於明朝時,仍有關羽有一子關索一說,但關羽不認他,最後成為蜀漢一員將領,不過學者一般認為關索只是傳說,歷史上並沒有關索此人。
在陶弘景《古今刀劍錄》一書中,曾記載關羽當時為劉備重任,不惜親自採都山的鐵,鑄成二刀,銘為萬人。後來關羽兵敗,將二刀投入水中。
明朝小說《三國演義》中,將關羽所使用的武器設定為青龍偃月刀,然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中,偃月刀係在宋朝才開始出現,但因《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世也將青龍偃月刀稱為「關刀」。因關羽善使關刀,故俚語以「關公面前耍大刀」來稱在專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的意思。
因為《三國演義》故事家喻戶曉,所以產生不少與關羽有關的歇後語,如關羽過江赴會、單騎千里、義薄雲天、威震華夏、喝酒看不出來臉紅、華容道放曹操一念舊情等。
又因關公鬍子漂亮,因此有外號「美髯公」之稱。
南梁(此時南北朝,距離關羽生活年代約300年)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在萬人。及羽敗,惜刀,投於水。此記載較為可信,歷史上的關羽很可能用的是兩把環首刀。
正史上並未記載關羽使用的武器,受《三國演義》等的影響,現代關羽的形象一般使用偃月刀(青龍偃月刀),不過考古學上並無漢晉時期使用此類武器的證據[註 4]。正史上也沒有對於關羽坐騎戰馬的特別記載,不過《三國演義》講述了曹操將原為呂布騎乘的赤兔馬轉送於關羽的故事,深入民心。據小說家言,赤兔馬在關羽成仁之後絕食而死,故今日祭祀關羽的廟宇或大堂等,常會有一尊赤兔馬的雕塑像。戲曲劇目中,亦會為關羽安排服侍赤兔馬的一位馬童[167]:18。
三國無雙是1997年在PS平台上出現了一款對戰遊戲,直到2000年,光榮在PS2借用新平台製作了第一部真三國無雙。這種獨特的遊戲方式可以讓玩家體會到一騎當千的感覺,在遊戲界一亮,受到玩家歡迎。無雙系列除了它獨特的遊戲方式以外,它的人設也是頗為出色的。主要受到《蒼天航路》這部漫畫所影響。相同的是,和呂布爭鋒的不是趙雲,而是關羽。二人也被設定為死敵。另外在吞食天地II 赤壁之戰、三國戰紀作為主要角色也很受歡迎。
對關羽的神化和信仰
關羽自唐代起被佛教天台宗開始奉為神明,進行私人祭祀。天台宗創始人智顗(538年—597年)隋朝時創建了位於湖北當陽縣西約30里的玉泉寺,靠近關羽的殞命之地。寺內設有供奉關羽的「顯烈廟」,尊其為護法伽藍神。《重修玉泉寺關廟記》[168]記載智顗曾遇見自稱關羽的神靈,並受贈土地建寺,關羽神靈被認為能掌控國家興衰和影響農作物豐歉。
755年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退。760年,唐肅宗封太公望為武成王,提升太公廟為武成王廟,與文宣王孔廟同等,配享十位古今名將(孫武、吳起、田穰苴、樂毅、白起、韓信、張良、諸葛亮、李靖、李勣)。782年,關羽被列為六十四位名將之一,以蜀前將軍和漢壽亭侯的身份開始享有國家祭祀,但這一祭祀到786年便中止,僅持續五年。此外,武廟還供奉其他三國武將(諸葛亮、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羊祜和杜預),關羽此時並未受到特殊的信仰。
進入宋代,關羽的地位逐步提升。970年,趙匡胤表彰二十三位古今忠臣義士,關羽名列其中,為其墳墓設立守墓人進行祭祀。1013年,朝廷出資修繕玉泉寺的顯烈廟。祭祀逐步變為官方活動。宋仁宗時期,關羽再次成為武成廟的從祀。1096年,宋哲宗賜玉泉寺「顯烈」匾額。北宋末年,戰事增多,徽宗先後封關羽為「忠惠公」和「武安王」,寄託對抗北方民族入侵的期望。這些封號儀式多在顯烈廟舉行,使其成為官方祈願所。靖康之變後,南宋繼續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等,但南宋也封諸葛亮為「威烈武靈仁濟王」,關羽並非唯一的國家守護神。
北宋作為五代的繼承者,平定了長江流域的十國,實現了中國的統一。為彰顯正統性,北宋將曹魏視為正統,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質疑蜀漢的正統地位。南宋朱熹對此激烈反對,認為諸葛亮是三代以來唯一楷模。朱子學在南宋受到重視,民眾和文人普遍支持蜀漢,諸葛亮北伐理想成為南宋的英雄象徵,關羽信仰也在此背景下擴展。
宋朝軍事力量相對較弱,主要依賴發達的商業來抵抗北方侵略。在財政中,鹽稅佔據了重要地位。晉商憑藉山西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商業環境,成為鹽業的主要參與者。關羽本身是山西人,且其故鄉解縣是當時最大的鹽產地,因此晉商將其尊奉為守護神。隨着晉商勢力和地位的提升,關羽的信仰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展。
元朝滅南宋後,鹽稅在稅收中佔據八成。元代以鹽稅和東西方貿易為經濟基礎,這為鄰近都城大都(今北京)的晉商提供了商機。晉商在元代勢力進一步壯大,關帝信仰隨之盛行。他們在各地經商時修建關帝廟,並設立表演戲曲的舞台。老百姓通過戲曲接觸到關帝信仰,並逐漸普及開來。元代曾一度廢止科舉取士,許多漢族士人成為元曲創作者。元末明初,長江流域的出版商大量印刷並普及據稱由羅貫中整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武成廟,認為身為臣子的封號屬於僭上,剝奪了以孔子和太公望為代表的封號,關羽的封號恢復為「壯繆侯」。
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總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馴因關羽在治河中顯靈,請求賜封。1582年,萬曆帝封關羽為「協天大帝」,1590年,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1614年,再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舉行儀式極大地改變了關羽信仰在國家祭祀中的地位。萬曆帝為了祈求神明保佑軍事勝利,積極推動關羽信仰。在迎擊豐臣秀吉的朝鮮,萬曆帝下令在今首爾東大門外修建祭祀關羽的東廟(即東關王廟),在南大門外修建南廟(即關聖廟,韓戰中焚毀)。明軍將領要求朝鮮國王在五月十三日關羽生辰這天前往祭拜。
明代中葉以後,面對外患的情況下,晉商努力承擔邊境地區的軍事物資供給,從而加強了與國家的聯繫,贏得了鹽法改革帶來的便利,得以進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揚州及長江流域,逐漸發展成為與徽商並列的兩大商人勢力之一,關帝信仰也隨之擴大。
從元朝開始,關羽的封號逐漸加上「真君」「帝君」「聖」等神祇的名號,直到清朝光緒時最後追封的稱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開始大規模塑像建廟供奉。民間祭祀中,關羽為武財神,有別於文財神趙公明。據此而有《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為華人民間信仰三大善書之一。官府推其忠,百姓崇其義。關羽作為勸忠勸善的神明,各朝皇帝多半敬奉非常,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 君主 | 年號 | 時間 | 封號 |
---|---|---|---|---|
蜀漢 | 蜀漢後主 | 景耀三年 | 260年 | 壯繆侯 |
北宋 | 宋徽宗 | 崇寧元年 | 1102年 | 忠惠公 |
崇寧三年 | 1104年 | 崇寧至道真君 | ||
大觀二年 | 1107年 | 武安王 | ||
昭烈武安王 | ||||
宣和五年 | 1123年 | 義勇武安王 | ||
南宋 | 宋高宗 | 建炎二年 | 1128年 | 壯繆義勇武安王 |
宋孝宗 | 淳熙十四年 | 1187年 |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 |
元 | 元泰定帝 | 天曆元年 | 1328年 |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
元文宗 | 至順二年 | 1331年 | 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 兼山東、河北四門關招討使 兼提調諸宮神、無分地處檢校官、中書門下平章政事 開府儀同三司、駕前都統軍、無佞侯 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護國崇寧真君 | |
明 | 明太祖 | 洪武二十七年 | 1394年 | 恢復關羽原「前將軍壽亭侯」(之「漢」字久缺)頒旨列入祀典 |
明神宗 | 萬曆六年 | 1578年 |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 |
萬曆四十二年 | 1613年 |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 ||
明思宗 | 崇禎三年 | 1630年 |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 |
清 | 清世祖 | 順治九年 | 1652年 |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
清世宗 | 雍正三年 | 1725年 | 追封三代祖先為公爵: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 | |
頒令全國啓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春秋兩祀 此為關羽列入國家祭祀主神之始 | ||||
清高宗 | 乾隆元年 | 1736年 | 山西關夫子 | |
乾隆三十三年 | 1769年 | 加封「靈佑」二字[169] | ||
清仁宗 | 嘉慶十九年 | 1814年 | 加封「仁勇」二字[170] | |
清宣宗 | 道光八年 | 1828年 | 加封「威顯」二字[171] | |
清文宗 | 咸豐二年 | 1852年 | 加封「護國」二字[172] | |
咸豐三年 | 1853年 | 加封「保民」二字[173] | ||
升入中祀[174] | ||||
咸豐五年 | 1855年 | 追封三代祖先為王爵: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175] | ||
咸豐六年 | 1856年 | 加封「精誠」二字[176] | ||
咸豐七年 | 1857年 | 加封「綏靖」二字[177] | ||
神牌由「關聖大帝」改為「關聖帝君」[172] | ||||
清穆宗 | 同治九年 | 1870年 | 加封「翊贊」二字[178] | |
清德宗 | 光緒五年 | 1879年 | 加封「宣德」二字[179] |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敕封的官職最多,其次為清德宗光緒帝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封號,共26個字,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輔佐武王克殷的周朝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180],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箝制民間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181],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為明朝「所最崇奉」[182]。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183]。隨着明朝追封關羽為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為「關帝」,沿襲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漢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而朝鮮、越南、日本、琉球亦有供奉關帝的廟宇。
佛教也視關羽為護法神,漢地佛教尊奉為伽藍菩薩,源於隋代創建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後來藏傳佛教亦尊關羽為護法神。民間宗教中也有尊關帝為主神的,如神武靈拳。隨着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五文昌。在香港,香港警察和香港黑幫等黑白兩道都有信奉關羽的習俗。如香港警察在1930年代起有供奉關帝的習慣,以祈求關帝庇佑。而香港黑幫在接收新會員的入會儀式時,亦會有關帝象坐鎮。
藏傳佛教也逐漸將關羽視為護法神,尤其是噶瑪噶舉派的大寶法王。[184]
註釋
參考文獻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