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又稱京滬杭戰役[1],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與中國國民黨領導中華民國國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戰役。
渡江戰役 | |||||||
---|---|---|---|---|---|---|---|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佔領南京總統府(35軍隨軍記者鄒健東1949年4月拍攝) | |||||||
| |||||||
參戰方 | |||||||
中國國民黨 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 華中軍政長官公署 英國皇家海軍(紫石英號事件) |
中國共產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 渡江戰役總前敵委員會 第二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 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湯恩伯 總司令 白崇禧 總司令 |
劉伯承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鄧小平 渡江戰役總前敵委員會書記 陳毅 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粟裕 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 譚震林 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員 | ||||||
兵力 | |||||||
700,000人 | 1,000,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430,000人 | 60,000人 |
渡江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從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於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爾後向南發展。渡江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下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區,以傷亡6萬餘人為代價,殲滅國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佔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全國經濟中心上海,及杭州、武漢等大城市,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進軍華東、向華南、西南地區奠定條件。此戰役後,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遂漸喪失統治全國的基礎,最終敗退台灣。
戰役背景
1948年末至1949年初,第二次國共內戰經過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國軍的精銳重兵集團大部分被消滅,中國人民解放軍則大為增強,控制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渡江作戰的軍事準備。
自1948年秋以來,中華民國政府軍事上失利加上經濟上幣制改革失敗。12月27日,南京公教人員眷屬連日緊急疏散[2]:8762。1949年1月21日上午10時許,蔣中正召集在南京黨政軍高級人員百餘人,在其官邸舉行緊急會議[3]:823。蔣宣佈下野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1月22日,提出與中共方面進行和平談判,但蔣仍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份掌握軍政大權,整頓軍隊、冀望依靠長江防線劃江而治。並籌劃將主要機關和重要物資撤至粵、閩、台等地,預備將國庫儲備運往台灣[4]。26日,中共已接管今南京市轄區內、長江北岸的六合縣。
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向所屬各部發佈「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2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電示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3月中旬或下旬,應準備佔領浦口及炮擊南京[5]。
3月25日,解放軍「砲轟安慶」[6]:172。3月28日,桂系軍隊自動撤出安慶,解放軍「集中九江,窺伺南昌」[6]:173;安慶國軍獨力撐持,「甚為危急」[6]:173。同日,國軍海軍封鎖長江安慶江面[2]:8854。至4月中,解放軍消滅長江北岸的多數國軍據點,只有浦口、裕溪口、安慶還有國軍據守。
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市(今北京市)進行「和平談判」。4月13日,張治中由北平電李宗仁與何應欽,謂周恩來於今日面交「國內和平協定」一件,「內分八條,二十四款」[6]:182。張治中又上蔣介石一電報,謂到北平後,中國共產黨言論態度,意在逼降,並勸蔣「毅然放下一切」[6]:182。4月15日,國共談判代表擬定《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商定於4月20日簽字。4月20日,行政院院長何應欽對中國共產黨所提八條二十四款,斷然予以拒絕[6]:186。李宗仁、何應欽電告北平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張治中拒絕簽字,和談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向人民解放軍下達渡江作戰命令[7]。
戰役準備
在淮海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各野戰軍重新統一編制番號。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解放軍投入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以及第四野戰軍的南下先遣兵團等以渡江作戰。渡江作戰之前線最高指揮機關是設於合肥的渡江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簡稱總前委)[8],成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委譚震林組成,是由「淮海戰役總前委」延續而來。因長江水位會在5月初「桃花汛」期上漲,解放軍準備於4月間發起渡江作戰。1949年4月3日,發佈《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計劃渡江作戰。根據綱要規定,第一階段在湖口至江陰的長江沿線上完成渡江任務,並實行戰役展開,然後第二階段完成分割和包圍國軍的任務,並控制京滬線[註 1]、浙贛線鐵路一段,切斷國軍退路,最後階段分別殲滅包圍之敵。佔領蘇南、皖南及浙江,攻佔南京、上海、杭州(三地當時簡稱「京滬杭」),最終目的奪取中華民國政治、經濟中心[1]。
解放軍渡江作戰部隊作戰地域劃分為: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第23、第28、第29、第31軍)作為東線集團,作戰地域在長江揚州三江營至鎮江張黃港江一段,由粟裕、張震(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負責指揮;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第21、第22、第24軍)、第9兵團(第25、第27、第30、第33軍)作為中線集團,作戰地域在長江裕溪口至樅陽,由譚震林負責指揮;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第13、 第14、第15軍)、第5兵團(第16、第17、第18軍)作為西線集團,作戰地域在長江樅陽至望江,由劉伯承、李達(第二野戰軍參謀長)負責指揮;另外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第40、第43軍)以及部分軍區部隊掩護西集團側後,在武漢以東、以北,鉗制武漢方面兵力抽調轉用於(南)京滬,策應渡江作戰。 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的炮兵部隊分別配屬東集團(三個團又兩個營)、中集團(兩個團又一個營)支援渡江作戰。 解放軍當時的宣傳口號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9]
為切實弄清國軍佈防長江的情況,渡江戰役總前委指示,在渡江作戰之前,派一支部隊先遣渡江,執行偵察任務。根據前委這一指示,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選調偵察營的一連、二連另加4個偵察班,組成「先遣渡江大隊」,分左右兩路渡江偵察。1949年3月中旬的一天,時任第9兵團第27軍偵察二連連長的高錦堂帶領一支化裝的隊伍直奔安徽省無為縣的長江二道江壩邊,在一小村隱蔽駐下。4月6日晚,偵察連從葉家墩登船強行南渡。當船到江心時,被南岸駐守的國軍部隊發現,頓時各種火力一齊掃來。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激戰,偵察二連終於在十里場登陸,並連夜急行軍60餘里,佔領獅子山。
4月18日,高錦堂又接到命令,速帶隊返回江邊,以接應大部隊渡江。4月21日拂曉,偵察二連在江南岸與聶鳳智軍長率領的大部隊勝利會師。
渡江戰役前夕,英國「紫石英」號軍艦,於4月20日溯長江而上,在解放軍數次警告無果下,解放軍炮擊重傷「紫石英」號軍艦,先後前來增援的三艘英艦也被擊退,是為紫石英號事件。
淮海戰役結束後,國軍精銳之師消耗殆盡,很多部隊曾受重創或是重建或新建的,因此防守兵力不足,士氣亦比較低落。大力收集餘部,整頓建制,多次舉行軍事會議及政工會議,企圖安定軍心,維持士氣。自1949年1月以後,先後舉行之重要軍事會議及政工會議共達4次。計劃藉助長江天塹確保江南,同時,沿浙贛鐵路與湘桂鐵路及其以南地區準備第二線抵抗地帶。國軍的長江防線重點於京滬地區(京,當時指首都南京),而蕪湖至湖口的防線上兵力較薄弱。國軍認為若解放軍強渡長江,可以憑藉海、空軍優勢在長江遮斷解放軍後續渡江部隊,集結在(南)京、滬、杭等要點的部隊可憑藉鐵路、公路以及水路迅速機動至解放軍渡江戰場達到將其殲滅的目的。國軍預計解放軍方面因缺乏渡河工具以及徐蚌會戰(即淮海戰役)中傷亡大而需要一段時期休整,國軍可利用這段時間整訓二線編練兵團。
國軍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負責統一指揮蘇南、皖南、浙江等地防禦,湯恩伯擔任總司令。直接擔任長江防禦的是21個軍,下轄60個師,177個步兵團,1個軍屬炮兵團和1個軍屬騎兵團。國軍依託長江組織防禦的部隊作戰地域劃分為:
- 劉汝明第8兵團防守湖口至銅陵:曹福林第五十五軍駐貴池(第29、74、181師)、劉汝珍第六十八軍駐湖口以東(第81、119、143師,30,345人)、於兆龍第九十六軍駐安慶南岸(第141、212師,25,443人)
- 張世希第7綏靖區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楊幹才第二十軍駐蕪湖(第133、134師,27,979人)、羅賢達第六十六軍駐銅井以西(第13、185師,32,815人)、楊寶谷第八十八軍駐銅陵、舊縣(第149、313、49師,26,832人)、王修身第一〇六軍駐寧國為機動部隊(第192、281、282師,26,900人)。
- 李延年第6兵團:負責浦鎮、浦口防衛,兵團司令部駐南京南郊岔路口傘兵營房。4月中,第六兵團司令部奉命移往浙江金華,準備浙贛路方面作戰。所屬第二十八軍改歸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九十六軍改由京滬杭警總直屬機動部隊,後調至安徽青陽改隸第八兵團。
- 張耀明首都衛戍總司令部防守南京及以東、以西地區,轄劉秉哲第二十八軍駐浦口(第52、第80、暫7師共32,222人)、陳沛第四十五軍駐橋頭鎮至銅井鎮(轄第97師,第102師,第312師,共35,515人)、胡長清第九十九軍(第92、99、286師,30,282人)
- 丁治磐第一綏靖區防守鎮江至江陰。轄王作華第四軍主力駐紮鎮江,一個師駐瓜洲(第57、90、286師25,138人)、 王克俊第二十一軍駐申港(第145、146、230師,32,738人)、王秉鉞第五十一軍駐揚中(第41、113師,24,501人)、顧錫九第一二三軍駐白茆至鹿苑(第20、308、324師,31,028人)、闕漢騫第五十四軍(第8、198、291師,33,712人)
- 石覺淞滬防衛司令部轄舒榮第十二軍(第324、353師)、羅澤闓青年軍第三十七軍駐浦東(第202師駐崇明島、第204師、第209師,兵力30,626人),劉玉章第五十二軍駐南翔(第2、25、296師共30,030人),吳仲直第七十五軍駐滬西(第6、16、208師,29,715人)。
- 陳大慶淞滬警備司令部轄淞滬警備旅,暫編第一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
- 在徽州等地部署有侯鏡如第17兵團,轄第七十三軍駐徽州、第八十七軍、第一〇六軍。4月,第七十三軍改歸第九編練處整補,第八十七軍開杭州轉寧波整補,第一〇六軍改歸第七綏靖區調皖南江防一線。解放軍渡江時,兵團實際僅指揮、第一〇六軍掩護撤退到福州馬尾,6月兵團撤銷番號。
- 張雪中第9編練司令部駐浙贛線衢州,轄第六十七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五軍、第八十五軍整補。
- 准正規部隊
- 上海交警司令部轄7個交警總隊,第2、5、6、7、11、12、15、18總隊。
- 上海憲兵司令部:3個憲兵團,3個高級指揮部直屬特務團
- 1個總統府警衛團(後編入第97師)。
- 上饒指揮部
- 特種部隊
- 戰車指揮部:戰車第1團第3營、戰車第2團第1營、戰車第3團4連、獨立戰車第2營、裝甲炮兵第2、3營。裝備M5A1戰車64輛,M3A3戰車10輛,M10裝甲炮兵車12輛,WT15輛,並105榴彈炮20門。
- 炮兵指揮部:炮兵第10、51團、炮兵第9團第2營、炮兵第13團1連、獨立炮兵第3、4、6營、重迫擊炮第1團。
- 工兵指揮部:工兵第5、6團、工兵第2團第2營、工兵第17團(欠一個營)、工兵第18團1營。
- 要塞部隊:江陰、江寧、吳淞3個要塞所屬共3個要塞炮總台(每總台相當於1個重炮團)、1個游炮團、3個要塞守備總隊(每總隊相當於1個步兵團)。
- 保安部隊:
- 江蘇保安司令部:1個保安旅,2個保安總隊、6個縣保安團
- 浙江警備司令部
- 警察部隊:3個保安警察總隊、1個水警總隊(均相當於團)、2個水警分局(約4千餘人,小炮艇若干)。
- 以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和江防艦隊分駐長江江面
- 空軍四個大隊支援作戰。
全部兵力共計60至70萬人,大炮400至500門。其中第54軍、第28軍、第52軍、第4軍、第75軍、第20軍、第50軍、第68軍等8個軍大體上沒有被全殲過,建制裝備比較完整,戰鬥力較強。
以江西湖口為界,以西還有位於武漢的華中軍政長官公署(1949年4月由「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改稱),白崇禧擔任總司令,以第58、第126軍、第3兵團(第7、第48軍)、第19兵團(第127,第128軍)位於武漢及其以東,還有配置於二線的兵團。
1949年2月起,封鎖長江交通,禁止南北通航,上下船隻亦須靠南岸行駛,並經過檢查,停泊在南岸河汊內之木排一律凍結,不准駛出。
1949年2、3月間,第一綏靖區司令丁治磐偕同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林遵從崇明島起到儀徵止視察江防,嚴令部隊加強工事,掃清射界,塞河布雷(如在瓜洲河口鑿沉鐵駁船數隻並布雷等),控制船隻,在江岸重要地帶構築二線預備陣地及游動炮兵陣地,並加緊訓練工兵爆破、架橋、布雷技術以及步兵乘船登陸動作等。
1949年3月間,國防部政工局還召集一次軍師政工處長會議,局長鄧文儀講話,要求加強部隊政治教育,鼓舞士氣,並嚴密注意官兵思想等。
1949年3月31日,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在南京孝陵衛召集所屬軍長以上、首都衛戍部隊團長以上人員的江防會議。參謀總長顧祝同、國防部長徐永昌、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聯勤總司令郭懺以及行政院長何應欽等均出席。何應欽宣讀了蒋介石的親筆信,大意是:蔣雖已下野,中央尚有200萬軍隊,這是黨國的基石,希妥為愛護。何應飲講話說,總統雖已離開,仍在惦念我們,大家應當好好努力;第三次世界大戰,必然爆發,美國會繼續援助我們,京滬地區必須保持。顧祝同講話說,我們只要守住長江就有辦法,你們都是軍校學生,共產黨來了,我們想當白華亦不可能,希望大家努力工作,消滅共產黨,才有光明前途。最後湯恩伯講話,要懸賞5萬銀元捉拿板橋起義部隊人員。
1949年4月中旬,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李延年率領高級參謀3人偕美國軍事顧問團中校及上尉級軍官各11人,從上海起,溯江而上,視察江防。4月18日視察了江陰附近的第二十一軍,19日視察了江陰要塞及揚中附近的第五十一軍,20日及21日視察了鎮江、金山、焦山及大港一帶,20日晚宿第四軍軍部,21日視察至南京為止。沿途指示部隊加強工事及訓練,併到處打氣「防守長江要有信心,等二線兵團建成,即可反攻」。
戰役經過
1949年4月20日18時,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7、9兵團組成的中線集團率先發起渡江作戰,21時,第9兵團第25、第27軍和第七兵團第24、第21軍組成的第一梯隊渡江登陸,標誌渡江戰役正式開始。21日,佔領南岸的銅陵、繁昌等地。
1949年4月21日夜,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開始強渡長江,實施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方法,一舉越過湖口至江陰間的長江防線,解放軍登上灘頭陣地,突破國軍防禦,國軍的多次反擊被打退。解放軍先後爭取國軍江陰要塞起義和中華民國海軍第二艦隊倒戈,控制江面,從灘頭向縱深發展,多路穿插分割國軍防線。22日解放軍東集團、西集團分別佔領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國軍長江防線完全崩潰,國軍最早動搖的是第8兵團,於21日開始撤退。4月22日,蔣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等商討「最後一戰」,下令:「把南京城下關火車站、碼頭、水電廠都炸掉。不能給共軍留下一點東西。我們要在浙贛線以北山地建立第二道防線。」[10]:44922日下午,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開始實施向浙贛鐵路沿線、杭州、上海方向總退卻,第1綏靖區22日開始撤退;第7綏靖區和首都衛戍總司令部23日開始撤退。企圖在上海、杭州、浙贛鐵路沿線組織新的防禦戰線[9][11]。
控制出海口的江陰要塞4月21日易幟後,國軍第二艦隊被堵在長江中無法出海,不願投共的19艘艦艇從長江突圍,到4月23日14艘艦艇成功突圍,保全了中華民國海軍部分實力。[12]
4月23日,解放軍東集團佔領丹陽、常州、無錫等地,切斷(南)京滬線鐵路,並進佔鎮江。解放軍中集團佔領蕪湖,展開追擊戰先後捕捉殲滅國軍第7綏靖區部分守軍。
渡江戰役中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所屬第35軍是唯一部署在長江北岸於南京正面的軍,22日對浦口地區發起攻擊。22日晚,第35軍先頭部隊103師偵察連進入南京[13]。此前不久,代總統李宗仁跑回桂林「休息」[10]:449,中華民國政府要員乘坐飛機離開南京,中華民國政府中下層官員也慌忙撤離[14],22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撤離首都南京遷往廣州。23日晚,第35軍開始渡江,未經激烈戰鬥就於次日佔領南京。24日凌晨,104師(原華野魯中南縱隊第46師)312團3營9連佔領總統府[15]。(亦有2營率先攻佔的說法[16]。)24日晨,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新聞,聲稱「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就此覆滅」。[17][18]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認為該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南京市人民政府後來將4月23日定為「南京解放紀念日」[19]。
解放軍按預先的戰役計劃,渡過長江後,中集團與東集團統一由粟裕、張震指揮。利用長江在南京—鎮江段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實施鉗形突破。從24日開始,第三野戰軍司令部命令東集團和中集團展開追擊圍殲作戰。第8兵團、第10兵團主力沿丹陽、常州推進,佔領溧陽、宜興地區切斷京杭國道,第9兵團、第7兵團由南陵經宣城地區發起追擊,東西對進實施鉗形夾擊,截斷國軍由鎮江、南京、蕪湖等地向南撤往杭州的退路。27日晚,第9兵團與第10兵團於浙江吳興、長興地區會師封閉合圍圈,沿着(南)京杭道路撤退的國軍五個軍(第4、第28、第45、第66軍及第51軍的一部等)的部隊被合圍於郎溪、廣德、長興地區等地[11]。國軍組織抵抗處於混亂狀態,至29日全部殲滅,俘虜共8萬餘人[20]。27日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第29軍進佔蘇州,向上海方向警戒。28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由譚震林指揮,向杭州推進,於5月3日佔領杭州。第三野戰軍在郎、廣圍殲戰中以及在長江南岸追擊中殲滅國軍共計13.9萬餘人[11]。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渡江以及追擊中,京滬杭地區的國軍有7個軍(第4、第20、第28、第45、第66、第68、第99軍部)被殲滅[21][9]。
第二野戰軍組成的西集團為切斷湯恩伯、白崇禧指揮的兩個集團的聯繫,堵其退路,在近四百里寬的正面上分多路向浙贛鐵路追擊,5月3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佔領浙贛線的上饒—貴溪一線;第5兵團佔領衢縣;第3兵團佔領金華,與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諸暨會師。國軍在浙贛鐵路沿線建立防禦戰線的計劃落空。5月5日佔領浙贛線上的重鎮鷹潭,40師解放鐵路南面的金谿縣城。此後,部隊繼續向南、向西挺進。按照第二野戰軍司令部指示,第15軍向福建省追殲敵人,第14軍南下奔襲臨川、南城,第13軍沿浙贛鐵路向江西省會南昌進擊。5月10日,陳賡部接到野戰軍前委「作接管南昌的準備」的命令。5月16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第13軍第37師接到「搶渡撫河,解放南昌」的命令,向南昌進軍。同日,佔領進賢。5月17日,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渡過長江進入江西後,解放贛西北地區,並配合第二野戰軍向南昌方向挺進。5月21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37師開始進攻南昌,在城東謝埠鎮與國軍發生激戰。5月22日拂曉,守衛南昌的國軍夏威兵團撤退,並炸毀贛江上的中正橋,37師佔領南昌。[9]
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第12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為達到牽制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待第四野戰軍主力南下的目的,4月下旬進至長江北岸,逼進武漢。白崇禧指揮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於5月初開始收縮兵力準備南撤,計劃遲滯第四野戰軍渡江,掩護主力分別向湖南、鄂西地區撤退。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第40、第43軍)完成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任務後,於5月14日在團風至武穴間南渡長江,並在16日佔領漢口,17日佔領武昌地區、漢陽地區。5月15日,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第128軍)2萬餘人在賀勝橋倒戈[9]。
湯恩伯指揮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主力8個軍(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軍守浦西,第12、第37軍守浦東)退守上海,並以中華民國海軍海防第一艦隊和空軍協助防守。防禦重點在於吳淞、高橋(上海)與上海市區,保障出海通路。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委計劃以第三野戰軍第10(第26、第28、第29、第33軍)、第9兵團(第20、第27、第30、第31軍)8個軍發起上海戰役,同時,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繼續向浙江進軍。
第三野戰軍以吳淞作為攻擊重點,目的是封鎖吳淞口,使國軍為保護由海路撤退的通道而集中兵力在吳淞周圍,避免在市區內進行較大規模的戰鬥,目的是完整接管城市,為此還特別規定進入市區作戰儘可能的不使用重炮。計劃從浦東、浦西兩翼迂迴,分別取道浦西的嘉定地區,浦東的川沙、高橋,實施鉗形攻勢,進抵寶山、吳淞,後續任務是由松江、青浦進攻上海市區[11]。
5月10日第三野戰軍下達淞滬戰役作戰命令,於5月12日發起上海戰役,開始攻擊上海外圍陣地。在浦西,向寶山、吳淞攻擊的戰鬥付出較大的代價但沒有大的進展,16日調整部署,選擇戰線薄弱部打開缺口楔入縱深側背,糾正集團進攻的方式,取得進展,至19日逼近威脅吳淞口。在浦東,18日逼近高橋,遇到國軍多次反擊[11]。23日,解放軍向上海市區發起總攻,24日,國軍向吳淞收縮防線,確保從海上撤退的通路。至25日,解放軍快速穿插進佔蘇州河以南市區,26日攻佔上海市區,爭取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劉昌義率部陣前倒戈。解放軍於27日佔領上海。解放軍傷亡3萬多人,國軍除了5萬人乘船從海上撤走外,損失15萬多人(傷亡1.5萬人,9.4萬人被俘,4.4萬人倒戈)。
6月2日,第三野戰軍第25軍攻佔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渡江戰役是繼「三大戰役」後,解放軍以優勢兵力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行動。此役解放軍攻佔南京、杭州、武漢、上海等大城市和蘇、浙、贛、皖、閩、鄂廣大地區。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國軍損失43萬多人。中華民國政府通過守住長江防線,劃江而治的計劃落空,解放軍在這一戰役中取得勝利,為此後解放軍進軍福建及華南、西南地區創造有利條件,加速大陸地區解放的進程[9]。
相關紀念設施
相關文藝作品
附:1949年8月18日,毛澤東説:
「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鳥獸散。」[22]
- 繪畫作品
- 影視作品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