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共军队解放攻占上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戰役,亦稱淞滬戰役,是1949年5月12日至27日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中華民國上海市的戰役。當時上海市政府和中華民國國軍的史料稱上海淪陷,解放軍的史料稱上海解放。
1949年4月20日夜,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22日凌晨,江陰要塞起義又成功的切開國軍在長江下游佈置的防線。此後,在江面寬闊的長江下游,國軍僅餘吳淞口一處門戶。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已於此前遷都至廣州。同日,解放軍佔領丹陽,大批中共幹部前往丹陽討論進攻上海事宜,但為了準備順利接收上海,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推遲進攻,並決定5月10日以前不要去佔領上海[1]。
當時在上海市區中,擁有國府守軍25萬人、遍佈市區內外的3,000個美式碉堡、4,000個鋼筋水泥永備工事、一萬多野戰衛星工事及兩萬多顆地雷。駐滬的海軍部隊有第一艦隊主力艦隻、第一巡防艦隊及長江各防區逃回來的艦艇,共有軍艦9艘、戰艦11艘,分佈在白龍江口至寶山城一線的長江及黃浦江江面,主力駐紮則在吳淞口[2]。
5月6日,中共中央獲悉國軍將上海重要物資用輪船運往台灣,於是指示攻城部隊在5月10日以後,要儘快佔領吳淞(黃浦江入長江處)和嘉興兩點,切斷國軍搶運物資的道路[3]。同時為了避免於市區內與國軍作戰以減少城市損失,上海戰役一開始,第三野戰軍總指揮粟裕指揮下轄第九、第十兵團共42萬人採用了雙層鉗形攻擊的方法合圍國軍,第三野戰軍採取各種策略,將市區的守軍引到了外圍(郊區),從而逐步殲滅,隨後,解放軍採取多路「快速躍進、勇猛穿插、迂迴包圍」的戰術,從西、南兩側,向市區突進,將國軍分割包圍在街巷之中。
至此,解放軍封鎖高橋以東海面。在10天的外圍作戰中,共軍完全擊破國軍淞滬外圍防禦體系,突破其主陣地,迫使國軍守軍將主力集中於吳淞口兩側地區。
5月23日夜,解放軍發起總攻。
1947年派赴台灣鎮壓二二八事件的國軍第21軍(原整編第21師)在此戰役之中,軍長王克俊丟下部隊,而全軍於1949年5月25日被解放軍殲滅大部,殘部於26日列隊投降。
上海戰役後,由於部分擁有大量資產的商人希望通過銀元的交易來企圖阻止人民幣進入上海市場流通,並維持接管前的經濟,導致了與中共政權的對抗,最終中共政權通過強硬的行政手段取得勝利,控制上海的金融市場,此事被稱為銀元之戰。主導銀元之戰的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後來又在上海發動了米棉之戰,以遏制上海的通貨膨脹。
解放軍佔領上海市後,為了遵守不住民房商鋪的紀律,很多官兵直接在躺在馬路兩側的行人路上過夜[11]。許多上海市民首次見到解放軍,與國軍等其他軍隊之前的所作所為形成了強烈對比,同時也在國內外引起強烈震動[12][13]。[需要第三方來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